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代乞致仕表 北宋 · 沈辽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二四、《云巢编》卷一○
束发从仕,历事三朝。
始自州县,至于郎省。
陈力就列,今五十年。
早蒙先帝拔擢,出领使节,入位三司
及陛下即位,继承恩召,入觐清光,委以藩条,特加奖励。
臣周旋奋激,铭在肺肝。
爰当传老之年,窃慕挂冠之请。
愿乞骸骨,以养邱园。
上对升平之朝,下乐桑榆之景。
代人上太守求荐书 北宋 · 沈辽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二四、《云巢编》卷八
某官阁下:古人有言曰:「知而复知,是谓重知。
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
某窃尝诵之矣。
若某者,势孤而无援,谋拙而数奇,承先公绪馀,以从诸吏之行,甚自愧也。
昨试令于东邑也,自强其不肖之身,朝夕从事于民政。
方新法之初,布宣条教,加安南之役,师旅在境,于是时也,岂敢必其不败哉?
数欲投劾而去矣。
时以阁下有古人之德,著当世之望,某窃不自揆,为可竭驽骀之效于此,庶乎一顾之遇也已。
而将事于幕府,乃蒙从容之对,赐之教言,许以卵翼生成之恩。
某再拜奉之,不敢失坠。
是则阁下之为知某也。
然有不幸,不得而讯者,遽夺于后来,卒失于垂成。
某窃自安之,曰命也夫。
某之于阁下,必不蒙戾以自弃也。
阁下之于某,必不纳谤以置疑也。
然今日之复求于麾下,岂必零陵为可茍,而二水之鱼为可食哉?
拳拳于中者,不敢忘阁下之然诺也。
此所以蕲阁下之复知者也。
某虽不敏也,不敢效薄恶者以其浮誉,必曰邀阁下之识;
某虽不材也,不敢效闇懦者佞悦,必曰邀阁下之知。
其技之断断,情之戛戛,诚未敢后于人也。
阁下亦详而察之欤?
前日阁下之剡章也,某方在鄙,上执必未能先左右之士。
及其上也,岂敢必追阁下之言乎?
苟或追之,宜必厌之,是以不敢言也。
来岁之章,此其当言之时也。
金石之信既在前矣,某之身亦在左右矣,傥于是一荐之恩不获出门下者,某诚何人哉?
或曰:「阁下以某之疾,为不足以辱清举」。
伯牛之病,不閒四科;
杜顾垂瘿,功平吴命。
况某之疾行且愈矣,是以不敢后它人而求阁下之重知者。
而又当是之时,阁下必不厌其言也。
诚直言切,不复敢文。
惟阁下幸察之。
代人上长沙谢谏议 北宋 · 沈辽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二四、《云巢编》卷八
某官阁下:某蒙钝不肖,则荥阳之世嗣也;
行能无取,则零陵之下吏也。
以不肖之嗣,为无取之吏,而辄有闻于阁下者,窃意阁下必有以怜之,有以成之。
是某言亦为罪,不言亦为罪也。
惶恐惶恐。
某昔者为令于东邑也,方阁下领湘南之节来镇南夏。
某于是时引领企踵而望下风焉,欣然望曰:「阁下当知某也。
将成某者,必阁下也」。
朝思之,夕志之,日引而月申焉,欲决一奇策,奋一昌言,以求阁下之知且三年,卒无获焉,怅怅乎遂将去矣。
既而出上府,望旗棨,进谒于左右,拜台光于堂下。
伏蒙阁下一顾之坐隅,赐之话言,懊懊乎诚有以知阁下之不弃某也。
退而怼曰:「不肖之嗣,其自弃也欤?
无取之吏,其自蔽也欤?
王公大人不汝弃,不汝蔽也」。
于是天与之幸焉,乃有督邮之命。
持檄而来,陈力就列者复三易月矣。
督邮,贱有司也,蚤夜抱案牍,受命于州将之前。
勾钉之是勤,出纳之是司。
又复将奋昌言,决奇策,以求阁下之知,是必知其无有也。
然窃听于道路之言,方今台鼎有虚位,上意瞩旧人,阁下行西召,而升机柄之任。
某之愚,其有望于阁下者,岂可在他人后哉?
湘南之吏,上下无几人,其敢有望于阁下者,亦阁下之所知也。
某伏自惟念先公文简之嗣,在今日如涸辙之鱼,喁喁然其不枯而活者已无几;
贱有司之吏,如阴崖之木,愔愔然其可度而材者亦无几。
若某者,阁下亦怜而成之乎?
