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周丞相 南宋 · 陈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二一、《陈亮集》卷二六
属者廷有大号,相则真儒,天人知归,夷夏咸耸,缅惟庆慰。
厥有英略,乃佐兴王。
至于守文之君,必也持重之相。
两适相求而相遇,一皆入细以入粗。
洪惟本朝,独异前古。
苟在此位,无非以儒。
尽取六经之空言,发于一代之实用。
人才高下,固亦多端;
圣道始终,长繇一日。
此三代之所以盛,而两汉之未能纯。
虽使间世而生,何异比肩而立!
敬惟大丞相国公:万夫之特,四国所瞻;
长江大河,足以流转墨客;
光风霁月,足以荡漾英游;
用德宇之老成,易辞场之俊发。
旧人谁在,莫与同升;
华贯遍仪,始膺爰立。
历数绍兴渡江以后,敢忘建隆立国之初!
渊源可推,聿先游、夏;
指挥苟定,不数
国有人焉,天所命者。
某登门虽久,参乘莫胜。
心知累卵之甚危,技至屠龙而何用!
不图岁晚,遂际经纶;
宁问时宜,悉垂覆盖。
洪景卢内翰 南宋 · 陈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二一、《陈亮集》卷二六
伏审进东观之成书,拜北门之真命。
当为此官久矣,或进用于下陈;
顾乃于今得之,爰屹成于旧德。
治朝举此,公论翕然。
窃以周置内史之官,汉重尚书之选。
政事考以法令之贰,中外应以义理之文。
责重望高,有四方册命之掌;
职亲地密,皆一人听治之馀。
或废或兴,有因有革。
翰苑起于唐室,而官制崇于本朝。
匪曰私人,是为内相
玉堂夜直,动则诏王;
寝殿朝参,退而视草。
以谋王体,以壮国经。
维时老成,作我心膂。
敬惟侍讲史内翰:襟期洒落,风度粹夷;
道德文章,足以宗师一世;
器能政理,足以度越群工。
羽仪庙朝,翱翔禁路。
百年旧事,勒成大典以无遗;
千古陈编,孰谓圣传之可秘!
蔚从人望,简在帝心。
眷二难之迭居,宜一妙之独殿。
因尝拜假,就使为真。
眷意方隆,登庸所属。
嘉言善话,固已久沃于圣聪;
至公血诚,行且独开于天步。
尽还旧观,足慰具瞻。
某获从门屏之游,亲睹衣冠之盛:一命再命,循墙而恭;
特书大书,秉笔以俟。
谨再拜遣一介奉启事,诣阶墀投纳,伏惟台慈,特赐鉴念。
王丞相启 南宋 · 陈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二一、《陈亮集》卷二六
谤如猬磔,莫寻解免之端;
命若鸿毛,敢觊生全之幸!
丞相独主公道于上,则廷尉未为天下之平。
卒以微生,自归洪造。
伏念某性固小异,命亦多奇。
纵居不择乡,岂为恶人之道地;
使行或由径,宁通小吏之金钱。
不察以世俗之常情,敢望以君子之大道!
吏文杂治,第知锻鍊之无端;
口语横生,当信吠声之可畏。
所幸圣贤之在上,不使茕独之向隅。
虽木索加焉,失明哲保身之术;
然杖笞免矣,皆照临及物之功。
还其无罪之躯,长我有道之国。
此盖伏遇大丞相国公:两朝耆德,间世伟人;
小物克勤,率以毕公之正;
一夫不获,曰惟伊尹之辜;
欲民无冤,繄国有政。
辞虽自列,每嗟狱吏之为尊;
士不足云,亦使大夫之知免。
虽微欲报之所,尚期未死以前。
留丞相 南宋 · 陈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二一、《陈亮集》卷二六、《金华文徵》卷一六
兵莫憯于志,《春秋》所以严首恶之诛,物不得其平,法令所以求显状之著。
厥或司存之疑贰,则烦庙论之平章。
小人觊其可欺,微躯恃以无恐。
敢言偶幸,实赖生全。
窃以有万不同,合民命而为国命;
杀一无罪,损王心以违天心。
曾是细微之灾,终累久长之福。
苟其有少或似,所当明辩于十目之严;
至于了不相干,宁肯依违于众口之铄!
