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安养百姓及诸改革制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二十五
敕。
爱人者天地之德。
育物者阳和之气。
朕立极行政。
体元顺时。
期于缉熙。
致彼仁寿。
今永惟春令。
庆在发生。
当万有之遂心。
虞一物之失所。
救人恤隐。
虽巳著于成式。
施惠布德。
俾更宏于新令。
其天下百姓。
有灼然单贫不存济者。
缘租庸先立长行
每乡量放十丁。
犹恐编户之中。
悬磬者众。
限数既少。
或未优洽。
若有此色。
尚轸于怀。
特宜每乡前放三十丁。
仍准旨条处分。
待资产稍成。
任依恒式。
其所放丁。
县令对乡村一一审定。
务须得实。
仍令太守子细案覆。
本道使察访
如有不当者。
里正村正先决一百。
配入军团。
县令解。
太守本道使不举者量贬降。
七德为武。
必先禁暴。
五材并用。
谁能去兵。
自古盖非获巳。
关山远戍。
虽多恋本之情。
禄位高悬。
终有懋功之赏。
若能感激。
信可优矜。
其诸征行人家有兼丁。
如载限向满。
情愿自相替者。
宜听。
其家内应合更差防及诸杂差科。
一切放免。
古者黜陟幽明。
廉问风俗。
匪惟察吏。
亦以恤人。
今考绩之期。
巳过于三载。
求瘼之意。
欲观于四方。
宜即选择使臣
分往诸道。
访察官吏善恶。
巡问百姓疾苦。
太守县令老耄者。
比闻诸郡。
或有损处。
寻令赈恤。
犹虑艰辛。
须更优矜。
务使周济。
其开元二十九载内外官所举太守县令等。
朕以抚字之任。
急于用贤。
特令举亲。
务欲求实。
翘车既至。
顿网无遗。
不限登科。
皆令效职。
既推心而无负。
期济理而有成。
一自守官。
向巳终秩。
思闻为政之
以观推荐之义。
先有处分。
必行赏罚。
尤须审察。
将复前言。
回日并具状奏闻。
且量地制邑。
大小虽殊。
置吏养人。
远近如一。
比来中下县令
或非精选。
吏曹因循。
徒务填阙天下。
大率小县稍多。
至于苍生。
讵免其弊。
若无优奖。
岂致循良。
既在得人。
宁拘格限。
宜令选人内取中外清资是明经进士应制明法并资荫出身有干局书判者。
各于当色内量减一两选注选拟。
赴任之日。
仍令引见。
朕当察审去就。
其老弱者。
更不得辄注。
考满之后。
准畿官等例三选听集。
在任有政尤异者。
三考外委本道采访使与通状。
应是下下县。
仍并升为中下县。
又令长字人。
不可蹙阙。
比来补授。
直至选时。
亦有县在僻远。
多不情愿。
遂虚其位。
累载阙人。
既无本官。
为政不一。
户口逃散。
莫不由兹。
自今巳后。
宜令选司先量才注拟。
如非时有事故等阙者。
所有当月牒中书门下
于内外官中择进拟遣。
今所在京员外人数稍众。
既无职事。
颇亦滞才。
高品者。
宜择量授郡守
六品以下堪理人者。
亦授县令
俾其效用。
冀有成
天下郡县先有欠公廨本处。
今既分税钱。
并准式依本足例支给。
使厚其禄。
以竭其心。
经国之制。
省官为本。
分司揆务。
既有常员。
授职任人。
须存定限。
若踰程式。
实紊纪纲。
其内外六品以下员外官。
至考满后一切并停。
合依选例。
自今巳后。
更不得注拟。
其皇亲诸亲幼小。
及诸色承恩授官军功技术内省左右龙武军并诸番官等。
不在此限。
所司仍具作条件处分。
且礼经垂训。
篇目攸殊。
或未尽于通体。
是有乖于大义。
昔如尧命四子。
所以授时。
周分六官
曾不系月。
先王行令。
盖取于斯。
苟分至之可言。
何弦望之足举。
其礼记月令。
宜改为时令。
但五方定位。
岳镇总其灵。
万物阜成。
云雨施其润。
上帝攸宅。
寰宇是仰。
岱宗西岳
先巳崇封。
中岳等三方。
典礼所尊。
未齐名秩。
永言光被。
用叶灵心。
其中岳神宜封为中天王
南岳神为司天王
北岳神为安天王
应须祭告。
仍令所司择日闻奏。
天下山水。
名称或同。
义且不经。
多因于里谚。
事若仍旧。
何成于禹别。
宜令所司。
各据图籍改定讫奏闻。
骨咄国王罗金节为叶护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九
维天宝十一载岁次壬辰正月己卯朔二十四日壬寅。皇帝诏曰。
于戏。畴赏懋功
无隔于中外。怀荒恤远。
谅归于典谟。咨尔骨咄国王罗金节。
夙遵声教。志尚忠节。
作捍边疆勤效斯著。顷者以群丑拨动。
方欲胁从。而忠恳不渝。
始终弥固。言念于此。
嘉尚良深。是用授尔骠骑大将军
仍册为叶护。尔其祗膺典礼。
慎守封疆。贻庆子孙。
受兹宠锡。可不美欤。
金仙长公主神道碑铭 唐 · 徐峤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七
臣闻昌容驻龄。入游恒岳。观香飞解。受道缑山。皆名列仙(下阙)咎繇懋功。承元元之上德。故真气全于乙妹。道□播于(下阙)高宗天皇大帝之孙。睿宗大圣真皇帝之女。我开元(下阙)彤闱夙承训于姒则。生知女范。少协成人。兑悦其仪。居无(下阙)先帝之龙潜藩邸。公主以王女受封。盖龆龀之时。(下阙)先帝尚其诚心。不夺雅志。以丙午之岁。度为女道士。(阙一字)衣(下阙)姜凤凰楼中。闻学箫之秦女。属先帝席图御极。翼(下阙)迩邻凤城铜阙巍峨。岂惟南裔之域。银题赫奕。何间西州之宫。(下阙)气将巽风不散。故得佩王母之秘箓。呼玉女之□辰。既(下阙)邑一千四百户。虽汤沐增赋。贵盛当时。而珠玉满堂。贱之莫□独(下阙)彰宝历而应天。极丽穷神。以宴以处。岂不谓高其节行。宠其(下阙)委气大块。休躬天钧。齐于不夭。泯贵贱以同尘。冥(下阙)至如元母七宝之。王母四童之药。咸摽上诀。不□停(下阙)形于东都开元观。春秋卌有四。主上以天伦之□□伤(下阙)葬踰于吴国□筮年尚远。权窆伊洛。今龟言既□陪葬(下阙)喜县开国男裴允初备监护之仪。银青光禄大夫将作大匠上柱国(下阙)紫气迎于函谷。白鹤送于缑山。琼凤哀鸣。咽薤歌而欲绝。黛云(下阙)留迹。徒闻□斗而飞去。几劫仙罗之拂石。乃为铭曰。
敤首虞妹。娥皇帝子
传载封陈。诗歌秾李。
葳蕤九□昆耀百里。比(下阙)水岂学平阳(二章)
育性闲婉。韫晖元默。
匪傲荣贵。常栖道德。
□县(下阙)降月元女排烟。偫游琼圃。
序业金编(四章)。二京乐土。
双□蕊(下阙)大数万物同𩐒。奄示长息
翛然解携。围棋柯烂
椿菌年(六章)。恸切旒(下阙)伊洛之閒。
岁叶先远。陪葬桥山。
东辞鼎邑。西度函关
巽风(下阙)灵妃时过仙侣(九章)。泉灯一闭兮无光。
寿陵万古兮相望。金鼎玉□兮(下阙)
