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郊庙歌辞 汉宗乐舞辞(《五代史·乐志》曰:“汉宗酌献乐舞,文祖室奏《灵长》之舞。德祖室奏《积善》之舞。翼祖室奏《显仁》之舞。显祖室奏《章庆》之舞。高祖室奏《观德》之舞。”《唐馀录》曰:“高祖追尊四,且远引汉之二祖为六室,张昭因傅会其礼,乃曰太祖高皇帝创业垂统室,奏《武德》之舞。世祖光武皇帝再造丕基室,奏《大武》之舞。自如其旧,而《大武》即用东平王苍词云。”) 显仁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押东韵
运极金行谢,天资水德隆。
礼神鄜畤馆,布政未央宫
诘旦备明祀,登歌荅茂功。
云轩临降久,星俎荐陈丰。
霭霭沈檀雾,铿锵环佩风。
荧煌升藻藉,肸蚃转珠栊。
尊祖咸韶备,贻孙书轨同。
京坻长有积,宗社享无穷。
郊庙歌辞 汉宗乐舞辞(《五代史·乐志》曰:“汉宗酌献乐舞,文祖室奏《灵长》之舞。德祖室奏《积善》之舞。翼祖室奏《显仁》之舞。显祖室奏《章庆》之舞。高祖室奏《观德》之舞。”《唐馀录》曰:“高祖追尊四,且远引汉之二祖为六室,张昭因傅会其礼,乃曰太祖高皇帝创业垂统室,奏《武德》之舞。世祖光武皇帝再造丕基室,奏《大武》之舞。自如其旧,而《大武》即用东平王苍词云。”) 章庆舞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押真韵
罘罳晓唱鸡人,三牲八簋斯陈。
雾集瑶阶琐闼,香生绮席华茵。
珠佩貂珰熠爚,羽旄干戚纷纶。
酌鬯既终三献,凝旒何止千春。
阿阁长栖䌽凤,郊宫叠奏祥麟。
赤伏英灵未泯,玄圭运祚重新。
玉斝牺樽潋滟,龙旂凤辖逡巡。
瞻望月游冠冕,犹疑苍野回轮。
郊庙歌辞 汉宗乐舞辞(《五代史·乐志》曰:“汉宗酌献乐舞,文祖室奏《灵长》之舞。德祖室奏《积善》之舞。翼祖室奏《显仁》之舞。显祖室奏《章庆》之舞。高祖室奏《观德》之舞。”《唐馀录》曰:“高祖追尊四,且远引汉之二祖为六室,张昭因傅会其礼,乃曰太祖高皇帝创业垂统室,奏《武德》之舞。世祖光武皇帝再造丕基室,奏《大武》之舞。自如其旧,而《大武》即用东平王苍词云。”) 观德舞张昭撰辞)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押虞韵
高庙明灵再启图,金根玉辂幸神都。
巢阿丹凰衔书命,入昴飞星献宝符
正换熏弦娱赤子,忽登仙驾泣苍梧
荐樱鹤馆笳箫咽,酌鬯金楹剑佩趋。
星俎云罍兼鲁礼,朱干象箾杂巴渝。
氤氲龙麝交青琐,髣髴锡銮下蕊珠。
荐豆奉觞亲玉几,配天合祖耀璿枢。
受釐饮酒皇欢洽,仰俟馀灵泰九区。
元道宗秀才 北宋 · 杨亿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四
夏侯胜有言,曰:「士患经不明;
经苟明,其取朱紫,如俛拾地芥耳」。
至乃抱荆山之璞,犹闻待价
操流波之引,未遇知音。
盖有淹速于其间,夫子之所以罕言也。
河南先生出东南之美族,禀山川之灵气,学术渊奥,才思深婉,雅善词赋,尤工诗什。
每扣虚课寂,缘情体物,必有警策,传诵人口。
左氏之笔微为富艳,相如之文长于形似,翘翘然秀出于场屋间矣。
有难弟焉,有令子焉,皆以俊才著称。
素风弥劭,天伦敦睦,庭训严厉,友于推让,士类多之。
矧复内行修饬,至性纯孝,阅市以资力学,负米以洁晨羞。
至于造请诸公,不避寒暑,博极群书,罔舍昼夜,此又勤即不匮,艰而弥贞者已。
有若大丞相仆射东平公,邓帅长城公,皆坐镇雅俗,悬衡吾道,嘉生之才美,咸赋诗以赠之,此亦神物,求之不可得也。
逮夫纶闱书殿,三台内阁,英髦杂集,风鉴攸出,见必倒屣,坐多更仆。
夷甫之谈柄,知名理之斯在;
紫芝眉宇,觉鄙吝之都忘。
当时名儒,推奖如此。
而再试贡部,败于垂成,盖云数奇,寔非战罪。
寄食辇下,有索米之嗟;
薄游东都,无解榻之遇。
歘起北堂之念,遽赋《南陔》之吟。
与仲氏而言归,拜慈亲而为寿。
始欲买负郭之产,扶安舆而来;
弃入关之繻,作焚舟之计。
决策素定,戒途有期。
陆士衡之弟兄,暂还吴郡
翟方进之母子,同入京师
行矣!
