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史丞相太傅 南宋 · 李刘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七八、《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卷一五、《翰苑新书》续集卷一
显拜师臣,荣跻帝傅
圣人惟能飨帝,复归美于重闱;
太宰以礼佐王,并加恩于一命。
实清庙之盛典,非元老之私荣。
昔周家既立三事之官,在成王尤遴仲父之选。
始命姬旦,以其师保万民;
继用毕高,以其弼亮四世。
自兹以往,称此惟艰。
西京之迁王陵,与东都之宠邓禹,虽称异数,实饰虚文。
惟我孝庙之盛时,夙敬越王之旧学。
奉卮为寿,驩既洽于两宫;
绝席隆师,秩爰登于一品。
畴昔于学礼,只今虎拜以扬休。
千载君臣,聚见四十年之内;
一家父子,并成二万石之荣。
与国咸休,生民未有。
恭惟某官鼎彝家学,柱石世臣。
惟说总百官,力赞事神之勿黩;
暨汤有一德,首明立爱之惟亲。
相仪南至之郊,蒇敬东朝之册。
克禋克祀,敷皇极而锡厥庶民;
得禄得名,受介福而于其王母
二难具美,三逊滋
既力避于维垣,亦何辞于命衮。
日月如璧,映玉佩之鱼垂;
天地为炉,铸金章而龟顾。
一相主乎内,几年淹九棘之班;
三公惟其人,今日正专之面。
是固旧物青毡之赤舄,尤觉明公黄閤之黑头。
行开茅土之封,式对山河之誓。
某夙勤甄录,耸听邮音,虽钳尾在虺蜮之区,然驰心贺燕雀之厦。
宣麻缀文德之听,身隔重湖
揲蓍考武冈之占,公宜百禄。
史丞相少傅 南宋 · 李刘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七八、《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卷一五、《翰苑新书》续集卷一
雄麻涣命,孤棘升班。
相尧之功,已书二十八载之半;
弘周之化,始介三公九卿之间。
取之甚廉,简在则厚。
恭惟某官直方而大,智勇且仁。
海晏河清,藉整顿乾坤之手;
天明地察,鉴经纶社稷之心。
奏琴瑟改弦之功,赞匕鬯主器之决。
进律固加于有德,酬公真恨于无官。
矧如拔去凶邪,收《洪范》福威之柄;
且复芟夷烦乱,整素王笔削之功。
是皆非常之元,宜受不次之赏。
犹且固辞于专面,姑令明陟于贰公
惟时亚保之官,盖古司空之选。
若稽汉制,专司万乘之宴私;
其在周官,实任两仪之寅亮。
聊丕昭于蕃锡,岂尽荅于元勋。
魏王再相于淳熙,首升此职;
高宗独称于德寿,谓无几人。
驯正师垣,宏开寿域,尚式周公之猷训;
惟其有之,是以似之,以觐文王之景光。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
某忻逢盛典,倍激欢悰。
歌芘士之诗,敢忘燕雀之贺夏;
作得贤之颂,或怜蟋蟀之吟秋。
史丞相太师魏王追封越王启(代任枢密希夷 南宋 · 李刘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七八、《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卷一五、《翰苑新书》续集卷一、《启隽类函》卷一九、《八代四六全书》卷九
加册元勋,配祠清庙。
考十八侯定位之次,惟萧盖侑于祭廷;
应五百年异姓之封,于越肇开于封土。
遂吾相显亲之愿,彰我皇念旧之恩。
宗社同休,华夷胥怿。
恭惟先正大丞相文惠师王始终三纪,师保万民。
汤于伊尹盖学而臣之,克同一德;
舜举皋陶不仁者远矣,允协重华
宜侑食以匹休,曾易名之未称。
思股肱于甘露,想形貌于凌烟。
一卷之书必立师,矧实先朝之旧学;
七世之庙可观德,谁踰列祖之老臣。
彻彼土疆,傧尔笾豆。
惟冒丕单称德,峻加胙之分;
兹予大享先王,永配椒馨之荐。
丕昭异数,夐掩前闻。
伏遇少保枢使大丞相公克享天心,善继人志。
故国非谓乔木,盖倚世臣;
成绩纪于太常,以昭先烈。
用宏兹贲,曰笃不忘。
某世沐殊恩,身逢盛事。
属婴美疢,莫陪东閤之宾;
畴允大邦,切颂西平之子。
史丞相(从辟出蜀) 南宋 · 李刘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七九、《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卷一五
西去而辞大臣,误辱再三之命;
东征而劳归士,竟无分寸之功。
顾忘百谪之盈,犹冒一惭之忍。
斐裁狂简,忸布郁陶。
伏念某意广才疏,身勤事左。
饥来驱我,遂违吾斯未能信之防;
年不后人,已落无闻不足畏之境。
徒守童乌之气习,未忘子墨之生涯。
满七除二之跳踉,诚觉语言之无味;
骈四俪六之啽哢,底堪豪杰之跪呈。
间或小惭小好之逢,迄难大言大利之望。
相国礼之过矣,昔尝伏光范之门;
大夫罗而致之,乃使入河阳之幕。
路经滟滪,鬓已双蓬;
身入褒斜,命危一叶。
既乏先登搴旗之绩,何逃相收连坐之刑!
