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呈才十咏丁巳春。上进馔于明敬大妃殿下。命梨园进呈十才。师乐典女伶肄习。堂上郎厅监董考勤慢。所司亦以其物等待。进馔之所曰通明殿。举行之所曰训局。东营才之名。目擩耳灌。而才之所以才。堂郎不知讲。唱辞非无所系。曼促发于艳喉。八音间之。辨别易眩。贱臣厕名于郎。乃以绝句十首。各纪其一。名之曰呈才十咏。以识寓祝之诚而荣其名焉。) 其七 牙拍(乐奏动动慢。机头唱德福句动动。中机词唱十二月动动歌。盖仙官致颂祷之辞。)丁巳 清 · 赵冕镐
七言绝句 押歌韵 出处:玉垂先生集卷之五
玉烛平分德福歌,九重春色转清和。
流苏新缀香身住,动动多罗动动多。
呈才十咏丁巳春。上进馔于明敬大妃殿下。命梨园进呈十才。师乐典女伶肄习。堂上郎厅监董考勤慢。所司亦以其物等待。进馔之所曰通明殿。举行之所曰训局。东营才之名。目擩耳灌。而才之所以才。堂郎不知讲。唱辞非无所系。曼促发于艳喉。八音间之。辨别易眩。贱臣厕名于郎。乃以绝句十首。各纪其一。名之曰呈才十咏。以识寓祝之诚而荣其名焉。) 其八 春莺啭(乐作。进前设舞席。一女伶只舞唱乐词。本朝梨园。不载其名。翼宗己丑。新制乐章以下。系进点以外也。按唐张祜诗。内人已唱春莺啭。花下傞傞软舞来。唐制内人所舞。如垂手罗,回波乐,兰陵王,春莺啭,乌夜啼之属。谓之软舞也。翼宗博古之盛。必因是而刱之。当时梨园掌考。莫传其所从来也。舞伶着黄衣。以象莺之金衣。)丁巳 清 · 赵冕镐
七言绝句 押微韵 出处:玉垂先生集卷之五
柳丝染出嫩金衣,玉府新声唱慢机。
百转流簧宫漏永,䌽花丛里系春晖。
呈才十咏丁巳春。上进馔于明敬大妃殿下。命梨园进呈十才。师乐典女伶肄习。堂上郎厅监董考勤慢。所司亦以其物等待。进馔之所曰通明殿。举行之所曰训局。东营才之名。目擩耳灌。而才之所以才。堂郎不知讲。唱辞非无所系。曼促发于艳喉。八音间之。辨别易眩。贱臣厕名于郎。乃以绝句十首。各纪其一。名之曰呈才十咏。以识寓祝之诚而荣其名焉。) 其九 船游乐(俗乐唱至匊匆后山词。绕船使。撑桡而动之。发船时。用军行节制。)丁巳 清 · 赵冕镐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出处:玉垂先生集卷之五
需云滟潋涨丹墀,三次啫啰放缆迟。
至匊匆时娇玉腕,香风一阵后山词。
呈才十咏丁巳春。上进馔于明敬大妃殿下。命梨园进呈十才。师乐典女伶肄习。堂上郎厅监董考勤慢。所司亦以其物等待。进馔之所曰通明殿。举行之所曰训局。东营才之名。目擩耳灌。而才之所以才。堂郎不知讲。唱辞非无所系。曼促发于艳喉。八音间之。辨别易眩。贱臣厕名于郎。乃以绝句十首。各纪其一。名之曰呈才十咏。以识寓祝之诚而荣其名焉。) 其十 釰器舞(俗乐用军装女伶。)丁巳 清 · 赵冕镐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出处:玉垂先生集卷之五
镂金顶子毡毛红,狭袖双双练带风。
也解公孙浑脱妙,元归神武化圈中。
仲冬朔南溪先寄唐鄂生叙州东营 其一 己未 清 · 郑珍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出处:巢经巢诗钞后集卷四
天与游人十日晴,看山直到六同城。
涪翁有魄应相笑,底事来迟坝紫彭。
仲冬朔南溪先寄唐鄂生叙州东营 其二 己未 清 · 郑珍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出处:巢经巢诗钞后集卷四
此地由来号奋戎,青衣江口角声雄。
明朝拟就千夫膳,一向前山试挂弓(挂弓山在李庄北岸。)
南歌子 其一 忆张垣小聚简造年兄 现当代 · 张中行
 押麻韵
上堡三更月,东营四月花。
关河夹岸满平沙,坝上连山尽处即天涯。
南歌子 其二 忆张垣小聚简造年兄 现当代 · 张中行
 押麻韵
我唱商讹徵,君游步代车。
旗亭共酌听胡笳,醉眼不知何地是吾家(上堡及下句东营,皆张家口地名,在大境门内。坝上,张家口西北一带。)
王氏字说辨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八九
空:无土以为穴则空无相,无工以空之则空无作。
无相无作,则空名不立。
「作」「相」之说出于佛氏,吾儒无有也。
佛之言曰,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则空之名不为作相而立也。
工穴之为空,是灭色明空。
佛氏以为断空非真空也,太空之空,岂工能穴之耶?
