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陈长卿小简 其二 宋 · 胡铨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九、《胡澹庵先生文集》卷一三、《永乐大典》卷三一四八
某自戊午冬获谴来南己未春伏被钧翰,曲敦曩契,开慰绸缪,不替畴昔。
感篆盛德,至于流涕。
落南岁久,母兄继亡,生不得养,死不得葬,不孝不弟之罪,九死莫赎。
戚戚嗟嗟,抱恨穷岛,无复生理。
重惟父兄师友之诲,不敢失坠,惧一旦先朝露填沟壑,则此志永已,是终无一藉手报先人于地下,辄妄意集诸家之善,缀缉尘言,解《易》《春秋》《戴记》,得百馀卷。
平生精力尽于此矣,念非得当世大贤一加品题,表而出之,则粪土之言,决不能有立,以为子孙不腐之传,是二十年焦心劳思,唇腐齿豁,竟奚益哉?
以是日夜惕厉,卧薪髁雪,食檗尝胆,燥舌炙眉,拉肾擢胸,而不皇须臾宁处也。
重念今世间知己无如丈人厚且善,而当今挺不世出之才,为天子大臣,负天下重望,宜莫如丈人。
某也倘不一矫首而乞言焉,是二十年之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空乏其身,殆将与草木俱腐朽坏共尽矣。
是用不避斧钺之戮,万里走书于门下,仰丐片言之褒。
大政之暇,苟怜其区区之志而赐以片言,荣当年而垂后世,则破甑敝帚,增九鼎云雷之重,顾不伟哉!
干冒钧严,下诚不任皇悚之至。
范伯达小简 宋 · 胡铨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九、《胡澹庵先生文集》卷一三
某渴德之久,虽笔端有口,未易宣写。
去年假道江西,方季长民大为虿尾,士流胁息之时,欲通书而不敢。
去久抵此,虽塞门念愆,而漕宪诸公时复一遇,略能言此日当涂人物,亦足少豁尘抱。
难弟提干行,留刺门者,遽排鬣阖拥,已望望而去之,若将浼焉,以是不获注记,实非自绝。
便兵,忽奉诲翰,勤恤其隐,而劳问其帑,佩服雅契厚矣。
退惟家难荼毒,衔恤罔极,厚禄故人满世,谁复挂念,重为执事忧拜念之辱。
某前在穷岛,无所用心,辄妄意《易》《春秋》《戴记》,得百馀卷以训童稚,张、李两公各冠以序,亦欲陈长卿引而伸之。
年兄振职之馀,倘赐一言以为不朽,甚休甚休。
仆老矣,无复荣望,惟教子读书,以终残齿。
伫闻比方有赫赫者,必吾同年也。
民之憔悴于渔,未有甚于此时,敢乞苗媷发狝,以大慰倒悬之望,使实惠及人,无一夫弗获。
幸甚幸甚。
衡州太守高大夫行状 宋 · 胡铨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二三、《胡澹庵先生文集》卷三一
高,齐太公之后,食采于高,因氏焉。
齐高氏为春秋著姓,鲁文公时宋子哀者,《左氏》以为高哀。
某按《春秋》异姓大夫当书姓,如宋华定;
若有善可旌,则以字系姓,如宋华孙。
前后经文未有异姓大夫略其姓而直书字者。
然则子哀者谁?