贤良方正科对策(并问) 盛唐 · 李玄成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一
制策问。
朕闻理国莫尚乎(前篇作于)任贤。
命官必资乎(前篇作于)选众。
以声不(登科记及前篇并作而)以度。
考覈良难。
殷周取德兼取言(登科记及前篇并作而取名)
徵求匪易。
朕所以载怀经术之彦。
夕遗其寝。
虚伫艺能之士。
朝忘其饥。
子大夫光我弓旌。
(登科记及名贤策问并作膺)斯扬择。
为政作法。
岂无前范。
安人济时。
亦有令躅。
宜叙立身之志。
各言从官之才(前篇作心)
至如七辅八元。
施何纲纪。
十臣四老。
正何得失。
(一作各)陈事迹。
兼详(登科记作述前篇作言)名氏。
(登科记及前篇并无夫字)朝会古礼。
登享旧章。
九仪式辨其赐。
六贽各明所(前篇作其)执。
雍畤起自(登科作于)何年(前篇作代)
亳社立于何代(前篇作年)
天士地士。
(前篇作复)何所封。
诸布诸严。
彼何所主(前篇作立)
又穆邦家而济生死。
三圣之教何长。
利动植而益黎元(前篇作庶)
五材之用(登科记作术)何要。
工商两(前篇作二)业。
在俗何先。
文武二(前篇作两)柄。
适时何急。
凡此数科。
不获双美。
必去者方于去食。
可存者同夫存信(十四字登科记及前篇并作必存者均乎存信所去者同乎去食)
朕将亲览。
尔等(前篇作则)明言。
对。
臣闻大圣有国。
将兴至理。
总庶官以匡化。
览偫议以登贤。
所以奉若天纪。
作为人极。
之兴。
则四岳佥举。
九载陟明。
考覈之端立矣。
监殷周之策。
则三驾访德。
廉察事。
徵求之道行矣。
非睿哲明虑。
深体化源。
亦安能董正理官
推伏贤杰者也。
今陛下缵兴圣业。
昭布天光。
举良弼以谋至道。
综偫才以康庶绩。
故乃岳生维翰。
星降士师
嘉猷日闻。
正言弥启。
肃然在位。
灿然盈朝矣。
且犹郡邑公选。
岩穴敷求。
遗寝载怀
比岁临问。
伫经术以佑职。
想艺能以建官。
则古之坐明堂。
议衢室。
安可以俦清问之深也。
固将卓立化首。
廓开政先。
岂唯绍明恒训。
践修常轨而已。
臣素微经艺之术。
谬忝弓旌之招。
诚不足以登进王庭。
恭承明策。
至若为政作法之要。
安人济时之体。
臣虽愚鄙。
窃有志焉。
臣闻政务利人。
法期济物。
布法由道。
行政在官。
官必其才。
则人沐于化。
法必于
则物赖其安。
故庇人以和。
所以兴其义。
率人以礼。
所以致其淳。
赋之必均。
所以绥其业。
役之必度。
所以务其时。
恤其转死。
所以保其命。
薄其收入。
所以全其生。
安人之画。
济时之要。
总其大趣。
存其至心。
而臣节无隐者尔。
故王者安人则审政。
兴政则任官。
任官必良。
则为政皆善。
善政溥洽。
则黎人用康。
德之本也。
是以深居而情鉴万里。
高拱而明照八极。
其在任人之术欤。
夫至公克守于鸣谦。
臣节必存乎无隐。
况王心虚镜。
容光必察。
询其立身之志。
考其从官之才。
臣之愚衷。
具以上达。
若蒙饬躬召入。
程器收用。
使得履文石以献议。
瞻法座以陈诚。
安人之大训。
言济时之良政。
抗恒节以忠主。
申远图以戴君。
臣之宿心。
永愿毕矣。
立身之志。
实在于斯。
从官之才。
安敢自必。
盖无善不应。
有开必先。
七辅立于先朝。
充四目以鉴远。
元翼于舜日。
播五典以宏风。
或理历茂时。
天道以叙。
或辨方宁乱。
地纪用章。
或内平外成。
树稼而蒸人乃粒。
忠肃恭懿
敷教而理训克从。
原其纪纲。
较然明著。
十臣佐命。
周道蔚兴。
四老为宾。
汉储底定。
文武以济。
灵台光偃伯之
羽翼既成。
宠子罢夺宗之计。
匡正得失。
格言斯在。
风后力牧
膺七辅之名。
伯奋仲戡。
居八元之列。
周公吕尚
为十臣之宗。
园公绮里
参四老之目。
八元尽高辛之裔。
十臣有文王之子。
事迹斯辨。
名氏可徵矣。
夫朝会者。
所以正君臣之位。
登享者。
所以尽诚敬之极。
故物称其礼。
举之表仪。
功被于人。
施之祀典。
盖辨其位序。
而不多其玉帛。
先其敬意。
而不繁其樽俎。
明王道之制也。
自道远圣逝。
侈及嬴刘。
荐币兴利。
酎金逞罚。
祭非其鬼。
妖望其祥。
瞻古语事。
斯谬甚矣。
周官大宗伯之职。
九仪之命。
邦国之位。
一命受职。
再命受服。
三命受位。
四命受器。
五命赐则
六命赐官
七命赐国。
八命作牧。
九命作伯。
盖以懋功训德。
审官乂人也。
又以禽作六贽。
以等诸臣。
孤执皮币。
卿执羔。
大夫执雁。
士执翟。
庶人执鹜。
工商执鸡。
盖象事以明等威。
以示礼也。
秦修雍祠。
而古有雍畤焉。
周祭亳社。
宜社有属亭焉。
孝武祈仙封于栾大
将以通天地之道也。
故天士地士。
悬以五利之名焉。
汉氏广祷主于小祠。
将以期纯嘏之集也。
故诸布诸严。
设于偫望之祭焉。
夫谷神不死。
道宗于元默。
至觉而生。
释归于清净。
书于圣典。
固在儒流。
然练神虚心。
释道以空慧为法。
可以济于生死矣。
兴政致理。
以礼义为训。
可以穆于邦家矣。
教之攸设。
儒则为长。
天生五材。
利溥偫物。
火炎水润。
动植以滋。
刳木
黎氓攸济。
禀于元象。
土德厚载而居多。
施于物宜。
五行废一而不可。
工以缮器。
商以通财。
财则聚人。
器则周用。
疾其浮侈。
商以政而当遏。
资于器械。
工在俗而为先。
圣人睹天地以成文。
象震曜以兴武。
文次九序。
武标七德。
利用开物。
禁暴夷凶。
二柄所资。
百代无易。
两参王政。
互为国经。
若寰海晏如。
则武备都偃。
干戈日扬。
则文教式衰。
自有偏废之辰。
皆无必去之道。
理旷者不可以言极。
道深者不可以意明。
乾象照临。
圣模广运。
臣材非秀茂。
学非敏博。
对越天旨。
诚无足观。
谨对。
杂曲歌辞 高句丽(唐亦有《高丽曲》,李绩高丽所进,后改《夷宾引》者是也。)742年 盛唐 · 李白
 押灰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
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
应知合孙吴运筹决胜科对策(并问) 唐 · 杨若虚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九
问。
朕闻武以保大定功。
刑以禁邪止杀。
轩辕三皇之圣。
莫能去兵。
陶唐五帝之聪。
时犹振旅。
故知体国经野。
宜有吊伐。
居安虑危。
可无预备。
朕纂承丕业。
虔守大宝。
因祖宗之既康。
恐文武之将坠。
兢兢戒惧。
翼翼忧勤。
而德教诞敷。
烽燧尚警。
三边每劳于征伐。
百姓不歌于耕凿。
言念于役。
深轸于怀。