州将之荐先于幕中者二年矣,固不敢冀也。
然知某者,三使台也。
既皆荐之矣,某亦四补吏而七书考矣,犹陶之将器者也。
一失于此,其沦于沙砾而泥滓乎?
韩非论「说之难不如听之难」,子产以谓「不言谁知其志」。
某之志也,亦可哀也。
其进言于阁下之前且不究,况是区区尺牍之间哉?
狂愚拙直,干冒钧听,无任惶恐之至。
代人献利害书 北宋 · 沈辽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二四、《云巢编》卷八
某官阁下:某窃谓礼乐刑政为教化之具者,莫不有极,惟治财之法,所以利病于世为无穷。
故曰:「法弊则变,变乃通」。
此古今之大要也,治乱得失繇是生焉。
方今朝廷修明法度,以致太平,其所作兴者既已备矣,而于利病之术尤纤悉也。
上出于论思左右之臣,下逮于市井刍荛之士,皆能毕智竭虑以申其说。
非特利于公上也,亦以利其己也。
于是四海九州,罔有内外,莫不蒙其利矣。
朝廷以为它使者不足以总统其事,故建官焉必择其通明博敏之人以任之。
行之数年,于宠遇之数,今复有隆于前日矣。
非有位于朝不使也,欲其势重足以有临也;
非有名于世不擢也,欲其才刃足以有断也,卓然之隆者也。
若某者,蒙钝不肖之人也,何足以知利病之权欤?
结发从仕甫二十年,三遇铨选矣,廑身悉力,适无败事。
当涂过听以为能,论荐者盖有之矣。
其采而知之者,亦不绝焉。
昨为令东安也,方新法之行,吏民不知所向,加之师旅在境,劳徕之不暇,某于是时推行措置,莫不尽理,亦幸免焉。
非曰能也,不敢忽,故皆虑之;
不敢懈,故皆躬之尔。
今之为掾史,非有可专者也,毫釐而必承之,朝夕而谨视之而已。
本局有沽酒之法,诚无利而有害。
宁独一州乎?
天下皆是也。
及役钱有过费或可财省者,试条其一二,具于别牍,唯阁下采择焉。
前日阁下之按部也,窃伏诸吏之行,瞻望下风。
其有所陈者,必降心而询访之;
其有可行者,必驰檄而号布之。
小大之吏,独恨其无蕴耳。
蕴之,孰不愿陈于阁下之前也?
某乏困放贱吏也,窃怀区区焉,所谓利于己者,非特此一事也,敢因布其腹心,以求阁下之知遇焉。
庶以考察其愚,不可谓无意于其间者也。
干冒尊严,无任惶恐之至。
代人投半刺 北宋 · 沈辽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二四、《云巢编》卷八
某官阁下:古之士进谒于先达公卿之门者,必有贽。
士之贽,羔雁也。
羔雁云乎哉?
亦以彻其诚而已。
其诚之著于外,于是知礼者正贤否、决嫌疑。
此其所以有贽也。
羔雁之贽废久矣,至唐之儒者将进谒于先达公卿之门,以古贽为违众,于是始以其所业文代之,其所以致诚一也。
若某者,州闾之贱士也,不幸先人仕宦不及显而奄然弃诸孤,某宅是弊庐,恪是遗训,不敢失坠,有惧诒辱。
先人教敕诸子者曰:「尔为士,先王之道虽在方策,其所学者,古之人不得而见之。
今之世有先达之名公大人,茍至吾州者,必造焉,毋以尔为愚而自弃也。
趋风而拜,倾耳而听,幸而蒙一顾之重,一言之教,岂若是窥陈编,呷糟粕而已哉?
譬犹日月之明,雨露之泽,临烛而沐浴之者,可以为终身之赐也」。
小子不敏,朝夕不敢忘。
而州乃甚僻左,其至于斯者,或持节以使一方,或总百城而临之贰之,皆先达之人也。
某未始不造焉,其蒙一顾之重、一言之教者,为不少矣。
佩之刻之,是以为终身之赐也。
某不佞,窃伏阁下之名旧矣。
今乃身郎官之尊、半刺史之任,而临是诸吏,抚我百姓,斯吾州之大幸也。
某辄不自揆而将进谒焉数日矣。
或曰:「子执亲之丧,未有不笃于礼者也。
今既祥练,而以其粗服登有位之门,其亦安乎」?
