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进周易经传集解表淳熙十二年三月 宋 · 林栗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六八、《皕宋楼藏书续志》卷一、《经义考》卷二七
言:臣昨蒙恩,以臣投进《春秋经传集解》,特降圣旨转行一官。
臣寻具悃愊申省,乞赐敷奏,收回成命,许臣就潭州笔札缮写《周易爻象序杂指解》一书,进纳御前。
二月三日,准尚书省劄子,奉圣旨不许辞免,馀依。
臣今来修写成书,依已降指挥投进者。
臣闻古圣开先,河洛有图书之出;
明王在御,凤麟为郊薮之游。
矧兹《易》象之昭垂,宜作治朝之瑞应。
诚惶诚惧,顿首顿首。
窃以伏羲画卦,肇阴阳奇耦之形;
西伯重爻,演仁义刚柔之旨。
辞至周公而大备,法从尼父而益彰。
言其变化,则范围高厚而不遗;
语其机缄,则橐籥生灵而无间。
焕乎父子君臣之懿范,卓乎礼乐刑政之宏模。
秦人以为卜筮之书,幸逃灰烬;
汉世杂于谶纬之学,几至湮沦。
粤从魏、晋以来,乃至隋、唐之际,谈象数者率由穿凿,论性情者悉本虚无。
其或推明人事之端,奈何刊落圣心之画!
晋宗辅嗣,舍《系辞》、《序》、《杂》以无传;
唐尚希声,摈《文言》、《彖》、《象》而不取。
是皆忘本以齐末,何自寻流而探源?
空存隐赜之辞,莫测形容之拟。
宁期末学,得与斯文!
有太极以生两仪,灼见混成之理;
覆四象而为八卦,具存一定之规。
以此而观象,则象乃可观;
以此而玩辞,则辞皆可玩。
亶由天造,非出人为。
载惟《洪范》九畴之陈,与夫《黄石》一编之记,傥匪圣神之应运,曷臻穹壤之效祥?
恭惟皇帝陛下浚哲生知,成能夙就,究极三才之蕴奥,发挥四圣之精微。
酬广厦之诸儒,言皆破的;
接大廷之多士,意以忘筌。
惟德业与日以俱新,故道术为时而竞出。
臣之固陋,学则颛蒙。
初乏师承,探索何殊于聋瞽;
忽如神授,钻研方得于端倪。
虽未能造诣于几深,然颇亦贯通乎伦类。
回观众说,殆似冥行。
老矣负暄,徒自言灸背之美;
心乎向日,宁复存卫足之思!
惟殚夙夜之勤,敢希昼日之遇。
臣无任瞻天望圣,俯伏待罪激切屏营之至。
所有《周易经传》三十二卷,《系辞》上下二卷,《文言》、《说卦》、《序》、《杂》本文共为一卷,《河图》、《洛书》、《八卦》、《九畴》、《大衍总会图》、《六十四卦立成图》、《大衍揲蓍解》共为一卷,总三十六册,谨随表上进以闻。
诚惶诚惧,顿首顿首,谨言。
淳熙十二年三月二十八日朝议大夫直宝文阁权发遣潭州军州、兼管内劝农营田事、主管荆湖南路安抚司公事、马步军都总管、借紫臣林栗
〔贴黄一〕照对臣昨陈乞修写劄子,系以《周易爻象序杂指解》为名。
今来窃自惟念三圣人所垂经训,先设卦画,次系彖辞,即「爻象」二字不为该备。
及观孔子所赞《大传》,有《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即序杂二字亦未能概举。
今故仍《春秋》之例,以三圣所垂之经与孔子所赞之传,总谓之《周易经传集解》,缮写进呈。
伏乞睿照。
〔贴黄二〕:照对臣今来缮写进本系准《春秋经传集解》,已得指挥,其间有犯庙讳及御名者,并依经传本文,不敢改易。
只今书不成字,覆以黄纸。
伏乞睿照。
〔贴黄三〕:照对臣昨辞免所进《春秋经传集解》蒙恩转行一官,寻奉指挥不许辞免。
臣已祗受,具表称谢去讫。
今来所进《周易经传集解》如蒙采录,乞更不推赏,庶使蝼蚁之志,得以少伸,非为侥倖进身而有此献。
伏乞睿照。
跋道德真经注乾道六年三月 宋 · 熊克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二二、《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一○二
克伏诵咸平圣语,有曰:「老子《道德经》,治世之要,明皇解虽灿然可观,王弼所注,言简意深,真得老氏清净之旨」。
克自此求所注甚力,而近世希有,盖久而后得之。
往岁摄建宁学官,尝以刊行。
既又得晁以道先生所题本,不分道德而上下之,亦无篇目。
克喜其近古,缮写藏之。
乾道庚寅,分教京口,复镂板以传。
若其字之谬讹,前人已不能證,克焉敢辄易?
姑俟夫知者。
三月二十四日左从事郎、充镇江府府学教授熊克谨记。
按:《道德真经注》卷二○,正统道藏本。
薛子舒 南宋 · 叶适
五言律诗 押文韵
悒悒西门路,樵歌占晚云。
燐迷王弼宅,蒿长孟郊坟。
少病怜医错,题书与父分。
又言重把笔,兼欲使余闻。
叶云心注清净经序 南宋 · 卫泾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三八、《后乐集》卷一七
关尹子曰:「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
果不可言欤?
经以载道,圣贤立言以明道,训故者复以之正讹辨惑,发挥圣贤之言而道乃无蔽,则言恶乎可废?
当知口耳之所及者,道之筌蹄,而得于神融心会,则言皆糟粕耳。
《常清净经》,道藏之上品,学道之户牖也。
余尝诵阅,至老而未究其奥。
云心居士一日过我,袖出《解义》,玩绎数章,简易而明白,似于经旨已无馀蕴,不觉击节,自谓弗如也。
诧以示诸同志,或有难之者曰:「所释无形无情无名然矣,不区以别之,则生天地、运日月、长万物,皆可以形情而互迁,于此得无遗论乎」?
予答之曰:「擘肌分理而析其义,则易流于穿凿;
举纲撮要而归诸理,则不失于浑融」。
继有难之者曰:「太上此书幽眇玄邈,未易窥测。
而欲以儒者之辞发其秘,显其微,亦难矣夫」。
予又语之以王辅嗣老子解《易》,郭象解《庄子》似庄子,议者非之。
今以简易明白之说而阐幽眇玄邈之旨,则亦奚病?
然尝闻之,道不可闻,不可见,矧可言?
故关子可以言归之有道者,而且喻之以如吹影,岂厚诬哉。
湛然澄水,纤翳不留,混茫太虚,群动俱息。
爰清爰静,是特入道之端倪。
而语其至极,则窈乎寥乎,超乎太易之先,且无朕迹可求,况得以笔舌拟议形容耶?
云心于真常之蕴固以深造而自得之矣,而不免于言者,盖欲为后学筌蹄耳。
学者茍能繇其所言以推寻其所不容言者,潜通默识,籥乎太上之道,则是经亦糟粕也。
然则太上著其所而为是经,云心演其义而为是辞,与夫人之问难、仆之辨释皆赘也,又从而为之序,不尤赘乎!
曷若一付之忘言。
厚斋易学自序嘉定十年五月 宋 · 冯椅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七一、《爱日精庐藏书志》卷一、《皕宋楼藏书续志》卷一
《周易》一经,文王困于羑里,即包牺氏所画之卦,立大衍之法,推七八九六之数,以生爻而系之辞者也。
古有官占,即画观象,以事揆理,而遂知休咎。
至夏、商各为一书,曰《连山》、《归藏》,意每卦为之辞矣,盖间或略见于传记也。
然庖牺氏画八卦,因而重之为六十有四,以尽其变,故《连山》、《归藏》之辞,至六十又四而止。
文王则以所重之卦,复衍其爻为三百八十又四,乃别为辞以系卦,于以体其常,创为辞以系爻,于以尽其变故,定名曰《易》。
文王既没,周之子孙乃著其代,以别夏、商,而曰《周易》。
然犹与《连山》、《归藏》并列于卜筮之官,而谓之三易者,盖因周之《易》云尔,其实、商以前不谓之《易》也。
孔子定六经,止赞《周易》,门人又述其绪言,以为之传,而《连山》、《归藏》始废,《易》道始尊。
先汉以来,儒家者流宗主孔氏,遂以孔赞与《周易》并行,以孔赞等篇为传,而改上下篇为上下经。
此其始变也。
后以孔赞参入经文,自费直郑康成倡之,王辅嗣和之,而世不复知有文王之《易》矣。
何也?
取信于孔子之赞,而不复推究文王之本指,一也。
孔子推明人事,而象数之本言焉而不发,至使后世屏弃之;
间知学此,则又多穿凿傅会以为之说,二也。
甚至系卦之辞为彖,孔子题彖以推明之,而今系以「彖曰」,而彖反为孔子之传矣。
系爻之辞为象,孔子题象以推明之,而今系以「象曰」,而象亦为孔子之传矣。
孔门《说卦》三篇,将以推明《系辞》之指,今题以《系辞》上下,而《系辞》又为孔子之传矣。
《易》之称周,或以为周匝庖牺之卦例以为《易》,八卦之重以为文王,六爻之辞以为周公
凡一经之名义错乱,无一存者,况文王之本指乎!
