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功德寺佛菩萨等改名御笔重和二年正月辛酉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三、《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二七
寺院已改为宫观,诸陵佛寺改为明真宫,臣庶坟寺改两字,下用黄箓院。
自合设礼,合掌和南不审,并改作擎拳稽首。
赐天尊服,仍改塑菩萨、罗汉,并改道服冠簪。
佛封大觉金仙,文殊菩萨封安惠文静大士,普贤菩萨封安乐妙静大士,泗洲大圣封巨大士,双林傅大士封应化大士,初祖达摩封元一大士,二祖封同慧大士,三祖封善明大士,四祖封灵大士,五祖封静心大士六祖封德明大士永嘉速觉封全德大士
经文合改佛称金仙,菩萨称仙人,罗汉称无漏,金刚称力士僧伽修善
铜像不纳,并许改塑。
僧已降诏为德士,所有寺院拨放、试经、进疏、度牒,并改作披戴为德士。
双林善慧大士录赞1120年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六二
昔长者维摩诘具善巧方便,居毗耶离城,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摄诸众生,以慈悲喜舍作诸佛事。虽为白衣居家,而奉持律仪,不著三界。虽有妻子眷属,而修诸梵行,常乐远离。其辨才无阂,则现身有疾,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发无上道心。诸菩萨大弟子众皆不堪任,诣彼问疾,虽文殊师利亦云,彼上人者难为酬对,深达实相,有如此者。其游戏神通,则能以方丈之室,容受九百万菩萨三万二千师子之座,而不迫迮。示遣化人,以众香钵取满香饭,餍饱十方无量众。会不起,于座断取妙喜国土山河如陶家轮,及持华鬘,示一切众不可思议,有如此者。故佛书以为金粟如来,不其然欤。惟双林善慧大士应世阐化之迹,何其维摩诘也,岂独以六度摄众生,以四心作佛事,以白衣居家而奉律仪,有妻子眷属而脩梵行为似之耶?至于辨才无阂,其偈颂言语,深达实相,游戏神通,其显示变化不可思议,亦与之举相似然。故尝自谓弥勒化身,而行道山中,常见七佛引前,维摩接后者,良有以也。唐人楼颖大士应世阐化之迹以为之传,文字繁颣,无以发明甚深难解之义。今右文殿修撰罗公以无尽智参订其书,芟除润色,又为序以表出之,而大士立言行事灿然著明。读者随其分量,各有所得,其于助发第一义谛,岂小补哉!暇日以其书示昭武李某,欢喜踊跃,得未曾有,再拜稽首,以偈赞曰:
弥勒栖神兜率天,下生此土犹久远。
化身无数在世间,善慧大士乃其一。
于中深秘菩萨行,而外示现凡夫相。
佃猎渔捕悉与同,娶妻生子亦复尔。
忽然照水知宿因,本来神智皆具足。
双林净土坐道场,说法度脱无量众。
为欲化导群生故,六度四心为依止。
田园庐舍诸器用,奴婢妻子亦弃捐。
而以营修大法会,盖行布施摄悭贪。
强夫暴客与魔民,豪夺追逐共诬谤。
更以软语安慰之,盖行忍辱摄瞋恚。
精进摄诸懈怠者,昼夜行道不休息。
持戒摄诸毁禁者,敷草而坐食粗粝。
智惠禅定无有边,摄诸痴乱亦如是。
慈悲喜舍救众生,微妙宏深难测识。
虽依如是众法门,亦不于此而常住。
辨才演说无滞阂,譬如空谷中答响。
歌颂句偈自成章,纵横颠倒皆通达。
神通游戏得自在,聊以折伏不信心。
异香殊相放妙光,一叩宫门馀悉启。
住是解脱不思议,正如长者维摩诘
应世阐化靡不齐,故于行道常接后。
化缘已毕示寂灭,迄今何翅五百年。
虽有文字传未来,芜颣不能发实相。
我观龙津居士,已能深入不二门
应缘虽现宰官身,于诸世味如嚼蜡。
燕闲清净无所为,乃以笔墨为法施。
芟除润色出妙语,善慧之书乃光焰。