然而圣主不加诛,因任;
此非元戎所自辟,殆出密庸。
会既建宣威之牙,始获捧从事之檄。
西曹地忍,幸不汝疵;
东閤天宽,理难自绝。
惟受性酷好学问,迂哉韩子之谋;
矧报国独惟文章,悲矣柳侯之志。
顾且甘败鼓渤溲之比,至欲效朽株芝菌之祥。
有如万不及于古人,其他百无用于今世。
天之未丧斯文也,傥或容小道之观;
人之为言胡得焉,盍勉作大钧之问。
恭惟某官道济四海,勋塞两仪。
续古今难续之鼎彝,调政化不调之琴瑟。
屹承天之一柱,回障海之百川。
业业兢兢,赞一日万机而无旷;
汤汤荡荡,作十有三载而乃同。
适兹残羯之馀,尚为困兽之斗。
用儒无敌于天下,何不战可屈于人兵!
齐归侵疆,宁须凭轼之力;
魏适乐土,曾无传檄之劳。
我适克至今日休,汝其敬识百辟享。
为天地立心,生民立极,宾春布万国之和;
以阴阳为炭,造化为工,脩月揭重轮之照。
兹峻三孤之秩,益章万世之功。
以保保身,在明明德。
耻一夫之不获,当无求备于一夫;
辅万物之自然,要必曲成于万物。
巨川作舟楫则剡木皆有用之器,震风知帡幪则广夏无可弃之材。
邦其永孚于休,公有无穷之闻。
尚念某倍勤埏埴,独困泥涂。
菁莪在彼中阿,曾出于春风披拂之内;
菲葑无以下体,望收之秋霜刻轹之馀。
黄知县焘上史丞相 南宋 · 李刘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七九、《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卷一五、《启隽类函》卷二四
锦制弥年,天不哀其陟屺;
琴祥踰月,人交劝其入京。
盍从小宰之铨,勿累大钧之播。
惟是沈忧之后,难于故步之寻,故提孤踪,更干宰物。
伏念某骨凡难换,器窳亡奇。
广殿赐袍,已作半枯之叶;
短檠照字,终无太喜之花。
幸脱选于七阶,甘服劳于百里。
凄其风木,越在块苫。
棘人栾栾,亦既毕三年之制;
余发种种,难更宰百乘之家。
傥绳以半九十之行,宁能免落千丈之惧!
然痛定而思方痛,其可再乎;
谓弓人而耻为弓,则无是也。
穷于五技,望在一陶。
此盖伏遇某官乂我受民,承天载物。
暨汤有一德,既简在上帝之心;
惟说总百官,必监于先王之宪。
然并用湖海之士,未尝拘日月之功。
既于万物而曲成,岂忍一夫之求备!
乞浆得酒,讵敢希鹓鹭之行;
点铁成金,庶不辱龙虎之榜。
某敢不刮摩所学,澡雪此心?
桃李悉在公门,讵敢咏沙堤之避;
葑菲无以下体,尚庶几药笼之收。
史丞相正启(代董制置 南宋 · 李刘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九八、《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卷三九
凤纪更端,复对戊寅之历;
龙躔回次,又新甲乙之司。
时维元勋,坐膺纯嘏。
恭惟某官勋高王室,忠简帝心。
以道德而位三公,应千载明良之运;
理阴阳而遂万物,成十年生聚之功。
宜诞受于春祺,用永扶于皇极。
某一违钧范,五见岁华。
身在西陲,阻效椒觞之祝;
神驰东阁,辄输简之诚。
史丞相起复启 南宋 · 李刘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二、《翰苑新书》续集卷一
起跻上衮,并领元枢
家事虽勤,讵可辞于王事;
国容既肃,爰兼整于军容。
宗社奠安,华夷震服。
窃以人臣名世之盛者,固宜独佩于安危;
天子举国而听焉,岂容或去于左右。
房玄龄夺服于贞观之际,若赵韩王复位于建隆之间,时则宇县迄平,邦家底定,非有干戈抢攘之事,与夫疆埸骚动之虞。
正惟朝廷恃以稽疑,社稷因之倚重。
所谓同德,惟一伊尹乃格于天;
岂无他人,虽百曹参何补于汉?