色空,吾儒本无此说,其义于儒佛两失之矣。
倥侗:真空者,离人焉,倥异于是,特中无所有耳。
大同者,离人焉,侗异于是,特不能为异耳。
真空者,离人焉,是离色,则空非即空也。
大同者,离人焉,有离则非大同也。
列子》曰:「和者大同于物」。
夫五味非一也,相得而后和,有离焉则非和也。
万物固非一类也,各于类而同之,则所同不广矣;
合而和之,然后为大同。
同:彼亦一是非也,此亦一是非也,物之所以不同,冂一口则是非同矣。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非冂其一口所能同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必溃矣,何同之有?
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乃能同也。
同异之名不为是非而有也,如乐统同、礼辨异,同姓异姓之类,何是非之有?
金铜:金,正西也,土于此终,水于此始。
铜,赤金也,为火所胜,而不自守,反同乎火。
《月令》于金木水火皆以成数言之,惟土曰其数五而已。
盖五行皆主土而后成,故土主于四季,无终于正西之理。
水土俱生于申,则正西亦非水土始终之所也。
五金皆为火所胜,而不能自守,反同于火,非特铜而已。
然谓之铜者,盖五金皆金,正谓黄金为金,铜亦黄也,同于金而已。
童:始生而蒙,信本立矣;
方起而稚,仁端见矣。
四端皆根于人心,与生俱主也,非特信仁而已,以蒙为信本,稚为仁端,皆无是理也。
中:中通上下,得中则制命焉。
中者,天下之大本,非特通上下而已,是未知中之为中也。
忠:有中心,有外心。
所谓忠者,中心也。
心无中外,以忠为中心,无是理也。
《礼器》曰:「礼以多为贵者,以其外心也;
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也」。
盖用心之有内外耳,非心有内外也。
洪:洪则水共而大,《洪范》所谓洪者,五行也,亦共而大。
「《洪范》所谓洪者,五行也,亦共而大」。
夫五行有休囚废主,无共大之理。
鸿:大曰鸿,小曰雁,所居未尝有正,可谓反矣。
然而大夫贽此者,以知去就为义。
小者随时,如此而已;
乃若大者随时,则能以其智兴事造业矣。
鸿从水,言智,工言业,故又训大。
《易》曰「随时之义大矣哉」,若大夫者,不能充也。
鸿雁一物也,有小大之异,鸿亦无兴事造业之理。
大夫者不能充此,《周官》太宰卿一人,卿即上大夫也,故《王制》曰:「上大夫卿」。
而《周官》有中大夫而已,则上大夫,卿是也。
太宰所谓一相也,不能充此,其孰能充之?
公:公虽尊位,亦事人,亦事事。
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非事事故也。
松柏:,华犹也,而实亦玄。
然华以春,非公所以事上之道。
也,犹伯视公,伯用诎,所执躬圭者以此;
公用直,所执桓圭者以此。
,华犹也,而实亦玄。
然华以春,非公所以事上之道」,不知孰为事上之道耶?
