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鄠县李先辈二首 其二 唐 · 马戴
五言律诗 押歌韵
休官不到阙,求静匪营他。
种药唯愁晚,看云肯厌多。
渚边逢鹭下,林表伴僧过。
闲检仙方试,松花酒自和。
宣州观察使检校礼部王公行状878年8月7日 唐末 · 司空图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 创作地点:安徽省宣城市
曾祖翃,皇任御史大夫,赠户部尚书谥忠惠公
祖重,皇任河东县,赠潞州都督
众仲,皇任衡州刺史,赠司空
公讳凝。
字成庶
太原人
礼法冠昏。
著于雅族。
国朝忠惠公
克振农烈。
河东衡州
皆德优位下。
宜其集祉于当世也。
公幼孤。
英发有神检。
整襟受业。
瑞气郁然。
偫辈莫敢轻狎。
相公郑公肃。
实公舅也。
一见耸异
子约为师友。
孝爱识度。
宜其大成。
年十五举孝廉上第。
其为文根六经。
必先劝试。
都邑六冈铭。
益振时誉。
魏相国扶主贡籍。
选中甲科。
崔公操首辟鹾府。
相国墀镇东蜀。
裴公休廉问宣城
操币者交于门。
视其所知。
知其立矣。
崔公龟从入相。
鄠县校理集贤。
孔公温业宣州
辟为上介。
韦公有翼初为御史丞。
盛选僚属。
公首状拜监察。
鄂州盐铁使赃状上闻。
有力者持为滞狱
公驰传即讯。
涉旬辨决
殿中侍御史
崔魏公出抚淮甸
奏为节度判官
始以省秩命服。
似助准的。
著之美谭。
崔太保慎由浙西又拜徵左史
而大誇得人之盛。
礼部员外
宣宗朝尝待制
独被顾问。
正色谠言。
不附权戚。
内署进拟。
竟为所挤。
兵部考功员外
前史称第一流必为第一官。
唯公资望。
人谓无愧。
司封郎中
相国萧公寘判版籍。
请公分佐其务。
俄拜长安
政无私挠。
奸猾革心。
郑公处诲总宪纲。
公以考功郎中知杂事
不示峻厉
僚吏自肃。
相国夏侯公用为中书舍人
旋以同列或非清议。
遂移疾乞免。
同州防禦使御史中丞
赐金紫。
励精为治。
表率列城。
吏民守阙乞留遮道
宰相言状。
上降玺书褒允。
竟谢疾。
葺居华下。
中外之议。
谓公不司文柄。
为朝廷阙政
竟拜礼部侍郎
澄迈在内廷。
悬入相之势。
其弟保殷干进。
自谓殊等。
不疑党附者。
又方据权。
亦多请托。
攘臂傲视。
人为寒心。
公显言拒绝。
及榜出沸腾。
以为近朝难事。
噫。
仁人之勇。
其可力夺哉。
久之。
时宰竟用抗己。
内不能平。
遂至商于之命。
尚书御史大夫以塞偫议。
商病属邑颇滨于都。
主吏骤更。
破产而不给。
南鄙山阻。
属役尤难。
公俾相资赡。
得以均济。
又治赋羡银。
例皆推估以优俸。
公命即赍月市驿驷。
横扰既绝。
谣讼溢境。
明年检校常侍
廉问湖外。
理潭如商。
罔不慰悦
先是内外使臣江陵理棹
则缘境数州。
皆弊挽舟之役。
公举奏条。
约结官缗。
以僦水工。
自是行役不淹。
遂安逸。
又支郡牧守。
选用素轻。
小大之狱。
不能专断。
系验往复。
动涉岁时。
公命擢法以降。
得自裁决。
苟或滞冤。
方许诣府陈理。
奸绝宿稔。
政赖涤烦。
此皆勤恤之尤者也。
上初即位。
讲求名德。
徵拜兵部侍郎
至京未几。
以本官判盐铁
峻望所服。
科条自振。
征挽之入。
岁中兼倍。
然赋财制用。
不可以私干。
当路者多不便。
遂以秘书监分务。
生徒有言于洛下者。
公神意无忤。
且曰。
吾岂受其任而怠其事者耶。
幸非得罪于君耳。
何憾。
既更岁。
持权者以公论所归。
遂将复用。
遂以大河南缀之内园。
橐奸傲法。
人不聊生。
公捕伏辜。
都下震肃。
汴州黑风之变。
帑藏一空。
今滑橐中令
虽持军有术。
力且不振。
时公方领鹾务。
因诏旨遂使便宜。
以漕米二万石立赈悬给。
中令复大柄。
推功上前。
且行陟劝之典。
乃加检校礼部尚书
按察宣歙池三郡。
公即治未期。
人知化矣。
既而贼党济自九江
且将入屠至德。
公命偏将樊俦扼险以候。
继俦违命轻进。
遂斩之以徇。
令既必行。
人亦自固。
淮南环其境皆为盗有。
公命强弩据采石。
陈旆以为声援。
次将马频又以舟师乘夜鼓噪。
立解和州之围。
明年
凶渠复大入。
都将王涓亦自永阳赴敌。
公宴劳加礼。
且谕曰。
盗匿诈情。
吾尽得之。
缓则抵虚以自张。
急则始降而脱死。
无他谋也。
今席胜益骄。
吾城不劳而可缀。
奋臂而可东。
前无絙发之碍。
若知吾坚壁待之。
其势自衄。
将军第按甲稔威。
以伺其隙。
慎无与之骤战也。
涓意锐。
自州日趋四舍。
南陵
未会食而阵。
遂死之。
明日
中贵人复敛败卒。
尚四五千人。
伤痛之声。
与尘埃相杂而至。
江南雅自怯。
独幸北军以为援。
乃闻涓败。
相顾失色。
赖公前策涓不足恃。
拒守益严。
又城下水乏。
而泉自跃出。
人心不摇。
竟免攻围之患。
其后日夕抚循。
常若盗复至者。
先是有星直寝廷而坠。
术者谓保境之劳。
足以暴列于上。
因遂请告。
灾变可攘。
公曰。
东南国用所资。
宣为其屏。
吾遽规脱祸。
则一方尚何赖哉。
誓与此城相存亡矣。
勿复为言。
竟寝疾。
犹日请监军使亲授规谋
以虞侵轶。
其储蓄缮完之利。
到今赖焉。
乾符五年八月七日
薨于位。
享年五十八。
上震悼辍朝。
发使临吊。
吏部尚书
惟公博厚深宏
端洁明懿
极天人之仪品
不陷于浮。
文学之宗师。
不炫其价。
俭惟国宝。
身革时风。
训闺门以孝慈。
育生灵以仁惠。
固已彰彰于四海。
奚俟赞扬而后显哉。
或曰。
近古所谓清贤。
止于乘德秉彝。
高拱以服物。
盖谓徵其材则浼其誉。
今王公声望。
足以贻于信史。
而状之所述。
先必功实。
损益之效。
岂相补哉。
愚曰。
君子践修以溉其本耳。
其外力或可济。
岂知之而不为。
公以是志其大者。
非汲汲于致用也。
斯可盖乎。
图忝迹门下。
义服终始。
兢命撰德。
唯以漏略为愧。
易名有典。
敢俟至公。
考功
窃以修名校德。
非无可久之规。
稽实图芳。
亦在饰终之典。
恭惟故府尚书王公。
标延雅道
藻耀儒林。
业裕匡时。
仁周济物。
洛下神仙元礼
威振边陲。
江南则谈笑谢公。
册府
必宏声价。
未浼风华
中外具瞻。
浅深莫际。
方启钓川之兆。
俄缠罢市之悲。
悫实不彰。
清尘遽远。
褒扬未尽。
增一字而何惭。
