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修史体例状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
右。臣等伏见近日实录。
多云禁中言者。伏以君上宰臣及公卿言事。
皆须众所闻见。方合书于史策。
禁中之语。向外何由得知。
或得于传闻。多出邪妄。
便载史笔。实累鸿猷。
向后实录中如有此类。并请刊削。
更不得以此纪述。又宰臣及公卿论事。
行与不行。须有明据。
或奏议允惬。必见褒称。
或所论乖僻。固有惩责。
在藩镇献表者。必有答诏。
居要官启事者。自合著明。
并当昭然在人耳目。或取舍存于堂案。
或与夺形于诏敕。前代史书所载奏议。
无不由此。近见实录。
多载密疏。言不彰于朝听。
事不显于当时。得自其家。
实难取信。向后所载偫臣奏议。
其可否得失。须朝廷共知者。
方可纪述。密疏并请不载。
如此则书必可法。人皆守公。
爱憎之志不行。褒贬之言必信矣。
以前。臣等伏见近日实录。
事多纰缪。若详求摭实。
须举旧章。谨件如前。
议礼法等大事状845年5月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
按史记。
仲尼在位。
狱讼之词有可与人共者。
不独有也。
伏以汉魏以来。
朝廷大政。
令公卿奏议。
讲求理道。
博尽偫情。
所以政必有经。
人皆务学。
著在史策。
粲然可观。
臣等商量。
如有事关礼法。
偫情凝滞者。
各望令本司申尚书都省
下礼官学官详议。
意见不同者。
任为别状。
如是刑狱。
亦令法官同议。
然后丞郎以下详具可否闻奏。
郎吏有能驳难者。
皆许上闻。
并须先据经义。
其次取正史策故事。
不得自为意见。
言涉浮华。
礼官学官才识出人。
议论精当者。
向后擢授台省官
郎吏别与迁擢。
所冀汉魏之风。
复行今日。
以前。
臣等今月二十五日
已于延英面奏奉圣旨。
令条疏将状来者。
谨具如前。
刘沔与回鹘宰相颉于伽思书842年8月20日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会昌三年八月二十日
大唐河东节度使检校右仆射刘沔致书于九姓回鹘颉于相公阁下。
曩者回鹘因延陀之乱。
归心中国。
太宗亲幸灵武
纳彼降人。
瀚海都督
列于内地。
爰初封植。
自我深恩。
回鹘立国立家。
莫非唐德。
皇帝自闻回鹘乖乱。
继以灾荒。
为纥扢斯所攻。
国已残灭。
可汗率伤痍之众。
席捲而来。
朝廷遣告谕之使。
毂击于外。
诚宜恭听诏命。
渐归漠南。
国家得以施拯救之恩。
成招携之礼。
呼韩单于亦以离乱。
归附汉廷。
定计之初。
则遣子入侍。
款塞之后。
又来朝京师
既得为臣之义。
实展外藩之敬。
然后汉家拥护出塞。
救恤加恩。
况回鹘累代称藩。
久修臣礼。
只合先请朝谒。
自陈艰危。
太和公主是帝室爱女。
太皇太后夙所钟念。
可汗亦宜遂其情礼。
便遣入朝。
虽皇帝不许。
当勤固请。
为可怜之意。
陈自托之诚。
岂不感明主之心。
塞华夷之望。
则我之救恤。
无所愧怀。
而乃睥睨边城。
桀骜自若。
邀求过望。
如在本蕃。
遐迩之人。
无不惊叹。
今又深入边境。
残虐生人。
以退浑为名。
侵暴未已。
黎庶伏窜。
莫敢定居
秋稼盈畴。
不遑收刈。
夫欲求大国之援。
