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王智兴度僧尼状824年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
王智兴于所属泗州置僧尼戒坛
去冬江淮以南。
所在悬榜招置。
江淮元和二年后。
不敢私度。
泗州有坛。
户有三丁。
必令一丁落发。
意欲规避王徭。
影庇资产。
正月以来。
落发者无虑数万。
臣今于蒜山渡点其过者。
一日一百馀人。
勘问惟十四人是旧人沙弥
馀是苏常百姓。
亦无本州文凭
寻已勒还本贯。
访闻泗州置坛次第。
凡瞢夫到者。
人纳二缗。
给牒即回。
别无法事。
若不特行禁止。
比至诞节。
江淮以南。
失却六十万丁壮。
此事非细。
系于朝廷法度(下阙)
请尊宪宗章武孝皇帝为不迁庙状841年3月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臣等伏闻开成中
文宗尝顾问宰臣。欲褒崇宪宗功德。
其时宰臣。莫能推顺美之心。
明尊祖之义。臣等至愚。
窃所叹息。伏思国家受命二百二十五年矣。
列圣之功德。区宇之广大。
王化之盛兴。礼乐之备具。
过殷周远矣。而未有中兴不迁之庙。
臣等所以夙夜发愤也。礼祖有功。
宗有德。之祖宗。
经传无闻。殷则一祖三宗。
成汤为始祖。太甲太宗
大戊中宗武丁高宗
刘歆曰。天子七庙。
苟有功德则宗之。所以劝帝者功德博矣。
周公作无逸。举殷之三宗。
以劝成王汉景帝诏曰。
孝文皇帝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
庙乐不称。朕甚惧焉。
其为孝文皇帝昭德之舞。以明休德
然后祖宗之功德。施于万代。
其与丞相列侯中二千石礼官具礼仪奏焉。丞相申屠嘉等奏曰。
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
高皇帝宜为帝者太祖之庙。孝文皇帝宜为帝者太宗之庙。
天子宜代代献祖宗之庙。又汉宣帝诏曰。
夙夜惟念孝武皇帝躬履仁义。选明将。
讨不服。功德茂盛。
不能尽宣。而庙乐未称。
其议奏。有司奏请尊孝武世宗
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天子代代献此。
则子孙褒崇祖宗之明据也。自天宝以后。
兵宿中原。强侯缔交。
髋髀甚众。贡赋不入。
刑政自出。包荒含垢。
以至于贞元。德宗惩奉天之难。
厌征伐之事。戎臣优以不朝。
终老于外。其卒则以幕吏将校代之。
长武城王畿之内。斥逐主将
河中居股肱之郡。坐邀符节
韦皋因备边之势。自擅灵关
李锜窃煮海之资。专制泽国。
而两河蕃镇。或仓猝易帅。
甚于奕棋。或陆梁弄兵。
同于拒辙。宪宗摅祖宗之宿愤。
举升平之典法。始命将帅
顺天行诛。元年僇惠琳暨辟
季年枭元济及师道。其他或折简而召。
或执圭请觐。献其名城。
割其爱子。不可遍举。
岂有去天下之害。不享其名。
致生人之安。不受其报。
臣伏见元和初议迁庙之礼。而史官中宗不得号中兴之君。
凡非我失之。自我复之。
谓之中兴。汉光武晋元帝是也。
臣等窃思此议。实所未尽。
中宗朝自以政事多衅。权移后。
所以未得称为中兴。恐议者复以此为疑。
夫兴业之与隆道。事实不同。
汉光武再造邦家。不失旧物。
晋元帝虽在江左。亦能纂绪。
此乃王业中兴。可谓有功矣。
殷高宗躬行大孝。求贤俾乂。
周宣王微而后兴。衰而复盛。
此乃王道中兴。可谓有德矣。
故诗云。车攻。
宣王复古也。宣王能内修政事。
外攘夷狄。复文武之境土。
又蒸民。美宣王任贤使能。
周室中兴焉。又江汉
宣王能兴衰拨乱。命召公平淮夷。
又汉书宣帝赞曰。功光祖宗。
业垂后嗣。可谓中兴。
侔德殷宗周宣之美。若皆如汉光武晋元帝
则殷宗周宣。并不得称中兴矣。
臣等伏思任贤使能。内修政事。
平淮夷之叛。复祖宗之土。
宪宗有之。所谓隆道中兴。
殷高宗周宣王汉宣帝侔德矣。臣等敢遵古典。
请尊宪宗章武孝皇帝为百代不迁之庙。上以昭陛下大孝之德。
广贻谟之训。下以表臣等思古之愤。
申欲报之诚。如合圣心。
伏望令诸司清望官四品以上尚书两省御史台礼官参议闻奏。谨录奏闻。