耸劝可神。
登九原而如在。
共仰推公之志。
敢忘报效之心。
克振彝章
必光佥议。
谨状。
段章传881年 唐末 · 司空图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 创作地点: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中条山
段章者。
不知何许人。
咸通十年
吾中第在京。
章以自僦为驭者。
亦无异于他佣也。
夏归蒲。
久之。
力不足以赒给。
乃谢去。
广明庚子岁冬十二月
寇犯京。
愚居崇义九日
里豪杨琼所转匿常平廪下。
将出。
偫盗继至。
有拥戈拒门者。
熟视良久。
乃就持吾手曰。
某段章也。
系虏而来。
未能自脱。
顾怀优养之仁。
今乃相遇。
天也。
某所主张将军下士
且幸偕往通他。
不且仆藉于渫𨌑中矣。
愚誓不以辱。
章惘然泣下。
导至通衢。
即别去。
愚因此得自开远门宵遁。
至咸阳桥。
复榜者韩钧济之。
乃抵鄠县
赞曰。
时方治平
士君子足以相济。
而祸乱之作。
必厮役者乃能脱事患。
古人所以安不易危耳。
且章之服役。
吾待以常佣耳。
及滨于死。
竟赖其义而获免。
安知他日吾属报及其所奉。
果致不愧于尔曹耶。
乃志于篇。
期以自警云。
权龙褒体赠鄠县李令及寄朝右李令因之休官) 唐 · 郑愚
 押送韵
鄠县李长官,横琴膝上弄。
不闻有政声,但见手子动。
进士许彬罢举归睦州怅然怀寄893年 唐末 · 郑谷
五言律诗 押鱼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户县
桐庐归旧庐,垂老复樵渔。
吾子虽言命,乡人懒读书。
烟舟撑晚浦,雨屐剪春蔬。
异代名方振,哀吟莫废初。
作尉鄠郊送进士潘为下第南归(一本无题上四字)893年 唐末 · 郑谷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户县
引用典故:登龙
归去宜春春水深,麦秋梅雨过湘阴
乡园几度经狂寇,桑柘谁家有旧林。
结绶位卑甘晚达,登龙心在且高吟
灞陵桥上杨花里,酒满芳樽泪满襟。
寄同年礼部赵郎中893年 唐末 · 郑谷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户县
仙步徐徐整羽衣小仪澄澹转中仪
(一作花)飘红烬趋朝路,纵清香宿省时。
彩笔烟霞供不足,纶(一作粉)闱鸾凤讶来迟。
自怜孤宦谁相念,祷祝空吟(一作凭)一首诗。
结绶鄠郊縻摄府署偶有自咏893年 唐末 · 郑谷
七言律诗 押文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户县
引用典故:梅少府
莺离寒谷(一作七),释褐来年暂种芸。
自笑老为梅少府,可堪贫摄鲍参军
酒醒往事多兴念,吟苦邻居必厌闻。
推却簿书搔短发,落花飞絮正纷纷。
长安县宏文馆杨赞禹左拾遗鄠县郑谷右拾遗 唐 · 薛廷圭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三十七
敕。
具官杨赞禹等。
赞禹挺生公族。
雅有令名。
检身如履其春冰。
操心不愧于屋漏。
而言行无玷。
文章可观。
连中殊科。
首冠偫彦。
舍而不顾。
去奉良知。
三年于兹。
澄澹一致。
自待之意。
何其远欤。
二雅驰声。
甲科得隽。
亦承遗搆。
自致亨衢。
求诸辈流。
兼慎行止。
朕方求理道。
允属滞淹。
闻尔赞禹之规为。
可以厚风俗而敦教化。
闻尔谷之诗什。
往往在人口而伸王泽
举贤劝善。
允得厥中。
并命谏垣
我为公选。
汝于职业。
勉自激扬。
可依前件。
大名府朝城刘异京兆府鄠县989年 北宋 · 田锡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咸平集》卷二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敕:具官刘异宰字邑里,部送军储,闻勤干以奉公,因疾病以离任。
痊损引见,除授攸宜。
鄠社之间,赋舆为剧;
临莅之际,廉恪居先。
亲吾之民,勉尔善政。
乾明寺僧堂记大中祥符二年四月 北宋 · 查道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三、《缁门警训》卷六
乾明寺者,去郡百里,古曰石门,因敕易之。
高山峻谷,虎豹所伏,岐路硗确,人烟夐绝,非志于道者,罔能栖其心也。
游宦之徒,羁束利名,虽观其胜绝,而罕能陟其境。
道守郡日,知有学者法字守荣,自雍熙三年参寻而至。
后安禅之堂,卑隘隳坏,于是发心重构,克坚其志,聚落求化,多历年所。
召良工,市美材,迄景德三年始告成,凡五间十一架。
,有学徒慧果,携锡至京,请余识之,将刊于石。
乃书曰:自佛法广被,达磨西来,具信根者,求證本源,星居旷野,蔽身草木,衣不禦寒,食不充腹。
及正法渐漓,人法替怠,百丈禅师乃营其栋宇,以安老病。
迩来禅刹,竞构宏壮,少年初学,恣卧其间。
殊不知化缘者劳形苦骨,施财者邀福忏罪,明因果者如卧铁床,若当冤敌。
自非朝夕密密,增长圣胎。
其次亲善知识者,志求解脱,可以暂容其形,龙神攸护。
其或心汩盖缠,身利温煖,不察无明,不知命缩,唯记语言,自谓究竟,韶尽迁谢,坠彼恶趣,丈夫猛利,得不动心者哉?
荣公生凤翔虢邑,出家于雍州鄠县白云山净居禅院大中祥符二年四月八日记。
按:《云卧纪谭》,《续藏经》第二编乙第二十一套第一册。
鄠县杨氏书楼 北宋 · 魏野
五言律诗 押虞韵
多千亩馀,卖竹济贫儒。
门掩圭峰影,楼添鄠县图。
蜗涎缘栋有,鹤迹入泉无。
终约重来此,相邻卜养愚。
宋故同州观察使李公神道碑铭 北宋 · 范仲淹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八、《范文正公集》卷一一、《名臣碑传琬琰集》卷一八
圣王之教万民也,资天地之生以为食,籍山海之出以为货。
食均于上下,货通于远迩,则可以供郊庙,廪卿士,聚兵以征伐,振民于灾害。
然非得绝代能臣,持变通之数于天下,则孰与成当世之务哉!