继姻好之情。
当务交欢。
岂宜如是。
来书又云。
蕃人易动难安。
加忿怒后。
不可制得。
只如回鹘为纥扢斯所困。
岂可一日暂忘。
举国将相遗骸。
弃于草莽。
累代可汗坟墓。
隔在天涯。
固宜泣血枕戈。
尝胆思报。
大雪冤耻。
告谢幽魂。
回鹘忿怒之心。
合施于彼。
而欲灭弃仁义。
逞志中华。
天地神祇。
岂容此事。
诗云。
刚亦不吐。
柔亦不茹。
回鹘以纥扢斯之强。
不敢报复。
可谓吐刚矣。
轻退浑之弱。
惟务伤杀。
可谓茹柔矣。
又诗云。
君子如怒。
乱庶遄沮。
君子怒以止乱。
不闻生乱。
相公深思此义。
勿更轻言。
今弊邑恃回鹘之信。
不惮回鹘之怒。
若外与中国结怨。
内为纥扢斯所排。
迁集鸟徙。
流离蓬转。
以沔揣度。
终难取济。
前代郅支单于
不事大汉。
寄命坚昆
寻又远托康居
自成夷灭。
往事之戒。
得不在怀。
呼韩之败也。
其臣伊秩訾劝呼韩称臣事汉。
从汉求节。
呼韩纳用其策。
保安全。
又戎子驹支将预晋盟。
执政以有二心数于朝。
驹支乃自称不侵不叛
何恶能为。
执政嘉之。
遽命即事。
相公以伟才宏略。
匡弼可汗。
既无秩訾之明。
谨于事大。
又无驹支之辨。
自达其诚。
而欲绝累代之欢。
兴二国之祸。
称虽释憾。
何以戴天。
又古人云。
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倘自改悔。
实未为晚。
恐未尝思此。
聊布所怀。
信之与否。
幸垂见示。
不具。
沔白。
忠顺报回鹘宰相书意842年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来牒云。
未得般次归国。
不知今日推明日。
回鹘闻此事。
尽头闷者。
国家富有四海。
岂惜微细资财。
比在京交付药罗九政(药罗葛氏也)之时。
已不管领。
只缘可汗都无定所。
来去不常。
又无大段驼马。
自取般次。
恐诸蕃劫夺。
须稍安详。
欲令送至东北岭外。
忽虑万一散失。
又以词语见尤。
望依前自遣驼马般运。
此令兵马护送。
又云。
嗢没斯王子不合亲近。
我国家统御四夷。
皆同赤子。
倘顺于国。
尽合绥怀。
如天地之广。
无不覆载。
如江海之大。
无不包容。
嗢没斯是先可汗子孙。
今可汗兄弟穷而归命。
尤所矜怜。
若弃其款诚。
何以柔远。
回鹘须自愧不恤兄弟。
令其不安。
更欲追寻。
是何道理。
彼酋长如迫于饥渴。
愿归国家。
优待之礼。
必与嗢没斯无异。
想知朝廷眷遇回鹘之深也。
如可汗早依圣旨。
不入边疆。
但归漠南候命。
朝廷岂有所惜。
又云。
回鹘往前蕃人。
易动难安。
不可制得。
朝廷只要回鹘承顺国家。
常为好事。
惟行仁义。
不作尤违。
则朝廷欲疏隔回鹘一日不得。
若只务侵扰汉界。
劫夺牛羊。
以此为强。
实所不惮。
如此行事。
与诸小部落何如。
欲称回鹘强大。
岂肯敬贵。
忠顺边将粗才。
性本愚直。
辄此忠告。
幸垂三思。
刘沔与回鹘宰相书意842年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纥扢斯专使将军踏布合祖达千⿺(辶悉禾亥义判官元因娑拽汗阿已时等七人至天德上表云。
破灭回鹘之时。
收得皇帝女公主
缘与大唐本是同姓之国。
固不敢留公主
差都吕施合将军送至南朝
至今不知信息。
不知得达大唐
为复被奸人中路隔绝。
缘此使不回。
