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易州抱阳山定惠寺新造文殊师利菩萨记 中唐 · 邵真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四十五
恒北山之镇也。易朔门之冲也。山形东下。万岭相属。得抱阳之一峰。岌然孤标。对引双翼。前面豁向。阳光抱中。故以抱阳名山。山有定惠寺。建于隋开皇。成于今大历。左有精舍。上有宝坊。凭岩架壑。崛起堂殿。甃石为趾。飞空构梁。回廊盘蹬。层阁郁峙。阳崖森竦以木秀。阴壁沮洳以泉洒。可以资荫庥。可以备饮濯。朝日上海。千岩下平。晴云捲霄。百里前尽。万灵之所孕育。众圣之所栖憩。宾延真至。驱伏魔怪。登聋俗于觉路。化空山为金界。羌难得而毕载也。皇帝御天下之十三年。至化汪濊。被于无垠。绍兴像法。荷护释种。我成德节度使太子太傅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陇西郡王李公宝臣。光膺朝寄。主东之诸侯。保和师旅。康靖方夏。民既咸理。法亦随建。遗功坠迹。悉命修复。有若新罗真子曰谈藏。浮海而至。止于山间。回向恳到。发其诞愿。乃于寺内建文殊师利菩萨堂焉。又于堂内立我陇西王洎夫人邠国夫人谷氏真形于其次。所以存相展敬。荷恩昭报也。规心匠智。庀徒蒇事。徵工攻木陶瓬。穷妙凝铄。人随悦来。事与念就。乃毕土木。乃备丹素。䌽错翚飞。霞张电烻。俨八部以营卫。列四天以护持。如登化城。窈入空境。作礼端肃。则文殊垂教之迹可归也。洁诚趋奉。则陇西护法之恩可报也。夫大雄现世。乘化演教。阴济偫动。泯而归无。大贤佐世。康物毗政。协宣元气。退而不有。以性相示。不以文字成。元纯冥符。其理宗一。则归向者不必入毗耶之会。方受真如之旨。虔敬者不必趋丞相之府。方承文告之令。心念目睹。随而应祉于此堂也。息真子之心。回是显绩。树为介福。固我皇极。不骞不崩。登我明祚。如冈如陵。俾我陇西公位尊而寿。功业长久。俾我邠国既炽而昌。福履穰穰。辅公朝以作镇。配兹山以等固。宜之哉。真实掌中军之记。敢拜嘉命。书于贞石。时大历甲寅岁孟冬既望。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序 中唐 · 李适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五
大朴既散。有为遂作。名利牵乎伐。巧智丧乎真。爱恶攻乎性情。因缘坚其染习。内则百虑无节。外则六根竞诱。天理灭而莫知。道源迷而忘返。沦溺苦海。劫尽还初。惟至人了万物之宗。越三界之表。廓独立而不改。遍诸有而常然。故能开导群疑。济拔流品。六波罗密多经者。众法之津梁。度门之圆极也。昔日月灯明如来为菩萨说。历劫旷远。真偈寂寥。文殊师利于耆阇会中。尝与弥勒菩萨语及其事。成一切种智。会无量义因。唯佛能知。惟佛能说。教必有主。其在兹乎。是以释迦如来。为法而生。俟时而现。三身不异。故处代而常离。万行无修。故随方而自在。运慈悲之力。开摄护之门。因其六尘。示之六度。导于法分。令證法身。结习纷纶。乘理而悟。是真般若之旨也。故有慈氏善问。大音赞言。天垂宝华。云集仙盖。甘露流液。光明烛幽。使迷方浅深。皆得自然之慧。恒沙亿众。能通般若之知。尝试论之。先儒有言。诚者自成。而道自道也。夫诚己于内。则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诚物于外。则不言而应。不为而成。其内者證法之身。其外者大悲之力。德产之致也密。化育之功也大。春风发吹。万类咸滋。旭日升昼。群阴尽释。乾坤易之道。是则大同。神明幽赞之情。孰云区别。殊涂一致。其理固然。朕虔奉丕图。保乂蒸庶。思建皇极。以升大猷。遐想灵踪。期于叶契。而舍城妙说。久秘梵文。徒怀泻瓶。未启遗夹。微言不昧。将或起予。于是罽宾沙门般若受旨宣扬。光宅沙门利言为之翻译。时大德则资圣寺道液醴泉寺超悟慈恩寺应真庄严寺圆照光宅寺道岸西明寺圆照䛒空良秀等。法门领袖。人中龙象。證明正义。辉润元文。知释迦之宝城。识众尊之满字。以贞元四年岁次戊辰十二月二十八日。于西明寺译成上进。凡一部十卷。龙神翼卫。如从金口之传。梵众护持。无异毫光之现。朕斋心涤虑。仰味宗源。闻所未闻。实为希有。然以汲引之旨。流布为先。庶凭真诠。永济浮俗。聊因暇日。三复斯经。虽法海甚深。而波流不让。举其梗槩。昭悟将来。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 唐 · 释志静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二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者。婆罗门僧佛陀波利。仪凤元年。从西国来至此土。到五台山次。遂五体投地。向山顶礼曰。如来灭后。众圣潜灵。唯有大士文殊师利。于此山中。汲引苍生。教诸菩萨。波利所恨。生逢八难。不睹圣容。远涉流沙。故来敬谒。伏乞大慈大悲普覆。令见尊仪言已。悲泣两泪。向山顶礼。礼已举头。忽见一老人。从山中出来。遂作婆罗门语谓僧曰。法师情存慕道。