某曰:「所以遵先人之训也。
古之人自晋襄墨缞以来,何尝不预朝廷之事?
矧是拳拳之先志也,将俟终丧而进焉,则先人之训不早坠欤?
此乃某之未安也」。
是以揆日洁诚而彻名焉。
某之文鄙拙,不足以污阁下鉴瞩。
姑以其诚而献,亦与夫狂狷之士持一漫刺而干典谒者为有间矣。
冒闻左右,伏俟报命。
进之以为幸,退之以为愧,未可知也。
无任瞻望之至。
代人上太守 北宋 · 沈辽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二四、《云巢编》卷八
某官阁下:韦布之士韫其志业,有得于古人之谊,不肯录录于世者,莫不求知于先达之门。
汲汲乎,遑遑乎,茍有知者,古与今皆是也,然其势有不同者。
昔之士进谒于先达也重,重故不茍;
今之士也轻,轻故不信。
昔之先达其接士也难,难故观其志。
今之先达也易,易茍不却之而已尔。
是以古之士虽在衡茅畎亩之间,能扬名显行于一时者,其进不茍,而先达者能观其志,以将其名为褒襮之也。
若夫先达者,非有高才美德,不足称也;
非有大名显位,不足附也。
维有其材,故能观之;
维有其德,故能来之;
维有其名,故能伏之;
维有其位,故能总之。
于是四者,茍无一焉,不足以延士,士亦何所求焉?
孔子谓言游曰:「汝得人焉尔乎?
武城,小邦也。
圣人之志于是其可观也」。
若某者,窾启不肖之士也。
顽顿而不佞,鄙朴而无文。
少承先人之教,求学于古人之谊,其亦久矣。
不幸先人仕宦不终,蚤弃诸孤。
硗埆之田不足以耕,污潢之池不足以渔,三求荐于有司而无一获,其亦无庸于世矣。
此材之不足者也,亦命也。
今则已矣。
然不敢负先人之教,而失其所操守。
茍先达之至于是也,必从容而进谒焉,且将求其知也。
或欣然以为可教,或茫乎其若不闻,非某有所茍也,亦今之势然也。
伏惟阁下之材之德、之名之位,小子何足以形容而遽数之哉?
今日之望于门下也,非特桑梓礼也,潇水之望,澬江一苇尔。
所以愿见而求之者,不止在政化之下也,所以瞻仰而依附者,且蕲有终身之遇,又将至于不朽也。
宁若小夫之孑孑,持一漫灭之刺,盗窃昔人之言,以为先面之资哉?
若某之志,庶几乎承一言之重而采择焉,它时为不辱于门下者也。
窃惟阁下之施为于功事者,朝廷既已知之矣,行且迅召而亟升之,翱翔乎青云之上矣。
傥未然也,授之使节,以经制于一方,则朝夕尔。
甚非敢谀也,道路之所洽闻者也,是以不敢后于众人而求进焉。
阁下幸与其进也而观之。
茍以其介介之志为可教者,则阁下进拜而行也,为有得焉,以将其名于无穷,为使不录录于世矣。
惟阁下观其始来之意,而察其笃守之行以知之,则某今日之干典谒也,平生之遇也。
阁下留意焉。
拳拳之所望者,不止乎不却之而已尔。
干冒棨戟,不任悚慄之至。
赵资政 北宋 · 沈辽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二四、《云巢编》卷一○
荐引下陈,虽有常制,俯及不肖,乃惟至恩。
窃念某生也甚愚,岂称为吏?
陈编之学,无闻于世;
衡门之志,聊以自娱。
乡当强仕之年,勉有起家之望。
惟知古人行己之谊,不度当世取容之宜。
由是拙疏,被憎权倖,浩然斥去,幸亦归休。
不茍其乐者,终不蹈其忧;
不附其荣者,亦不罹其辱。
职安守藏,心获奉亲。
蟠木不刊,谁识其万乘之器?
老骥已谢,安能致千里之功?
岂谓某官,躬公旦大贤之姿,任阿衡天下之重。
江海之浸,众流必归;
岱华之阳,群木是植。
内处机柄,以熙四海之至和;
出为藩垣,犹耻一夫之不获。
特形慰荐,曲有褒扬。
方造物者以为不才,非知己乎安肯遗力?