天开我宋,圣道日明,康节邵氏,首定经传之序,吕氏微仲晁氏以道从而订之,近日吴斗南复是正之,沙随程可久晦庵朱文公先生皆以注解传,虽名义微有未尽当,而文王之全经则天高日白矣。
椅自束发受《易》于先人,盖伯祖父以此经鸣于三舍。
予数十年来,博亲师友,搜揽众说,遂以文王之本文,如王氏所传《乾卦》之文为正,而为之辑注,订其音切,释其文义,辩其异同,使读者粲然识其大指,不惑于支离。
然后辑孔子赞传,左氏占辞,及诸儒之说,撮其不悖于大义者,釐为辑传。
义有未备者,傅以己意。
又于孔子之传,裒辑众说,别为一书,庶不相乱,俾万世复见文王之全经。
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信哉!
伯祖父盖黼其名。
宋嘉定十年丁丑岁夏五月辛卯既望,草堂冯椅序。
按:《厚斋易学》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易议 南宋 · 程珌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八八、《洺水集》卷六
《易》有君子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凡十三卦之制器,如神农之耒耜,氏之衣裳,无非以象而制之者也。
若夫生著立龟,兴神物以前民用者,皆占也。
然则器也,占也,万世之用备矣,毋俟乎有言也。
惟言与动,则君子之言行,有国之政令,枢机之所关,理乱之所由,天道日新,世变无穷,悉寓于三百八十四爻之中。
所以先哲之言《易》者,独于言、动加详焉。
盖为人君而不知《易》,则太平何自而可致;
为人臣而不知《易》,则德业何由而可成?
呜呼,作《易》之圣人,岂徒以知《易》望天下哉,正以用《易》期来世耳。
曰「乾元用九」,曰「王用三驱」,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曰「利用建侯行师」,曰「利用大川」,谆谆然无非以诏天下万世。
虽然,是特发凡耳,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者又当知触类之学也夫!
《易》之为书,一名而三义具焉:曰简易,以言其德也;
曰变易,以言其气也;
曰不易,以言其位也。
曰德,曰气,曰位,名虽不同,要皆所以为道也。
若昔圣人,阐先天之学而成后天之书,凡所以斡旋元化,昭融天理,纪纲人事,罔不备具。
使为人君者得之,则可以宰制宇宙,酬酢神明,天地以之时叙,民物以之顺成
为人臣者得之,则可以辅相弥缝,弼成万化,进则尽忠正之节,退则全廉靖之风。
修身者得之,则尽心养性,不流于虚无。
遁世者得之,则乐天知命,不沮于忧患。
是故载之于简编,则无非实理,施之于日用,则皆有成效。
而后世学者乃率以空虚恍惚言之,流弊之极,至于沦为异端。
嘻,可惧也!
故不思龙出于河而八卦宣其象,麟伤于泽而十翼覃其,繇三皇历五帝,至于夏商周,而后其书始克大备。
商瞿子木实受吾夫子之传,其后浸大,以至于西都之王、服、京、田王同服生京房田王孙。)东都之荀、刘、马、郑荀爽刘表马融郑玄。),更相祖述,源流不绝。
至于魏之王弼,集诸家之善,得圣人之意,故其注至于今不废。
是以江右诸儒,并传其学,河北学者,莫能及之。
惜乎江南义疏十有馀家,舛其本真,流为释氏,所以重发贞观间孔颖达之叹也。
虽然,《易》之为道,吾既闻之矣,《易》作于伏羲也,而乃以周言之,何哉?
尝观《易》赞,以为曰《连山》,商曰《归藏》,周曰《周易》。
《连山》以《艮》为首,象山之出云,连而不绝也。
《归藏》以《坤》为首,象地之包藏万物也。
《周易》以乾为首,言其道之周普,无所不备也。
兹一说也。
而《世谱》等书,则又曰神农之号一曰连山氏,亦曰列山氏
黄帝之号一曰归藏氏。
然则《连山》、《归藏》,并以代名,则《周易》以周称,岂非《易》成于文王,故题周以别商耶?
此《易纬》所以亦言因代以题周也欤?
虽然,《易》之名,吾得而闻之矣,然则《易》果孰作,又果孰成之耶?
尝观《礼纬含文嘉》曰:「伏羲德合上下,故天应以鸟兽草木,地应以河图洛书,伏羲则而象之,乃作八卦」。
孔安国马融姚信王肃皆以为然,无复异说。
至于重《易》之人,则诸儒之说不胜其异,王辅嗣之徒以为伏羲,郑玄之徒以为神农,孙盛以为夏禹,史迁以为文王
其言夏禹文王重卦者,孔颖达以为考诸《系辞》,神农之时已有,盖取诸《益》,取诸《噬嗑》之事,由是言之,其说不攻而自破。
至于言神农重卦者,亦未为得,何者?
《易》之下《系》又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盖取诸《益」》。
孔安国尚书序》曰「伏羲造书契」,则是伏羲固已象《夬》而作书契矣,又安得神农重卦而后有《夬》哉?
故重卦之人,王弼以为伏羲,而孔颖达亦以王弼之说为是。
然则伏羲制卦,文王系辞,夫子翼《易》,所谓人更三圣,其为灼灼无疑矣。
至于由三画而八卦,自八卦而六位,阴阳刚柔之理,上下承乘之象,所以广大精微,与天地并,而三圣人之所以尽心垂世者,俟入经随卦言之,此不悉具。
姑陈大端若是,以与诸君共讲明焉。
《易》何为而作乎?
曰有忧也。
何忧乎?
忧是道之不明也。
《易》何为而重且翼乎?
曰有忧也。
何忧乎?
忧是道之不行也。
然则于何而见之?
曰:虑是道之不明者,其辞简而严;
忧是道之不行者,其辞详而尽。
学者平其心,定其虑,取圣人之辞而玩之,则圣人之心瞭然矣。
《易》曰「伏羲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非伏羲氏之心主于明道乎?
是故三画之学,寂寥简短,而天人之蕴悉备无遗,此明道之体当然也。
至于文王、夫子之时,则商贤圣之君久矣不作,礼废乐坏,道孤无主,文王忧之,故与闳夭太颠太公望散宜生之徒讲明体察,断然取《易》而重之。
其后文、武、之君,相继而作,而又相之以周公召公毕公君陈,然后世变风移,道洽政治,斯道得以大明。
至夫子之时,则王迹浸熄,诗声日微,而是道又绝而不行矣。
夫子环视当世之士,如长沮桀溺,傲世绝物,既不可与共斯道,独得一老聃彭祖而与之周旋。
蓝田吕氏谓老聃彭祖皆殷周之老成人,计其得于殷周盛时,耳目所接,渊源所渐,所谓见而知之者固甚不浅。
而吾夫子亦曰「我老彭」,所以见其尊且信之意尤为拳拳也。
独夫子犹以为未也,于是周流列国,萃天下之士而与之游。
凡天理人情事物之变故,悉以身体之,至晚年而后十翼出焉,故曰「加我数年,五十学《易》」。
有如十三卦之说,历叙神农氏之所以用《益》、用《噬嗑》,氏之所以用《乾》、《坤》、用《涣》、用《随》,此言人君之用《易》而在上者。
又言箕子用晦颜子之用复,此君子之用《易》而在下者。
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其辞详,其指深,所以望当时至矣。
而当世之君未有能用之者,徒能私淑其徒而已矣。
按前史,商瞿子木亲受《易》于圣人,自是而后,传授不绝。
至于东、西都之士,然后以至于王弼不得其真也,而亦以注显。
虽然,商瞿子木以后所谓传授不绝者,《易》之辞尔。
至于当时高弟,如曾、、雍、子思孟轲之后,所谓得之于心,行之于身。
今其遗书,如曾子十篇,如《中庸》,如孟轲之书,卓然足以为《易》之羽翼者,非史臣之所知也。
自秦而后,更汉历唐,千百馀年间不惟上之人无有用此《易》者,然自王弼以后,以至于唐下之人,亦莫有传此《易》者。
江南义疏祖尚虚无,盖至于唐仅得一孔颖达辨析音义,颇为当时所宗。
然至于圣贤用心,斯道大统,彼固未之深及也。
宋兴百年,名儒辈出,胡安定得其用也,邵康节得其数也,程明道伊川得其理也,周濂溪得其体也,张横渠得其用也,然后《易》之道遂大明于天下。
善乎,孔颖达之论曰:「圣人仰观俯察,象天地而育群生,雨施云行,效四时而生万物。
若行之而顺,则两仪序而百物和;
若行之以逆,则六位倾而五行乱」。
详味斯言,则《易》果将有用乎,抑亦徒作之而已乎?
圣人于《乾》发明为君之德者惟在刚健中正、自强不息,于《坤》发明为臣之义者惟在于直方正大至明。
九卦之序,则上至天子,下至庶人,凡以之尽心养性、修身齐家之道无所不备焉。
使人君而用《乾》之义,则天德行刚健,威权不至于下移,纪纲不至于废坏。
使为人臣而用《坤》之义,则敬以直内,决无有所谓谀说而欺君者;
义以方外,决无有所谓嗜进而苟得者。
为士君子而用九卦之义,则《履》以和行,《谦》以制礼,《损》以窒欲,《困》以处穷,《益》以裕德。
必如是,然后可以谓之用《易》,而《易》之道行矣。
国家开设学校,建立儒官,凡月之朔必使之登席讲书,岂徒为文具哉?