夷吾作轻重之权以霸齐,桑羊行均输之法以助汉。
近则隋有高颖,唐有刘晏,皇朝有左丞陈公恕,是皆善天下之计者也。
尔后朝廷虽重此任,而常难其才。
天禧三年七月甲戌,制曰:枢密直学士刑部侍郎士衡三司使
告谢之日,天子面褒其能,属以大计,赐内帑钱二百万缗以助经费,复亲制《宽财利论》以赐之。
公当职五年间,天子有事于南郊,又御端门,既今上即位,并大赉天下。
至于真宗山陵,再塞大河之决,其供亿不可胜纪。
公皆优游以办,霈然有馀力。
盖周知天下之利,使流而不竭,中外服其通焉。
公字天均陇西成纪人也。
曾祖涣,赠尚书屯田郎中
祖彻,赠左谏议大夫
父益,赠吏部尚书
尚书娶惠氏,赠扶风郡太君
生子五人,公居其
幼负气节,从乡先生学,即有声于西州
太平兴国八年春天子亲策天下士,公中第,释褐为京兆鄠县主簿
府知其才,俾权领狱掾
咸阳县有民杀人,具辞以送府,父子五人皆伏加功之坐。
公告于尹曰:「尝试辨之,盖杀人者一,馀四人掩其骸尔,安可尽辟乎」?
尹覆之,卒从公议,即谓公曰:「是四人者,非子之明,则冤于地下矣。
子有阴施,后当贵乎」?
移知眉州彭山县,就除大理评事,以父忧去职。
服除,由寇莱公荐,领京兆渭桥辇运,改司农丞,除著作佐郎通判邠州
真宗即位,迁秘书丞、知剑州
咸平三年春益州兵乱,推王均为首。
既破汉州,急来趋剑,欲绝王师之路。
公告于众曰:「贼来方锐,孰可与斗?
吾城无守具,而有刍粮之积,使贼能得之,非徒肉吾一州,必据险以阻大兵,则两川诸城无援以守,尽下于贼矣。
不如焚其储蓄,拥州民,辇库帛,退守剑门,与剑门之兵合以拒战,贼可图焉」。
众从之。
既而贼至,得吾空垒,无资与粮,险不可据,遂大沮其谋。
公知其穷,手署榜以示寇曰:「尔等得无父母妻子之爱?
盖胁从而来,何不归我,复为王人」?
得降卒千有九百。
乃与剑门钤辖裴臻并兵击贼,斩首数千级。
贼败走,保成都
公即驰驿入奏,自引弃城守关之咎,且言平贼利害。
帝深加奖叹,擢拜度支员外郎,赐五品服。
俄而大兵得出剑门,两川诸城闻王师来,无复摇动,遂平,如公始谋焉。
帅臣言公不当弃城,朝廷方任帅,不得已,谪监虔州关征。
寻召还,判三司盐铁勾院
度支使梁鼎上言:陕西旧制,许人入粟塞下,率高其估,以池盐偿之,人得贾于边市。
今请借民力转粟以备塞,复转盐于边,官自鬻之,岁得缗钱三十万,以给西兵。
朝廷可其奏,命陕西制置使
公上言非便,复与执政诤于帝前曰:「边路阻险,舟车不能通。
每岁转粟与盐,民力可支乎?
徒能夺农时,沮商利。
异日农商失业,财力俱屈,后复变法,人将安信?
又官自鬻盐则价重,价重则边人市虏中青盐食之,虏为利矣。
臣请通盐商如前,使人入粟塞下,则农不夺时,商不易业,外不为虏利。
茍能宽民力,沮虏计,虽缗钱不足,陛下以诸路之羡助之,有何不可」?
帝然之。
公谢以忠愤而言,不觉切直。
帝曰:「为臣当如此,宜无改焉」。
陕西,果无效而罢,卒如公言。
荆湖北路转运使,岁馀徙陕西,进司封员外郎,赐金紫。
即保任能吏数十,分掌榷酤,获遗利盖亿计,乃奏罢朝廷助边钱帛岁三十万。
天子朝陵,幸西洛,进兵粮五十万石。
京西路,又进三十万石助之。
入拜祠部郎中度支副使
朝廷以两河屯兵之计,择使为难,辍公以司封郎中河北转运使
建言民乏泉货,每春取绢直于豪力,其息必倍。
本道岁给诸军帛七十万疋,不足则市于民。
请使民预受其直,则公私交济。
制从之,今行于诸道。
天子东封,诏公驻澶州,同干供亿事。
庆成,擢拜右谏议大夫领使如故。
及祀汾阴,又以公提举京西陕西转运使司事。
车驾既行,以长安关辅之要,命公镇安之。
祀事毕,召还,进给事中
朝廷谓坤维之奥,宜得巨人,拜枢密直学士、知益州
期月诏还,有图任意。
河朔阙须,帝曰:「河朔未可无卿」。
都转运使,恩数廪禄加常制一等。
公再至两河,夙夜其职。
积谷郡邑,率如京坻。
议者谓所积太广,必将腐败。
朝廷遣使视之。
公奏曰:「岂不为九年之意耶」?
帝悟,遽命罢其使。
明年大蝗,民多阻饥,公悉发仓廪以振之,仍辇济京西路,君子谓公知政矣。
大河决于无棣,将圮其城。
时以数州丁力,昼夜营护
役死者相枕藉,而水不降。
公奏曰:「是不可以州矣,请亟迁以避患」。
朝廷从之。
后数月,大水出旧城丈馀,民不为鱼,公之力也。
就迁工部侍郎
相州系囚十四人,盗瓜伤其主,吏以极法论。
公曰:「饿夫何至此」?
皆贷死以闻。
朝廷阅其奏,即日下密诏,民有岁凶为盗,长吏得屈法以全之。
公两使河朔,凡数年,天子封泰山,祀汾阴,幸亳社,进缗钱缯纩粮刍钜万数,又请罢内帑钱帛岁百万,屡诏褒之。
魏人饥,命公知天雄军。
又东齐大歉,盗寇充斥,进刑部侍郎、知青州
盗有聚山林出为郡邑之患者,先是系其妻子,棘环于通衢。
公至,遽出之,戒曰:「虐尔何赎?
