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参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坤舆典.舆图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坤舆典
第一百四卷目录
舆图部总论一
地理通释
地理通释
坤舆典第一百四卷
舆图部总论一
宋·王应麟《地理通释》颛帝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帝王世纪云颛帝所建,帝喾受之。孔子称其地北至幽陵,南暨交阯,西蹈流沙,东极蟠木,是以建万国而制九州。通典亦谓颛帝置九州。叶氏云: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则九州之名旧矣。
幽陵、幽州、交阯、交州、流沙、在沙州、西蟠木、东海度、索山,上有屈盘桃木。
舜十二州
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幽、并、营。孔氏云:禹治水之后,舜分冀为幽、并,分青为营。马氏云: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燕齐辽远,分燕为幽,齐为营。《汉·地理志》云:尧遭洪水,天下分绝为十二州。禹平水土,更制九州,列五服。与孔马之说异。愚谓舜典言肇十有二州,咨十有二牧,而后命禹平水土。当以汉志为正。郑氏谓分卫为并,燕以北为幽,分齐为营。朱氏谓分冀东恒山之地为并,又东北医无闾之地为幽,又青之东北辽东等处为营,而冀止有河内之地,今河东一路是也。刘氏云:冀州之域大于九州,于是分为幽并。以此二州,北捍外裔,使不得接于王畿。《书大传》《虞夏传》云:兆十有二州,注兆域也,为营域,以祭十二州之分星也。
五服
甸、侯、绥、要、荒。叶氏云:禹制五服,每服率五百里,而王畿甸服在其内。则一方为二千五百里。东西南北相距各五千里。此所谓弼成五服,至于五千者也。至周,而益为九畿,每畿亦五百里,而王畿又不在内。则一方为五千里。南北东西各万里。周之地果如是广乎。学者求其说而不得。故郑氏以尧旧服五千里,至禹治水之后,又增其倍。谓禹贡所记,为旧服所增之数,以与周制合。又谓周公摄政,斥大九州之境,故五等诸侯之封,大者增其五之四,小者增其十之五,此皆矫妄不经、无所取信。以周官大司马九畿之籍考之,方千里曰国,畿其外,亦皆以方言。方者,谓四方也。四方环之为千里,径数之,每方当止为二百五十里。则周之畿为俭于禹矣。林氏云:以王制考之,尧都冀州,自恒山至南河千里,自东河至西河千里,此畿内千里,即甸服也。自东河至东海千里,自西河至流沙千里,此千里建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而东海流沙之外,则为要、荒。诚合经之所载。至于南北,则有盈缩焉。以北考之,冀之北距恒山已接于边陲,其间何以容二千五百里之侯、绥、要、荒、哉。以南考之,自南河至江千里,已建侯服、绥服矣。自江至衡山千里,则要、荒二服又在九州之内矣。然自衡山至南海又千里,扬州之境且南距海,则九州且包乎要、荒之外。是以南考之,则太盈;以北考之,则太缩。实疑而未知其说意。其必有乘除相补于其间也。应氏云:自秦而上,西北袤而东南蹙;自秦而下,东南展而西北缩。古今之疆理,天地之大运,中国外裔之消长,大略可见。当先王盛时,东西南北各有不尽之地,盖听四夷居之,不劳中国以事外也。若禹贡之东渐西被,而朔南咸暨特其声教之所及,非必贡赋之所限也。故外薄四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者,此区域之大数,而疆理之略者也。四海之内,断长补短,方三千里者,此民田之大数而疆理之详者也。观于曰内曰外二字而治之,详略可知矣。王氏曰:舜之五服,侯、甸、绥三服在九州之内,要服有夷,荒服有蛮,在九州之外。成周九服,侯、甸、男、采、卫、要六服在九州之内,夷、镇、蕃三服在九州之外。
禹九州
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通典》云:雍州西境,流沙之西。荆州南境,五岭之南。所置郡县,并非九州封域之内。《帝王世纪》云:尧遭洪水,分为十二州,今《虞书》是也。及禹平水土,还为九州,今禹贡是也。是以其时九州之地,凡二千四百三十万八千二十四顷。定垦者,九百一十万八千二十四顷;不垦者,千五百万二千顷。民口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至于涂山之会,诸侯承唐虞之盛,执玉帛亦有万国,是以《山海经》称:禹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又使竖亥步南极尽于北,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四海之内则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名山五千三百五十,经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以供财用。苏氏云:尧水河为患最甚,江次之,淮次之。河行冀、兖为多,而青、徐其下流,被害亦甚。尧都于冀,故禹行自冀始,次于兖,次于青,次于徐,四州治而河患衰矣。雍豫虽近河,以下流既治,可以少缓也;故次于,扬次于荆。以治江淮,江淮治而水患平;故次于豫,次于梁,次于雍。以治江河上流之馀患,而雍最高;故终焉。朱氏云:冀州极阔,河东河北皆属焉。雍州亦阔,陕西五路皆属焉。若青、兖、徐、豫,则疆界有不足者矣。郑氏云: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所以禹贡分州,必以山川定经界。使兖州可移,而济河之兖不能移;使梁州可迁,而华阳、黑水之梁不能迁;是故禹贡为万世不易之书。
薛氏云:至夏,复为禹贡之九州。
商九有
《尔雅》:九州,两河间曰冀,河南曰豫,河西曰雍,汉南曰荆,江南曰扬,济河间曰兖,济东曰徐,燕曰幽,齐曰营。孙炎云:此盖殷制。孔氏云:《禹贡》有梁、青、无、幽、营,《周礼》有幽、并,无徐营。孙炎以《尔雅》之文与《禹贡》不同,于《周礼》又异,故疑为殷制耳。亦无明文言殷改夏也。《地理志》云:殷因于夏,无所变改。陆氏曰:《禹贡》有青、徐、梁而无并、幽、营。尔雅有徐、幽、营、而无青、梁、并。职方有青、幽、并而无徐、梁、营。三代不同故也。陈氏云:《商书》言九有之师,《商颂》言奄有九有,式于九围。王制于商亦言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则商之九州,盖亦袭夏而已。通典云:涂山之会万国,四百年间递相兼并。殷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馀国,亦为九州。
