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振武以北事宜状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缘回鹘牙帐渐移向东。去振武疆界稍近。今以草青马壮。深虑有意窥边。望令刘沔于云伽关及边界要害添兵。严加警备。先令郑许陈滑两道兵马于代州就粮。今缘把头烽北一川皆是散地。若回鹘万一驰突。更无重兵备禦。则退浑部落。先被破伤。太原北境。不免骚扰。望付翰林赐刘沔诏。令酌量事机。审探回鹘情伪。更于把头烽北添置。令速详利害闻奏。如蒙允许。伏望约此意撰诏处分。
条疏边上事宜状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一。缘回鹘犹在云州。颇扰边境。据二州踪迹。必无深远之谋。所虑边上奸人。走投回鹘。为其设计。令在云朔等州断天德振武驿路。切须有备。防患未萌。望速令度支差使于河西路潜为准拟。一。元和八年。回鹘回过碛南。取柳谷路打吐蕃。天德防禦使周怀义奏到。朝廷未测其故。人情无不忧恐。臣德裕先臣奏。请自夏州至天德复置废馆十一所。以通急驿。又请发夏州兵士五百人。于故经略军应接驿路。兼护党项。臣等未知此路旧馆。今已废毁。为复犹有存者。望赐忠顺诏。于此路量事再修旧馆。以通天德奏事驿路。
一。访闻麟胜两州中间。地名富谷。人至殷繁。盖藏甚实。望令度支拣干事有才人充和籴使。及秋收就此和籴。于所在贮蓄。且以和籴为名。兼令与节度使潜计会设备。如万一振武不通。便改充天德军运粮使。胜州隔河去东受降城十里。自东受降城至振武一百三十里。此路有粮。东可以壮振武。西可以救天德。所冀先事布置。即免临时劳扰。
驱逐回鹘事宜状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臣等累日商量。且如八月九日处分。太原三道各严兵守备。更令刘沔遣使告谕。待至来春回鹘人马羸困之时。计会驱逐。则汉兵免冒寒苦。易为施力。臣等思虑。量为得计。若如此可行。即幽州兵马。望且令于本界屯集。待候处分。入太原界后。即须供出界粮。未有用处。日费殊广。恐度支物力供馈不办。若虑冰合后回鹘更有驰突。事当及早驱逐。即速为计会。至十月已后。寒冻转甚。恐施力不得。须便三五日内方及事机。又缘太原步兵钝弱。素为河朔所轻。兼本道奏事官孙寮孙俦自称。太原兵敌回鹘不得。即须于河朔侧近别徵兵。取满万人。方可济事。须令一两月内便见成功。如此即免费资财。得早安边境。伏以自两汉每四夷有事。必令公卿集议。盖以国之大事。最在戎机。元和中征讨王承宗李师道。长庆中征讨李𱶱。并令集议。况闻向外议论不一。互有异同。若不一度遍询偫情。终为閒词所挠。望令公卿集议。两日内闻奏。所冀博尽偫议。厌服众心。未审可否。
公卿集议须便施行其中有未尽处须更令分析闻奏谨具一一如后状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一。议状云。选将练卒。未甚得人。今缘边节镇将下偫守。谁人最不称职。文武班中。谁人堪任将帅。须指陈其事。不得泛言。一。又云。守禦要害。未甚有备。犄角之设不相应。辅车之谋不相依。今何处置兵。即为要害。何处加备。即为相应。并须指言去处。
一。又云。来即驱逐。去亦勿追。昨所令集议。出师驱逐。去亦勿追。如此相守。何时得了。军粮日有所费。边境终无安宁。此最关取舍大计。须便堪行用。一。又云。部落能自攻讨者。不须止遏。而边上诸蕃。多者一二千帐。少者力又不足。各有家口畜产。常自护惜。昨者回鹘暂到云州。诸蕃奔逃不暇。杂虏既无统一。谁肯尽心。今欲将何部落讨逐。亦须指言去处。