盖宋公之子如子同、子纠之比,不称世子者,未命耳。
推此,则春秋高氏惟齐一族。
汉惟《儒林高相有传。
高帝时有高起,张晏公族姓考,《汉帝年纪》有武都侯高起,而魏相丙吉高祖时奏事有将军臣起,则高氏在汉初已有显人。
后魏之允、唐之逞,皆号名宗。
然则不若本朝之,族大且盛。
自得姓来,渤海渔阳辽阳广陵河南凡五望,而公之先盖自蒙城开封,故今为开封人
公讳世吏,字无隐
曾祖遵宪,供备库副使,赠左金吾卫上将军
娶宋氏,追封大宁郡太君
张氏,追封长安县太君
祖士剔,文思副使,赠朝议大夫
娶薛氏,追封崇安县君
考公严,朝奉大夫,赠右通议大夫
娶黄氏、氏,俱封宜人
公七岁以宣仁圣烈皇后昆孙补太庙斋郎,已岐嶷志学,能肄群雅。
及长,趋尚不凡。
大观初,丞同州澄城县,吏歛手不敢为奸。
政和四年间,升通仕郎
六年,就移唐州比阳县
被旨部夫万人修滑州永桥,邑各贷缗钱百万以上。
公至滑,僝工省费,昼夜竭力,不两月,所分地工告毕,费视他邑馀五分,一以其馀归之民。
提举皇城蔺某以闻,循文林郎
以父忧去官,居丧三年中礼,人以为难。
服阕,知河中府万泉县,民便安之。
宣和五年,改宣教郎,选知中山府唐县,讼庭间间,似密与蒲。
未几,以部使者亲嫌罢。
七年,知京兆府樊川县
靖康元年,覃恩转通直郎,寻赐绯服,安抚使司差充勤王随军干办
建炎元年登极赦分屯,遂还任。
经略使唐某差赴南京,邀车驾幸关中
公行至巩,溃兵旁午,公傔从百馀止逆旅,至暮为溃兵所围。
公坚卧不动,忽一兵排闼,手剑瞪视公,公安坐无忤容。
其人物色久之,曰:「公非前宰樊川高君乎」?
公颔之,则惊告以情:「我辈皆樊川人,感县令厚养之恩,至今不忘」。
叱其徒,皆倒戈拜,曰:「吾父也,戒毋犯」。
退具壶浆,遣卒数百护出境,涕泣而去。
公至应天,奏事讫,还至陕。
河东经制使王燮干办公事,以军期差赴扬州
比还京师,道梗,留守宗泽辟权法曹参军
三年,趋建康,以京城守禦功特转承议郎磨勘朝奉郎
元年覃恩转朝散郎,差权通判颍昌府
未行,辟沿江措置使司干办公事、兼权提领、充前军郭吉军监军,屯建康
金贼至网沙夹,公激昂三军,备战舰,于监军楼船上上立旗帜,号令精明,与贼战,败之。
一时水战气倍。
公惧贼伏夹岸苇中,欲纵火焚之,留守杜充不从,公争之力,怒而止。
已而贼果如公言,水军败绩。
公收散卒,退保长芦
统制邵清叛,朝廷遣将,经旬不能下,公与裨将单守中至清帐下,开以大义。
欲降,其徒有桀骜抗命者,公命守中戮之,誓于众曰:「不负国者,执草为蕝,不者死」。
众争执草,遂降其军。
绍兴二年,特差知常州武进县
武进剧邑,公优为之。
五年,差权通判辰州,特改添差权通判广德军,不釐务。
八年,差通判真州
九年,转右朝请郎,力请宫祠
十年,主管台州崇道观
十三年,转右朝奉大夫,权知无为军
十七年,转右朝散大夫,坐啸而理郡政。
水漂城外民居,毁城𬍯五尺许,公与通判某某立溃城之傍,水势荡𩘻,公祷于神曰:「吾奉天子命守兹土,尔血食此而祸吾民乎」!
投文于水。
有顷,龙见,水少却,城赖以全。
浸闻于朝,得旨筑堤,立石纪其事,蕲春王某记焉。
二十六年衡州,驭吏如束湿,视民惟恐伤,补发累政上供为石者二十六万,为钱千者十三万,而民不知。
阅二岁,断死才三人。
虽在告,亦事事键以勤强练密,未尝一日废职。
以久雨,忽遍谒诸祠祷晴。
其夕谈笑而逝,年七十有三,实二十八年三月九日也。
凡四娶,王氏、赵氏、陈氏、冯氏,皆封恭人
男九人:长循之,承节郎
次立之,右迪功郎
端之,进武校尉
幼靖之,将仕郎
女二人,长早卒,次许右迪功郎王岩老之子。
孙九人,长子佑,将仕郎
次子佐、子侁、子俪、子伟、子信、子仍、子仁
公自幼不好弄,刻意儒雅,迨老不衰。
语无妄发,未尝室怒市色。
每以忠恕廉慎自将,洗手就职。
樊川时,有羡钱岁数千缗,例乾没为常。
公不取,曰:「吾义不以苟得污家」。
县令至历州,所至先教后诛,齐心服形于燕閒之间,而民自得于耕桑陇亩之上,岁以屡登,桴鼓稀鸣,有古循吏风。
天资乐闻人善,而急人之急犹饥渴然,故一得俸,缘手立尽,既终而留赀惟书数箧,及西佛氏说满堂而已。
家甚俭,不喜茹荤,嗜释老,月常饭蔬食,不以口腹多杀,其用心大概若此。
公四子及兄弟六人陷虏中,岁时雨露之感,念父母手足之遗体,慨然誓不与丑虏共天,人服其孝友。
衡阳也,止挈幼子,馀留广德
曰:「官守子舍多则累人」。
盖得君子远其子之意。
捐馆前一日,令侄冶之书治命,以幼女未行为念,且顾盼靖之,若欲训以义方者。
又作偈,有出世间意。
或谓公濒死不乱,非有所得而能然乎?
