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清河王怿为所生母服议 北魏 · 崔光
 出处:全后魏文卷二十四
《丧服·大功章》云:「公之庶昆弟为母」。
《传》曰:「先君馀尊之所厌,不得过大功」。
《记》:「公子为其母练冠麻衣縓缘,既葬除之」。
《传》曰:「何以不在五服中也?
君之所不服,子亦不敢服也」。
此皆谓公侯枝子,藉父兄以为称,其母本妾,犹系之于君,不得以子贵为夫人者也。
至如应、韩启宇,厥母固自申内主之尊;
凡、蒋别封,其亲亦容尽君妣之重,若然,便所谓周公制礼而子侄共尊。
汉世诸王之国,称太后,宫室百官,周制京邑,自当一傍天子之式,而不用公庶之轨。
魏氏以来,虽群臣称微,然尝得出临民土,恐亦未必舍近行远,服功衰与练麻也。
罗太妃王母之尊二十许载,两裔藩后,并建大邦,子孙盈第,臣吏满国,堂堂列辟,礼乐备陈,吉庆凶哀,宜称情典。
则不应傍之公第,仍拘先厌。
愚谓可远准《春秋》子贵之文,上祔周汉侯王之体,成母后之尊,蠲帝妾之贱,申疏丧之极慕,拟功练之轻悲。
诚如此:则三年之丧,无乖于自达,巨创之痛,有遂乎在中,宁成过哀,情理俱允」。
时议者不同,诏服大功。
时又疑清河国官从服之制,太学博士李景林等二十一人议:「按《礼》文,君为母三年,臣从服期。
司空自为先帝所厌,不得申其罔极。
依《礼》大功,据丧服厌降之例,并无从厌之文。
太妃既舍六宫之称,加太妃之号,为封君之母,尊崇一国。
臣下固宜服期,不得以王服厌屈而更有降。
礼有从轻而重,义包于此(《魏书·礼志》四。延昌三年清河王怿所生母罗太妃薨,表求申齐衰三年。诏礼官博议。侍中中书监太子少傅崔光议。)
诈为胡玄度等列诬清河王怿 北魏 · 刘腾
 出处:全后魏文卷五十五
许度等金帛,令以毒药置御食中,以害帝,自望为帝,许度兄弟以富贵(《魏书·元叉传》)
豫章文献王墓志铭 南齐 · 王融
四言诗 出处:全齐文卷十三
领袖倾沦,人网弛没。
半岳推峰,中河坠月。
眷然晓隧,如何夜台。
鲸骖惋慕,葆吹徘徊。
千秋万祀,顾有馀哀(《艺文类聚》四十五)
清河王怿灵太后使沙门惠怜以咒水疗病表 北魏 · 李义徽
 出处:全后魏文卷四十一
臣闻:《律》深惑众之科,《礼》绝妖淫之禁。
皆所以大明居正,防遏奸邪。
昔在汉末,有张角者,亦以此术荧惑当时。
论其所行,与今不异。
遂能詃诱生人,致黄巾之祸,天下涂炭,数十年间,之由也。
昔新垣奸不登于明堂,五利侥终婴于显戮(《魏书·清河王怿传》:「时有沙门惠怜,自云咒水饮人,能差诸病。灵太后使于城西之南,治疗百姓病。表谏。」案《北史·李先传》:「义徽清河王怿记室,笺书表疏,文不加点。沙门惠怜以咒水饮人,义徽,称其妖妄。因令人徽草奏以谏。太后纳其言。」)
清河王怿为生母服诏延昌三年 北魏 · 元恪
 出处:全后魏文卷十
《礼》有从无服而有服,何但从轻而重乎?
怿今自以厌,故不得申其过隙,众臣古无疑厌之论,而有从轻之据,曷为不得申其本制也。
可从尚书景林等议(《魏书·礼志》四)
清河王怿乞议定丧礼令熙平一年十一月 北魏 · 宣武灵胡后
 出处:全后魏文卷十四
礼者为政之本,何得不同,如此可依表定议(《魏书·礼志》四)
伏阙上书理清河王 北魏 · 韩子熙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一
窃惟故主太傅清河王,职综枢衡,位居论道,尽忠贞以奉公,竭心膂以事国,自先皇崩殂,陛下冲幼,负扆当朝,义同分陕。
宋维反常小子,性若青蝇,污白点黑,谗佞是务,以元叉皇姨之婿,权势攸归,遂相附托,规求荣利,共结图谋,坐生眉眼,诬告国王,枉以大逆。
赖明明在上,赫赫临下,泥渍自消,玉质还洁。
谨案律文:诸告事不实,以其罪罪之。
遂无罪,出为大郡,刑赏僭差,朝野怪愕。
若非宋维为计,岂得全其身命,方抚千里?
