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宁魂辞熙宁二年三月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二八、《成都文类》卷五○、《蜀藻幽胜录》卷四、嘉庆《四川通志》卷四四、嘉庆《双流县志》卷四、道光《新津县志》卷四○、《宋代蜀文辑存》卷一四
熙宁元年六月壬戌,有星陨于张氏之宅。
是夕也,予兄殿中侍御史次功卒。
明年三月乙酉,葬于双流县之甘泉乡,从父茔,礼也。
兄敏悟出于天禀,十岁通五经,善缀文。
是时禄寺府君三江之新穿,徙居于江原之金马,有乡先生号为硕儒次功就学。
岁馀,曰:「才有馀而道不足,不可以为吾学」。
府君异之,以一㙻土购书千馀卷,资其读。
次功闭户刻苦力学,或半岁不识肉味。
年十八,乡书送至礼部
后五年,为解头,遂释褐,调南平曹掾,非其志也。
乃叹曰:「大丈夫进无竹素之功,退无千古之名,何以出人」?
益发愤而大穷古人之道,胸中所蕴,𤃅沦滃渤,而不能自禁,于是溢为文彩,顷刻千字,感槩以吐其愤,浩荡以快其思,旷达以疏其情,清苦以敛其气。
至于时之理乱,民之利病,晓然洞见其本末,而计谋识虑,常在人意之表。
前后封章十馀上,诸公闻其名,以贤良方正科荐者五六人,以台谏馆阁荐者数十人。
南平更典秭归狱,迁襄州谷城县,改东观郎,监阆州税,迁秘省丞、太常博士
今上即位,迁田曹员外郎,以近臣荐其鲠正有先识之明,擢为殿中侍御史
正色言事,不顾时忌。
方将大出所有,以泽当世,不幸以忧去职,感疾而卒。
呜呼!
次功之名暴于天下之耳目,播于多士之咏歌记录。
其章疏议论藏于秘府,其文章流落溢于好事者之巾箱,其始终大槩具于予之行状。
今其葬也,内不瘗志,而外不揭表,次功之名亦可以万世矣。
故为辞以宁其魂,辞曰:
遵邑门以西出兮,蓊莽乎甘泉之野。
甓九壤而为室兮,阒密乎黝无昼夜。
慨俊迈之永息兮,逐霜筌而奄谢。
遗纷垢以探玄兮,杳未穷夫上下。
歛清气以归藏兮,贲轜车而晓驾。
感湔流之噫咽兮,抱遗恨而东泻。
鸿灵澒其罔物兮,递有无以更化。
惋人世之飘游兮,孰悲咷之自暇。
砥才刃以反戕兮,弯智弧以却射。
甘大患而役形兮,高不睹夫太华。
修途邈其无隩兮,骥足惫而莫跨。
大空荡其亡隈兮,鸿羽摧而已下。
既明哲之是畀兮,胡寿年之弗假?
衋凉宗之薄祐兮,踤百罹以予嫁。
蠹五内以寸裂兮,涕浪浪而横洒。
涕与血尽兮,可奈之何?