冀州在两河之间,西则龙门之河,东则降水大陆之河。降水大陆,今冀、贝二州界 《论语》三分天下有其二注,天下归文王者六州:荆、梁、雍、豫、徐、扬也,惟青、兖、冀尚属纣。
周九州
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郑氏注:扬、荆、豫、兖、雍、冀,与《禹贡》略同,青州则徐州地也,幽并则青冀之北也,无徐梁。《晋·地理志》云:成王时改作禹贡徐、梁,入于青、雍、冀野,析于幽并。王氏云:九州之序,《禹贡》始于冀,次以兖,而终于雍。职方氏则始于扬,次以荆,而终于并者,盖《禹贡》言治水之序也,职方言远近之序也。治水则自帝都而始,然后顺水性所便,自下而上,故由兖至雍而止也。以远近言之,则周之化自北而南为远,故关睢鹊巢之诗分为二南,汉广亦言文王之道被于南国,德化之所及,以远为至也。始于扬,则以扬在东南;次以荆,则以荆在正南;终于并州,以并在正北。先远而后近也。《左传》: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汉贾捐之曰武丁。成王,殷周之大仁也。然地东不过江黄,西不过氐羌,南不过蛮荆,北不过朔方。
郑氏锷曰:周无徐州,盖其地为淮夷徐奄所有。李氏曰:周都雍不可不广,故合梁雍为一;徐地狭隘,故青兼之。
九畿 九服 六服 五服
大司马九畿,方千里曰国畿,其外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蕃。职方氏九服,方千里曰王畿,其外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蕃。大行人邦畿,方千里,其外侯、甸、男、采、卫、要服。九州之外,谓之蕃国。周官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六年五服一朝。《周语》祭公谋父曰: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翟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叶氏曰:禹别九州,制天下为五服,王畿在其内。周公分天下为九畿,而王畿不与。以侯、甸、男、采、卫之在中国者为五服,言罔不承德,则举六服合王畿言也。言六年一朝,则举五服别诸侯言也。郑氏以殷之大界方三千里,以开方计之,方千里者,九其一为县内,馀八各立一州,合内外总为千七百七十三国。周公复唐虞之地,分五服为九。其要服之内,方七千里,意以夏末既衰,中国之地为四夷所侵,至周方能复之。今考于禹贡所谓五服,皆五百里为别,则是要服之内。通于四面,距中国之地,乃方三千里,达于荒服,止于五千里。康、成既以殷之大界方三千里矣。固合于《禹贡》中国之地,而谓四夷所侵者,果何地也。周公虽斥大九州之界,而地加于《禹贡》者才五百里。今职方氏分九州之邦国,方千里为王畿,自侯、甸、男至于采、卫,皆方五百里。是五服之地,方二千五百里,合王畿计之,方三千五百里。由三千五百里分之,合四面相距方七千里,乃康、成所谓要服之内也。盖《禹贡》所谓要、荒,即《周官》所谓蛮、夷、镇蕃,通要荒而合于禹贡中国之地,则唐虞、夏殷之时。中外凡方一万里,通蛮夷镇蕃而合于周官,则周公之时。中外凡万一千里,以其一千里之多,是以周公斥大封疆才五百里。康成不知异同在此,而唯见要服之内方七千里。乃牵左氏执玉帛者万国之说,而谓唐虞之时非七千里,不能容之。且仲虺之诰言:表正万邦,缵禹旧服。则是汤之时,固有万国矣。所谓大界三千里者,何以能容之也。然则九州之内,千七百七十三国,未必殷制。王氏曰:畿言其有界画,服言其服王事,六年五服一朝者,以侯、甸、男、邦、采、卫言也。六服群辟罔不承德者,兼要服而言之也。先王之制:中国五服,而周官言六者,盖近中国之外裔承德,则国家閒暇可以明政刑之时也。方是时也,四征弗庭,其治未若制礼之际为已备矣。故其限朝止于五服而已。《周官》行人于六服之见,则及于要服者,则其治为尤详于四征弗庭之时也。近中国之外裔,非特承德,而又能入贡以来见焉,则制礼以致太平者,此其极也。郑氏曰:要服、蛮服也,九州之外,夷镇蕃服也。
陈氏曰:卫侯之外圣人虽制之服而不必其来故武成洛诰、康王之诰,止言五服。
易氏曰:禹之五服,则计其一面之数。周之九服,则计其两面之数。禹之甸服,千里而止,言五百里是计其一面者也。周之王畿,与禹之甸服同,不言五百里,而兼言千里,是计其两面之相距者也。盖禹之五服,王畿在内。王畿千里,而两面各五百里,数其一面。故曰五百里甸服,自甸服至荒服,皆数其一面,每面各五百里,总为二千五百里。两面相距,则凡五千里。职方氏所载,则王畿不在九服之内。自方五百里之侯服,至于方五百里之蕃服,其名凡九。九服每面各二百五十里,通为二千二百五十里,两面相距则通为四千五百里。并王畿千里,则通为五千五百里,其增于禹者,五百里之蕃服耳。然周之蕃服,虽不列于禹贡九州之外;而禹贡九州之外,咸建五长,东渐西被,即成周蕃服之域是。周之蕃服,其名虽增于禹,而其地未尝增也。周之邦畿,即禹贡之甸服;周之侯甸,即禹贡之侯服;周之男、采,即禹贡之绥服;周之卫、蛮,即禹贡之要服;周之夷镇,即禹贡之荒服。
吕氏曰:在商之时,古公以皮币犬马珠玉事獯鬻,而商王不知。在周之时,晋国拜戎不暇,而周室不与。然则三代禦边之略,盖可知矣。
四极 四荒
《尔雅》:东至于泰远,西至于邠国,
《说文》作汃国。汃,西极之水也。府巾切。
南至于濮铅,北至于祝栗,谓之四极。此四方极远之国。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觚竹者,《汉·地理志》:辽西令支有孤竹城。
《齐语》: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括地志》:孤竹,殷诸侯。古城在平州卢龙县南十二里。《史记正义》:孤竹君,是殷汤正月三日丙寅封,相传至夷齐之父。
北户者,即日南郡。
颜师古曰:在日之南,所谓开北户以向日者。秦始皇纪:南至北向户。《舆地广记》:景州北景县,汉属日南,后为林邑所据。晋九真太守灌邃,讨林邑于其国,五月五日立八尺表,日景在表南九寸一分,故自北景以南,皆开北户,以向日。唐于驩州南境,侨立景州,非正北景也。《淮南·地形训》:南方曰都广,曰及户。