故一时必图旧而共政,而二公亦移孝以为忠。
况若主威虽振而体统未明,国蠹既除而奸宄未戢,天变荐臻而未弭,民力久困而未苏,此岂具臣,可以克相?
自非才若擎天之八柱,力如负海之六鳌,精诚一心,励翼庶务,则何以结异眷于黄屋,夺至情于素冠!
廷有赞书,国无异论。
恭惟某官德崇而业钜,学博而用周。
功烈在人,岂管、晏之可许;
规模所至,及周、召而乃留。
早繇禁涂,独赞密议。
祛邪崇俊,决大疑于立谈之间;
偃武修文,兴长利于旋踵之顷。
国本安固,人心敉宁。
弼谐未几,经济方懋,甫正台衡之位,俄缠风木之悲。
中扆深怀,竣讫襄于大事;
左貂荐遣,爰趣复于宰司
厥今为政之当先,大率如前之所述。
虽无伯禽金革之事,当资传说舟楫之才。
至若边备弛于通和,邦财空于横费,名为更化而士夫趋向之莫一,实欲恤民而州县奉行之不虔。
此其次焉,又有大者。
必也群工百执守法度而不变,外戚近习保富贵而有终,城社无所容其奸,庙堂当得行其政,孰出身而办此,顾舍公其谁哉!
此四海所以具瞻,正九重所以虚伫。
任天下之重,幸瞻赤舄之来;
为帝者之师,伫复青毡之旧。
要使一门勋业之盛,有光千载简册之传。
某夙出洪钧,钦聆涣号。
眷畴昔已蒙于百诺,谅伊匪定沐于一陶。
杜陵之诗,愿永依于广厦;
为魏公之客,岂复出于他门!
乞将史卫王配享宁宗奏劄 南宋 · 郑清之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六、《安晚堂集辑补》(四明丛书本)
臣窃观古今天下之事,不早正于一时,而贻患于数世者,独见之主忧国辱之臣,所当深思而逆虑之。
国家自肇造以来,圣君代生,贤后世出,太祖太宗兄弟相逊,高宗孝宗父子相逊,此于仅见而三代所无有也。
是以家法治法远过前代,相臣将臣谨守忠节。
迨至元祐,哲宗御极,宣仁临朝,母子之间,初无异意,新法之改,实当人心,亦神宗之素志也。
未几而小人惎之,倡为绍述之说,自诡援立,厚诬先朝,遂致京、黼交毁我室,岂真风雨漂摇之变哉!
盖当是时,正人□□,国无仁贤,不能早正明辨,绝履霜坚冰之渐,弭束蕴燎原之害。
靖康噬脐,亦何及矣。
恭维艺祖皇帝在天之灵,系隆正统,使孝宗既作于前,而陛下复启于后,万世无疆之休,方自此始。
初潜之建继照,虽出于宁考之定见,陛下之无心,而实基于故相史弥远之忠虑,培根沃膏,非一日矣。
至于茂陵凭几,慈圣垂帘,当中外危疑之时,有风雨呼吸之悲,乾龙御天,朝野爱戴,直顷刻间耳。
所谓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弥远有焉。
使事几未判之前,有毫发几微之露,将如李泌所言,必有就舒王求定策之功者。
臣自聆弥远净慈佛阁之言,横经潜邸,日夜兢业,惟恐于魔寐泄之。
况是时臣于济府讲官卢子章并居,臣恐其密有启白,俾臣男易服来往于济门之外,伺察动静,忽以赫递报济,将入禁中,已促前马矣。
弥远亟遣人谕以朝廷方举行奏告礼,不宜深夜骇惊睹听,济乃掩关就寝,弥远始获一意区处。
诘旦,事节惧有属垣者,即撤去屏障。
今四面洞然,就坐中堂,儗定进封节次指挥,讨论垂帷典故,商确诏文语意,虽韦蝇莫知也。
晓钟动,弥远趋朝如常时,密疏椒房集禁,乞于帘前有所陈说。
既见,力请舍昏立明,以决大计。
慈圣答曰:「此先帝素志也」。
当时帘前所奏之语,臣尝见弥远录本,自合进呈,付之史馆,而弥远以言功为嫌,止藏于家。
臣端平去国,乃有忌贤嫉功之相,诱他执政子凿空傅会,妄饰匦函,夤缘以进。
而宿奸诡智又为之羽翼,诬言簧鼓,圣听虽聪,一时之褒赠,不顾百世之是非,亟取正史,勒之事实,归功政地,使弥远若无预者。
臣尝观《时政记》,无一语及当日时事,为之短气拂膺而冲冠也。
韩愈有云:「天地神明,昭布森列,不可诬也」。
代邸一节,在下者独弥远宅之与臣知之,而谓执政先时与闻者,实为欺天罔人之说。
陛下笃念弥远,岂以私恩为哉!