判然生死之异道,由此是非之大明。
伏念某暗于自知,甘于受谤,属餍而已,诵说云乎!
推平生志念之无他,欲尊主庇民而未可;
嗟晚岁口语之可畏,谓杀人伏法以何疑。
不图事状之皦然,犹待诏狱而后定。
风波汹涌,尚馀势之未平;
日月照临,幸容光之无蔽。
使不及此,其将若何!
此盖伏遇大丞相保国公,弼亮两朝,仰成元老,不以纷纭为喜怒,不以疑似定刑诛。
通一身无非至公,岂待仁声之达;
与四海同兹大庆,共观生道之施。
朝无失刑,人有定向。
耻当吾世成大夫可去之机,尚使尔民信君子必归之恕。
事非小补,会适洪私。
不劳有力之呼,无复向隅之泣。
自顶至踵,横嘉惠于不赀;
镂骨铭肌,怅馀年之无几!
葛知院1192年 南宋 · 陈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二一、《陈亮集》卷二六 创作地点: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
人小有才,未知死所,世皆欲杀,要岂公心!
惟爱士出于至诚,则恤刑视其大体。
门墙旧物,蝼蚁微生,鸣其积冤,纳之洪造。
伏念某少时跌宕,久遂阔疏。
学剑何止不成,徒存逸想;
读书非求甚解,第采高标。
谩曰古心,不入俗眼。
既置身于无用,宜取祸以难明。
下流而致缙绅之见推,从何自取?
穷居而使衣食之粗足,似若无因。
谓其豪强,处以任侠。
加虚谤于实事,入信语于疑心。
内揣甚安,誉不为喜而毁不为沮;
外传大甚,恶欲其死而爱欲其生。
酝在平时,合成奇祸。
重以当涂之立意,加之众怨之凿空。
人与千金,未能半信;
家置一喙,犹有后言。
遂烦诏狱之兴,允谓事情之审。
不胜谗者,尚及今兹。
非庙论之至平,盖残生之永已。
此盖伏遇知院相公,以绝人之量,涵盖世之英;
阖辟往来,归之无事;
是非好恶,泯于不争。
方其为韦布之时,固已有公辅之器。
较艺轶出,肯矜衒于己能;
奕世嗣兴,况践更于时变。
收天下之小以为大,合人情之异以为同。
扬历班行,从容廊庙。
饥溺关于禹、稷,指挥定于
对众一言,群吏耸闻而加审;
从旁四顾,同列熟视以生嗟。
兴言有识之知几,安得无故而杀士?
为国远虑,欲民无冤。
二三大臣之同心,何往非福;
使亿万斯年之受祜,有庆惟刑!
胡参政1192年 南宋 · 陈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二一、《陈亮集》卷二六 创作地点: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
并建豪英,获际不冤之世;
苟全性命,颇思当痛之时。
虽以自怜,敢不知幸!
伏念某立志虽广,受才则疏。
少不如人,所向墙壁;
老之将至,乃挂网罗。
苟有一迹之可疑,岂逃十目之所指!
自嗟命薄,适值途穷。
一口传虚,絷路人而为罪;
三年置对,任狱吏之便文。
不思讼者之谓谁,但使仇人之逞志。
鞠之又鞠,疑于无疑。
杀一不辜,惧损奕世无疆之福;
凡百君子,易生私忧过计之心。
欲究尽于物情,终上干于庙论。
此盖伏遇参政相公,为国远虑,作时孚先;
称物平施,出一代经纶之手;
议狱缓死,佐九重断制之仁;
欲使民瞑目以无言,必自我平心而取决。
拾一生于九死,宁勿药无妄之灾;
付万事于大公,岂施恩不报之所!
有来私谢,未泯常情。
陈同知1192年 南宋 · 陈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二一、《陈亮集》卷二六 创作地点: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
鹿非产于庖厨,系惟其命;
盆岂干于日月,戴掩其明。
嗟哉平人,有此奇祸!
肯茹冤于圣世,必白事于群公。
卒以微生,自归洪造。
敢缘雅故,妄出等夷!