也,犹伯视公,伯执躬圭,公执桓圭,无取诸之义,皆私意之凿也。
笼:从,从龙。
内虚而有节,所以笼物,虽若龙者,亦可笼焉。
龙非可笼之物也。
冬:春徂夏,为天出而之人;
秋徂冬,为人反而之天。
四时之运,终则有始,天行也,无之天、之人之异。
天示:一而大者天也,二而小者示也。
又曰:天得一而大,地得二而小。
「一而大者天也,二而小者示也」,又曰「地得二而小」,何也?
夫域中有四大,而地居一焉,何小之有?
义和:敛仁气以为义,散义气以为
牺牲:残而杀之,所以制物;
完而生之义,所以始物。
「歛仁气以为」,又曰「残而杀之,所以制物」;
「散义气以为义」,又曰「完而生之义,所以始物」,殊无理也。
戏:自人言之,交则用豆,辨则用戈,虑而后动,不可戏也,戏实生患。
道言之,无人焉用豆,无我焉用戈。
无我无人,何虑之有?
用戈用豆,以一致为百虑,特戏事耳。
戏非正事,故又为于戏、倾戏之字。
自人言之,君臣之义,夫妇有别,皆辨也,何用戈之有?
礼之用豆,无非道也,以用豆用戈为戏事,则先王所以交神人,讨有罪,皆戏耳,此何理也?
置罢:上取数备,有以冂下,则直者可置,使无贰适,惟我所措而已;
能者可罢,使无妄作,惟我所为而已。
孔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未闻直者可置,使无贰适,惟我所措而已。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愿立于其朝矣」。
未闻能者可罢,使无妄作,惟我所为而已。
熙宁之初,贤能不容于朝,纷更祖宗之法,惟我所为而已,用此说也,其为害岂浅哉!
使其说行,则其祸天下后世,商君之法,不如是烈矣。
终:无时也,无物也,则无终始。
终则有始,天行也,时、物由是有焉,天行非有时、物也。
《中庸》曰「诚者天之道也」,又曰「诚者物之终始」,盖惟无息故尔,又奚时、物之有?
聪:于事则听思聪,于道则忽矣。
道初无二也,故孔子之相师亦道也。
圣人宪天之,天非有事也,何多事而之有?
思:出思不思,则思出于不思。
若是者,其心未尝动出也,故心在内。
诚者,天之道;
思诚者,人之道。
思之至于无思,则天之道也。
故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出思不思,则思出于不思」,无是理也,与所谓「出怒不怒」异矣。
菋荎蕏:菋,一草而五味具焉。
即一即五,非一非五,故谓之荎。
众而出乎一,亦反乎一,故谓之蕏。
未有一物而具五味者。
「即一即五,非一非五」,皆谬悠之辞也。
之:有所之者,皆出乎一,或反隐以之显,或戾静以之动。
中而卜者,所之正也。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则隐显一理也,非反隐以之显也。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则动静一体也,非戾静以之动也。
非夫通幽明之故,知神之所为,孰能与于此?
懿徽:壹而恣之者,懿也,俊德之美也。
微而纠之者,徽也,玄德之美也。
俊德非恣之所能,玄德非纠之所及。
除:有阴有阳,新故相除者,天也。
有处有辨,新故相除者,人也。
一日之顷,一身之中,而有阴中之阳,阳中之阴,新新不穷,未尝相除也。
有处有辨,与阴阳异矣。
蟋蟀:蟋蟀阴阳,帅万物以出入,至于蟋蟀,其率之为悉。
蟋蟀,能帅阴阳之悉者也,故《诗》每况焉。
阴阳之运,万物由之而生成焉,非帅万物以出入也,阴阳亦非蟋蟀所能帅也。
红紫:红,以白入赤也。
火革金,以工,器成焉;
凡色,以糸染也。
紫,以赤入黑也,赤与万物相见,黑复而辨于物,为此而已。
夫有彼也,乃有此也,道所贵,故在糸上。
工者,事也;
此者,德也。
白受采,五采皆以白为质,非特火革金为红也。
「赤与万物相见,黑复而辨于物,为此而已」,不知为此者何义也?