盖安家所以宁天下,存我所以厚苍生。
圣明嗣历,乃洪宋亿万年之统,翳谁力是赖?
霍光虽非伊尹偶,而后日称之必曰,以其事同也。
弥远已没,宅之又亡,臣今日既无徇情缔交之嫌,独有忧深思远之虑,不早辩之,则异日使巴陵之邪党复祖绍圣之故智,变乱白黑,巧饰异论如邢恕辈,覆出为虐,我国家岂堪再坏耶?
爵位已极,光阴无几,凡世间事一无觊觎,独以国事为意,出于一念之烈,有不能自默者。
《平淮西碑》不言李愬功,一军士犹能诉之,臣受国厚恩,具知始末,可不直书其事为陛下告?
欲望圣慈以前日所亲历者隐之于心,验之以事,明绍统之公义,略报德之私嫌,特降御笔,以故相史弥远配享宁宗庙廷,取嘉定末年国史从公釐政,以正《春秋》谨始之元,以图绍兴诬上之祸,宗社幸甚!
进熙宁策士故事 南宋 · 洪咨夔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平斋集》卷二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七○
熙宁三年知举吕公著贡院中密奏,言天子临轩策士而用诗赋,非举贤求治之意,乞出自宸衷,以咨访治道。
至是上御集英殿进士初就席,有司犹给礼部韵,及试题出,乃策问也。
既而赐叶祖洽已下及第。
韩维吕惠卿初考,策阿时者多在高等,讦直者多在下等。
自乡举里选之法坏,而取士惟虚文是尚。
汉策贤良,虽未免以利禄入其心,科别或有未竟,犹不失言扬之意。
唐进士得人为盛,特絺章绘句之习工,如日五色,何益世用?
国朝策士,初袭唐人词章之旧,至此始以策咨访治道,与汉制科等,其意美矣。
然草茅言事,岂能皆若素宦于朝?
而效忠献直,悉出于爱君忧国之真情。
言之当,固不以人废;
言之过,亦贵于能容。
人君能容过直之言,市骏骨,揖怒蛙,感发作兴之下,孰不以安危治忽之实来告?
苟有司喜阿逢而恶讦直,以行上下其手之私,如吕惠卿辈,美意一失,奚以临轩发策为哉?
仁宗之策苏辙,其言宫中事过于直,上曰:「以直言求人而以直弃之,天下谓我何」?
可谓有大舜之大矣。
是时考官则司马光范镇蔡襄
史弥远特授正奉大夫依前起复右丞相奉化郡开国公食邑食实封 南宋 · 真德秀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三五、《西山文集》卷一九
天下之本在元良,左右得贤则万邦正;
人主之职论一相,经纶有道则百度修。
朕蚤建皇储,迄成缛典,乃眷股肱之良弼,夙殚羽翼之深功,其敷涣恩,以诏群辟。
具官史弥远,宽闳而缜栗,刚大而粹夷。
有尊主庇民之诚,足以卫王室;
有忘身殉国之节,可以通神明。
自持橐于甘泉,即横经于资善。
琢磨令范,斧藻大猷。
扫浮云而开泰清,再康天步;
导前星而贰宸极,益固邦基。
乃登筹帷,乃穆台宰
进则谋谟黄阁,以燮谐万化之元;
退则陪辅青宫,以讲明三善之益。
展也宗臣之望,凛乎先正之风。
属载考于上仪,当亟褒于中铉。
义深体国,固无怀宠利之心;
赏或忘劳,何以示贤能之劝?
用晋文阶之峻,申倍井赋之优。
于戏!