所以日旰忘飧。
中宵辍寐。
思谋臣以制敌。
折冲于樽俎。
索名将以守边。
降伏其戎寇。
行何法也。
得致斯人哉。
子等藏器待时。
呈才应命。
尽陈古今之事。
备详攻守之策。
至时贤著述。
往彦勋庸。
兵法有五十三家。
宜分其四种。
汉臣有二十八将。
自比夫几人。
景略可逮于孔明
张辽得齐于关羽
斛律光贺若弼
近代之用谁优。
李绩李靖
先朝之光谁最。
又邛南一方之地。
碛西万里之域。
将弃之以促境。
宁守之以劳人。
凉州至于流沙。
陇坂至于积石。
险阻要害。
予疑汝明。
秦中岁役于防冰。
若为釐革。
代北年疲于禦塞。
奚所变通。
蓟门屯田。
何术以休其弊。
柳城梗涩。
何筹以系其虏。
凡此边廷。
今为重镇。
何经何见。
何履何历。
若兵不获已。
用何奇谋。
贞我师旅。
使有征无战。
必文可来之。
施何异政。
柔彼夷狄。
使怀惠畏威。
咸述尔能。
直言其事。
当有升坛之拜。
伫伸推毂之宠。
对。
臣沐清化
忝纡黄绶。
属陛下听鼓鼙之音。
载怀将率。
恤边鄙之耸。
思辑军容。
臣窃叹三隅未宁。
为日久矣。
不以庸菲。
谬膺推荐。
恭承大问。
俯蹐玉陛。
咫尺天休。
以抒情素。
臣闻古先哲王。
鲜不征伐。
禁暴止乱。
咸以为人。
思患预防。
实为善政。
伏惟陛下允恭克让。
虞守四表。
俊乂咸理。
以孚于人。
犹恤彼勤劳。
求兹政道。
实天下幸甚。
臣闻事适于务。
则理有成。
法宜于时。
则功可建。
是以广采舆诵。
询于刍言。
不以人废言。
不以欲违众。
故计济事立。
利倍功大。
完军保胜。
道泰人安。
虽三边未清。
而百姓不弊
臣闻或多难以启其疆土。
或无难以丧其守宇。
天其启此边难。
以警陛下。
勤于政理。
以致和平。
因定荒乱之宜。
以为子孙之业也。
不然者。
岂圣明之时。
屡有斯寇。
今若以明视远。
以聪听德。
钦崇天意。
允釐庶绩。
制以官刑。
儆于有位。
爱敬立于亲长。
始终协于家邦。
崇礼以致贤。
修德以来远。
言合于道。
虽贱必行。
议乖于政。
虽贵必罚。
谋得其要。
必申瓜衍之赏。
刑当其理。
不贻戮仆之愆。
则在庭之官。
足以致化。
臣闻燕昭立馆。
以报强雠。
越践自勤。
竟雪深耻。
景略用而秦道霸。
孔明起而蜀业成。
岂明明之朝。
不如区区之国。
其珠玉无足。
爱之必至。
贤良思用。
求之必来。
惟陛下知与不知。
用与不用。
苟得其任。
何忧制敌降戎而已哉。
必资听之不滥。
择之无失。
审甄其操履。
明试以言。
谋之以八徵。
求之以五听。
穰苴进于晏子
韩信用自萧何
是以君人劳于求才。
逸于任使。
舍人求胜。
臣以为难。
臣闻自古用兵。
成败相半。
贤者得其大。
愚者得其小。
莫不同用于法焉。
至于战胜攻取。
无出三事。
类文校义。
分为四种。
记之金策。
具于玉韬。
汉臣以之。
拨乱辅时。
上应列宿。
振威耀武。
咸得其才。
以臣之愚。
何以堪此。
然守终持满。
窃仰邓禹之能。
勍敌神谋。
颇怀冯异之略。
至隐若敌国。
思其奉上之故。
亦采于一善。
未致其全。
景略比于孔明
功当术浅。
张辽比于关羽
壮劣情优。
斛律光著破虏之功。
贺若弼有平陈之
论其攻战。
则可齐肩。
语其才雄。
此或先驾。
彼亡隋之任士。
内用宠戚。
外阶朋党。
忠言死于逆耳。
国命出于谗言。
政以贿易。
功以财成。
雁门之围。
兵士以微而不赏。
狼河之败。
许公以亲而不诛。
天下分崩。
人受涂炭。
是以李绩李靖
为国家用。
因隋亡之臣。
致有周之业。
则克胜其任。
匈奴于是破亡。
则能达其谋。
高丽以之终灭。
谋功比事。
可同年。
以功取人。
以居上。
臣闻惇德允元
柔远能迩。
王者无外。
守在四夷。
张纲弃兵。
竟和南国
充国不战。
亦定西夷。
李牧以居边。
魏尚而为牧。
远和迩镇。
固障持边。
远和则不劳。
迩镇则居逸。
是谓释远谋近。
逸而有终。
然后明其伍候。
守其交礼。
谨其走集。
诫以不虞。
足以辑和士庶。
羁縻夷狄。
何必弃南邛之戎。
舍碛西之地。
隳先朝之业。
致将来之诮焉。
蹙国挫威。
臣所不取。
臣又闻华夏者国之心腹。
边陲者国之支体。
若心腹克盈。
则支体无害。
古既守之不损。
今禦之而何失。
古以之足。
今以之虚。
非古今有殊理。
实授非其任。
然东自榆林
西至蒲海。
限之以亭塞。
隔之以山河。
玉关金微之险。
临洮墨离之阨。
飞狐白石。
爰在并汾。
木狭土门
出于幽蓟。
李靖距颉利于碛口
终绝南侵。
李杰败王师于榆关。
遂贻东难。
险阻不异。
成败乃殊。
以是言之。
非才莫可。
今若渐塞上之士。
晁错之谋。
安辑云中之人。
严尤之术。
保以邑落。
守以城池。
求贤良以为守。
习农桑以为教。
敌至则其积聚。
使野无所遗。
贼去则伺其虚危。
使兵不失利。
则秦川岁减于冬戍。
代北不惧于秋犯。
臣见蓟门屯田。
降军寇之乘。
攻守馀暇。
务耕耘之积。
省两河之
资三军之费。
但使役之无扰。
何忧兵以致弊。
军既未息。
此安可停。
臣闻取乱侮亡。
书之明义
固险而守。
国之恒政
柳城之寇。
不虐于边人。
鸿胪之宾。
未绝于来使。
则养士卒以待其衰也。
必若虐暴边隅。
须申致寇之略。
如其毒痛于下。
方兴问罪之师。
任之以智能。
申之以谋策。
明赏必罚。
教人以
山林水泽之阵。
识以权宜。
父子兄弟之军。
赴汤蹈火。
然后扬兵耀武。
示之以威。
则师旅以贞。
夷狄柔服
惠怀无战。
其在于兹。
若但行以秋霜之严。
而无时雨之泽。
不计而动。
离怨在心。
驱以敌。
贪以取败。
既轻有生之命。
求幸白刃之中。
使天威挫衄者。
臣窃恨焉。
易曰。
差之毫釐。
缪以千里。
此之谓也。
臣以不才。
展效州郡。
每怀报国。
屡上微言。
神龙二年进状。
论沙场丧败。
开元四载投匦。
言降户得失。
銮驾西幸。
又于河中府上表。
并进柔远论一首。
而才微理拙。
不蒙顾问。
制问曰。
历。
敢不尽言。
臣识浅才微。
罔知攸据。
至若升坛之拜。
推毂之宠。
岂可一策所能及。
愚臣暗昧。
不足以当之。
俯伏惶恐。
若履冰谷。
谨对。
对知合孙吴可以运筹决胜策 唐 · 张仲宣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七
问。朕闻武以保大定功。
刑以禁邪止杀。轩辕三皇之圣。
莫能去兵。陶唐五帝之聪。
时犹振旅。故知体国经野。
宜有吊伐。居安虑危。
可无豫备。朕纂承丕业。
虔守大宝。因祖宗之既康。
恐文武之将坠。兢兢戒慎。
翼翼忧勤。而德教诞敷。
烽燧尚警。三边每劳于征伐。
百姓不歌于耕凿。言念于役。
深轸于怀。所以日旰忘餐。
中宵辍寐。思谋臣以制敌。