维其所去,斯以为难。
枯卉被春旸之华,弱禽蒙羽翼之赐。
使终老丘壑,所可永者吾之仁;
尚有位朝廷,笃不忘者公之赐。
惕然有感,瑟彼在中。
过此以还,不知所措。
谢诸先辈 北宋 · 沈辽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二四、《云巢编》卷一○
策名盛旦,振武华涂,士林之传,里闬增辉。
方国家宪天图治,为时择人,试以群经之言,敦我一家之说,以是齐道德,辨贤能。
在公卿者皆同门之人,提衡鉴者亦受业之士。
茍用一律,足显众人。
荡荡乎莫之或非,郁郁乎于斯为盛。
先辈足下有韫志尚,克勤师言。
温温者琼瑶之姿,楚楚者楩楠之质。
怀铅抱椠,久推儒者之素风;
学古入官,当识先王之善道。
适钦盛美,首辱笺封。
顾惟老拙之无庸,敢当文藻之垂贶?
古或轻美璞而有投鹊之尤,我亦乏青云以为赠刀之报。
羌自憎愧,不知所裁。
苏世美殿丞帖 其一 北宋 · 沈辽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二四、《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六七
近者幸得瞻奉,实慰向往。
比复诣馆,毂乃承行矣。
即日伏惟荣归侍下,动止万福,不审车马早晚东下,会晤无由,但有驰想。
暑甚,敢希善爱,以对光宠,区区所望也。
其二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二四、《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六七
近幸欸奉,少慰倾向。
不审还止严邑,动止佳否。
某区区更三五日遂归明,方远言色,千万善爱。
子光居丧无恙,尚未出,数求见之。
其三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二四、《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六七
借小航至杭省亲,不知局中有否?
不然僦一航亦可,贱累且束装矣。
苏州承天寺永安长老语录序治平二年九月 北宋 · 沈辽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二四、《云巢编》卷七
余昔游江南,上下庐山,西走泐潭,造黄檗,傍淮上,历访诸祖道场。
金陵,还吴越,大抵江南名为达者,余皆已知之矣。
后二年荆州荆州尤多古精舍。
余尝观古记所载,名德硕老多出于荆、衡、襄、汉之间。
余在澧陵最久,澧陵一障,乃有夹山、乐普、钦山、龙潭、层山五大寺
南临药山,北望玉泉联延不绝。
当其盛时,海会山积,上下皆数千百人,地胜势剧,至于今承嗣不衰。
为其师者,莫不推择其人。
余既从江吴、淮楚之士相与往来盖已多矣,然其可者才二三人。
古人有言「如沙中金」,不其然欤?
夫太阳之升于天,明者视其出没中昃,岂不坦然哉?
至瞽者待相而后知,与明者固亡别矣。
明与瞽易识,知与否难言,此丛林所以纷纷也。
维摩大士神通自在,其说虽多,然不可删。
世之学者枢机一发,便使人掩口不暇,已可厌矣。
盖其心有达不,而言无多寡。
世之人独知蹈袭古人言辞,应对亹亹如影响之相符以为其功,顾何异于数宝者哉?
不惟不充于外,其中乃惘惘尔,悠悠尔。
至于达者则不然也。
永安禅师名崇智吴人,张氏子。
受具,即出游诸方。
先受记嘱,心智默了,遂为五祖戒禅师之嗣。
戒师者,先云门三世孙也。
既获五祖印可,乃东归于吴。
初住文殊,还永安
师为吴人,而继主吴二道场,其行乃自弱龄至于耋老有足伏人者,不然,岂其州人推尊之哉?
一日,弟子崇章出其所以开示于人若弟子者为大轴,嘱客不远千里而来,请余为序。
异哉!
余岂知之者欤?
昔如来以正法眼藏授大迦叶,蝉联法绪以传于今,为佛为祖岂一人哉?
然迦叶不能知世尊三昧,况其他乎?
了则为得,昧则为失。
所以为难者,非特在机辩也。
余方在朔野沙尘之中,延首以望,屡以不得一接其风味为恨。
古人所谓说尺不如行寸,余观其言与考其行,岂特尺寸之间也?
若夫陟高坐,运象牙,夺无碍之一辩,伏六道之士,余不得而闻之矣。
是斯录也,所谓扣宫而宫应之,随机之义如是而已。
余欲见其人,以是观之,亦何必在名山古刹之下哉?
崇章所传甲乙次第如右。
治平贰年玖月拾七日序。
北山录序 北宋 · 沈辽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二四、宋刻本《北山录》卷首
始余欲闻内典,访诸南屏梵臻法师,于是受斯录焉。
南屏云:「往闻老师言,丁秘监谓酷爱其书,一见如不及,至手传其本。
老师之言可信不疑者,丁公所述作,多所自出也」。
善乎!