尔惟从贼所之,俟其自新,则复尔闾井」。
贼闻之少懈。
又下教曰:「贼辈为魁所制,尔能伺而枭之,吾将以功论」。
旬浃间,盗有枭二魁之首献者,馀皆散亡。
或来请命,公录之如教,齐人遂安
天子遣中使奖劳之。
及为三司使陕西旧科吏人采木送京师,度三门之险,破散者太半,又每岁市羊,亦遣吏送,而羊多毙于道,二者吏皆破产以偿,西人苦兹五十年矣。
公请募商旅送木于京师,如入粟法,售以池盐。
又请许其吏私市羊以副之,免关征算,得补其亡失。
自是西人鲜复破产。
视天下之弊如此比者,日更月除,不可殚书矣。
吏部侍郎,以足疾求罢,优诏不允,而许五日一至便殿奏事,拜则以通事舍人掖之。
今上即位,拜尚书左丞,复求解职。
朝廷优宠老成,遂得请除同州观察使,知陈州
时大水侵城,人有言水入城以诳众者,公命立斩之,人心始宁
乃筑大防以完其州。
颍州,复莅陈州
曹襄悼公得罪,公以亲累,授左龙武军大将军分司西京
未几,进左卫大将军,还长安故居。
后二年遘疾,以天圣十年五月二十六日薨,享年七十四。
其年八月二十七日,葬于京兆万年县白鹿乡之原。
景祐元年,其子诣阙,理公有劳于国,非意左迁。
天子悯然,降制追复同州观察使
太原王氏,封平晋县君,早亡。
又娶冯翊雷氏,封延安郡君,后公十六年而终。
男六人:丕显,不仕;
丕绩,同学究出身,并早世;
丕谅,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由方略崇仪使,邠宁环庆路兵马钤辖,后公十一年而亡;
丕绪,尚书水部郎中
丕远,殿中丞
丕旦,国子博士
女三人:长适益州郫县主簿宋肩远,次适曹襄悼公利用,次适定国军节度观察留后曹琮
孙男若干人。
公性慷慨,善辩论,明于知人,凡保任才吏数百员。
尝力荐吕文靖公陈文惠公,又尝荐太傅张邓公
服官五十二载,专尚宽恕,政刑之下,活人多矣。
自古能臣言邦国之利,鲜不歛怨于下而伤其手者。
公则疏通利源,取而不夺,允所谓善天下之计者也。
铭曰:
舜歌南风兮,阜时之财。
何以聚人兮,《易》不云哉。
富国彊兵兮,孰谓霸才。
弗富弗彊兮,王基其摧。
巍巍先帝兮,法道法天。
大烹之盛兮,包罗俊贤。
拔公之才兮,属诸利权。
公之感遇兮,惟力是宣。
封乎泰山兮,祀于汾脽。
千乘万骑兮,云驾波驰。
常景从兮,朝询夕咨。
供亿何算兮,无一不宜。
入司邦赋兮,帝曰汝通。
屡行大赉兮,如泉不穷。
太上继明兮,遇之愈隆。
公则请老兮,命以观风。
久于货政兮,人将无徒。
公常宽之兮,民易以趋。
曾不加赋兮,抑有羡馀
全归故庐兮,其乐只且。
安安而寿兮,高枕以终。
门阀不圮兮,表于关中
峨峨之碑兮,章章厥功。
映于国史兮,千古不空。
鄠郊友人王君墓表1045年 北宋 · 范仲淹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五行之秀见乎人,有清而贤,有蔽而愚。
五行之数著乎命,或修而寿,或速而夭。
颜子其犹病诸!
吾友人王君,贤而夭之,其不幸矣夫。
君讳镐,字周翰,其先澶渊人也。
曾祖鼎,邢台督邮
祖楷,尚书兵部员外郎
考衮,太子右赞善大夫
妣秦氏,封太原县君
赞善公慷慨有英气,善为唐律诗,历著作佐郎通判彭州
太守不法,愤而辱之,失官。
长安中,与豪士游,纵饮浩歌,有之风,人特骇之。
公不安其高,复起家就禄,得请监终南山上清太平宫,从吏隐也。
祥符之初载
某薄游至止,及公之门,因与君交执,复得二道士汝南周德宝、临海屈元应者,蚤暮过从。
周精于篆,屈深于《易》,且皆善琴。
君常戴小冠,衣白纻,跨白驴,相与啸傲于鄠、杜之间。
开樽鸣弦,或醉或歌,未尝有荣利之语。
一日,会君之别墅,当圭峰之下,山姿秀整,云意闲暇,紫翠万叠,横绝天表。
及月高露下,群动一息,有笛声自西南依山而起,上拂寥汉,下满林壑。
清风自发,长烟不生。
时也,天地人物洒然在冰壶之中。
客大异之。
君曰:「此一书生,既老且贫,每风月之夕,则操长笛奏数曲而罢,凡四十年矣」。
嗟乎,隐君子之乐也,岂待乎外哉!
暨予东归长白山,以亲之故,就禄养者仅十五,君犹隐而未出。
殿中丞致仕毋君随居鄠郊,善谈名理,见君之贤而语之曰:「子美田百顷,枕琴藉书,酿醇酒,养灵药,优游云泉,踰二十年。
人生此世中,安得独善自乐如此之久耶?
不若俯就乡老书,少劳于人间」。
长安秀造皆推引之。
君不得已,天圣四年秋起冠京兆之荐。
明年,春官氏较天下之士,第君于甲等。
忽焉搆疾,以三月九日,不起于京师之建隆观。
时周道士在焉,亲视药食,而至于终。
乃赍其柩,行哭道中,归于鄠郊。
又数年,予倅河中府,因王事至长安传舍中,会周道士,夜话平昔,及君之始末。
道士涕泗交下,终夕不止。
君善与人交也如此。
又十年,予经略西事,遇君之长子以葬期来告。
呜呼!
君幼而奇敏,能歌诗笔札,有声于关中,长安人惟呼小秀才
长而有文,著书乐道,不愿荣禄,有肥遁之节。
后感毋君之言,僶俛一进,遽以不寿。
妻谯氏,生子五人:长曰规,谨厚克家,奉父母之丧,藏于鄠县某山某原,礼也;
次曰慨,景祐元年明经第,除临晋主簿而亡;
次曰览,曰觐,曰观,尚幼,俱嗣其业。
一女,适孙周道,早卒。
噫!
予与君别三十七载,风波南北,区区百状。
今兹方面,宾客满坐,钟鼓在廷,白发忧边,对酒鲜乐。
岂如圭峰月下,倚高松,听长笛,忘天下万物之际乎!
追念故人,乃揭石而表之。
书曰:
有君子焉,生兮云山,葬兮云山,始终不垢兮,其清而贤(《范文正公集》卷一四。又见《文章辨体汇选》卷六八七,《八代文钞》第二七册。)
慨:宋本作「溉」。
宋汉臣题名天圣三年 北宋 · 宋汉臣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九、《华岳志》卷四
戊岁乙巳庚子朔辛亥日,汉臣永兴军鄠县,奉敕就移(缺)嘉州,专祷灵祠,西去赴任。
子中令(缺)进士(缺)同行(缺)
甲子岁丁丑月解罢,至乙(缺)岁戊(缺)月赴阙,当岁壬午月壬午朔丁酉日(缺)同判华州,于乙酉月庚戌朔辛亥日祭祷灵岳。
殿中丞宋汉臣题。
卫尉卿致仕高公墓志铭至和元年十月 北宋 · 韩琦
 出处:全宋文卷八五七、《安阳集》卷四七 创作地点:山西省太原市
公讳志宁,字宗儒,其先渤海蓨人
唐末乱,远祖避地泽、潞而迁,遂为河南洛阳人
曾祖逵,祖潜,值五代多故,皆以儒术自富,不求闻达。
父素,能世其学,而喜言,高放不仕,以公贵,累赠尚书刑部侍郎
公幼沈敏,博学强记,未冠已能通六经,尤深于大《易》。
尝得疾至笃,忽梦神人以兵略授之,寤而疾顿愈,因取诸家兵法读之,了如夙习,尽得微奥。
于是益览子、史及阴阳谶纬之书,究古今治乱成败之迹,慨然以功名自任。
咸平中,举明经,授邛州安仁
丁刑部忧,服除,再调鄠县主簿
真宗方复唐六科以待魁杰之士,公乃上所著《平燕论》,应识洞韬略运筹决胜科,京兆守向公闻于朝。
秩满,复上书论事,召对龙图阁
公极陈用兵方略,且言事莫备于《师卦》,因讲其卦于上前。
真宗大悦,亲谕公曰:「他日勿愁好官,朕将贵汝」。
寻免策试,特授大理评事
屡乘间赐对,必移刻,执政恶之,讽有司出公知越州萧山县
卫尉寺丞,徙知浔州,转大理寺丞
丁母南阳县太君井氏忧,服除赴阙,复数召对。
真宗尝谕二府大臣曰:「高某事业才识不可得,卿等宜善任之」。
既而面赐五品服,通判潞州
岁馀,复自言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召赴阙。
执政以制举非其时,罢之,特改太子左赞善大夫,换供备库副使、知祁州
居顷之,真宗不豫,公拜章请觐。
及对,密奏今上德业日新,愿早建东宫以安天下之心。
真宗大寤,面赐黄金五十两,还所治。
乃诏公凡所奏事,许附入内内侍省通进,无关银台
代还,改西京作坊副使、知赵州
真宗疾甚,公又拜疏,请东宫监国,以释万物之疑。
今上登极,转北京副使,改知沧州
天圣中河北大雨,伤民田,坏三十馀城,召归,为体量安抚。
公悉心经画,先赈恤而后力役,已而民安城完,天子以为称职。
东染院使,充益利路兵马钤辖
岁馀召还,转崇仪使,充河北沿边安抚副使,改内园使,知赵州,徙霸州
景祐初,上以公先朝屡陈建储监国之议,特受宫苑使达州刺史,以旌其忠。
继徙深、洛、隰三州。
赵元昊初反,公自隰上言,请乘贼未发,选骁将锐兵,分道急趋,覆其巢穴,所谓疾雷不及掩耳。
章十数上,不报。
徙知贝州
元昊举兵寇延州刘平石元孙陷于贼。
公叹曰:「前策不可复用矣」!