某尝闻昔王郎反河北,独钜鹿信都世祖坚守,议者谓可因二郡兵送还长安
邳彤不可,以为:「若行此策,岂徒空失河北,必更惊动三辅。
公若无复征战之意,则虽信都之兵,犹难会也。
何者?
公既西,则邯郸之兵不肯捐父母而千里送公,其逃亡可必也」。
世祖深感其言而止。
东汉兴亡之决,邳彤可谓汉之元臣也。
公六世祖王琼章圣皇帝景德元年契丹举国来寇,攻定武,围高阳不克,遂陷德清,犯天雄。
群臣争欲避狄江南西蜀,独寇准争之甚力。
上曰:「卿大臣,岂能尽用兵之利害」?
曰:「请召高琼」。
至,乃言避敌国为安全,但恐扈驾之士路中逃亡,无与俱西南者耳。
上大惊,始决策北征。
苏子曰:「之言,大略似邳彤,皆一代雄杰也」。
噫,天何时复生此杰!
观公平生,盖庶几焉。
靖之将护丧归广德,以书抵所亲杨忠襄公之子昭文、尉文,俾谓某曰:「先君子雅与君善,敢以墓刻为不朽托」。
且顾言云。
某固辞不敢,然窃谓公仕五十馀年,知己凡数十,如丞相朱公藏一左丞范公谦叔枢密王公子尚及今参政陈公长卿,皆深知公者。
而某也尝获游诸公之门,且尝与陈公同僚,其许与不妄,是可书也。
故删取公之行实,书以畀之子孙藏于家,以俟立言之君子。
安人陈氏墓志铭淳熙五年 宋 · 胡铨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二五、《胡澹庵先生文集》卷二四
安人姓陈氏,先兄处士府君讳宗古字民师之配也。
考世系,陈出自妫姓,夏禹商均虞城
三十二世孙遏父为周陶正武王妻以元女太姬,生满,封之于陈,赐姓妫,以奉舜祀。
十世孙敬仲奔齐,以国为姓。
食邑于田,又为田氏。
十五世孙齐王建,三子升、桓、轸,桓称王氏,轸封颍川侯,称陈氏,生婴。
仲至婴凡十八世,自婴至霸先凡二十五世,是为武帝
厥后子孙散佚,曰晖者自金陵江西,遂为吉之泰和人
二子曰承进、承逸,世未有闻。
逮国朝建炎戊申,曰千龄者始中进士第,距承逸世凡七,以武帝为始祖。
安人其后也。
父讳时彦,字周辅,政、宣间舍法行,为二戴《礼》有声庠校。
府君从事舍选,公高其才,以安人归焉。
母邑中曾氏,提举安强南夫之族,敦厚贤淑,故安人钟母德,事父母孝。
既笄,归夫家。
胡氏族大,少长率礼法,己能移其所以事父母者以事姑。
时舅已不逮事,独姑欧阳夫人在。
夫人文忠族,静顺惠慈。
既日侍侧,谓妇当学姑,其所趋向,目濡耳染以熟。
岁时伏腊,冠昏丧祭,及其所行,一切以夫人为准。
故安人为妇孝。
夫人凡五男子,教戒有法度。
元丰贡士府君寿不及中,夫人训督昕夕不敢怠。
训子妇亦然。
尝语府君兄弟:「汝辈少孤,我家文忠亦如是,克自成立,为世大儒,岂必父训」?
当世称贤。
安人习闻话言,淬砺子姓,令就器业。
曰:「吾姑如是,是故庐陵多贤母,岂可不勉」!
府君已下世,籍一出脱白丁,然后曾祖而降,三室中科第,少申夫人之志,亦安人教子之效。
箕入太学垂三十年,间岁一归省。
安人每谓箕:「修身谨行,是亦为孝,初不以禄利望汝,何栖栖为」?