西王母者,《山海·西荒经》:西海之中,流沙之滨,有昆崙之丘。有人戴胜虎齿,名曰西王母。
《穆天子传》:天子宾于西王母,乃纪其迹于弇山,名曰西王母之山。
日下者,日所出处其下之国。
《淮南·天文训》: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通典》:东夷有扶桑,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倭一名日本,自云国在日边。《山海·东荒经》:大荒之中,有山曰大,言日月所出有大人之国。有山曰合虚,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国。《吕氏春秋》:禹东至抟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
《吕氏春秋》:凡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水道八千里,受水者亦八千里。通谷六,名川六百,陆注三千,小水万数。凡四极之内,东西五亿有九万七千里,南北亦五亿有九万七千里。极星与天俱游,而天枢不移。冬至,日行远道,周行四极,命曰元明。夏至,日行近道,乃参于上,当枢之下,无昼夜。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尸子》云:八极之内,有君长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故曰天左舒而起,牵牛地右阔而起。毕昴
《淮南·地形训》:八极东北方曰方土之山,曰苍门。东方曰东极之山,曰开明之门。东南方曰皮母之山,曰阳门。南方曰南极之山,曰暑门。西南方曰编驹之山,曰白门。西方曰西极之山,曰阊阖之门。西北
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门。北方曰北极之山,曰寒门。
张衡《灵宪》云:八极之维,径二亿三万二千三百里,南北则短,减千里。东西则广增千里。自地至天,半于八极,则地之深亦如之。朱文公谓,《尔雅》四极,恐未必。然邠国近在秦陇,非绝远之地也。《灵宪》所言八极之广,原于历算。若有据依,然非专言地之广狭也。
《吕氏春秋》:九塞:大汾、冥阨、荆阮、方城、殽、井陉、令疵、句注、居庸。
秦四十郡
《晋·地理志》云:始皇初并天下,惩战国,削罢列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内史:
汉三辅及弘农郡。
三川
汉河内、河南两郡。
河东、南阳、南郡、九江,
汉并因之。
鄣郡,
治故鄣,在今湖州长兴县西南。它郡所治,当考,汉改为丹阳郡。
会稽、颍川,
汉并因之。
砀郡,
汉梁国。
泗水,
汉改为沛郡。
薛郡,
汉鲁国。
东郡、琅邪,
汉并因之。
齐郡,
汉齐国。
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钜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
汉并因之。
九原,
汉改为五原郡。
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
汉并因之。
黔中,
汉改为武陵郡,今鼎澧、辰沅、黔州之地。
长沙,
汉长沙国。
凡三十六郡于是。兴师踰江,平取百越,置桂林,
汉改为郁林郡。
南海,
治番禺,汉因之。
象郡,
汉改为日南郡。
闽中,
徐广曰:治候官,汉武帝虚其地。
合四十郡,郡一守焉。其地则西临洮,而北沙漠,东萦西带皆临大海。《秦纪》云: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周书·作雒篇》:千里百县,县有四郡。
《说文》: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
吕氏曰:春秋之时,郡属于县。赵简子誓众所谓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是也。战国之时,县属于郡。秦纪惠文十年,魏纳上郡十五县是也。方孝公商鞅时,并小乡为大县,县一令,尚未有郡牧守称。及魏纳上郡之后十馀年,秦纪始书置汉中郡。或者山东诸侯,先变古制而秦效之欤。按《战国策》:楚王以新城为主郡,以此考之,郡之所治必居形势控扼之地。郡者,县之主。故谓之主郡。又云:三川、河东在诸郡之首者,盖所以陪辅关中地势莫重焉,即汉所谓三河也。汉分三川为河南、河内、与河东,号为三河。《史记·货殖传》曰: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胡氏曰:郡县天下可以持承平,不可以支变故。封建诸侯可以持承平,可以支变故。孙氏曰:郡县之制,尽划根著之,旧以为空虚之天下。匹夫亡秦,五胡覆晋,盗贼篡唐,此非有秦人取天下之威,而失之反掌。
汉高祖纪有东阳郡、吴郡、郯郡。灌婴传有豫章郡,皆非秦郡,盖楚汉之际所置。
郡国更置
《地理志》:汉兴以秦郡太大,稍复开置,又立诸侯王国。武帝开广三边。故自高祖增二十六,文景各六,武帝二十八,昭帝一,讫于孝平。凡郡国一百三、县邑千三百二十四、道三十二、侯国二百四十一。地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晋志汉分内史为三部,更置郡国二十有三:桂阳、江夏、豫章、河内、魏郡、东海、楚国、平原、梁国、定襄、泰山、汝南、淮阳、千乘、东莱、燕国、清河、信都、常山、中山、渤海、广汉、涿郡。合二十三三内史者:河上、渭南、中地,武帝改以为京兆、冯翊、扶风,是为三辅。文增厥九:广平、城阳、淄川、济南、胶东、河间、庐江、衡山,武帝改衡山曰六安。景加其四:济北、济阴、山阳、北海,宣帝改济北曰东平,武帝开越攘胡,初置十七: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平西南夷,置牂柯、越巂、沈黎、汶山、犍为、益州六郡。西置武都郡,又分立零陵郡,合十七郡。拓土分疆,又增十四:弘农、临淮、西河、朔方、酒泉、陈留、安定、天水、元菟、乐浪、广陵、敦煌、武威、张掖,昭帝少事又增其一金城。至平帝元始二年,凡新置郡国七十有一,与秦四十合一百一十有一。今按晋志云郡国一百十一,而汉志止一百三。以秦郡考之,南海因旧名,桂林更名郁林,象郡更名日南闽中。元封元年虚其地,则四十郡省者一,因改者三。汉初未定两粤,止有三十六郡。通典谓新置六十三,与秦四十合百三,亦未考此也。以武帝初置郡考之,天汉四年并,沈黎于蜀。始元五年,罢儋耳、临屯、真番。地节三年,并汶山于蜀。初元三年,罢珠厓凡省六郡,而临屯真番。元封三年,开朝鲜所置者。晋志不载,则并省者四,除八郡,正合汉志一百三之数。林氏云:汉山川不出禹贡分域,而里数倍加者,古今尺步不同。吴氏云:南北万三千馀里,举朔方、日南而言。按史记平准书,汉连兵三岁,诛羌灭南越、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即晋志所谓初置者。南海至儋耳九郡,皆南越地。武都至汶山五郡,皆西南夷地。夜郎为犍为,滇为益州。
