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其十五 南梁 · 菩提达摩
 押词韵第六部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天圣广灯录》作「九」)女出人伦(八女者,安字也。出人伦者,为国师也。),八个绝婚姻(八个者,安字。绝婚姻者,安徒难为绍继之。)
朽床(《天圣广灯录》作「将」)添六脚(朽床者,老字也。六脚者,则天、中宗,腾腾坦然圆寂,百五十五年住世,破灶堕和尚六住嵩山,是为六脚也。),心祖众中尊(心祖者,姓也。安和尚顿悟禅理为国师,故众中尊也。)
辩正论注序 隋末至初唐 · 陈子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四
盖闻宣尼入梦。十翼之理克彰。
伯阳出关。二篇之义爰著。
或钩深系象。或探赜希夷。
名言之所不宣。阴阳之所不测。
犹能弥纶天地。包括鬼神。
道无洽于大千。言未超于域内。
况乎法身圆寂。妙出有无。
至理凝元。迹泯真俗。
体绝三相。累尽七生。
无心即心。非色为色。
无心即心。故能心斯心矣。
非色为色。故能色斯色矣。
蛇于是并空。形名所以俱
筌蹄之外。岂可言乎。
若夫西伯拘羑。遂显精微。
子长蚕室。卒成先志。
故易曰。古之作易者。
其有忧乎。论之兴焉。
良有以矣。法师俗姓陈氏
汉太邱长仲弓之后也。远祖宦游。
播迁江左。近因江寓。
又处襄州。隋世入关。
从师请业。玉移荆岫。
皎洁之性弥彰。徙幽林。
芬芳之风更远。法师应真人之祥。
禀黄裳之吉。内该三藏。
外综九流。既善缘情。
尤工体物。篇章婉丽。
理致遒华。郁郁閒缛锦之文。
飘飘竦淩云之气。班贾金玉。
未可同年。潘陆江海。
宁堪方驾。至如庄生墨生之学。
黄子老子之书。三清三洞之文。
九府九仙之箓。登真隐决之秘。
灵宝度命之仪。吞若胸中。
说犹指掌。加以旧习中观。
少蕴法华。既有闻持。
比专著述。运思之外。
汲引无疲。辩中观则龙树可期。
谈自然则老庄非远。于是四方杂沓。
如归长者之园。七贵纷纶。
若赴华阴之市。固以学侔安远。
才迈肇生。实开士之栋梁。
法城之墙堑者也。乃有道士仲卿刘进喜等。
并作庸文。谤毁正法。
在俗人士。或生邪信。
法师悯其盲瞽。恐入泥犁。
爰发大悲。遂致斯论。
可谓鼓兹法海。振彼词峰。
碧鸡之锐竞驰。黄马之骏争骛。
莫不叶坠柯摧。云销雾捲。
状鸿炉之焚纤羽。犹炎景之铄轻冰。
负胜之俦。于斯可见。
暂归慈定。巳破魔军。
聊奋慧刀。即降愚贼。
佛日于是重晖。法云由其广被。
法师所作诗赋启颂碑诔章表大乘教法及破邪论等三十馀卷。在世久传。
然此论凡八卷十二篇二百馀纸。穷释老之教源。
极品藻之名理。修述多年。
仍未流布。昔秦孝公听说帝而寐。
闻谈霸而兴。阳春和寡
深可悲叹。但法师所述。
内外兼该。恐好事后生。
致有未喻。弟子颍川陈子良
近伸顶礼。从而问津。
烂然溢目。若明月之入怀。
乎应机。譬宝珠之瞩物。
既悟四衢之幻。便息百城之游。
于是启所未闻。聊为注解。
庶将来同好。幸详其致焉。
般若灯论序 隋末唐初 · 释法琳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
般若灯论。梵本有六千馀偈。
摩伽国种姓大士婆毗薜迦菩萨。唐言分别明之所作也。
始夫万物非有。一心如幻。
心幻如故。虽动而恒寂。
物非有故。虽起而无生
是以圣人说如幻之心。鉴非有之物。
了物非物。则物物性空。
知心无心。则心心体寂。
达观之士。得其会归。
而忘其所寄。于是分别戏论。
不待遣而自除。无得观门。
弗假修而已入。荡荡焉不在不离。
无往无依者也。佛灭度后七百年间。
有出家菩萨。厥名龙树。
深达实相。得无生忍。
为报佛恩。开演中论。
法藏云。其人如像法中。
然正法炬。折邪见幢。
外国传云。智慧日已颓。
斯人今再曜。世昏寝已久。
斯人寤令觉。中论凡五师注释。
分别明菩萨即一人也。此菩萨多闻总持。
智深志固。以本愿力。
不舍偫生。往修罗宫。
待见弥勒。属以去圣时远。
众论纷然。致令雪山采药。
多收毒草。深水求珠。
竞持瓦砾。诚恐一理不穷。
反增邪见。一言不尽。
翻起异端。乃赞述龙树偈文。
为兹般若灯论。其为论也。
诃斥内外。赞扬真俗。
穷无生理。究实相源。
照无不寄。寂名般若。
执无不破。喻曰明灯。
盖方广之中心。诸佛之行处矣。
嗟乎。后之学者。
便息百城之游。永无五失之谬。
论凡二十七品。为十五卷。
若内人立义。皆标人名。
无名者例称自部。若外人立义。
亦标人名。无名者例称外人。
缚解品已前。慧赜执笔。
观业品已后。法琳执笔。
于是起四年夏。讫六年冬。
勘定既周。缮写云毕。
所司详读。乃上奏闻。
辩正论 隋末唐初 · 释法琳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
黄巾李仲卿。学谢管窥。智惭信度。矜白鸟之翼。望骇嵩华。负爝火之光。争辉日月。乃作十异九迷。贬量至圣。余慨其无识。念彼何辜。聊为十喻晓之。九箴诫之。用指诸掌。庶明达君子。详兹而改正焉。
有考古通人。
与占衡君子。
观李卿诽毁之论。
阅开士辩正之谈。
详而议之。
发愤兴叹。
欲使邪正异辙。
真伪分流。
定其是非。
以明得失。
冀后进者。
永无疑焉。
通人曰。
余观造化。
本乎阴阳。
物类所生。
起乎天地。
历三古之世。
寻五圣之文。
不见天尊之神。
亦无大道之像。
灵宝九天生神章云。
气清高澄
积阳成天。
气结凝滓。
积滞成地。
人生也。
皆由三元养育。
九气结形。
然后生也。
是知阴阳者。
人之本也。
天地者。
物之根也。
根本是气。
无别道神。
君子曰。
道士大霄隐书无上真书等云。
无上大道君治在五十五重无极大罗天中。
玉京之上。
七宝元台
金床玉几。
仙童玉女之所侍卫
住在三十二天三界之外。
按神仙五岳图云。
大道天尊治太元之都。
玉光之州。
金真之郡。
天保之县。
元明之乡。
定志之里。
灾所不及。
灵书经云。
大罗是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重天之上天也。
五岳图云。
都者睹也。
太上大道。
道中之道。
伸明君最守静。
居太元之都。
诸天内音云。
天与诸仙鸣楼都之鼓。