为我语姑苏父兄,无或笑冯衍空归,轻苏秦未遇,以目皮相人,作儿女子见。
异时怀丈二组,驾驷马车,衣绣而过里闾,挥金以报故旧。
此际,如下乡亭长,为德靡终,洛阳妻嫂,不敢仰视,徒厚颜耳。
明年春,蛰户震惊,河流湍激,当粪除敝庐,以俟子之西笑(《武夷新集》卷七。)
买:库本作「卖」。
尚书画像记 北宋 · 吴师孟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六○、《成都文类》卷四八、《宋代蜀文辑存》卷一四
至和三年守将更。
前数月,宰议推择一二侍从臣,列名以闻。
上谓宋祁伯仲名世,非特文艺为国华采,抑政事精明,可任方面。
于是公自定武改辕而西。
人积闻公名,举欣欣然东乡以徯,唯恐公车之徐也。
其士人迟公之来也尤甚,至各厉其道业与其所属辞章,缮录贽献,愿得一言质是否,而为进退之决者。
公始至部,先即学宫,以道义训诸生,而第其所献艺业拔诸翘然者,次补生员,掌其政令。
自是西州士人知向方矣。
然后设教以束奸吏,裕农政而厚本业。
民狱平反而不纵,戎政谨严而不残。
春泽秋霜,膏润震肃,诸理节适,罔有缺漏。
行之岁馀,风化大洽,始于户庭,而周于列郡。
民益帖泰,讼益衰息,上下晏然,表里悦穆。
廷中清静,日日无事。
圜数千里,以妥以安。
再期召还,民庶遮迾,襁幼掖老,随数十百里而后返。
道拜大司会,移病固辞,且以亲嫌,得请辅郡。
未几,上意必欲任用,召冠北门。
不幸沉痾,国医罔效。
捐馆之日,朝野衋伤。
讣及西州,士民相吊,官吏缁白,争诣佛祠,营斋荐严,涕泣追慕。
治蜀之效,于是可知。
噫!