宰相再议添徽号状844年12月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奉批答。
巳蒙允许。今欲颁下制命。
昭布万方。伏以轩屈崆峒。
尧游姑射。未有不心期于至道。
而能功济于生灵。暨汉之文景。
尊奉。理致刑措。
时称大康开元中
元宗经始清宫。追尊元祖。
阐绎道要。遂臻治平
六合晏然。四十馀年。
今者陛下蹈轩后之灵踪。修开元之故事。
进道不遗于尺璧。澄心已得于元珠。
圣寿必过于殷宗。景化方跻于汉代
臣等所上徽号。义虽尽美。
意有未周。今谨上尊号为仁圣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大孝皇帝
所冀冠皇王之高号。尽臣子之至诚。
伏希圣慈。容鉴丹恳。
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宣懿皇后祔陵庙状841年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奉宣。宣懿皇太后祔光陵同元宫。
及不移福陵只祔庙。何者为便。
商量奏来者。右。
臣等伏以园寝已安。神道贵静。
光陵因山久固。仅二十年。
福陵近又修崇。足彰严奉。
今若再因合祔。须启二陵。
或虑圣灵不安。未合先旨。
又以阴阳避忌。亦有所疑。
不移福陵。实合礼意。
伏以照临在天。光灵未远。
合食清庙。于礼无违。
足以申陛下大孝之心。表先后昭配之德。
既遵旧典。尤惬众情。
臣等商量。祔太庙不移福陵。
实为允便。臣等不任感切之至。
第二状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
奉宣。宣懿皇太后祔庙事。
令更审商量奏来。右。
臣等伏以陛下孝极因心。感深追远。
敬慎礼典。发于至诚。
臣等仰奉圣情。旁询物议。
经旬思虑。敢不精详。
并请依前状。只祔太庙。
奉陵寝。实为合礼。
谨再奏状以闻。谨奏。
第三状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
宣懿皇太后祔庙事。右。
臣等访求典礼。敢不详慎。
伏以太庙合食。非臣子所议。
苟不由礼。必为后代所讥。
汉书云。古人据正守顺。
不敢私其君。如此之难也。
臣等若轻为献议。不守礼经。
非惟上负圣德。固亦自贻物论。
所以前者附钦义承庆口奏。假以太皇太后之意。
即于礼至顺。人无异词。
制中云。近因庆诞太皇太后
追感先帝久旷配食之礼。便及先太后母德慈仁
合配先圣。陛下祗承圣旨。
诏臣下行之。于礼无违。
可为后代之法。若舍此商量。
便须出于圣意降敕。情礼至重。
实难措词。伏望陛下察臣等爱君之心。
约臣等秉礼之。特允所奏。
必合偫情。臣等不胜恳切之
请立昭武845年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孟州汜水县高祖太宗塑像。
右。
汜水武牢关是太宗王世充窦建德之地。
关城东峰高祖太宗塑像。
在一堂之内。
伏以山河如旧。
城垒犹存。
威灵皆畏于轩台
风云还疑于丰沛。
诚宜百代严奉。
万邦所瞻。
西汉故事。
祖宗尝所行幸。
皆令郡国立庙。
今缘定觉寺例合毁拆。
望取寺中大殿材木。
东峰改造一殿。
四面兼置宫墙。
伏望号为昭武庙
昭圣祖武功之盛。
委孟怀节度使差干事判官一人。
勾当修造。
缘圣像彩色。
颇已故暗。
望令李石东都差拣绝好画手。
就加严饰。
初兴功日。
望令东都分司郎官一人荐告。
至功程毕日。
差使展敬。
未审可否。
奉宣今日以后百官不得于京城置庙状845年2月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伏见礼记云。
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
厩库为次。宫室为后。
韦彤五礼精义对曰。古之制庙。
必中门之外。吉凶大事。
皆告而行。所以亲而尊之。
不自专也。今令城外置庙。
稍异礼文。书于史策。
必亏圣政。伏以朱雀门至明德门。
凡有九坊。其长兴坊是皇城南第三坊。