折冲于樽俎。索名将以守边。
降伏其戎寇。行何法也。
得致斯人哉。子等藏器待时。
呈才应命。尽陈古今之事。
备详攻守之策。至时贤著述。
往彦勋庸。兵法有五十三家。
宜分其四种。汉臣有二十八将。
自比夫几人。景略可逮于孔明
张辽得齐于关羽斛律光贺若弼
近代之用谁优。我李绩李靖
先朝之光谁最。又邛南一方之地。
碛西万里之域。将弃之以促境。
宁守之以劳人。镇梁州至于流沙。
陇坂至于积石。险阻要害。
予疑汝明。秦中岁役于防水。
若为釐革。代北年疲于禦塞。
奚所变通。蓟门屯田。
何术以休其弊。柳城梗涩。
何筹以系其虏。凡此边廷。
今为重镇。何经何见。
何履何历。若兵不获巳。
用何奇谋。贞我师旅。
使有征无战。必文可来之。
施何异政。柔彼夷狄。
使怀惠畏威。咸述尔能。
直言其事。当有升坛之拜。
伫伸推毂之宠。对。
臣闻玉弩垂芒。耀明威于紫纬。
金方戒序。凝杀气于丹霄。
然则负扆登枢。规七衡而立辟。
垂旒御辨。法四选以详刑。
是故黄运披图。静妖氛于涿鹿
丹陵启业。耀佳兵于洞庭
伏惟陛下陟上帝之耿命。顺下人之乐推。
总不测之谓神。包混成而为道。
然后运天地日月以临之。泄雷雨水火以育之。
宣道德仁义以绥之。张礼乐刑政以肃之。
然则宿离无忒。天清也。
海外无波。地平也。
左学上庠。文明也。
保大定功。武威也。
由是东西沈潜。朔南浃洽。
草木咸若。昆虫无夭。
犹且日慎一日。虽休勿休。
俯徇谦光。循易象之明义
降询得失。追汉策之高踪。
所以广访刍荛。旁求道路。
臣戎旃贱伍。樗散陋容。
策蹇以忘疲。励弱而知倦。
猥兹庸菲。充赋阙庭。
奉诏惭惶。启处无地。
所冀齐庭设炬。九九之术先收。
燕馆初开。先郭隗而已。
敢缘斯议。庶竭丹诚。
制策曰。思谋臣以制敌。
折冲于樽俎。索名将以守边。
降伏其戎寇。行何法也。
得致斯人哉。臣闻晋谋元帅
汉召材官。必资悦礼之英。
咸选良家之子。诚请秋风授律。
吉日拜将。收不疑之十计。
问子明之五策。赏必以功。
罚必以信。则良将斯至矣。
大功可举矣。制策曰。
兵法有五十三家。且分其四种。
臣闻习手足。便器械。
积虞关。具攻守。
伎巧之兵也。权德刑。
随斗系。因五胜。
解鬼神。阴阳之兵也。
雷动风举。后发先至。
离合向背。而应变无常。
形会之兵也。守正而用奇。
详形而计战。兼伎巧。
包阴阳。权宜之兵也。
然后愤之以仁义。信之以赏罚。
以我直而权其曲。以我智而薄其愚。
以我和而制其离。以我治而乘其乱。
故虽孙吴再生。亦不知为敌人计矣。
制策曰。汉臣有二十八将。
自比夫几人。臣闻汉有二十八将者。
上应二十八宿也。或以文雅光国
邓禹有决胜之奇。或以武能威人。
吴汉有绥边之略。功论树下。
冯异弥彰。冰结河中。
王霸之诚尤著。臣以卑贱。
夙无器业。窃循运合。
圣恩不次。得参贤俊之末。
安敢自强而比哉。清问猥及。
臣当万死。制策曰。
景略可逮于孔明张辽得齐于关羽
斛律光贺若弼。近代之用谁优。
臣闻景略之功也。孔明也。
张辽之谋也。关羽之烈也。
斛律光之勇也。贺若弼之略也。
广论之则耀灵不驻。略谈之又书不尽言。
景略之佐秦坚。才骋如熊之捷。
孔明之匡蜀主。克著卧龙之名。
张辽运筹之方。可以归之于先轨。
关羽搴旗之效。可以论之于后尘。
贺若弼之破陈军。功先诸将。
斛律光之扶齐国。名劣众人。
以次而言。断可知矣。
制策曰。我李绩李靖之功谁最者。
臣闻李绩者。智也仁也。
勇也严也。躬教可以图始。
心教可以保众。自伐三韩
克清九族。所以东夷之人。
不敢西向也。至于李靖者。
安可同年而语哉。大征北狄。
讵见绝其馀氛。授钺南蛮。
宁见殄其遗寇。所以蛮胡猾夏。
边鄙亟耸者。良由此也。
制策曰。邛南一方之地。
碛西万里之域。将弃之以促境。
宁守之以劳人。镇凉州至于流沙。
陇坂至于积石。险阻要害。
予疑汝明。秦中岁役于防水。
若为釐革。代北年疲于禦塞。
奚所变通。蓟门屯田。
何术以休其弊。柳城梗涩。
何筹以系其虏。凡此边庭。
今为重镇。何经何见。
何履何历。臣闻膜拜憬裔。
既崇于吊代。昧谷遐方。
实资于镇抚亦柔止。
犹闻遣戌之诗。瓜时在期。
尚起践更之役。今欲明守边之术。
开斥地之制。缅惟经算。
俯访刍荛。謏闻鄙术。
何足以观之。夫先王驭道也。
必专其边守。疆以戎索。
恃吾有以备。怀其所以来。
招携以礼。怀远以德。
今丸山在境。犹发度辽之师。
葱河卷祲。仍开拜井之屯。
劳人远役。其何以哉。
若乃务广其土。以疲其人。
宿兵于无用之地。劳师于不禦之俗。
圣王之道。未之前闻。
制策曰。若兵不获已。
用何良谋。贞我师旅。
使有征无战。必文可来之。
施何异政。柔彼夷狄。
使怀惠畏威。臣闻季梁在随。
楚朝罢议。仲尼居卫。
晋国折谋。语曰。
死诸葛走生仲达。陛下诚然德音发于帷幄。
清风翔于无外。大启爵命。
以示四方。拔将选才。
各尽其用。急善同于饥渴。
用人疾于应响。杜奸佞之门。
废郑卫之乐。混清六合。
实由乎此。虽西有不羁之寇。
北有不宾之虏。征之则劳师。
待之则无益。故班固曰。
有其田。不可耕而食。
得其人。不可臣而藩。
来则惩而禦之。去则备而守之。
盖怀惠畏威也。但以日暮途远。
汲深绠短。文不逮意。
书何尽言。谨对。
大历五年大赦天下制 唐 · 常衮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十五
门下。
惟辟奉天
作人父母。
若天垂戒于上。
人不安于下。
则修德勤政。
以达至诚。
恤刑狱之冤滞。
问闾阎之疾苦。
招纳谏诤。
访求贤良。
允迪前烈。
率由兹道。
朕获承宗之重。
托于王侯之上。
夙夜斋慄。
莫敢荒宁。
推诚以抚万邦。
屈已以安百姓。
忧勤之至。
日慎一日。
服御之给。
损之又损。
而涉道犹浅。
烛理不明。
国经王度
多有废阙。
加以寇戎骤犯。
军国烦劳。
赋重人竭。
因之岁歉。
田荒业废。
逋散相仍。
每深怵悼。
频有蠲降。
兼亦求良吏。
以惠矜人。
除去奸凶。
用达幽枉。
大变风俗。
更张刑政。
冀人和之渐洽。
何天眚之屡彰。
固以朕德之寡昧。
化之衰薄。
其咎不远。
在予一人。
亦由郡邑之政。
未尽条理。
或贪以害物。
或扰以伤农。
有凌弱暴寡之冤。
有不均失中之政。
人无所措。
多陷刑辟。
盖上之教道未至。
岂忍以文法绳之。
惨然忧嗟。
深自引慝。
虽靡草之候。
方断薄刑。
而薰风长养之时。
宜宽庶狱。
大决疏网。
与之更新。
其天下见禁囚徒。
死罪并降从流。
流已下并释放。
内外文武官及前资官六品以下。
并草泽中有硕学专门。
茂才异等。
智谋经武。
讽谏主文者。
仰所在州府观察牧宰。
精求表荐。
如所由搜扬未尽。
遗逸林閒者。
即宜诣阙自举。
亲当策试。