讲之而不明弗措也,明之而不行弗措也,如其讲之而不求其知,知之而不求其行,则又何以讲为哉!
吾侪小人,眇然其形,蠢蠢林林,杂在万类之中,饥而欲食,渴而欲饮,亦何以异于凡百有生之类哉?
而其所以师友千载,陶冶万物,卓然自离于林林蠢蠢之中者,惟曰礼义廉耻而已耳、名节风操而已耳。
不然,一日舍是,则孟子所谓异于庶物者几希矣,可不畏哉,可不谨哉!
朋友有志于《易》者,幸相与讲明而体察,自夫用九卦之义以尽士君子之操,他时推之事君,则必能尽《坤》之义,以为名世之臣,亦在勉之而已。
识者将于此乎观焉。
丙子学易编后序嘉定九年十二月 南宋 · 李心传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八○、《丙子学易编》卷末、《经义考》卷三三
右《学易编》十五卷,起丙子月元日,尽是岁除夕,凡三百八十有四日
其间斋祠、宾旅、寒暑、疾病、事役居十之三,为功盖二百八十日也。
案《唐书·艺文志》,《易》自卜商传以下,凡八十五家。
《中兴馆阁书目》百有十二家,其说之多至于如此,而近世为是说者复数十家,尚未著录也。
然是编之作,将取王氏、张子、程子与朱文公四家之传,而间以周子、邵子及先君子之说补之。
自唐以上诸儒字义之异者,亦附见焉。
其有得于心思,可助诸先生之说者十一二也。
编成,抚之而叹曰:于虖!
《易》道远矣,上古之经莫尊于《易》,而诸儒多以私意乱之。
东周之时,以象占言《易》,而乱于支离。
两汉之际,以谶纬言《易》,而乱于傅会。
魏晋之间,以名理言《易》,而乱于虚无。
近世以来,以人事言《易》,而乱于穿凿。
皆《易》之蠹也。
盖盈天地之间者,理与气而已矣。
然有是气则必有是理,有是理则必有是象,有是象而后有是数,有是数而后有是占,有是占而后有是辞。
故《易》有圣人之道四,而变、象、占居三焉。
变也者,言乎爻之动者也;
象也者,言乎卦之像者也;
占也者,言乎之决者也。
自伏羲作卦以前民用,文王周公系辞焉而明吉凶,使后之人观消息盈虚之理,审进退存亡之义,而不迷于吉凶悔吝之途。
圣人之忧患后世,可谓至矣。
自周之衰,言《易》者寖失羲文之意,而牵合破碎,或反资以为乱,故夫子作十翼,专以义理明之。
其后谶纬之学兴,而飞伏互体之文、壬遁九宫之说,纷然并出,皆托《易》以行世。
王辅嗣,乃独辞而辟之,其视两汉诸儒可谓贤矣,惜其溺于时好,乃取庄老之妄以乱之实,故《易》之道终不明于世。
寥寥千载,有程夫子出,乃始以人事之实理明之,其有功于《易》则已宏矣。
然程之所传者辞也,辨吉凶者存乎辞,而理固在其中矣。
而后之学者沿文生义,各自为说,复失圣人系辞之本意,故晦庵先生出,又专以圣人立卦生爻之大旨明之。
自程、朱二子之书成,而四圣人之道始大,彰明较著而无所蔽矣。
顾恨世之学者未能穷究是书,往往以其一时推求考索测度髣髴之言,而反疑前贤终身笃学研思精微至到之论。
若是者,愚窃大惧,故复述其所闻识于编端以示子姓,而同志之士可与共学者亦所不隐焉。
古周易自序 宋 · 吴仁杰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一七、《经义考》卷三○、《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六二、《古周易》(通志堂经解本)
《易》与天地并,未有文字,已有此书。
自伏羲画八卦,以贞悔之象重之为六十四,时则有卦有象而无辞。
始卦之重,占以定体,文王作彖,总论其义,谓卦不足以尽吉凶之变,乃附著变爻及覆卦之画以演其占,时则有彖有爻而未有爻辞。
周公继之,于爻画覆卦之下皆系辞焉,而《易》上下篇之文始备。
孔子承三圣,为十翼以赞易道,《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是也,谓之《易传》。
《彖》、《象》、《系辞》,夫子所自著也,《文言》以下,弟子记夫子之言也。
按汲冢书,有《周易》上下篇而无《彖》、《象》、《系辞》。
陆德明释孔壁所得古文,传为十翼而不言经。
然则十翼之作,其初自为篇简,不与《易经》相属,此冢、壁之藏所以各得其一欤?
汉田何之《易》,其传出于孔氏,上下经、十翼离为十二篇,而解者自为章句,此古经也。
又有费直《易》,亡章句,《崇文总目》序云:「以《彖》、《象》、《文言》杂入卦中者,自费氏始」。
郑康成《易》,以《文言》、《说卦》、《序卦》合为一卷,则《文言》杂入卦中,康成犹未尔,非自费直始也。
本传云徒以《彖》、《象》、《系辞》十篇之言解说上下二经,盖解经但用《彖》、《象》、《系辞》,《汉书》本误,以「之言」字为「文言」耳。
十篇云者,史举其凡。
直之学似于每卦之后列《彖》、《象》、《系辞》,去其篇第之目而冠「传」字以总之,正如杜元凯《春秋》解,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而经自经传自传也。
然《彖》、《象》、《系辞》之名,一没不复,汩乱古经,则始于此。
刘向尝以中古文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由是诸家之学寖微于汉末而费氏独兴。
康成因之,遂省六爻之画与覆卦之画,移下上体于卦画之下而以卦名次之,移初九至用九之文而加之爻辞之上,又以彖象合之于经而加「彖曰」、「象曰」之文。
王弼《易》、《乾卦》自文言以前则故郑氏本也。
高贵乡公淳于俊问对观之,于时康成所注虽合《彖》、《象》于经,而所谓《彖》、《象》不连经文者犹在。
王弼注《易》,用康成之本,谓孔子赞爻之辞本以释经,宜相附近,及各附当爻,每爻加「象曰」以别之,谓之「小象」,又取《文言》附于《乾》、《坤》二卦,加「文言曰」三字于首。
若《说卦》等篇,则仍其旧,别自为卷,总曰「系辞」。
自是世儒知有《易》,而不知有所谓古经矣。
原三家之学,初欲学者寻省易了,日趋于简便,而末流之弊,学者遂废古经,使后世不见此书之纯全与圣人述作之本意,可胜叹哉!
然则天下之事,务趋于简便者,其弊每如此,可为作俑者之戒也。
《隋经籍志》序,谓秦焚书,《易》以卜筮独存,唯失《说卦》三篇,后河内女子得之。
按今《说卦》乃止一篇,故先儒疑《易》文亦有亡者,不得为全书。
又《说卦》之文每及于《彖》、《象》、《系辞》,必以圣人称之,先儒谓此非虙牺、文王周公之作,然十翼之书,复有所谓《彖》、《象》、《系辞》,其名相乱,学者疑焉。
仁杰案,史称孔子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
颜师古曰传谓《彖》、《象》、《系辞》之属,则知伏羲、文王周公之作固曰《彖》、《象》、《系辞》,而十翼所谓《彖》、《象》、《系辞》,乃其传也。
费氏本有「传」字,故王弼于每卷必以首卦配传名之。
《音义》释上经《乾》传云,传谓夫子十翼;
又释《系辞上》云,王肃本《系辞上》传。
由此言之,十翼所谓《彖》、《象》、《系辞》,本不与伏羲、文王周公之名相乱,古经盖曰《彖传》、《象传》、《系辞传》也。
今《易》指孔子象辞为大象,而以释爻辞之文为小象者。
案《易》固有大小之象焉,大象指八卦八物之象,所谓八卦以象告,立象以尽意,如乾为天、震为雷之类。
《说卦》载帝出乎震至成言乎艮,苏文忠公谓古有是说,孔子从而释之者,是已。
小象指六十四卦八物相配之象,所谓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如雷在天上大壮之类,孔子所著《象传》是已。
然则今大象当曰《象传》,小象乃孔子所以释爻辞者,当曰《系辞传》也。
孔子释爻辞之文谓之《系辞传》,则周公爻辞曰《系辞》可矣。
欧阳公曰:「系者,有所系之谓也,故曰:『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言其为辞,各联属其一爻者也」。
是则孔子专指爻辞为《系辞》。
苏文忠亦谓以上下系为系辞,则失之矣。
孔颖达以为系辞通指卦爻之辞言之,不专指爻辞,是不然。
按《说卦》言系辞者六:其一曰:「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此不待言而明者。
其一曰:「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此历举三圣之作,象谓伏羲六十四卦之象,卦系谓文王周公彖辞、系辞也。
其一曰:「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
龚深甫侍郎云系辞焉而命之,所以明爻也。
其一曰:「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
《正义》曰:「四象谓七八九六」。
案七八即爻之不变者,九六即爻之变者,然则此章所指亦爻辞也。
其一曰:「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
言设卦所以观象,系辞所以明吉凶云尔。
卦谓彖辞,系谓爻辞,故曰彖者言乎象,爻者言乎变。
又曰:「齐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辞」。
凡此皆互见其义,或以彖对爻,或以卦对辞。
曰卦曰彖云者,皆指夫卦辞也;
曰爻曰辞云者,皆指夫爻辞也。
简言之,则曰卦、曰彖、曰爻、曰辞;
详言之,则卦曰彖辞、爻曰系辞,截然有不可紊者。
不然,卦辞既曰彖矣,安得复以系辞名之?