朝廷始思公言,亟召至阙,问今宜何为策。
公曰:「今将不达权谋,而兵未识法制,故败」。
乃请禁兵五百,以古阵法教之。
既成,上临试之,复下禁卫诸帅议。
诸帅皆出行伍,不达古法,乃曰与今所习异,不肯用。
公又言元昊北与契丹通,宜为备。
即命公为河北诸州安抚使,以经略之。
本道有嫉公之统制者,言于朝曰:「今特置使以启虏疑,不若俾兼他职而阴主其事」。
改授西上閤门使、知沧州
未几,虏果背约,以书要关南旧地。
徙知定州,改镇定路钤辖
公始以得时,自喜曰:「虏果敢先发,吾以术致其师,当一战以破之」。
日训饬士众,以期立功。
会朝廷遣使复通虏好,公雅志卒不遂。
即上章告老,诏以右领军卫大将军致仕。
公既得谢,乃与邓国张公太子少师任公暨休官诸老,凡九人,放怀林泉间,以诗酒相娱乐,追唐白傅九老之会,京洛好事家多图写而传之。
庆历五年中,天子思公,命就第访以边计。
公即以前在河北致敌取胜之画,及别陈制虏上、中、下三策上之。
朝廷嘉纳,赐以缣帛,复从其请,特改殿中监致仕。
享明堂恩,转卫尉卿
皇祐五年四月十一日,无疾而终,享寿八十三。
临终复出书一通,授诸子曰:「吾生无以报国,死而不言,其恨无穷」。
书奏,所言皆国家大务,天子怜之,录其三孙焉。
公少有大志,达权变,善论兵,而未尝轻与人言。
特为真宗所知,亟被进擢,不由荐引。
其后有所施设,而多为当涂者沮挠,故常自比淮阴武乡侯,而谓不遇萧何徐庶
人虽异其言,而朝廷不能果于信用,使功业不大见于世,时论惜之。
然历守河北边要诸州,及继领兵钤安抚之任,朝廷以北事倚公,其重如此。
则其驭边经远之术,用于时者,可胜载哉!
公于民政,专以仁惠为本,北人被公之化者,至今歌思之。
所著《皇王治统》、《文武经纬》、《太平助化策》《、儒将前议》、《兵机总要》、《周易化源图》,总名之为《阃外书》,行于世。
公四娶:陶氏,丹阳县
边氏,未及封;
韩氏,长安县,皆以淑行柔德,宗党贤之,并先公而亡;
马氏,今封京兆郡君,追往抚孤,义隆慈笃。
子八人:损、巽、贲、震,蒙,大理寺丞,皆早世;
复,前权抚州军事判官,天性孝谨,治父学,善议论;
渐,蔡州平舆县
涣,西头供奉官,皆自树立,志兴其宗。
女二人,长适兵部员外郎王田,次适右谏议大夫天章阁待制赵及
孙男八人,孙女九人。
至和元年十月十九日,渐、涣举公及三夫人之丧,葬于河南县南乡某原。
前葬,复泣来请铭,归而暴卒。
公,余姊婿也。
既悉其生平出处大节,又感复勤孝而死于义,当铭。
铭曰:
天下之难,莫如用兵。
国之安危,士之死生。
公得之神,学而易明。
时果吾用,功其决成。
意公之策,大疑小行。
志卒不遂,归老于卿。
昔遇真皇,言从计听。
储副之议,发于至诚。
惟天所锡,寿考安荣。
诸子皆孝,力事所茔。
山东而安,伊西而清。
此藏公骨,不藏公名。
大宋京兆府鄠县逍遥栖禅寺修水磨记天圣八年八月 北宋 · 释志陆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
夫关市农田之赋,邦国所以备于年储;
疏流变磨之功,人事所以资于日用。
矧兹匠妙,俾自轮行,实济物之殊功,乃厨须之要务。
长安鄠邑,有逍遥精舍焉,即后秦三藏法师什公译经之地也。
此寺名标胜概,面对终南,况草木以灵奇,常高僧而间出(秦自隋唐皆高僧译经之地。),境称绝异,具载丰碑,此不复序。
寺之东南隅三里以来,按图经曰高冠之谷。
其谷口有隙地,先是尚行温之地,乃前寺主崇恩端拱年中以金帛易之,从始迄今,皆以荒墟,曾未田种。
寺主法普始一日与同志曰:「此处地壖涧口,水会潨流,欲树建于磨亭,似不烦于巨力」。
既陈厥议,咸心悦随。
乃剪伐榛芜,凿开峻岸。
方兴功力,会乏资财,有信士张彦实施青蚨百绳,助充营建。
是以抡材聚墨,选匠鸠工,徘徊尽合于规模,巧拙皆依于制度。
于是危楼崛起,疑蜃吐而云成;
骇浪奔轮,若虬蟠而转影。
且观其源也,危峰巘岫,状怪形奇;
下之流也,莹碧澄潭,深沉无底,人而过者,莫敢而窥。
故九夏绝于炎殃,则可滋于稼穑;
一方溉于畦垄,则挹之弗穷。
其磨亭正座五间,都成七架。
西开客馆,东敞僧房,俾来者洗以尘襟,醒乎耳目。
望辽天而空阔,夜月良多;
睹雨霁于秋光,屏观叠嶂。
阒然世外,杜绝喧繁,岂止独利于禅林,抑亦务资于闾里。
约费羡镪三百馀缗,岁月未周,土木功毕。
是知地之兴也,故有其时;
物之盛衰,良因其主。
寺主法普与供养主法明,并以精勤无怠,道行有闻,皆继踵于真宗,为乡闾之所仰也。
茍非积于勤俭,安以树于胜因者哉?