屏翰之臣,惨舒所系,奉法循理,式是一方,使数十郡守长环视以律其身,百万口生齿安堵以乐其业,愿得治世长如此时,朝廷纾𢢀然之忧者,其亦可以为吏师矣。
先是,邦人画像以式瞻,伐石以篆德。
石既砻矣,久而未刊。
一日,龙图谏议东平公见而愀然曰:「吾闻子京以仁惠为政,民有去思,殁而益甚。
虽古之遗爱,何以尚此。
失今不纪,善治几废。
子为我识其所以然,俾前人恩政之所被者,子孙得以览观焉」。
师孟谨承命直书。
赞云:
信彼南山,储神会粹。
笃生宋公,佐天子之治。
帝念坤维,命公来尸。
我泽既渥,民安而嬉。
教化所先,文翁是式。
殁有馀思,如武子之德。
形容可传,襟灵曷宣。
雾捲乔岳,月沉深渊。
惠沦人心,歌在人耳。
锽然舂容,无有穷已。
刘嗣复都官赴辟秦州幕府四首 其三 北宋 · 强至
七言律诗 押青韵
几载关西任醉醒,一朝意绪属青冥。
舌端江海倾谈韵,掌内风云指阵形。
乌府中丞知国器(自注:中宪王公知兄最深,尝荐于朝。)鸿枢学士纳边庭。
二公远近观成效,莫使旄头尚有星。
右丞谢内两制 北宋 · 王安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四、《王魏公集》卷六
治兼三辅,无尤异如古人;
位冠六曹,列近司惟圣世。
既叨右辖之选,复玷下台之躔,道未足以宪王僚,识用何而断国论。
敢慕不孤之德,终蕲乐告之言,上答主知,次酬友志。
扬王子孝骞等二人荆王子孝治等七人并远州团练使1086年5月13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五一、《苏文忠公全集》卷三八、《皇朝文鉴》卷三九、《邵氏闻见后录》卷三、《文翰类选大成》卷一三七、《古文渊鉴》卷四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敕某等:先皇帝笃兄弟之好,以恩胜义,不许二叔出居于外,盖武王待周召之意。
太皇太后严朝廷之礼,以义制恩,始从其请,出就外宅,得孔子远其子之意。
二圣不同,同归于道,可以为万世法。
朕奉侍两宫,按行新第,顾瞻怀思,潸然出涕。
汉明帝东平王:「在家何等为乐」?
王言:「为善最乐」。
帝大其言,因送列侯印十九枚,诸子年五岁以上悉带之,著之简策,天下不以为私。
今王诸子,性于忠孝,渐于礼义,自胜衣以上,颀然皆有成人之风,朕甚嘉之。
其各进一官,以助其为善之乐。
尚勉之哉,毋忝乃父祖,以为邦家光。
可。
范梦得(一○ 南迁)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一一、《苏文忠公全集》卷五六、《永乐大典》卷一一三六八
某启:一别俯仰十五年,所喜君子渐用,足为吾道之庆。
比日起居何如?
某旦夕南迁,后会无期,不能无怅惘也。
过扬,见东平公极安,行复见之矣。
新著必多,无缘借观,为耿耿尔。
乍暄,惟顺候自重。
因李豸秀才行,附启上问。
不宣。
皇伯宗晟安化军节度使加恩制元丰七年二月癸未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一八、《宋大诏令集》卷四四
门下:朕绍承燕谋,迪稽古训。
图化未乂,时则隆睦族之风;
折冲未萌,时则嘉拥旄之拜。
方进褒于尊属,俾夹辅于皇家。
诞布徽章,具敷群听。
具官某禔身谦毖,育德粹和。
系出神明之支,学通儒术之博。
为善最乐,蹈宪王之高风;
大雅不群,合河间之伟望。
适兴怀于感慕,宜锡命以褒优。
高密之奥区,实东州之名部。
分以苴茅之寄,付之龙节之严。
并示宠章,兼陪多邑,以屏王室,以纠宗支。
于戏!
