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再回入馆土物启 宋 · 王洋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七五、《东牟集》卷一二
严车向阙,方幸觌于清标;
整棹观澜,已夙闻于戎御。
将恐一辞而退,姑成三问之勤。
高丽入馆人事启 宋 · 王洋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七五、《东牟集》卷一二
车徒即馆,方迟三积之靡充;
主献未羞,再辱旅酬之下贶。
惠已逾于缟带,报尚乏于琼琚。
赵节度使进经解序 宋 · 王洋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七五、《东牟集》卷一三
先帝临御,敦叙九族,思割其蒌,以为宗社嘉荐。
于是钳以大义,服以大训,表以大宠,所以旌升褒拔,罔不备尽。
窃原圣神之意,若曰宗室,王室之翳也,翳不蔽者,风或戾之。
故周之宗盟,异姓为后;
汉封同姓,以张犬牙。
是不保翳而惧戾乎?
且无鉴于汉氏,姑监于有唐,彼三百年中,有能以文章先多士、政术出治表,鼓行人间以取相位者,数以八九。
凡我同姓,谁云不如,而视彼为不可及也邪?
爰自中原以来,淬厉头角,抗饰器度,以致显用者甚众。
内则执笔札趋奉甘泉,外则拥旌旄蕃辅京师,以十数而未止也。
斯非圣神之妙化,帝室之光华者哉!
先是,温州刺史、开国天水郡、宗室元老,潜心古学,不事浮竞,精微庄靖,洞入神骨。
建中之初元,献《论语说》上之,先帝诏曰:「仲尼没而微言绝,惟诸弟子之所记,虽齐鲁诸儒穷之,有不能尽。
汝居近属、处显位,而能讨论撰辑,著之章句,甚矣好学之笃也」。
公读诏泣下,益自激昂,继为《易说》献之
以为未足,又解《老子》八十一章,当天宁祝釐,陈九九之数,备报上之义。
嗟乎,心术之妙如是其远且奥也!
岁往月来,物异事改,公之子子攸收公遗文于五厄之馀,《论语》、《易说》二书亡矣,惟《道德经》独存。
子攸将宠彰其先人,以诒后昆也。
某与子攸异时游宦江西,有王事之契。
绍兴戊辰,子攸官旴江为戎帅,遣人走上饶之弋阳,属某为之序。
某何幸,挂名经端,以同此不没也。
窃尝闻之,和平之音淡泊,欢愉之辞难工。
天水公生为帝族,属又称尊,乃能屏却嗜好,不从流俗,独师其心而古之。
此非天性笃好,与时俱昌者邪?
夫以《云汉》之章褒踰华衮,则锦绣之美、朱黄之文,有足以为公悦目之嫌者乎?
探阙里之遗思,钩羲经之奥旨,则纷华盛丽,惊愚骇俗,有足以为公动心之具者乎?
师道德渊源之宗,怀慈俭不争之宝,则清房曲室、金瑑玉珰,有足以为公肤腠之安者乎?
舍彼取此,其有识之者矣。
刘向父子,汉公族之望也,博极诸书,剖判艺文,固儒者之规范也。
若《鸿宝苑秘书》,方士语尔,得之枕中,以为黄金可成,此何等事业,而忍为之邪!
然其惓惓之义著,而不忘爱君之心,老而弥笃,虽自任若此,亦史氏有以表著之也。
天水公以古义修身,子攸尚克似之,乐善不倦,考之史法,公之父子俱当得书矣。
某既读公之书,乐先帝训育之泽,以至于今,永观厥成也。
序而记之,庶几班氏之用心焉。
养源斋序 宋 · 王洋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七五、《东牟集》卷一三、《永乐大典》卷二五三九
大梁李子,王姬五世孙也,少孤,附外氏,陪鼎以炊。
既长,襟韵峻发,不可禁制,好为诗章。
掠取风月,据为己用,华则是矣,实或疑焉。
扫一室,横几案,散缃帙,寤寐其中。
求名于予,予以养源目之,且告之故,曰:「子知源之为贵乎?
物之最钜,宜莫若海,而三王之祭,河实先之,不以此源而彼委故耶?
夫五行者,行而不留之谓也。
然金木之质,一受其成,有粲繁而朐,有艳□而枯,不能自化,人实化诸。
惟水之性,与神为徒,灏灏汗汗,入有出无,嘘呵薰蒸,潗浚太虚。
昆崙之穴,脉于天衢,一派万仞,周行八区,寰瀛虽大,乃钟其馀。
物之有源,不既贵乎」?
李子闻之,曰:「水之源则闻命矣,敢问学之源安在」?
予推而辞之,曰:「止,子归而求焉,则吾与子同学」。
方子曲肱斋序 宋 · 王洋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七五、《东牟集》卷一三、《永乐大典》卷二五三七、《南宋文范》卷四七
银峰方子一日扣门而问予曰:「我之生也,我先人嘉我,初则取兖儒之受氏以命我名。
我自束发念之,求所以胜彼者,未可得也。
今不幸先人弃养,茕茕之孤,恐无以终奉前训。
今且于旧庐之西,别为宴处,时曲肱而枕之,以求吾志,因以名吾室,庶几其不坠是训也。
有过而抵予者曰:『子之为道也,固如是乎?
彼大贤者饥则具一箪之食,渴则奉一瓢之饮,其心殆未尝饥渴为也。
饥渴者,夫子之道耳。
今子少而文,以文名,长而仕,以仕进。
日者乘使轩过闾巷,坐车中自如,嫂妇下机,童稚奔走。
人自是赐子矣,何敢望回也』!