丰:丰者用豆之时。
祭用数之仂,丰年不奢,凶年不俭,用豆非特丰之时而已。
崇高:高言事,崇指物,阴阳之义。
崇高无阴阳之义(《杨龟山先生集》卷七。)
义和:四库本无「和」字。
枢密参政汪公墓志铭1220年12月 南宋 · 叶适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一三、《水心文集》卷二四、《黄氏日钞》卷六八、《新安文献志》卷八一、嘉庆《黟县志》卷一三 创作地点:浙江省温州市水心村
乾道七年四月十二日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汪公勃薨,年八十四。
十月己酉,葬会昌乡蜀里北庄村
嘉定十三年,曾孙纲以墓上之铭来请。
公字彦及徽州黟人
年十八,州荐士称首。
试辟廱太学,锋锐明敏,同舍畏伏,尊以宿旧,垂三十年。
绍兴三年,类省试饶州
二年,登进士第
严州建德簿,池州建德丞。
京口置沿江安抚,辟为属。
十三年,除太常寺主簿
高宗久,思壹休息,既定和亲,罢诸将兵,而名士大夫,皆谓「父兄雠未报,兵未当罢」。
上患之,择耆艾质厚不与赵、张同好恶者居纪纲地,共持国论。
公自御史台检法官监察御史,奏事殿中,上方书《孝经》,公奏:「显仁后归,孝之大也。
请刊石,摹以赐群臣诸生,示天下子道」。
又言:「新学初建,科场适开,万方趋向于是乎卜。
学者不粹然一出于孔氏,而以专门曲学乱之,可乎」?
上曰:「此所以正人心也」。
诏有司,「凡私意臆说尽黜之」。
大理少卿朱斐对上,指大理寺为诏狱,公论「不自知职业何事,不学无识」,竟罢
蔡攸家人至行在,公历陈「靖康祸变,臣子不忍闻」。
上读疏悲愤,亟命临安还之所贬州,京子孙不用赦令内徙。
侍御史,言:「陛下近以各郡土俗利害,随宜增损,裕养民力,其节目甚多,给舍条上矣。
宜令监司以方镂之,遍下州县,使百姓户晓,而劾其稽违者」。
由是上益以公为知大体,明治道,擢授谏议大夫,兼侍讲
押班赵辙凭宠作势,妄占人庐舍,公奏,斥之外。
上曰:「逐一内侍而其类皆竦,人知畏矣」。
愈奇公,可大用也。
御史中丞
十八年,遂以端明殿学士副密院事。
段拂罢,兼摄东府事。
秦桧志得,恶同列偪己,始废序迁之制。
签署参知,已逐去,俄复窜谪。
公上所属任,非引者,每造前倾接,俞咈旋首,下殿目送,必与钧礼。
瞬息间喻意,相縻岁馀,未有以逞。
公顾忮忍,欲有所建白,答上恩遇,常沮塞不得间,则叹息曰:「此岂伴食处哉」!
及赐犀带,忽问:「枢密有否」?
使者言:「带二,一赐枢密」。
怃然曰:「上果厚汪枢哉」?
弥不平。
公亦慨然曰:「吾可以去矣」!
即告上:「陛下幸哀臣母老病,得退就田里」。
上雅知公为发也,重慰荐,以旧职食宫观禄。
在,不敢动摇公者,上力也。
死,起知湖州
廉俭至骨,不费公使一物,内屏烛跋,撚纸代燎。
政以慈爱为主,劝两讼勿争,词致殷重,其人感悦合掌结欢而散。
霅上相语:「莫激恼这佛」!
将老,上终始念公,超秩三等,制曰:「为民借留」。
叶义问,故人也,有隐憾,上章毁诋,夺学士
孝宗初,特诏复与,言者未已,命再格。
又诏复龙图阁,而公已薨,遂追复焉。
盖当亡后,一时党援,刬薙焚汰,不啻草莽。
独公老成重德,人无异词,虽为义问排毁公者,后亦卒自悔恨。
而二宗眷眷于公如此。
嗟夫!
是非贤否之实,岂终不可定哉!