戚而不见殊,无以著亲亲之意;
贵而不能降,无以昭继继之休。
往服殊恩,益茂成德。
宝章待访录序1086年8月9日 北宋 · 米芾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一、《海岳题跋》卷一附、《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八六、《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一七、《皕宋楼藏书志》卷五二、《米襄阳志林待访录》第一页
河间宪王购书,必录古简。
梁武、元,隋、唐文帝,金题玉躞,锦质绣章,破纸断麻,取而华国
天宝以后,或进书得官,亦知上笃好。
本朝太宗混一伪邦,国书皆聚,然士民之间,尚或藏者。
既非宝鉴,皆以世传。
闻见浸多,惧久废忘,因作《宝章待访录》,以俟访图书使焉。
元祐丙寅八月九日
按:《宝章待访录》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仁宗神考制议元符三年十一月 宋 · 盛次仲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三二、《宋会要辑稿》礼一五之五四(第一册第六七八页)、《宋朝事实》卷六
窃闻亲亲本于仁,尊尊本于义。
世有远近,则情有隆杀。
故庙祧不同,坛墠有别者,所以严典礼,示有极也。
祖有功,宗有德,所谓没世而民不忘者,故服属虽尽,而庙食弗殊者,所以昭德垂无穷也。
礼者称情而立文,非私有厚薄也。
谨按《礼记·王制》、《尚书·咸有一德》,《春秋谷梁传》、荀卿之书,皆言天子七庙,则有天下者事七世亲尽,则毁古今之通制也。
至于有功德者,宗无常数,故商有三宗,周存二祧,其来尚矣。
汉诏群臣杂议论者不一,唯大儒刘歆学术该洽,谓宗无常数,所以劝帝者之功德,议者善之。
于是以高帝建大业为太祖孝文太宗孝武世宗司徒掾班彪世推儒宗,亦以歆之议为博而笃也。
光武立庙洛阳奉祀不改。
至建武十九年,又尊孝宣号曰中宗
明帝推崇光武拨乱中兴,更为起庙,号曰世祖,以元帝光武为穆,虽非宗亦不毁。
于是洛阳高庙四时加祭,凡五帝。
孝明崇俭,不起寝庙,间祀更衣。
肃宗初不敢违,然《赐东平王苍书》曰:「思念先帝,躬履九德,比于三宗,诚有其美」。
卒用太尉熹等奏,上号显宗
和帝孝明故事,亦尊孝章帝肃宗,皆世世奉承不毁,率此义也。
次仲等窃迹商之三宗,周公举以戒成王者,其在中宗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而已。
其在高宗,嘉靖商,无时或怨。
祖甲则曰能保惠庶氏,不敢侮鳏寡而已。
下逮两汉,文、武、宣、明、章此数君者,守先王成业,其见诸行事,具载史策,与商三宗较功比德,抑又可知也已。
然之事皆当世宗之,后世称之,缙绅庄色而议,无敢少损,固非有承绝学千载之后,夐然独出于百王之上,如我仁宗神考之圣君若此之盛者也。
是宜亿万斯年,奉承不怠,请如圣诏,尊崇庙祏,永祀不祧,与天无极。
皇叔颢移某军节度进封加恩制元丰八年三月庚申 北宋 · 宋哲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二一、《宋大诏令集》卷二八
门下:朕获以眇躬,奉承大统
继文之业,思负之艰难;
见尧于羹,怅哀恫之罔极。
眷言叔父,时谓宗英。
亶畴藩赖之劳,诞布褒嘉之册。
具官某器宇庄重,才猷靖深。
阅义理之多闻,蕴高明之善学。
祗事英祖,早隆孝爱之深;
同气先朝,尤见急难之谊。
奄受真王之策,协成磐石之安。
属纂绍于宗祧,首褒扬于尊属。
苴茅于社,裂南国之名区;
易节于庭,殿两邦之重镇。
宠以懋功之典,进以隆道之官。
申衍爰田,兼陪真赋。
于戏!
孝文之钦楚国,赖以藩宣;
肃宗之礼宪王,极于恩意。
往承新令,兼介多祥。
寒山寺 其六十二 北宋 · 释怀深
 押词韵第八部
守口要如瓶,语言当自保。
多知多是非,少出少烦恼。
东平为善(自注:东平王苍显宗弟。显宗问:卿在家以何事最乐。苍云:为养最乐。帝叹之。)司马称好(自注:后汉司马徽口不谈人之短。与人语,无问好恶,皆言好。有人问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陈子死,答曰:好。妻责之曰:人以君有德,故问。何故闻人子死,亦言好。曰:卿言亦大好也。)
相逢但寒温,万事皆默了。
佛鉴禅师 北宋 · 释惟清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一、《缁林尺牍》第三五页
死心兄道眼精明,而天资喜拗,任健行阔步,以快超途逸辙之骋。
其信道迈伦,固足尚矣,然使蹇足弱力者追跂为难,亦末法近学辈莫受其利耳。
既闲居,忽欲归韶阳,毅然有不可留,因举小释迦东平公案以送之。
既出山,过潭为人所留,今见寓道林,希知之。
某两处住持,凡接东山师兄书者四五,未尝一句言及世谛事。
其丁宁委嘱,在忘躯弘示此道而已。
到黄龙次,得言云:「今年诸庄皆旱损,我总不忧,只忧禅家无眼。
一夏百馀人入室,举个赵州狗子话,无一人省得。
此为可忧」。
至哉斯言!