今出四十万兵寻觅。
若被别人留连不放。
请子细报。
即差人就彼寻觅。
上天入地。
终须觅得送公主
使若入吐蕃国去。
即至吐蕃
皇帝自览表章。
颇深轸念。
缘与回鹘可汗久修邻好。
加以姻亲。
艰难之时。
常展勋力。
情义至重。
休戚是同。
今纥扢斯雠怨可汗。
兼求公主
必虑大兴兵甲。
纠合诸蕃。
长驰南行。
直至塞上。
今可汗人众饥馑。
兵数无多。
强敌倘来。
将何禦捍。
非惟大唐之力。
救助至难。
兼恐边城之民。
因此罹患。
可汗须与将相熟议。
早务良图。
依倚侧近山川。
深自藏匿。
且送公主归国。
以避责言。
且纥扢斯虽来。
足得免祸。
又踏布合祖云。
纥扢斯即移就合罗川
居回鹘旧国。
兼以得安西北庭达怛等五部落。
又云。
昨者二千骑送踏布合祖至碛北。
令累路逢着回鹘即杀。
踏布自本国至天德西城。
更不逢着回鹘一人。
无可杀戮。
又恐回鹘与吐蕃通信
已令兵马把断三河口道路。
则筹略兵马之势。
揣度可知。
且兴废在天。
否泰有运。
纥扢斯以寡为众。
以弱为彊。
岂止人谋。
固是天赞。
古人云。
大福不再来。
盖以天亡之后。
终难再振。
若欲且依黑车子
延引岁时。
不惟雄豪所耻。
实亦诸蕃轻笑。
倘纥扢斯逼逐。
黑车子之心。
焉可保信。
不如早归大国。
自保安全。
顺天命以去危。
恃姻好而求福。
皇帝宠待存恤。
必更加恩。
辄献良箴。
幸垂采纳。
恐要见纥扢斯表本。
今亦录往。
代符澈与幽州大将书意841年10月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某月日。河东节度使符澈致书幽州大将周都衙以下。
比闻海内之论。幽州师有纪律。
人怀义心。河朔诸军。
以为模楷。今之所睹。
异于是矣。窃知大将以下。
初上表举陈行恭。寻又举张绛。
皆云文武全才。军情悦服。
今又不容张绛。斥逐而来。
取舍之间。苍黄骤变。
举棋不定。春秋所讥。
远近闻之。莫不𠷣笑。
旬月之内。移易三人。
不可谓师有纪律矣。不俟朝旨。
专自树置。不可谓人怀义心矣。
今思顿雪前耻。再取美名。
莫若谢罪朝廷。别请戎帅。
如此则一军盛美。千古流芳。
澈忝在近邻。素钦风仪。
辄陈鄙见。实谓良图。
大将等三思。不至疑惑。
代宏敬与泽潞军将843年5月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昨览大将等陈情表。
未知迷复。
颇事游词。
宏敬任忝专征。
兼许招谕
思欲布朝廷大信。
解彼深疑。
指事而言。
更无文饰。
只如公等本使。
疾病绵惙。
既以上闻。
便须请监军权知兵马。
以俟朝旨。
岂有表章未发。
邪计已萌。
遽遣刘稹衙内决事。
不令常侍父疾。
既亏子道
深累国章。
远近闻知。
无不骇听。
姜崟四月十三日到城。
至二十三日
圣上惊异此事。
要知端的。
遂令追问。
冀得实情。
姜崟状称。
四月六日大衙宅内小听
实见本使。
至八日晚后。
刘稹传本使处分。
令入城请医。
并不见本使。
又云。
女婿李方四月五日降职至十将
妹婿王再晟被发遣山东
邯郸镇佐军虞候
崟见女婿辈皆被降黜。
遂怀忧惧。
郭谊觅使入城。
至四月三十日
追问梁叔乂。
亦只缘公等本使不见。
宣慰问疾使又不见。
医官梁叔乂自通状云。
刘守义扶刘稹时。
叔乂对都押衙郭谊向守义道。
且莫如此。
若拟扶郎君
待国家处分。
不可依河朔自专。