日重光而月重轮,既丕昭于令德;
河如带而山如砺,方首序于元功。
惟君臣相得之甚艰,而事业当图于不朽。
勉摅闳韫,庸副殊知。
可特授。
史弥远特授光禄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太子少师食邑食实封 南宋 · 真德秀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三五、《西山文集》卷一九、《宋宰辅编年录》卷二○
门下:朕夙兴视朝,夕惕念治。
揽万几而兢业,若涉春冰;
倚一相以经纶,用作霖雨
顷以安危之寄,起于艰疚之中。
素冠栾栾,既毕礼经之制;
赤舄几几,庸新宰路之瞻。
播告大廷,咸听朕命。
具官史弥远清明而庄重,宏毅而粹温。
劢相我家,世侈旂常之载;
端诚于国,心逾金石之坚。
当群枉之横流,仗孤忠而首奋。
不为祸福之虑,独陈社稷之言。
扫祅茀于太微,乾端澄肃;
正少阳于贰极,震器尊安。
陈平之智有馀,萧相之功第一。
方图夹辅,遽服私忧。
蔽自予衷,式从权制。
而能以勤劳熙帝载,以宽靖镇物情,有推贤引类之风,有折冲销萌之略。
闵骞至孝,欲毕三年之哀;
玄龄善谋,岂容一日之去!
矧更吉制,宜举徽章。
论道岩廊,兼总枢机之要;
从游储禁,允资模范之良。
以井赋则加多,以文阶则加峻。
维国旧典,匪予汝私。
于戏!
天难谌斯,讵敢忘惟几惟康之戒;
民亦劳止,盍共图既庶既富之功!
朕方爱日以有为,尔尚辅予之不逮。
四事未施,则周公坐而待旦;
一夫弗获,则伊尹视如内沟。
勉行所知,无愧前哲。
史丞相回授加恩进封永国公食邑食实封 南宋 · 真德秀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三五、《西山文集》卷一九
门下:三代之教太子,必惟端士之求;
五等以命诸侯,无越上公之重。
眷予鼎辅,久翊震宫。
若时祖宗训谟之书,尤赖朝夕讲论之力。
既聿新于令德,宜优答于元功。
胙土分封,扬庭亶众。
具官史弥远,直方以大,明哲而忠。
保衡作我先王,丕昭永世之烈;
伊陟格于上帝,克笃前人之休。
自入侍于甘泉,即从游于资善。
收威柄而尊王室,密赞至谋;
储贰以重宗祧,独陈大议。
秉钧枢之任,益殚羽翼之诚。
谓将开迪于英猷,莫若参稽于成宪。
艺祖而至真庙,源流一道之相承;
自治体以及边防,浑噩百篇之具在。
肆因诵说,时寓箴规。
元良有得于中,犹列圣实临其上。
属周厥帙,爰奖尔劳。
乃屡形考父之恭,期必遂范宣之逊。
勉貤阶品,仅衍赋舆。
踵先正赐履之邦,示奕叶传龟之宠。
若太公于齐,姬公于鲁,有周以表殊勋;
而吕氏之申,韩氏之仪,我宋以为盛事。
载颁新渥,增焕旧闻。
于戏!
父子登庸,既萃一门之美;
君臣相敕,当图千岁之安。
朕方惟保国之孔艰,卿亦念承家之匪易。
尚懋播菑之业,永坚带砺之盟。
赐起复正议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太子少师史弥远辞免以皇太子册宝推恩特转一官恩命不允诏 南宋 · 真德秀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三七、《西山文集》卷二○
敕:具悉。
朕承宗庙之重,惟稽古建我元子东宫
粤二年秋,躬即大庆,行册命礼。
钟鼓在虡,衣冠在廷,洋然和气,充塞上下。
俾朕得以垂万世休,无愧祖宗付托之懿者,皆吾大臣辅赞力也。
卿以宏深正大之学,端亮纯一之诚,夙简朕心,从游资善。
迪我储德,底于光明,密决大计,以安天下。
遂繇宾傅,升亚维师
教谕德成,既颛且久,第进一官,朕意犹慊。
亟祗涣恩,毋遏成命。
所辞宜不允。
赐起复正议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太子少师史弥远乞归田庐补还服制不允诏 南宋 · 真德秀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三七、《西山文集》卷二○
敕:具悉。
在昔昌陵兴帝王之业,惟时赵普建社稷之勋。
夺哀情于艰疚之初,蠲起复于祥除之日。
未闻有请,欲许终丧。
兹故实之甚明,在信书而可考。
卿为硕辅,繄国世臣,以忠纯不二之心,奋刚毅必为之节。
力陈至计,正储闱少海之尊;
躬蹈危机,安宗泰山之固。
粤从人望,登拜台司,有调娱中外之功,有经理久长之策。
岂容顷步,轻去朝廷!