朝宴玉京
以乐道君。
推此谬谈。
则道君是天之神明。
既属州县。
则天尊复是天之民伍。
如佛家经论三界之外。
名出生死。
无分段之形。
离色心境。
何得更有宝台玉山
州郡乡里。
虚妄之甚。
转复难矜。
但道家伪说。
无迹可观。
习俗生常为日已久。
众邪竞叙。
至有不同。
如欲正名。
理须详悉。
今略出缘起。
随而判之。
按周礼。
自尧已前。
未有郡县。
舜巡五岳。
始见州名。
尚书禹贡。
陈州号。
春秋之时。
县大郡小。
以郡属县。
汉高已来。
以县属郡。
典诰所明。
九州禹迹。
百郡秦并是也。
纵有道在天上。
犹应触事无为。
何因户属乡居。
与凡不异。
既有州县。
即有官民。
州牧郡守
姓何名何
乡长里。
谁子谁弟。
并是管学道士
无识黄巾
不悉古今。
未窥经史。
人间置立州县。
亦言天上与世符同。
保伪为真。
良可羞耻。
其根脉本末。
并如笑道论中委出也。
通人曰。
庄周云。
察其始而无生也。
非徒无生
而本无形。
非徒无形。
而本无气。
恍惚之间。
变而有气。
气变而有形。
形变而有生。
人之生也气之聚。
聚则为生。
散则为死。
故曰有。
有无相生也。
万物一也。
何谓一也。
天下一气也。
推此而谈。
无别有道高
处大罗独称尊贵。
君子曰。
阳气黄精经云。
丹九转
结气成精。
精化成神。
神变成人。
阳气赤名曰。
元丹阴气黄。
名曰黄精。
阴阳交合。
二气降精。
精化为神。
精神凝结。
上于九天。
九天之气。
下于丹田。
与神合凝。
临于命门。
要须九过。
是为九丹。
上化下凝。
以成于人。
不云别有道神。
能宰万物。
使之生也。
通人云。
古来名儒及河上公解五千文。
视之不见名。
曰夷。
夷者精也。
听之不闻名曰希。
希者神也。
搏之不得名曰微。
微者气也。
是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故知气体眇莽。
所以迎之不见其首。
气形清虚。
故云随之不见其后。
此则叙道之本。
从气而生。
所以上清经云。
吾生眇莽之中。
其幽幽冥冥。
幽冥之中。
生乎空同。
空同之内。
生于太元。
太元变化。
三气明焉。
一气青。
一气白。
一气黄。
故云一生二。
二生三。
按生神章云。
老子以元始三气。
合而为一。
是至人法体。
精是精灵。
神是变化。
气是气象。
如陆简寂臧矜顾欢智周老子义云。
合此三乘。
以成圣体。
又云。
自然为通相之体。
三气为别相之体。
检道所宗。
以气为本。
考三气之内。
有色有心。
既为色心所成。
未免生死之患。
何得称常。
君子曰。
原道所先。
以气为体。
何以明之。
按养生服气经云。
道者所也。
保气则得道。
得道则长存。
神者精也。
保精则神明。
神明则长生。
精者血脉之川流。
守骨之灵神。
精去则骨枯。
骨枯则死矣。
庄周云。
吹欨呼吸。
吐故纳新。
彭祖修之。
以得寿考。
校此而言。
能养和气。
以致长生。
谓得道也。
通人曰。
纵使有道。
不能自生。
从自然出。
道本自然。
则道有所待。
既因他有。
即是无常。
故老子云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王弼之言天地王道。
立不相违。
故称法也自然
无称穷极之词。
道是智慧灵和之号。
用智不及无智。
有形不及无形。
道是有义。
不及自然之无义也。
君子曰。
易乾凿度云。
燧人氏仰观斗极。
以定方名。
庖牺因之而画八卦。
黄帝受命。
使大挠造甲子。
容成次历数。
五行九宫之说。
自此而兴。
故说卦云。
阳数九者。
立天之道。
曰阴与阳。
阴二阳一。
则天有三焉。
立地之道。
曰柔与刚。
刚二柔一。
则地亦有三。
立人之道。
曰仁与义。
义二仁一。
则人亦有三。
三三合九。
阴阳相包。
万物。
不闻别有道神。
处太元都。
坐高盖天。
上罗三清。
下包三界。
居七英之房。
出九宫之上。
行神布气。
造作万物。
岂非惑乱。
陷坠人间耶。
校功则业殊。
比迹则事异。
沙门旌德而靡违。
道士言行而多过。
立不利之遐迹。
逮不朽之元猷。
洋洋乎弗可尚也。
其唯释教欤。
岂以坳塘小水。
匹冯夷大波者哉。
非所类矣。
颂六十二首 其一 唐 · 道世
 押东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騄骥资鞭策,兰蕙伫熏风。
至理信难见,非人孰可通。
输心仰圆寂,莹晒入玄中。
总辔超三有,抟飞上四空。
簪缨犹忽梦,财利若尘蒙。
高揖谢时俗,萧洒出烦笼(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四册道世《诸经要集》卷二《三宝部》。)
释迦佛赋 初唐 · 王勃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七
原夫佛者觉也。
神而化之。
修六年而得道。
统三界以称师。
帝释梵王。
尚犹皈□老宣父
宁不参随。
昔如来下兜率天。
生中印土。
降神而大地摇动。
应迹而诸天拥护。
九龙吐水。
满身而花落纷纷。
七宝祥云。
举足而莲生步步
盖以玉辇呈瑞。
金轮启图。
恩沾九有。
行洽三无。
宝殿之龙颜大悦。
春闱之凤德何虞。
方知灌顶之灵心。
兴王后嗣。
必为万类之化主。
作帝中枢
岂不知海量无边。
天情极广。
厌六宫珠翠之色。
恶千丝之响。
雪山深处。
全抛有漏之身心。
海月圆时。
顿悟无为之法相。
莫不魔军振动。
法界奔惊。
觉阎浮之日出。
睹优钵之华生。
十方调御。
皆来圆光自在。
六趣含灵。
尽喜金色分明。
暨乎万法归空。
双林告灭。
摩诃般若之教。
示阿耨多罗之诀。
普光殿里。
会十地之华严。
耆阇山中。
投三乘之记别。
是知灵觉无尽。
神理莫闻。
子纳三千之国。
藕丝藏百万之兵。
目容修广于青莲。
寒生定水。
毫相分明于皓月。
照破迷云
偫机而不睹灵踪。
万世而空留圣迹。
释迦之永法将尽。
仰慈氏之何日调伏。
我今回向菩提。
一心归命圆寂
释迦如来成道记672年 初唐 · 王勃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八十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