乃以庠事既周,虑迁陵谷志陆隈承见托,固让弗遑,辄述辞,志于翠琰。
时天圣八年八月二十五日记。
按:民国《重修鄠县志》卷七,民国二十二年西安酉山书局铅印本。
程伯淳墓志铭 北宋 · 韩维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一、《皇朝文鉴》卷一四三、《南阳集》卷二九、《新安文献志》卷六二下
伯淳姓程氏讳颢
其先有为周大司马者曰乔伯,封于程,后遂以为氏。
高祖太子少师讳羽,有功太宗朝,赐第室京师
居再世,迁河南,今为河南人
先生生而秀爽,异于常儿。
才数岁,诵诗书,强记过绝人。
户部侍郎彭公季长一见异之,遂许妻以女。
进士中第,调京兆鄠县主簿
南山有石佛像浮屠,岁传佛首放光,则远近男女昼夜集会观不止,为县者畏其神,莫敢禁。
先生始至,诘其徒曰:「吾闻石像岁现光,有诸」?
曰:「然」。
戒之曰:「光现必先告我,我当取其首视之」。
自是不复有光矣。
府境大水,诸县仓卒兴役,皆狼狈失措置,惟先生所治饮食茇舍无一不具。
时暑甚疫,人病多死,独鄠人无死者。
监司欲荐之,问其所欲,先生答以「荐士当以才之所堪,不当问所欲」。
避亲嫌,移江宁上元县主簿,田税不均,比他邑尤甚,先生为令画法,民不知扰而税遂均。
会令罢,摄邑事,牒诉日不减三二百数,先生处之不阅月,民讼遂简。
江南种稻赖塘陂以溉,盛夏塘溃,计非千夫不能塞。
故事当言之府,禀之监司,然后计功调役。
先生曰:「比如是,苗槁矣。
救民获罪,所不辞也」。
遽发民塞之,岁则大禳。
仁宗升遐,遗制官吏成服三日除,三日旦知府事王贽率郡官将释服,先生进曰:「请尽今日」。
怒,不从。
先生曰:「公自除之,某非至夜不敢释」。
一府视君,亦莫敢除。
泽州晋城县,民以事至庭下者,必教之以事父兄、奉长上之道,暇则亲至诸乡校,召父老与之语。
儿童读书者,为正其章句,置师不善则易之。
初,俗甚野,不知为学。
后数年,服儒衣冠者遂众。
乡里远近为伍保,使之力役相助,患难相恤,奸伪无所容。
孤茕老疾者,责亲党使毋失所;
行旅出于其涂者,疾病皆有所养。
三年盗无剽劫,民无斗死者。
河东路财赋不充,官有科买,则物价腾踊,岁为民患。
先生度所须,使富家预储其物,定价而出之,富家不失息,而乡民所费比旧才十二三。
县库有杂纳钱数百千,常借以补助民力。
部使者至,则告以官钱,令自用而不敢私。
使者亮君之诚,亦不问。
先时,民惮差役,互相纠诉,乡邻往往为仇。
先生尽得民产厚薄,按籍而命之,莫有辞者。
义勇常以农隙讲事,然但文具而已。
先生至,晋城之民遂为精兵。
用荐者改著作佐郎,寻以御史中丞吕公晦叔荐,授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
神宗素闻先生名,陛对之日,从容咨访,比二三见,遂期以显用。
前后进说,大要以正心窒欲、求贤育材为先。
尝言「人主当防未萌之欲」,神宗俯身拱手曰:「当为卿戒之」。
王荆公宰相,多所措置。
先生每进见,必为上陈君道,以至诚仁爱为本,不当及功利,又极陈治道。
神宗曰:「此之事,朕何敢当」?
先生愀然曰:「陛下有此言,非天下之福也」。
章数十上,论辅臣不同心,小臣与大计,卖祠部牒,青苗取息,提举官多非其人,命出不由门下,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寖衰。
荆公虽与先生异论,而尝目君以忠信。
言既数不用,恳求外补,神宗犹重其去,上章及面请至十数,不许。
遂阖门待罪,差权发遣京西路提点刑狱,复上章曰:「臣言是,愿行之。
如其妄,当赐显黜。
请罪而获迁,失刑赏矣」。
改差签书镇宁军节度判官事。
河清卒法不他役,时中贵人程昉为外都水,怙势凌轹州郡,官欲尽取诸埽兵治二股河,先生拒以法。
请于朝,命以八百人与之。
天方大寒,众不胜役,溃而归城,门吏来报,一府相视,畏不敢纳。
先生曰:「此逃死自归,休三日而复役」。
曹村决,先生方护小吴埽,知州军事刘涣以急告。
先生夜驰至州,谓曰:「曹村决,京城可虞。
臣子之分,身可塞亦为之,请尽以厢兵见付。
事或未集,公当率禁兵继之」。
径走埽下,谕士卒曰:「朝廷养尔曹,正为缓急,尔知决曹村则注京城乎?
吾与尔以身捍之」。
众皆感激自效。
决口将合,有大木自中流而下,先生谓众曰:「得彼木横流入口,吾事济矣」。
语已,木遂横,众以谓至诚所致。
郊祀霈恩,先生曰:「吾罪涤,可以去矣」。
遂求监临,得西京洛河竹木务
荐者言君未尝叙年劳迁秩,特改太常丞
其后彗星见,诏求直言。
先生极论时政,语甚切直。
还朝廷,差知扶沟县事。
广济河出县境,滨河奸民不治生业,专以胁取舟人物为事,岁必焚舟数十以立威。
先生始至,捕一人,使列其党与,得数十辈,不复根治旧恶,分地而处之,使以挽舟为业,且察奸不变者,自是焚舟之患遂绝。
畿县民苦税重,岁常以赦获蠲免,然良农输率以时而稽,故获免者皆顽民。
先生与之约:前获免者,后必如期而足。
于是惠泽始均
司农建言天下输役钱达户四等,而畿内独止三,请及第四。
先生力陈不可,诸邑赖以皆免。
水灾民饥,先生请发贷之。
邻邑亦请。
司农怒,遣使阅实,而邻邑令遽自陈谷且登,可无贷。
使至,调先生曰:「盍亦自陈」?
先生请贷不已,遂得谷六千石,饥者以济。
司农亦怒,视贷籍而所赋不等,檄县杖主吏。
先生言:「济饥当以口,而不当以户之高下。
且令实为之,非吏罪」。
乃已。
内侍都知王中正行按保甲,所至官吏多见慢辱,诸邑供帐,竞务华洁以悦其意,主吏以请,先生曰:「吾邑贫,安能效他邑?
且取于民,法所禁令。
有故青帐,可用之」。
先生在邑岁馀,中正往来境上,卒不入。
有犯窃盗者,先生谓曰:「汝能改行,吾薄汝过」。
盗叩头愿自新,后数月复穿窬,捕吏及门,盗告其妻曰:「吾与太丞约不复为盗,今何面目见之」?
遂自缢。
官制行,改奉议郎
朝廷遣官括牧地,民田当没者千顷,往往持累世券契自明,皆弗用,诏改税作租,许卖易如私田,民乃服,先生犹不可。
地官至,谓先生曰:「民愿服而君不许,何也」?
先生曰:「民徒知今日不加赋,而不知后日增租,夺田则失业,死矣」!