故箕久而得监举且升舍。
岁丁酉,孙楷、模联荐书,父子将俱试南宫,而安人已疾病矣。
及见二孙荐,人皆归之贤祖母。
故安人为母义而慈。
安人妯娌七而次居六,与叔姒萧尤睦。
叔壮年遭乱避地,萧氏病革,府君往访存没,至则道梗,因留视医,叔竟不起。
既办丧,而绿林跳梁,府君间道归,萧与二子留。
久之,而二幼来,安人视犹己子。
萧亦来归,相与不异平日。
自尔同居四十年,无纤芥失。
既其子若女成立,就婚嫁,生理益饶,筑室为比邻,而情意依依,不一日相舍去,族人义之。
安人于妯娌久而益敬。
安人以子在仕版,该郊恩封太孺人
太上皇庆寿七十恩,加封太安人
子男五人,箕、公武、符、籍、篆。
籍今为宣教郎,新知隆兴府新建县
女二人,长适孟处约,次适倪求己。
求己中进士第,今为迪功郎,新永州司户参军
孙男十二人,楷、模、格、椐、槔、楀、橾、𣗖、、棁、栳。
孙女十四人,长适刘德衍,次许倪升卿,次适邓执规,皆士族。
馀尚幼。
安人岁时坐堂上,子若孙、子妇、孙妇若女以次为寿拜堂下,晬容愉色,人称为寿母
初,籍中科,戒以脱身簿尉乃吾意。
陈福公当国,除章贡教授,秩满关升,又除教授宜春,悉迎侍以行,皆安人精诚所致。
安人之终,实淳熙四年十有一月己酉也。
安人居家尽和易,驭奴婢未尝大声色,不事鞭扑。
子姓或戾慈训,则移日不食,以故家人为之弛鞭扑,而家事益理。
奴婢既去复来,待之如初,有老死不忍去者。
自乱离凡八徙居,所至有恩意,乡闾敬服其
至于恤孤保嫠,终始不替。
某顷闻犹子昌龄云:府君仁恕,田夫输租米多湿,收者难之。
府君曰:「米虽湿犹可食」。
人推为长者,中馈之助为多焉。
某尝窃谓吾宗同堂同荐者则有之矣,未有同胞同荐如楷、模者,此又见积善之报云。
戊戌夏四月,箕率诸弟以安人行实来请铭,且曰:「先亲平日仁厚慈祥,皆可以率世励俗,惧湮没不闻。
顾今非核不言,言必信后,莫如吾叔。
愿丐一言为不朽」。
某泣曰:「吾受先兄教多矣,义不可辞」。
铭曰:
惟顺,妇道之能。
坤德惟厚,母道之亨。
懿矣安人,既顺既厚。
姑曰孝妇,子曰慈母。
宾祭必躬,牢醴齐稷。
协比婚姻,畏我在侧。
胡不偕老,夫先其归。
堋不同藏,吁其可悲。
特进尚书左仆射陈康伯等乞解机政检会前奏速赐罢免不允诏 宋 · 王之望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五一、《汉滨集》卷三
康伯等:省劄子所奏,乞解机政,检会前奏,速赐罢免,事具悉。
机会之来,安危所系;
议论之际,可否是资。
卿等宜协定谋猷,切磋利害,宏济于大事,俾无有于后艰。
胡恤异同,轻为去就,非朕之所望于大臣者也。
备礼要君之请,在自信以何嫌;
解纷排难之功,顾仰成之方切。
所请宜不允。
陈康伯乞祠不允诏 宋 · 王之望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五一、《汉滨集》卷三
卿厚德元勋,两朝是赖;
深诚伟量,一代所尊。
勤劳王家,亦已至矣。
朕所以挽留之意,岂顾问哉?
方今外虞孔艰,大事未定。
卿久专机轴,朕所倚毗,一旦舍朕而去,朕何以处此?
传曰「时然后言」,卿之告去,时乎?