观夫释迦如来之垂迹也。净法界身。
本无出没。大悲愿力。
示现受生。洎兜率陀天。
为护明菩萨。降迦毗罗国。
号一切义成。金团天子选其家。
净饭王为其父。玉象乘日。
示来于大术胎中。金轮作王。
创诞于无忧村下。八十种随形之妙好。
粲若芬花。三十二大士之相仪。
皎如圆月。四方而各行七步。
九水而共沐一身。现优昙花
狮子吼。言胎分之已尽。
早證常身。为度生以还来。
今垂化迹。于是还羁襁褓。
示貌婴儿。为占相也。
悲怅于阿私陀仙。往郊祀也。
惊起于大自在庙。或为童子。
或学声名。为讲武也。
箭塔箭井犹存。为角力也。
象迹象坑仍在。受欲乐于十岁。
现游观于四门。乐沙门身。
厌老病死。于是作瓶天子。
以警觉彰伎女之丑容。净居天王
以捧持跃车匿而严驾。逾春城于八夜。
栖雪岭于六年。人辞怆恋主之心。
马舐落连珠之泪。挥宝刀而落绀发。
塔起天宫。将衮服以贸皮衣。
形参山鹿。叩林仙之所得。
了世定之非真。食麦食酥。
降苦降乐。且瑶琴奏曲。
必自中而曲成。佛果圆因。
亦假中而果满。由是择其处也过龙窟。
浴其身也入连河。示其食也受难陀之乳糜。
示其座也受吉祥之茅草。以最后之胜体。
诣菩提之道场。圆解脱之深因。
登金刚之宝座。一百四十功德。
不共二乘。八万四千法门。
高超十地。由是魔军威慑于慈力。
愁怖旋归。媚女败毒于定心。
媸羸变质。于是坚牢地神。
踊跃而作證。虚空天子。
展转而报知。类莲花而出水。
赫焕无方。若桂月以悬空。
光明洞彻。经七日受提谓之蜜麨。
警以少小之言。垂一音授贾客之代归。
赐与人天之福。既成佛已。
观所化缘。悲二仙而不遇雷音。
喜五人而堪从法化。然以尘根昧劣。
圣智渊深。顺其法则法不应根。
顺其根则根不达法。莫不为爱河之长溺。
缘痴乐之所盲。苟不利于当闻。
仍假言于入灭。于是忉利帝释。
云驱于三十三天。堪忍界王。
雾拥于一十八梵。头面作礼。
致敬专精。请转法轮。
劝随宜说。如来寻念。
善逝通规。顺古佛之嘉谟。
应偫机之鄙欲。于是十方佛现。
同兴赞美之辞。一法乘分。
共创尘劳之域。由是起道树。
鹿园三月调根。
五人得度。憍陈如悟慈尊之首唱。
创解标名。舍利弗逢马胜以传言。
于途见谛。探菽氏继踵以师事。
率门属以同归。迦叶氏汇迹以降心。
领火徒而回席。莫不甘露洪澍。
摩泥普应。天界人界。
鹦林尸林。或鹭池。
鹫岭。或海殿。
或庵园。或猕猴池。
或火龙窟。或住波罗奈。
或居摩竭提。或依坚固林。
或止音乐树。或海滨楞伽顶。
或山际补陀岩。或迦兰陁竹园。
舍卫国金地。或应念而空现。
或没山而出宫。或说法假于六方。
或化身变为三尺。或掌覆而指变。
或光流而佛来。或一身并普集于众身。
或此界便明于他界。或变净而以净覆秽。
或随俗而即俗明真。若空谷之荅响。
洪钟之待扣矣。其间所说。
阿含四有。般若八空。
密严华严。佛藏地藏。
思益天之请问。楞伽山之语心。
万行首楞严。一乘无量义。
大悲芬陁利。法炬陁罗尼。
无垢称之说经。须达拿之瑞应。
本事本生之别。讽颂重颂之殊。
象马兔之三兽渡河。羊鹿牛之三车出宅。
或谓之有空守中也。或谓之无转照持也。
或谓之顿也渐也。或谓之半也满也。
或无说而常说。或不闻而恒闻。
或保任而可凭。或加被而不忘。
无小而不大。无边而不中。
三乘同入一佛乘。三性同归一法性
真可谓父母孩孺。导师险夷。
悬日月于幽宵。布舟航于幻海。
为云为雨。使枯槁以还滋。
为救为归。指穷途于寿域。
暨乎所作已办。功成不居。
将返本以还源。类薪尽而火灭。
由是指力地。诣金河
光流面门。相惊尘刹。
山摇地动。俱兴苦痛之声。
异类变容。同现奢花之血。
受纯陀之后供。纳毗夜之密言。
唱四德以显三伊。指万有而归一性。
酬多罗迦叶四十二。请问已周。
度须跂陁罗八十一。化缘将毕。
破十仙之横计。使获朝闻。
建四塔之崇规。遐滋末叶。
将欲明有为之有灭。表无相以无生。
上升金刚身。往复虚空界。
日月其犹坠落。萤光如何久留。
诫有常身。使无放逸。
于是还登玉座。首卧鹤林。
遍游三昧之门。将复一真之
逆入顺入。全超半超。
依四禅之等持。湛三点之圆寂
是时也。人天叫躄。
鸟兽哀号。飘风骤云。
山吼波逆。案轮王之古式。
方俟葬仪。命力士以捧持。
竟无能动。由是金棺自举。
绕拘尸之大城。宝炬不然。
驻阇维之盛礼。莫不生怨在于王舍。
创结梦于十号。慈尊大迦叶远下鸡峰。
获瞻礼于千辐轮足毕。以兜罗致氎。
圣火自焚。爇王众旃檀之薪。
注帝释全瓶之水。彼愿力犹在。
悲心尚熏。碎金刚之胜身。
为舍利之遗骨。于是八国严卫。
四岳肃容。各自持于金坛
竞归兴于宝塔。于是若牙若发。
迦叶婆礼于忉利天宫。或炭或灰。
无忧王建于赡部洲界。若乃金言道在。
尘劫法存。象王去而象子随。
一灯灭而一灯续。莫不大迦叶云迎千众。
阿难陀雷吼三轮。商那表定于未来。
鞠多化筹而盈室。始自坏梁之感。
终乎流乳之徵。瓶器异而水必同。
灯点殊而光终一。是以大乘之真空妙有。
文殊弥勒异其宗。小乘而分氎㭊金。
上座大众元其部。或十支宏阐。
或千部郁兴。马鸣龙树继其宗。
无著天亲播其美。或提婆凿眸而作器。
陈那吼石以飞声。或百偈齐祛于外宗
或十师翊赞于遗颂。或闻经而夜升兜率。
或待佛而窟寄修罗。或剑誓首以要期。
或象驮金而请释。或赏能而食邑
或得胜而建幢。或论般若之理也名灯。
或究俱舍之非也名雹。莫不殊途异辙。
终会一源。自有及空。
咸归万液。自商周见虹贯。
炎汉梦金人。教及神州。
声流华夏。勃叨生季世。
获奉真谭。维陆续而以叙金言。
在飘零而不逢玉相。见闻尽尔。
宗致昭然。盖委遗文。
不复备而言也。乃为铭曰。
化起从本源。功成应贤劫。
万行显真宗。三祇积鸿业。
为法出于世。降灵示分胁。
眉横天帝弓。目带青莲叶。
师相垂泪。天神争捧接。
灌顶当在宫。飞轮化弥帖。
宗承天日贵。象贯师子颊。
善教谁与传。抨弹独豪侠。
游观惊老死。逾城弃臣妾。
落发亲宝刀。贸衣遇偫猎。
寄迹狎麋鹿。苦身示羸怯。
食糜人尽知。坐草魔方慑。
洁若莲出水。明逾镜开匣。
山海类高深。云雷等辞捷。
三时教弥阐。万类根自惬。
四问聊欲酬。十仙度相蹑。
补处记慈氏。遗文嘱迦叶。
卧树徒再。香薪已焚氎。
悲心及绵远。舍利光郁烈。
独我生后时。馀渡幸沾涉。
大唐西域记序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五