伊人往矣兮,遗我实多。
荦荦伊人兮,其仪峨峨。
冠姬服孔兮,躏雄蹈轲。
安贫力学兮,一志无他。
晨炊不绍兮,恬事弦歌。
鸾骞鹤翥兮,匪驾匪鴚。
躟驰䂄视兮,弗䁲弗蹉。
𠜑刽谲诡兮,𠜑相谬讹。
栖停浩气兮,𠜑斟太和。
舍塿跻衡兮,去潢泳河。
镗韶嗄郑兮,掐蘅刌莪。
雄文焕烂兮,乾象森罗。
武库抽鐍兮,霜寒万戈。
突为层崖兮,涨为巨波。
呼号荡海兮,狞蛟战鼍。
堂堂劲气兮,不挠不阿。
孤篁挺节兮,危擢柯。
狒唇狐貌兮,毅然诋诃。
豪焰浡浡兮,青穹上摩。
妙龄升冠兮,俯陟贤科。
扼居下僚兮,珠潜于蠃。
嗤诮彼已兮,胡食其禾。
捐生取义兮,感叹汨罗。
忠愤自许兮,沽求则那。
皂封沥血兮,志念时疴。
议论端确兮,不磷于磨。
如广指的兮,如乘诊瘥。
名擅海内兮,价重銮坡
晁刘大对兮,勇过廉颇
安能俛首兮,尘壒婆娑。
熙宁之主兮,轩道虞德。
寤寐正人兮,心虚席侧。
濯濯群公兮,推挽先识。
佥俞允谐兮,超置言职。
霜简棱棱兮,豸冠觺觺。
言行俱危兮,不讦不愎。
纲愔高造兮,曩谓司直
高步跨古兮,烈无难色。
抉开肺腑兮,揠出丹臆。
同江苇兮,漩止涛逼。
浑首可殊兮,语不可默。
一躯胡恤兮,誓于报国。
囊装靡释兮,日傒南殛。
虎啸于山兮,貆匿于棘。
皂雕戛云兮,鸮鸺撺翼。
旦联宝珂兮,伏觐宸极。
一言感悟兮,天衷太息。
隆栋钜础兮,行睨厥力。
谓可近侍兮,献替失得。
奫奫素畜兮,益稷。
匪徒藻翰兮,钑绘紩织。
方圆设施兮,大哕悃愊。
如丹伏蒲兮,如藩批敕。
嘘吸淳风兮,薰沐动植。
挹清浣污兮,拄强㩍踣。
布序万曜兮,躔南舍北。
昴晕潜白兮,冲妖丧黑。
㥾忸勍虏兮,扱衽匍匐。
没烟为疆兮,朱耶就纆。
志辽器邈兮,皎皎不惑。
车击輠摧兮,燔香熄。
笑言在耳兮,音容或或。
于庭于墙兮,诞谩莫测。
呜呼哀哉!
母垂白兮子胜裳,死者佚兮生者伤。
惨聚首兮号素堂,哀声苦兮白昼黄。
鲁而存兮智而亡,天乎何辜兮遘此不祥?
感神祇之不妥兮,畏山岳之摧冈。
驷黄螭以仙举兮,愬予怀乎彼苍。
彼苍秘其冥造兮,悯予心之抢攘。
假宵梦以谆谕兮,漏灵机之渺茫。
呀九闳以洞辟兮,进予趾乎玉厢。
曰地行之泯懵兮,徒纭纭其吾殃。
三才剖而殊体兮,吾独宰乎阴阳。
蒸和融润兮,喷燠呵凉。
六气欲叶兮,三辰欲光。
元精遗以堕世兮,孰吾弼而还相。
岂而世之实才兮,吾固亦珍乎畯良。
忽形开以寤兴兮,谅神理之不荒。
茍诘施于善恶兮,奚颜短而蹠长。
呜呼哀哉!
维昔吾考兮,志操逸群。
颠沛于善兮,革家以文。
质衣而饩宾客兮,市田而购典坟。
门惟蓬茅而贤辙常满兮,廪乏甔石而义声四闻。
肆吾兄之肯构兮,为时卿、云。
揽芳桂以飘缨兮,释南亩之耕耘。
嗟人事之反覆兮,何变故之纠纷。
天泽方连于星驿兮,声已咽于乡枌。
悲予才之短耗疏促兮,其曷以就先志而嗣清芬。
念获终于正命兮,予又乌能效宋玉之招魂。
呜呼哀哉!