佛子若观善慧书,当知三士无异法。
毗耶双树林,及此龙津元一处。
受持读诵善思维,普愿发心无上道。
按:《梁溪集》卷一四○。
台山瑞应记金皇统元年六月 宋 · 朱弁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二
诸佛菩萨与大阿罗汉悲悯一切有情,常出光景以导迷起信,摄服同异。
凡山地胜所示现境界,有趾斯至,有目斯睹。
以是因缘故,握符御极,宅中图本者,往往布慈云以覆之,揭慧日以烜之,霈法雨以濡之,而不忘嘱累之重。
天台五台,比州郡别置僧官,使董正其徒而庄严宫殿。
盖螺髻宝轮,威神所宅,不可不肃也。
雁门使君折侯彦文,下车未逾时,以赤子弄兵涧谷,衣绣持斧,迹捕至台下,与邑之令佐奉香火作礼于狻猊座前。
五香之烟,遍满空际,崒兮直上,倏然改容,引人四顾,目不得瞬,无小无大,各有所见。
为五色云者七,为白云者六,为黑云者一,为金桥者三,为圆光者五。
五色云有戴白云为冠,而其中有洞者,有如圆光者,有如日晕五色六七重者,有如孤石苍黑圆而耸出者,有如仙花之敷纷者,有如仙花而现菩萨像于其上者。
白云中亦有菩萨瑞严相者,有奋迅如文殊所乘者,有夭矫如龙之上飞者,有横光青红黄绿而相间者,有如玉石为佛冠者。
黑云中有独现师子者,金桥有如鲸鲵负天者,有如螮蝀而中断者,有重叠如鱼鳞相次者。
圆光有玉逋环者,有现金网而光耀夺人目者。
使君图其事而谓予曰:「此吾与众人所可见者也。
若其他变态,百工所不能状者,吾亦不能言也。
子其为我记之」。
予曰:「曼殊室利住此山中,诱接群迷,示此方便。
史君得其开示,岂无所因哉?
昔世尊在舍卫国,举身放光,其光金色,绕祇陀园,周遍七匝,照须达舍,犹如段云,亦作金色。
须达者,佛之大檀越也。
光明所烛,先至其舍,盖以导迷起信,摄服同异也。
山之上首僧明崇尝谓我侯家世奉佛,自高曾来,尤于兹山开大施门,则曼殊室利今所示现,亦犹世尊之于须达也,可不记乎?
予闻无尽居士元祐中尝游此山矣,作《清凉传》,神化变异与身所亲睹者,靡不具载,而味禅悦者或有为病。
予谓无尽平生运佛菩萨慈以济世拯物,《清凉》之述,所以化导未悟,亦为众人设耳。
以是身心无适不可,故于时为元首,则黎民所宗仰;
于法为外护,则释子所依赖。
使君能不坠世芬,以无尽之心为心,用报曼殊室利所以开示之意,乃予素所期也,亦予之乐书也」。
始予欲为使君记其事,而未果也。
而油幕诸公宛转道使君之恳,既不可辞,又尝见其上首曰崇者言:「当是时,我与僧正精惠、大德麟府总制折可直暨寺众实从使君所共睹也,兹事不诬」。
于是乎书。
皇统辛酉六月辛巳日
按:《续清凉传》卷下,续藏经第二编乙第二三套第二册。
曹太尉功显 宋 · 释宗杲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三○、《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九
宗杲虽年运而往矣,不敢不勉彊力以此事与衲子辈激扬。
一日粥后拨牌子,轮一百人入室,间有负命者上钩来,亦有咬人师子,以此法喜禅悦为乐,殊不觉倦,亦造物见怜耳。
左右福慧两全,日在至尊之侧,而留意此段大事因缘,真不可思议事。
释迦老子曰:「有势不临难,豪贵学道难」。
非百劫千生曾承事善知识种得般若种子深,焉能如是信得及?
只这信得及处,便是成佛作祖底基本也。
愿公只向信得及处觑捕,久久自透脱矣。
然第一不得著意安排觅透脱处,若著意则蹉过也。
释迦老子又曰:「佛道不思议,谁能思议佛」?
又佛问文殊师利曰:「汝入不思议三昧耶」?
文殊曰:「弗也世尊,我即不思议,不见有心能思议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议三昧」?