若夫玉毫流照。
甘露洒于大千。
金镜扬辉。
薰风被于有截。
故知示现三界。
粤称天下之尊。
光宅四表。
式标域中之大。
是以慧日沦影。
像化之迹东归。
帝猷宏阐。
大章之步西极。
有慈恩道场三藏法师
讳元奘
俗姓陈氏
其先颍川人也。
帝轩提象。
控华渚而开源。
大舜宾门
历山而耸搆。
三恪照于姬载
六奇光于汉祀。
书奏而承朗月。
游道而聚德星
纵壑骈鳞。
培风齐翼。
世济之美。
郁为景冑。
法师藉庆诞生。
含和降德。
结根深而䓲茂。
道源浚而灵长。
奇开之岁。
霞轩月举。
聚沙之年。
兰薰桂馥。
洎乎成立。
艺殚坟素。
九皋载响。
五府交辟。
以夫早悟真假。
夙照慈慧。
镜真筌而延伫。
顾生涯而永息。
而朱绂紫缨。
诚有界之徽网。
宝车丹枕。
实出世之津途。
由是摈落尘滓。
言归闲旷。
令兄长寂法师
释门之栋干者也。
擅龙象于身世。
挺鹙鹭于当年。
朝野挹其风猷。
中外羡其声采。
既而情深友爱。
道穆天伦。
法师服勤请益。
分阴靡弃。
业光上首。
擢秀檀林。
德契中庸。
腾芬兰室。
抗策平道
包九部而吞梦。
鼓枻元津。
俯四韦而小鲁。
自兹遍游谈肆。
载移凉燠。
功既成矣。
能亦毕矣。
至于泰初日月。
烛耀灵台。
子云鞶帨。
发挥神府。
于是金文暂启。
伫秋驾而云趋。
玉柄才撝。
披雾市而波属。
若会斲轮之旨。
犹知拜瑟之微。
以泻瓶之多闻。
泛虚舟而独远。
乃于轘辕之地。
先摧鍱腹之誇。
井络之乡。
遽表浮杯之异。
远迩宗挹。
为之语曰。
昔闻荀氏八龙。
今见陈门双骥。
汝颍多奇士。
诚哉此言。
法师自幼迄长。
游刃元籍。
名流先达。
部执交驰。
趋末忘本。
摭华捐实。
遂有南北异学。
是非纷纠。
永言于此。
良用怃然。
或恐传译舛駮。
未能筌究。
欲穷香象之文。
将罄龙宫之目。
以绝伦之德。
会昌之期。
杖锡拂衣。
第如遐境。
于是背元灞而延望。
葱山而矫迹。
川陆绵长。
备尝艰险。
博望之非远。
法显之为局。
游践之处。
毕究方言。
镌求幽赜。
妙穷津会。
于是词发雌黄。
飞英天竺
文传贝叶。
聿归震旦。
太宗文皇帝金轮纂御。
宝位居尊。
载伫风徽。
召见青蒲之上。
乃眷通识。
前膝黄屋之閒。
手诏绸缪。
中使继路。
俯摛睿思。
乃制三藏圣教序。
凡七百八十言。
今上昔在春闱。
裁述圣记。
凡五百七十九言。
启元妙之津。
书揄扬之旨。
盖非道映鸡林。
誉光鹫岳。
岂能缅降神藻
以旌时秀。
奉诏翻译梵本凡六百五十七部。
具览遐方异俗。
绝壤殊风。
土著之宜。
人备之序。
正朔所暨。
声教所覃。
著大唐西域记。
勒成一十二卷。
编录典奥。
综覈明审。
立言不朽。
其在兹焉。
地藏菩萨赞756年 盛唐 · 李白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五十 创作地点: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
大雄掩照。日月崩落。惟佛智慧大。而光生死雪。赖假普慈力。能救无边苦。独出旷劫。导开横流。则地藏菩萨为当仁矣。弟子扶风窦滔。少以英气爽迈。结交王侯。清风豪侠。极乐生疾。乃得惠剑于真宰。湛本心于虚空。愿图圣容。以祈景福。庶冥力凭助。而厥苦有瘳。爰命小才。式赞其事。赞曰。
本心若虚空,清净无一物。
焚荡淫怒痴,圆寂了见佛。
五䌽图圣像,悟真非妄传。
扫雪万病尽,爽然清凉天。
赞此功德海,永为旷代宣。
使过瑶台寺有怀圆寂上人778年2月 唐 · 颜真卿
 押先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昭陵
并序:真卿昔以天宝元年醴泉,亟过瑶台寺圆寂上人院。秩满,迁监察御史,巡覆诸陵,而上人已去此寺(而上人已离此寺)。大历十三年春二月,以刑部尚书谒拜昭陵,慨然有怀。
上人居此寺,不出三十年。
万法元无著(一作灵法尽无染,一心唯趣禅
忽纡尘外轸,远访区中(一作世间)缘。
及尔不复见,支提犹岌(一作岿)然。
宏智禅师妙光塔(并叙) 宋 · 周葵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五二、《两浙金石志》卷九、天童宏智禅师语录、《天童寺志》卷七、乾隆《鄞县志》卷二三、《敬止录》卷二七、《八琼室金室补正》卷一一四
绍兴戊寅春二月,诏谥明故州天童山景德寺僧正觉宏智禅师塔曰「妙光」。
其徒相与侈上德意,刻之琬琰,传示永久。
且使来告,求铭师塔。
余闻中国自东汉始有经像,学焉者率以有为为功德,逮梁益甚。
达磨自竺乾西来,传佛心印,佛道由是大明。
至唐,褒崇诸祖,有易名名塔之号,其去圆寂或已百年,或二百年。
今师亡未几而蒙上四字之褒,所以宠光之至矣。
非能佛法栋梁,得佐师命脉,摄化缁素,为人天师,出入生死如游戏事,何以得此哉!
乃摭其示世之实,序而铭之。
李姓正觉名也,隰州隰川人
祖寂,父宗道,世学般若。
母赵氏,尝梦五台山一僧解右臂环予之,已而有娠,遂屏荤茹。
及师之生,右臂隆起如环状。
年甫七岁,警悟绝人,日诵数千言。
十一出家,十五落发,十八游方。
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净名寺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邓州丹霞山德淳禅师
初住泗州普照寺,继住舒州太平,江州圜通、能仁,真州长芦,晚乃住今天童。
初,师过舒蕲,遍礼祖塔,梦至一山寺,长松夹道,有句纪之曰:「松径森森窈窕门,到时微月正黄昏」。
及至天童,宛如昔梦,故有终焉之志。
岁在戊午,被旨住临安府灵隐寺
未阅月丐归,故于天童最久。
唯祖道自达磨五传而离为南能北秀,其后益离而为五家宗派。
今沩仰、法眼二宗中绝,而临际、云门、曹洞三家鼎盛。
顾其徒未必深究其师之道,而各袭其迹,更相诋诃,未有能一之者。
师尝曰:佛祖之灯,以悟为则,惟證乃知。
若执其区区之迹,则初祖见神州有大乘气象,崎岖数万里而来,使有方便,岂不显以示人?
而少林九年,似专修壁观者。
六祖云:「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大慧亦云:「坐禅岂能成佛」?
学者可便以是为初祖之过耶?