世衰俗薄兮,仁义不施。
机功竞鹜兮,化为浇漓。
已矣乎长往兮,蜕去如遗。
归如返寂兮,又奚其悲。
戢收精爽兮,隐于大仪。
元朴以长存兮,纵陵谷之改移。
勿降而为贤人哲士兮,忧患生乎有知。
勿瑞而为驺虞鸑鷟兮,嗥豺狼而噪鸢鸱。
勿秀而为紫芝朱草兮,山草占春以离离。
勿坚而为黄金白璧兮,绕指耀钢而誇功矜奇。
呜呼噫戏兮,万古有畸。
不知其人兮,视此哀辞。
按:《全蜀艺文志》卷五○,嘉靖刻本。
蔡京尚书右仆射崇宁元年七月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二八、《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三一、《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二○、《宋代蜀文辑存》卷一三
慨念熙宁之盛际,辟开指拨之宏基。
弛役休农,尊经造士,明亲疏之制,定郊庙之仪,修羲和之利,联比闾之政。
国马蕃乎汧、渭,洛舟尾乎江、淮。
周卿率属以阜民,禹迹播河而入海。
经纶有序,威德无边。
而曲士陋儒,罔知本末;
强宗巨党,相与变更。
凡情狃于寻常,美意从而蛊坏。
赖遗俗故家之未远,有孝思公议之尚存。
慎图厥终,政在今日。
赐门下诏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二八、《圣宋文海》卷九
敕门下:昔在神考,若稽古先,上嘉勋华,下陋唐汉,建立政事,著为典章。
适于损益之宜,通乎利害之变。
翕受群策,蔽于渊衷。
缓急后先,如农之有畔;
本末条理,如网之在纲。
非天下之至精,孰能与此?
虽后世有作者,何以加诸!
元祐之间,遭家不造,权臣用事,俗学欺愚,恚前言之不行,怨曩志之或失,汲引死党,沸腾异端,纷行改更,无复忌惮。
朕继志追慕,见于羹墙,储神燕閒,披阅手泽,叹前烈之几坠,知邪辞之所离。
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天下无事,庸人扰之。
敷告多方,率由旧训。
乃其不正不极,匪谋匪彝,变古乱常,析言破律,茍尚存于芜累,将有惑于传闻,其命有司,悉行燔毁。
尚赖弼臣协济,庶尹交修,各公厥心,同底于治。
今来追复元丰法制,冲改元祐条件不行。
其元祐条件,勾收申尚书省焚毁。
三省今后依此遵守,仍令进奏院遍牒,并依此施行。
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文及甫诰词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二八
语人不顺,至形翰墨。
如其有实,胡不以闻?
如其无实,何异诬谤。
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注引。
乞惩治周永懿熙宁五年四月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二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二
永懿在任时,转运使李瑜提点刑狱周约交章荐举,永懿约之助,故鬻狱纳贿,无所忌惮,不可不治。
不宜开永国渠灌田奏熙宁五年五月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二八、《宋史》卷九五《河渠志》五
尝闻献议者请开邓州穰县永国渠,引湍河水灌溉民田,失邵信臣故道。
焦家庄,地势偏仰,水不通流。
刑部立捕蝗法不当奏熙宁五年闰七月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二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六、《宋代蜀文辑存》卷一三
判刑部王庭筠立法,应蝗蝻为害,须捕尽乃得闻奏。
大名府,祁、保、邢、莫州顺安、保定军,所奏凡四十九状,而三十九状除捕未尽,进奏院以不应法,不敢通奏。
且蝗蝻几遍河朔,而邸吏拘文,封还奏牍。
若俟其扑除尽净,方许以闻,则陛下欲于此时恐惧修省,以上答天戒而下恤民隐,亦晚矣。
惟陛下裁省。
乞牵复李复圭熙宁五年九月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二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八
夏人积谋聚兵犯塞之日久矣,与破金汤适相会,非复圭生事也。
乞择词臣熙宁五年九月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二八、《能改斋漫录》卷一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八