我初发心欲入是定,如今思惟,实无心想而入三昧。
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
我亦如是,初学不思议三昧,系心一缘,若久习成就,更无心想,常与定俱。
佛与祖师所受用处,无二无别。
近年丛林有一种邪禅,以闭目藏睛,觜卢都地作妄想,谓之不思议事,亦谓之威音那畔空劫已前事。
才开口便唤作落今时,亦谓之根本上事,亦谓之净极光通达,以悟为落在第二头,以悟为枝叶边事。
盖渠初发步时便错了,亦不知是错。
以悟为建立,既自无悟门,亦不信有悟者,这般底谓之谤大般若、断佛慧命
千佛出世,不通忏悔,左右具验人眼久矣。
似此等辈,披却师子皮作野干鸣,不可不知。
某与左右虽未承颜接论,此心已默默相契多年矣。
前此答字,极不如礼,今专遣法空禅人代往致敬。
故不暇入善思惟三昧,只恁么信手信意,不觉如许,聊谢不敏而已。
鲍教授梦符 宋 · 释宗杲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三四、《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一
诸佛出世,祖师西来,随众生根器所宜,应个时节而已。
据实而论,无说无示无闻无得。
故岩头有言:「若以实法系缀人,莫道受他信施,只土亦销不得」。
以是观之,诸佛诸祖亦只作得个證明底主人耳。
不见舍利弗问文殊师利曰:「诸佛如来不觉法界耶」?
文殊答曰:「诸佛尚不可得,云何有佛而觉法界?
法界尚不可得,云何法界为诸佛所觉」?
如是则亦不见有师,亦不见有弟子,亦不见有说法者,亦不见有听法者,亦不见有说如是义者,亦不见有受如是义者,亦无文殊,亦无舍利弗,亦无诸佛,亦无祖师,亦无法界为诸佛所觉,亦无诸佛而觉法界,亦不曾有鲍居士,此轴子亦无来处,妙喜亦不曾引笔行墨。
既是一切皆不曾有,即今忉忉怛怛,一络索恶口,却安顿在甚么处?
咄!
若有安顿处则有也。
鲍居士但恁么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作他观者名为邪观。
如或尚作邪正见,也怪妙喜不得。
张太尉(益之) 宋 · 释宗杲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三四、《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二
佛言「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
佛境界即当人自心现量,不动不变之体也。
佛之一字向自心体上亦无著处,借此字以觉之而已。
何以知之?
佛者觉义,为众生无始时来不信自心现量本自具足,而随逐客尘烦恼流转三界受种种苦,故苦相现时,自心现量之体随苦流荡,故诸佛悯众生流荡之故,借佛字以觉之。
既已觉,则佛之一字亦无用处。
佛是众生药,众生病除,则佛药无用
凡看经教及古德因缘,当如是学。
众生日用现行无明,顺无明则生欢喜,逆无明则生烦恼。
佛菩萨则不然,借无明以为佛事。
为众生以无明为窟宅,逆之则是破他窟宅,顺之则随其所著,而诱导之。
《净名》云「尘劳之俦为如来种」,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便是这个道理也。
此事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得,不可以语言造,不可以寂默通。
于此四句无用心处,方始可以提撕此个消息也。
佛说世出世间功德,无如无心功德最大而不可思议。
不见释迦老子在般若会上问文殊师利菩萨云:「汝入不思议三昧耶」?
文殊云:「弗也世尊,我即不思议,不见有心能思议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议三昧」?
我初发心欲入是定,如今思惟实无心想而入三昧。
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
我亦如是,初学不思议三昧,系心一缘,若久习成就,则更无心想,常与定俱。
得到这个田地,方始可说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
所以佛说无心功德直是殊胜,直是无较量处。
今说无心,非如世间土木瓦石顽然无知之无心。
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不可不谛审观察也。
佛说一百二十种菩提心,说一百二十个譬喻,其中有一喻云:「譬如有人依附于王,不畏馀人。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依菩提心大势力王,不畏障盖恶道之难。
世间有人得近一至尊,而不畏馀人,则有之;
肯依菩提心大势力王,不畏障盖恶道之难者,殊未见也」。
又有一喻云:「譬如摩诃那伽大力勇士,若奋威怒于其额上必生疮疱,疮若未合,阎浮提中一切人民无能制伏。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若起□悲必定发于菩提之心,心未舍来,一切世间魔及魔民不能为害」。
如上二种譬喻,皆为出世间大心有力量者说。
何以故?
二种譬喻非世间常得之法,故佛说此以启迪过量奇特丈夫,欲共担荷大乘担子耳。
士大夫不曾向佛乘中留心者,往往以佛乘为空寂之教,恋著个皮袋子,闻人说空说寂,则生怕怖。
殊不知只这怕怖底心,便是生死根本。
佛自有言,「不坏世间相而谈实相」,又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宝藏论》云:「寂兮寥兮,宽兮廓兮,上则有君,下则有臣,父子亲其居,尊卑异其位」。
以是观之,吾佛之教,密密助扬至尊圣化者亦多矣,又何尝只谈空寂而已!