伏念某少览古书,恐遂流于无用;
晚更世故,始渐见于难通。
求田问舍之是专,亦闭门造车之可验。
一毫以上,通缓急于里闾;
终岁之间,仅饱煖其妻子。
怨之所在,明者不知。
苟有邪心,虽路人亦甘于就絷;
至遭毒手,盖坐客尽知其为冤。
第以当路之见憎,况复旁观之共谤。
怨家白撰于其外,狱吏文致于其中。
俨然凶人,无一可免;
置之诏狱,凡百谓何!
诘其来繇,可为惊骇。
逮风波之既定,亦事状之皦然。
多取天地之虚名,所宜受罚;
犹有鬼神之明證,终赖持平。
国有人焉,事无冤者。
此盖伏遇枢密相公:英姿不世,学力绝人;
无遗憾于天,不求同于俗;
古心古貌,读前辈未见之书;
先觉先知,得累圣不传之学。
虽泊然于世念,岂得已于时须!
刑名度数之诸家,源流具涉;
规矩准绳之大器,本末兼通。
以典民彝,以断国论。
方求万事之合律,不忍一夫之纳沟。
畴昔少年,许其托契;
晚节末路,不啻如新。
岂敢以冤而自言,固已无简而不听。
恍如一梦,尽忘井邑之故吾;
愿以馀年,自附门墙之小物。
罗尚书 南宋 · 陈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二一、《陈亮集》卷二六
自顶至踵,横嘉惠于诸公;
与口誓心,指残生于再世。
虽施恩不求其报,而顾义必知所归。
自惭奇蹇之踪,倍费生全之力。
伏念某暗于涉世,拙于谋身。
直情径行,视毁誉如风而不恤;
跋前疐后,方进退惟谷以堪惊。
向也路人,俄而重辟。
眷木索之皆具,宁发肤之可全!
苟以疑似残其驱,岂敢为当涂而自爱;
至于罗织剿其命,亦恐成圣世之失刑。
竟不察于人言,爰特兴于诏狱。
半毫以上,皆凿空无据之词;
十目之间,有左验甚明之实。
平心以察两造,低首而听一成。
狱情既真,物论惟允。
死生异道,天地鬼神之鉴临;
骨肉成围,父子夫妇之感泣。
事系皋陶之种德,心知伯夷之折民。
申其天休,长我王国。
此盖伏遇修史侍讲判部尚书,英姿不世,伟度自天;
方为布衣,固已有当世之志;
及持从橐,莫不惟大贤之归;
内韬骏发之才,蔚负老成之望。
青天白日,有是清明
霁月光风,终然洒落。
轸一夫纳沟之念,操万事入律之权。
小用经纶,大有关系
敢以平生之雅故,用为缓急之据依。
恭值仁心,遂张公道。
怵惕恻隐,知纳交要誉之皆非;
踣毙沈埋,岂繁言蔓词之为渎!
仅赊九死,莫报万分。
汪侍郎 南宋 · 陈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二一、《陈亮集》卷二六
孝敬之道素亏,罹亲非罪;
营救之诚不至,有枉莫伸。
咎皆自贻,情将谁恤!
何足以关君子之念,不期而逢执法之平。
一饭团栾,馀生感幸。
永惟天地之大义,莫先父子之至情。
不可解于心,与生俱出而与死俱入;
敢有爱其力,无高不即而无幽不求。
当其处仓皇急迫之中,不暇顾是非利害之实。
开口而自道说,非以为誇;
逢人而辄号呼,庶其或遇。
总是可怜之状,出于欲脱之心。
诚不形焉,人谁念者!
伏惟某官,经纶独任,明允自将;
当赤子入井之时,有乌获挽绠之力。
恻然拯溺,夫岂为人;
顾此久沦,乃尔幸会。
戴天履地,自附人子之中;
分死得生,无非拜大贤之赐。
不知报德之何所,但觉拊心而自怜。
痛定之馀,涕下而已。
梁侍郎 南宋 · 陈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二一、《陈亮集》卷二六
法如江河,使之易避;
人其金玉,是以无瑕。
安有皦而易见之情,乃成久而不决之狱!
牵连就逮,号泣求伸;
世岂无冤,自嗟太甚!
伏念某身名不竞,时命皆非。
豪于里闾,所得宁几!