《说卦》凡以卦与辞二文相对。
韩康苏文忠皆曰:辞,爻辞也。
杨元素侍读亦谓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又曰系辞焉所以告也,盖指周公之所为爻辞。
以《说卦》本旨及韩、苏、龚、杨之言参之,谓系辞非专指爻辞可不可耶?
虽然,谓爻辞为《系辞》,谓小象为《系辞传》,则今所谓上下系者,复何名哉?
或曰二《系》当谓之《说卦》,与今《说卦》通为三篇,诸儒既以系辞传为小象,而上下系之名无所归,故取《说卦》前两篇名之,其实本《说卦》也。
欧阳公谓今《系辞》之文杂论《易》之诸卦,其辞非有所系,不得谓之系辞。
叶少蕴左丞亦曰:「太史公引『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为《易大传》,则汉诸儒固未尝以今两篇为《系辞》,斯其为《说卦》也审矣」。
太史公以两篇为《大传》者,盖十翼皆谓之《易传》,而汉之《易》师杨何之属又著《易传》行于世,太史公受《易》于杨何,谓《说卦》之文为《大传》者,以别杨何之徒所谓传耳。
今《诗序》一名《诗大传》,亦以别毛公故训传故也。
郑东卿论《说卦》出汉宣时,而汉宣之前儒者亦多引援,岂秦火之后易家秘此而不轻传也?
太史公周行天下,多见先秦古书,此三篇之文虽未献于孝宣之时,固已先众人而见之矣。
《世家》不云乎,「孔子晚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此其證也。
先儒以为序之,系之,说之,文之,于义未允,此谓序《易》及《彖传》、《象传》、《系传》、《文言》、《说卦》也。
或者又谓圣人之书不当舍经称传,案《易音义》云:经者,常也,法也。
传以传述为义,经之为经,以其可为万世之常法,传则述前人之作,如是而已,非必尊经而卑传。
十翼之文,述而不作,其体传也,其言经也,岂害其为圣人之书乎?
况史称孔子读《易》而为之传,则传也者,夫子所自名,非后人名之也。
夫如此,谓十翼《彖》、《象》、《系辞》为《彖传》、《象传》、《系辞传》,复何疑哉!
以《易》考之,䷀者,伏羲之卦也;
「元亨利贞」者,文王之彖也;
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以下,此孔子所述彖之传也。
内卦☰,外卦☰者,伏羲卦中贞悔之象也;
曰「乾下乾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者,孔子所述象之传也。
一者,文王于卦外所演变爻之画也;
「潜龙勿用」者,周公系爻之辞也;
曰「初九,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者,孔子所述系辞之传也。
䷀者,文王所演覆卦之画也,曰「见群龙无首吉」者,周公之系辞也,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者,孔子所述系辞之传也。
象述伏羲,彖述文王,系辞述周公,而象在彖后者,颖达谓当繇彖详而象略,疑不专为是。
孔子所述,其肯先文王乎?
又十翼之次,先儒所论亦有多家。
颖达独取郑氏之说,云《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其说谓经分上下,则《彖》、《象》亦当随经而分,不知经为上下篇,直以古者简重大故尔,若谓《彖》、《象》当随经而分,《序卦》以不分耶?
胡秘监旦以《彖》、《大象》、《小象》、《上系》、《下系》《、乾文言》、《坤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为十篇,胡安定易之曰《上彖》一、《下彖》二、《大象》三、《小象》四、《文言》五《、上系》六、《下系》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文言》既不当离而为二,至以二《系》居《文言》之后,《说卦》之前,亦恐非其序矣。
仁杰谓十翼《彖传》也,《象传》也,《系辞》上、下传也,《文言》也,《说卦》上、中、下也,《序卦》也,《杂卦》也,并上、下经,是为十二篇。
上经、下经之目本之费直孟喜,《系辞上传》、《系辞下传》之文本之王肃,《彖》、《象》、《系辞》、《文言》之次本之《艺文志》,而《说卦》之为三篇则河内女子所得之数也。
其篇第在古如此,而费、郑以来汩之。
呜呼,维天未丧斯文,故厄于秦而独不废,柰何后世犹疑其非全书?
其失在传注之家以传参杂于经而然也。
今举费、郑、王《易》本各一卦列于右方,用见经传参杂源流之所自。
易筮之法,揲蓍求爻,重爻为卦,所画者卦耳。
如下体画☷,上体画曲,是为䷓卦。
从其变爻所之,六四爻变则为䷋卦,是筮者止当画卦而已也,何以名为?
《左氏春秋传》既画卦曰遇䷓之䷋,又载卦名曰《观》、《否》。
杨子云有言:观《易》者见其卦而名之,观《太玄》者数其画而定之,以卦即其名也。
今画卦而又名焉,亦已近赘,《左氏》盖两存之。
《正义》谓丘明不画卦,今书有画卦者,后学私画以备忘耳。
是未知卦在所当画而名为可略也。
六十四卦,卦为六位,而《乾》、《坤》于六位之外又有用九、用六之爻。
《左传》正义云:《乾》六爻皆阳,《坤》六爻皆阴,其爻既纯,别总其用而为之辞。
此说未为失之,顾圣人设此爻于六位之外,用以为占,要当有所归宿耳,非可但以虚辞解也。
子云曰:《易》始八卦,文王六十四;
淮南书》曰:伏羲六十四变,周室增以六爻。
帝王世纪》曰:文王演六十四卦,著七八九六之爻。
文王所演非今六十四卦,焦赣所谓每卦变六十四卦,而六十四卦变四千九十六卦者也。
盖伏羲以一卦重之为八卦,极其变而为六十有四,文王以一卦演之为六十四卦,极其变而为四千九十有六,此所以伏羲八卦而为文王六十四也。
所增之爻,其九六则卦外六爻之画,在《乾》为初九至上九,爻之变者也;
七八则覆卦之画,在《乾》为用九,爻之不变者也。
或以卦外爻画为疑,案《说卦》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
《正义》谓「既观变立卦,又就卦发动挥散,于刚柔两画而生变动之爻」,则卦外别生变爻明矣。
下文「易六画而成卦」,又曰「易六位而成章」,犹此意也。
张汝明《易索》云:六画成卦,重卦也;
六画成章,变卦也。
重卦指虙牺,变卦指文王
春秋蔡墨诸人举易虽不筮,亦以变爻为言,如举《乾》之初九、用九,则云「在乾之姤曰潜龙勿用」。
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初九举各爻之变,而用九总六爻之变,所谓变卦者也。
伏羲重一卦为八卦者,以《乾》卦例之:☰为内卦,重三成六,重之以☷则为《泰》,重之以☳则为《大壮》,得曲而为《小畜》,得☵而为《需》,得☲而为《大有》,得☶而为《大畜》,得☱而为《需》,复得本卦为《乾》。
刘牧论八八之变曰:四营成易,十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以成六十四。
其说谓《姤》、《易》、《否》、《观《、》剥》、《晋》、《大有》七卦由《乾》而出,并《乾》为八。
案伏羲重八卦,以卦之全体而重;
文王演六十四卦,以爻之积画而演,刘所论盖占筮之法。
八纯卦自一世至五世,而次之以游魂、归魂者也,此七卦其以积画变者六,以全体变者一,岂得为重卦本体,刘说误矣。
文王演一卦为六十四者,以《乾》卦例之:其一爻动而变他卦者六,初九变而为《姤》、九二变而为《同人》、九三为《履》、九四为《小畜》、九五为《大有》、上九为《夬》,其两爻动而变他卦者,由《遁》而下为十有五卦,三爻动者由《否》而下为二十卦,四爻动者由《观》而下为十五卦,五爻动者由《剥》而下为六卦,六爻皆动者一,是为《坤》,六爻皆不动者一,是为《乾》。
凡变他卦者六十有三,而不变者一。
案伏羲画卦以定体为占,故《乾》复为《乾》而无所事变。
文王作《易》,名以变为义,占以变为法,道以变动,不居为体,无往而非变也。
若六爻不动而但为本卦,不可谓之变,此不谓之变则每卦所变止于六十有三,其究才四千三十二卦,安得如上所云者哉?