一乘以为宗,百家以为支。
寻其支,如涉江河,随地得宜。
不得其源,犹足以为多闻,况遂达其源乎。
然其书出未久,而世罕传,能传者莫不有名于时。
而其传者皆秘玩之以为资,不肯广也。
余闻神清在元和时,其道甚显,为当世公卿所尊礼,从其学者至千人,而性喜述作。
其出入诸经者,或删焉,或益焉,凡百馀卷。
而斯录独发其所蕴,尤称赡博。
使世之学者尽得其书而达其源,何患不为神清乎。
神清,其名也,生大安山下,后居长平山阴,故谓之北山录》。
贤大师先得蜀本,将传诸好事者,请余叙其大方而刻之。
因述南屏法师之言以为首云。
彭城太尉诗序熙宁五年十一月 北宋 · 沈辽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二四、《云巢编》卷七
太师彭城公五言诗二章、跋状后一帖,在明州宝云道场。
吴越时太师公以诸子胙土四明,每访诸道于尊者
既入朝,数以手札拳拳致焉。
尊者讳义通新罗人
初以其学造螺溪法师,说《华严》大旨,顿悟,即谢其徒,传天台教观,遂为一代法师
其后门人有若知礼,有若遵式
式号慈云大师,礼号法智大师
是二人者,皆传其道。
法智之后有若本如,有若崇矩,有若尚贤,有若梵臻
慈云之后有若祖韶,而天台之妙遂达于天下。
余昔过道场,见正公
正乃臻公高弟,而法师之曾孙也。
因观太师公手墨,爱其清健雅丽,有足尚者。
正方且勒诸乐石,遂请余题其后。
太师姓钱氏讳惟治字世和
少好学,善书。
在藩时,夜梦朱衣人以土壅其颏颊,云是金天王使者
及西迁出刺华州,踰贰拾年乃验。
官至神武统军,赠太师,载在国史云。
熙宁五年十一月十六日序。
花药字序 北宋 · 沈辽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二四、《云巢编》卷七
禅师初出家,依万杉宣公
宣公为一代老德,以为法器也,名之曰义然。
已落发受具,密示心印,行化诸方,凡十有七年
止于万寿,始转法轮,为人天师
后十年,迁于花药,与余会于零陵,为法乐之友。
禅师所以表德者有所不称,请余易焉。
余谓以无为法者,其未然也,义无乎在;
及其然也,义无乎不在。
经曰「诸法如义」,不其然欤?
若夫为一大事出现于世,不能大济含识者,定非佛子。
其所然者,亦尝大济于人乎?
请以大济表德。
马祖谓丹霞曰:「我子天然」。
遂名天然。
万杉之意,正谓禅师能默契诸义,有足然者乎?
苟曰然,无有是处。
因箸其大方,以示知者。
阿耨达池右绕图序熙宁元年六月 北宋 · 沈辽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二四、《云巢编》卷七
释氏右绕久矣,自允堪律师乱之,于是始讼。
不能雠其义而入灭。
张为奇说,而世人或疑之。
于是净戒基上人出《阿耨达池图》,而疑者泮焉。
《西域记》云:「阿耨达池,东面银牛,口流出殑伽河,绕池一匝,入东南海
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绕河一匝,入西南海
西面琉璃马,口流出缚刍河,绕池一匝,入西北海
北面颇胘师子,口流出徙多河,绕池一匝,入东北海」。
南山律师《方志》云:「阿耨达池,唐言无热恼池也。
东有银牛,口出殑伽河,右绕池一匝,流入东南海」。
所谓右绕者,东回南转也。
东回南转者,绕池匝而后入于海。
东回北转者,绕池不匝而遂入海。
繇是而,东回北转为右绕者谬矣。
世之学者,当以《西域记》与《方志》为信云。
熙宁元年六月望日序。
黄庭坚云巢诗 北宋 · 沈辽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二四、《沈氏三先生文集》附录
余自得此诗,甚喜之,读既久,几可诵,然每䌷绎其书,终不厌。
古人所谓能道人心所欲言者,鲁直之谓乎。
沈辽跋。
题画像 北宋 · 沈辽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二四、《云巢编》卷一○
余栖于零陵将二年,卧鹤山人王栖道属客来图余像。
其不可图者,余为申之以辞。
然皆眩也,所以为游戏也。
有不知者强为余,盖有知者亦其捕。
为纁黄、为丹白邪,嬗死灰与朽株。
探山林以独往兮,即猿鸟之幽娱。
岂萍苴之如兮?