一。又云。各敕边将遣自招收。其远征戍卒。请渐令抽罢。此事朝廷非不素知。只缘去年将江淮六道衣粮。召募天德官健。仅经一年。更无一人应募。李忠顺请自招召。经半年只得六百人。塞上守备处召得一二千人。都未济事。戍卒如何抽罢。亦须更别陈方略。以前谨具如前。昨所降敕旨云。且须切应事机。不得更为虚论。今详议状。并未切事机。臣等商量。望令牛僧孺与夷行同议。仔细分析。两日内闻奏。未审可否。
牛僧孺等奉敕公卿集议须便施行其中有未尽处须更令分析谨连如前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臣等伏详公卿所议。犹未切要。状云。边将不闻以攻守之术上闻朝廷。则将略可知也。又诸道徵兵。其数不少。乌合之众。号令不齐。又近者回鹘攻劫云州。渐入内地。节级城守。莫能式遏。亦未见邻近堡栅。首尾救援者。窃详此意。只自见大段形势。实未切事机。朝廷比来待遇回鹘。惟推恩信。谕其职分。便自退归。所徵戍兵。只令守备。都未尝有攻讨之意。昨来回鹘迫于饥困。至云州劫夺牛羊。已为侵暴事。须与城栅斗敌。兵法所谓疾雷不及掩耳。便云莫能式遏。亦似过诬。堡栅既无重兵。合须自守。令其首尾救援。亦是虚谈。自古所云乌合之众。皆谓临时召募。未经训习。如韩信驱市人而战。即是乌合。陈许淄青等兵。并是节制之师。久经战伐。但令一处指挥。自然号令齐一。固不可谓之乌合。又云。汉兵远袭。恐遗虏擒。兵法云。善用兵者。致人之师。不可自致。所谓致人者。是令其自来。况虏骑倏忽以来。疾如风电。固不合将兵远袭。今可以计者。缘其有家口辎重。不离汉境二三百里。远去未得。既有定所。便可为谋。魏武破乌丸。李靖擒颉利。皆用此计。公卿等都不议。亦似未见形势。非令集议。只缘问驱逐守备。二计何先。今既云守备。过冬方图进取。斯为上策。便可施行。即与昨来加刘沔招抚使。且令告谕。理亦相近。恐不暇更有访问。未审可否。
请令符澈与幽州大将书状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访闻张仲武是幽州大将张朝先之子。沈勇有谋。陛下纵欲加恩。亦须且挫其气。又幽州旬月之内。移易三人。因此翻覆多端。亦要令其知愧。臣等商量。且望令符澈与大将已下一书。观其报答词理。足以知其情。出邻道节将。于国体无亏。其书白谨同封进。
条疏太原以北边备事宜状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一。云州之北。并是散地。备禦之要。系把头烽。今符澈虽修缮已毕。把头烽内并未添兵镇守。事同虚设。恐不应机。未废把头烽以前。把头烽内旧有军镇数处。自废把头烽后。并合抽却。望令巡边使速与符澈计会。却抽旧兵。依前制置。如旧兵已少。即于太原城下及閒处抽兵。其与山东接处及西北镇兵。不在抽限。如更要筑堡城。亦委逐便制置。一。三受降城相去四百里。自置天德军及振武节度。其东受降城中并在腹内。都无大段兵马镇守。就中中受降城不过三五十人。古城摧断。都不修筑。今虏众在阴山之北。山中尽有过路。若突出山南。便入二城。即天德振武当时隔断。其中受降城本是突厥拂云祠。最是要地。今天德人力不及。望令太原振武共出三千人。速与修筑。便令镇守。即天德形势自壮。虏骑不敢窥边。
一。东受降城缘是近年新筑。城内无水。城外取金河水充饮。又于城西门掘一二十井。若被围守。即须困蹙。今筑月城。护取井水。其张仁愿旧城。颇当要害。张惟清错奏。恐黄河侵坏。先贤制置。皆有神灵保持。废来二十年。基址依旧。园蔬树木。至今尽在。隔河便是胜州。相去数里。望委巡边使与刘沔计会。如何却复旧城。至为稳便。以前件。臣等伏以回鹘在边。切须有备。边备既壮。制置不难。访问利害。大约如此。一。要切须得使臣专往。自验机宜。谨具条疏如前。其间条疏不尽者。望委巡边使与所在节度使商量闻奏。谨具于前条疏应接天德讨逐回鹘事。