王以权在宠家,尘谤纷杂,恭慎之心,逾深逾厉,去其本宅,移住殿西,阖门静守,亲宾阻绝。
于时吏部咨禀刘腾,奏其弟官,郡戍兼补。
及经内呈,为王驳退。
由此生嫌,私深怨怒,遂乃擅废太后,离隔二宫,掠拷胡定,诬王行毒,含龄戴发,莫不悲惋。
及会公卿,议王之罪,菲不俛眉饮气,唯咨是从。
仆射游肇,亢言厉气,发愤成疾,为王致死。
王之忠诚款笃,节义纯贞,非但蕴藏胸襟,实乃形于文翰,搜括史传,撰《显忠录》,区目十篇,分卷二十。
既欲彰忠心于万代,岂可为逆乱于一朝。
乞追遗志,足明丹款。
籍宠姻戚,恃握兵马,无君之心,实怀皂白。
擅废太后,枉害国王,生杀之柄,不由陛下,赏罚之诏,一出于
名藩重地,皆其亲党,京官要任,必其心腹。
中山王熙本兴义兵,不图神器,戮其大逆,合门灭尽,遂令元略南奔,为国巨患。
奚康生国之猛将,尽忠弃市。
其馀枉被屠戮者,不可称数。
缘此普天丧气,匝地愤伤。
致使朔陇猖狂,历岁为乱,荆徐蠢动,职是之由。
赵高秉秦,令关东鼎沸,今元叉执权,使四方云扰。
自古及今,竹帛所载,贼子乱臣,莫此为甚。
开逆之始,起自宋维,成祸之末,良由腾矣。
而令凶徒奸党,迭相树置,高官厚禄,任情自取,非但臣等痛恨终身,抑为圣朝怀惭负愧。
以臣赤心㥪娄之见,宜枭诸两观,洿其舍庐,腾合斫棺斩骸,沉其五族。
上谢天人幽隔之愤,下报忠臣冤酷之痛。
方乃崇亚三事,委以枢端,所谓虎也更傅其翼。
朝野切齿,遐迩扼腕。
蔓草难除,去之宜尽。
臣历观旷代,缅追振古,当断不断,其祸更生。
猜忍,更居衡要。
臣中宵九叹,窃以寒心,实愿宸鉴,早为之所。
臣等潜伏闾阎,于兹六载,旦号白日,夕泣星辰,叩地寂寥,呼天无响。
卫野纳肝,秦庭夜哭,千古之痛,何足相比。
今幸遇陛下睿圣,亲览万几,太后仁明,更抚四海,臣等敢指阙披陈,乞报冤毒(《魏书·韩麒麟附传》。灵太后反政,子熙与怿中大夫刘定兴、学官傅灵檦、宾客子慎伏阙上书。)
留守左右屯卫将军王林状称驾在西京恐有警急请屯兵于宣仁门外以备非常左右屯卫二条) 唐 · 张鷟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三
皇天震怒。发雷霆以申威。
圣帝除残。用干戈而肃杀。
莫不先声后实。转败为功。
就逆命以迎师。因不庭而动将。
五十二战。非黩武而穷兵。
二十七征。盖除凶而剪暴。
期门七萃。列刃以攒镞。
卫尉八屯。警夜而巡昼。
王林位参八校。职列五营
朝检察于周庐。夕严更于徼道。
请于都郭。列置屯兵。
思患预防。不虞先备。
但王者之货。藏之于天下。
王者之师。守之于海外。
以骑数十。振彼威容。
卧鼓歇鞍。示其閒暇。
岂有制兵城内。列骑街中。
百贼叩门。万夫何用。
掩扉拒寇。终为自死之人。
入井逃灾。乃是成埋之鬼。
虎豹在槛。无复施其爪牙。
鹰鹗处笼。何以张其羽翼。
絷猿庑下。求其趫捷之功。
绊骥庭中。责以超骧之用。
五尺童子。尚以为愚。
三事大夫。若为通计。
所请非理。告记为宜。
太皇太后挽歌二首宣仁 其一 北宋 · 韩维
五言律诗 押东韵
沙麓开祥兆,河洲迈德风。
壮猷咨故老,柔道息诸戎。
在己仪常损,于民惠少丰。
谁持太史笔,善述九年功。
太皇太后挽歌二首宣仁 其二 北宋 · 韩维
五言律诗 押侵韵
云路回仙仗,帘帷閟玉音。
诒孙为后法,复辟是初心。
教被宫庭肃,恩沾海宇深。
常叨侍文陛,白首泪盈襟。
