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包详道 其二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三、《象山集》卷六
承谕为学日益,良惬所望。
乡来清浊、智愚之说,愿无弃鄙言,时一阅之,或有所启也。
人之省过,不可激烈,激烈者必非深至,多是虚作一场节目,殊无长味,所谓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久后看来,当亦自知其未始有异于初,徒自生枝节耳。
若是平淡中实省,则自然优游宽裕,体脉自活矣。
其三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三、《象山集》卷六
学问日进,甚善,甚善。
为学固无穷也,然病之大端不可不讲。
常人之病多在于黠。
逐利纵欲,不乡理道,或附托以售其奸,或讪侮以逞其意,皆黠之病也。
求诸痴者,固无是矣。
然眩于所听而不明乎择,苟于所随而不审于思,觊觎于非所可得,僭妄于非所能至,失常犯分,贻笑召侮,则痴之为病,又可胜言哉?
详道之病,想已自知其大概,第未可自谓已知之矣。
当于日用出言措意之间,精观密考,使有日改月化之效,或庶几其可瘳也。
如自谓吾已知之矣,则是痴自若也。
来书云「方获自知之审」,若使某代言,必曰「仅能自知」。
言,心声也,不可托之以立词之不善,当知是本根之病。
能于此有感,则自可独类而长矣。
其四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三、《象山集》卷六、《宋元学案补遗》卷七七
为学日进,尤以为喜。
详道天质淳真,但不为誇诈者所惑,亦自有过人处。
文采纵不足,亦非大患,况学之不已,岂有不能者,独恐无益友相助耳。
秋试后能相过,当叩所得。
某年来气血殊惫,颇务养息,然亦不遂所志。
五月来,教授兄一病,殊可畏,近乃向安,此数日尤加强,可喜。
家间聚指之众,尊幼中不能不时有疾病,令人动念耳。
其贫窘又益甚。
幸诸兄相聚,所讲皆其所以处此者,故气象和裕,人亦不知其如此耳。
得诸公书,开益良多,第倦甚,作复不能宣究所怀。
要之纸笔所传,岂如面承也。
其五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三、《象山集》卷六
垂谕新工,以是未能宽裕,所以费力处多。
「优而柔之,使自求之,餍而饫之,使自趋之,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此数语不可不熟味,于己于人,皆当如此。
若能若此,静处、应事、读书、接人,皆当有益。
优游宽容,却不是委靡废放,此中至健至严,自不费力。
详道所为奋迅者,或不免助长之患。
愚见如此,不识以为如何?
其六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三、《象山集》卷六
近尝得李季远书,盛陈别后为学工夫,大抵以为朝夕不懈涵泳,甚有日新之意。
又以详道力以本无事之说排之,渠又论不可无事之故。
某复书云:「所示与详道议论不合之处,皆是讲学不明,人持所见以为说,用相切磋,殆如儿戏」。
今此得信,又有与敏道异同之论,要亦是儿戏耳。
精勤不懈有涵泳玩索之处,此亦是平常本分事,岂可必将无事之说排之?
如读书接事间,见有理会不得处,却加穷究理会,亦是本分事,亦岂可教他莫要穷究理会?
若他持此说者原无着实,但是虚意驾说立议论,初无益于事实,亦须穷见其底蕴,只就他虚意无实处理会,岂可以一说攻一说?
详道来书,甚见己学不明,但执虚说之病。
所与敏道书前一截叙述工夫处,却自分明,及至「岂有要寻方略践一行」之语,此病又见。
敏道所论,亦尝至此间言之。
某但与敏道说此皆是闲说话,皆缘不自就身己着实做工夫,所以一向好闲议论。
闲议论实无益于己,亦岂解有明白处?
须是自知此等说话是闲议论,方有就己向实工夫。
涵养讲究,却是本分事。
其七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三、《象山集》卷六
朋友自仙里来者,皆云蒙子渊启发,无不推服。
但颇有言其酒后言动,殆不可考。
吾家长上亦罪其颠狂。
又有诗偈类释子语,不可以训。
要之,瑕瑜功罪各不相掩。
今亦不及作渠书,或相聚,得以此书示之为幸。
某未得差敕,未及入城。
子渊欲来,及今为一来尤佳。
包显道 其一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三、《象山集》卷六
南轩物故,何痛如之!