因为言:「仕者当以仁厚为心,不可便己以害人」。
官感动,谢曰:「宁受责,不敢违公命」。
遂去,之他邑,邻邑民犯盗,系县狱而逸,更赦,犹以特旨罢先生邑事,邑人诣开封司农乞留者以千数。
先生之去县,不使人知,老稚追及境上,攀挽号哭,不肯去。
以亲老求折资便养,得监汝州酒税。
今上嗣位,覃恩改承议郎,召为宗正寺丞
未行,以疾卒,元丰八年六月十五日也。
享年五十有四。
士大夫识与不识莫不伤吊,以朝廷失贤者为恨。
父晌,太中大夫致仕,时年八十。
母侯氏,寿安县,妻彭氏,仁和县,皆先君以卒。
五子:三早卒;
曰端懿,蔡州汝阳主簿
曰端本,举进士
四女:三夭,一适假承务郎朱纯之。
卜得卒之岁十月乙酉,葬于伊川之先茔。
先生于书无所不读,自浮屠、老子、庄、列,莫不思索究极以知其意,而卒宅于吾圣人之道。
其持己清峻,若不可及,而与人甚恕而温。
论治道,卓乎至于无能名,而应世接物,莫不曲尽其宜。
茍善于君矣,爵禄可舍也;
茍利于民矣,法禁不避也。
自元丰以来,论贤士大夫宜在天子左右者,君必与焉。
先生之罢扶沟,贫无以家,至颍昌而寓止焉。
大夫以清德退居,弟颐正叔乐道不仕,先生正叔朝夕就养,无违志,闺门之内,雍肃如礼。
家无儋石之储,而愉愉也。
予方守颍昌,遂得从先生游。
先生不以老耄弃我,周旋启告,所以为益良厚。
故于其亡也,哭之加哀,而铭不以辞。
铭曰:
善乎,孟轲之言义、命也!
盖不知义不足以立命,不知命不足以存义。
先生居官,不问内外大小,率所言所事一出于正,虽贵势豪力不为少变。
呜呼!
其处义、命,可谓兼之矣。
龙图毋公墓志铭 北宋 · 文同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九、《丹渊集》卷三九
公讳某,字某,其先河东人
凤翔天兴、赠太子中舍讳某之曾孙,汾州介休、赠比部员外郎讳某之孙,国子博士、赠刑部侍郎讳某之子也。
母裴氏,累封长寿县太君
比部既倦官,未六十,脱簪笏以去。
爱鄠杜美田,望紫阁并圭峰,筑室灌园,与其人上下击鲜酿醇相招延,为林野之欢。
远近附从之,遂为其土人。
侍郎虽宦游四十年,而资尚恬泊不竞,回视其先人之高,亦自引避。
居故庐读书吟诗,教其子为学。
公之昆弟,时甚少,已皆有才名,倾动关陕。
识者悉曰:「毋氏,庆门也,不在彼此矣」。
公生而聪悟,不烦师训。
阅经史,造词章,能尽至其精工。
天圣八年进士,中其等,调原州军事推官
州倚边,凡所处轻重,索谋虑适当乃无事;
不尔,或纷乱至有可以为忧者,殊与内郡政令不相若。
其将既用武人,少晓此,得公佽助裁讲,至去,民夷帖帖无他议。
转运使李纮,刚严介急,遇其下,未尝相从容,独以公为才能。
渭州酒税常课屡缺,怒主吏不职,议逐去,且荐公领之。
公至,以己所入,补前之不足,主吏因免戾善罢。
公尚以其最,得大理寺丞,乃知京兆府栎阳县
县民横猾,好犯法,号难治第一。
而公以易术治之,民自信约,不得妄入公之廷下。
殿中丞,移知邛州蒲江县
满岁,知黎州
黎为西南绝境,越严道,滨大渡,连山如墙,中断一道,州正扼其口。
乘高见邛部川聚落,如饾掌上。
实朝廷所挂虑,而择人以为守长之处。
诏书常以本道按察使视其部吏有长才善抚驭者荐充之,故公得以行焉。
百蛮都王城,岁驱马过河,抵公城中,与中国相贸易。
摩抚有术,则靡耳柔服如人;
一不厌其欲,则嗥呼搏捽,群辈跳荡,闾鬨不能止,此其常也。
公既示以恩信,其鷔桀不驯者擒戮之。
众惮且爱,二年无敢辄以彊语附译者以及公。
太常博士,以侍郎忧去职。
服除,还本官,通判乾州
林瑀守成州,放手受赇,不顾傍他,锁奸键恶,密不可发。
包拯转运使,以威察自名,顾无如瑀何,然疾之甚,愿必以诛死。
请公摄其州,得状,即寘之狱。
公往见瑀,以数语伏其罪,不务奇中,而与法正相等。
瑀无憾,众咸允之。
屯田员外郎通判凤州
都官员外郎,移坊州
州自唐涉五代节度使粗武暴横,訾用不法,下祸部邑。
征税关渡,多设虚算,歛以残虐,因仍至今。
役乡户,使典领,其人得此即破产,以至一缕尽输之官而未偿者。
公曰:「桀法也。
吾岂忍若前人坐视之耶」?
上章极言,请别立新课,以下救危亟。
朝廷从之。
坊人所以获疽疖断溃而肌肉完好者,公惠也。
未几,召入,为侍御史
尝赐对便坐,公言:「帝王治国之本,职在专求公相,以自羽翼。
杜衍范仲淹不幸早去陛下左右,自后所得,如仲淹者几何人?
虽有可用者,皆被散使在外。
窃恐陛下风教,自此无如先时」。
仁宗大悟,连复其所可用者,朝论翕然嘉之。
二年,除三司盐铁判官,寻为言事御史
明年,拜起居舍人知谏院
淮南京西转运使以赋外他钱贡上,曰「羡馀」,请不隶大农,给中。
上将议赏,公曰:「是两道比他财用,尤为不支,茍非诛取惨横,安所出此?
如恩之,是借吏手以椎剥吾民之肤髓耳,不可」。
遂罢。
近岁,士大夫多营占民田,以自膏润。
幸民向役出下估,尽所有纳之,相尚无制;
而其诸所以徭于官者,负愈重。
去瘠取沃,镌蠹益暴。
公请限其顷亩,各以官品裁约之
议行,上下以便。
国朝任子之令,比前世最为优典。
凡得以官,岁上其名者数百矣。
入流既繁,仕路纷杂,公深疏其敝。
章下,近臣会议,类皆顾己,谓久,今遽更之不宜。
公持之益坚,道利害上前,卒得请,无虑岁减三百员。
其源少清,孤平者获叙进。
公之建说有大体,可行之为良法,皆类此。
长寿从其少子官南岐,且疾,公亟请省视。
获告,日夜驰往;
至,即以居丧闻。
终制,用前官充两浙路转运使
未行,改兵部员外郎直史馆,知邛州
数月,授直龙图阁、知梓州
岁馀,乞内郡,得泾州
工部郎中,移充成都府路转运使,拜刑部郎中
蜀土醲演,诸产极富夥,官之府库,日入岁受,泉币流溢。
公尝谓戍兵曰:「尔得赐帛,与易之以钱也,何利」?