宣仁皇后论保甲保马劄子元丰八年六月1085年6月 北宋 · 韩维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五、《南阳集》卷二六、《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二四、《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六、二二一、《续资治通鉴》卷三五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窃闻陛下浚发德音,斥宋用臣等出就外省,罢其所领职事;
吴居厚,使离本道,责以掊刻扰民。
中外喧传,晓然知陛下忧国爱民之深意,莫不欣悦相贺。
臣虽在哀戚之中,不觉失声欢呼。
然臣尚有愚恳,不敢不尽以上闻。
臣窃恐议者以嗣君新即位,且当循守父道,三年无改。
此大不然。
伏惟太皇太后于大行皇帝为母仪,于今上皇帝有祖母之尊,此时称制临政,盖为社稷大计,事有不便,弛以利民,考古相时,理无不可。
臣以为万一有敢为此论上惑天听者,若非奸人沮害圣政,即是俗儒不识时变,愿陛下切勿听之。
臣近去都下日,比因进对,曾具奏陈,乞陛下深察盗贼所起之原,罢非业之令,宽训练之程,盖为保马保甲发也。
何则?
农民以稼穑为生死之资,出钱市马,已非其愿;
又守护灌饲,素昧其方,万一死损,复更偿买。
昔时一马直三二十千者,今至百千矣。
农民如此,未有已时,愁叹之声,闻于道路。
近岁保甲筑垣为场,号为团教
一丁在官训习,又须一丁供送饭食,家阙耕作,身受劳苦,不无怨怼。
夫使失业怨怼之人操持兵器,习为击刺之事,岂不可虑?
近者又闻江西保马颇为群盗掠取,换易乘骑,如其外厩;
河北保甲渐亦作过,侵暴良民,州县不能禁。
此患在耳目之前,则更易措置,诚不可缓也。
且臣非谓国马遂不可养,但国置监牧可矣;
臣非谓民兵不可教,但于农隙一时训练可矣。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可以胜天地,可不务乎?
伏望留神圣虑,详酌施行。
初除御史中丞宣仁太后元祐元年十二月 北宋 · 傅尧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二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九三、《国朝诸臣奏议》卷三、《宋史》卷三四一《傅尧俞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宋元通鉴》卷四一、《清源文献》卷五
臣闻之于《书》曰:「谨厥初,惟其终」。
又曰:「慎厥终,惟其始」。
始则念终,不敢不谨也;
终则念始,不敢不勉也。
臣愚窃伏念陛下考古御今,修明法度,恭俭以克己,慈惠以爱人,登崇老成,开广言路,大义明著,仁声流闻,总览万几,得其纲要,所以钦崇祖宗、导世成俗,为子孙百世之虑甚备,非臣笔舌所能形象。
虽《诗》、《书》所载,丹青所传,殊未有以过也。
可谓有其始矣。
臣愚不胜拳拳,窃谓陛下虽圣性得之,犹当加圣心焉。
夫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此不可不思。
《传》曰:「审好恶、理情性,而王道毕矣」。
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有馀而彊其所不足。
有馀则养之不敢矜,不足则勉之以为戒,然后无间可窥,而巧伪之徒不得比周而妄进。
今陛下不出房闱而天下向风、百僚奉职者,无他,以陛下通达平均而政出于大公之道耳。
茍一有所偏,则好恶之情露,百邪群枉必争隙而入矣。
陛下前日积劳之所成就,中废而不全矣。
岂可不兢兢业业,日谨一日,以图厥终哉?