迫于妻子,无策自资。
孰为龙断之登
羞作墦间之乞。
推平生之作计,择祸欲轻;
及晚岁之多艰,转身无所。
重以当涂之切齿,加之群小之凿空。
众口莫调,但承虚而接响;
十目共睹,叹因误以成讹。
昭然行道之夫,徒尔迫人于险。
制狱之设,贵得其平;
事情之孚,无过于实。
天地鬼神之具在,死生祸福之遂分。
此盖伏遇判部侍郎,以君子长者之用心,识前辈大人之行事。
有宽无猛,治体所关,惟恕故平,吏师之表。
张廷尉之多忤,兼徐司刑之所难。
肯使要人,自行私意!
无简不听,尚惧凡民之有辞;
以法为公,宁敢杀士而无故!
式长王国,具严天威。
尚以馀年,拭目钧陶之盛;
誓之再世,拊心报效之期。
陈侍郎 南宋 · 陈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二一、《陈亮集》卷二六
德迈丘山,人非土石,不敢浅量君子之识,而竟失事大夫之恭。
罪则奚逃,心犹可见。
窃以遇人于险,必动其心;
出己之恩,何嫌于谢!
此不易之常理,未有知其由来。
激者为之,动辄过甚。
越石晏子而未已,叔向置祁老而自朝。
第知效颦,不悟成拙。
言念昔者,皇皇何以为心;
所谓伊人,望望若将浼我。
五年之屈,一日而伸。
徒费号呼,竟繇幸会。
此盖伏遇某官,置身于绳准之内,临民有父母之心。
宁失不经,忍视向隅之泣;
以其所爱,曾微识面之嫌。
借其力于一言,活人父于九死。
捐躯未足为报,况一至门;
执笔不知所云,抑万无地。
郑侍郎1192年 南宋 · 陈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二一、《陈亮集》卷二六 创作地点: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
文致诋欺之法,久矣不行;
生死肉骨之恩,今焉创见。
事实关于国体,道允惬于人心。
曾是馀年,无非大造。
伏念某少尝有志于当世,晚乃自安于一廛。
身名俱沈,置而不论;
衣食才足,示以无求。
人真谓其有馀,心固疑其克取。
而况奴仆射日生之利,子弟为岁晏之谋。
怨有所归,谓可从于勿恤;
内常无歉,岂自意其难明!
俄而积世之冤,端若从天而下。
涂人相杀,罪及异乡;
当路见憎,勘从旁郡。
恟恟之势可畏,炎炎之焰若何!
一死一生,足累久长之福;
十目十手,具知来历之非。
莫弭人言,爰兴诏狱。
是非错出,真伪相淆。
不以大公而并观,孰从众證而细考?
附法以杀,虽百喙以何言;
出意而行,恐单词而无据。
天下之有冤士,盖古人之所用心。
坦然周道之平,翕若汉庭之
悉归绳尺,犹有鬼神。
此盖伏遇判部侍郎,以独见之明,持甚平之论;
学期圣秘,肯姑徇于俗传;
心与天通,宁曲从于世好!
正色不挠,以法自将。
曾子之慨然,昔闻斯勇;
使宣尼而尚在,今见其刚。
纯意国家,不遗微小。
拯匹夫于焚溺,惧损万分;
办大事于从容,可观一节。
弥纶妙手,经济长才。
古道今时,合为全体;
正人端士,朗在下风。
萃之微躯,昭厥来世。
阖门六十口,分无免矣之期;
行法二百年,未有若斯之懿。
自今以始,制命知归。
曾察院 南宋 · 陈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二一、《陈亮集》卷二六
上下交攻,命危丝发;
是非随定,恩重丘山。
不欲凡民之有冤,肯使杀士而无故!
公论所在,善类知归。
伏念某本无他长,耻居人下。
常想英豪之行事,堕乃尘凡;
颇知圣贤之用心,杂之泥滓。
宜身名之不竞,谩衣食之是谋。
志念不出里闾,下流多谤;
姓字何干朝宁,厚禄误人。
合成悔尤,莫可湔洗。
虽明知其非罪,孰肯昌言?