与忧院门不办,信官人嫌责,虑声名不扬,恐徒属不盛者,实相远矣。
今日东山称实之言,何更得闻焉!
吾侄为真嗣,能力振家风,他日当大慰宗属之望,乃所切祷。
某虽病,不敢离此事之须臾,希无存虑。
谷盈通说序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七五、《鸿庆居士文集》卷三一
余友吕叔共,有聪明敏达精练过人之材,可以治剧任重,而投閒不用。
归治一室,取旧书读之,自号谷盈子
叔共,故观文东平公之孙。
自少时,侍父、祖,观道德,听教诲,博考传记,得古圣贤行事之迹,与夫一时先生长者、搢绅大夫之谈浮图老、子方、技之众说,凡可以本人情、辅世教、为日用常行、修身治心之要而不入于罪悔者,集而录之,为一书,号《谷盈通说》。
叔共曰:「士有采茹芝、餐毡齧雪、掘鼠馀而食者,有衣破肘见、屦败踵决、悬鹑百结以为衣者,吾不以望于人,以此望于人则不通矣。
士有脱骖指囷、捐千金以周人急者,有婴龙捋虎、伏剑以死王事者,吾不以求于世,以此求于世则不通矣。
吾所著善言,非惊世駴俗之言,皆人所当言者;
吾所著善行,非崖岸斩绝之行,皆人所常行者。
所欲廉者非不取也,取其所可取,则谓之公廉;
所欲俭者非不予也,予其所欲予,则谓之公俭。
好名非也,吾与之好名,无欺愚惑众以干名;
求富非也,吾与之求富,无劳神苦形以聚富。
持数珠者,记善也。
胡不记恶?
记恶则成吾善矣。
营赀产者,治生也。
胡不治死?
治死者则善吾生矣。
闻人过勿怒,修慝以致吾义。
强辩以立我者,理必屈,莫若从众;
勉强以从人者,势不久,莫若任运」。
以至事君亲,治官府,居乡党,正闺门,交朋友,奉祭祀,遗子孙,御仆妾,一皆出于常道,坦然明白,易知易行,无甚高难行之论,无迂阔难信之语。
断断然如五谷可以疗饥,药石可以伐病。
兹所以为「通」者欤!
叔共又曰:「贵者称君子,贱者称小人,此其外也,勿视之为轻重。
余观优人被衣冠而坐,指挥叱咤,旁若无人,忽然褫去,为牛童马走,则摄而受笞。
此一人之身耳,贵贱何以异乎此」?
叔共又曰:「誉者为佛菩萨,毁者为禽犊,非其实也,勿听之为喜怒。
余观两手拱而揖人,则欣然而喜,戟而詈人,则怫然而怒。
此一人之手耳,毁誉何以异此」?
是书也,可以书绅,可以铭坐,可以终身行之,而立于无过之地,是故不可无传也。
叔共名靖,官右朝奉郎叔共其字也。
绍兴岁在庚辰五月晋陵孙某叙。
宋故左中大夫直秘阁蕲州军州事郗公墓志铭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八八、《鸿庆居士文集》卷三四
建炎丁未秋八月钱塘戍卒夜中起为变,囚守将,杀转运使,据城以叛。
书闻,诏遣将吏捕诛。
行次嘉兴,众大欢,尽甲以出,逐其帅领辛道宗者,又叛。
所过焚掠州县,官吏逃匿,莫敢谁何。
当是时,左中大夫郗公以通直郎知常无锡县
县无城郭甲兵守战之具,而众奄至,公跨一马,挟以二卒,直抵贼中,大言曰:「车驾幸东南,先驱且至,知之乎」?