一。请速降中使。赍敕至云朔天德已来。宣谕生熟退浑及党项诸部落等。待天德交锋后。任随便出军讨逐。如得羊马钱物奴婢等。任便本主自收。官中更不寻问。仍据杀戮回鹘多少。别议优赏。一。自古出师。皆有副贰。以防主将有故。便须得人。石雄骁勇善战。当今无敌。望授天德军都防禦副使兼马步都知兵马使。助田牟攻讨。仍勒乘递赴天德军。
一。回鹘药罗葛元政马价绢。望且勒留在振武。令中使与忠顺同检点收管。如田牟已用兵。其药罗葛元政便望委忠顺收录。如请归降。仍作般次送付太原。除首领外。委刘沔且散配仪沁岚石等州去塞远处安置。并官给粮食。如不肯降。即须收系。待后处分。其赵进用等。亦望诏刘沔收管。其首领于公馆安置。长行等散配诸处。一。田牟都似不晓兵机。奏状已出三千人拒回鹘。计其兵数。必是全军尽出。忽有不利。城内岂免空虚。马上驰突。是戎虏所长。攻城围守。戎虏所短。田牟只合坚守城垒。以俟救兵。望速诏田牟。辄不得出兵野战。待诸处兵至。方可逐便讨除。
一。回鹘马军。难于支敌。依林守险。须用弓弩。望于浙西取弩手四百人。宣州取弩手三百人。令从河曲路赴天德。如所在逢回鹘。便令把隘。及依丛林射马。河曲路与天德直对。兼经历盐夏等州所在要处。便堪应急。到天德后。权取田牟指挥。一。嗢没斯诚款虽未知真伪。然早要别加官爵。纵使不诚。亦是反间。且要奖其忠义。为讨伐之名。令远近诸蕃知朝廷只是责可汗犯顺。非是要灭回鹘。
一。回鹘既之粮食。又累年劳苦。人心易动。必可招降。望且遣田牟速招。降者许以优赏。如有降虏。旋给粮食。递过太原取优赏。不得留在天德。以前。臣等商量。若待天德奏到。已恐不及事机。望付翰林各撰密诏。令中使向前审详事势。如已接战。便须准此处分。如蒙允许。其石雄便须今日降敕。未审可否。
请发镇州马军状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太原奏事官孙俦适到。云回鹘移营近南四十里。刘沔料必是缘契丹不同。恐袭其背。所以移营。又幽州进奏官孙方造云。仲武破回鹘之时。收得室韦部落主妻儿。昨室韦部落主欲将羊马金帛赎妻儿。仲武并不要。只令杀回鹘监使。即还妻儿。室韦使已领幽州军将同去杀回鹘监使。缘军将未回。仲武未敢闻奏。据此事势。正堪驱除。臣等问孙俦。与幽州合势向前移营。驱除得否。更要添多少兵马。孙俦答云。若系移营。亦不要添大段兵马。只缘大同军兵少。得易定一千人大同。即得其镇州马军。臣等商量。不用徵发稳便。未审可否。
请市蕃马状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访闻蕃浑羊马。多在浑河川。恐启戎心。更来侵掠。回鹘未退。尤须备边。朝廷比来所乏。最在戎马。因此收市。深得事机。宜收壮马。令入东□保无散失。臣等商量。望委刘沔诱谕蕃人。缘回鹘常有意劫夺。恐蕃人作主不得。应堪服衣甲壮马。并与收市。其以太原见贮户部物充赏价。如市收得后。旋送楼烦监收管。诸道若有欠缺。即量赐与。如蒙允许。望付翰林赐刘沔诏处分。未审可否。
请契苾通等分领沙陀退浑马军共六千人状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奉宣旨。思忠请前件马军合势。令商量奏来者。臣等商量。令刘沔与幽州振武天德合出大军置营栅。渐移向前逼蹙。即令思忠领蕃浑马军深入。计思忠兵势相及。可汗牙帐必自有变。兼令招其降者。即易成功。其蕃兵分为两厢。各令蕃将押领。至为稳便。何清朝契苾通是蕃人。各令管一厢。所冀谙识虏情。易为指使。如蒙允许。其何清朝计行李未远。望便以中书门下帖追。未审可否。