便有朝官私庙。实则逼近宫闱
威远军向南三坊。俗称围外。
地至閒僻。人鲜经过。
于此置庙。无所妨碍。
臣等商量。今日以后。
皇城南六坊内不得起私庙。其朱雀街缘是南郊御路。
至明德门夹街两面坊及曲江侧近。亦不得置。
馀围外深僻坊。并无所禁。
所贵不违礼意。感悦人心。
臣等频奉圣旨。有事许再三论奏。
辄罄所见。庶裨聪明。
谨具奏闻。伏候敕旨。
侍讲孔子门徒事状845年12月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今月十三日于延英殿。
陛下谓臣等云。侍讲孔子徒三千
亦可谓之朋党。臣等自元和以来。
尝闻此语。幸因圣慈下问。
辄敢覼缕而言。西汉刘向云。
孔子颜回子贡更相称誉。不为朋党。
禹稷与皋陶转相汲引。不为比周。
何则。忠于为国。
无邪心也。臣尝以鲧共工驩兜与舜禹杂处尧朝。
共工驩兜则为党。舜禹则不为党。
何者。共工驩兜相与比周。
迭为掩蔽也。如贤人君子则不然。
忠于国则同心。闻于义则同志。
退而各自行已。不可交以私。
是以赵宣子随会继而纳谏。司马侯叔向比以事君。
不为党也。公孙宏每与汲黯请间。
先发之。宏推其后。
武帝所言皆听。汲黯虽与公孙宏并进。
然庭诰云。齐人少情。
讥其布被为诈。则知先发后继。
不为党矣。国史称太宗尝与房玄龄图事。
则曰非杜如晦莫能筹之。及杜如晦至。
竟推元龄之策。此又同心图国。
不为党也。何者为党。
汉书称朱博陈咸相为腹心。背公死党。
东汉周福房植。各以其党相倾。
议论相轧。故汉朝朋党。
始于甘陵二部。及其甚也。
谓之钩党。继受诛夷。
以王制言之。非不幸也。
魏朝何晏丁谧。依附曹爽
祖尚浮虚。使有魏风俗。
由兹大坏。此皆为朋党也。
略举数节。以明其类。
至于历代朋党。不可殚言。
仲尼季路之不免。子游识子张之未仁。
曾子罪卜商丧亲无闻。夫子罪宰我钻燧为久。
恶既不掩。善固宜称。
此又不可为党也。班固称周室既微。
由是列国公子。魏有信陵
赵有平原。齐有孟尝
楚有春申。抵掌而游谈者。
以四豪为称首。于是背公死党之议成。
守职奉上之义废矣。此四豪者。
各有门客三千。而谓之党。
仲尼三千。则不为党。
仲尼之徒。惟务仁义。
不以爵禄为贵。四豪之门。
惟务谲诈。尝以势力相高。
侍讲欲以奔走权势之徒。攫拿名利之辈。
比方孔门上哲。实罔圣聪。
臣未知元和以来。所谓党者。
为国乎。为身乎。
若以为国。则随会叔向汲黯房玄龄之道。
可得行矣。不必聚党成偫。
以臣观之。今所谓党者。
进则诬善蔽忠。附下罔上。
歙歙相是。态不可容。
退则车马驰驱。唯务权势。
聚于私室。朝夜合谋。
清美之官。尽须其党。
华要之选。不在他人。
阴附者羽翼自生。中立者抑压不进。
孔门。岂有是哉。
陛下以此察之。则奸伪自见。
臣恐更有小人。妄陈此说。
辄举事例。庶裨聪明。
伏望陛下留臣此状。时赐览阅。
所冀小臣瞽说。免惑圣心。
臣不任恳激之至。谨录奏闻。
论朝廷事体状845年12月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
臣等每蒙延英殿召对。
获闻圣言。
常欲朝廷尊。
臣下肃。
此则是陛下深究为理之本。
伏以管仲古之大贤。
明于理国。
其言可以为百代之法。
管仲云。
凡军国之重器。
莫重于令。
令重则君尊。
君尊则国安。
故安国在乎尊君。
尊君在乎行令。
明君察于理人之本。
莫要于令。
故曰亏令者死。
益令者死。
不行令者死。
留令者死。
不从令者死。
五者死而无赦。
又曰。
令虽在上。
而论可与不可者在下。
是上失其威。
下系于人也。
自太和以来。
风俗大坏。
令出于上。
非之者在下。
此弊不除。
无以理国。
韦宏质所论宰相不合兼领钱谷。
臣等敢以事体闻奏。
匡衡云。
所以为大臣者。
国家之股肱。
万姓所瞻仰。
明王所慎择也。
传曰。
下轻其上爵。
贱人图柄臣。
则国家动摇而人不静矣。
今韦宏质受人教导
辄献封章。
则是贱人图柄臣矣。
臣等又以萧望之汉朝名儒重德。
御史大夫奏云。
今首岁日月少光。
咎在臣等。
上以望之意轻丞相
乃下侍中御史中丞诘问。
贞观中
监察御史陈师合上书云。
人之思虑有限。
一人不可兼总数职。
太宗云。