愿陛下留神省察,则天下幸甚。
陛下不遗臣愚,属以言责,非臣衰拙所当蒙被,仰贪盛明,黾勉就职。
臣辄自惟忖,盖志有左右,而材有能否,事有大小而任有轻重。
陛下使臣拾遗补过,以辅盛德,明善正失,以平庶政,举直错枉,以正大臣。
方是之时,臣极其力,以死继之。
若夫窥人之私,摘其细故,有闻必达,遇事辄言,则非臣之任,又非臣之志也。
伏惟陛下责其大节,宽其近功,因臣所能,俾效其力。
臣终不以狗马之年为子孙计,畏首顾尾,以辜负恩奖。
惟始之难,陛下既蹈之矣,顾不能善其终乎?
然不可不戒也。
伏望陛下察臣恳款,不废其言,特赐览观,则永誉无悔,臣不胜大愿!
宣仁皇后文德殿受册元祐三年二月十八日 北宋 · 范纯仁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五一、范忠宣公遗文、《国朝诸臣奏议》卷二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七五
臣近闻将来太皇太后册礼,并依明肃太后故事,于文德殿受册。
缘明肃太后,当时礼官议定,合于崇政殿受册,仁宗皇帝特降诏书,移于前殿
盖是人主尊奉母仪,出于一时之诏,非有司所定常行之礼。
今恐三省取旨之际,不曾详悉奏闻,遂降敕命,直依明肃故事,更不用皇帝降诏,便御文德殿受册,不唯不显皇帝尊奉之意,兼不称太皇太后谦冲之德。
缘自太皇太后同政以来,至仁盛德,高掩前古,所行典礼,为万世尊仰,不必专稽明肃。
伏望特自太皇太后圣旨指挥,更令礼官子细详定,务合中制,以副圣意。
〔贴黄〕《易·谦卦》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一谦而四益从之。
又曰「谦尊而光」。
尚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此皆经典之法言,在圣明正所当务。
臣不胜区区,犬马之诚,乞赐采录。
宣仁皇后论皇帝进学之时奏元祐五年 北宋 · 梁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八八、《国朝诸臣奏议》卷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七、《太平治迹统类》卷一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七
臣恭惟陛下以大公至正之心,保护皇帝,周密严谨,委曲纤悉。
起居寝食之间,无不留神而注意。
如天地久于其道,无一日之或怠也。
诚有大功于宗社,有大德于天下矣。
陛下钟爱皇帝,如此其至,然而特为其爱之小者,非所谓大爱也。
所谓大爱者,在成其圣德尔。
成圣德者,其必由学也。
仰惟陛下之聪明,非不知其大爱之以成德,而独以为皇帝冲眇而未暇学乎?
今皇帝圣年十五,齿亦已长矣。
自古人君远则十五而冠,冠者,谓有成人之道。
在庶人则为童子,在天子则为成人,何也?
谓王教之本,不可以童子之道理焉,故必责善而进之以成人。
是以古之学者,十五入大学,谓七八之数,阴阳备而志明,可以学矣。
志已明,则当识其至善而远其所不善,故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皇帝清明在躬,天禀英异。
以圣人志学之时稽焉,则不可以不学也;
以天子成人之道望焉,则不可以多暇也。
伏愿陛下当天春布德之元,王正授政之始,面勉皇帝,早开经筵,召见儒臣,谈经读史,从容赐对,熟复古今。
宫中遴选茂俊之人,以诱掖讲说;
审择谨厚之人,以辅视兴寝。
服勤道义,为聪明睿知之德;
疏远纷华,为康宁寿考之资。
习之既久,乃如自然。
至若诚意喜书,正心乐道,终副海内圣神之望,不贻宸衷宵旰之忧,协成静治,为太平之真主焉。
然则陛下他日退托深宫,还辟自处,保护之慈,有始有卒,佑我大宋万世无疆之休,而功德于此足矣。
诚清衷素所属念者,臣敢妄论以发之,亦惟陛下亟行而无疑,非独臣之愿,乃天下之愿,非独臣之幸,乃天下之幸。
臣不胜惓惓。
宣仁皇后乞还政奏元祐七年五月 北宋 · 梁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八九、《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三、《国朝诸臣奏议》卷二六、《皇朝文鉴》卷六○、《太平治迹统类》卷一九、《九朝编年备要》卷二三、《历代名臣奏议》卷四一
臣以孤直,上拔擢,两在言路,遍历台谏,前后论列,多蒙听纳。
昨自外郡,再蒙收召,使得待罪翰苑,论思献纳,预闻大政,不独以文字为职也。
眷遇之厚,群臣莫比,如臣之愚,何以报称!