刘守义因此怀恨叔乂。
诈传本使处分。
令入奏谢医药方。
便夺叔乂职事。
姜崟梁叔乂是彼心腹。
尚不得面见本使。
于朝廷通状。
称本军尽云已亡。
军中法严。
不知委细
宣慰使既不得面见。
固难辨明。
今公等表章。
仍云故使初奏疾病。
姜崟梁叔乂并云被台司收系。
军人闻此消息。
且言故使尚未薨背。
事已如此。
自是公等行诡谲之计。
诬罔朝廷。
凡所施为。
事多矫诈。
在朝廷须知事实。
焉得不一一追问。
及奏公等本使丧亡。
圣上三日废朝。
宠赠师傅。
方欲遣使吊祭。
以备哀荣。
寻属薛常侍回。
知不入衙门不受敕。
镇州省使方回及常道军将樊琮
知公等拒命之心。
必无悛改。
圣上曲为含忍。
询访百僚。
朝廷大臣。
藩翰戎帅。
切齿愤惋。
如报私雠。
圣上事非获已。
方降明制。
始终恩礼。
可谓无遗。
公等须知罪恶贯盈。
神人共弃。
更不得扇虚妄之说。
归怨朝廷。
聊布所怀。
各当知悉。
彦佐与泽潞三军书843年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自天宝以后。兵起山东
惟泽潞一军。不亏臣节。
李司徒抱玉以元勋上将。初领戎韬。
李相公抱真武略忠诚。复总戎柄。
教习步射。振起军声。
为列镇之雄。皆李公之力。
及说谕太尉武俊。首破朱滔
击韩师于武安。屋瓦皆振。
剪符寇于淮服。草木皆兵。
六十年间。忠名尚在。
李相公殂谢。朝廷以王尚书虔休代之。
李缄令居丧东洛。一军受命。
莫敢借留。致泽潞功勋。
成泽潞节义。迩代节相
谁继李公。彼军尚不顾私恩。
以隳王制。岂有从谏跋扈既久。
忠孝无闻。于彼一军。
有何恩泽。若委心泽潞将校
即不合别置纪纲。以劫胁人心。
自图身计。奈何拒君亲之命。
从逆乱之谋。近者卢从史首鼠两端。
贪狼成性。包隐奸慝。
逗留兵机。彼大将司徒王宪等。
因事图之。寻就束缚。
朱滔之功未朽。擒从史之效又彰。
诚动上元。忠贯白日。
一军盛美。可不惜哉。
比闻从谏志在猖狂。招致亡命。
逆人亲党。游客布衣。
皆在公宴之中。列于大将之上。
一军愤愧。固已积年。
岂可舍累代之美名。忘近岁之深耻。
将性命家族。以徇騃童。
生为不忠之人。死为不臣之鬼。
彦佐忝受明命。总彼成师
感叹之怀。寝食忘次。
愿将忠素。宣布皇恩。
俟彼英豪。见几而作。
爵秩荣宠。身自取之。
岂得临难因循。为人受祸。
勉思奇策。以副深心。
李石刘稹844年1月4日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贾偫至。
二十八日书诲。
郎君自知愆负。
思保生全。
望阙披诚。
祈天请命。
远述迷复。
聊慰怀。
思之。
郎君为子为臣。
忠孝并弃。
居丧求袭。
阻命专权。
数遣乱军。
侵轶邻境。
比者河阳晋绛。
未有重兵。
侵犯颜行。
屡焚庐舍。
又疆场之吏。
收得彼管簿书
皆呼官军为贼。
来即痛杀。
可谓悖言肆口。
逆节滔天。
今欲自新。
诚为善意。
伏思圣上屈累朝之法。
实亦至难。
将相等怀忿惋之心。
岂宜延纳。
然须得实事。
并见忠诚。
则圣上矜贷有名。
偫臣陈请有路。
惟有尽率国属。
面缚来降。
即驰诣界首。
亲自受纳。
然后承诏解缚。
送赴阙庭。
则在朝公卿。
岂有异议。
临境将帅
皆得息词。
如拟先求解兵。
次望洗雪。
则此暂延旬月之命。
以偷顷刻之安。
苟怀是心。
谁敢保信。