此人妄有毁谤。
止欲离间我君臣。
流师合于岭表。
贾谊云。
人主之尊譬如堂。
偫臣如陛。
众庶如地。
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
陛无级廉近地则堂卑。
亦由将相重则君尊。
其势然也。
宰相有奸媒隐慝。
则人人皆得上论。
至于制置职业。
固是人主之柄。
非小人所得干议。
古者朝廷之士。
各守其官。
思不出位。
况韦宏质贱人。
岂得以非所宜言。
上黩明主。
此是轻宰相矣。
后汉太学诸生
颇干时政。
其时谓之处士横议。
皆是乱风。
深要惩绝。
伏望陛下知其邪计从朋党而来。
每事明察。
遏绝将来之渐。
则朝廷安静。
邪党自销。
臣等不胜感愤。
辄具闻奏。
伏望特赐省览。
谨录奏闻。
请增谏议大夫等品秩状841年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
大唐六典。
隋氏门下省谏议大夫七人。
四品下。
正五品上。
大历二年升门下中书侍郎为正三品。
两省遂阙四品
建官之制。
有所未备。
谨按左氏传云。
衮职有阙。
仲山甫补之。
能补过也。
仲山甫则周之大臣。
汉书。
汲黯称愿出入禁闱。
补过拾遗
后汉书。
张衡侍中
尝居帷幄。
从容讽谏。
拾遗左右。
皆大臣之任。
故其秩峻。
其任重。
则君敬其言而用其道。
况謇谔之地。
宜用老成之人。
秩不优崇。
则难用耆德。
谏议大夫
望依隋氏旧制。
升为从四品
分为左右。
以备两省四品之阙。
向后与丞郎出入迭用。
以重其选。
御史中丞/右。
中丞大夫之贰。
大夫秩崇。
官不常置。
中丞常为宪台之长。
九寺少卿秘书少监国子司业京兆少尹等。
并省寺之贰。
皆为四品
御史中丞官业虽至。
品秩未崇。
望升为从四品
大夫之贰。
令不隔品。
亦为丞郎出入迭用。
以重其选。
以前。
臣等商量。
缘事关朝廷典制
须行之可久。
必在博尽偫议。
询谋佥同。
望令两省御史台五品以上尚书省四品以上太子太保太常卿参议闻奏。
未审可否。
论时政记等状843年10月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
长寿二年
宰臣姚璹以为帝王谟训。
不可阙于纪述。
史官疏远。
无因得书。
请自今以后。
所论军国政要。
宰臣一人撰录。
号为时政记
厥后因循。
多阙纪述。
臣等商量。
向后坐日。
每闻圣言。
如有虑及生灵。
关兴替。
可昭示百代。
贻谋后昆者。
宰臣献替谋猷。
有益风教。
并请依国朝故事。
其日知印宰臣撰录。
连署名封印。
至岁末送史馆
起居注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
右。
起居注比者不逐季撰录。
至有去官三五年后。
犹未送纳者。
伏以每度延英奏事后。
向外传说。
三事犹两事虚谬。
岂有起居注记。
皆三二年后。
采于传闻。
耳目已隔。
固非实事。
向后起居注记。
望每季初即送纳向前一季文字与史馆
纳讫。
具状申中书门下
史馆受讫。
亦申报中书门下
其起居改转。
便望以注记迟速为殿最。
如有军国大政。
传闻疑误者。
仍许于政事堂都见宰相等。
临事酌量。
如事已施行。
非关机密者。
并一一向说。
所冀书事信实。
免有传疑。
论九宫贵神坛状841年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
天宝三载十月六日敕。
九宫贵神。
实司水旱。
功佐上帝。
德庇下民。
嘉谷岁登。
灾害不作。
每至四时初节
中书门下摄祭者。
准礼。
九宫次昊天上帝。
坛在太清宫太庙。
上用牲牢币璧。
类于天地神祇。
天宝三载十二月
元宗亲祀。
乾元元年正月
肃宗亲祀。
伏以累年以来。
水旱愆候。
恐是有司祷请。
诚敬稍亏。
今属孟春
合修祀典。
望至明年正月癸丑
宰臣一人祈请。
向后四时祭。
并差仆射少卿尚书等官。
所冀稍重其事。
以申严敬。
臣等去月二十五日已于延英面奏。
伏奉圣旨。
令检旧仪进来者。
今欲及祭时。
伏望令有司崇饰旧坛。
务于严洁。
谨录奏闻。
伏候敕旨。