盖自近世,文馆寂寥。
向者所谓有文者,欧阳修已老,刘敞已死,王圭、王安石已登两府
后来所谓有文者,皆五房检正、三舍直讲,崇文检书,间有十许人。
今日之所谓词臣者,曰陈绎,曰王益柔,曰许将是已。
臣尝评之,陈绎之文,如款段老骥,筋力虽劳而不成步骤;
王益柔之文,如村女织机杼,虽能成幅而不成锦绣;
许将之文,如稚子吹埙,终日喧呼而不合律吕。
此三人者,皆陛下所用出词令,行诏诰,以告四方而扬于外庭者也。
今其文如此,恐不足以发帝猷、炳王度
枢密院党庇官吏奏熙宁五年十一月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二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六四
博州官吏失入赃不满军贼二人死罪,枢密院检详刘奉世党庇亲戚,令法官引用赃满五贯绞刑断例,称博州官吏不见断例,失奏裁,止从杖罪取勘。
又院吏任远恣横私徇凡十二事,而枢密院党庇不案治,外人莫不闻知。
乞定夺根治博州失入刑名及任远私徇事奏熙宁五年十一月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二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
乞以臣所言博州失入刑名下有司定夺,并以任远事送开封府根治,若臣言不当,甘伏斧钺。
李则从轻定罪不当奏熙宁五年十一月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二八、《东都事略》卷一○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
此出大臣私意。
愿陛下收还主柄,自持威福,使台谏为陛下耳目,无使胁迁为两府耳目,则天下幸甚。
乞安静休息择人以行政事奏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二八、《东都事略》卷一○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二五、《续资治通鉴》卷六九
陛下即位以来,更张改造者数十百事,其最大者三事也,一曰免役,二曰保甲,三曰市易。
三者得其人,缓而讲之则为利;
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害。
臣愿陛下与大臣宜安静休息,择人而行之。
苟一事不已,一事复兴,虽使裨谌适野而谋,墨翟持筹而算,终莫见其成也。
昔舜用治水,稷播谷,皋陶典刑,益掌山泽,契敷五教,垂共百工,若多事,然舜行此数事,而静以终之,故曰「夫何为哉」。
今朝廷行舜之所以有为,而未行其所以无为,此臣所以拳拳为陛下道也。
神宗皇帝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二八
右,臣向因言事,久冒常刑。
去国七年,仪矩山野;
衔哀万里,肝胆隳摧。
踪迹无似于江湖之间,形影仅有于日月之下。
每欲退耕农亩,虚老圣时,而血气方刚,志节犹在。
臣伏睹史传,自至于今日数千百岁,其间好贤立治之主,不过二十许君。
士之处世六七十年之间,其耳目聪明,志力强盛,如臣之弃置七年者,不过于再于三,而老且惫矣。
夫以六七十年易老之辰,而遇数千百岁难得之主,此臣所以夙夜悲叹贾生薄命于孝文之朝,而切恐马周寿短于贞观之世也。
臣前此遭际盛时,猥被拔擢,然胸中所有,不过先儒事业、时辈议论而已。
自得罪之后,穷愁愤惋,虑没世而无闻,益自刻苦,潜心博学,穷天地之所以终始,究日月之所以出入,探鬼神之所以茫昧者,今昔之所以淳漓,而后笑他日之局促浅陋也。
盖其说有三焉:一曰真寿者不死,二曰真乐者不忧,三曰真治者不乱。
世固有无疆之寿,而莫之寿者,暗于造化之机故也;
世固有无穷之乐,而莫之乐者,战于利害之变故也;
世固有无穷之治,而莫之治者,蔽于久近之效故也。
此三说者,上古大圣人庶几知之。
古圣既远,儒生处士各以区区所闻干说世主,而三说者或几乎熄矣。
臣诚不佞,困而后学,学而后知,其言足以骇流俗,其术足以笑下士
念非陛下之独断卓识,则臣其犹五石之
伏惟陛下穷高极明,天之又天,幸哀旧物,无录往眚,使臣之三说得进于前,则真寿之寿坚完长久,真乐之乐和适冲漠,真治之治旷荡纯粹,而陛下之盛德大业,岂特绍隆于商、周之末,累盛于汉、唐之后者哉!
臣以大恩未报,言复及此,或责臣曰:「子之御琴五月矣,丐一日之长,旦不可得,奈何复以三说献于朝廷乎」?
对曰:「秦人有养獒者,小盗不敢过其门,大盗不敢窥其牖。
主人安寝,而獒惊不已,主人恶而絷之。
使无盗则已,如其有盗,则獒亦何负于主哉」!