誓当竭尽死节,知无不为,终期少补聪明,庶不辜负恩遇。
臣恭以皇帝陛下富于春秋,早有天下,仁圣孝爱之实蔼闻于外,性资成定,盛德日新。
太皇太后陛下拥护圣躬,夙夜不倦,保佑之功,永福宗社。
臣民欢欣,四海仰戴。
今来选正中宫,已得贤淑,冬至大礼,自当郊见天地,天意人事,上下协应。
惟是政机之烦,久劳同听,归权人主,不可过时,此陛下今日甚盛之举也。
退托深宫,颐神内典,远光前人,垂法万世,岂不美欤!
愿早赐处分,以彰全德。
如以臣言为然,伏望明出手诏,付大臣施行,天下幸甚。
臣不胜惓惓,竭忠尽直,以干斧钺之诛,惟幸裁赦。
〔贴黄〕此事在陛下必久已思虑,固不在臣下之有言。
臣辄控至诚,上干宸听,以广聪明之益,以决左右之惑。
唯愿早出睿旨,直以还政为指挥,不须更问故事。
如臣下别有献议,伏望断然勿听。
如有合用手诏文字,望降密旨,遣使到院谕臣,即当进入。
宣仁皇后乞还政第二状元祐七年七月 北宋 · 梁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八九、《国朝诸臣奏议》卷二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八、《历代名臣奏议》卷四一
臣昨在翰苑日,尝密具劄子,披露肝胆,冒闻圣听。
陛下圣明洞察,不赐疏斥,嘉其忠荩,用之辅政。
臣仰体眷遇,益坚臣节。
重以身蒙宠荣而未行其言,是以夙夜不遑宁处,期必补报,不敢少怀不尽之意,致陛下有后时之悔。
陛下每有宣谕,必以不喜管事为言,常欲安静,此圣意之本也。
臣未尝一日不思,窃惟渊宸远虑深识,用臣前言,适其时矣。
伏望检会前奏,早赐诏音,归断人主,以全大功。
臣不胜激切尽言之至。
宣仁皇后乞蚤择后而素教之奏元祐四年五月 北宋 · 彭汝砺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九八、《国朝诸臣奏议》卷二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七五
臣窃以古者能治其国,非独修诸己者备也,内亦有助焉。
后妃夫人,能辅佐君子,非独天性然也,教亦有素焉。
后妃,人君之配也,天下国家安危治乱、宗庙社稷之祸福、子孙之贤不肖是系,岂特其身哉!
此可谓甚重。
以天下之责,以圣人之事,望于一未笄之女子,此可谓甚难。
然则择之可不谨乎?
择之必知所以教之。
自寒而暑,非一日之积也,则教之所以成物,亦必有渐矣。
《礼》:「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
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供衣服。
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
《诗序》曰:「后妃在父母家,则志在于女功之事。
恭俭节用,服浣濯之衣,尊敬师傅,则可以归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
古之人其教之也素,故其成也至。
《诗》曰:「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祭祀妇事,齐钦母道,自其幼时,妇事母道,非其教之素,曷能与于此?
周南》之治盛,其志为《卷耳》,其效为《桃夭》,其化为《兔罝》,其德为《汉广》。
观原反本,固有所在。
臣以谓皇帝陛下春秋富盛,宜蚤择淑德之女,以定后妃之位,以明天下之教,以正天下之本,以对天之丕显休命,立师傅保姆,严宫室、车服、制度、环佩之节,陈图史之戒。
非正之声音颜色,使不得乱其视听;
非正之玩好,使不得至其前。
及其归也,凡所欲皆其所尝闻之者也,凡所享皆其所尝安之者也,凡所恶皆其所戒焉者也,此可谓善矣。
以陛下之神明博大,得贤妃之助其治天下国家何有?
《诗》曰:「天监在下,有命既集。
文王初载,天作之合。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
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周既受命,至配立而后言固,则人主所以待内助如此,然则择之岂可不谨,教之岂可不早?