盖师初以宴坐入道,以空劫自己示之,廓然大悟,其后诲人专明空劫前事。
惟师彻證佛祖根源,机锋峻激,非中下之流所能凑泊。
而昼夜不眠,与众危坐,三轮俱寂,六用不痕,宗通说通,尽善尽美。
故其持身也严,其倡道也文,其庄严佛事,接引迷涂,亦唯恐不至。
自初得戒,坐必跏趺,食不过午,所至施者相踵,悉归之常住,閒以与饿疾者,而一瓶一钵,丈室萧然。
然诸行方厉而一性常如,非出于矫拂也。
作颂古,令师叙其首,芙蓉楷禅师见之曰:「僧中复有此耶?
吾宗不队矣」。
其𨓆能仁,受长芦之请,适游云居,圜悟劲禅师见其提倡,以偈送之,有「一千五百老禅将」之语。
然辩才三昧,自然成文,非出于思惟也。
其住天童,前后几三十年,寺为一新。
三门为大阁,广三十楹,安奉千佛。
又建卢舍那阁,傍设五十三善知识,灯鉴相临,光景云入,观者如游华藏界海,所以晖耀尘世,使生厌离,以发起善根。
而僧堂众寮卧具饮食器所以处其徒者,亦皆精致华好,如宝化城
又即滨海之隙,筑堤障其咸卤而耕之,以给僧供。
末年至不发化人而斋厨丰衍,甲于他方,学者无一不满,得以专意于道。
然师所规画,人竞趍之,不动声色,坐以告办,疑有鬼神阴为之助,而师无作相也。
然则师之所在,愿一见威仪,闻謦欬,效供养,示归依者□百千里襁负而至,户外之屦,常踰千数。
其辨道之勤,得道之多,独冠一时。
而识曹溪之路者必能牧沩山之牛,非因众力推出,不肯轻以为人。
当世贤士大夫亦乐与之游者,内外进也。
辛丑秋九月壬申,师入四明,又命舟至越上,遍见常所往来者,若与之别。
冬十月己亥始还山,饭客关语,无异平日。
翌旦作遗书与佛日杲禅师,且为其徒书四句偈,投笔而逝。
自佛日□育王与师相得驩甚,尝戏曰:「脱我先去,公当主后事」。
及佛日得遗书,夜至天童,凡送终之礼悉主之。
因举师弟子法为继席。
识者方知二尊宿各传一宗,而以道相与,初无彼此之间也。
龛留七日,颜色如生。
初议茶毗以收舍利,或曰:「师尝薙发,有墯火中者辄成舍利
自是遗发人所争取,岂嫌无舍利也耶」!
丙午,乃奉全身葬山之东谷
自师之化,风雨晦冥,至葬开霁,迄事复雨。
送者踰万人,弥亘山谷,无不涕慕叹仰者。
寿六十七,僧腊五十三。
度弟子二百八十人。
嗣法者嗣宗、法智、世钊、道琳、法润、信悟、法为、慧晖、了默、秀、行从、宗荣、法听、清萃、正光、集成、道圜、法济明慧、中翼、法恭子灵、师俨、师全、觉照、法海,皆于诸方坐大道场。
若其分化幽远,晦迹林泉,则又未易悉纪也。
铭曰:
师昔侍佛灵鹫山,受佛属累来人间。
慧刀慈力镌世顽,出入生死非其难。
一性常如万行圆,笔端三峡为波澜。
化城仍作宝所先,华藏界海生尘寰。
摄化四海奔入天,学者争趍曹洞关。
示以自己空劫前,得无所得非言传。
弟子所至阖法筵,无尽之灯耀大千。
海山秀处东谷原,我作铭诗诒永年。
雪峰瑞芝图记 南宋 · 林之奇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一一、《拙斋文集》卷一五
散则为露,凝则为霜,雨之一润也;
常则为,瑞则为,气之一烝也。
烝之为气,其在人事,如鬲釜之间,水火之齐,盐梅之适。
盖有变生为熟,揉刚为柔,燮乖为和,革腐为坚,以成飶飶芬芬、叟叟浮浮之物,族庖老获之智类能之矣。
至于山林泽薮,美荐水草之旁出,其沮洳郁勃之所积,而枯槎故蘖,菌生乎其中,此则非人力之所能为,而天时地气实使之然,漆园所谓烝成者也,其所由来亦岂难知哉?
若夫之为瑞,其在天壤之间,自为一种灵苗异产,勃然而出,歘然而来,既非人力之所及,而天时地气亦初无预乎其间,盖莫有知其然而然者,兹其所以为嘉瑞也欤。
福州雪峰山崇圣禅院,当乾道丙戌夏五月二日,以其鼻祖真觉大士圆寂之辰,广设佛会,缁素云集。
长老蕴闻敷座提唱,快说法要,从座而起,象王回顾。
万众仰视,其猊座之东序,则有瑞芝两苞,出其楹之左右。
每苞赢十馀叶,其色绀黄,间以浅绛,瑞气氤氲,光彩夺目。
四众咨嗟,叹未尝见。
某忝以祠禄家居,杖藜山行,选胜及兹,预观盛事,为之绎寻缔思者累日。
窃以谓是之所以为瑞者,惟其理路夐绝而不可致诘也。
雪峰之在闽中,其地最为高寒卓越。
六月雨雪,冰片满街,盖沮洳烝润之必无有也。
况当此骄阳亢孽,久愆雨泽之际,烈日火云,宇如槁,而是楹之距地亦且百尺。
以天时、地气、人事三者而推寻之,举非其烝之所能及,则此物胡为乎来哉?
是其为理甚密,而其为瑞甚明。
观其瑞之所出,实在长老师猊座之旁,而众目之创见又当其说法已竟之顷,其日则祖师应机度世之辰,三事和合如此。
意者,师实祖师再来斯山,以符斯瑞与。
睹兹嘉瑞,则卵塔开缝、杉枝拂地之谶,斯末也已。
严和尚塔铭 南宋 · 冯楫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六九、《宋代蜀文辑存》卷三八
师讳宗邃,遂宁府蓬溪章氏子也。
家世业儒,奉佛尤笃。
母初怀妊,颇有吉祥。
既生,在襁褓间,见僧即喜。
幼不茹荤酒,不随童戏。
年十三,父母顾之曰:「此儿终非尘中人」。
乃携诸本邑南岩院,托僧自庆为师,二十七得度。
才受具,即辞师往依讲席,复遍历吾蜀诸禅,究明己事因缘。
未契,束包南游。
初抵玉泉勤禅师器之,命副院事。
岁馀,罄囊中所积归常住,惟杖屦参访襄汉一时尊宿。
次依栖大洪,开山□禅师□看俱视竖指因缘。
一日于僧堂方展坐具,忽见小虫飞堕于地,遽拂之,随手豁然大悟,开山肯之。
于是服勤数载,乃命总院事。
政和辛卯,恩顺寂,师毕后事,乃□江浙□山,值智禅师住持,偪仍旧职。
政和戊戌,郡东双泉禅院虚席,随守袁公灼命师出世,衲子奔凑,传道不暇。
袁公钦师道德,奏赐「净严」师号。
俄改住水南禅院,□望益著,遐迩缁徒,闻风而至。
靖康丁未,退止德安𡾇山。
延福禅院方丈阙人,安守李公公济继踵。
未几,兵戈蜂起,凶寇将至,郡官命领众入城,因建化城庵居之,训徒如故。
贼围城久,米升四十金,时众尚广,日惟一粥,独请半,士大夫分惠粮储之类,即均赡大众。
晨夕提振祖命,愈不辍。
贼势甚紧,高声唱言,城破但存延福长老
攻既不利,而曰城中果有异士,遂引去。
镇抚陈公规闻而谓众曰:「异士乃吾净严也」。
绍兴乙卯退居东堂。
未数月,宣抚使司命居大洪
时以襄汉才复,百里绝人,荆榛塞路,虎狼交迹,山顶僧行散逃馁死,所存不过百数,日餐野菜橡糜以度朝昏,供利阻隔,屋宇堕颓,庄夫耕具,十无一二。
方定居,劝勉缁徒,开通供路,招置人牛,□辟田圃。
未期岁间,四方禅衲,骈肩而来,檀越社供,如赴约束。
逾年,僧及半千,次满七百。
复修院宇,追述先范,大阐纲宗,自此灵济道场废而复兴。
住持十有三年,丛林再盛,不减畴昔。
绍兴丁卯春示疾,诫侍者曰:「每闻钟鱼,方进粥饭,过午则不复啜耳」。
示化前一日,嘱门弟子曰:「吾今将往,信任自缘,汝等壮年,当此佛法陵替,各宜勉力办道,勿违佛戒」。
至三月四日,问侍者曰:「今日是几者」?