皆曰:「不知也」。
公曰:「若等幸无他,转祸为福,于此在矣」。
众相视矍然,敛兵不敢动。
公即日具酒肉糗粮,劳送出境,县以无事。
士民感说,相与传载其事,书之石,以示子孙,俾世世无忘公之德。
公讳渐,字子进姓郗氏大名府临清县人
聪明敏博,彊记,善属文。
政和间,州县学推行三舍,论士之秀者,而公袖然为诸生冠。
同郡李釜尝以文词冠天下,高自标致,少许可。
读公文,喜而称之,顾谓里中诸老曰:「忽见骕骦一骨于此,下驷中非十驾所能追也」。
居有顷,试礼部,有司书其等为第一,遂收其科。
上舍出身,授迪功郎博州聊城主簿
公虽试吏,而明练已如素官。
部使者班教条,辨争讼,决稽壅,悉以属公。
公一出,辄持数檄,视事剧易,揆日淹速,次第裁遣,无留事。
甫期岁,连以最升承直郎
夜行遇盗,刃伤公败面。
朝廷闻之,转通直郎、知无锡县,是岁靖康元年也。
两遇恩,迁承议郎
言者谗公:「李纲免相归,公率寮吏迎谒道上,治盛具,张声乐,逆其至,一方骚然」。
入之法,除名。
久之,公上书自言曰:「宰相罢归,次乡县,县令佐郊见,礼也。
设欲具燕饮,尝为天下宰,负贵张甚,非一县令所能折简而呼也,可见言臣者之妄矣」。
上是其言,诏复故官。
磨勘,转朝奉郎通判常州
司徒陈大帝尝以阴兵助破黄巢,庙食一方,至于今不废,岁时合数百千人,设大祭,会祠下。
是日,社中马逸,阖城惊呼,以为寇至,有狂走溺死者。
州将汹惧,不知所为。
公叩閤入见,曰:「此必讹言也」。
褫带就坐,笑语如平日。
有顷,州人已按堵矣。
公遇事于皇遽休迫之中,多类此。
功次迁朝散郎
李成江州,就差江南路招讨使随军干办官
寇平,进官二等,迁朝奉大夫
明受勤王,幕府上功,再迁左朝请大夫
吕颐浩建言鄱阳置监牧马,除公提举饶州孳生监牧事。
马性利高寒,而鄱阳地卑暑湿,马以连毙,公负殿,免所居以归。
辟充江南东路宣抚使司书写机宜文字、兼提点营田公事,改除参议官
宰相议大征伐,都督诸路军马,又兼都督府随军转运判官
军还,知江州,未赴,差淮南西路宣抚使司参议官
宣抚枢密使,又改枢密行府参议
于是积官至左中大夫、除直秘阁、知宣州
公曰:「南北解仇,遂息肩矣。
无锡吾之桐乡也,盍往家焉」?