李思忠下蕃骑状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臣等访闻退浑与回鹘久为雠怨。恐合势后不与思忠叶心。或别生事。须令遂泰审与刘沔商量。如有可疑。即便假发遣。其兴唐感义奉诚等军。及契苾退浑等部落。先各有本管都使都督。须令部领自去。即得兵将。各相谙识。易于指挥。望付翰林赐刘沔忠顺遂泰等诏处分。
河东奏请留沙陀马军状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思忠本请蕃骑。缘言语相通。易于指使。若令易定兵去。恐不相当。魏楚又称。向北进军。每头军事须得蕃兵一二百骑引行。若全令抽却。进军不得。臣等商量。沙陀兵望许刘沔量留一半。其一半依前令与思忠合势。如蒙俞允。望赐刘沔诏处分。
请何清朝等分领李思忠下蕃兵状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臣等前日商量。令契苾通等不受思忠指挥。何清朝分领部落。临事取思忠指挥。昨日奉宣。恐契苾通等不受思忠指挥。不要分领。臣等亦有深虑。不敢不再陈论。沙陁部落比在太原衙内。性至循良。于人情狎熟。不令别人管领亦得。所虏退浑。昨者张献节才欲责罚。便疑为恶。忽恐思忠制御不得。却自因此生事。契苾通本自蕃中王子。先在蔚州。且遣分领。必上下情通。更无所虑。又思忠虽志诚效顺。然使用之初。亦未可独任。汉将分领。事亦得宜。契苾通等虽是蕃人。任使已熟。切更诫励。岂敢不顺思忠。臣等所见如此。伏望圣明裁断。未审可否。
请改单于大都护状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访闻塞北诸蕃。皆云振武是单于故地。不可存其名号。以启戎心。臣等谨详国史。武德平突厥后。于振武置云州都督。麟德三年改为单于大都督。圣历元年改为安北都护。开元八年复为单于都护。其安北都护本在天德。自贞观二十一年以来。移在甘州。迁徙不定。今单于都护望改为安北都护。如此制置。稍存故事。未审可否。
驸马不许至要官私第状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臣伏见国朝故事。驸马缘是亲密。并不合与朝廷要官往来。元宗开元中。禁止尤切。臣访闻近日驸马公至宰相及要官私第。此辈无他才伎可以延接。惟是漏泄禁密。交通中外。偫情所知。以为甚毙。其朝官素是杂流。则不妨来往。若职在清列。岂可知闻。伏望宣示宰相。其驸马诸亲。自今已后。有公事任至中书见宰相。此外更不得至宰相及台省要官宅。
代高平公进书画状(钟张卫索真迹各一卷二王真迹各五卷晋魏宋齐梁陈隋真迹各一卷顾陆张郑田杨董洎国朝名画各一卷)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 创作地点:山西省太原市
伏以前代帝王。多求遗逸。朝观夕览。取鉴于斯。陛下睿圣钦明。凝情好古。听政之暇。将以怡神。前件书画。历代共宝。是称珍绝。其陆探微萧史图。妙冠一时。名居上品。所希睿鉴。别赐省览。
进元宗马射图状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 创作地点:山西省太原市
伏以元宗皇帝天纵神武。艺冠前王。凡所畋游。必存绘事。岂止云梦殪兕。楚人美旌盖之雄。浔阳射蛟。汉史称舳舻之盛。前件图臣瞻奉光灵。素所宝惜。陛下旁求珍迹。以备石渠。祖宗之美。敢不呈献。
奏银妆具状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