臣愚无状,切以自喻,惟圣主察之(《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七三。)
据上下文意,「者」疑当作「睹」,属下句。
乞除外任差遣元祐二年七月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二八、《宋代蜀文辑存》卷一三
先帝末年,参用韩琦富弼之语,釐改新法之不便于民者,以十七八计。
为其子者,正当遵用父道,以守其成,故《论语》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今先帝陵土未乾,即议更变,以理言之,得为孝乎?
今群臣诋斥者,实繁有徒;
使先帝政事傥有不善,当先帝时何不尽言指陈,上疏极谏,而今乃迎合时好,妄肆莠言也?
臣乃先帝识擢之人,难以改节立朝,乞除臣外任差遣
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注引。
乞先帝政事不可轻改奏元祐二年七月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二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
司马光在先帝时,与王安石议论,闲废几十五年,其意必欲自行己学,此为有理。
若他人,在熙、丰则附熙、丰,在元祐则附元祐,此乃反覆射利之人,不可不察。
上釐正官制书奏元祐八年五月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二八、《宋会要辑稿》职官五六之二○(第四册第三六三五页)
熙宁五年监察御史里行日,曾乞釐正本朝官制。
臣辄推原先帝之意,著之于篇。
乞降诏惩戒薄俗奏绍圣元年四月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二八、《九朝编年备要》卷二四、《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一、《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九、《宋代蜀文辑存》卷一三
神考发明道德之意,以作成人才,同一风俗。
大志未集,神灵在天。
宣仁太后保佑陛下,托心腹于辅弼,寓视听于台谏。
而势利之下,是非蜂起,阿谀附会,一旦乌合,上叛君亲之恩,下背师友之训。
或以小合传缄,白昼告急;
或以手扇障面,夜半造门;
或苞苴结子弟之欢,或伏地修门下之敬。
于是浮言竞作,鄙谤交兴。
川、洛异党,泰、汶分明
拨而后动,谓之天平子
大而无见,谓之盲大虫
交通相纽,谓之八关;
阴私搆架,谓之五鬼。
谁何门户,谓之约闹;
抱持其足,谓之小鬼。
舍所亲而去,谓之过房;
失所合而还,谓之归宗。
伺候报探,谓之灭门瞪、走马𩍐;
势尽相图,谓之徒中反告。
呜呼!
学士大夫平日不素讲闻,师儒先生之高谊不自慎重,身被讥议,亦有足悲者。
若滋长不已,则憎爱恩怨,未易改也。
臣愿陛下以臣此章,降手诏戒励,仍揭朝堂
张行乞复免役法事奏绍圣元年五月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二八、《太平治迹统类》卷二一
梓州路有职官张行者,元祐中上七十疏,乞复免役法,省符再下转运司,取责戒励。
臣不晓户长部贰,辄敢涂塞中外耳目,请究其人原情议法罪。
乞下礼部再议天地合祭事奏绍圣元年五月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二八、《宋会要辑稿》礼三之二○(第一册第四四九页)、《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一、《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一○、《宋代蜀文辑存》卷一三
义理之在人心,礼文之出人情,舍六经无以折衷其是非。
事有不幸而不经见,则因时损益可也。
经训坦明而故违之,此在先王之法,谓之「乱名改作」,诛而不赦者也。
先皇帝以历代典礼讹谬,置详定礼文所考合异同,讲废兴坠。
谓天地合祭非古也,据经而正之。
元祐之臣,乃率其私意,刬荡前美,既画权且合祭指挥于前,苏轼又发《六议》于后,太常博士陈祥道又以《昊天有成命》「郊祀天地」之诗,为合祭不可破之论。
或折祥道曰:「审如子言,则春夏祈谷于上帝,岂以夏祈而合于乎?
《时迈》巡守而祀四岳河海也,《诗》曰『允犹翕河』,岂以海岳之祀而合于河乎」?
祥道屈,无以对。
而《六议》方且下礼部集官详议,乃下手诏曰:「先朝未举,惧不克堪,理既不疑,事无可议,断自朕志,叶于佥言」。
谓佥言叶同,则范百禄何以执议不从?
盛陶宇文昌龄何以为苏轼所责?
曾肇朱彦何以求去?
欲乞再下礼部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