如俗谓李老君说长生之术,正如硬差排佛谈空寂之法无异。
老子之书元不曾说留形住世,亦以清净无为为自然归宿之处,自是不学佛老者以好恶心相诬谤尔,不可不察也。
愚谓三教圣人立教虽异,而其道同归一致,此万古不易之义。
然虽如是,无智人前莫说,打尔头破额裂。
次韵真歇和尚圆觉经颂一十四首 其二 文殊师利菩萨章 北宋 · 释正觉
 押词韵第一部
曼殊大士振真风,智洗无明去夙蒙。
眼翳才消华自灭,灵光独照妄还镕。
木人步转初归位,玉女机回却借功。
纲领提持看手段,门门变态是神通。
送浮屠履中开讲序 宋 · 杨椿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一、《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七二、《宋代蜀文辑存》卷三九
文殊师利问疾维摩诘,时三十二大士各说不二法门,至维摩默然无言,文殊乃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者也」。
盖道无问,问无应,达么于此面壁,颜子于此坐忘,圣贤则无事矣,中智而下何赖焉?
然载道有经,翼经有论,持教有律,尚矣。
释迦文于鹿野中,初成道时不作是思惟,则《四十二章经》不作也。
婆罗树间,将入涅槃,不略说法要,则《遗教经》不作也。
由一句一偈,乃至百千万亿那由他,如恒河沙无数无量,则初未尝无言也。
故曰:如将复驾其所说,则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
盖佛之去世远矣,而此娑婆世界刚强难化,必欲破暗昧,反聋瞽,抉蒙塞而示之以圆觉普照,则其言可已乎?
履公始自壮岁尊师问道,谛听经论,寒暑不渝,又雅学歌诗,趣尚不凡。
业成矣,诸老印可,许升法席,惠然来访,愿丐一言而后往。
予告之曰:昔唐柳子厚谓世之游民学文章不能秀发者,则假浮屠以为高;
学浮屠而不能愿悫,则托文章以为放。
今子横经正坐,敷演妙义,既非茍高以欺愚,学道馀力,一吟一咏,又非托放以傲物,而予独何取焉?
噫!
子柳子之言,如射之鹄,如医之膏肓,妙于切中,有味其言也。
虽书诸绅,铭诸左右,佩诸韦弦,识诸槃盂皆可也。
取以赠言,庶几其无悔耶。
行矣珍重!
己巳绍兴十九年中元日眉山杨某序。
镌造文殊广贤菩萨题记绍兴十三年六月 南宋 · 赵彭年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五四、《大足石刻内容总录》卷五九页
奉善弟子赵彭年同妻杨氏,发至诚心,敬镌造文殊师利菩萨、广贤王菩萨。
上祝今上皇帝圣寿无疆,皇封永固,夷夏□安,人民快乐;
次乞母亲康宁,眷属吉庆,并愿法界有情,同沾利益。
绍兴十三年岁在癸亥六月丙辰朔十六日辛丑,斋毕庆赞。
左从事郎昌州录军事参军司户司法赵彭年谨题。
寿平章秋壑师相 南宋 · 释大观
稽首毗卢法身主,三身一体圆满觉。
曼殊室利大智海,普贤清净行愿门。
大慈悲父观世音,信住行向地等妙。
五十三位善知识,权实拥护天龙神。
慈威加被俨在上,鉴兹赞祝日行空。
癸酉仲秋之八日,定光金地产异人。
自威音前秉正因,向灵山上受记莂。
优钵孕奇时一现,昴宿腾精瑞两间。
千灵嘉会当其时,君臣道合若符节
升平规模愈持重,呼吸变故常镇浮。
身徇国难入重险,手扶日毂升中天。
远夷缩缩惮威略,生民熙熙安衽席。
嗣皇矜式尊为师,万汇仰戴恃为命。
佛法流行明盛世,持世护法端有凭。
二千年后视今日,二千年前等无异。
如来慧命期永续,众生正信当不断。
整顿乾坤大力量,安乐黎庶大福德。
我此伽蓝鄮岭东,释尊舍利所镇临。
即兹吉祥殊胜地,衮绣光仪立寿祠。
穰穰缁侣方俨集,钟鼓梵呗何所祝。
万象舌头悉称寿,宝塔显为舒瑞光。
昔阿育王造佛塔,其数满八万四千。
一塔该八万四千,八万四千同一塔。
八万四千妙吉祥,八万四千妙殊胜。
愿均吉祥与殊胜,散作寿域无边春。
宝积院白云堂圆常阁记 南宋 · 何梦桂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九六、《潜斋集》卷九
自释氏法入中国,而梵刹浮屠遍天下。
大悲大士,佛法中龙象一人也,见释迦犹见大士,安有二乎哉?