上书请宫祠,得提举台州明道观。
凡再任,买田筑室,营一楼于舍东,高明壮丽,望西山草木,历历可数。
间从常所往来饮酒歌呼,若将终焉。
秩满,知蕲州,才数月,遇疾卒于州之正寝,实绍兴二十二年七月丁酉也,享年六十有二。
公少力学问,独步场屋,文章深厚有气如其人。
东平吕公吉甫镇北门,月诣学,按所第诸生试文,署板揭之,公率常中首选。
东平公曰:「郗君之文,岂止一名第,他日必显于时」。
东平通儒大人,三朝之望,公以一布衣延见,命席与钧礼,学者欣慕,虽常衮欧阳詹不能过也。
属时多故,豺狼塞路,公挺身入叛卒数百人中,视群偷若孤豚然,不用尺箠,驱之出境,一时将相闻其名,争欲扳以自助。
参谋画,出将漕挽,治边临戎,屯田积粟,勤劳二十年,所涖皆有名迹,遂为当世功名之士。
上大夫,著籍中秘,封临清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而议者以用不极其才为公恨。
郗氏故高平金乡人东汉御史大夫虑,四世生鉴,为司空侍中
子愔,孙超,皆号名臣。
世远族分,有籍于大名者,不知始所以徙。
曾祖昌,祖文,父宝,皆不仕。
宝以公贵,赠右通议大夫
母王氏赠硕人,所生母张氏,赠令人。
妻同县傅氏,封令人,前卒。
河朔陷覆,衣冠多走死,公治次舍,分廪稍,馆三族之无归者,生养死葬,恩敬甚笃。
里儒闻逢者,尝授公学,其子流宕,行卜道中,公与之遇,馆留于家;
不可,斥厚币赆遣,喜过所望而去。
市书数千卷,迎师教子,皆彬彬焉,以文行世其家。
五男子:曰宗简,右迪功郎监潭州南岳庙
嗣武右从事郎江州彭泽县主簿
曰绍宣,右从事郎徽州歙县主簿
景平通仕郎
馀一人尚幼。
宗简亦前卒矣。
一女,适右迪功郎湖州德清县李端友
孙男女八人:男曰重荣,登仕郎
诸孤以其年十二月壬午,举公之柩,从傅氏令人葬于无锡县开化长泰黄墓之原上。
绍兴初,余守临安,抵罪迁岭表,敕所属发吏卒护送。
时佐常州,无半面之雅,一再过余,伤屯悼屈,陈义慨然,坐客皆惊竦;
又选取卒之谨厚者三令而后遣。
后二年,余归宿田里,而公已出为世用,诒书劳苦如平生欢,岁时问饟,既久而益厚也。
蕲春之别,余自计先公生十岁,多难早衰,齿发缺坏,见无复日矣;
不谓公弃而先也,悲夫!
嗣武等书公世系爵里、卒葬岁月来请铭。
铭曰:
猗欤郗公,河岱之英。
蚤以文鸣,吐辞为经。
一世儒先,相视叹惊。
策名为吏,日以有声。
于时兴戎,喋血千里。
豺狼塞路,磨牙厉齿。
公探其穴,视若羸豕。
一言启悟,折其脊尾。
徐行驱之,不用尺箠。
讹言朋兴,狂走惊仆。
守将震怛,方食失箸。
公独巍然,屹若砥柱。
笑言未卒,按堵如故。
大名播,慕者兴起。
将相侯王,迎门躧履。
特置一榻,绝席异礼。
条变画奇,效于屈指。
大涂九轨,始骤而驰。
富贵方将,孰盛与夷。
不究于行,止或尼之。
中道而陨,谁主谁尸?
西山之址,树之栎,郁郁佳哉,可置万室。
公所息焉,车过必式。
善最乐斋 南宋 · 李石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六六、《方舟集》卷一一、《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四二、《永乐大典》卷二五三六
善最乐斋者,吾友赵君书室也。
其自名者君之意,而欲揭其所自名者,于他人以为记,则答曰:昔两汉淳厚之化、忠质之教,所以大庇其子孙而纳之于无过之地,可谓至矣。
间有所不免者,皆自取于结客以固其垣墙,下士以借其声援。
所甚可贤者,虽诗书义训薰蒸于见闻服习,与白屋士子无异,然亦有所不能自别于膏粱富贵之族。
呜呼!
至汉末而汉之公族群公子由此岌岌矣。
东平王苍所以能以善自名者,非以是苟邀声誉,盖心有所惩而以善自全也。
今赵君父子以科第再世取富贵,人不以为过而以为当,然惴惴自封殖,日畏日忧,降心于东平,若慕用追逐而不可企及者,何也?
吾知之矣。
衣服饮食,人所共口甘而身美之。
至穷其所自得,于衣服饮食,则罔然有不知者。
且夫善者对恶之别,圣贤入道之候也。
今日我不为恶,是亦足为善矣,而乐之焉,乐之而取其最焉。
吾乃今知东平之所以自取者已侈,而于赵君之所自名一何廉也!