仁杰案卦遇六爻不动,当覆而占之,覆者从上倒覆而下,是亦一变也。
如《剥》六爻不动,覆而占之,其卦为《复》。
子曰「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又曰「上下无常」。
《正义》谓《剥》穷上位之极,又下来居于初。
此以《覆》卦论也。
朱子发翰林论《易》变,亦知《剥》之上九穷而反初,乃成《复》卦,第未深考《覆》卦之变耳。
《覆》卦大抵相反而相为,往来不穷之地。
《剥》之为《复》,曰「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
《复》覆之为《剥》,则曰「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
七日来复者,由《剥》六爻至《复》之初爻凡七易,以爻主一日也。
举隅而言,阳七日而复则由《复》六爻至《剥》之初爻,亦七日而《剥》矣。
辰以子午分阴阳,自子至午,自午至子,皆七日,故两卦互以天行为言,盖物极则反,刚长之极,其势必至于剥,而小人道长之极,亦未尝不复天之道也。
《复》极则《剥》,《剥》极则《复》,两卦相循,如环无端,以一消一息,一盈一虚,往来而不穷。
凡卦之否泰损益、《杂卦》所论或乐或忧,或与或求,起止伏见,新故久速之理,无不尽然。
以至日月寒暑之推移,吉凶祸福之倚伏,与夫死生出入,神奇臭腐之变化,始而终,终而始者,举不外乎此。
伊川先生蔽之以一言,曰「《易》中止是言反覆往来上下」,所以发千载之秘以悟后学者多矣。
康成不知覆卦之画与正卦异也,而辄去之,代以用九、用六之文,而覆卦泯矣。
《易》有覆卦、对卦二体,六爻皆动则占对卦,六爻皆不动则占覆卦,其用不同。
对卦亦谓之变卦,《正义》曰:六十四卦,卦卦相偶,非覆即变。
覆者,表里视之,遂成两卦,《屯》、《蒙》、《需》《、讼》、《师》、《比》之类是也;
变者,反覆惟成一卦,则变以对之,《乾》、《坤》、《离》、《坎》《、大过》、《》、《中孚》、《小过》是也。
案六十四卦皆有对有覆,今分五十六卦为覆,八卦为对,未之尽也。
以二二相偶言之则可尔。
五十六卦固自有对卦之体,而八卦亦未尝无覆卦之体也。
王辅嗣曰:「卦者,时也。
时有否泰,用有行藏。
一时之制,可反而用也;
一时之吉,可反而凶也。
故卦以反对」。
然知覆卦反对而已,元不知覆卦之用。
夫《易》穷则变,变则通。
爻自初而至上,卦之穷也,筮焉而皆遇;
七八占之穷也,不有以变而通之,将若之何?
圣人为是设覆卦,与六爻通之为七。
上爻处卦穷之地,则以是变而之初爻。
六爻皆遇,七八不动,则以是变而之九六。
观五十六卦覆之而成两卦,则以偶相比;
八卦覆之,惟成一卦,则各居其所焉。
圣人之意,殆非偶然者矣。
邵康节以《乾》、《坤》、《离》、《坎》《、大过》、《》、《中孚》、《小过》为不可易,盖五十六卦覆之则变它卦,惟此八卦覆之不失本卦之体,此其与诸卦异而不可易者也。
伏羲画卦八,此有《乾》、《坤》、《离》、《坎》,而《震》、《艮》、《巽》、《兑》不与焉者,案八纯卦固有对覆存乎其间,《震》、《艮》、《巽》、《兑》覆之亦成两卦,《乾》、《坤》、《离》、《坎》覆之亦惟成一卦,故康节谓八卦之象不易者四,重卦之象不易者八。
然《震》、《艮》、《巽》、《兑》非不与乎此,《》、《小过》、《震》、《艮》之寓也,《中孚》、《大过》、《巽》、《兑》之寓也。
先儒谓初画八卦,设奇偶两画以象阴阳,又曰六十四卦皆从《乾》、《坤》而来,凡奇皆《乾》而凡偶皆《坤》也。
用是知《离》、《坎》以下六卦之体,覆正若一,与《乾》、《坤》等,而九六之用独见于二卦者,以《乾》、《坤》奇偶之画足以包六十二卦,而六阴六阳之画纯一不驳,亦六卦之所无也。
此两卦六爻皆遇七则覆卦,而以用九占之;
皆遇八则覆卦,而以用六占之。
《离》、《坎》以下六爻皆遇七八,亦以覆卦为占,六卦非纯画也,六位之外无他爻,则各占其卦下之辞。
至若五十六卦,《屯》六爻皆遇七八则覆而占《蒙》,《蒙》六爻皆遇七八则覆而占《屯》,他卦仿此占焉。
夫六爻不动而以覆体为占,始于《乾》,终于《未济》,诸卦之所同也。
如此而后,一卦之变可以为六十四,而六十四卦之变可以为四千九十六矣。
刘梦得曰:筮为《乾》者常遇七,斯得《乾》矣;
筮为《坤》者常遇八,斯得《坤》矣。
沈存中曰:惟动则有占,不动则无眹。
今人以《易》筮者,虽不动亦引爻辞断之。
《易》中但有九六,既不动则是七八,安得用九六爻辞,岂亦未悟覆卦之变耶?
覆卦六十四,专为七八爻设,夫使六爻皆七八而终于不动,非《易》穷则变之旨也。
列禦寇》曰:「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
九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
苏文忠亦曰:「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据其末而反求其本者也,故曰《易》逆数也」。
其有见于此乎?
且卦七八固当以九六为占,《列禦寇》谓七变而为九,穆姜《艮》之八变,而占随之六二,是七可变而九,八可变而六。
如《乾》上爻本得七,覆卦则为初九矣,故曰用九。
《坤》上爻本得八,覆卦则为初六矣,故曰用六。
所谓七八未尝不动也,惟穷则变焉尔。
先儒言用九,只在上九一爻。
伊川先生以为不然,曰六爻皆用九,故曰「见群龙」。
都氏因先儒之误,遂以上九、用九合之,曰:此《乾》之《夬》也,自一阳来复,至五阳为《夬》,进而不已。
六阳为《乾》,故有用九之义,而变体为《夬》。
案蔡墨以用九为《乾》之《坤》,盖取六阳之变言之,不变则固为《乾》。
今去其一而以五为义,非也。
上九、用九之辞,正尔相反,上九处六爻之极,为群龙之首,史所谓上而不能下,伸而不能诎,往而不能自返者,故曰「亢龙有悔」,穷之灾也。
若用九则舍首爻之亢极而复居初爻隐潜之地,经所谓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故曰天德不可为首,孰谓二爻可一也哉?
注疏之说,大抵以初为首。
如《比》之初六,注曰:「处比之始,为比之首」。
其上六「比之无首,无所终也」,《正义》曰:不能为比之初首,故无终。
是不以上为首也。
王辅嗣谓初上无阴阳定位,然以为尊者,阳之所处,故阳居尊位。
今上爻居一卦之首,可不谓尊乎?
苏文忠曰:「初上者,本末之地也,以阳居之则正,以阴居之则颠」。
案《比》之上六阳不为首,而以阴居之,不得其正,故曰无首。
文忠解此爻则又曰:「比之无首,犹言无素也,穷而后比,是无素也」。
盖无首或以事言,或以象言。
《比》之无首,以事言者也;
用九之无首,以象言者也。
先儒谓凡以首以角而取象者,未尝不在于上;
以足以尾言者,未尝不在于初。
观《既济》、《未济》初上之辞,则槩可见矣。
辅嗣亦曰:「夫以刚健而居人之首,则物之所不与,故《乾》吉在无首」。
颖达亦曰:「天德刚健,不可更怀尊刚为物之首」。
又曰:「人君位实尊高,故云首出;
志须卑下,故云无首吉」。
然知以《乾》为首而不能推明上爻为首之义,何哉?
朱子发谓「以画卦言之,则初为始,上为终;
以成卦言之,则上为首,初为尾」。
其言最为明了勾微,云:「加用九、用六之虚位,欲明君臣进退之理」。
案用九、用六,论正卦固不在六位之数,论覆卦则与六爻通之为七。
辅嗣谓爻之所处即谓之位,二用而为虚位,其然岂其然乎?
至言君臣进退之理,则为近之。
盖《乾》之上九如尧在位七十载之时,至用九则如授舜之后,其天下已治而圣人退藏于密之象欤?
《坤》之上六如周公诞保文武受命七年之时,至用六则如居东之后,亦大臣功成名遂身退之象欤?
渊乎,二用之旨也!
圣人以此垂万世君臣之大法,宜他卦莫得而并欤!