江南崇大悲像,若堂与阁,比比有焉。
或疑大士与如来为二,不知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遍在一切处,大弟子有三,曰观世音,曰文殊师利,曰普贤。
观音耳宗,文殊眼宗,普贤心宗,各得如来一体,亦遍在一切处。
夫苟一切皆遍,将大地微尘处处见之,盖即心即佛,佛无二心,即心无二佛也。
至于三十二应、十四无畏施、四不思议,由其说若恢诞诡怪,然其愿力深,法力普,随心赴感,皆大悲之应迹尔;
若堂若阁,而为千首千目手像,又其迹之迹者也。
世之人见其迹者或寡,况能知其悲观净观、妙音潮音之所以迹者哉!
宝积山有僧戒月,作大悲阁于院之西偏白云堂上,如法庄严,婆罗门信士女咸施舍乐成之
复鸠田七十馀亩以赡香水,祈男女悉如愿。
盖其融形复闻,明照无二,特其三昧妙力变现之一端耳。
若其普门示现,将穷恒沙算数之所不及,大悲可胜量哉!
戒月心纯直,行修洁,为过去尊宿普无方嗣法孙,故能信受闻思修,而为檀波罗信向如此。
曩介无方乞记,未暇,兹无方圆寂,复因梅谷张震请不置,不得逊,为之记以归。
若赞叹大悲,穷辩不能尽,其于无方宿缘固在,犹若见于三摩提地、净土国中也。
大德元年丁酉岁秋星夕记。
寒山拾得画像 宋末元初 · 方回
 押支韵
我读寒山拾得诗,唐初武德贞观时
此必前朝老进士开皇大业不仕
长歌短舞芙蓉句,开元元和尚无之。
一帚天台国清寺,扫灭人世贪嗔痴。
文殊师利复现世,僧俗未妨疑传疑。
或题松下,臆辨二叟果为谁。
谚云橘皮错认皮,九方皋马遗黄骊
呜呼甚矣吾衰矣,郁郁都都焉雄雌。
送僧游五台 明 · 宗林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如来富贵文章,最宜披玩。菩萨清凉境界,正好游观。怀香同发一心,曳履各劳双足。对长亭而话别,说短偈以送行。勿惮路遥,且防春冷。杖挑明月,衲惹烟霞。只图行色光辉,不管担簦负重。聊供一笑,高挂五台歌,曰:
五台山,清凉境,文殊菩萨留踪影。
溪冰谷雪最难消,三春一似三冬冷。
岩花馨,岩树青,山名久在《华严经》。
四面环基五百里,毒龙猛兽皆潜形。
中台好,生细草,顶上无尘何用扫。
四十里高接半天,远望沧溟一杯小。
东台高,愁猿猱,春无野杏并山桃。
三十八里路虽险,游人不说双足劳。
南台寂,少人迹,下有清泉从此出。
路自根头至顶头,计里还高三十七。
西台宽,西风寒,三十五里登临难。
法秘岩中长松树,千年翠色成奇观。
北台险,云常掩,远观恰似丹青染。
金猊背上驾文殊,行处红尘无半点。
五台,真快哉,不辞辛苦年年来。
感应随机或相遇,百千万劫同消灾。
古庵院,多更变,敕建光明铜瓦殿。
睹兹恩典庆幸多,文殊更睹黄金面。
沙门,思报恩,怀香远谒不动尊。
经讽华严解深意,普贤行愿堪同论。
心香妙,心灯照,文殊欢喜亦含笑
芒鞋步步踏清凉,三育四恩同一报。
风清,月明,搜穷圣迹方还京。
心与文殊默相契,慈悲广度诸众生。
明年春,要来此,梦想五台心不死。
凭谁寄语老文殊,借我金毛小狮子。
狮子来,我便去,终身只在台山住。
东西南北游台人,莫道云深不知处。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五台山
松江返孟孺印上人同载将登泖塔而为陆伯达所误迂道迫暝始抵泖口垂渡大风骤作维梢久之兴尽而去赋此解嘲书付寺僧 明 · 王世贞
陆郎妒我游泖塔,孤棹立作襄城辙。
虽然暝色欲尼人,犹可穿波觅初月。
亭亭乍耸青莲花,黯黯如探黑龙穴。
风轮鼓浪浪拍天,地轴欲裂天无权。
雅无神足到彼岸,可有凡身超四禅。
长年夜分报风止,谢叟兴尽呼回船。
小孤亲揽玉笋白,老足数踏金鳌颠。
归来但诵十六观,耨池窣堵俱眼前。
曼殊室利为余语,多宝塔傍觐龙女。
袖得摩尼无价珠,他日湖心密相与。
