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释子凝北宋
四明第一书 北宋 · 释子凝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四明尊者教行录》卷四、《天童寺志》卷八、缁林尺牍
正月十八日天童山景德禅寺住持、传法苾刍子凝,谨熏沐裁书于延庆堂上教主法智大师侍者子凝尝闻智者千虑,或有一失
愚者千虑,或有一得。
斯往哲之格言,非潜夫之臆说也。
子凝素昧达人之旨,辄陈愚者之言,愿渎听聪,少陈狂狷。
近因暇日,恭览《十不二门指要钞》。
义峰孤耸,非郤克之足能跻;
教海汪洋,岂师旷之耳能尽者也。
珍重珍重!
中所援引达磨门下三人得法而有浅深,尼总持云「断烦恼,證菩提」,云「得吾皮」;
道育云「迷即烦恼,悟即菩提」,云「得吾肉」;
慧可云「本无烦恼,元是菩提」,云「得吾髓」。
但为传闻,故无实證,未知斯语,得自何人。
大凡开物指迷,必须据文显解,岂可以道听涂说,将为正解?
《礼》云:「记忆之言,不足以为人师」。
此亦虑无稽之言,以为正说者也。
宁可指鹿为马,事类赵高
使民战栗,宛同宰我
今据《祖堂》及《传灯录》,只云二祖礼三拜,依本位而立,未委彼宗,复何为解。
今或有云「达磨之道,但接下根,未通上智」。
又云「悟即心之理,昧心外之法」。
斯皆以管窥天,将螺酌海者也。
今试辨之。
原夫病在膏肓者,失之于针砭;
滞名相者,封之于言句。
岂教不能明心,而药弗能瘳疾耶?
良由积疗增疴,夥言惑性。
是以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亦方便之一揆耳。
或者犹云:但指即心,未入佛慧,如《般若》说「九类皆住无为涅槃」,《华严》云「一念普观无量劫」。
未知此说,与祖师之道同耶,异耶?
噫!
小智自私,贱彼贵我;
达人大观,无可不可。
古贤之言,信而有徵矣。
然则田巴毁三皇,罪五帝,随而和之者千人。
盖海上有逐臭之夫,讵田巴之道能胜于三皇五帝之道者也?
主大师久积净行,恢张教网,前无古人,后不可继。
自当依经解义,续智者之真风;
何必采鄙俚之言,玷启迪之旨乎?
愿削传闻,自扶本教,无使滞名相者而取效焉,幸甚。
不宣。
天童山景德禅寺住持、传法苾刍子凝顿首上白。
四明第二书 北宋 · 释子凝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四明尊者教行录》卷四、《天童寺志》卷八
正月二十八日天童山景德禅寺住持、传法比丘子凝,再修书奉白于延庆教主法智大师堂下:子凝闻夫意浅则言疏,思深则言讱。
前所献言者,且欲大师削去传闻,自扶本教。
再垂来示,徵引源流,徒知出于圭峰,问因相国,三宗异辨,未尽所长。
殊不知知解宗徒,祖师昔记,循其泛说,讵狭通怀。
彼《禅源诠》云:「达磨九年面壁,盖为绝缘,由是祖师独断,乃云知之一字」。
众妙之门,今达磨所传,唯灵知而已。
至于深推荷泽,轻视牛头,矛盾之言,洋洋于外。
既曰曾逢点授,合具雌黄,何异采鄙俚之言,资唇吻之解?
且夫达磨之得二祖,亦犹思大之有智者,垂范作则,千古皎如。
傥智者之言教成非,而达磨之子孙亦谬,岂容缄默,须议师承。
非之则谤因谤缘,空招捺落;
是之则正人正己,信奉沤和。
岂谓相国亲承,帝王问道?
北宗神秀,四帝国师,藉势恃权,其风自弭。
来书又云:「补处逸多,尚受折于维摩诘
上首尸利,甘负屈于庵提遮。
盖知缘不在己,是以功让于他」。
若如是,则虽晓抑扬,罔穷实际;
茍云功让,未喻下怀。
又云:「业禅者屡斥寻文,传教者或讥暗證,俾信法根性,从说默开明。
无使达磨子孙,独能破立;
智者宗裔,全废抑扬」。
此者深思,谁之咎欤?
刚云破立,以过疣人,岂不云一念三千,刹那九世?
禅教之旨,何理不臧?
《思益经》云:「说法有二种:若圣说法,若圣默然」。
何必有说滞言,无说乖旨,实惟不二,非任偏情。
昔人截耳捐身,引肠断臂,斯有由矣。
不然贾有馀勇,恃死不回,山人每一经心,如负芒刺。
愿吾大师,力扶像运,深察源流,无使正法浇漓。
人情美顺,唯宗高范,是振淳风。
知事忏摩,必无虚日。
再形鄙抱,专候斥呵。
不宣。
天童山景德禅寺住持、传法比丘子凝顿首再白上。
四明第三书 北宋 · 释子凝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四明尊者教行录》卷四、《天童寺志》卷八
二月十四日天童山景德禅寺住持、传法比丘子凝谨重致书于延庆堂上教主法智大师座下:子凝窃闻屠保之内,必有异人;
讲忏之中,岂无通识?
何劳往复,再叙端倪?
大师《指要》,雕文刻义,只曰相传达磨门下三人得法而有浅深,愚既议之,岂可便责圭峰,以求情实?
所谓道听途说,可曰相传,果有后书,指为曲据。
妄生穿凿,合晓否臧。
或达磨授二祖有本无之说,道育、尼总持有「断烦恼」之称,则圭峰言之,而大师议之,斯亦可矣。
既元无此说,拟剥何人,岂可逐浪随流,扬声遏响?
前云设化之道大体合,然斯未可也。
大凡援引古今,存乎婉当。
彼宗固执,可示斥呵,方谓抑扬,昭乎义理。
弘教者引佛经不当,亦须削之。
如是则称作人师,堪为教主,后生宗范,千古不逾。
所谓学而不思,传而不习,斯之为耻,何耻鲜闻。
来书又云:「天台宗教陵迟之际,《圭峰集》流衍来吴,人据圭峰难于台教,岂不依教而返破之」?
斯皆扶树本宗、勉励初学耳。
尝试论之。
原夫圣人立教示迷,情同刍狗,智类冰壶,神遇之怀,道无不在。
岂同鄙俚,有滥道途?
常患学佛从师,未能忘筌离相。
余与大师言议者,盖存大师永永之道也。
假使信任圭峰为是,须知回顾。
祖堂无言,未坠本宗,尚犹焚躯炼指,岂同外道非理赴火,投崖革故,是宜鼎新无爽。
所依《止观》十乘,《法华》十妙,菩提烦恼,信本无差。
纲格之言,岂容繁剖?
所谓过而不改,斯有归矣。
不宣。
天童山景德禅寺住持、传法比丘子凝稽首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