夫教之非豫也,使得其人,幸而已矣。
幸非可以为法也,茍非其人,祸莫甚焉。
凡臣之言,称其辞则小,稽其事则缓,察其微则甚,切惟太皇太后陛下留意毋忽。
《易》曰「正家而天下定」,此之谓也。
宣仁皇后乞皇帝同御前殿以发听断奏元祐七年十一月 北宋 · 彭汝砺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九九、《国朝诸臣奏议》卷二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八、《九朝编年备要》卷二三
臣闻不能知危,则不能有天下之安;
不能知忧,则不能有天下之乐。
臣伏观历代之君,其祖宗以劳苦得天下,至嗣子若孙,生于深宫之中,体安文绣,口甘滋味,耳习声音,目便技巧,一日出房闼而有天下,偃然自以为吾固当有之,甘于乐而不知忧,处于安而不知危,内为侈靡,外习茍简,谗谀之说用,药石之言弃。
纲纪日坏,祸乱并作,而犹不悟,虽有圣知,亦不能善其后矣。
臣恭惟皇帝陛下以盛德履帝位,今八年矣,内无过举,明哲方发,如日之升,渊默不言,与天同德,非太皇太后所以扶持拥护,何以至此!
谦虚退托,隐而未发,于言也有所闻而无所问,于事也有所知而无所命。
臣闻《诗》曰:「弗躬弗亲,庶民弗信。
弗问弗仕,勿罔君子」。
此言人君擅阖辟予夺之权,以制万物之命,无有远近幽深,悉知其事物如此,而后能治其国家。
今有行则弗躬也,其事则弗亲也,虽有至德,民有所不信矣。
弗能问以尽其事,弗能察以尽其物,于是小人得以勿罔君子矣。
庶民不信则不能安民矣,勿罔君子则不能知人矣。
夫人君之失,不独暴作威虐、驰骋田猎而后谓之忧,不能知人、不能安民,其忧莫大焉。
臣恭惟太皇太后陛下以至德受天明命,清明博大,齐庄中正
自周以来,母后之德,未有如斯之盛者也。
今人人皆曰,太皇太后陛下无意于任天下,今且将还政。
臣以谓太皇太后陛下三世为天下母,其崇高富贵,上无伦敌,其于称制也宜矣,故其还政甚非难,既还政而俾皇帝陛下能不失其圣为难。
其道无他,在教之安民知人而已。
欲乞皇帝陛下同御前殿,稍令近臣及知州职司入对,俾稍见人才,察其邪正贤不肖之实,遂闻知天下之事,令三省进呈公事以发听断,俾日见之行事,益选道德忠信之士置之左右前后,使告其所已治而规其所未至,损其有馀而补其所不足。
使一日专政则利害不能惑,君子小人不能蔽,以事天地而享,以治万物而安,以承宗而固。
太皇太后所以拥护之者,可谓全矣。
宣仁皇后论察贤佞之说元丰八年九月 北宋 · 王岩叟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一八、《国朝诸臣奏议》卷一六、《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七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三七
臣闻治天下者不患乎无贤,而患乎有而不能用,用而不能尽,而使小人间之,以乱其治尔。
盖小人之杰者皆有材可称,有能可喜。
修威仪,正颜色,饰辞令,与贤并进于前,谁非贤哉?
此人主所宜察之而勿误也。
臣以谓旁求素履而深考之,博采公议而审观之,则贤佞可得而分矣。
臣请详道所以察贤佞之说,陛下垂聪明以听焉,幸甚。
贤人之所为,其进也难,其退也易。
利之所在不竞也,势之所居不趋也。
言行则惴惴以留而色不骄,言不行则迟迟以去而色不怨。
以百姓之安为乐,而不以己之安为乐;
以国家之危为忧,而不以身之危为忧。
矫世厉俗,有所不为,以触忌也而不变;
犯颜逆鳞,无所不尽,以婴祸也而不悔。
不蔽天下之善,不隐天下之恶,专以不欺事其君;
执德秉义,终始如一,不观当时之所好恶而顺之。
此所谓贤者也。
陛下试持此以取之,而天下之贤有不为陛下所得者,臣不信也。
佞人之所为无定志也,无定言也,上所欲为则为之,不惜其君之过举也,不恤其民之后害也。
进人不以为国家而以为己,谋事不以先社稷而以先身,天下有疾苦而不以告也,天下有善良而不以闻也。
怀禄耽宠,人情之所共厌,而不自知也;
前日以为是,后日以为非,而不愧也。
然而自古中材之主未尝不为所惑者,其巧言可听,其令色可悦,仁人君子之朴讷非所敌尔。
此所谓佞人也。
陛下试持此以照之,天下之佞人有不为陛下所见者,臣不信也。
孔子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
伏惟太皇太后陛下知足以知之,仁足以守之,勇足以行之,惟知之益深,守之益固,行之益笃,以终之而已。
延登忠贤,以辅成主上之圣德;
放远佞柔,使不为清明之瑕,天下幸甚,社稷幸甚!