吾道失助不细。
近方欲通渠书,颇有所论,今遂抱恨矣。
某今岁与朋友读书滋,在敝居之南五里许,密迩毛坊大路,诸况明甫必能言之。
写至此,方记得曾与显道一到其下议事来,但当时未有滋之名耳。
其二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三、《象山集》卷六
曹立之书,云晦庵报渠云:「包显道犹有读书亲师友是充塞仁义之说」。
注云:「乃杨丞在南丰亲闻其语」。
晦庵与某书,亦云:「包显道尚持初说,深所未喻」。
某答书云:「此公平时好立虚论,须相聚时稍减其性。
近却不曾通书,不知今如何也」?
来书云:「叩杨丞所学,只是躬行践履,读圣贤书,如此而已」。
观「如此而已」之辞,则立之所报殆不妄矣。
不知既能躬行践履,读圣贤书,又有甚不得处?
显道之学,可谓奇怪矣。
包敏道 其一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三、《象山集》卷六
昆仲为学,不患无志,患在好进欲速,反以自病。
闻说日来愈更收敛定帖,甚为之喜。
若能定帖,自能量力随分,循循以进。
傥是吾力之所不能及而强进焉,亦安能有进,徒取折伤困吝而已。
其二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三、《象山集》卷六
小家兄疾嗽骤作,殊令人惊,今幸安愈。
朋友相聚,为况不减畴昔。
元明综家务,时到槐堂,亦不甚得作文字,然气宇超迈,殊不湮没,差强人意
但恐久不就学,则不能成其器耳。
诸侄节前常作文,节后殊不及作,亦是事多。
世昌教诸小子,又自有道理。
诸子亦亹亹不厌,就中春弟伎俩尤进。
制子四月间来滋住得旬日,归后又加进。
初时与春弟棋,春弟颇不能及。
今年乃反出春弟之下。
近旬日棋甚进,春弟又少不逮矣。
凡此只在其精神之盛衰耳。
逢子常出读书,亦颇识字。
百七侄近归,其文亦进,遇事愈有力,今已如馆矣。
试罢能一来否?
闻诸公定帖可喜,但恐「来年尚有新条在,恼乱春风卒未休」。
书词亦尚虚骄,未甚稳实。
履,德之基;
谦,德之柄;
复,德之本。
得罪于履,得罪于谦,难以言复矣。
其三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三、《象山集》卷六
向尝得敏道一书,书中虽无他说,然词语多不平稳,未能不以为忧。
及得今书,开读之,却觉全与旧时所得书不同。
大抵昆仲之病,皆在锐进之处。
毕竟退让安详之人,自然识羞处多。
今为学不长进,未为大患,因其锐进而至于狂妄不识羞,则为惑深而为累大,所谓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者也。
别有一种人,安详迟钝,则只消勉之使进,往往不至有狂妄之患。
至如昆仲,则最贵退让。
若不知此,则病生难救。
详道说欲得回字,凌遽遣此。
承秋凉有肯顾之意,傥不差迟,当得面叩也。
其四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三、《象山集》卷六、《象山先生年谱》卷上、乾隆《贵溪县志》卷三一
敏道之归,诸书悉未及复,几未督过。
贵溪氏一族甚盛,皆尊尚礼法。
往年新辟书院,欲延贤师。
其子弟德辉者,今夏处茅堂稍久,志向甚正。
今其长上遣德辉诣仙里,屈显道以主新书院,来此求书。
应天山书堂已就,某来岁携二子滋其上。
渠家书院,密迩应天,显道肯来,亦可时时过从。
闻其书院甚宏敞,景趣亦不恶,或有高弟,彼中亦尽可相处,得从所请,甚幸!
敏道归后,三家兄尝语及,以为向来浇薄乖戾之气顿无,自非深惩痛省,何以至此?