量能擢用。
朕每览汉文诏书。
至阳和之时。
草木偫生之类。
皆有以自乐。
而吾百姓。
或阽于死亡而莫之省。
缅然遐想。
感叹增怀。
哀今之人。
又甚于昔。
思有赡恤。
俾安其居。
观察节度使刺史各宜训励所部。
使奉科条。
变贪官之节。
激循吏之行。
其清白明著。
政理殊尤者。
具以名闻。
必加奖擢。
若冒于货贿。
紊我纲纪。
切宜糺摘。
当峻刑宪。
其官人犯贿。
经恩免罪者。
并宜申报中书门下及所司。
不得容其却上。
自王室多故。
积有岁时。
皆我文武之臣。
中外戮力。
今天下既定。
崇德报功。
与之剖符。
传代不绝。
至于莅官述职。
各宜明慎典刑。
贻庆子孙。
永同休戚。
于戏。
武德贞观之閒。
有若魏徵王圭李靖李绩房玄龄杜如晦等。
扶翼大运。
勤劳王家。
尊主庇人。
匪躬致命。
咸有一德。
格于皇天。
缅然长怀。
风烈犹在。
其后沈翳。
特加优奖。
如庙宇荒毁。
即宜修葺。
无德不报。
何日忘之。
其鳏寡孤独。
老幼贫穷。
不能自存者。
委州府县吏取诸色官物。
量事赈给。
抑招携户口。
劝课农桑。
应所在州府。
有兴功役处。
非灼然急切者。
宜并停之。
四渎五岳。
名山大川。
神明所处。
风雨是主。
宜委中书门下分使致祭
以达精诚。
孝子顺孙。
义夫节妇。
事迹明著者。
特加旌表。
颁示中外。
知朕意焉。
主者施行。
晋山阴侯史府君神道碑 唐 · 史嶷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七十六
若夫天定位。
地成形。
三光摇造化之基。
九土运阴阳之气。
出乎震。
见乎离。
建官凝体国之理。
多士郁经邦之化。
则有祥开白虎。
感骤帝而挺生。
迹焕苍龙。
应驰王而杰出。
圣人神道而设教。
贤哲思皇以熙绩
总天下之顺。
是资舟楫之用。
康天下之务。
多仗股肱之力。
故能经纶大造。
裁成于品汇之先。
左右中州
制宰于神明之表。
求之振古。
何代无其人哉。
公讳宪。
字景法
其先京兆杜陵人
十三世祖崇
后汉建武中封溧阳侯
子孙因家焉。
今为县人也。
自大电含枢。
三百年之盛德。
流虹贯日。
七十载之宏图。
凭天宠以宏业。
被龙光而锡允。
众仲称官有世功。
太史则周之天官
延陵曰周多君子。
大夫则卫之司直
竟宁之畴嗣也。
伏青蒲而谏之。
建武懋功也。
丹阳而国之。
陆海摛其颖烈。
三江派其遥绪。
东南之美。
复在于斯。
高祖光。
字伯朗
中书侍郎
侍中
魏称通事
周美有常。
莫非其人。
藻蔚于皇涣。
皆称其职。
骈蕃于帝猷。
曾祖雅。
字叔安
散骑常侍
尚德怀道而当朝。
居官体诚而奉上。
祖辉。
字季明
晋积石将军
乘师誓众。
仗钺捍城。
蒲类之为盟。
同贰师之列号。
父俦。
字伯伦
晋豫章太守
国以诤臣为基。
人以良吏为本。
以兴其理。
多资驭俗之能。
在位惟良。
是曰真宫之选。
天遗以文。
月悬其字。
故贤哉令闻。
是称百代之宗。
卓彼英姿。
独冠千人之表。
枝条磊砢而多节。
涯涘深沈而莫际。
金坚玉润。
岳镇泉渟。
吉甫降神。
咸颂国桢之美。
茂先为赋。
即推王佐之才。
藏器于身。
俟时而动。
静其节。
高其事。
在幽而阐。
自然公辅之资。
用晦而明。
终负朝廷之誉。
江东草昧。
晋主休明。
人未安业
帝明俾乂。
皇华昭赞。
待以殊荣。
固辞以疾。
再不应命。
制书责让。
起为尚书左民郎。
荀慈明之好学。
初不就徵。
谢安石之贞德。
从嘉召。
联荣锦帐。
肃事丹墀。
逶迤建礼之门。
赞奏明光之府。
斯言复睹。
时闻彦辅之谈。
故事将遗。
屡发文章之对。
建安太守
广熙故郡。
罗平旧俗。
上当牛女之野。
下带龙川之坰。
百越南垂。
旁通于比景
左瞰。
近接于居风。
地实贸迁。
人惟标准。
秦汉以还。
号为难肃
公下车风行。
宏道信理。
文翁之临蜀郡
政教多奇。
子翼之莅颍川
恩威大举。
用能决讼断辞。
兴利除害。
劝勤治民。
举善黜恶。
庶绩其乂。
缉熙以
烈虎称歌。
既表仁和之盛。
游麟入瑞。
爰旌礼训之隆。
朝廷嘉之。
累增赏异。
封山阴县
锡以山川。
加之绂冕。
丹书白马。
以为利建之仪。
玉佩金章。
用表诚封之命。
方当入调鼎餗。
光践台阶。
虽忻郑鹿之祥。
忽起虞鸿之疾。
春秋七十有二。
薨于会稽郡
追赠江州刺史
生也有涯。
多屈宰衡之望。
殁而不朽。
用伸追赠之章。
昔以晋永和八年归葬于旧原土山之乾。
坏山左转。
洮水长流。
齐太公五代
不忘周壤。
宣尼之四友。
我则殷人。
燕之往观。
从若斧者。
吴所习礼。
不至泉焉。
茫茫古阡。
寂寂幽陇。
时更晋宋。
代历陈隋。
随武子之谋身。
九原可作
蔺相如之立事。
千载犹生。
其盛烈也如彼。
其遗风也如此。
孙中散大夫太子洗马宏文馆学士江州刺史元道文林郎叔豪。
参训质疑。
遵仪克选。
忠临畏道。
业擅长衢。
嗣孙义谦宝俊君逸等。
价重南金。
美踰东箭。
敦行不怠。
在家必闻。
未能州县之劳。
深体丘园之逸。
以为家声世业。
若被于管弦。
相质披文。
未宣于金石。
畴资故实。
爰命小人。
虽仁不让师。
而意非称物。
潘黄门之藻思。
敬述源流。
谢康乐之才华。
恭陈祖德。
后贤校理
犹知幼妇之辞。
深谷为陵。
当阳之字。
铭曰。
伊昔有熊。
道德资始。
名烈五帝。
泽流千祀。
文舍伯邑。
武兴太史
官有世功。
春秋所祀。
卫尉畴嗣。
孝成以康。
将军
光武其昌。
事列盟府。
功书太常
源分陆海。
派别三江
懿彼侍中
飞缨殿内。
为王之伯。
熙帝之
左貂右蝉。
切问近对。
八舍攸履。
七车不昧。
散骑帝友。
朝夕进规。
奉兴肃事。
赞道攸宜。
有济之论。
浚之仪。
献替之美。
复在于斯。
桓桓积石。
允文允武。
外擅爪牙。
内为心膂。
气逸南仲。
才高邵虎。
作师之贞。
爰誓其旅。
章太守
人之领袖
如玉之贞。
共理天下。
是资时秀。
良二千石
抑非虚授。
惟君挺生。
才术纵横。
黄裳元吉
白贲永贞
荆岩植润。
汉水腾明。
是谓家宝。
膺兹国桢。
英英学艺。
为郎满岁。
紫帐趋荣。
青缣沐惠。
王谭练习。
郑泰才计。
持实有章。
大猷无替。
悠悠广熙
南海之湄。
言典斯郡。
远予将之。
变其风俗。
镇以宣慈。
人斯攸赖。
不忍欺
列郡之政。
兹焉为盛。
开国承家。
大君有命。
山川光锡。
圭组辉映。
是曰懋功
往哉惟敬。
重此台望。
期诸栋隆。
初忻郑鹿。
奄叹虞鸿。
麟伤孔子
马思滕公
死而可作。
善始令终。
言式其墓。
坏山之路。
如斧形。
广轮为度。
委郁松槚。
苍茫草露。
万古同心。
千春罢曙。
猗欤云允。
世岂乏贤。
不忘其本。
愿述其先。
陆家茂德
潘氏流泉。