李画佛祖赞(八首并引) 其七 维摩诘居士 明 · 许筠
 出处:惺所覆瓿稿卷之十四
一丈室内,宝座诸天。
居士之疾,医人人痊。
伊谁来问,文殊师利
无有言语,法门不二
宝相寺落成瞻礼因用辛巳五台殊像寺韵二首 其一 乾隆丁亥 清 · 弘历
五言律诗 押虞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六十三
圣母七旬庆,五台礼㬅殊(梵语㬅殊锡利华言文殊师利
法光钦意蕊,宝相印心珠殊像寺瞻礼时心识相好于行营即摹为小图既归又廓成大图建宝相寺香山之南命工依像装塑今始落成展谒云)
出帑非民力,鸠工依手图。
落成兹卜吉,瞻礼过山衢。
宝相寺瞻礼乾隆壬寅 清 · 弘历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八十九
宝相肖殊相,今年忆去年(昔巡幸五台殊像寺见文殊相好因摹图归于香山南建宝相寺肖之今对庄严恍忆昨春五台瞻礼时也)
由来有为法,那识不二禅。
大士本无我,繄予未歇肩。
徒教译梵典(大圣文殊师利菩萨赞佛法身礼经载汉经中而番藏中乃无去岁巡幸五台遒中因以国语译出并令经馆译出西番蒙古以金书四体经供奉台顶及此寺),供养座莲前。
再题殊像寺乾隆庚午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十五
夷嵏此地开绀园,屏息一礼两足尊。
文殊师利无定相,优娄比丘多躗言。
翠柏风舞鸾凤盖,玉峰寒入云霞轩。
不须拙速催成句,少憩吾将意与存。
殊像寺落成瞻礼即事成什乾隆乙未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三十一
五台山文殊师利道场梵语谓之曼殊师利山麓有寺曰殊像传是文殊示现处妙相端严瞻仰生敬辛巳春奉圣母幸五台祝釐瓣香顶礼默识其像以归既归摹勒诸石遂乃搆寺香山肖碑模而像设之颜曰宝相兹于山庄普陀宗乘庙西营搆兰若庄校金容一如香山之制而堂殿楼阁略仿台山亦名以殊像从其朔也夫佛法无分别见清凉五峰固文殊初地香山塞山非彼非此矧以竺乾视之固同为震旦中菩萨示现之境乎是则阐宗风延寿功德利益又皆一合相之推广平等者也工始于乾隆甲午夏逾年落成以诗代颂并志缘起如右
殊像全规台庙模,撰辰庆落礼曼殊师利梵帙读作平声其音近满珠故西藏达赖喇嘛等借丹书借称师利大皇帝今俗讹满珠为满洲非也)
金经蒙古犹常有,宝帙皇朝可独无(佛经本出厄讷特诃克是为梵帙一译而为唐古特之番再译而为震旦之汉其蒙古经则康熙及乾隆年陆续译成者朕以当我朝全盛之时不可无国书之佛经因命开馆译定)
译以国书宣白业,习之修士翊浮图(是寺之喇嘛皆令习清字经即□曼殊师利之义)
虽然名实期相称(去声)师利应嗤谓是乎。
登黛螺顶乾隆丙午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冬韵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二十二
峦回谷抱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
云栈屈盘历霄汉,花宫独拥现芙蓉。
窗间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
供养五台曼殊(黛螺顶为清凉山东峰林峦回互络绎奔凑与五台顶灵气若接寺中像设中台演教寺儒童文殊师利菩萨东台望海寺聪明文殊师利菩萨北台灵应寺无垢文殊师利菩萨南台普济寺智慧文殊师利菩萨西台法雷寺狮子吼文殊师利菩萨夫菩萨言一亦可言百千万亿亦可岂拘五台五像乎未考始自何时亦如是随喜而已)阇黎疑未识真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