但阴觊于加怜,翻成私祷。
第有途穷之哭,俄逢阳长之亨。
此盖伏遇察院执事,挺然英果笃实之资,辅以正大渊源子学,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
心乎爱民,动必关夫治道。
抱规矩准绳之大器,爱毫发丝粟之小才。
取诸深沟,置之平地。
扶植正义,以协天心;
审克祥刑,以寿国脉。
翻然风动,成此岩瞻
岂以蝼蚁之微生,不关念虑;
终然天地之一命,永感私恩。
何正言1192年 南宋 · 陈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二一、《陈亮集》卷二六 创作地点: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
肃此台纲,无非体国;
求其情实,要岂容心。
方物论之正胜,匪诏狱而莫定。
持平以听,惟是之归;
死则匪伊,活之造次。
伏念某徒有凌高厉空之志,本无应时适用之才。
同故旧之戚休,乃名「任侠」;
通里闾之缓急,见谓「豪强」。
欲为饱暖之谋,自速摧残之祸。
谤出事情之外,百喙莫明;
变生意料之馀,三肱并折。
友朋私忧其身后,儿女环泣于生前。
吾道非邪?
一穷至此!
男儿死尔,正命谓何!
台评欲付之大公,天定竟还于无事。
国是所系,恩私有归。
此盖伏遇正言执事,挺特性资,屹然山立;
优游心事,湛若镜平;
尽洗偏阿,具知情伪。
举一世之端人正士,莫之或先;
合二百年之忠言嘉谟,于斯并建。
故虽小小,亦使昭昭。
况蝼蚁之微生,系天地之一命。
苟私意皆可致人于死,则圣朝容有倚法之威!
欲民无冤,为国远虑。
周道有小人之视,各使适平;
汉纲无吏治之奸,本非过察。
怅馀年之何用,合四体以为公。
复吴氏定婚启 南宋 · 陈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二一、《陈亮集》卷二六
天所作配,固非偶然;
人各有心,未易相向。
众以为可,谁其敢违!
伏承某人从容庠序之间,英声如许;
而某小女子跧伏闺门之内,女训谓何。
岂不愿为之有家,宁敢自诡于得士。
有朋友之诏,遂成佳好于斯;
将币帛而来,亦脩故事而已。
凌兢承命,仓卒何辞!
有少答仪,具如别楮。
周立义参政1180年 南宋 · 陈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二二、《陈亮集》卷二七 创作地点: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
仆愚不肖,百罔一有,顾尝习为文字,用以获知于门下。
自惟无以报称,每思求天下之贤士,致之于公门,使本朝诸公不得擅美于前,斯亦仆区区报称万一之心也。
故向者辄诵其所知,而执事未辱留念;
敢复拔其尤者而论之。
左宣教郎胡权,研《六经》之旨要,得圣人之心传,持身端方,俯仰无愧。
若置之讲劝之地,当有以增助君德。
左文林郎王道,强学力行,内严外顺,通究民情之利病,明于事体之是非。
若置之论议之地,当有以资补时政。
左朝奉郎叶衡右迪功郎伯虎,文章清古,议论正当,临机明敏,莅政公方,化顽猾而有条,处剧烦而不乱。
见知临安于潜,百姓未尝有翻词至府,一境之内,风化肃然。
伯虎尉婺之永康,民有词讼,皆请于州,愿决之于尉;
及摄邑事,民相戒无以曲事至县。
此皆众耳目之所共知,非仆敢为过言。
若置之繁难之地,必能随机处置,井井有理。
凡兹四人,皆当今人材中可以一二数者也。
执事傥论荐之于朝,天下将翕然以为得人
苟一口以为不然,仆亦当得诛绝于门下。
今丑虏未灭,边防尚扰,财匮兵乏,士怨民离。
执事方当大政,宜日夜搜求人才,致之于朝,以共办兹事。
倘曰「京局未有阙员,姑为后图」,日复一日而事去矣,虽更生,亦何救哉!