勉为朕留,毋复困我。
陈康伯可罢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特授少保观文殿大学士判信州进封福国公食邑食实封隆兴元年十二月 宋 · 王之望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五一、《汉滨集》卷三、《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七、《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八之四七(第五册第四一九九页)
门下:辅相股肱于元首,身允佩于安危;
帝王体貌于大臣,恩必隆于进退。
眷我冢司之老,恳辞魁柄之劳,既莫遂于挽留,宜有加于宠秩。
肆颁明命,诞告治朝。
特进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兼提举编修玉牒所、监修国史提举编类圣政所、信国公食邑七千九百户、食实封三千一百户陈康伯,学贯天人,才周经纬。
中和自禀,言有物而行有恒;
度量难名,澄不清而挠不浊。
爰登揆路,六阅岁华。
当国家多事之时,专廊庙万微之寄。
雍容镇俗,谈笑折冲。
道荡荡以遵王,无有作恶;
心休休而乐善,其如有容。
邦政弗愆,物情交附。
惟予一人缵承之庆,本太上皇付托之诚,能将顺以输忠,实赞襄之有助。
心如金石,勋在旂常。
朕方委任而责成,尔亦勤劳而匪懈。
久烦机务,累抗封章。
丁宁谕旨而莫回,伛偻陈词而愈固。
式扬典册,俾解钧衡
亚保升华,焕衮衣于左棘;
鸿儒列职,冠书殿于西清。
进公社于新邦,分使符于故里,载畴井邑,并衍圭腴。
于戏!
功名克保于始终,古今所重;
出处暂均于劳逸,中外何殊。
其思注意之深,勿替告猷之旧。
可。
陈康伯告口宣 宋 · 王之望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五一、《汉滨集》卷三
屡抗封章,恳辞机务,爰升孤棘,出镇乡枌。
往服恩光,无烦谦逊。
尚书左仆射陈康伯乞寝罢礼仪使支赐银绢不允诏 宋 · 史浩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九七、《鄮峰真隐漫录》卷六
朕仰膺慈训,光宅丕图,躬率群工,祗见九庙。
时惟上宰,实总盛仪。
有嘉显相之劳,宜被宠颁之渥。
何谦之过,引义而辞?
虽以身率人,务力行于廉逊;
然为国惜体,当勉蹈于中庸。
临陛辞日进内修八事劄子 其四 不弃远人 宋 · 史浩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六
臣当陛下初政,叨冒为相,是时陈康伯张浚锐意招纳归正人,臣争之不得,以此求出。
其后来者果无可用,散在诸州,每州不下千百人,口出怨言,不知上恩。
一有馑饥,不可不虑。
今宜诏诸州守臣举可用之才,发来赴阙,养之军中。
既取其桀黠防闲于此,则诸州所留皆老弱无用之人,可以销患于冥冥。
辞免赐玉带劄子 宋 · 史浩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八、《鄮峰真隐漫录》卷三一
窃以玉带之赐,自唐以来,以宠元勋。
伏见陛下龙飞御极,距今二十馀年。
虽际会内禅有翊戴之劳如陈康伯,三十年旧相如张浚,未尝有此赐。
臣遭遇虽久,略无尺寸可纪,又已退休,不识何功,敢当殊奖!
陈右相 宋 · 史浩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一○、《鄮峰真隐漫录》卷二五
敷号大廷,策勋右揆
仰知人望,报四海九州之心;
俯听舆言,合万口一音之讼。
凡居陶冶,倍剧欢呼。
窃以在昔有君,莫先论相。
以独贤为未足,乃并任以无遗。
玄龄善谋,必资如晦之善断;
君奭为保,式亚周公之为师。
安海内既本于同心,运天下斯易于反掌。
季世以往,兹风遂凋。
宣威或佐以丹青,佩剑徒闻于彼此。
岂伊之圣,乃集禹皋之贤?
恭惟某官学韫经纶,气全刚大。
由神宇之泰定,知德量之渊冲。
万变纷纭,心如止水。
一身宰制,目无全牛
爰舍从班,入参政地。
谋皆体国,功实在人。
故今日之登庸,乃异时之蓄积。
阅凤历之二十四考,建鸿业于万八千年。
某学不逮人,文非适用。
偶逢衡鉴,得厕名流。
吐珠衔环,未展雀蛇之薄效;
攀鳞附翼;又须龙凤之高翔。
既侧耳于白麻,斯赞言于黄阁
其为庆抃,罔罄敷宣。
工部尚书陈康伯龙图阁学士绍兴二十五年八月十九日 南宋 · 宋高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二七
朕承先帝之丕业,居其宫室,服其器用,常惧不称,而何敢有加焉!