《乾》正卦有「时乘六龙」之文,合六阳而为卦也。
覆卦有「见群龙」之文,合六阳而为爻也。
又卦与爻皆以乾元为称,其本者,覆卦以上为初耳。
《坤》卦类此。
今侧注初上之文,以见覆卦之象,并变卦、对卦、覆卦,各为之图。
古经以卦为名而象寓其中,以画为九六及二用,以位积之为初上。
至十翼而后,卦以名列,象著两体,爻书九六、二用,位有初上、二、四、三、五之文。
今举从其初,以《彖辞》归之卦下,以《系辞》归之爻下,以下上体归之《象传》,以卦名及初上、九六、二用之文归之《系辞传》。
以上、下经仍为两篇,传为十篇,然后古十二篇之《易》复得其全矣,疑此孔氏之旧也。
凡经传之文,去其后儒所加「彖曰」、「象曰」、「文言曰」及卦名《比《、》大有》、爻位「用九」、「用六」之类,省文则仍旧贯阙之。
叶左丞论《坎》卦云,卦辞首曰「习坎」,《彖》曰「习坎,重险也」,以为卦固名《坎》而「习坎」乃其卦辞,传经者阙其「坎」字。
及徐氏亦云上脱一字。
晁以道詹事云:「例诸今文则脱,在古文则不脱,古文即以其卦为其名故也」。
是说固然,第经虽不脱而《彖》文脱之。
又《同人》,《彖》传:「同人曰:『同人于野,亨』」。
王昭素谓此「同人曰」三字错。
案《正义》云:「《彖》有叠卦名而称其卦者,《同人》之《彖》称『同人曰』犹言『《同人》卦曰』也。
同人于野,亨』,是《同人》卦下之文也」。
如此则「同人曰」三字乃其卦名,故《彖》传引之非错也。
《彖》传有《同人》卦名,今卦阙其名者,意经传参杂,后儒见卦名《同人》,与卦辞「同人于野,亨」连文,遂省「同人」字,不知卦名与卦下之文本自异卷,弗可省已。
《履》、《否》诸卦亦如之。
本文当云:「《同人》,同人于野,亨」。
《履》当云:「《履》,履虎尾」。
《否》当云:「《否》,否之匪人」。
《艮》当云:「《艮》,艮其背」。
《坎》当云:「《坎》,习坎有孚,维心亨」。
五卦凡省六字,传不附经,则此五卦在《系辞传》独无卦名矣,于文宜复。
今但注逐卦下,弗敢传,盖谨缺文也。
夫《易》之为书至矣,其蕴奥微妙,非深造自得者未易言也。
仁杰不佞,未尝一得其门户,独次其旧文而欲复之。
绍兴辛巳之冬,书始萌芽,博考深求,又二十八年而后定。
古经一失,复之之难如是哉,是以君子重变古也。
噫!
复之难,而知之为尤难,后世子云其有无要不可以逆计而知。
或靳之曰:今《易》尚不能明,如古《易》何?
覆瓿之讥,固前知其如此,此则非仁杰之所恤也,姑以待好古不惑之君子而折衷焉。
河南吴仁杰书。
淙山读周易后序 宋 · 方实孙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七六、《淙山读周易》卷末
孔颖达云,重卦之人,诸儒不同,凡有四说:王辅嗣等以为伏羲重卦,郑玄以为神农重卦,孙盛以为大禹重卦,史迁等以为文王重卦。
愚按《系辞》曰:「《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
文王之事邪」?
皇甫谧曰:文王在羑里演六十四卦,著七八九六之爻,谓之《周易》。
自此而论,则知伏羲始画八卦,但有其画耳。
神农取诸《益》、《噬嗑》卦,但取其象耳。
夏曰《连山》,殷曰《归藏》,皆未必有言语文字之可传,今所谓《易经》者先《乾》后《坤》,名以《周易》,乃文王所演之《易》也。
《坎》卦独加名以习坎者,文王在羑里时陷于坎窞,习为出坎之道,终欲事殷而知有尊卑贵贱之定分,是文王之本心也。
孔颖达又云,《左传》韩宣子适鲁,见《易》象,曰:「吾乃知周公之德」。
周公被流言之谤,亦得为忧患也。
验此诸说,以为卦辞文王,爻辞周公也。
然考之《大有》六三爻云「公用享于天子」,《解》上六爻云「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小过》六五爻云「公弋取彼在穴」,所谓公者,岂周公果自言之乎?
又按孔颖达云:「《彖》《象》等十翼之辞以为孔子所作,先儒更无异论」。
又云:「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
然考之《随》卦云「元亨利贞」,即卦辞也。
《左氏》襄九年传穆姜曰:「《随》,元亨利贞无咎。
元,体之长也;
亨,嘉之会也;
利,义之和也;
贞,事之干也」。
穆姜已有是言矣,是时孔子犹未生也,岂《文言》皆孔子为之乎?
或谓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彖》一、《卦象》二、《爻象》三、《乾文言》四、《坤文言》五、上《系》六、下《系》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
是亦一说也。
或问卦名何如,曰《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说卦》已言之矣。
《说卦》又曰《震》卦其究为健,岂《震》卦与《乾》果同体耶?
《离》卦其于人也为《乾》卦,岂《离》卦亦可以谓之《乾》耶?
《巽》其究为躁卦,岂《巽》卦亦名为躁卦耶
《坎》北方之正卦也,劳卦也,又谓《坎》于人为血卦,岂《坎》卦亦名为劳卦又名为血卦耶
《序卦》曰涣者离也,岂《涣》卦亦可谓之《离》耶?
然则言卦名者不可以一例拘矣。
或问卦辞何如?
曰:卦有小大,辞有险易。
辞者各指其所之,《系辞》已言之矣。
然有以卦名而两言之者,《复》卦曰「复亨」,又曰「反复其道」;
《颐》卦曰「颐贞吉」,又曰「观颐自求口实」;
《节》卦曰「节亨」,又曰「苦节不可贞」;
《未济》卦曰「未济亨」,又曰「小狐汔济」是也。
有以卦名而三言之者:《蒙》卦曰「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是也。
有以卦名而五言之者:《井》卦曰「井,改邑不改井」,又曰「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井」是也。
有两言贞者:《坤》卦曰「利牝马之贞」,又曰「安贞吉」是也。
有两言亨者:《萃》卦曰「萃亨」,又曰「利见大人亨」是也。
有两言吉者:《解》卦曰「其来复吉」,又曰「夙吉」是也。
有两言利者:《坤》卦曰「利牝马之贞」,又曰「后得主利」;
《屯》卦曰「利贞」又曰「利建侯」;
《同人》卦曰「利涉大川」,又曰「利君子贞」;
《大畜》卦曰「利贞」,又曰「利涉大川」;
《恒》卦曰「利贞」,又曰「利有攸往」;
《益》卦曰「利有攸往」,又曰「利涉大川」;
《巽》卦曰「利有攸往」,又曰「利见大人」;
《涣》卦曰「利涉大川」,又曰「利贞」;
《中孚》卦曰「利涉大川」,又曰「利贞」是也。
有三言利者:《萃》卦曰「利见大人」,又曰「利贞」,又曰「利有攸往」是也。
有言利不利者:《讼》卦曰「利见大人」,又曰「不利涉大川」;
《无妄》卦曰「元亨利贞」,又曰「不利有攸往」;
《蹇》卦曰「利西南,不利东北」,又曰「利见大人」;
《复》卦曰「不利即戎」,又曰「利有攸往」是也。
又如《乾》卦曰「元亨利贞」,《屯》、《随》、《临》、《无妄》卦亦曰「元亨利贞」,《坤》卦则曰「元亨利牝马之贞」,《旅》卦曰「小亨」,《巽》卦亦曰「小亨」,《贲》卦则曰「贲亨,小利有攸往」,《遁》卦则曰「遁亨,小利贞」,《既济》则曰「亨小利贞」。
他如《坤》卦曰「利牝马之贞」,《说卦》则曰「坤为子母牛」而不言马;
《离》卦曰「畜牝牛,吉」,《说卦》则曰「离为雉」而不言牛;
中孚》卦「豚鱼」,《小过》卦言「飞鸟」,《未济》卦言「小狐」,《说卦》皆不言其为何象
然则言卦辞者亦不可以一例拘矣。
或问《彖》与《》何如,曰《易》者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系辞》言之矣。
然《鼎》卦《彖》曰「鼎象也」,《小过》卦《彖》曰「有飞鸟之焉」,岂大象小象之外彖亦言象耶?