区区之心,如此而已。
伏惟钧慈,特加裁察。
王季海丞相1185年 南宋 · 陈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二二、《陈亮集》卷二七 创作地点: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
亮窃惟大丞相秉国钧,士之归心门下者,岂但诚服德谊,要亦不能无利于其间。
天下之士,其无求于世者固少,而吾之权又足以奔走天下之人,则其势固然也。
独亮之于门下,心悦诚服而未尝自言,丞相亦不得而知之。
岁杪尝欲略布诚悃,而迫归仓卒,又成自外。
入春以来,贫病交攻,更无一日好况,虽欲拜一书以叙其本末,亦复因循。
私切自念:向者丞相于客退之后,促膝而命之坐,使得款语良久,且忧其无用于时,欲使得一试,恩意恳恳,虽父兄之于子弟不是过也。
亮而自外于门下,是曾犬马之不若。
故尝愿自献其愚忠,惟丞相审听之。
圣上天日之表,本非苟安于无事,而又英明夐绝古今。
前后任相,非一人矣,盖亦有所甚属意者,而倚权以行其私,上亦终厌之。
丞相布诚心,开公道,进退则采之舆论,废置则付之准绳。
事上之日久,而上亦察其无他也,故确然信用而不疑,久任而不拔。
章圣皇帝所谓「王旦事朕之日久,而朕亦察之熟矣,卿等有事但与王旦商量」。
故在中书十四五年,而上不以为疑、下不以为过。
丞相今日真有祖风矣。
甚盛甚休,非馀人所可望其阃域也。
亮独有所甚忧者,秦丞相主和,薰炙天地,身享不过十五年,又六年而和败,通止二十一年耳。
近者乙酉丙戌之和,本非有一定之计,而今亦二十一年矣。
此其势恐不能久也。
南北分裂,于今六十年,此天数之当复也。
阿骨打之兴,于今近八十年,正胡运之当衰也。
天下一统,犹不能以五六十年无事于其间,必有水旱盗贼乘时窃发之变,况南北之势而欲三十年苟安,盖亦甚难矣。
天下无事,上之所以信任宰相者,他人所不得而间也。
一旦缓急,丞相能保上之终任我乎?
奉身而退,在丞相本非难事,然平时之觖望于我者,能保其不以我为奇货乎?
无事则我享其福,有事则人当其难,此又非丞相之素心也。
抱不哭之孩儿则当之而不辞,肩千钧之重负则赧然而自退,此又丞相之所当耻也。
亦尝以区区管见窥测圣意,缓急之所用,决非今日之所用也。
一辈无赖,平居大言以诳人,交结以自鬻,盖亦有许其真能办事者,上安得不疑其可用乎!
布之边徼,付之繁剧,人亦往往指目之矣;
异时误国,识者当议丞相之不早计也。
丞相今日纵未能尽收召天下之人才,当一一知其姓名,某人可当何任,某人可办何事。
四方之将帅,当一一察其能否,某人可当一面,某人可临一阵。
边陲之急慢,粮草之虚实,兵卒之强弱,城壁之坚脆,历然在目,朗然在心。
一旦缓急,则从容为上言之,使上有知人未尽之叹,天下有事故难量之识,虽其号有才力者,亦固在吾驱使间耳。
一辈无赖不得群起而误国,其为天下国家之福,岂浅浅哉!
丞相虽长秉国钧,公论当不以为过。
范文正公所谓「身安而后国家可保」者,于丞相见之矣。
丞相详入思虑,以幸斯世,非亮一人之私言也。
丞相苟以为然,则亮又将有裨千虑之一得者,继此以进。
亮向尝言叶适之文学与其为人,此众所共知,丞相亦尝首肯之矣。
此人极有思虑,又心事和平,不肯随时翻覆,既有时名,又取甲科。
今一任回,改官,极易拈掇,丞相若拔擢而用之,必将有为报效者。
秀才要索事分,若使之随例久候于逆旅,恐非其所能。
今已馀两月,丞相若于半月间那辍一差遣与之,徐议拔擢,亦无不可。
薛叔似文学虽不及适,然识虑精密,心事和平,盖亦不减。
向因面对,上亦意其可用,丞相盖已将顺上意矣。
若并收此人,更与一迁,而适代之,上必不以为难。
丞相一举而得两士,亦足以厌满天下之公论。
亮当以五十口保任其终始可信也。
其次如陈谦之文学识虑,施迈之心事和平,亦不宜久在掌故。
亮固愿使多士尽出门下,岂敢以一时之私,妄有所论荐,此亦效忠之一事也。
事之所当言、心之所欲言者无限,今直未敢缕缕耳。
丞相苟察其忠诚,则我决不敢于此遂已。
惓惓之心,伏冀恕,幸甚,幸甚!