众云:「帛亦货诸市,利莫如以钱便诸用。
外所售,往往与官贾不相直,得钱且幸」。
公曰:「吾募愿者两可矣」。
用是凡得十数万疋。
今上即位,大布恩赏。
事出不素,他道悉配入民下。
旦暮高直,踊数倍,百姓欢扰,急欲求死。
而公部中以所尝居者当之,闾里静,野无苛求猛督之祸,事帖然济矣。
永昭调用多目,有司欲天下之财应所费,疾若星火。
公以法移蜀之积钱百万,衮衮相属,陆走三千里,旦暮副其急,大计以办。
已而,公且遘疾矣。
嘉祐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卒于官舍,享年六十。
公性端重宽硕,质状严伟,望之岌然,使人肃恭戒饬,不敢慢堕。
而与之语议,雍容委靡,色和而气温,久不能舍而去之也。
其为郡邑,专务究极隐敝,与人兴起长利,故所去,未尝无馀思。
居台,奏正,皆中外所望以为言者。
用谏纸不肯书奇谲么琐事,以渎上听。
总大端,发正论,冀君相默用之,不设痕声以夸露于己也。
既而一落外官,频年不归,视当年朋流,已翩翩上薄霄汉。
人悉以用公为不当,然而公亦自无一语为戚戚。
先帝升遐,日夕涕泣,遂以病,病遂以死。
而公尝所莅之郡邑,与常所往来之人,无不哀恸号叫,云:「善人何负天,天夺之也,何遽而不少假矣」!
公既死,朝廷遣其弟沆乘驿迎其柩归,权厝于鄠县
治平一年某月某日,葬公于某所,祔先侍郎之茔。
夫人王氏,累封永安县君
男二人:轲,太庙斋郎,十二岁;
辄,试秘书省校书郎,若干岁。
女一人,若干岁。
沆以都官郎中陕西转运判官,好学,有义行,奉公之夫人与公之诸孤居长安,事如母,教如己子,愈于公之存。
以某尝获游于其伯仲之间,来请铭。
铭曰:
镇东俭以忠殉魏,后恶祸去丘为氏。
积流藏晶入幽閟,宜发其裔洪以炽。
惟公生实世所冀,厥中端完外恢粹。
学焉久充道少试,君蒙其休民被利。
𦕈然权财用曷既,卒以不幸欢众欷。
驰词穷天浩无寄,其将兴之比贤嗣。
殿中丞商州薛君墓志铭熙宁五年作)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二九、《司马公文集》卷七九、雍正《山西通志》卷一九四
魏晋之间,薛氏始自蜀徙河东,有部曲数千家。
永嘉之乱,保河汾以自固。
历刘、石、苻氏莫能屈,姚秦、元魏以来始出仕,为公侯卿相者,比肩并起。
入唐尤盛,号为甲族
然率因游宦去乡里,惟府君之先至今留居河东
唐衰,薛氏中微。
曾祖考讳昉,不仕。
祖考讳允恭,赠谏议大夫
考讳田,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赠太尉
其行义功烈皆见于宋宣献公所为太尉公之碑。
府君讳仪字式之太尉公之第二子。
始以父荫为太庙斋郎,又除守将作监主簿
太尉公知益州,奏府君凤翔府商税,后徙知河东
府君年少,河东士民皆乡里长老,然素严惮府君,不敢干以私,府君御之亦不失恩义之中。
以父忧去官,服除,知鄠县,徙知安邑通判渭州
州将武人,不能谨廉。
州大吏郝正者,把其阴事,招权受赇,莫敢诘。
府君至,以罪恶言于将,请治之。
将内窘,私以情告,府君曰:「某止欲去恶吏耳,必不使及君」。
将亦知府君不欺,即移疾以州事属府君
府君乃发正私出塞市马,收案伏法。
将不染于辞,深德府君,且内惭,自是悉委事于府君
后将知府君贤,亦委以事如前将。
既而某官张君亢除知渭州,或谓府君曰:「君自到渭,名虽州佐,其实将也。
张君有材而尚气,到必不为君下。
彼不可以文法拘也,君宜于事一无所与,庶几或免」。
府君喟然叹曰:「吾推忠信正直之心以事人,岂好犯上而专事邪?
今张君来,吾犹是心也。
使张君贤,必不我怨,如其不贤,吾获罪亦命而已矣,岂可因人而变其守哉」!
及张君至,处事有失,府君力争如故,必当理而后止,僚吏皆为之惧。
张君初无言,久之,乃于广坐谓众曰:「亢喜忠义,与身俱生,遇事辄发,不能顾虑,故数为小人所陷。
使为亢佐者皆如薛君,亢复何患」?
于是闻者皆服张君之贤,而重府君
是时元昊数寇边,覆军杀将,朝廷患之,乃命范文正公鄜延招讨使,以张君知鄜州,为范公之副。
张公即具奏府君渭州所以佐己之状,乞移通判鄜州,朝廷许之。
府君冯翊郡太君党氏春秋高,多疾,顾恋乡里,不肯随诸子之官。
府君兄弟用太尉君恩得官河中者,适皆罢去,府君乃固辞鄜州,愿监河中盐税以便亲。
既得请,范公遽上奏曰:「朝廷从薛某之欲,于其私固便,然甚非张亢求与共事之意。
乞以薛某还,仍为徙其兄若弟乡里一官,以慰其心」。
朝廷即以府君弟俅知河东县,还府君鄜州府君不得已之官。
张君患州大而处势卑,难以待敌,欲还就伏龟山,计功数十万。
虏乘胜深入,而州无役兵,欲以战士筑之,众咸以为难,府君独以为可。
张君喜曰:「薛君谓之可,事无不成矣」。
始兴,而张君病失音,府君外备寇敌,内董役事,人不知张君之病也。
城成,民至今赖之。
岁馀,徙知深州,遭母忧。
服除,知商州
庆历八年闰月庚戌,终于州廨,年五十一。
先是,属县宰有建言商山产铜,请置监铸钱。
朝廷下其议,转运使有是之者,府君上言:「朝廷前置阜民监于州洪崖冶铸铁钱,未数年铁巳竭,其监当废。
况又益置铜钱监,铜产尤薄,恐徒劳费无益。
请以所得铜于旧监铸钱,铜竭而止」。
章交上,久不决。
府君没,宰之说遂行,县官之费甚广,而铜寻竭,如府君言,宰坐抵罪。
府君居家孝友,自幼能属文,始习律赋,语意即高奇惊人。
然不肯从进士举,尝著《蓼虫赋》以刺世之嗜外物而忘其苦者。
又以为事之当慎者,莫若言、动、交、修、名,乃著《五慎文》以自警。
观是二文,足以知其旨趣矣。
初娶唐氏,天章阁待制肃之女。
生一女,适殿中丞赵士宁。
又娶刘氏,左谏议大夫综之孙。
又娶李氏,直集贤院建中之孙。
又娶陈氏,司农卿宗元之女。
生二男,长曰昌朝,繇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坐正论不阿黜为大理寺丞
次曰昌期,早卒。
二女,长适秘书省校书郎张煦,次早卒。
昌朝将以熙宁五年正月某甲子葬府君于本县赵行村,请直龙图阁赵君卨状其治行以授光,使为之志。
昔者先子尝获知于太尉公,从兄里佐府君鄜州幕,光亦尝拜府君于兄舍,以是颇知府君之为人。
府君容貌温恭,而内守坚,不可夺移,语言无机巧蔽匿,而明察物情。
其志常在利民,而深疾奸恶,故所至上官信之,僚友亲之,下民爱之。
今也幸使光志其墓,光既取赵君之状诠次之,又敢私附其所知云。
铭曰:
迕意宜疏,而或以之亲;
阿意宜合,而或以之离。
盖至诚可以待无穷,而辞色不过欺一时。
呜呼!
允如薛君,以忠信正直为心,夫又何施而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