属忝宗室。
任极台阶。
将身族保人。
岂是小事。
况国家自元和以来。
累剪叛臣。
至于事迫计穷。
潜输密款。
伪词变诈。
无不备谙。
今欲行之。
必恐非计。
夫鲁阳回日。
邹子动天。
更无其他。
只在诚信。
如未从鄙见。
空献表章。
帅臣
岂敢任受。
时不可失。
幸少详思。
不宣。
白。
卢钧昭义大将844年4月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缪承宠寄。
获抚雄藩。
实欲布时雨润物之仁。
昭苏合境。
薰风解愠之德。
安辑疲人。
想彼众心。
必当感悦。
昭义艰难之后。
常保忠名。
兴元之初
又著勋力。
穆宗刘稹祖宗。
乘机变归款。
朝廷委以节义之军。
授以腹心之寄。
岂谓移淄青旧染之俗。
上党为善之人。
日往月来。
偫情如醉。
今王师问罪。
将及岁期。
悯彼一方。
迷而不返。
皆以奉刘稹为义。
实所懵然。
且封壤城池。
莫非王土。
军人黎庶。
岂非王臣。
刘稹祖父。
窃我宪章。
质尔家族。
蔑弃大义。
显负于君亲。
将何诡词。
自固于军旅。
且夫示众于大顺。
求人以尽心。
而五郡从之。
终乃不悟。
晋侯重耳曰。
君父之命不校。
校者吾雠。
公等岂无诚心。
见此事理。
又公等贵刘稹祖者。
必以识君臣之义。
审顺逆之心。
濯身沧波。
上睹白日。
以此为是。
遂能乐从。
今则自遭其时。
足以行志。
近者杨弁起于卒伍。
敢乱晋阳
康政孙制等皆是耆将。
已居右职。
一旦狂惑。
助其凶威。
曾不再旬。
果就擒缚。
僇于都市。
罪及妻孥。
公等睹此祸机。
得不深戒。
李丕中丞能全劲节。
自拔乱邦。
曾未一年。
骤历三郡。
已分土。
为国功臣
公等见其光荣。
得不健羡。
成败利害。
昭然可知。
祸福无门。
行之即是。
所以不引古事。
不饰虚词。
直指目前。
易于取信。
公等倘枭戮刘稹
自建功名。
大则别领将旄。
次则不失符竹。
身受爵禄。
福及子孙。
去危就安。
事同反掌。
又得戎旅解甲。
黎庶归耕。
老幼无焚灼之虞。
闾井得宴安之乐。
再洽恩化
岂不美哉。
先布至怀。
各当信纳。
李丕郭谊844年4月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夏首初热。
伏惟十三叔动止万福。
自归朝廷。
颇获优宠。
三领大郡。
荣列中司
想十三叔远闻。
必深喜慰。
顷岁寓游上党
与主公素未相知。
十三叔剪拂提携。
遂叨右职。
寻蒙见哀羁旅。
申以婚姻。
托系援于高门。
实光荣于鄙族。
每怀恩遇。
刻骨铭肌。
去年初投国家。
便蒙圣上于三殿召对。
此时具奏云。
臣是十三叔遣密归国。
先布款诚。
十三叔久受刘家厚恩。
未忍便弃。
留待挟持不得。
势力稍衰。
必擒剪军中恶人。
率先归国。
圣上深赐信纳。
已记十三叔姓名
自后缘除授忻州
去彼疆界遥远。
常抱深恨。
无由自申。
今蒙改授晋州
兼充右尚书副使
密迩封壤。
瞻望不遥。
若不披露赤诚。
实负姻好。
回鹘可汗士马已尽。
一身归投黑车子
近黠戛斯国王遣将军百馀人入朝。
请发本国兵四十万众。
袭逐可汗。
擒送京阙。
又西蕃赞普近亡。
新立赞普
才年十岁。
国中至今未定。
两蕃宰相以下。
进表请托附大唐
今国家边塞底宁。
八表无事。
须将国力。
平殄五州。
除有司馈运之外。
圣上不惜内府金帛。
频以出赐。
又诸道兵马。