垤泽之呼,宋鲁之君,不谋而同,盖其声类感召,有不得不尔。
君何不比于而廉于善也哉?
吾将取孟子所论正子可欲之善以至于不可知之神,期君以益其所学而大施于世,次第由一善以行,不骤以须其成,不速以待其化,如《鸡鸣》之卒章者,果欣然有得于乐乎哉!
策问 其十三 南宋 · 王十朋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三二、《梅溪先生文集》卷一五
问:五常之道莫大于仁,以夫子之圣犹曰「岂敢」,故于许与之际尤谨焉。
古之逸民非不多也,独许为得仁。
大臣如之徒,初无一言之赞也,独称商有三仁。
门弟子之中如仲由冉求公西赤者皆所不许,而独许
诸侯之大夫令尹子文陈文子皆所不许,而独许一管仲
此八人者虽穷达、死生、去就之迹不同,而圣人许之以仁,初无异辞。
后世有大儒王通者,鸣道河汾间,与弟子难疑答问,动以洙泗为法,《中说》十篇,犹孔氏《论语》也。
其以仁许前贤及高弟者,亦八人焉:曰东平王苍仁人也,曰羊祜陆逊仁人也,曰荀氏有二仁,曰仁哉乐毅
董常以颜氏之流,盖以其三月不违仁也;
薛收仁而不佞,盖许其为冉雍也。
夫子所称八人者,后世以圣人之言莫得而议之;
通所称八人者,或未之信。
然自,七子皆显,事在信史,可考而知,董常早世,其言论粗见于《中说》,亦可以想见其为人也。
是果可当仁者之名否乎?
通之许与,其亦有得有失乎?
孰可以方夷齐,孰可以比三仁,孰无愧于之德,孰能为管仲之功?
愿并陈之,以佐文中之垂教。
初堂书目原序 南宋 · 毛幵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七一、《遂初堂书目》卷首、《锡山景物略》卷三、嘉庆《西安县志》卷四七、《皕宋楼藏书志》卷三七
夫结绳既代,图籍肇兴;
纲领有作,典章爰著。
周官所掌三皇五帝之书,楚史能通八索九丘之故。
韩子东聘,始见旧经;
李叟西游,仅窥藏室。
志昆丘之放者固已谬悠,之奇者曾何彷佛!
遐哉邈矣,有足徵乎?
更秦焚灭之馀,遭汉搜扬之盛。
輶轩遍于天下,简出于壁中。
世王之所讨论,群儒之所缀辑。
前称《七略》,末有《中经》。
刘苍终莫得之,黄香所未见者。
罕归私室,悉入内朝。
然自雒邑初迁,多从亡逸;
建安重扰,半杂煨尘。
近则散落闾阎,远或流布海县。
繇是博雅君子,荐绅先生,踵尚风流,迭相传写。
壮武牛车兼两。
邺侯签帙累万。
雌黄审其未正,杀青存夫不刊,而家藏之积,殆与中秘侔矣。
且夫商盘周鼎,世以为古,而无适时之用;
晁采夜光,人以为瑶,而畜德之资。
识天道之精微,揆人事之终始,穷物理之变化者,其唯书乎?
故六艺立言之训,九流经世之要,传注之学,辞赋之宗,技巧之方,姓名之考,齐谐之志,丘里之谈,虽云殊途,皆有可用。
诚应世之先务,资身之大本欤!
晋陵尤延之始自青矜,迨夫白首,嗜好既笃,纲罗斯备。
日增月益,昼诵夕思。
重之不以借人,新若未尝触手。
耳目所及,有虞监之亲钞;
子孙不忘,多杜侯之手校。
表层楼而俪富,托名山而共久,不已盛乎!
若其剖析条流,整齐纲纪,则有《目录》一卷。
甲乙丙丁之别,可以类知;
一十百千之凡,从于数举。
仆雅窃通书之好,每资馀烛之光。
猥辱话言,属为序引。
研精覃思,固不逮于扬雄
单见浅闻,复有惭乎袁豹
勉需翰墨,祗尘简牍而已。
太末毛幵平仲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