今化外姚州
并零陵为十七郡。酒泉、武威、张掖、敦煌,本匈奴昆邪、休屠地,是为河西四郡,并金城谓之河西五郡。又定朝鲜为四郡,乐浪元菟在辽东之东。《通典》云:今为东裔之地,临屯治东暆,真番治霅,见于《茂陵书》。又击匈奴取河南地,筑朔方,亦初郡也。元朔置苍海,三年而罢。元始置西海,中兴而废。故志不著。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是为六郡,名将多出焉。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西河,是为缘边八郡,除北地、西河,而益右北平、上谷、渔阳,是为缘边九郡。存其国号而属汉者,曰属国。置都尉安定、上郡、天水、五原、张掖,是为五属国。其后金城、西河、北地亦置焉。按武帝初置无象郡。
茂陵书云治临尘。
昭纪元凤五年罢象郡,分属郁林、牂柯,而史不书建置之始,盖阙文也。贾捐之建议弃珠厓曰:制南海以为八郡,是时儋耳已并属珠厓矣。三方之开,皆自好事之臣。西南夷发于唐,蒙司马相如两粤起严,助朱买臣朝鲜由涉何。昔者尧禹之德,讫于四海,而地不尽。四海故地不足,而德有馀,若汉则广地而已。
秦地南不过闽粤,北不过太原。汉又广于秦矣。凡中国为内郡。宣、元、成、纪所谓内郡国也。缘边有外裔鄣塞者,为外郡。又按马援说,杨广曰:前披舆地图,见天下郡国百有六,所当考。
扬雄曰:大汉左东海,右渠搜,前番禺,后陶涂,东南一尉,西北一候。
注会稽、东部都尉,燉煌、玉门关候。
十三部
百官表: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汉十三部,关中三河司隶自察之,刺史所以有十三员者,征和以前。司隶所统,亦有刺史察之也。
《前后汉地理志》:武帝开地斥境,南置交阯。
颜氏曰:《胡广记》云:汉既定南越之地,置交阯刺史,别于诸州,令持节治苍梧。
北置朔方之州
《胡广记》曰:汉分雍州,置朔方刺史。雍州即汉凉州也。以广之言考之,则凉州疆界阔远,分朔方诸郡,别置刺史,察之,是凉州有两刺史也。
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
夏有徐梁,而无幽并。周有幽并,而无徐梁。汉兼其制,则为十一州。
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
兼夏周之制,为十一州。新置交州,并司隶所领为十三郡。
司隶校尉部
按《前汉志》:司隶校尉,武帝征和四年初置。察三辅、三河。弘农,则今年初置十三部,尚未有司隶校尉。
京兆、扶风、冯翊、弘农、河内、河南、河东七郡。
昭帝始元元年,有司请河内属冀州,河东属并州,本属司隶部。
豫州刺史部:颍川、汝南、沛郡、梁、鲁国,凡三郡二国。冀州刺史部:魏、钜鹿、常山、清河郡、赵、平干,
宣帝改曰广平。
真定、中山、信都、河间国,凡四郡六国。兖州刺史部:陈
留、山阳、济阴、泰山、东郡、城阳、淮阳、东平国,凡五郡三国。徐州刺史部:琅邪、东海、临淮郡、泗水、广陵、楚国,凡三郡三国。青州刺史部:平原、千乘、济南、北海、东莱、齐郡、菑川、胶东、高密国,凡六郡三国。荆州刺史部:南阳、江夏、桂阳、武陵、零陵、南郡、长沙国,凡六郡一国。扬州刺史部:庐江、九江、会稽、丹阳、豫章郡、六安国,凡五郡一国。益州刺史部:汉中、广汉、武都、犍为、越巂、益州、牂柯、蜀郡,凡八郡。凉州刺史部:陇西、金城。
昭帝置
天水、武威、张掖、酒泉、燉煌、安定、北地,凡九郡。并州刺史部:太原、上党、西河、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上郡,凡九郡。幽州刺史部:渤海、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元菟、乐浪、涿、代郡、广阳国,凡十郡一国。交州刺史部:南海、郁林、苍梧、交阯、合浦、九真、日南七郡,后汉与前异者,司隶治河南,朔方属并州。
建武十一年省朔方,
交阯曰交州,
建安二年改。
颜氏云:武帝初置朔方郡,
今夏州朔方县北,
别令刺史监之,不在十三州之限。通典云:十三部不常所治,后汉司隶治河南,
今河南府。
豫治谯,
今亳州酂县。
兖治昌邑,
今济州金乡县。
徐治郯,
今淮阳军下邳县。
青治临淄,
今青州县。
凉治陇,
今秦州陇城县。
并治晋阳,
今太原府太原县,省入榆次。
冀治鄗,
今赵州高邑县。
幽治蓟,
今幽州县。
扬治历阳,
今和州县。
荆治汉寿,
今常德府武陵县。
益治雒,
今汉州县。
交治广信,
今梧州苍梧县。
刺史更名牧者,凡四改:
绥和元年、元寿二年、建武元年、中平五年。
光武都洛阳,关中复置雍州,后罢。兴平元年,分凉州、河西四郡为雍州,是为十四州。建安十八年,并十四州复为九州。《献帝纪》所谓复《禹贡》九州者,省幽、并以为冀,省司隶、凉以为雍,省交州以入荆益,于是有兖、豫、青、徐、荆、扬、冀、益、雍。
《禹贡》无益有梁,其地一也。
是时,曹操自立为魏公,欲广冀州而益其地,非复古也。
《荀彧传》云:操领冀州牧,或说操宜复古置九州,则冀州所制者广大。
后汉郡国
《郡国志》:世祖中兴,惟官多役烦,乃命并合,省郡国十、县邑道侯国四百馀所。
纪云:建武六年,诏省减吏员,并合郡县,于是并省四百馀县。
至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国二,和帝置三,安帝又命属国别领比郡者六。广汉、蜀郡、犍为、张掖、居延、辽东,又所省县,渐复分置。至于孝顺,凡郡国百五,县、邑、道、侯国千一百八十。
永兴初,有乡三千六百八十二、亭万二千四百二十。
郡国比前志增二,县邑道侯国比前志少三百九十七。《晋志》:光武在彫耗之辰,郡国萧条,并省者八:城阳、淄川、高密、胶东、六安、真定、泗水、广阳。
按《光武纪》:建武十三年,并省西京国,广阳当作广平。