他卦大象无不言卦名者,唯《乾》卦但言天行健而不言乾。
他卦无覆言上下卦象者,唯《泰》卦坤上乾下而言天地交泰,《噬嗑》卦离上震下而言雷电噬嗑。
他卦多言君子以当其,唯言大人者一,《离》是也。
言后者二,《泰》、《姤》卦是也;
言先王者六,《比》、《豫》、《观》《、噬嗑》、《无妄》、《涣》是也;
言先王而又言后者一,《复》卦是也;
言上下而不言其人者一,《剥》卦是也。
然则言《彖》与《》者,亦不可以一例拘矣。
或问爻象何如,曰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系辞》已言之矣。
然卦有六爻而全取者,如《井》卦初六言「井泥」,九二言「井谷」,九三言「井渫不食」,六四言「井甃无咎」,九五言「井冽寒泉,食」,上六言「井收勿幕」。
《鼎》卦初六言「鼎颠趾」,九二言「鼎有实」,九三言「鼎耳革」,九四言「鼎折足」,六五言「鼎黄耳金铉」,上九言「鼎玉铉」。
《渐》卦初六言「鸿渐于干」,六二言「鸿渐于磐」,九三言「鸿渐于陆」,六四言「鸿渐于木」,九五言「鸿渐于陵」,上九言「鸿渐于陆」是也。
有六爻而五取象者,如《乾》卦初九言「潜龙勿用」,九二言「见龙在田」,九四言「或跃在渊」,九五言「飞龙在天」,上九言「亢龙有悔」,唯九三言「君子乾乾」而不言龙。
《咸》卦初六言「咸其拇」,六二言「咸其腓」,九三言「咸其股」,九五言「咸其脢」,上六言「咸其辅颊舌」,唯九四言「朋从尔思」而不言心。
《艮》卦初六言「艮其趾」,六二言「艮其腓」,九三言「艮其限,列其夤,厉熏心」,六四言「艮其身」,六五言「艮其辅」,唯上九言「敦艮,吉」而不言背是也。
有六爻而皆言卦名者,《比》、《履》、《临》、《观》、《贲》、《复》、《蹇》、《困》、《震》卦是也。
有六爻而五言卦名者,《蒙》卦六三不言蒙,《需》卦上六不言需,《讼》卦六三不言讼,《师》卦上六不言师,《谦》卦六五不言谦,《蛊》卦上九不言蛊,《剥》卦六五不言剥,《颐》卦六五不言颐,《遁》卦六二不言遁,《明夷》卦上六不言夷,《损》卦六五不言损,《旅》卦六五不言旅,《兑》卦九五不言兑,《涣》卦初六不言涣是也。
有六爻而四言卦名者,《同人》卦唯九三、九四不言同人,《豫》卦唯六二、六五不言豫,《噬嗑》卦唯初九上九不言噬,《无妄》卦唯六二、九四不言无妄,《坎》卦唯六四、上六不言坎,《晋》卦唯六三、六五不言晋,《家人》卦唯六二,上九不言家,《益》卦唯初九、九五不言益,《升》卦唯九二、六四不言升,《革》卦唯九四、九五不言革,《归妹》卦唯九二、上六不言归妹,《丰》卦唯初九,六五不言丰,《节》卦唯初九,九二不言节,《小过》卦唯初六、六五不言过是也。
有一爻而两取象者,如《否》卦六二曰「小人吉,大人否,亨」,《恒》卦六五曰「妇人吉,夫子凶」,《随》卦六二曰「系小子,失丈夫」,六三曰「系丈夫,失小子」之类是也。
有一爻而三取象者,如《大有》卦九三曰「公用享于天子,小人弗克」,《剥》上九曰「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之类是也。
有一爻而四取象者,如《坎》卦六四曰「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小过》卦六二曰「过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之类是也。
有一爻而五取象者,如《离》卦九四曰「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如」,《中孚》卦六三曰「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之类是也。
有一爻而六取象者,如《小畜》上九曰「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是也。
有一爻而七取象者,《睽》卦上九曰「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是也。
有爻不以象而言者,《讼》卦九五曰「讼元吉」,《恒》卦九二曰「悔亡」,《大壮》九二曰「贞吉」,《解》卦初六曰「无咎」,《无妄》卦初九曰「无妄往吉」是也。
有爻反其卦名而言者,《损》卦九二、上九皆言弗损,《小过》卦九三、九四皆言「弗过」是也。
有爻取卦名而复言者,如《乾》九三曰「终日乾乾」,《坎》六三曰「来之坎坎」,《谦》初六曰「谦谦君子」,《乾》九三曰「君子夬夬」之类是也。
有爻取他卦名而互言者,如《小畜》初九曰「复自道」,九二曰「牵复吉」,是《小畜》亦言复也。
《临》初九曰「咸临贞吉」,九二曰「咸临吉无不利」,是《临》卦亦言咸也。
《夬》卦初九曰「壮于前趾」,九三曰「壮于頄」,是《夬》亦言壮也。
他如《乾》卦九四而有乾道乃革之象,《兑》卦九五而有孚于剥之象,《离》卦初九而有履错然之象,然则言爻象者,亦不可以一例拘矣。
或问爻用九六何如,曰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
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
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
《系辞》已言之矣,以见九二爻不如六二之为柔中,六五爻不若九五之为刚胜也。
伊川曰,凡六居五、九居二者则由多助而有功,《蒙》、《泰》之类是也。
九居五、六居二则其功多不足者,《屯》、《否》之类是也。
是亦一说,故并录之以为后序。
秋夜偶书 南宋 · 赵师秀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此生谩与蠹鱼同,白发难收纸上功。
辅嗣易行无汉学,玄晖诗变有唐风。
夜长灯烬挑频落,秋老虫声听不穷。
多少故人天禄贵,犹将寂寞叹扬雄(同上书卷一五)
封建论 宋 · 陈武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五九、《十先生奥论注续集》卷一一
古者天子之封建诸侯,非有不得已。
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周之时尚有千八百国,岂皆不得已哉。
封建之法极好,古者内诸侯禄,外诸侯嗣,内外既无轻重,而又常出入,迭为之。
列国之卿,命于天子,而诸侯每岁贡士,以士之贤否为赏罚,或益爵,或削地。
夫天子之卿而在诸侯之国,而诸侯之士又在京师,岂非封建之为良法哉?
自后魏徙都洛,而旧臣皆留于邺北,不得为京师官、终身迁转,不过白直,而终成六镇之乱,此不知内外之势者也。
唐藩镇之乱,亦以节度留后皆得自辟置焉。
乌重胤河阳未数月,而石温、洪造之徒尽为罗而致之,而韩昌黎且在董晋幕府
此皆不知古贡士之意。
若依古之封建,岂有弊哉。
贾谊是为识封建者,曰:「汉之傅相方握其事,数年之后各遍置私人」。
汉法,诸侯王惟得食租税而已,事皆隶于傅相。
子厚不知封建之法,只缘诸儒纷纷异同,故子厚一笔勾断,曰:「非圣人意也」。
此正如王辅嗣说《易》,一笔勾断爻象,而专空谈也。
蔡尚书墓记嘉定十六年 南宋 · 赵大圭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一三、同治《嘉定府志》卷四三、《宋代蜀文辑存》卷六一
尚书不知何代人也,或曰姓阎,蔡蒙人,世因号曰蔡尚书,乃军中尊称,非今八座之比也。
或曰,尚书与戒定禅师同时。
按《月珠戒定禅师碑》,乃庆历七年知县事李受所记。
师名行琛,姓严氏嘉州绥山人,游澧州遇洛浦禅师,受记曰:「汝归乡邑,逢咸便住」。
师归洪雅,遂得戴君儒与县寨马步军使阎昌言共请住洞溪山,即逢咸之契。
师化于伪蜀广政己亥岁,若尚书果与禅师有逢咸之契,则当是伪蜀人乎。
或曰:阎有都监之称,今桥名有呼阎都桥者,盖从俗省而言之尔。
蔡尚书阎都监,姓氏、职位自不相同,今以禅师碑记观之,则阎之源流灼然可考,而蔡则未知记载;
都监乃无庙食,尚书则有墓有像。
月珠城隍,是必有大功于葛川者。
「窃比老彭」,或以为商大夫,或以为彭祖,而王辅嗣则直以为老聃彭祖,则是二人而为一人。
范武子士会班孟坚《古今人表》士会则列之中上,武子则品上中,是一人而为二人。
世代辽远,记载弗详,蔡尚书阎都监,未知可是二人否乎?
尚书果姓阎氏,世因以相传,如彭祖封于彭城,遂以彭为称乎?
马步遂兼都监乎?
传信传疑,有自来矣,今两存其说,以俟参酌之。
尚书墓在簿廨西北隅,其崇四尺,其广盈丈。
墓有木焉,仅十围,苍皮溜雨,殆不可以岁月计。
拥盖亭亭,枯而复生,肌肤还合,疑有神物以司之也。
嘉定庚辰之秋大圭适簿领兹邑,因尚书之墓,考尚书之实,未得其详,姑述故老所传,以俟博洽
显人著其本末。
戒定异迹至国朝庆历而后彰,安知尚书不无名笔以侈其事于异日乎?
嘉定癸未九月初吉立。
按:嘉靖洪雅县志》卷五,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本。
金堂谢氏所藏伊川程氏真迹 南宋 · 魏了翁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三、《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六○
先生移书谢公,令看王辅嗣胡先生王介甫三家《易》,人谓先生惟是之从,无所偏倚故也。
然尝观杨遵道所录先生语,则盖亦有说焉。
且其所录亦曰:「如素未读《易》,不晓文义,且须看王、胡三家,理会得文义,且要熟诵,然后却有用心处」。
审此,乃是要从三家寻绎文义,文义既熟,然后能优柔厌饫,以至于泮然怡然,冰释理解,本非谓《易》至三家而备,又非以寻绎文义为是也。
不宁惟是,先生平生功夫惟在《易传》,异时门人求之弗得,极于寝疾乃始以授尹彦明张思叔,而曰「只说得七分,且更自体究」。
呜呼,由三家之文义以观,先生之书亦几无馀蕴者矣,而深藏固却,不得已而后出,且犹以七分言之,其所以望于学者之真知实得者为何如!
读此帖者,诚能以是致思焉,而后知先生所以勉谢公之意。
题冯仰之因重论后 南宋 · 魏了翁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九、《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六五
普慈冯起文以其父仰之先生《因重论》见寄,请识其末。
予少读《易》,见诸儒重卦之说有四:王辅嗣以为伏羲,郑康成以为神农,孙盛以为夏禹,史迁以为周文。
孙、郑之义亡据,而马、王之说人多是之。
然予以为唐虞之时固有卜筮,则四营十八变尚矣,固不待文王而后重爻也。
不宁惟是,窃意先天一图自古有之。
尝举似谢起文,则曰:「何伤乎!