屡加叹赏,虽侄辈议论亦然。
乃知在彼无恶,在此无斁,固然之理也。
与吴伯颙书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三、《象山集》卷六
比得报字,喜闻日新之功。
作事业固当随分有程准,若着实下手处,未易泛言。
只如八哥在此,朝夕有师友讲切,反有倦志,不能进前。
然此在八哥,亦未易遽责。
盖此事论到着实处,极是苦涩,除是实有终身之大念。
近到此间,却尽有坚实朋友与之切磋,皆辄望风畏怯,不肯近前。
每每寻软弱浮泛之人与之闲话,以为有益。
及至被人指摘,即有垂头阘耳之状。
近日虽稍鲜苏,终是不能奋拔。
近见其资庸腐,亦但涵养之耳。
俟其更健,乃堪炉锤也。
此于八哥亦未足深讶,如四哥但未曾到此间耳。
遇着真实朋友,切磋之间,实有苦涩处,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须是如此,方能有益,不可不知也。
与吴仲时书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三、《象山集》卷六
主文所言《质论》,偶七哥于故书中忽得之,其文信美,今录去。
其人似多读曾南丰陈后山文,却是好时文秀才
观此人之才,似亦有可用,终是气格卑小。
研覈事情处,却甚谨切,有可法者。
若论财用处,似不甚知其实,然其说大纲亦好。
谩录去曾南丰《论将》二篇,以见它蹈袭分明处,亦可以见曾之议论自然与他别处。
大抵天下事,须是无场屋之累,无富贵之念,而实是平居要研覈天下治乱、古今得失底人,方说得来有筋力。
五哥心志精神尽好,但不要被场屋、富贵之念羁绊,直截将他天下事如吾家事相似,就实论量,却随他地步,自有可观。
他人文字议论,但谩作公案事实,我却自出精神与他披判,不要与他牵绊,我却会斡旋运用得他,方始是自己胸襟。
途间除看文字外,不妨以天下事逐一自题评研覈,庶几观它人之文自有所发。
所看之文,所讨论之事,不在必用,若能晓得血脉,则为可佳。
若胸襟如此,纵不得已用人之说,亦自与只要用人之说者不同。
若看文字时有合意或紧要事节,不妨熟读。
读得文字熟底,虽少,亦胜卤莽而多者。
吴叔有书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三、《象山集》卷六
近来所学如何?
尝思初至此时,感发甚盛。
但当时以信向之笃,心诚感通,如草木遇春而生,盖有不自知其所以然者。
有如唐、虞、三代之民,由而不知。
然旧习深固,少缓炉锤,则所感密消,唯存虚气,而实皆旧习矣。
临归数日,颇知其首尾。
知处虽大与旧不同,而纯诚专一乃反不及。
是以乍昏乍明,未必能日新也。
往事要不必论,直便自即今奋拔乃是。
即今奋拔,何复论前日也。
然既已奋拔,则其智必明。
其智苟明,则前日所为亦能自知首尾。
故写此以为验尔,切不可强附会吾言。
信至,但欸曲深思实者,有不合处,写来力辩,乃见足下长进处。
若但随人言语转,却是自家更无主人,何以为学?
观至此,或已失了精彩,却须且放下此信,整冠肃容,自振迅精神,从实端的自省。
须要清健明白,却再取此信观之。
有不合处,不可强合,须精思熟考,写来辩之乃善。
与勾熙载书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四、《象山集》卷七、《江右文钞》卷四
初闻台评相及,固已怪骇,然其馀二三人,又颇当人心,亟欲一见全文,以覈厥旨。
及得而观之,亦良可笑。
如论吴洪王恕,人亦孰以为非。
吴洪章中,乃为唐仲友雪屈,波及朱元晦,谓「以酝酿,竟成大狱,致仲友以暧昧去,议者冤之」,此尤可笑。
吾人所安者义理,义理所在,虽刀锯鼎镬,有所不避,岂与患得患失之人同其欣戚于一升黜之间哉?
顾所深念者,道之消长,治乱攸分。
群徒比周,至理郁塞,遏绝齐语,楚咻盈庭,聚蚊成雷,明主孤矣。
虽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之贤者亦加少为多,临深为高耳。
揆之古人,岂能无愧?