今按《郡国志》云:省郡国十,此云并省者八,盖后复河间,广阳。明帝置一,永昌章帝置二;任城、吴郡。和顺改作,其名有九和。置济北、广阳,顺改淮阳为陈,改楚为彭城,济东为东平,临淮为下邳,千乘为乐安,信都为安平,天水为汉阳。郡国百有八焉。
省前汉八,分置五,改旧名七,因旧九十六。
桓灵颇增于前,复置六郡。桓高、阳高、凉、博陵、灵、南安、鄱阳、庐陵。今按灵又置一汶山,
以汶江、蚕陵、广柔三县置。
献分置二永宁,
分巴郡,置
西海。《通典》:东乐浪,西燉煌,南日南,北雁门,西南永昌,四履之盛亦如前汉。
按:兴平元年,孙策分立庐陵;建安十五年,孙权分立鄱阳,乃献帝时十道。志云:灵帝末,扬州刺史刘遵上书,分立二郡。
文中子见牧守屡易,曰:尧舜三载考绩,仲尼三年有成。今旬月而易,吾不知其道。三代之兴邦家有社稷焉。两汉之盛,牧守有子孙焉,不如是之亟也。无定主而责之以忠,无定民而责之以化。虽曰能之末由也已迂。斋楼氏曰:圣王不作建国封侯之法,一坏于秦,而不可复。破万国而为郡县,罢五等而立守宰,内乐其下之易制,而吏不得以私其民,国无定民,民无固志。不知夫无定民于下,是无定民于国也。无固志于上,是无固志于君也。谪戍倡乱,天下瓦解,郡杀其守,县劫其令,三十六郡鞠为盗渊。南阳之齮,三川之由,泗川之壮,或降或死。平时无尺寸之柄文法,吏议不少贷,宜其拱手无策也。虽然,郡县初置守宰,犹能有所为也。武职甲卒属于都尉,虎符调发,召而复来岁。及立秋,都肄讲武,则兵权不尽属于公上也。盐铁筦榷之利未兴,放散官钱捐以予民,则利权不尽归于公上也。直指未遣使,司隶未置员,刺史未临察,则事权不尽听于公上也。兵皆郡守之兵,则选练易以精财,皆郡守之财;则敛散易以专事,皆郡守之事;则施置易以便,不满岁不为真,不数年不一易。彼自丞尉以上,贬退称进出于其手,民习于教条,不敢有慢易之心。气势联属运掉不难,有尊重难危之势,而无朝暮不保之忧。视其郡如视其家,待其民如待其子弟,是以守冯翊者,得以奏令;而换县守渤海者,得以单车;而平贼守南阳者,得以诛宛令之轻己。盗贼窃发,应时捕讨,诛其渠帅,支党解散,则无溃决之虞。群偷纵横,披籍辄在,把其宿负痛断窟穴,则无阴伏之患。惟不有以夺其权,故吏得以行其志。惟吏得以私其民,故亦得以不负于其国。中兴以来,并武职于太守,罢都试于郡国,守相之权非曩日比矣。然桂阳任卫飒者,十年。山阳任秦彭者,六年。循吏之效表,表为中兴第一云中守,以兵败,而功曹与之俱毙。渔阳守以战没,而主簿自投以赴。虽安顺以后,分守陵夷而吏民爱戴,犹不少减。范文正公曰:周汉、李唐虽有祸乱,而能中兴者,人未厌德,作乱者不能革天下之心,是邦本之固也。六朝五代之乱,鲜克中兴者,人厌其德,吊民者有以革天下之心,是邦本之不固也。屏山刘氏曰:赋敛急则守令才,赋敛宽则守令贤。守令贤则民宽,守令才则民扰。由上使之也。莽能移汉之社稷,而不能移汉之民心。
舆地图
汉有司空郡国舆地图。
《周礼·大司徒·职方氏注》:
武帝案以封三子,光武披以定天下,明章以等诸侯之租。陈氏曰:战国策士每言窥周室,则按图籍以争天下。萧何入秦,独收图籍。自汉守之司空,寖以泄布,如江都、淮南诸王,皆按舆地谋变。而王凤亦云:太史公书有地形阨塞,不宜在诸侯王。然则,古图志虽司徒掌之,而藏在司马,秘不得见。先王所以弭奸消患者,其虑远哉。王氏曰:先王建国,所以周知九州封域,与其人民之数者,诏地事,则有图诏观事,则有志比生齿,则有籍指掌图。序曰:昔苏秦,按此以说诸侯,而知六国有十倍之势。萧何藏此以相高祖,而知天下阨塞之所在。聚米为象,马援以度隗嚣,建楼以画德裕,以服南诏。藩镇强梁于河北,而险要详于吉甫。先零跋扈于陇西,而地形上于充国。规制华夷,靡不凭此。元和郡县图志序曰:秦皇并六国,罢侯置守。汉武讨百蛮,穷兵黩武。虽裂为郡县,远过殷周。而教令所行,威怀所服亦,不越于三代。
三国州郡
《通典》云:魏据中原,有州十二,司隶荆。
《通典》无荆州。
豫、兖、青、徐、凉、秦,
治上邽,今秦州。
冀、幽、并、扬、雍有郡国六十八,蜀全制,巴蜀置益,
治成都。
梁,
治汉中,今兴元。
二州有郡二十二。吴北据江南,尽海置交,
治龙编,今安南。
广,
治番禺,今广州。
荆,
治南郡,今江陵。
郢,
治江夏,今鄂州。
扬,
治建业,今建康。
五州有郡四十三。晋志:魏武置十二:
新兴、乐平、西平、新平、略阳、阴平、带方、谯、乐陵、章武、南乡、襄阳。
所省七:
上郡、朔方、五原、云中、定襄、渔阳、庐江。
文帝置七:
朝歌、阳平、弋阳、魏兴、新城、义阳、安丰。
明及少帝增二:
明帝:上庸,少帝:平阳。
得汉郡者五十四焉。蜀先主置郡九:
巴东、巴西、梓潼、江阳、汶山、汉嘉、朱提、宕渠、涪陵。
后主增二:
云南、兴古。
得汉郡者十有一焉。吴大帝置郡五:
临贺、武昌、珠厓、新都、庐陵、南部。
少帝、景帝各四:
少:临川、临海、衡阳、湘东,景:天门、建安、建平、合浦。北部,
归命侯置十二:
始安、始兴、邵陵、安成、新昌、武平、九德、吴兴、东阳、桂林、荥阳、宜都、
得汉郡者十有八焉。魏以司隶之三河、弘农,冀之平阳,为司州;分雍州、河西为凉州;陇右为秦州;分辽东、昌黎、元菟、带方、乐浪为平州,后合为幽州。扬、荆二州,魏吴并立。魏扬治寿春,荆治襄阳。吴分南海、苍梧、郁林为广州,交阯、日南、九真、合浦为交州。
《吕岱传》:表分海南三郡为交州,海东四郡为广州。
蜀以建宁太守遥领交州。
建宁,汉益州永昌,今姚州。
魏明帝诏:郡县条为剧中平。
《宋志》:吴得扬、荆、交三州,蜀得益州,魏氏犹得九焉。
晋十九州
《地理志》:晋武帝太康元年,平孙氏,增置郡国二十三:荥阳、上洛、顿丘、临淮、东莞、襄城、汝阴、长广、广宁、昌黎、新野、随郡、阴平、义阳、毗陵、宣城、南康、晋安、宁浦、始平、略阳、乐平、南平。省司隶,置司州。别立梁、秦、宁、平四州,仍吴之广州,凡十九州。司治洛阳。兖治廪丘,
今濮州雷泽县。
豫治项,
今陈州项城。
冀治房子,
今赵州临城县。
并治晋阳。青治临淄。徐治彭城,
今徐州。
荆初治襄阳,后治江陵。扬初治寿春,后治建业。凉治武威,
今凉州。
雍治京兆。秦治上邽,
今秦州。
益治成都。梁治南郑,
今兴元府。
宁治云南,
今姚州。
幽治涿,
今幽州范阳县。
平治昌黎,
汉辽西交黎,唐安东府。
交治龙编,
唐安南府。
广治番禺,
今广州。
惠帝分扬之豫章至晋安七郡。荆之桂阳、武昌、安成三郡立江州。
宋州郡志云:太康元年,天下一统,凡十六州。后又分凉、雍为秦,分荆、扬为江,分益为宁,分幽为平,而为二十矣。
郡国一百七十三:
仍吴所置二十五,仍蜀新置十一,仍魏所置二十一,仍汉旧九十三,置二十三。
永嘉南渡,境宇殊狭,九州之地有其二焉。
晋以魏公族微弱,委兵诸王,递相攻伐,致乱尤速。