亦各述其所见,以待后之学者」。
于是识一时问答为《因重论》序。
与汪尚中书 其一 南宋 · 吴泳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四九、《鹤林集》卷三○
某閒居寡俦,得蒙赐书以劳岑寂,且辱录示《至日讲义》见教。
体段平正,辞旨条达,如以子半为复之初,黄钟为复之候,仁为复之元,仰见探索之工。
但首辟诸儒动静之说,此为未莹耳。
盖阴阳,易也;
动静,易也。
《易》六十四卦,无非天地之心。
然二阳为《临》,三阳为《泰》,四阳为《大壮》,五阳为《夬》,渐生渐长,日新月盛,心普万物而流形于穹壤之间。
于斯时也,物实相杂,难可名状。
《大壮》虽曰见天地之情,而所见者,特其发达于外者耳。
而心之精微妙密,则未之能测也。
惟《复》小而辨于物,五阴方剥于上,而一阳已生于下,当肃杀之中,已有孳萌之兆,于贞固之下,已有流动之脉,生生之理,无一间停息。
于此而观,则昭明洁净,见得天地之心最为亲切。
故在周子则谓之「阳之根」,在程子则谓之「动之端」,在朱子则谓之「辟之始」,在邵子则谓之「阳之初起处」,大抵皆于动之端倪识破此心,真善观物者也。
况《坤》上也,《震》下也,《坤》即是静,《震》即是动,圣人分明以此二体画卦。
若离动静而言阴阳,离阴阳而论易道,是犹以无寸之圭而测景,以不度之衡而观星,则复易为纸上之《易》,又安能窥测造化之心哉?
盖《易》自老氏、王辅嗣以来,止就归宿处观《复》。
至河洛诸儒,方以发动处观《复》,羲、文、之精蕴密义,至此复大明矣。
不审尚中便以迎长日之至者为复耶?
夫自夏五冬十一月者,一年之复也。
自午初至夜半者,一日之复也。
午日凡七日复得子日者,一月之复也。
自午岁凡七岁复得子岁者,一纪之复也。
天道循环,卦脉流通,合之为一纪,分之为一岁,析之为一月一日,无日不可观来复,无时不可验生意。
或自小雪积分,或从《中孚》起卦,或又谓应钟当复。
纵施横设,无不可观,只看人落处何如耳。
不知落处明,安得用处活?
此却要吾人吃紧用工。
书问往来,亦附赘悬疣耳。
尚中识见自高,兹心常爽,必欲穷极。
某静中自得之妙,又安能妙万物以为言哉?
一日之间,鸡鸣而起,读经东窗下,饭罢临池习古法帖。
学未成,又弃去,复命子侄以所读之书随笔抄记。
屋之后有山,有梅园竹坞,非风熙日暖不出。
夜则青灯吊古,翻阅史策,率至子之半乃寐。
尚中以为易乎,否也?
雨寒迫节,草草占答来教,馀俟后讯。
送王昌巽序 南宋 · 吴泳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五二、《鹤林集》卷三六
绍定壬辰临邛进士王昌巽东父访余于秘馆之寓舍。
嗒然其形,峭然其容,袖出一纸之书以相告曰:「太学首善之地,而夫子冕服之章全不如古,是可惧也」。
先是,蜀珍来贡京师,谨愿者问禁,修姱者问俗,锐于决科者问时务、问套类。
子独味众人之所不味,方且周旋乎名物度数之间,则子之问其大矣哉!
古者天子十有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在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在裳。
至周而设日月星辰于旂,登龙与火于山,宗彝之上,衣绘裳绣,仅有九章而已。
孔子,周人也,自宜服周之服,而今乃被之以有虞氏之章,此则东父之所疑也。
然东父亦尝上下古今、出入经传而细考之欤?
《易》言「氏垂衣裳」,「取诸乾坤」。
《礼》言「黄帝黼黻衣大带」。
《书》言「予欲观古人之象作服」。
所谓「观古」云者,则象服十二章盖自黄帝以来有之,不但为有虞氏之制也。
周冕服九章,经无明文。
郑康成注「司服」,独援三辰旂旗之说,厥后遂以为定制。
杜注《左氏》,贾疏《周礼》,范志汉舆服,皆本康成,而不知康成实自叛其说也。
按《礼记·郊特牲》云:「王被衮以象天」,康成于其下释之曰:「谓有日月星辰之章」。
则是三代衣服亦十二章矣。
若以三辰专绘于旂,而龙以下皆绘于服,则《仪礼》曰「天子载大旂升龙降龙」,《周礼》曰「交龙为旂」,《礼记》曰「旂有十二旒,龙章而设日月」,则龙亦画于旂矣。
审如此说,则十二章之物缋于衣服,亦缋于旌旂也。
其可以康成之说为准乎?
康成又谓:「天子有升龙、降龙。
公衮无升龙,有降龙」。
是又不然。
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则公衮亦有升龙矣。
大抵天子与天地参,上衣下裳,天地之制也;
玄衣纁裳,天地之色也。
自日至星辰,在天成象者也;
自山至黼黻,在地成形者也。
九章去其三,登其二,恐于法象之间犹未备也。
国朝上自虞周,下及汉、唐崇礼考文,订讹刊误,于夫子冕服之制,尤为加详。
大中祥符间,则欲用上公之制;
熙宁、崇、观间,则欲用天子之服。
《衣服令》所载与议礼局所定章数,又各不同焉。
圣远言湮,礼文残缺,寓诸记载者,皆不可得而详,不但冕服然也。
古者主位东向,配位南向,而今之先圣先师则位向皆相背矣。
古者席地而坐,用簋而飨,而今之塑象簠簋则高下不相接矣。
大晟合乐,纯用伶官,非颁乐之意也。
谒庙焚香,杂用礼物,非燎芗之义也。
曾子子思不曾侑食,濂溪、横渠诸子不及从祀,而王弼王安石其祀犹故也。
胡安定置治道斋,曾未讲行;
程伊川立观光法,略不遵用。
蔡京所定三舍法,则牢守之不易也。
南渡以前,士大夫皆不用轿,故温公云:「不以人代畜也」。
而今则无一人不乘轿矣。
宣和末京师士人行道间犹著冠带,龟山初仕,亦以此行礼,而今则出门便从省服矣。
书启代贽,今下谀其上也;
制诰代言,今君谀其臣也。
甚至衫以紫,靴以皂,拜以舞蹈,燕以歌吹,上而宗庙朝廷,下而庠校党塾,莫不恬于耳目之陋,以为当然。
东坡尝谓:「今之礼官,皆自牛背上来」。
晦翁亦谓:「以今人律之先王之礼,则今人为山麋野鹿」。
予方伥伥然无所质正,故因冕服之问,试举其略,请归而问之鹤山
赵侍郎送自著易说语孟洪范老子书解启 南宋 · 王迈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四六、《臞轩集》卷七、《翰苑新书》续集卷四○
老子杖青藜,方策勋于群籍;
孺子拜黄石,乃受教于一编
幸见人间未见之书,如得天下难得之宝,斯文增气,后学有师。
恭惟某官一代宗工,三朝寿隽。
出处名节,朱虚侯卫社稷之忠;
游戏文词,太白老鸣国家之盛。
身握陪京之管钥,秩崇广内之图书。
每于凝香森戟之间,不废滴露研朱之乐
神机一泄,六丁曾下于雾中;
人爻已通,三画并吞于天上。
谓羲、文、孔子无二道,合京、费、王弼为一人。
训《易》而以神明,发千百馀年之关键;
得意而忘言象,付六十四卦于筌蹄。
既精研六籍之原,乃大放群书之作。
于《洪范》则首及君臣之正分,于《中庸》则先明忠恕之同源,浑融一贯于胸中,脱略诸家于纸上。
读《论语》知赵中令,愿致太平;
谈《孟子》异王荆公,耻规近利。
造好学力行之地位,下精义入神之工夫。
上而续伊洛之正传,下亦窥柱史之众妙。
夫子言文性道,又得而闻;
元帅阅礼乐诗书,于今亲见。
著述尤多于丁部,敷陈上达于乙观。
吟六艺之文,披百氏之编,大儒事业;
举三代之隆,建万世之策,宰相规模。
某猥以謏闻,恭承大惠,非桂树联芳于二陆,而莲池志美于季方
钜册高文,进彻细旃之上;
牙签缥帙,何缘到圭窦之中。
精神昏耗于吏尘,使心目开明于理窟。
既获多闻,而又多见,未识异人,先得异书。
心爱《太玄》,莫预弟子侯芭之列;
手编文籍,愿书门人李汉之名。
䂬陈贡士挽诗秘书弟母舅)1254年 南宋 · 刘克庄
五言律诗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莆田
早佩廉丞训,中偕计吏行。
那知身啬报,仅见子成名。
里高阳氏,铭阡辅嗣孙。
他年燎黄诰,亦足慰幽明。
挽郑郎公卫(冯本作衡)夫妇二首 其一 1257年 南宋 · 刘克庄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莆田
灯窗磨岁月,竹帛勒功名。
晦迹溪西隐,终身谷口耕
似山犹有漏,于佛悟无生。
尚喜家驹骏,何惭辅嗣甥。
挽郑甥主学二首 其二 1264年 南宋 · 刘克庄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创作地点:福建省莆田市莆田
亲则班□子,贤于辅嗣甥。
奠刍终古诀,炊黍霎时荣。
先墓身为殉,新丘手自营。
老人尤惜泪,何况又偏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