汪氏望于黄陂,世序甚远,然未有仕者。
公始赠曾祖昌龄太子少保,祖惟立少傅
父才贵太子太师
饶州也,张琪兵突黟县,家遁溃不相知,母舒氏陷贼几不脱。
寇退,邑落死走十三四,而公奏名以归,长幼各聚,数里内无一亡失。
乡人惊异曰:「是公素孝谨,天殆活之」!
既贵,封舒氏延康郡,逮西府之养云。
赠其配曰祝氏高平,曰唐氏南昌,皆郡夫人
四子,作砺湖北提刑
作舟,监行在都茶场
作霖,京西安抚司干官
作乂,清江丞。
孙十一人,义和侍御史
义荣大理丞
义端,徽猷阁待制
义质,蕲春簿;
义的,太学内舍生
义路,义处,义方,义实,义善,义准。
曾孙纲,直秘阁浙东提刑
纪,赣县
统,通判楚州
纮,监平江府赡军库;
绛,知龙阳县
缜,知永兴县
绶,知丰城县
绎,通判安丰军
公诚笃款尽,自少至老,不欺无妄。
尤简朴,安同异,行畴垄中,农坐语,尔汝如一人。
岁侵,倒廪下其直,巨姓皆曰:「枢密尚减价,我何敢求赢」!
故市常平,黟人亦以为佛也。
公在时,诸孙已取高第。
侍从相踵,至纲三世,卓然异材,宜于内外善类合一,追述祖德,销熄诬谩太史公所谓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世家之流也,不止铭墓而已。
铭曰:
治古君臣,与道合离;
卜用一相,至公匪私。
舜命伯禹参之;
迹不存家,心国是毗。
翼翼高宗,进臣以恭;
独我偃我,尔无尚同。
断断汪公,辅君以忠。
臣岂不比,曰君是从。
事往论移,群讪一声;
虽与异,难于自明。
惟两圣人,深照厥诚;
始黜终复,生冤死荣。
坟彼北庄,其下靡刻;
仍存,翁仲犹默。
碑铭新特,纲也念德。
碑坚有泐,铭坚无惑。
十二月日。
与陈剑倅义和 南宋 · 方大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八四、《铁庵集》卷二一
某比过剑津匆匆甚,以平昔起敬名德之盛,虽更仆听教其未足,乃仅半日留乎?
甫还司,沐赐书,且以顺昌士民举留黄令申椟见示,已为著语同仓司列衔申朝省矣。
此邑未易治,每见其申述与亲入其境,知其有操略,有担负,深为邑得令君喜。
更望嘱之,当视如家计,不可如传舍。
盖一邑得一令可倚,则台府省多少事,亦省多少思虑!
仓司近差人权沙县,闻新班中有注授者,宜移文速其早来。
将乐未有正官,奈何?
尝熟虑之,必州家县家痛痒乃可。
盖人言州盐下县,自佥厅官以至案官,自都副吏以至案吏、军典等皆曰有定数,牢不可破,且其数甚夥,亦未敢深信。
以某之身历县来,照见病源,以权府之身当郡寄,清介有守,而不能胜官吏之强,不能夺官吏之言,他何望焉?
某非压于官吏也,压于贤者也。
更此一番讨论,人所共知,他日必有超然拔出俗见之太守,而后此邑犹或庶几,否则以吾辈为口实,某岂敢辞弱之罪乎?
虽然,此邑岂遂已乎?
今欲差石判官下县权摄,庶其身履而身知之。
夺其入于官吏者还之县,以供之州,革去三两年未甚深之病,存得数百年不可废之邑,而后吾辈交有辞于世矣。
时平无事,挨过犹可,设有缓急,县无正官,奈何?
宰去后,有报新丞来见,亦谓得一强力佐官,足为邑备,既见转觉忧虑。
然所见者言貌尔,却未知其实力如何。
昨过顺昌剑浦界,见诸里人皆有不平峡阳人之意,芹市再斗,长此安穷?