微有损伤。
即徵兵填替。
必作数年讨伐之意。
十三叔自料形势。
必当坐见危亡。
幸因在邻近。
朝廷委信。
必须早图功效。
自取宠荣。
保衰老之年。
全一门之命。
书名竹帛。
岂不美哉。
只在冀氏
相去咫尺。
只要十三叔有一明据。
得圣上密知。
此状到后。
且望惠数行手示。
潜布忠款。
便遣人进上。
必请密诏安存。
此事石尚书并不知。
指天誓心。
达此诚意。
幸垂延纳。
不至迟疑。
祸机在身。
岂得顾望。
古人云。
晏安鸩毒。
不可怀也。
盖以偷安比于鸩毒。
切望思之。
临楮零涕。
此情何极。
不宣。
再拜。
石雄刘稹844年7月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雄白。
比者牙(一本有内字)兵马使弃累代之勋业。
为四海之罪人。
寄命网罗。
坐待夷灭。
将谓迫于将校
未遂本心。
今则将校尽离。
军心日骇。
若不见几而作。
必恐受僇于人。
昨打暮宿寨。
收得文书云。
陈许游奕使贺意密报云。
官军二十五日齐进。
牒报王尚书
请勘虚实。
近得王尚书报云。
追到贺意勘责。
款称曾在昭义效职。
与彼军游奕使唐再清情分至深。
每因游奕相见。
彼此说军中密事。
并已承伏。
王尚书便已按军令讫。
贺意又款称。
唐再清隔乾河密说云。
朝廷若与郎君节。
须从西面来。
若从南面来。
刘公直心怀两端。
必恐自取。
又云。
二郎疾病绝重。
命在朝夕。
军中已别有准拟。
不久即是王人。
忠武军何必苦相杀伤。
又收得彼处投降军将高文端等。
皆云回西诸寨兵马商量。
欲立安全庆替兵马使
文端等不愿更事全庆。
所以归国。
虽久在行间。
不与先相公交接。
然俱是河朔军将
臭味略同。
将睹覆亡。
不无深惜。
今圣上方示大信。
以安危疑。
倘能自新。
必舍罪衅。
况两面主兵大将
皆有贼心。
事迫图全。
必自救祸。
兵马使若不早决大计。
束身归降。
更欲迁延。
即无所及。
凉风已至。
白露将凝。
弓劲马豪。
视险如砥。
粮储丰足。
器甲精坚。
并是诸道强兵。
近方抽到。
士皆宿饱。
人有斗心。
大兵一交。
立见焦烂。
辄申愚虑。
幸纳至怀。
不具。
雄白。
宰相李执方840年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何司徒顷因军中扰攘。
起授翰垣。
推体国之诚。
动遵朝典。
罄守藩之礼。
终保令名。
遽此沦亡。
深可悼惜。
闻以监军朝觐。
贵安物情。
军府事权令后嗣勾当
本于忠顺。
固匪循私。
伏以圣上君临。
惟新景化。
施王者之号令。
事贵有名。
奉祖宗之法度。
不可轻易。
旋观臣节。
岂惜恩荣。
今公卿之议。
皆请别命戎帅。
圣上恩深悼往。
义在安人
司徒之尽忠。
方垂茂轨。
想后嗣之善继
必有令图。
只在邻近将帅
成其美志。
元和初两河跋扈之势。
尚未可怀。
朝廷制置之宜。
难于今日。
李师道兵锋物力。
足以自强。
犹悉献吏员
请颁贡赋。
管内盐法。
皆归有司。
沥款披肝。
乃授留务
王承宗迷而知复。
寻自纳忠。
进德棣两州。
以效诚节。
故得举族荣盛。
一门保安
尚书以朝廷公议。
两镇旧体。
令速效忠款。
自求宠荣。
不使河朔邻封。
误其大计。
尚书藩方重寄。
宗室信臣
报国之忠。
仰思展用。
成人之美。
必为忠谋。
望早布嘉言。
勤于善诱。
邀其实效。
勿受诡词。