追访圣踪。不惮劬劳。远寻遗迹。然汉地众生。多造罪业。出家之辈。亦多犯戒律。唯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能灭除恶业。未知法师颇将此经来不。僧曰。贫道直来礼谒。不将经来。老人曰。既不将经。空来何益。纵见文殊。亦何必识。师可却向西国。取此经来。流传汉土。即是遍奉众圣。广利偫生。拯济幽明。报诸佛恩也。师取经来至此。弟子当示师文殊师利菩萨所在。僧闻此语。不胜喜跃。遂裁抑悲泪。至心敬礼。举头之顷。忽不见老人。其僧惊愕。倍更虔心。系念倾城。回还西国。取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至永淳二年。回至西京。具以上事闻奏大帝。大帝遂将其本入内。请日照三藏法师及敕司宾寺典客令杜行顗等共译此经。敕施僧绢三十匹。其经本禁在内不出。其僧悲泣奏曰。贫道捐躯委命。远取经来。情望普济偫生。救拔苦难。不以财宝为念。不以名利关怀。请还经本流行。庶望含灵同益。帝遂留翻得之经。还僧梵本。其僧得梵本。将向西明寺。访得解善梵语汉僧顺贞。奏共翻译。帝随其请。僧遂对诸大德。共顺贞翻译。译讫。僧将梵本向五台山入山。于今不出。今前后翻两本。并流行于世。小小语有不同者。幸勿怪焉。至垂拱三年。定觉寺主僧志静因停在神都魏国东寺。亲见日照三藏法师。问其逗留。一如上说。志静遂就三藏法师咨受神咒。法师于是口宣梵旨。经二七日。句句委授具足。梵音一无差失。仍更取旧翻梵本勘校。所有脱错。悉皆改定。其咒初注云。最后别翻者是也。其咒句稍异于杜令所翻者。其新咒改定不错。并注其音讫。后有学者。幸详此焉。至永昌元年八月。于大敬爱寺见西明寺上座澄法师。问其逗留。亦如前说。其翻经僧顺贞。见在西明寺。此经救拔幽显。最不可思议。恐学者不知。故具录委曲。以传未悟。
行香子(清凉山文殊赞)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文殊菩萨,出化清凉,神通力以(一作「应」)现他方。
真(一作「身」)座金毛师子,微放珠光。
众生仰持宝盖,绝名香。
我今发愿,虔诚归命,不求富贵,不恋荣华。
愿当来世,生(一作无「世」、「生」二字,下同)净土,法王家。
愿当来世,生净土,法王家(见日本长惠编《鱼山诗钞》,注「一作」者,为《声明古调》本之异文。)。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序 中唐 · 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六十三
噫。夫物我既殊。嗜欲方炽。六限陷因缘之境。七情奔利害之场。盖缠其真。执缚于妄。爱恶攻内。纷华荡前。心类腾猿。身若狂象。岂复悟菩提之性。息尘埃以自明。了真如之理。本空寂而为乐。不有妙觉。其孰拯斯溺乎。由是至人开法。大士传教。济群迷于彼岸。澌诸妄于此门。不灭不生。视色空而俱泯。无来无去。观性相以皆如。然则泯色空者。非言无以极其致。如性相者。非文无以会其归。设此筌蹄。纳诸逵路。此盖西方神人之大教也。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者。释迦如来于耆阇崛山与文殊师利弥勒等诸大菩萨之所说也。其梵夹我烈祖高宗之代师子国之所献也。宝之历年。秘于中禁。朕嗣守丕业。虔奉昌图。听政之暇澡心于此。以为摄念之旨。有辅于时。潜道之功。或裨于理。且大雄以慈悲致化。而朕生而不伤。法王以清净为宗。而朕安而不扰。敷教于下。用符方便之门。励精以思。是叶修行之地。无为之益。不其至乎。夫如是。得不演畅真宗。阐宏奥义者也。乃出其梵本于醴泉寺。诏京师义学大德罽宾三藏般若等八人翻译其旨。命谏议大夫孟等四人润色其文。列为八卷。勒成一部。如来秘藏。历尘劫而初开。大乘真理。超沙界而方證。烛其昏昧。示以津梁。俾披阅之者甘露洒于心田。晓悟之者醍醐流于性境。嗟叹不足。披玩岂忘。亦既书写。聊为序引。虽离诸文字。讵假发挥。而启其宗源。式存年代。时我唐御天下一百九十有四年也。
遣昼 中唐 · 元稹
押纸韵 创作地点:湖北省荆州市
密竹有清阴,旷怀无尘滓。
况乃秋日光,玲珑晓窗里。
旬休聊自适(旬休:见卷5《元和五年予官不了罚俸西归》注。),今辰日高起。
栉沐坐前轩(栉沐:梳洗。栉,梳子、篦子等梳发用具。),风轻镜如水。
开卷恣咏谣,望云闲徙倚。
新菊媚鲜妍,短萍怜靃靡(靃靡:弱草、浮萍类植物随风摆动貌。靃,同霍。)。
埽除田地静,摘掇园蔬美。
幽玩惬诗流,空堂称居士(“空堂”句:《维摩诘所说经·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卷中):“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文殊师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维摩诘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居士,见卷6《春月》注。)。
客来伤寂寞,我念遗烦鄙。