有榜文及公移纳上,欲望台慈与杨贰车从长谋之,使痈疽方萌而稍散,毋使之至于溃而割裂,则千里之福也,弊司之望也。
平江府枫桥普明禅院兴造记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八一
平江自唐白公刺史时,即事赋诗,已有八门六十坊、三百桥、十万户,为东南之冠。
乾符光启间,大盗蜂出,争为强雄,而武肃王钱镠以破黄巢、诛董昌之功,尽有浙东西地。
五代分裂,诸藩据数州自王,王独常顺事中国。
有宋受命,尽籍土地府库,帅属朝京师,遂去其国。
盖自长庆讫宣和,更七代三百年,吴人老死不见兵革,覆露生养至四十三万家,而吴太伯栋犹有唐昭宗时宁海镇东军节度钱镠姓名书其上,可谓盛矣!
建炎盗起,官寺民庐一夕为灰烬,而枫桥寺者,距州西南六七里,枕漕河,俯官道,南北舟车所从出,而岿然犹亡恙,殆有数焉。
寺无石志,按吴《图经》,实妙利普明禅院,而不著经始之岁月。
唐人张继张祐尝即其处作诗记游,吟诵至今,而枫桥寺遂知名于天下。
太平兴国初节度使孙承祐重建浮图,七成峻峙,蟠固龙天,鬼神所共瞻仰。
至嘉祐中,改赐普明禅院,而繁雄玮丽之观滋起矣。
属有天幸,仅脱于兵火,而官军蹂践,寺僧逃匿,颓檐委蛇,飘瓦中人。
卧榻之上仰视天日,四壁萧索,如逃人家。
绍兴四年长老法迁者,会其徒人居之,而相其室无不修,铢积寸累,扶颠补败,栋宇一新,可支十世。
寺有水陆院,严丽静深,龙象所栖。
升济幽明,娄出灵响,尤为奇胜。
而塔之役最大,更三年而后就。
一日,迁先过余言曰:「愿有纪也」。
余尝怪天下多故,县官财匮力屈,天子减膳羞,大臣辞赐金,将吏被介胄以死,士大夫毁车杀牛以食;
而吾民则输家财助边,率常睊睊然举首蹙额,疾视其上,无慨然乐输之意。
而佛之徒无尺寸之柄,左右介绍之先,瓦盂锡杖,率尔至门,则倒衣吐哺,躧履起迎,惟恐后己
乃捐金帛,指囷廪,舍所甚爱,如执左契,交手相付无难色。
此何道也?
余观迁老积精练,学苦空,敝衣粝食,不以一毫私其身,日以饬蛊坏、起颓仆为急。
又饬其徒三二辈持钵扣门,或持簿乞民间,日有获焉,惟资以治寺。
以故一方之人向慕之,凡所欲为无不如志,故成就如此。
今吾乡县之大人者,晨拥百吏,坐一堂之上,赫然神明之临;
天阻声威以怛之,而后吏得以投其隙。
吾欲以柔道理之,量其力之所堪任,而与之为均;
无急之以期,无使吏迫之,上下休戚,共为一体,人人欢然欣戴,如驹犊婴儿之慕,以尽夫为民父母之道。
夫以子弟而事父母,其于奉佛,固无间然矣。
故著余之所欲言者以为记,使归刻焉。
绍兴十六年八月日,晋陵孙某记(《鸿庆居士文集》卷二二。又见《吴都法乘》卷一○上之下,《吴郡志》卷三三,《吴都文粹》卷八,《姑苏志》卷二九,《寒山寺志》卷一,光绪苏州府志》卷四○。)
之功;
原无,据《吴都法乘》补。
徐常侍篆书之迹 宋 · 张景修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九
少常张公藏此书以遗其子孙,又皆得其笔法,可谓好学者矣。
仪真秀实张景修题。
按:《书画鉴影》卷三,清同治十年利津李氏刊本。
书简帖 其二十 宋 · 吴说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七○
说顿首再启。
下车既久,凡百当就绪,切谓便于迎养,为况必甚。
适来谕云云,何至是耶?