曰:「初四」。
师令备浴水,斋罢沐浴更衣,归方丈熟寝,至昏黄遽起。
知事小师环绕侍立,顾视左右,歛容端坐。
少顷,暴风骤作,丈室摇振,土崩瓦坠。
众谓屋摧,四散惊出,唯副院宗舒长往,侍立不动。
良久,端然示蜕。
傍有闻龙神殿内鸣指嘘声,方丈后长崖忽摧,山之四周人望峰顶红光灿烂,皆疑遗火。
诘旦登山,始知逝。
于是连霄风雪陡作,峰峦变白,四众号恸,禽兽哀鸣。
三日,入龛。
后七日,窆全身于院之阳同光塔之右。
葬日晴明,风和日暖。
示化之夕,郡官梦师访于公宇,茶话久之,辞曰:「老僧去矣」。
次日,接遗书,叹异之。
平昔精持毗尼,丝毫无玷,不服缣纩,布衣纸衾,不执财宝,不背众食。
檀越所得施利,积归常住,士大夫惠以玩好,随得随施。
生平与物无忤,至于蚤虱,不忍弃之。
世寿七十六,僧腊四十九,□坐道场三十载,提振
度门弟子宗焘等百馀人,嗣法已出世者数人。
垂手接人,虽慈悲示诲而不顺世情。
入室普说,寒暑无倦,禅徒不时参扣,并无阻却。
因僧问如何是佛,云「休瞌睡」,丛林以为龟鉴。
得师之道者无虑百数。
恩禅师嫡嗣,曹溪十四世孙也。
禅宴接人之外,一毫之善弗遗,结十万人念阿弥陀佛,刊《华严》、《遗教》诸经,集传注解《四十二章》、《遗教经》、《沩山警策》,有语录、偈、颂,并行于世。
绍兴庚申夏稍违和,有景陵越吴兴施财预建塔亭,以备后事。
病起,折充院前歇亭。
知事众谓恐违檀越意,乃恳止之。
因示诫文,其略曰:「予欲以吴君所造塔亭下,止以砖灰垒一同归塔,欲自予已往当山住持者,同葬遗骸于其中。
所贵省缘,免致唐劳从事无益为。
传正眼,令慧命不绝,则斯道绵远无穷。
幸同道者察予鄙志」。
归寂后,人以重钦奉,轻于违师之志,同归之义,众议寝焉。
小师宗善状行实,自洪山不远数千里而来,求铭于予。
予于为同乡,且以道契,每钦其道行为里闾之光,义不当辞。
呜乎!
岁不寒无以知之后彫,火不烈无以验真金之不变,事不难无以见高人之节守。
今世之所谓高僧者,莫大乎阐扬教典,传授祖灯,护戒精严,存心慈忍,禅定不乱,精勤匪懈,身不衣帛,囊无积财,力兴丛林,善徒众,长斋不昧,坐脱立亡,有一于此,号曰名德
傥卒然临之祸患忧危之变,鲜有其心不摇夺者,而于众善则兼而有之,而又能为高尚者之所难能。
粤若逢时厄运,群盗四起,德安大府,环绕几遍,乃入城创庵居之,与众同患,米贵如珠,不忍散众,阖郡惊惶,无惧色,提振,宛若平时。
声传贼耳,自唱言城破但存净严一人,虽闻此,惟以利众为心,誓与阖城俱存亡。
既以道德保护一方,贼遂攻击不利,而曰城中果有异士,从而引去。
贼既解而师退,在他人则追念前日虎口之危,亦且少休,或求安静之地以自养,是为得计。
洪山全仰远供以赡多众,时则贼去未久,供路不通,山顶屋宇,大半颓圮,僧徒饿殍,十丧八九,所存馀众,惟以野菜橡糜仅充口腹,闻者莫不远避。
宣抚司往住持,而亦毅然从之。
既至,躬率其徒通供路,葺治田圃,鱼鼓之声复闻。
未几,社供复来,衲子奔凑,于是重修院宇,百废具兴,卒安□百馀众,灵济道场灿然复新,有加于昔焉。
呜乎!
于传道修行之外,又为人之所难能有如此者,求僧中之名德,罕见其比,非夫夙植德本而道力深厚,畴克然邪?
铭曰:
大洪之巅,灵济开山。
始自恩公,更律为禅。
法净严,继踵而住。
十有三年,道乘化普。
师生遂宁,幼愿出尘。
受具之后,周游问津。
遍登讲筵,复历禅苑。
既通教行,欲穷法派。
因缘未,束包南游。
竟遇洪山,针芥相投。
俱视一指,洞彻源底。
佛祖机缘,更无馀旨。
宗说俱通,解行相应。
能博能约,有有绳。
精持毗尼,常恐弗及。
食不背众,衣不衣帛。
不弃蚤虱,不畜资财。
人所爱恶,己独忘怀。
高士所为,独兼众美。
临患难而不变,世莫得而伦拟。
若居德安,会贼四围。
阖城震恐,日惧颠危。
行祖令,宛类平时。
贼谓有异人而引去,庸非赖道德之慈威?
逮兵祸之稍平,亦可休而少息。
洪山供利,久已隔绝。
淩晨无粥,而正昼无食。
□殍而死者过半,幸免而存者十一。
宣司之请,不复辞难而往。
芟荆榛以登陟,辟虎狼而趋上。
野菜橡糜,与众同饷。
率其徒以开路,招檀施而赡养。
曾未逾年,衲子奔凑。
田圃丘墟,俄复耕耨。
寺宇倾摧,鼎新卑陋。
卒安七百高僧,名蓝废而复旧。
此举世之难能,优为之而不以为难。
致缁素之皈重,宜幽明之共尊。
圆寂之夕,暴风遽作。
龙神鸣指而长嘘,山崖裂石而崩落。
时当暮春大雪降格。
禽兽哀号,林峦变白。
红光现于峰顶,化体初无改色。
巍巍耸塔瑞云中,高示遗规为永则
按:嘉庆《湖北通志》卷一○三,嘉庆九年刻本。
春日书事五首 其二 1179年 南宋 · 韩元吉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金华市
晓猿夜鹤寂无生(聚珍本作声)春至山禽百种鸣。
步绕新泉聊洗耳,由来心与地俱清(自注:所居山下得泉甚异。)
衢州圣者阁记 南宋 · 袁甫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三八、《蒙斋集》卷一二
金华圣者阁,在三衢吉祥院,盖圣者真身也。
自国朝迄绍兴,院再经郁攸之厄,而圣者真身岿然独存。
宝庆三年冬十月,火复作,而真身亦无恙。
此邦尊信圣者非一日,遂亟营杰阁,有加于旧,以慰邦人之心。
僧请余记其事。
余谓混凡同圣,灵异昭赫,尚假记耶?