家声懿范。
日月俱悬。
庐州重建巢湖太姥庙记 唐 · 邢甚夷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九
太姥神。
庙于巢湖边久矣。
其灵迹所自。
阴骘之功。
传于人间。
斯不复序。
无何。
中和中为行寇所烬。
其屋壁竹树
无孑遗焉。
时以国创中兴。
日不暇给。
虽人怀敬尚。
而孰能葺修。
故灵仪殿庭。
备位而已。
合肥数年前。
尝为邻郡所觊。
我军设备营于柘塘。
阴有所关。
亟战未利。
士因怠斗。
咸思回戈。
太守尚书时九苞未彰。
隐于将领
亭午之际。
悯然寐酣。
忽梦靓妆人连掣其袂。
比及寤。
已见披坚辈尽饰归装。
公由是倳刃以遏之。
号令以壮之。
翌交锋。
乃有享获。
公记靓妆者即太姥神。
向非梦来。
几致师溃。
寻祝曰。
苟终垂祐。
当营祠而酬尔。
后以伐叛摧凶。
不虚其岁。
汲汲于追奔逐北。
岂暇于掇日兴功。
文德初
淮南节度留后行军司马宏农公司空酬公前功。
奏以知郡
有诏宜依。
龙纪元年秋七月
大梁淮南两道连帅东平王沛国公中令以公能理。
奏请正授。
其年十月
纶诰至。
公乃减费聚俸。
将践愿言。
故匠得良工。
材获异木。
不日不月。
懋功就焉。
观乎鸳瓦搀空。
虹梁用壮。
妙臻土木。
美极丹青。
既竭精诚。
悉合制度。
君子咸谓公心匠宏赡。
信誓端悫。
无负于神祇焉。
公之理民也以仁明。
其统众也以严正。
远声色以律下。
屏谗佞以清心。
屯甲士。
护封疆。
不黩武放肆。
积金谷。
备支费。
无润屋觊觎。
尝欣禄已及亲。
每患政未及物。
其惩恶也。
虽亲戚腹心无所隐。
其赏善也。
虽樵渔牧圉无所遗。
其待士也。
虽褴褛龙钟无不延。
其听讼也。
虽众惑偫疑无不辩。
加以推忠向国。
尽力酬知。
视荣华如浮云。
以功业为己任。
则不知古之良二千石
相去几何。
故得寇辈每来。
弃甲遐遁。
农经二稔。
赓歌有年。
商货骏奔。
𢌅易雾塞。
民之遂性。
如大驾未游前。
且昔在升平。
未易致此。
况今多事。
不亦难乎哉。
甚夷宦游求知。
蒙待不次。
既睹盛事。
其可无言。
因请刊贞珉。
纪不朽。
希数千年后。
庐江有贤太守也。
时龙纪元年己酉十一月十一日己亥记。
陈时务疏 中唐 · 李绛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
太宗之理天下也。
房玄龄杜如晦辅相圣德。
魏徵王圭规谏阙失。
温彦博戴冑以弥缝政事。
李靖李绩训整戎旅。
故夷狄畏服。
寰宇大安。
犹孜孜求理。
开导直言。
旰食宵衣
不敢漏溢。
岂复当时务于自逸乎。
陛下视今日事何如汉文时。
文帝汉之明主。
恭俭节用。
身衣皂绨。
清净为理。
刑措不用。
戎狄面内。
干戈偃戢。
贾谊上言。
犹以当时如厝火积薪之下。
火未燃而以为安。
其忧危如此。
今中夏河南北申蔡。
有五十馀州。
法令所不及。
德泽所未加。
西戎侵盗。
近以泾陇灵宁等州为界。
京城远者不过千里。
近者数百里。
烽燧相接。
边界屡警。
此陛下焦心涸虑。
废寝忘食之时。
岂可高枕而卧也。
凌烟阁勋臣颂 其九 李英公绩 中唐 · 吕温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二十九
横流莫极,大乱无象。
英公杰出,应运为将。
为楚楚霸,为汉汉王
天时人事,随我所向。
长蛇纵蠚王世充,东据河洛。
婪婪封豕,来济同恶。
号吼连声,如雷如霆。
万里震惊,时维英公。
亮我太宗,斩豕以钺。
取蛇于穴,偫秽殄灭。
乃定九鼎,乃开明堂。
奄有大邦,金甲同光
告成于王太宗献捷于高祖与绩俱擐金甲为上下将),皇业用昌。
帝命英公,北伐猃狁。
雷鼓殷殷,旄头几殒。
扫雪黑山,布唐阳春。
五原草绿,不见南牧。
岛夷未庭,天子亲征。
其锋维英,莫拒莫抗。
是震是荡,破东海浪。
天下既和,解鞍投戈。
衮服委蛇,华发皤皤。
终始三朝,无玷可磨。
新乐府 七德舞 美拨乱,陈王业也武德中,天子始作《秦王破陈乐》以歌太宗功业。贞观初太宗重制破阵乐舞图,诏魏徵虞世南等为之歌词,名《七德舞》。自龙朔已后,诏郊庙享宴,皆先奏之。)809年 唐 · 白居易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新乐府,并序:元和四年左拾遗时作。序曰:「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喻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覈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七德舞,七德歌,传自武德至元和。
元和小臣白居易,观舞听歌知乐意,乐终稽首陈其事。
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
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一作王)业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
亡卒遗骸散帛收贞观初,诏收天下阵死骸骨,致祭而瘗埋之,寻又散帛以求之也),饥人卖子分金赎贞观二年大饥,人有鬻男女者,诏出御府金帛尽赎之,还其父母)
魏徵梦见子夜泣魏徵疾亟,太宗梦与别,既寤,流涕。是夕卒,故御亲制碑云:昔殷宗得良弼于梦中,今朕失贤臣于觉后),张谨哀闻辰日哭张公谨卒,太宗为之举哀,有司奏:“日在辰,阴阳所忌,不可哭。”上曰:“君臣义重,父子之情也。情发于中,安知辰日。”遂哭之恸)
怨女三千放出太宗尝谓侍臣曰:“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悯,今将出之,任求伉俪。”于是令左丞戴胄给事中杜正伦于掖庭宫西门拣出数千人,尽放归),死囚四百来归狱贞观六年,亲录囚徒死罪者三百九十放出归家,令明年秋来就刑。应期毕至,诏悉原之
剪须烧药功臣李绩呜咽思杀身李绩尝疾,医云:“得龙须烧灰,方可疗之。”太宗自剪须烧灰赐之,服讫而愈,叩头泣涕而谢)
含血吮创抚战士,思摩奋呼(一作身)乞效死李思摩尝中矢,太宗亲为吮血)
则知不独善战善乘时(一本无则知二字),以心感人人心归。
尔来一百九十载,天下至今歌舞之。
歌七德,舞七德,圣人有作(一作祚)垂无极。
岂徒耀神武,岂徒誇圣文
太宗意在陈王业,王业艰难示子孙。