韩无咎尚书元吉 南宋 · 陈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二二、《陈亮集》卷二七、《南宋文范》卷三四
亮获从一世士君子游,独不识尚书,岂非大阙!
不徒以民事太守,于分不应僭干典谒,忽若无因而遭按剑,则其羞又有甚焉。
贵贵尊贤之心人谁无之,持其说而两不相值,迹涉疏慢,固其势也。
然区区尊慕之诚,昭如白日。
往者友人刘仲光尝欲作启以自通,方口吻悲鸣之际,亮夺其笔而为之,曰:「吾以泄吾意耳」。
友朋无间,竟用以达于下执事
尚书试取而观之,此岂属吏应用备礼、以求免罪于记曹而谩为之者乎?
今者尚书见亮城中故旧,辄为齿及姓名,若将进而教之者,无乃有以得其心乎,亦但疑其久不来见乎?
是以冒昧请谒;
尚书抚存教诫若素出门下者,幸甚过望
亮少以狂豪驰骤诸公间,旋又脩饰语言,诳人以求知。
诸君子晚又教以道德性命,非不屈折求合,然终不近也。
如亮所闻,则又有异焉。
会亮涉历家难,穷愁困顿
丁孤苦,皆世人耳目之所未及尝者。
不幸十馀年之间,大父母、父母相继下世,是以百念灰冷,不复与士齿。
今但与妻孥并力耕桑以图温饱,虽书册亦已一切弃去,况更能脩饰语言,作少年涂抹事乎!
尝记欧阳文忠公黄梦升剧谈尽欢,求其文,终不肯出。
梦升之言曰:「吾已讳之矣。
穷达有命,非世人不知我,我羞道于世人也」。
亮今者不幸似之;
然纵谈及此,亦窃有感焉。
本朝二百年之间,学问文章,政事术业,各有家法,其本末源流,班班可考。
两汉无所不及,而或过之。
前辈递相授受,厥有准绳;
渡江诸贤收拾遗馀,无所坠失。
不幸三四十年之间,废置不讲,后生小子不获闻前辈绪论,皆以为天下安有定法,各出意见,自立尺度,惟平者为合律,奇者为出伦耳。
岂不悲哉!
岂不痛哉!
合渡江诸贤所闻,而又浩然自得于其间者,于今惟尚书一人。
亮虽不言,尚书固自知之。
如亮岂不愿从之学,顾筋力念虑已如此,恐不复堪锤炉耳。
鄙文数篇,辄溷崇视,祗以致尊慕之诚。
子师尚书告以尚书欲见其《送徐知县序》,亦附见于后,因以问「于渡江诸贤之论亦或有合否」?
不然,亦将得其所以不合者。
至于托文以觊一日之知,则亮也何敢!
虽天实鉴临之,然其迹已如泥中之斗兽,进退皆可以一笑也。
七八月之交,尚书既许其赐顷刻之閒,纵谈忘势,或至于古之圣贤豪杰所以阴扶天下之大势,转移天下之大机,抗人谟,立天命,于《易》之所谓「与时偕行」者,或能出其所见,以裨经纶之万一。
丧失所守之罪,独亮自当之耳。
干溷死罪。
徐彦才大谏(良能) 南宋 · 陈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二二、《陈亮集》卷二七、《南宋文范》卷三四
亮闻之,天下有二道:其一分也,其一义也。
亮也不守为士之分,切愿有谒于门下者,抑将以行其义云尔。
义行,则分立矣。
天子设学校于行都,使之群居切磨,朝暮讲究,斥百家之异说而不以为诞,言当今之利害而不以为狂,所以养成其才而充其气也。
往者朝廷举事,公论一不协则诸生群起而献其忠,虽天子为之动容而不深罪也。
今也不然。
独亮自以生长明公之里中,又尝拜伏门下,不可谓无一日之雅,则于明公之举动,乌能漫不经意于其间?