且土木工程,纤悉亦何待余记为?
试以鄙见问圣者。
凡人所以崇奉佛法,为其福力广大也。
使福力果广大,则火不作矣,而顾不能止火,岂定然之数,佛亦不能逃欤?
火三作而真身三免,是又超数之外,何也?
且佛有无量不可思议之平等心,则当有无量不可思议之平等功德。
普同救度,是为平等。
今真身独全,真身之外,一爇无馀,是又何也?
世人不能解,余则了然无疑,佛无在无不在。
圣者之生也,人异之;
圆寂也,人又异之;
火不能毁其真身也,人又异之。
佛果在是耶?
有定在其谓之佛耶?
无定在其谓之佛耶?
圣者辞世,颂曰:「古貌昂藏,法中之王。
猪头千个,不把片尝。
陶吾真性,吾是定光」。
且陶吾真性,非猪头也,亦非非猪头也。
猪头千个,非尝也,亦非非尝也。
吾是定光,非定光也,亦非非定光也。
人谓之散圣,非散圣也,亦非非散圣也;
人见其圆寂,非圆寂也,亦非非圆寂也;
火作而真身不坏,非真身也,亦非非真身也。
无量不可思议之平等心,岂较火不火哉;
无量不可思议之平等功德,岂较真身在不在哉!
圣者以为然乎?
以为不然乎?
遂为之偈,曰:
圣者示现,本无示现。
圣者不示现,亦无不示现。
慧智尚莫窥,凡眼徒自眩。
神通大自在,功德世界遍。
旧阁倏成空,新阁俨当面。
乃知个中意,入火原不变。
无变无不变,古佛定光现。
宝积院白云堂圆常阁记 南宋 · 何梦桂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九六、《潜斋集》卷九
自释氏法入中国,而梵刹浮屠遍天下。
大悲大士,佛法中龙象一人也,见释迦犹见大士,安有二乎哉?
江南崇大悲像,若堂与阁,比比有焉。
或疑大士与如来为二,不知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遍在一切处,大弟子有三,曰观世音,曰文殊师利,曰普贤。
观音耳宗,文殊眼宗,普贤心宗,各得如来一体,亦遍在一切处。
夫苟一切皆遍,将大地微尘处处见之,盖即心即佛,佛无二心,即心无二佛也。
至于三十二应、十四无畏施、四不思议,由其说若恢诞诡怪,然其愿力深,法力普,随心赴感,皆大悲之应迹尔;
若堂若阁,而为千首千目手像,又其迹之迹者也。
世之人见其迹者或寡,况能知其悲观净观、妙音潮音之所以迹者哉!
宝积山有僧戒月,作大悲阁于院之西偏白云堂上,如法庄严,婆罗门信士女咸施舍乐成之
复鸠田七十馀亩以赡香水,祈男女悉如愿。
盖其融形复闻,明照无二,特其三昧妙力变现之一端耳。
若其普门示现,将穷恒沙算数之所不及,大悲可胜量哉!
戒月心纯直,行修洁,为过去尊宿普无方嗣法孙,故能信受闻思修,而为檀波罗信向如此。
曩介无方乞记,未暇,兹无方圆寂,复因梅谷张震请不置,不得逊,为之记以归。
若赞叹大悲,穷辩不能尽,其于无方宿缘固在,犹若见于三摩提地、净土国中也。
大德元年丁酉岁秋星夕记。
有明朝鲜国国一都大禅师禅教都总摄扶宗树教普济登阶尊者西山清虚堂休静大师碑铭 明 · 李廷龟
四言诗 出处:月沙先生集卷之四十五
余不识释家津筏。故平生不喜谈释。非故有意于排释也。顾以文字窃虚声。主盟骚坛三十馀年矣。释子之逐名求诗者日踵门。如遇开僧韵释。辄欣然应之。亦非故有意于耽释也。余年尚少。已闻休静师之名。其诗多传诵人间。恒愿一见而不可得。松云惟正。即师之传法沙门也。其渡日本也。数访我于京城。我之赴燕山也。赠诗于清川江上。亹亹说师。穷日夜不倦。是时师之亡。已数年矣。缅挹清芬。时往来于怀。一日公退独坐。闻有三僧拱立于外。呼使之前。乃师之弟子葆真、彦机、■仡也。出示笈中书云。是清虚堂遗稿。仍叉手而拜曰。吾师道业。有足传后。而云山深寂。恐久益泯泯。敢以门徒所记载者为状。宿斋缄封。千里来献。愿得相公一言。镵之于石。以不朽吾师。余曰。尔师之道。以无为有。以虚为实。不待存而存。不待灭而灭。谁得而朽。谁得而不朽。吾夫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于师之道。吾何言哉。三僧起而对曰。道本不同。非敢苟同。然有同而异者。异而同者。伽叶正传。独阐宗风者。是固同而异者矣。居家为孝。出世为忠。岂非异而同者乎。唯相公之异其异而同其同者焉。吾师常慕相公之风。盖有默契而冥感者。愿相公之终惠也。仆仆跽拜。经岁不去。余嘉其诚而叹曰。释教之专心所事。乃如是夫。按状。师法名休静字玄应自号清虚子。以多在香山。故又号西山俗姓完山崔氏名汝信。外祖县尹金禹。得罪燕山朝。谪居安陵。遂为安州人。父世昌。乡举为箕子殿参奉。不就。诗酒自娱。母金氏。老无子。一日梦一婆来曰。胚胎丈夫子。故为娿㜷来贺云。明年庚辰三月。果诞师。三岁。父于灯夕醉卧。有老翁来谓曰。委访少沙门耳。遂以两手举儿㕨数声。摩其顶曰。以云鹤名此儿。言讫出门。莫知所之。以故小字称云鹤。与群儿游戏。或立石为佛。或聚沙成塔。稍长。风神英秀。力学不懈。事亲至孝。主倅爱之。九岁母亡。十岁父殁。伶仃无所依。主倅携至。就学于泮斋。郁郁不适意。与同学数人。南游智异山。穷览形胜。探赜诸经。每怆早失怙恃。益感死生之义。忽得禅家顿悟法。遂听法于灵观大师。剃发于崇仁长老。七八年间。遍踏名山。年三十。中禅科。自大选升至禅教两宗判事。一日叹曰。吾出家本意。岂在此乎。即解绶。以一筇还金刚。作三梦词曰。主人梦说客。客梦说主人。今说二梦客。亦是梦中人。登香炉峰作诗曰。万国都城如垤蚁。千家豪杰若醯鸡。一窗明月清虚枕。无限风韵不齐。自此韬光铲彩。不出山门。问道者日益众。己丑之狱。妖僧无业。诬引师被逮。供辞明剀。宣庙知其冤。