矧礼极哀荣,既事亲而无憾;
则义均休戚,在体国以宜先。
益坚致主之心,庸副教忠之望。
所请宜不允。
赐起复正议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太子少师史弥远再上奏劄子乞归田里补还服制依已降指挥不允不得再有陈请诏 南宋 · 真德秀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三七、《西山文集》卷二○
敕:具悉。
大臣之义,与众庶不同;
多事之时,视承平亦异。
夫既任安危之责,则当权轻重之宜。
卿世秉钧衡,望隆柱石。
以身徇国,昔尝捐家族而弗辞;
移孝而忠,今可执亲丧而为解?
矧岁月将临于祥禫,而哀荣备极于始终,其在卿心,夫复奚憾!
顾今朝廷之上,有宵旰之忧,朕方喟然,思与济此。
尚念倚毗之切,勉恢康人之图,庶允答于民瞻,亦有光于慈训。
所请依已降指挥不允,不得再有陈请。
光禄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太子少师史弥远乞解政机俾还田里不允诏 南宋 · 真德秀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三八、《西山文集》卷二一
敕:具悉。
朕惟古之大臣,有身系安危而不容以家国异视者,曰世臣,曰社稷臣
商之伊陟巫贤周之吕伋召虎,世臣也;
汉之唐之狄仁杰社稷臣也。
有一于斯,去就之间俱不可苟,而况兼之者乎?
卿继世以秉钧衡,捐身以安宗,勋烈茂盛,简于朕心,可缘似续之私,遽起燕閒之念?
惟今百度隳弛,赖卿而浸修;
四方抢攘,赖卿而略定。
倘半涂而遂画,俾一篑之终亏,既非朕图任责成之本心,亦岂卿忘家徇国之初志?
勉思此义,勿复有云。
所请宜不允。
光禄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太子少师史弥远辞免男宽之致仕转官除职等指挥不允诏 南宋 · 真德秀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三八、《西山文集》卷二一
敕:具悉。
夫元首股肱,古人谓之一体,戚休所在,上下同之。
卿既惟吾社稷之忧,朕岂忘尔家庭之恤?
日闻冢嗣,遽夭天年,当食喟然,几失匕箸
念非假哀荣之典,不足慰慈爱之心。
视秩星郎,进班奎阁
宠徒加于身后,恩靡逮于生前,朕犹慊然,卿奚复逊?
所请宜不允。
光禄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太子少师史弥远再上奏劄子乞归田里不允不得再有陈请诏 南宋 · 真德秀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三八、《西山文集》卷二一
敕:具悉。
朕闻公与私不两立,恩与义不并行。
体国如家,则顾家之念可忘;
视民如子,则爱子之情可夺。
惟卿大节,朕所深知,方其力陈社稷之谋,固已尽捐宗族之计。
岂容今日,或异初心!
况闻干蛊之有人,自可殚诚而共政。
遽求閒退,朕何望焉!
所请宜不允,不得再有陈请。
光禄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太子少师史弥远辞免以皇太子讲授春秋终篇特与转一官恩命不允诏 南宋 · 真德秀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三九、《西山文集》卷二一
敕:具悉。
朕惟太子天下之本,非务学无以充德性之尊;
《春秋》王道之衡,非亲师无以究圣言之秘。
卿识超物表,行冠儒先,久陪鹤禁之游,备阐麟经之蕴。
使二百年褒贬之要指,悉融会于胸中;
而十数家传注之遗文,不拘牵于纸上。
卿之力也,朕甚嘉之。
夫弼元良以基万世之安,厥功为大;
循典常以疏一秩之宠,于赏犹轻。
毋庸固辞,往即祗命。
所辞宜不允。
赐起复正议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太子少师史弥远辞免特授正奉大夫食邑食实封恩命不允诏 南宋 · 真德秀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三九、《西山文集》卷二一
敕:具悉。
国朝之制,凡大典礼、大庆赉,丞相率居其先焉,所以重朝廷,尊廉陛。
今朕涓日陈仪,册拜元子,恩典之行,宜自卿始,而逡巡固避,至于再三。
越既崇旧弼,奖族老,而后及卿,所以屈彝章、伸雅素者,不为不至矣,尚欲力辞,非予所敢知也。
所辞宜不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