惟是军国之备,凡仰于百工者,乃以诱于冬官
有事于斯,尚识朕意。
陈康伯奋自儒术,蔚为闻人,历帅诸藩,常试事典,才有馀裕,所居见称,而惟司空之官艰于其人,兹命尔以厥官兼内阁之重,勉率是职。
外以成尔缮治之劳,内以全予恭俭之志。
(《湘管斋寓赏编》卷一,美术丛书本。郭声波校点)
陈康伯御札绍兴二十九年九月六日 南宋 · 宋高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四○、《陈文正公家乘》卷一、《陈文正公文集》卷五、康熙《广信府志》卷二八、民国《弋阳县志》卷一六
朕以庸德,仰承上天大命,咎多在躬,自日至夜勉副。
惟欲至治,须赖大臣辅佐。
朕于几暇,偶写「麟凤」二字,画「忠孝勤俭」四字,以赐卿。
可用心供职,匡朕不及。
有疾宜调治,愈日赴行在视事。
当体至意,无有遐心。
陈康伯御札 南宋 · 宋高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四六
即劄下吴璘王彦赵撙王宣常切整饬军马,先张声势,候张浚军报会合,即便起发。
仍劄下两处总领司,预先准备合用钱粮,无致阙误。
其劄子便缴进入,令金字发(《陈文正公家乘》卷一。)
原未系时,据此札所言军事形势,当是绍兴三十一年十月高宗决定东西策应、数路出击金军时所下。
陈康伯御札 南宋 · 宋高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四八、《陈文正公家乘》卷一、《陈文正公文集》卷五、康熙《广信府志》卷二八、民国《弋阳县志》卷一六
朕视所奏,力劝费事允当,多被奸人卖弄所致。
依卿处分,收回如旧。
斋宫之建,朕仰答太灵,俯安群望,定名「德寿」,取德同地厚、寿与天齐之义。
陈康伯御札绍兴三十二年 南宋 · 宋高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四八、《陈文正公家乘》卷一
李珂都督府差遣,可与寻一见阙差往。
陈文正公像赞 南宋 · 虞允文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九○
莹乎其外,玉润冰清
确乎其内,理具而气充。
勋业昭于盛时,简命出自渊衷。
正议而不回,临危变而不倾。
藻鉴之明足以登崇乎俊乂,才猷之著足以黼黻乎时雍。
噫!
其所以默相天常者,孰非斯人之功也耶!
虞允文谨书。
按:《陈文正公家乘》卷三,道光刻本。
陈左相到任表 南宋 · 林之奇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一、《拙斋文集》卷四
二年辅政,顾何补于圣朝;
累表陈情,遽窃分于阃寄。
班诏条而夙驾,溯里闬以昼游。
恩大难酬,愧深无措中谢。)
伏念臣顷叨躐用,居乏显庸。
岂惟朝纲国体之莫隆,抑亦时材人望之非称。
愒日玩岁,初无久大之谋;
算效计功,未有纤微之报。
兹负乘之为累,惟折覆之是忧。
乃沥悃诚,固祈罢免。
敢图洪造,曲赐包荒。
略其既往之愆,锡以非望之福。
既蒙善去,且获荣归。
畀便殿之隆名,抚全闽之巨壤。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至诚乐与,善始善终;
一视同仁,成小成大。
以臣八郡人物之旧,必也周察于民情;
谓臣两地臣邻之联,或能布宣于圣德。
特沛风雷之号,使均雨露之恩。
臣敢不周爰咨询,克勤无怠。
虽身在江湖之外,实戴尧天;
然威存咫尺之间,常瞻舜日。
陈左相贺太上皇帝尊号表 南宋 · 林之奇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一、《拙斋文集》卷四
惟圣为能享帝,交孚溥率之情;
大德必得其名,并举尊亲之礼。
声教所暨,欢谣实孚。
臣某诚欢诚抃,顿首顿首。
窃以道以圣传,天惟尧则。
道原之所出,与天载以同宗。
稽古而来,于今为盛。
恭惟光尧寿圣宪天体道太上皇帝陛下,享天心而立皇极,执道要以为民彝。
诞契时几,式符称愿。
享四海九州之备养,兼二帝三王之美名。
盛德蔑加,函生曷报。
每切望云之念,徒多击壤之歌。
臣顷列迩联,尝叨殊眷。
一麾出守,莫陪百辟之瞻;
终日戴天,难措片辞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