临事制宜。
固在明略。
若未获要领。
无惮再三。
待知赤诚。
方可闻奏。
但出于雅意。
不可云某等令布此怀。
其间若须商量者。
望于判官大将中拣忠信有才识人。
令充使至此。
伏希鉴悉。
不宣。
某等状。
宰相刘约841年9月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张判官至。奉问。
具承情旨。尚书以幽蓟频有叛乱。
志在澄清。远陈嘉猷。
益见忠恳。况先侍中累代继美。
功德在人。尚书自按邻封。
日彰惠政。想彼人情瞻望。
芬若椒兰。圣上天纵英明。
文武并用。正是忠良报国之日。
将帅展力之时。圣意又以幽蓟一方。
频害节将。惩其污俗。
未欲加恩。张绛固须首变乱风。
恭俟朝旨。若拟作三军章表。
坐望兵符。窃料圣情。
未必允许。倘不早图良计。
先效赤诚。计不日之间。
必又致变。闻彼军大将
多是旧人。感先侍中深恩。
尚书美政。导其善意。
必合遵承。且望密遣腹心。
大布诚信。令张绛自求多福。
以保永安。若能请朝廷命帅。
尚书领镇。便自归阙。
必不失二蕃金吾。若欲外任。
即商量宋亳大郡。便与亚相
军中兼与二十万疋物充赏。大将以下。
皆酬以官荣。令此一军。
永为朝廷心腹。倘不思大义。
姑务因循。即三数月间。
且不问着。既未降朝命。
何以保安。望尚书审更筹度。
施方略。必不可费国家财力。
致他日兴师。倘成此功。
永光史策。张判官到后。
且详观事势。密自揣摩。
可之与否。速望报示。
不宣。某等状上。
宰相与王宰书844年1月5日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近闻游奕使更收得刘稹章表。窃以王太尉武俊有安国之大勋。
藏于清庙。至于孙承宗阻命。
在镇犹遣亲弟承恭自太原诣张相上表祈哀。宪宗不许。
旋又遣男知感知信入朝。属淄青殄灭。
制使杨仆射检得文案。方知危害武相。
本在淄青。承宗无盗杀之罪。
方获昭雪。今刘稹父子无功。
皆负重衅。既不诣尚书面缚。
又不遣家属祈哀。置章表于衢路之间。
望朝廷降非常之泽。悖慢无礼。
前古未闻。游奕将不便毁除。
寔恐非是。况杨弁遣亲侄入潞州潜通情计。
刘稹并不擒送。又石会关将杨珍却还石会关。
兼投贼界。刘稹便敢受纳。
已加兵固守。比令逆将贾偫送表至太原
少傅李相公奏闻。旋属军中有变。
竟未有进止处分。杨弁潜送。
贾偫却归。刘稹亦便受领。
狡童逆状如此。不知进表何为。
汉宣帝将图霍禹。名臣张敞云。
不合明诏自亲其文。只合明诏以恩不听。
偫臣以义固争。今将帅大臣容其章表。
即是私惠归于臣下。不赦在于朝廷。
事体之间。交恐不可。
切虑尚书以疆场之事。皆须上闻。
惟此事抑而不奏。未为至当。
望向后更有章表。便令将校所在焚之。
惟面缚而来。然后可受领。
辄此披陈。幸垂鉴纳。
不宣。某等上状。
宰相卢钧844年9月7日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圣上以尚书廉简奉公。
和惠恤下。
所至之地。
皆有能名。
昭义乘僭侈之馀。
非廉简无以革弊。
当掊克之后。
惠和无以安人
故辍自汉南
抚宁上党
承入境之日。
煦然如
壶浆塞途。
幼艾相庆。
甚善甚善。
近频见章表。
救雪罪人。
姑务和宁。
以安反侧。
窃循雅旨。
备见深怀。
然周书云。
刑乱国用重典。
盖以污染之俗。