八王。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囧、长沙王
乂、成都王颍、河间王颙、东海王越。
宋二十二州
《通典》云:自东晋成帝时,中原流民多南渡,遂于江汉
淮之间侨立州郡,以抚其民。中间并有废置,离合非一,不能详制焉。今大较以孝武大明八年为正,凡二十二州。扬治建业;南徐治京口,
今镇江丹徒县。
徐治彭城;南兖治广陵;兖治瑕,
今袭庆府瑕丘县。
南豫治历阳;豫治汝南,
今蔡州汝阳县。
江治寻阳,
今江州。
青治临淄,
初治历城,今济南府县;后治广固,今青州益都县;后移治。
冀治历城;司治义阳,
今信阳军。
荆治南郡,
今江陵府。
郢治江夏;湘治临湘,
今潭州。
雍治襄阳;梁治南郑;秦亦治南郑;益治成都,宁治建宁,
今姚州。
广治南海,
今广州。
交治龙编;越治临鄣,
今廉州。
郡凡二百三十八,县千一百七十九。宋志:江左又分荆为湘,或离或合。凡有扬、荆、湘、江、梁、益、交、广其徐州则有过半,豫州唯得谯城而已。宋分扬为南徐,徐为南兖,扬州之江西悉属豫州。分荆为雍,分荆湘为郢,分荆为司,分广为越,分青为冀,分梁为南北。秦太宗初,青、冀、徐、兖及豫州、淮西不守于钟离,
今濠州县。
置徐州淮阴
今楚州县
为北兖,而青、冀治赣榆,
今海州东海县。
江左大镇,莫过荆扬。故谓荆州为陕西,二州户口居江南之半,扬州为根本,委荆州以阃外。李忠定曰:六朝能保守江左,以强兵巨镇尽在淮南荆襄间。
杜佑曰:宋孝武改更旧制,国吏不得称臣;自兹以还,建侯日削。
齐二十三州
《通典》:齐青治胊山,
今海州县。
冀治涟口,
今泗州涟水县。
豫治寿春;北兖治淮阴;北徐治钟离;又置巴治巴东,
今夔州。
其馀因宋代州二十有三,郡三百九十五,县千四百七十四。《南齐志》:三峡险隘,山蛮寇贼。宋立三巴校尉以镇之,后省。建元二年,分荆州巴东、建平,益州巴郡为州,立刺史。
梁陈州郡
《隋·地理志》:梁天监十年,有州二十三、郡三百五十、县千二十二。其后开闽越,克淮浦,平俚洞,破牂柯,又以旧州析置大同、中州,百有七。陈氏土宇弥蹙,西亡蜀汉,北失淮肥;以长江为境,有州四十二。地转狭而州益多,郡百有九、县四百三十八。司马公曰:陈国不能居天下五分之一。《文中子》:叔恬曰:敢问元经书,陈亡而具五国,何也。子曰:江东,中国之旧也,衣冠礼乐之所就也。永嘉之后,江东贵焉;而卒不贵,无人也。齐、梁、陈于是乎不与其为国也。及其亡也,君子犹怀之,书五国并时而亡,盖伤先王之道尽坠。故君子大其言,极其败,于是乎扫地而求更新也。
后魏州郡
《地形志》:州百十有一、郡五百十九、县千三百五十二。刘氏曰:拓跋氏乘后燕之衰,蚕食并冀三十馀年,而中国略定。迁洛之后,稍用夏礼。母后乱于内,群盗挠其外,祸始于六镇,衅成于尔朱。国分为二而亡矣。
《通典》:六镇在朔州、云州、单于府界。正始中,更立三戍。正光五年,改镇为州。《郡县志》:沃野故城,在天德军城北六十里,即后魏六镇从西第一镇也。自北出石门障,即光禄城。城东北有怀朔古城朔州,即后魏六镇从西第二镇也。武川城,今名里城,后魏六镇从西第三镇,在军北二百里。北史:太和十八年八月,幸怀朔、武川、抚冥、柔元等四镇 薄骨律镇灵州温池县,怀荒、禦夷镇蔚州 河南四镇:碻磝、滑台、洛阳、虎牢 明帝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元、怀荒、禦夷、诸镇并改为州。
北齐后周州郡
《隋志》、《通典》曰:东西魏之后,天下三分:梁、陈有江东;高氏据河北,有州九十七、郡百六十、县三百六十五。
后周书周平齐,得州五十、郡一百六十二、县三百八十。
宇文有关西、南清、江汉,西兼巴蜀,东平齐,有州二百十一、郡五百八、县千一百二十四。晋宋之后,至周割据,分裂州郡,乃倍两汉。
隋州郡
《隋志》、《通典》:开皇三年,以官繁民弊,废五百馀郡。以州治民,职同郡守,无复刺举之任。九年,灭陈,天下始合为一,析置州县。炀帝平林邑,置荡、农、冲三州。既而并省诸州,改州为郡。依汉制置太守,以司隶刺史相统治。定吐谷浑,置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十五里;东南皆至海,西至且末。
沙州以东,《唐·地理志》:渡且末河五百里,至播仙镇,故且末城也。
北至五原
丰州。
何氏曰:天下久分,裂而难合也。而秦隋合之,然皆止于二世,自古亡国无速于此。天下之业既定,而犹虚用其众也。
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必及其世,秦隋是也。
唐十道
《地理志》:唐兴,高祖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又置都督府以治之。然天下初定,权置州郡颇多。太宗元年,始命并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至十三年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县一千五百五十一。明年,平高昌,又增州二、县六。其后,北殄突厥颉利,西平高昌,北踰阴山,西抵大漠。其地东极海,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会要》:凡天下三百六十州,自后并省,迄于天宝,凡三百三十一州存焉。
六典云:一曰关内道,古雍州之境。今京兆、华、同、岐、邠、、陇、泾、宁、坊、鄜、丹、延、庆、盐、原、会、灵、夏、丰、胜、绥、银,凡二十有二州焉。东距河,西抵陇坂,南据终南之山,北边沙漠。其名山有太白、九崚、吴山、岐山、梁山,泰华之岳在焉。其大川有泾、渭、灞、浐。厥赋绢、绵、布、麻,厥贡岱、赭、盐山、角弓、龙须席、苁蓉、野马、皮、麝香。远夷则控北蕃,突厥之朝贡焉。二曰河南道,古豫、兖、青、徐四州之境。今河南府、陜、汝、郑、汴、蔡、许、豫、颍、陈、亳、宋、曹、滑、濮、郓、济、齐、淄、徐、兖、泗、沂、青、莱、登、密、海,凡二十有八州焉。东尽于海,西距函谷,南濒于淮,北薄于河。名山则有三崤、少室、砥柱、蒙山、峄山,嵩岱二岳在焉。大川则有伊洛、汝、颍、沂、泗之水,淮、济之渎。厥赋绢、絁、绵、布,厥贡䌷、絁、文绫、丝、葛、水葱、藨心席、瓷石之器。远夷则控海东,新罗、日本之贡献焉。三曰河东道,古冀州之境。今太原、潞、泽、晋、绛、蒲、虢、汾、慈、隰、石、沁、仪、岚、忻、代、朔、蔚、云,凡十有九州焉。东距常山,西㨿河,南抵首阳、太行,北边匈奴。其名山则有雷首、介山、霍山、嵉〈当作崞〉山。其大川有汾、晋及丹、沁之水。厥赋布襧,厥贡𪌭、扇、龙须席、墨、蜡、石英、麝香、漆、人参。