臣有生多幸。获遇昌期。受寄名藩。每忧旷职。孜孜夙夜。上报国恩。数年以来。灾旱相继。罄竭微虑。粗免流亡。物力之间。尚未完复。臣伏准今年三月初三日赦文。常贡之外。不令进献。此则陛下至圣至明。细微洞照。一恐聚敛之吏。缘以成奸。彫瘵之人。不胜其弊。上宏俭约之德。下敷恻悯之仁。万国偫氓。鼓舞未息。昨奉五月二十三日诏书。令访茅山真隐。将欲师处谦守约之道。敦务实去华之美。虽无人上塞丹诏。实率土已偃元风。岂止微臣。独怀忭贺。况进献之事。臣子之常心。虽有敕文不许。亦合竭力上贡。惟臣当道。素号富饶。近年以来。比旧则异。贞元中李锜任观察使日。职兼盐铁。百姓除实出榷酒钱外。更置官酤。两重纳榷。获利至厚。又访闻当时进奉。亦兼用盐铁羡馀。贡献繁多。自后莫及。至薛苹任观察使时。又奏置榷酒。上供之外。颇有馀财。军用之间。实为优足。自元和十四年七月三日敕。却停榷酤。又准元和十五年五月七日赦文。诸州羡馀。不令送使。惟有留使钱五十万贯支用。犹欠十三万贯不足。须自诸事节用。百计补填。经费之中。未免悬阙。至于绫纱等物。犹是本州所出。易于方圆。金银不出当州。皆须外处回市。去年二月中奉宣。令进盝子。计用银九千四百馀两。其时贮备都无二三百两。乃诸头收市。此时亦稍优饶。悉力上供。幸免败阙。昨又奉宣旨。令进妆具二十件。计用银一万三千两。金一百三十两。寻令并合圣节进奉金银造成两具进纳讫。今差人于淮南收买。旋到旋造。星夜不辍。竭力营求。深忧不迨。臣若因循不奏。则负陛下任使之恩。若分外诛求。又累陛下慈俭之德。伏乞陛下览前件榷酤及诸州羡馀之目。则知臣军用短阙。本末有由。伏料陛下见臣论奏。必赐详悉。知臣竭爱君守官之节。尽纳忠罄直之心。伏乞圣慈宣令宰臣商议。何以遣臣得上不违宣旨。下不阙军储。不困疲人。不招物议。前后诏敕。并可遵承。辄冒宸严。敢陈丹恳。无任战汗之至。
奏缭绫状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
臣昨缘宣索。已具军资岁计及近年物力闻奏。伏料圣慈必垂省览。又奉诏旨。令织定罗纱袍段及可幅盘绦缭绫等一千匹。伏读诏书。倍增惶灼。臣伏见太宗朝台使至凉州。见名鹰。讽李大亮令献之。大亮密表陈诚。太宗赐诏报云。有臣如此。朕(一本有复字)何忧。再三嘉叹。事载史书。又元宗令中使于江南采鵁鶄诸鸟。汴州刺史倪若水抗表陈论。元宗亦赐诏嘉纳。其鸟即时皆放。又令皇甫询于益州织半臂背子琵琶釬拨镂牙合子等。苏颋不奉诏书。辄自停织。元宗皆不加罪。忻纳所陈。臣窃以为鵁鶄镂牙。至为微细。若水等尚以劳人损德。沥款效忠。当圣祖之朝。有臣如此。岂明王之代。独无其人。盖有位者蔽而勿言。必非陛下拒而不纳。又伏睹四月二十三日德音云。侯伯有位之士。无或弃予。谓不可谏。其有违道伤理。徇欲怀安。面刺廷争。无有隐讳。则是容纳善道。增光祖宗。不尽忠规。过在臣下。况元鹅天马。掬豹盘绦。文彩珍奇。只合圣躬自服。今所织千疋。费用至多。臣愚亦所未晓。昔汉文衣弋绨之衣。元帝罢轻纤之服。仁德慈俭。至今称之。伏乞陛下近览太宗元宗之容纳。远思文帝孝元之恭已。以臣前表。宣示偫臣。酌当道物力所宜。更赐节减。则海隅苍生。无不受赐。臣不任惶惕恳诚之至。
亳州圣水状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
臣访闻此水本因妖僧诳惑。狡计丐钱。数月以来。江南之人。奔走塞路。每三十家。都雇一人取水。拟取之时。病者断食荤血。既饮之后。又二七日蔬食。危疾之人。俟之病愈。其水㪷价三贯。而取者益之他水。沿路转以市人。老病饮之。多至危笃。昨点两浙福建百姓。渡江者日三五千人。臣于蒜山。已加捉搦。若不绝其根本。终恐无益黎氓。昔吴时有圣水。宋齐有圣火。事皆妖妄。古人所非。乞下本道观察使令狐楚。速令填塞。以绝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