终须荡涤。
虽唐虞之际。
至理之极。
犹投放四罪。
天下乃定。
且以近事明之。
顷岁刘总送出幽州大将二十人。
当时执政以苟且为意。
奏请放还。
其后朱克融之徒。
皆是其数。
朝廷深惩前弊。
不得不然。
尚书公忠简俭。
皆以具美。
惟稍缺威断。
实愿弥缝。
子产戒太叔以政莫如猛。
夫火烈。
人望而畏之。
故鲜死焉。
水懦弱。
人狎而玩之。
则多死焉。
太叔为政。
不忍猛而。
郑国多盗。
太叔悔之曰。
吾早从夫子之言不及此。
诸葛入蜀。
刑法至峻。
法正谏曰。
君初有其地。
未垂惠恤。
且客主之义。
宜相降下。
愿缓刑弛禁。
以慰其望。
亮答曰。
宠之以位。
位极则残。
顺之以恩。
恩极则慢。
吾今威之以法。
法行则知恩。
限之以爵。
爵加则知荣。
荣恩并济。
上下有节。
为理之道。
于此而著。
尚书子产诸葛亮何如人也。
尚不以而理。
断可知矣。
切望猛相济。
仁勇并施。
仗义而行。
临事必断。
不以小惠。
扰兹至公。
待一方之人。
皆明大顺。
然后渐布仁德
平之以和。
斯为得也。
辄陈至言。
幸垂信纳。
不宣。
某等状上。
桂州郑中丞847年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某当先圣御极。再参枢务。
两度册文及宣懿太后祔庙制圣容赞幽州纪圣功碑讨回纥制讨刘稹制五度黠戛斯书两度用兵诏敕及先圣改名制告昊天上帝文并奏议等。勒成十五卷。
正观初中书代宗朝常相。
元和初某先太师忠懿公。一代盛事。
皆所润色。小子词业浅近。
获继家声。武宗一朝。
册命典诰。军机羽檄。
皆受命撰述。偶副圣情。
伏恐制序之时。要知此意。
伏惟详悉。谨状
姚谏议合书三首 其一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
闰冬极寒。
伏惟谏议十五郎尊体动止万福。
即日某悲绪外。
蒙差赵押衙至。
奉示问不任悚
无由拜伏。
倍积瞻恋。
谨因使回。
奉状不次。
闰十二月二十八日
从表文崖州司户参军同正李某状上。
其二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
天地穷人。物情所弃。
无复音书。平生旧知。
无复吊问。阁老至仁念旧。
盛德矜孤。再降专人。
远逾溟涨。兼赐衣服器物茶药至多。
槁木暂荣。寒灰稍暖。
开缄感切。涕咽难胜。
大海之中。无人拯恤。
资储荡尽。家事一空。
百口嗷然。往往绝食。
块独穷悴。终日苦饥。
惟恨垂没之年。顿作馁死之鬼。
十月末得疾。伏枕七旬。
属纩者数四。药物陈裛。
又无医人。委命信天。
幸而自活。羸惫至甚。
生意方微。自料此生。
无由再望旌棨。临纸涕恋。
不胜远诚。病后多书不得。
伏惟恕察。谨状。
其三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
伏蒙又赐口箴。
不任感戴。
东都日所惠本留洛中。
无人检得。
兼以道路艰阻。
二年来不曾有人至洛。
以此前状咨请。
倍深惶悚。
小生舌箴更改三五字。
不欲两本流传。
今谨录新本献上。
旧本伏望封还。
如不能远寄。
伏惟必赐焚却。
下情切望。
赵总管广州时多。
此月下旬方至此。
伏惟照察。
谨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