为人上宰相书805年2月19日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四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二月十九日。某官某乙谨拜手奉书献于相公执事
书曰。古人云。
以水投石。至难也。
某以为未甚难也。以卑千尊。
以贱合贵。斯为难矣。
何者。夫尊贵人之心。
坚也强也不转也。甚于石焉。
卑贱人之心。柔也弱也自下也。
甚于水焉。则合之难也。
岂不甚于水投石哉。然则自古及今。
往往有合者。又何哉。
此盖以心遇心。以道济道故也。
苟心相见。道相通。
则水反为石。石反为水。
则其合之易也。又甚乎以石投水焉。
何者。石之投水也。
犹触之有声。受之有波。
心道之相得也。则贵者不知其贵也。
贱者不知其贱也。当其冥同䜣合之际。
但吻然而已矣。其合之易也。
岂不甚于石投水哉。噫。
厥道废坠。不行于代久矣。
故贵者自贵耳。贱者自贱耳。
维同心同道。不求相合也。
今某之心。与相公之心。
愚智不侔也。今某之道。
相公之道。小大不伦也。
矧又尊卑贵贱之势相悬。如石焉。
如水焉。而欲强至难为至易。
无乃不可乎。然则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抑有由也。伏以相公方今佐裁成之道。
当具瞻之初。窃希变天下水石之心。
相公始也。通天下贵贱之道。
自某始也。不然者。
夫岂不自知其狂进妄动哉。伏望少留听而毕辞焉。
幸甚幸甚。某伏观先皇帝之知遇相公也。
虽古君臣道合者。无以加也。
然竟不与大位。不授大权。
不尽行相公道者何哉。识者以为先皇父子孝慈之间。
亦古未有也。盖先皇所以辄以知人之明用贤之功致理之德。
以留赐今上也。亦犹太宗李绩而使高宗宠用之也。
故今上在谅阴而特用也。相公郎官而特拜也。
推此二者。有以见识者之言信矣。
斯则先皇知遇之恩。贻燕之念。
今上速用之旨。倚赖之诚。
相公宠擢之荣。托寄之重。
自国朝以来。三者兼之。
甚鲜矣。故某窃惟相公自拜命以来八九日。
得食不暇饱。得寝不暇安。
行则𢥠然。居则惕然。
思所以荅先皇之知。副今上之用。
允天下之望哉。某窃以为必然矣。
况今主上肇抚苍生。初嗣洪业。
虽物不改旧。而令宜布新。
是以百辟倾心。慺慺然以待主上之政也。
万姓注目。专专然以望主上之令也。
四夷侧耳。禺禺然以听主上之风也。
岂直若此而已哉。盖待其政者。
勤惰邪正系其中焉。望其令者。
忧喜亲疏生其中焉。听其风者。
畏侮动静出其中焉。而将来理乱之根。
安危之源。尽在于三者之中矣。
如此。则相公得不匡辅其政。
缉熙其令。宣和其风乎。
然则匡辅缉熙宣和之道。某虽不敏。
尝闻于师焉。曰天子之耳。
待宰相之耳而后聪也。天子之目。
待宰相之目而后明也。天子之心识。
待宰相之心识而后圣神也。宰相之耳。
待天下之耳而后聪也。宰相之目。
待天下之目而后明也。宰相之心识。
待天下之心识而后能启发圣神也。然则下取天下耳目心识。
上以为天子聪明神圣者。此宰相之本职也。
而为匡辅缉熙宣和之道也。若宰相唯以两耳听之。
两目视之。一心思之。
则朝廷之得失。岂尽知见乎。
必不尽也。而况于天下之得失乎。
相之耳目得聪明乎。必未也。
而况于上以为天子聪明圣神乎。然则天下聪明心识。
取之岂无其道耶。必有也。
在乎知与不知。行与不行耳。
噫。自开元以来。
斯道寖衰。鲜能行者。
自贞元以来。斯道寖微。
鲜能知者。岂惟不知乎。
不行乎。又将背古道而驰者也。
何也。古者宰相以危言危行扶危持颠为心。
今则敏行逊言全身远害而已矣。古者宰相以接士为务。
今则不接宾客而已矣。古者宰相以开閤为名。
今则锁其第门而已矣。致使天下之聪明。
尽委弃于草木中焉。天下之心识。
尽沈没于泥土间焉。则天下聪明心识。
万分之中。宰相何尝取得其一分哉。
是故宠益崇而谤益厚。岁弥久而愧弥深。
至乃上负主恩。下敛人怨。
行止寝食。自有惭色者。
夫岂非不得天下聪明心识之所致耶。然则为宰相者。
得不思易其辙乎。是以聪明损于上。
则正直销于下。畏忌慎默之道长。
公议忠谠之路塞。朝无敢言之士。
庭无执咎之臣。自国及家。
寖以成弊。故父训其子曰。
无介直以立仇敌。兄教其弟曰。
无方正以贾悔尤。先达者用以养身。
后进者资而取仕。日引月长。
炽然成风。识者腹非而不言。
愚者心竞而是效。至使天下有目者如瞽也。
有耳者如聋也。有口者如含锋刃也。
如此。则上之得失。
下之利病。虽欲匡救。
何由知之。嗟乎。
自古以来。斯道之弊。
恐未甚于今日也。然则为宰相者。
得不思变其风乎。是以慎忌积于中。
则政事废于表。因循苟且之心作。
强毅久大之性亏。反谓率职而举者不达于时宜。
当官而行者不通于事变。故殿最之书虽具而不实。
黜陟之法虽备而不行。欲望恶者惩。
善者劝。或恐难矣。
古之善为宰相者。岂尽得贤而用之乎。
岂尽知不肖而去之乎。盖在于秉钧轴之枢。
握刀尺之要。刬邪为正。
削觚为圆。能使善之必迁。
不谓善之尽有。能使恶之必改。
不谓恶之尽无。成此功者无他。
惩劝之所致耳。然则为宰相者。
得不思提其纲。使偫目皆自张乎。
是以惩劝息于此。则贤能乏于彼。
故岳镇阙而不知所取。台省空而不知所求。
今则尚书六司之官暨于百执事者。大凡要剧者多虚其位。
閒散者咸备其官。或曰。
所以难其人重其禄也。嗟呼。
徒知难其人而阙之。不知邦政日归于下吏也。
徒知重其禄而爱之。不知稍食日费于冗员也。
损益利害。岂不明哉。
古之善为宰相者。虚其怀。
直其气。苟有举一言者。
必从而索之。苟有荐一善者。
必随而用之。然后明察否臧。
精考真伪。得人者行进贤之赏。
谬举者坐不当之辜。自然审轮辕以相求。
谨关梁以相保。故才无乏用。
国无废官。岂可疑所举之未精。
而反失其善。重所仕而不苟。
而反废其官。与其废官。
宁其虚授。与其失善。
宁其谬升。但在乎明覈是非。
必行赏罚。则谬升虚授。
当自辨焉。然则为宰相者。
得不思振其领。使众髦皆举乎。
是以庶政阙于内。则庶事斁于外。
至使天下之户口日耗。天下之士马日滋。
游手于道途市井者不知归。托足于军籍释流者不知反。
计数之吏日进。聚敛之法日兴。
田畴不辟而麦禾之赋日增。桑麻不加而布帛之价日贱。
吏部则士人多而官员少。奸滥日生。
诸使则课利少而羡馀多。侵削日甚。
举一知十。可胜言哉。
况今方域未甚安。边陲未甚静。
水旱之灾不戒。兵戎之动无期。
然则为宰相者。得不图将来之安。
补既往之败乎。若相公用天下之目观而救之。
夫岂无最远之见乎。用天下之心图而济之。
夫岂无最长之策乎。策之最长者。
见之最远者。在相公鉴而取之。
诚而行之而已。取之也。