论九宫贵神合是大祠状842年1月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既经两朝亲祀。
必是祈请有徵。伏以自太和以来。
水旱愆候。陛下常忧稼穑。
每念蒸人。臣等所以上副圣心。
以修坠礼。伏见太和三年礼官御史等状。
或言纵司水旱兵荒。品秩不过列宿。
今者五星悉是从祀。日月犹在中祀。
又云太一天一。此九神于天地犹子男也。
窃观其意。皆是以星辰不合比于天地。
曾不知统而言之。则为天地。
而在天成象。自有尊卑。
谨按后魏五均志。大辰第二星盛而常明者。
为天皇露寝。大帝常居。
始由道奥而陈变通之迹。又天皇大帝
其精耀魄宝。盖万神之秘图。
与河洛之命纪皆禀焉。此则上帝是星之明据也。
天一掌八气九精之政令。以佐天极。
微明而有常。则阴阳序而大运兴。
太一掌十有六神之法度。以辅人极。
微明而得中。则神人和而王道平。
又北斗有衡权二星。天一太一参居其间。
所以财成天工。辅相神道也。
若一槩以列宿论之。实为乖谬。
又按汉书。天神贵者天一太一。
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
则列于祀典。其来久矣。
今五帝犹为大祀。则太一岂宜降礼。
稍重其祀。固为得所。
刘向言祖宗所立神祇旧位。诚未易动。
又曰古今异制。经无明文。
至尊至重。难以疑说正也。
刘向博通。尚难改作。
况臣等学不究于天人。礼尤懵于祀典。
妄为参酌。恐未得中。
伏望更令太常卿礼官详定。庶获明据。
冬至岁朝贺状843年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
伏以近例。
其日若遇有敕权停朝贺。
惟诣兴庆宫贺太皇太后义安太后积善太后
不诣阙庭。
恐乖严敬。
臣子之礼。
实不遑安。
臣等商量。
向后冬至岁。
如遇有敕权停朝贺者。
其日中书门下与百僚。
先诣东上阁门拜表称庆。
望内降高品宣答。
百僚受宣毕。
然后赴兴庆宫
庶为得礼。
仍望永为常式。
未审可否。
谨录奏闻。
伏候敕旨。
请复中书舍人故事状845年12月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
伏见天宝以前中书舍人六员。
机密迁授之外。
其他政事。
皆得商量。
宰臣姚崇奏云。
事有是非。
理均与夺。
人心既异。
所见或殊。
抑使雷同。
情有不尽。
臣既是官长。
望于状后略言事理优劣。
奏闻进止。
自艰难以来。
务从权便。
政颇去于台阁
事多系于军期。
决遣万机。
专在宰弼。
伏以陛下神武功成。
昧旦思理。
精覈庶政。
在广询谋。
诗云。
不愆不忘。
率由旧章。
前汉魏相
好观故事。
以为古今异制。
方今务在奉行故事而已。
数条汉兴以来国家便宜行事。
奏请施行。
臣等商量。
今日以后。
机密及诸镇奏请戎事有司支遣钱粮等外。
其他台阁常务。
关于沿革。
州县奏请。
系于典章。
及刑狱等。
并令中书舍人依故事商量。
臣等详其可否。
别奏闻。
进所撰黠戛斯书状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
右。
今月十三日。
于阁中面奉圣旨。
令撰书进来者。
臣请待郑肃等与语了撰述。
今撰讫。
谨进上。
进所撰颉戛斯可汗书状844年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
奉宣。
令臣于书内添坚昆事者。
缘未审知颉戛斯的是坚昆之后。
恐须粗言梗槩。
未可明书。
今已依宣。
添改其间。
有词意未尽处。
亦更加添。
臣学识空虚。
文理浅近。
再陈严扆。
伏积兢惶。
谨连封进。
进所撰黠戛斯书状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
右。奉宣。
令臣撰进来者。臣详其表中情款。
一一报答。尽不阙遗。
兼不为文言。遣其易会。
缘册命时须令其称蕃事。须云册命之礼。
并依回鹘故事。若须更有邀约。
即待朝廷命使日别赐敕书。稍为允惬。
谨缘上进。未审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