息肩王事,一意自省,尚友方册,勉所未至,则是悠悠者盖有负于国,有负于民,有负于公道,而独无负于我矣。
向日解舟,不得面别,乘便寓此,临风依然。
彭子寿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四、《象山集》卷七
垂示所疑,尤见撝谦之德。
圣贤教人,固句句实头,但不可专指操存之说。
「操则存」,只是孔子一句,孟子引在「牛山之木常美矣」一章后,试取《孟子》全章读之,旨意自明白,血脉自流通。
古人实头处,今人盖未必知也。
扬子云再下注脚,便说得不是,此无足怪,子云亦未得为知道者也。
言固难以尽意,而达之以书问尤难。
盖学之不讲,物未格,知未至,则其于圣贤之言必未能昭晰如辨苍素、数奇耦之审也。
凡所引用,往往失其本旨。
千里附书,往复动经岁时,岂如会面随问随答,一日之间,更互酬酢,无不可以剖析。
且如来示谓「此心本体虽未尝不存,而旧习蔽锢亦未易遽去」。
若言「虽未尝不存」,则与操存舍亡之说亦不相似矣。
大抵讲明、存养,自是两节。
《易》言:「知至至之,可与几也;
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
大学》言:「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孟子》言:「始条理者,智之事也;
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皆是圣贤教人,使之知有讲学,岂有一句不实头。
今讲学之路未通,而以己意附会往训,立为成说,则恐反成心之蟊贼、道之榛棘,日复一日而不见其进。
志与事乖,说与行违,首尾衡决,本末舛逆,未可归之禀赋,罪其懈怠也。
邵中孚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四、《象山集》卷七、《江右文钞》卷四
所示进学證验,此乃吾友天资朴茂,立志坚笃,故能如此,可喜可庆。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乃吾分内事耳。
若不亲师友,汩没于流俗,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岂不可怜哉?
孟子曰:「苟得其养,无物不长;
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今吾友既得其本心矣,继此能养之而无害,则谁得而御之。
如木有根,苟有培浸而无伤戕,则枝叶当日益畅茂;
如水有源,苟有疏浚而无壅窒,则波流当日益充积。
所谓「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
大抵读书,诂训既通之后,但平心读之,不必强加揣量,则无非浸灌、培益、鞭策、磨励之功。
或有未通晓处,姑缺之无害。
且以其明白昭晰者日加涵泳,则自然日充日明,后日本原深厚,则向来未晓者将亦有涣然冰释者矣。
告子》一篇,自「牛山之木尝美矣」以下,可常读之,其浸灌、培植之益,当日深日固也。
其卷首与告子论性处,却不必深考,恐其力量未到,则反惑乱精神,后日不患不通解也。
此最是读书良法,其他非相见莫能尽。
尚书》、《皋陶》、《益稷》、《大禹谟》、《太甲》、《说命》、《旅獒》、《洪范》、《无逸》等篇,可常读之,其馀少缓。
何时得相见,诸当面尽。
未间,千万勉旃,以卒贤业。
颜子坚书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四、《象山集》卷七、《象山先生年谱》卷上
向在八石时,尝纳区区之忠。
既而子坚曾用节父诸人推毂,遂变儒服,端谓迂拙之言,必蒙见弃。
属者屡蒙见过,每于鄙言谓有所启,追念畴昔,为之慨然。
乃知高明终当远到,岂遽不能明众人所同知之过哉?
承欲鄙语,辞情恳至,非苟然者。
圣哲之言,布在方册,何所不备?
传注之家,汗牛充栋,譬之药笼方书,搜求储蓄,殆无遗类。
良医所用,不必奇异,唯足以愈疾而已。
苟厌其常,忽其贱,则非求医之本意也。
向来「不求名声、不较胜负」之语,更愿加察。
道非口舌所能辨,子细向脚跟下点检,岂能自谩?
日新归山,草草布此。
张季忠书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四、《象山集》卷七
元忠说,友朋间唯季忠笃志不懈,甚为之喜。
人苟有志于学,自应随分有所长益,所可患者,有助长之病耳。
虽古圣贤,尚不能无过,所贵能改耳。
《易》称颜子之贤曰:「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由是观之,则颜子亦不能无不善处。
今人便欲言行无一不善,恐无是理。
往往只是好胜,每事要强人,要人点检不得,不知此意已与古人背驰矣。
若无此意,但宽平随分去,纵有过,亦须易觉易改。
便未觉未改,其过亦须轻。
故助长之病甚于忘。
忠之意,志病自少,所患有助长之病,虽未加益,亦自平稳,况必不能不有益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