心迹两相忘,谁能验行止。
失调名 其一 五台山赞十八首 唐 · 敦煌曲子
押词韵第七部 出处:敦煌歌辞总编卷三
道场乞请暂时间。
至心听赞五台山。
毒龙雨降如火海,文殊镇压不能翻(佛子。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子。)。
按:敦煌歌辞总编卷三(○三九一)
失调名 其二 五台山赞十八首 唐 · 敦煌曲子
押词韵第七部 出处:敦煌歌辞总编卷三
大周东北有五台山。其山高广与天连。
东台望见琉璃国。西台还见给孤园(佛子。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子。)。
按:敦煌歌辞总编卷三(○三九二)
失调名 其三 五台山赞十八首 唐 · 敦煌曲子
押灰韵 出处:敦煌歌辞总编卷三
大圣文殊镇五台。
尽是龙众尚如来。
师子一吼三千界,五百毒龙心胆摧(佛子。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子。)。
按:敦煌歌辞总编卷三(○三九三)
失调名 其四 五台山赞十八首 唐 · 敦煌曲子
押豪韵 出处:敦煌歌辞总编卷三
东台岌岌最清高。
四方巡礼莫辞劳。
东望海水如观掌,风波泛滥水滔滔(佛子。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子。)。
按:敦煌歌辞总编卷三(○三九四)
失调名 其五 五台山赞十八首 唐 · 敦煌曲子
出处:敦煌歌辞总编卷三
滔滔海水无边畔。
新罗王子泛舟来。
不辞白骨离乡远,万里持心礼五台(佛子。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子。)。
按:敦煌歌辞总编卷三(○三九五)
失调名 其六 五台山赞十八首 唐 · 敦煌曲子
押蒸韵 出处:敦煌歌辞总编卷三
南台窟里甚可憎。
里许多饶罗汉僧。
吉祥圣鸟时时现,夜夜飞来点圣灯(佛子。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子。)。
按:敦煌歌辞总编卷三(○三九六)
失调名 其七 五台山赞十八首 唐 · 敦煌曲子
押庚韵 出处:敦煌歌辞总编卷三
圣灯焰焰向前行。
照耀灵山遍地明。
此山多饶灵异鸟,五台十寺乐轰轰(佛子。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子。)。
按:敦煌歌辞总编卷三(○三九七)
失调名 其八 五台山赞十八首 唐 · 敦煌曲子
出处:敦煌歌辞总编卷三
南台南脚灵境寺。
灵境寺里圣金刚。
一万菩萨声赞叹,圣钟不击自然鸣(佛子。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子。)。
按:敦煌歌辞总编卷三(○三九八)
失调名 其九 五台山赞十八首 唐 · 敦煌曲子
出处:敦煌歌辞总编卷三
佛光寺里不思议。
玛瑙珍珠镇奠基。
解脱和尚灭度后,结跏趺坐笑微微(佛子。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子。)。
按:敦煌歌辞总编卷三(○三九九)
失调名 其十 五台山赞十八首 唐 · 敦煌曲子
押词韵第五部 出处:敦煌歌辞总编卷三
清凉寺住半山崖。
千重楼阁万重开。
一万菩萨声赞叹,如若云中化出来(佛子。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子。)。
按:敦煌歌辞总编卷三(○四○○)
失调名 其十一 五台山赞十八首 唐 · 敦煌曲子
押歌韵 出处:敦煌歌辞总编卷三
西台险峻甚嵯峨。
一万菩萨遍山坡。
文殊长讲维摩语,教化众生出渿河(佛子。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子。)。
按:敦煌歌辞总编卷三(○四○一)
失调名 其十二 五台山赞十八首 唐 · 敦煌曲子
出处:敦煌歌辞总编卷三
中台顶上玉华池。
宝殿行廊□□围。
四面香花如金色,巡礼之人皆发心(佛子。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子。)。
按:敦煌歌辞总编卷三(○四○二)
失调名 其十三 五台山赞十八首 唐 · 敦煌曲子
出处:敦煌歌辞总编卷三
北台顶上有龙宫。雷声极大震山林。
娑伽罗龙王宫里坐。小龙护法使雷风(佛子。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子。)。
按:敦煌歌辞总编卷三(○四○三)
失调名 其十四 五台山赞十八首 唐 · 敦煌曲子
出处:敦煌歌辞总编卷三
代州都督不信有文殊。飞鹰走狗竞来追。
走到北台东侧里。化出地狱草皆无(佛子。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子。)。
按:敦煌歌辞总编卷三(○四○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