四曰河北道,古幽、冀二州之境。今怀、卫、相、洺、邢、赵、恒、定、易、幽、莫、瀛、深、冀、贝、魏、博、德、沧、棣、妫、檀、营、平、安东,凡二十有五州焉。东并于海,南追于河,西距太行、常山,北通榆关、蓟门。其名山有林虑、白鹿、封龙、井陉、碣石之山,常岳在焉。其大川有漳、淇、呼沲之水。厥赋绢绵及丝,厥贡罗、绫、平䌷、丝布、绵䌷、凤翮、苇席、墨。远夷则控契丹、奚、靺鞨、室韦之贡献焉。五曰山南道,古荆、梁二州之境。今荆、襄、邓、商、复、郢、隋、唐、岐、归、均、房、金、夔、万、忠、梁、洋、集、通、开、壁、巴、蓬、渠、涪、渝、合、凤、兴、利、阆、果,凡三十有三州焉。东接荆楚,西抵陇蜀,南控大江,北㨿商华之山。其名山有嶓冢、熊耳、巫峡、铜梁、荆山、岘山。大川则有巴、汉、沮、淯之水。厥赋绢、布、绵,厥贡金、漆、蜜、蜡、蜡烛、钢铁、芒消、麝香、布、交梭、白縠、细纻、绫葛、䌽纶、兰千。六曰陇右道,古雍梁二州之境。今秦、渭、成、武、洮、岷、叠、宕、河、兰、鄯、廓、凉、甘、肃、瓜、沙、伊、西、北庭、安西,凡二十有一州焉。东接秦州,西逾流沙,南连蜀及吐蕃,北界朔漠。其名山有秦岭、陇坻、西倾、朱圉、积石、合黎、崆峒、三危、鸟鼠、同穴。其大川则有洮水、弱水、羌水,河渎及休屠之泽在焉。厥赋布麻,厥贡麸金、砺石、棋石、蜜蜡、蜡烛、毛毼、麝香、白氎,及鸟兽之角、羽毛、皮革。远夷则控西域胡戎之贡献焉。七曰淮南道,古扬州之境。今扬、楚、和、滁、濠、寿、庐、舒、蕲、黄、沔、安、申、光,凡十有四州焉。东临海,西抵汉南、据江,北距淮。其名山有八公、灊、大别、霍山、罗山、涂山。其大川有滁、肥之水,巢湖在焉。厥赋絁、绢、绵、布,厥贡交梭、纻絺、孔雀、熟丝、布、青铜镜。八曰江南道,古扬州之南境。今润、常、苏、湖、杭、歙、睦、衢、越、婺、台、温、明、括、建、福、泉、汀、宣、饶、抚、虔、洪、吉、郴、袁、江、鄂、岳、潭、衡、永、道、邵、澧、朗、辰、饰、锦、施、南、溪、思、黔、费、业、巫、夷、播、溱、珍,凡五十有一州焉。东临海,西抵蜀,南极岭,北带江。其名山有茅山、蒋山、天目、会稽、四明、天台、括苍、缙云、金华、大庾、武夷、庐山,而衡岳在焉。其大川有浙、江、湘、赣、沅、澧、之水,洞庭、彭蠡、太湖之泽。厥赋麻纻,厥贡纱、编、绫、纶、蕉、葛、綀、麸金、犀角、鲛鱼、藤纸、朱砂、水银、零陵香。远夷则控五溪之蛮。九曰剑南道,古梁州之境。今益、蜀、彭、汉、绵、剑、梓、遂、普、资、简、陵、邛、眉、雅、嘉、荣、泸、戎、黎、茂、龙、扶、文、当、松、静、柘、翼、悉、维、巂、姚,凡三十有三州焉。东连牂柯,西界吐蕃,南接群蛮,北通剑阁。其名山有峨眉、青城、鹤鸣、岷山。其大川有涪雒及西汉之水,江渎在焉。厥赋绢绵葛纻,厥贡麸金、罗绫、绵䌷、交梭、弥牟布、丝葛、麝香、羚羊、犛牛角尾。远夷则控西河群蛮之贡献焉。十曰岭南道,古扬州之南境。今广、循、潮、漳、韶、连、端、康、冈、恩、高、春、封、辩、泷、新、潘、雷、罗、儋、崖、琼、振、桂、昭、富、梧、贺、龚、象、柳、宜、融、古、严、容、藤、义、窦、禺、白、廉、绣、党、牢、岩、郁、林、平琴、邕、宾、贵、横、钦、浔、瀼、笼、田、武、𡑡、澄、安南、驩、爱、陆、峰、汤、苌、福、禄、庞,凡七十州焉。东南际海,西极群蛮,北据五岭。其名山有黄岭及郁水之灵洲焉。其大川有桂水、郁水。厥赋蕉、纻、落、麻,厥贡金、银、沉香、甲香、水马、翡翠、孔雀、象牙、犀角、龟壳、𪓟鼊、䌽、藤、竹、布。其远夷则控百越及林邑、扶南之贡献焉。凡天下之州府三百一十有五,而羁縻之州盖八百焉。
天宝二载,以州为郡。乾元元年复以郡为州 十道山川考在后。《地理志》:羁縻府州八百五十六。
十五道
《通典》:开元一十一年,分为十五道,置采访使,以捡察非法。京畿
治西京城内,今京兆。
都畿,
治东都,今河南。
关内,
多以京官遥领。
河南,
治汴州。
河东,
治蒲州。
河北,
治魏州。
陇右,
治鄯州。
山南东,
治襄州。
山南西,
治兴元。
剑南,
治成都。
淮南,
治扬州。
江南东,
治苏州。
江南西,
治洪州。
黔中,
治黔州。
岭南,
治广州。
《地理志》:开元二十一年,又因十道分山南、江南为东西道,增置黔中道及京畿、都畿。置十五采访使,捡察如汉刺史之职。天宝盗起,中国用兵,而河西陇右不守,陷于吐蕃。至大中、咸通始复陇右。然举唐之盛时,开元天宝之际,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盖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
《通典》:汉之东境元菟、乐浪,今为东夷之地。汉之西境燉煌,今伊吾、交河、北庭、安西,则汉为戎胡所据。
开元二十八年,户部帐凡郡府三百二十八、县千五百七十三。
《旧纪》:天宝元年,郡府三百六十二、县一千五百二十八。《通鉴》从《唐历》、《会要》、《统纪》。天宝元年,州三百三十一。
《通典》:开元中,定天下州府。自京都,
京兆、河南、太原、为三都。
及都督、都护府之外,以近畿之州为四辅:
同、华、岐、蒲四州。
其馀为六雄:
郑、陜、汴、绛、怀、魏六州。
十望:
宋、亳、滑、许、汝、晋、洺、虢、卫、相十州。六典有汾无亳。
十紧:
后入紧者,多不复具列。
及上中下之差,六典:安东、平、营、檀、妫、蔚、朔、忻、安、北单于、代、岚、云、胜、丰、盐、灵、会、凉、肃、甘、瓜、沙、伊西、北庭、安西、河、兰、鄯、廓、叠、洮、岷、扶、柘、维、静、悉、翼、松、当、戎、茂、巂、姚、播、黔、驩、容为边州。凡三都之县,在城内曰京县,城外曰畿县。又望县有八十五焉,其馀为上中下县。
《通典》:赤六、畿八十二、望七十八、紧百十一、上四百
四十六、中二百九十六、下五百五十四 六等凡一千五百七十三县。
凡天下之上镇二十,中镇九十,下镇一百三十五,上戍十一,中戍八十六,下戍二百三十五。
《会要》:军四十、府六百三十四、镇四百五十、戍五百九十、守捉三十五。
五代所有州
梁、唐、晋、汉、周皆以藩镇更为帝。职方考,梁初天下别为十一国。南有吴、浙、荆、湖、闽、汉,西有岐、蜀,北有燕、晋。而朱氏所有七十八州,以为梁庄宗初起,并代取幽沧,有州三十五。其后又取梁魏博等十有六州,合五十一州以灭梁。岐王称臣,又得其州七。同光破蜀,已而复失,惟得秦、凤、阶、成四州;而营、平二州陷于契丹。其增置之州一:
寰。
合一百二十三州以为唐。石氏入,立献十有六州于契丹:
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
而得蜀金州,又增置之州一:
威。
合一百九州以为晋。刘氏之初,秦、凤、阶、成复入于蜀。隐帝时增置之州一:
解。
合一百六州以为汉。郭氏代汉,十州入于刘旻。世宗取秦、凤、阶、成、瀛、莫及淮南十四州,又增置之州五:
济、滨、雄、霸、通。
而废者三:
衍、武、景。
合一百一十八州以为周。
军不在焉。五代置军六,皆寄治于县,隶于州,故不别出。
宋二十三路
太祖受周禅,凡州、府、军、监一百三十九、县六百六十一。
军监始自置属县,与州府并列。
建隆元年,始以知州易方镇。乾德二年,诏阶、成二州直隶京师,始不以支郡尽隶节度使。荆南来朝,平湖南、蜀、广、江、南。开宝九年,有州二百九十七、县一千八百六。太平兴国二年,尽罢节镇所领支郡。三年,陈洪进、钱俶献地。四年,平太原,李继捧来朝,而后混一。至道三年,始定为十五路: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湖南、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西、广东、广西。咸平、四年,分川峡为四路:
益、梓、利、夔。
天圣八年,分江南为东西。仁宗初,有路十八、总府州军监三百二十二、县一千二百六十二。地东南皆至海,西尽巴僰,北际中山。东西六千四百八十五里,南北一万一千六百二十里。康定二年,分陕西为四路:
秦凤、泾渠、环庆、鄜延。
庆历八年,分河北为四路:
定州、高阳、真定、大名。
皇祐三年,分淮南为东、西
扬庐。
熙宁五年,分京西为南、北,陜西又分永兴建、熙河,并前四路为六路。
元丰四年,建兰会路。
六年,分河北为东、西。八年,删定九域图,更名九域志。总二十三路。
京东东、京东西、京西南、京西北、河北东、河北西、陕西永兴、秦凤、河东、淮南东、淮南西、两浙、江南东、江南西、荆湖、南荆、湖北、成都、梓利夔、福建、广南东、广南西。
京府四:
开封、应天、河南、大名。
次府十、州二百四十二、军二十七、监四、县一千一百三十五。九年,两浙分东、西路。自熙宁始,务开拓。种谔取绥州,韩绛取银州,王韶取熙河,章厚取懿洽,谢景温取徽诚,熊本取南平,郭逵取广源。元丰,李宪取兰州,沈括取葭芦四寨。元符,王赡取青唐、邈川、龙支、崇宁,王厚复湟、鄯。迄于重和,建州军不可胜纪。最后建燕山、云中两路,而中夏板荡矣。自建炎南狩,舆地登于职方者,东薄明粤,南斥琼崖,西尽岷嶓,北极淮汉。盖仅当舜十二州之三,汉十三部之四,晋十九州之七。绍兴十四年,分利州路为东、西。司马公曰:自周室东迁,王政不行。诸侯逐进,凡五百五十年,而合于秦。秦虐用其民十有一年,而天下乱。又八年,而合于汉。汉为天子,二百有六年,而失其柄。王莽盗之,十有七年,而复为汉。更始不能自保。光武诛除僭伪,凡十有四年,然后能一之。又一百五十三年,董卓擅朝,州郡更相吞噬。至于魏氏,海内三分。凡九十有一年,而合于晋。晋得天下,才二十年,惠帝昏愚。群胡乘衅,散为六七,聚为二三。凡二百八十有八年,而合于隋。隋得天下,才二十有八年,炀帝无道,九州幅裂。八年,而天下合于唐。唐得天下一百三十年,明皇恃其承平,荒于酒色。渔阳窃发,四海横流。肃代以降,方镇跋扈。陵夷至于五代,朝成夕败,有如逆旅。太祖起而拯之,东征西伐,大勋未集。太宗嗣而成之,凡二百二十有五年。然后大禹之迹复混而为一。由是观之,上下一千七百馀年,天下一统者五,百馀年而已。欧阳公州名急就章曰:别州自禹郡,于秦废置,经革难具陈。皇家垂统天下,定疆理。万方承政令,近征远贡,各有宜。或畀吏治,或羁縻九域。披图指,可知分音,比类慎讹,疑文差字,析极精微。若夫锦、居、遐、裔、孤,音无比隰,集梓、泗、剑、陕、涪、幽。骈声相附,可如类求,则有夔、绥、随,果、贺、播,滑、达,越、和、何、罗、连、三前叶,其四谓何。乃有瓜、沙、嘉、巴,凤、陇、雍、宋,歙、峡,合叠,淄、资、思、师、化雅、华夏、密吉、蔚悉、永郢、鼎颍,不宜吃讷。又如保、邵、道、赵、耀,郓、信、润、晋、慎,凡五声而一韵。柳、寿、茂、窦、宥、凑,宪、兖、汉、简、万、演,海、岱、解、蔡、泰、爱,钦、浔、金、深、郴、黔,蜀、濮、福、睦、复、陆,乃六律而同音。七言惟一,白、泽、虢、石、益、德、壁。八音相望,广、象、相、阆、绛、奖、党、宕,开、莱、台、怀、阶、崖、雷、梅,澧、棣、冀、利、济、蓟、费、智,郑、邓、定、孟、庆、应、静、胜,廉、潭、儋、南、岚、盐、甘、岩。至于许、汝、婺、处、楚、普、潞、叙、古,魏、惠、桂、贵、遂、贝、瑞、巂、会,言过乎九,难宣于口。于是有岳、鄂,亳、薄、洛、莫、涿、朔、廓、拓、眉,黎、齐,池、蕲、施、伊、西、夷、溪,濠、曹、饶、昭、韶、潮、辽、交、洮、牢,
句右皆十。
邛、通、龙、洪、蓬、蒙、邕、同、戎、忠、松、笼,
句右十二。
连、绵、澶、安、延、丹、端、宣、檀、驩、兰、潘、田、峦,湖、苏、舒、滁、庐、渝、泸、梧、蒲、徐、鄜、扶、儒、禺,
句右皆十四。
秦、邠、麟、汾、均、陈、温、春、筠、辰、文、循、银、云、勤、岷,杭、扬、江、黄、常、漳、康、襄、房、坊、商、沧、洋、昌、瀼、长,
句右皆十六。
并、青、瀛、登、成、明、衡、彭、英、琼、邢、洺、泾、宁、升、荣、横、藤、汀、兴、营、平、庭、澄,
句右二十四。
联章断句,不能遽数,真定河源,以讳不举。若乃物有疑,似同音异字,则有陵、灵,原、袁,府、抚,乾、虔,滨、宾,融、容,渭、卫,全、泉,绣、秀,易、翼,渠、衢,归、妫,龚、恭,汴、辨,凉、梁,祁、岐,鄯、单,宿、肃,磁、慈,潍、维,峰、封,暨、丰,沂、宜及仪,乃一号而三之。
音或不同,相近者亦借以足之:
剑、环,恩、顺、镇、霸、真、雄。又音、文之两同,至于太平、郁林、万安、平乐、武安、洮阳、新定、建康。二名虽美,远小不彰,若监若军,四十有六。保定、信安、广信、安肃、镇戎、保安、岢岚、火山、顺安、宁化,实控三边,其馀琐琐皆不足言。
其后因检九域图,有高、富、泷、当四州偶遗不录,以文句难移,不复增入也。
晁氏曰:秦隋两世而亡,晋两世而乱,唯汉、唐、我宋历年而久。吕氏曰:艺祖肇造区夏,监观四方,求民之莫。藩方强大,犬牙相错。异姓封王,及带将印者,不下数十人。虽用赵普之谋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敛威福之柄,归之公上而举,是大柄付之缙绅、学士,无所疑间。命廷臣为知州、通判以散节度使之权。命朝臣奚屿等为知县,以勤恤民隐。此运量宇宙之大略,出于独见,而非普之所能及也。曾氏曰:太祖之世,其捍北狄则用李汉超于关南,马仁瑀于瀛州,韩令坤于常山,贺惟忠于易州,何继筠于棣州。其禦太原,则用郭进于西山,李谦溥于隰州,李继勋于昭义。其备西戎,则用姚内斌于庆州,董遵诲于环州,王彦升于原州,冯继业于灵州。如内斌、遵诲之兵,率不过五六千人,皆责之以自守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