于是而有言焉,非特以行其义也,亦分也。
伏惟明公试幸听之。
伏见朝廷由閤门之官而迁一执政,公论沸腾:上者,献其忠于天子,自忘其力之不逮;
其次,类欲以病引去,若前临污渠,反身疾走,惟恐其污;
又其次,则口不敢言而腹非之;
以至将校卒伍,闾巷小民,无问识与不识,意汹汹不自安,肆言无忌,不虞诛殛之随后。
夫岂閤门之官一一结怨而至此哉!
信公论之所在,天实临之,不期合而自合,虽欲已其言而不可得也。
恭惟圣上方锐意图洒国家五十年之深耻,所恃以进者独人心耳。
人心之所在,圣上翻然从之而不以为难,顾恐未能以尽知耳。
今也,上而士大夫不以为然,无以慰之则失其心矣;
下而军民不以为然,无以慰之则失其心矣。
恢复之初,而使士大夫不得自尽,军民至于解体,此固奸雄之所窃笑,而仇雠欲幸其然而不可得者也。
朝廷举动,岂宜至此!
方圣上之为此举也,亦将合文武为一涂,惟才是用,浮议之不恤云耳。
自今观之,本无战功,亦无将略,不可谓武;
小谨自媚,小劳自鬻,不得谓才;
拔近日之,蔓戚里之草,累圣主之德,沮中外之气,而通国皆以为不然,不得为浮议。
亮以为圣上直未尽知尔。
殿院李公既以公议而达诸上,明公起而成之,犹反掌尔。
明公之谙于世故,岂不及此,而犹迟迟未即发者,欲求事之万全也。
万一明公未言而圣上感悟,不顾反汗之小嫌而欲塞沸腾之公议,罢去其人,而问当言而不言者,明公心虽不然,而何以自明?
就使圣眷方隆,置而不问,世之狷直之士必有不察明公之心者,明公虽欲自恕而不可得。
此亮所以反覆为明公念之而不能自已也。
明公无嫌发于他人而我则后之。
以利而言,则千人逐鹿,先发者为功乎,后获者为功乎?
利非明公之所欲闻也。
以吾之一身而置诸天地万物之间,何者为彼,何者为我,何者为先,何者为后,要以无慊诸其心而忠于国家尔。
夫以圣上之仁明英武,必不肯以一閤门之故而违通国之心也审矣;
明公之忠诚通练,必不肯爱一日之力而受夫当言不言之责也亦审矣。
曲逆之端居深念,非陆贾无以发之,此亮所以荐其区区而无疑也。
夫阴阳之气,阖辟往来,间不容息。
建亥之月,六阴并进,宜于无阳矣,而昔人谓之阳月者,阳运于其间而不知也。
子一建而一阳遽出,而为群阴之主,此天地盈虚消息之理,阳极必阴,阴极必阳,迭相为主而不可穷也。
明公察之天行,参之人事,则今日之议必有处乎此矣。
亮之所为荐区区于门下者,以为天下无万全之事,求全者未必全,不求全者未必不全也。
亮也昔常奉教于君子矣。
进不敢为甚讦之言,必求罪以取名;
退不敢萌自私之心,欲觊幸以避罪。
隐诸吾心而不安,验之公论而有證,揆之乡曲之义而不能以自已。
幸而蒙听,不幸而斥绝之,一归诸命而听诸明公
亮岂敢有所取、有所避于其间哉!
章德茂侍郎 其一 南宋 · 陈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二二、《陈亮集》卷二七
秋中参谒,政以拜违台光踰半年,冀以释崇仰之怀,且庆禁林之拜,为两地之验。
区区承教之心本不浅,乃以妻弟之挠,早夜不得安,以此遂失其始图。
且烦台慈讲过厚之礼,而不得终享台意,负负何言!
匆匆告违,又踰一月,西望台闳,第剧耿耿。
侍郎开豁亮直,足以起士气;
高明宏远,足以壮天朝。
此舆论之所共归,不独游从之私也。
主上有北向争天下之志,而群臣不足以望清光,使此恨磊磈而未释,庸非天下士之耻乎!
世之知此耻者少矣。
侍郎为君父自厚,为四海自振,使已弃无用之人时得一见,时通一书,发胸中之扫灭未尽者,岂不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