别纸镌委,已为求得,但须开年始可剡奏耳。
说朅来鄱江,亦粗安隐。
俸馀鲜少,坐食几尽,未知何以为计。
此间虽物价廉平,亦未免艰急。
投老,首丘之念未遂,昼想夜梦,常往来于胸次也。
说顿首再启。
按:《书画鉴影》卷一一,同治十年利津李氏刻本。
徐常侍篆书之迹崇宁五年 北宋 · 胡师文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六一
崇宁丙戌岁胡师文徐常侍妙墨于仪真大漕之东堂。
按:《书画鉴影》卷三,同治十年利津李氏刻本。
徐常侍篆书 南宋 · 查籥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八一
徐常侍此书,盖与铁钩锁同法。
一时君臣以艺相高,遂具入能品,惜其不以此心法治国耳。
隆二四七,海陵查籥书。
按:《书画鉴影》卷三,清同治十年利津李氏刻本。
顷见同舍柯博士所赠赵孝子歌真佳作也客以是卷继求余言遂用柯韵作一首 元 · 欧阳玄
 出处:圭斋文集卷四
利津城,城上乌,飞向城南丛冢呼。
冢前无人作寒食,但有被发哀号孤。
行人厌乌见被𩬊,憾欲射乌金仆姑
灵乌下告孤儿苦,远访亲骨踰重湖
儿生四岁时,父别阿㜷去。
㜷老妇已孀,养儿为儿娶。
儿思往从父,念㜷共燥湿。
今年令伯正陈情,他日韩湘竟收骨。
江南五千里,山东二百州。
州州旅寓有南北,尔父存亡何处求。
跣行及河十趾血,河风吹沙天慄烈。
遭逢执友向燕蓟,指示丘墟濒海碣。
身为卫子𩬊缒鞍,鞍忽堕地开亲穴。
君不闻饶娥江头哭,父尸浮鼋鱼。
孝子精神贯今古,明神降鉴寒空虚,博士作歌传里闾。
赵孝 元 · 揭傒斯
庐陵赵孝子,四岁父行贾。
一去三十年,家惟大母母。
大母已云没,而父行不归。
儿长亦有妇,母子聊相依。
从父自北来,汝父久已死。
母子哭相问,父死何乡里。
闻汝父死时,不知汝父处。
汝但欲往问,京师多旧故。
再拜别阿母,行行至京师
自念不见父,儿死无归时。
乃有曾长(一作老)者,往昔与父善。
言汝父死处,滨州利津县
徒跣二千里,薄言至利津
朱琪张文辈,一一陈所因。
死以某年月,葬以某木棺。
姓名某所题,近在城南端。
城南冢累累,翳然榛莽中。
极目千万冢,谁能识其踪。
行哭七日馀,欲死不得所。
生者无由知,死者岂能语。
解发系马鞍,负之坟坟过。
吾父傥有知,发解鞍自堕。
俄至一坟前,鞍堕发自解。
开坟见前和,题字宛犹在。
既见父姓名,痛绝心始安。
函骨陈野祭,禽鸟声为酸。
邻老四面来,惊叹未曾有。
相帅报县官县官骇之久。
即日上大府,大府咸异之。
次第闻中朝,行子正南驰。
行子行且伤,哭踊如初丧。
路遥山川阻,何时至故乡。
故乡既云至,葬祭无迟礼。
母子永不离,万事若流水。
闻者尽称孝,见者皆感泣。
期尔百世昌,望尔百禄集。
儿今一无愿,愿母长不老。
岁岁父坟前,洒饭坟上草。
吊元老 元 · 杨弘道
七言律诗 押青韵
康姓显于山西妻父讳震字震亨幼孤当以荫得官过时不就性嗜酒善画山水交游当世士大夫咸得其欢心寓居滨之属邑利津泰和丙寅客死东光归其骨稿葬济水之滨一子元老始六岁茕茕无所归从余来淄川贞祐元年十月望日以羸疾卒伤其父无后哀其子夭死作诗以吊之
风调冰清有典刑,伤哉白首见飘零。
魂随寒骨来千里,世系遗孤始六龄。
宿草荒芜应满地,柔兰凋落忽空庭。
旅人若访中郎后,谶语凄凉咏曙星。
利津公馆即壁间韵纪事 明 · 王鼎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出处: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九十二
沾城东望接清流,景物荒凉雹后秋。
客里不堪闻野哭,封章欲上叹无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