立释之。徵诗稿览之。嘉叹。御画墨竹赐之。命赋诗以进。师即进绝句。宣庙亦赐御制一绝。赏赉甚厚。慰遣还山。壬辰。大驾西幸龙湾。师即仗剑进谒。宣庙教曰。世乱如此。尔可弘济耶。师泣而拜命。请曰。国内缁徒之老病不任行伍者。臣令在地焚修。以祈神助。其馀臣皆统率。悉赴军前。以效忠赤。宣庙义之。命为八道十六宗都总摄。谕方岳礼遇之。于是。松云率七百馀僧起关东。处英率一千馀僧起湖南。师率门徒及自募僧一千五百。合五千馀名。会于顺安法兴寺。与天兵为后先。以助声势。战牧丹峰。斩获甚多。天兵遂克平壤。复松都京城贼宵遁。师以勇士百人。迎大驾还京都。天朝提督李如松。送帖嘉奖。有为国讨贼。忠诚贯日。不胜敬仰之语。又题诗赠之曰。无意图功利。专心学道仙。今闻王事急。总摄下山巅。诸将争先送帖赠遗。贼退。师启曰。臣年垂八十。筋力尽矣。请以军事属于弟子惟政及处英。臣愿纳总摄印。还香山旧栖。宣庙嘉其志悯其老。赐号国一都大禅师禅教都总摄扶宗树教普济登阶尊者。自是义益高名益重道益尊。往来于头流、枫、妙香诸山。弟子千馀人。出世者七十馀人。甲辰正月二十三日。会弟子于妙香圆寂庵。焚香说法。取自家影帧。书于其背曰。八十年前渠是我。八十年后我是渠。作书付松云、处英讫。趺坐而逝。年八十五。法腊六十七。异香满室。三七日后始歇。弟子圆峻、印英等阇维奉灵骨一片。舍利三枚。树浮图于普贤安心寺。又一片。弟子惟政、自休等奉来蓬山。得神珠数枚。窆石于崳岾之北。吾东方太古和尚。入中国霞雾山。嗣石屋而传之幻庵幻庵传之龟谷。龟谷传之正心。正心传之智严智严传之灵观。灵观传之西山。此实临济之正派。而惟西山独得其宗云。所著禅家龟鉴、禅教释云水坛各一卷。清虚堂集八卷行于世。噫。师之道。余虽未详其浅深。师之稿。余既玩绎而卒业矣。观乎诗。足以知师自得之趣。观乎文。足以知师造诣之高。虽其语或不雅驯。言言皆活。句句飞动。有似剑出匣。霜风飒然。往往酷似开元大历。渠家惠休、道林不论也。况也遇患难不失其守。乃能结主知于缧绁之中。徵稿命制之荣。御笔诗画之锡。诚前古所未有之殊眷。而逮乎国难。纠义旅助天兵。收复三都。迎还大驾。便纳赐印。拂衣还山。其出处之节。无愧古人。夫士生斯世。孰不欲遇知于时君。立功名以自显。然而抱才不售。没世无闻者何恨。今以山中一缁衣。乃能名达九重。声施后世。孰谓禅门能办此功业欤。铭如是。不愧吾笔欤。其铭曰。
金天之西,萨水之滨。
淑气亭毒,乃降真人。
仙婆抱送,释老提携。
天开宝光,帝借金鎞。
灵符妙契,秀骨超凡。
蚌珠出海,龙镜发函。
失怙无依,千里负笈。
淹贯诸家,卓然自立。
超觉路,遂登法席。
祖月重辉,群昏一廓。
馀事诗声,上彻枫宸。
殊恩异渥,荣耀千春。
身虽岩穴,忠不忘君。
遇难一呼,义旅如云。
协助天戈,凭仗灵祐
驱除腥秽,福我寰宇。
出而济世,名动华夷。
入而修定,法阐宗师。
在掌灵珠,虚明自玩。
倘来荣辱,如梦一幻。
瞻彼妙香,与夫金刚。
寔唯净界,宜我法王
来往诸天,百灵护持。
乘化返真,去又何之。
功纪人间,道在山中。
一片贞珉,万古英风。
摄山二首(古佛庵有明太祖御容) 其一 清 · 姚鼐
 押词韵第六部 出处:惜抱轩诗集四
学道苦不深,尘扰辄有损。
所赖行游趣,养真复吾本。
况兹绝静丽,深谷抱重巘。
始寻寺钟来,回视村径远。
怪石倚礀兴,奇柯冒岩偃。
幽日暧疏照,流籁逝忽返。
偶接道人谈,世外情亦悃。
久处山气寒,眺尽夕阳晚。
鸟宿人语绝,暗响无一遁。
圆月见松上,长影散偃蹇。
邈当遗视听,于法求奥梱。
达彼无生寂,见兹有物掍。
岂必闭石窟,没齿食芝菌
游青原归途复成七古一首用昌黎衡岳庙题门楼原韵 清末 · 金武祥
 押东韵
牵缠踪迹劳天公,十年走逐尘埃中。
一朝行乐颇自喜,诗坛酒社心先雄。
好游不觉更成癖,有极必造源必穷。
青原自昔擅名胜,遥遥七祖开宗风。
泉声到耳径弥曲,细涧中断虹桥通。
古柏崛强钵龙起,崖枯石瘦空山空。
岭云圃絮日卓午,小春天气何融融。
先生杖履仙史舄,欢喜合證狮王宫。
摩挲碣石辨唐宋,风雨剥蚀苔花红。
覃溪学士精核古,𥜠关奇字乃折衷颜鲁公里隶书𥜠关两大字,𥜠即祖字,学士考辨甚悉。)
山中老僧了无事,迎门合十频鞠躬。
药树堂前论忠孝,英雄仙佛将毋同(明季,方公密之名以智,披缁后住持于此,建药树堂。)
荆花再开师再至,我闻生灭环初终(祖师圆寂时,倒插荆树于庭,曰此花再开,吾当再至。)
兴亡饱阅弥勒笑,历劫不坏誇神功。
登高凭眺兴未已,苍烟紫雾纷朦朦。
归来夜色净如水,片月飞上遥岑东。
西藏八首 其二 六世达赖丁亥 当代 · 程滨
五言律诗 押支韵
魔女缘心起,梵宫徒镇之。
浮屠无圣骨,白雪泄蛾眉。
佛火燃心焰,明妃幻妙姬。
长行千里者,膜拜为阿谁。
注:五世达赖喇嘛圆寂第巴桑结嘉错代行政事十五年。后康熙知,怒欲惩之。桑结嘉错惧,乃寻十五岁少年为转世灵童,即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错。仓央嘉错聪敏俊秀,善骑射,长剑术。幼生民间,难耐古刹。恋美女仁珍翁姆,赋绮语甚多。某雪夜,仓央嘉错自布达拉宫至女所,朝返,而雪上足迹泄其行踪。后拉藏汗欲夺权,诛桑结嘉错,复奏康熙帝谓六世达赖系桑结嘉错立之伪达赖,列其罪状为耽于酒色不守清规。诏将仓央嘉错执献京师。行至青海湖拉藏汗所害。时年二十四云。藏族殡葬最高为塔葬,独六世达赖无塔,盖为此也。又,文成公主入藏,夜观天象,谓西藏乃魔女仰卧之形,须以诸寺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