亦泛泛于江湖。
昔敦媚放艺文兮,既华发而苍须。
终非混混之可诿兮,方将佚老于无无。
茍不暴夷以为絜,何必袭惠以为污?
挹古人之全德兮,将岁月以云徂。
羌余心之所得,会群有于无馀。
彼蘧蘧为周,而栩栩为蝶,亦甚惑矣。
余与是其相忘于影响乎?
天庆观火星阁记元丰三年三月 北宋 · 沈辽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二五、《云巢编》卷七
三湘之间,惟永为奥区,土俗朴甚,不杂五方之民,故其人纯一而少事。
然岁多水旱之灾,不沈溺则灰烬,民生艰焉。
虽其人知为善殖福,乐于施与,而不蒙神明之祐者,盖其诚心有所不至也。
老子道者,与群姓联闾阎,养妻子,其祠宫则狸鼠之所穴也。
为浮屠道者,与群姓通商贾,逐酒肉,其塔庙则屠脍之所聚也。
主善者孰不知老氏本清净,释氏有斋戒哉?
不以为非也。
至于身污蔑而礼星辰,含膏血而作梵呗,此神明之所弗祐也。
玉笥山道士舜卿衡岳还,泛潇水而上,将造其宫,则门户皆蓬蔂也。
访其左右,则阒无人者久矣。
于是造州而求寓焉。
太守李侯方崇其道,即命有司拔为之主。
由是州大姓欣然乡往之,知其道清净为可尊也。
居閒念所以弭灾患而祈福禄者,即其宫而祠火德焉,盖其地直南方也。
元丰三年三月某日,阁成。
其上建火星像,旁列九星合祠焉。
其下为斋修严奉之室,则王君之所居也。
王君处身洁清,翛然能履其道,与人和易而多礼。
其主祠于是也,吾知其将至诚窾天关,祈福憙下群氓,神格其祠,人安其庐,赤龙不惊,回禄伏藏,禾黍丰登,牛羊肥字,然后为善殖福者为不诬矣。
不宁维是也,又将化及狸鼠之所穴,屠脍之所聚,皆为道场。
道人释子咸安其教,使为福者知所依乡,则其善报岂少哉?
始余为谋其事,赵郡李述修以告诸大姓,乃克成之。
为阁者名氏皆列左方,以示后来。
三游山记之一元丰五年四月 北宋 · 沈辽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二五、《云巢编》卷七
余卜居齐山逾月,欲一探左史洞而不知其地。
四月丁巳,会公华、德相至,遂召唐生者俱游焉。
延庆兰若,旁山东行,北上数百步,观李氏书堂遗趾。
益北去,委蛇山谷间,道滋峻,多丛高木,时有佳花赤白,芳菲袭人。
不远三四里,地颇平,斗下石壁间,嵚岩丈馀,直北不知其际,皆蓬藟无人迹。
崖西彻阳气,生草木。
东平峭洁白,雨露之所不至也。
德相欲题名,索笔不得,怅然者久之。
左之右有三洞,或可入,或不可入,是谓石燕洞
复南出,循山北上,豁然望青溪圩,田直池荡,楼观窣堵若图画。
山西,皆𡸙嶒怪石,有一穴甚峻,欲下不得,道槃桓其下,以谓不可登。
良久,乃褰荆棘,蹑颠石得上,慄慄如履锋刃,且首步极危殆。
至洞下,岩势若彫斲,实天之成。
俯听水声泠泠,将下穷其渊,取火者缓不至,乃止。
是谓石虎洞。
下求左史洞,失道,陟降崖坂,颇厌苦之,已乃识其处。
石巑巑若深池,四旁相若,欲下不敢,委而引蔓,般跚乃得下。
杜牧之张公子题名,字颇泐灭
吴仲庶张伯益游」,复作大篆题之。
此洞后也。
北望石下有蛇窦,窦口才广尺有咫,俯身伏入,蜿蜒象蛇行乃得至。
洞中宽耸,可容百辈,有遗骸焉。
直北出山顶,日已晡矣,乃谋还前㙏,截山腰,过书堂,观涌泉,遂归。
且将僦工与浮屠者为棺其遗骸而瘗之。
公华姓名琮
德相姓马,名永誉
时元丰五年壬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