行之也。今其时乎。
时之为用大矣哉。古者圣贤。
有其才无其位。不能行其道也。
有其才有其位无其时。亦不能行其道也。
必待有其才有其位有其时。然后能行其道焉。
某窃见相公曩时制策对中。论风化浇淳之源。
明天人交感之道。陈兵灾救疗之术。
可谓有其才矣。又伏见今月十一日制词云。
其代予言。允属良弼。
必能形四方之风。成天下之务。
可谓有其时矣。今相公有其才有其位有其时。
则行道由已。而由道乎哉。
某又闻一往而不可追者时也。故圣贤甚惜焉。
方今拭天下之目。以观主上之作为也。
侧天下之耳。以听相公之举措也。
如此。则相公出一言。
不终日而必闻于朝野。主上发一令。
不浃辰而必达于华夷。盖主上辑百辟和万姓服四夷之时。
在于此时矣。相公充人望代天工报国之恩。
正在于今日矣。或者曰。
君臣之道至大也。可以渐合。
不可以速合也。天下之化至大也。
可以渐行。不可以速行也。
贤人之事业至大也。行之可以枉尺而直寻也。
某以为殆不然矣。夫时之变事之宜。
其间不容息也。先之则太过。
后之则不及。故时未至。
圣贤不进而求。时既来。
圣贤不退而让。盖得之则不啻乎事半而功倍也。
失之则不啻乎事倍而功半也。嗟乎。
或者徒知渐合其道。而不知启沃之时失于渐中矣。
徒知渐行其化。而不知燮理之时失于渐中矣。
徒知枉尺而直寻。而不知易失于时。
则难生于渐中。虽枉寻不能直尺矣。
近者宰相道不行化不成事业不光明。率由乎有志于渐中矣。
请以前事明之。某尝闻太宗顾谓偫臣曰。
善人为邦百年。然后能胜残去杀。
当今大乱之后。将求致理。
宁可造次而望乎。魏文贞曰。
不然。夫乱后易理。
犹饥人易食也。若圣哲施化。
人应如响。期月而可。
信不为难。三年成功。
犹谓其晚。太宗深纳其言。
封德彝辈共非之曰。不可。
三代以后。人渐浇讹。
皆欲理而不能。岂能理而不欲。
魏徵书生。不识时务。
信其虚说。必乱国家。
于是太宗卒从文贞之言。力行不倦。
三数年间。天下大安。
戎狄内附。太宗曰。
惜哉不得使封德彝见之。斯则得其时行其道不取于渐之明效也。
况今日之天下。岂弊于武德之天下乎。
相公之事业。岂后于文贞之事业乎。
在于疾行而已矣。所以主上践阼未及十日
而宠命加于相公者。惜国家之时也。
相公受命未及十日。而某献于执事者。
相公之时也。夫欲行大道树大功。
贵其速也。盖明年不如今年。
明日不如今日矣。故孔子曰。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此言时之难得而易失也。伏惟相公惜其时之易也而不失焉。
虑其渐之难也而不取焉。抑又闻济时者道也。
道者权也。权者宠也。
故得其位。不可一日无其权。
得其权。不可一日无其宠。
然则取权有术也。求宠有方也。
盖竭其力以举职。而权必自归。
忘其身以徇公。而宠必自至。
权归宠至。然后能行其道焉。
伏惟相公详之而不忽也。抑又闻不弃死马之骨者。
然后良骥可得也。不弃狂夫之言者。
然后嘉谟可闻也。苟某管见之中有可取者。
俯而取之。苟刍言之中有可采者。
俯而采之。则知之者必曰。
如某之见。犹且不弃。
况愈于某之徒欤。则天下通情达识之士。
得不比肩而至乎。闻之者必曰。
如某之言。犹且不弃。
况愈于某之徒欤。则天下謇谔敢言之士。
得不继踵而来乎。伏惟相公试垂意焉。
天下之士幸甚。某游长安
仅十年矣。足不践相公之门。
目不识相公之面。名不闻相公之耳。
相公视某何为者哉。岂非介者耶。
狷者耶。今一旦卒然以数千言尘渎执事者。
又何为哉。实不自揆。
欲以区区之闻见。裨相公聪明万分之一分也。
又欲以济天下憔悴之人死命万分之一分也。相公以为何如何如。
彦佐诏意843年7月17日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九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卿累当大任。实总元戎。
既行节制之师。须务绥怀之德。
养威持重。属在于卿。
至于负羽先登。搴旗深入。
本非将帅之事。当假拳勇之材。
况自古出师。皆有副贰。
临难则权以相济。料敌则智以相资。
韩信伐赵。张耳为贰。
吴汉征蜀。刘尚副军。
国朝以来。多用此制。
李绩之取平壤。参以道宗
李靖之袭阴山。副之公谨
近者刘沔全师北伐。按甲云州
石雄先锋。大破回鹘。
朕以石雄近摧丑虏。已著威名。
久在徐州。谙练士卒。
今辍自天德。与卿副领诸军。
卿宜选徐州陈许精兵三千人。便令先入。
励其猛气。必立奇功。
倘能挫覆妖巢。亦自勋归元帅
勉以率下。深务协心。
体朕至怀。以图丕绩。
葬书语 其一 唐 · 不详
四言诗
葬压龙角,其棺必斲(书生相郝处俊葬地)
朱雀和鸣,子孙盛荣。
朱雀悲哀,棺中见灰(英公徐绩卜葬得前繇,张璟藏曰:非也,此所谓朱雀悲哀,棺中见灰。后果斲棺焚尸)
贾言忠引谚高宗李绩高丽侍御史贾言忠计事还,帝问军中云何言,忠以为男生兄弟阋墙,为我乡导,师必克,引此。) 唐 · 不详
军无媒,中道回(一作贼无历底中道回)
李绩引谚别张文瓘 唐 · 不详
 押屑韵
千里相送,终于一别。
舞曲歌辞 凯乐歌辞(《唐书·乐志》曰:“唐制,凡命将出征,有大功,献俘馘,其凯乐用铙吹二部,乐器有笛、筚篥、箫、笳、铙、鼓。〖歌七种〗迭奏《破阵乐》等四曲,一《破阵乐》,二《应圣期》,三《贺圣欢》,四《君臣同庆乐》。初,太宗平东都,破宋金刚,其后苏定方执贺鲁,李绩高丽,皆备军容凯歌以入,而贞观显庆开元礼并无仪注。太常旧有《破阵乐应圣期》两曲歌词,至太和三年,始具仪注,又补撰二曲为四曲云。”) 破阵乐 唐 · 不详
 押真韵
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
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
舞曲歌辞 凯乐歌辞(《唐书·乐志》曰:“唐制,凡命将出征,有大功,献俘馘,其凯乐用铙吹二部,乐器有笛、筚篥、箫、笳、铙、鼓。〖歌七种〗迭奏《破阵乐》等四曲,一《破阵乐》,二《应圣期》,三《贺圣欢》,四《君臣同庆乐》。初,太宗平东都,破宋金刚,其后苏定方执贺鲁,李绩高丽,皆备军容凯歌以入,而贞观显庆开元礼并无仪注。太常旧有《破阵乐应圣期》两曲歌词,至太和三年,始具仪注,又补撰二曲为四曲云。”) 应圣期 唐 · 不详
 押庚韵
圣德期昌运,雍熙万宇清。
乾坤资化育,海岳共休明。
辟土欣耕稼,销戈遂偃兵。
殊方歌帝泽,执贽贺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