宣仁皇后文德殿受册奏元祐二年二月 北宋 · 曾肇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七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伏闻已降敕命,将来太皇太后受册,依章献明肃皇后故事。
臣伏考故事,皇帝于大安殿发册(今大庆殿,)皇太后文德殿受册。
今来诏旨,遵用旧典,臣子之谊,复何所言。
然臣伏见太皇太后自听政以来,止于延和殿垂帘视事。
契丹使人朝见,亦止御崇政殿,未尝出践外朝。
岂非以听决万机,出于权宜,垂帘视事,盖非得已,而外朝者,天子之正宁,太皇太后崇执谦德,不欲临御,以为天下后世法耶?
推此言之,受册外朝,殆非太皇太后之意,特以故事当然尔。
切详故事,天圣二年两制皇太后受册于崇政殿仁宗出自圣意,特诏有司,改文德殿
此盖人主一时之制,非臣下之所得议也。
今皇帝述仁宗故事,以极崇奉之礼,孝敬之诚,可谓至矣。
臣切谓,太皇太后倘于此时特下明诏,发扬皇帝孝敬之诚,而固执谦德,屈从天圣二年两制之议,止于崇政殿受册,则皇帝之孝愈显,太皇太后之德愈尊,天地神灵,孰不欢喜?
华夏蛮貊,孰不推仰?
两谊俱得,顾不显欤!
伏惟太皇太后聪明睿圣,慈仁恭俭,功德之被天下,不能远过,非独秦汉以来,母后之所不及,则虽日御外朝,未足为过。
而臣乃于一受册之际,犹以为言者,诚见太皇太后执心谦冲,至公至正,动容周旋,必务中礼,非如汉唐母后私于其身,必不以受册外朝为己之欲。
臣愚故愿因此增广盛德,使天下晓然知圣心所在,垂之万世,以为典则。
而后之言礼者必曰:母后不践外朝,自太皇太后始,岂非希世之高行哉!
臣伏见昨者,太皇太后志在爱人,毅然独断,令即英宗神御殿后建神宗神御殿
诏旨深切,闻者感动,至于垂涕。
此自古明智之君,未必能为,而太皇太后行之无毫发吝。
则知今日退就便殿受册,必非所难,此臣所以敢言而不疑也。
夫一日出践外朝,事至微也,然臣独有私忧而过计者,不得不极言之。
章献太后非独受册文德殿
至于元日,御会庆殿受朝贺;
及南郊礼成,御会庆殿受贺;
其生辰,御会庆殿,百官上寿,其后又入太庙行恭谢。
此皆天圣明道故事。
切恐有司以次行之,不足以仰称太皇太后为宗庙社稷权宜听政之心,克己复礼、谦恭抑损之盛德。
臣之私忧过计,实在于此。
太皇太后博览古今,诗书以来母后得失,盖无不知,则于此举,必能自择,岂待臣言而后思?
然臣待罪侍从,以论思为职,苟有所见,不敢默然。
重念臣至孤至愚,昨蒙圣恩,擢自疏远之中,言者攻排,无所不至,而陛下断然不疑,保全庇护,恩德深厚,非臣杀身所能报称。
使犯颜逆耳,犹当言之。
况圣度包荒,乐于从谏,臣而不言,负国多矣。
伏望圣慈试加省察,傥蒙采录,非臣之幸,实天下万世之幸。
如以臣为狂妄,干犯忌讳,重加诛戮,亦所甘心。
轻冒天威,死有馀责(《曲阜集》卷一。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九五,《国朝诸臣奏议》卷二六,《宋史》卷一一○《礼志》一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二○,《右编》卷一○。)
「重念」至「馀责」一段原无,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