我闻是而病之,未有以告也,叟以为何如」?
予徐谓之曰:方子无以是为病也。
子之师古人,将师其心乎,师其态乎?
今有人曰:「吾闻涂之人可与为禹,禹跳而吾趋,非也,踯吾足而跳之,人孰谓不然」?
则稚子皆知笑之矣。
子其厉先公所以授子之志,从事于所谓四目,视听言动非礼弗克。
虽舍箪食而大烹,却瓢饮而荐醴,从其所得于外,而内无损焉。
子之肱直可也,曲可也,其何异于用哉!
且是言也,吾知子既践之矣,故敢因或人之辞,以为告子,其许之乎?
叶子发珠玉集序 宋 · 王洋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七五、《东牟集》卷一三
予少长江淮,知仪真吴元常为胜士。
宣和甲辰岁,识元常濠梁,自是历靖康至绍兴,中或离或合,合必相劳苦,慰勉以善行,抚掌道旧故,意无不同。
元常习禅学,至欲稍问静法,即笑而不答,睨予而诋之。
予自度学不能造道,辨不能折理,因默不语,置元常于方外,而自处以懵昧退托之地,然后乃惬。
后累年,客有言曰,吴元常今为光禅师,屏居南岳,不通水火久之。
贵人旧游招禅师,欲叙契阔。
既造宾序,典谒者不知为元常也,状貌短陋,无须髯,败衣尘色,疑其有求,不为通谒。
腹饥馁,又不忍去。
既见甚欢,主人沃茶鼎,泛语亹亹不绝。
日暮始归,疾索饼饭,寺奴不时供,元常怒叱之,四体。
元常予畏人也,始者欲外形骸,不立一物,而终以形骸为累,是又何哉?
予尝得柳子厚书。
其初徙江湖也,意欲求山林之乐,忘羁穷之忧。
寺之西轩尽得登览之美,已乃履铁炉步,游黄溪,自西山入钴鉧潭,伐翳蔽,取小丘,入袁家桥,渴以石渠石涧为饮,可以忘忧矣。
又穷而西,得小石潭,至则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向使子厚自辅其气,不失中和,姑取溪石竹箭之观,以洗尘滓而畅幽情,不为既适矣乎?
必欲遂穷荒虚之境,探岩谷之穴,至凄神寒骨而后已。
吾意子厚既归,尝引马氏妓酌酒缓歌,以自慰也。
则向之至清者又安在哉?
剑川叶子发相见于上饶,其为人高明辨达,疏眉哆口,宜大用于世者。
一日过予,出书轴二,曰:「吾不仕,又绝婚聘。
近次第前人禅学,为《拈古珠玉集》,将镵其说以行于世。
噫!
吾病夫尘劳之人,不知洗削外虑,同游于至乐之域,吾之书为是作也。
君其为我叙之」。
予受其书,读之茫然不知所自,欲缀补傅会透彻,挂名书端以自耀鬻,又惧子发之诋予如元常也。
子发又谓予曰:「我于吴门得庵宅焉,一丘曲折,天地奇奥处也。
近与人境相接,过者日十数,而莫有顾者。
此天以遗我,我将为岩居而终老焉」。
予既高子发之才,惜其且老不见于世,而独得于至言妙道,邈不可及,而又惧其未止而更求,或反其初而畔其始也。
故诵元常子厚之事以告焉。
予少闻幽禅之学,以诚自解,乃可发口,其或不知而强悟,习辨以取高,寄笑以藏术者,谓之戏论,罪在不贷。
予不敢自取不贷之罪,故言止于此,惟君幸宽之。
冯子容家藏章圣御书 宋 · 王洋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七五、《东牟集》卷一三
章圣皇帝《大礼庆成诗》一章,有「忠贤翼赞」之言,乃知赐近臣之与祀事者。
文懿公当国,故受其目焉。
诗无符玺,意者赓歌之臣皆有别本,篆云蕊简,其复归西清与,非小臣所得知也。
公之五世孙预袭而藏之百有馀年,罔敢失坠,使后世得以想望当时文物之盛,所贵于故家遗俗者,其在斯乎!
至于《云汉》之章,盈成之象,臣不得而名言也。
杜仲微隶书出师表 宋 · 王洋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七五、《东牟集》卷一三
诸葛孔明杜微终不尽其用,吾意二人各有遗恨。
杜仲微以所精隶法为诸葛公书《出师表》一通。
二杜相去千载,姓名符合,岂精神往来,思报知遇固未泯乎?
虽事理冥符,吾不得而知,吾所知者,姜维黄皓辈纵使子孙尚在,不知出此矣。
德清沈敏学先君铭 宋 · 王洋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七五、《东牟集》卷一三
祖远矣,仁人之心欲其不亡,而九原之骨不可作也,然则奈何?
盖不死其名而已。
不死其名有道乎?
曰求必传之手,黼黻其善行,刻之金石,内之圹中,腾其文于四方,如是宜不亡也。
今有人焉,以为未足,取其上世之铭,旦旦诵之。
遇当世能言之士,又乞言以申宠之,以展侈其义,执未闻之耳而告之曰:「铭皆实语,与怀金钱输米得佳传者异。
子其观于彼人之获丰艾也」。
闻者曰诺,乃已。
此其为不死其祖,不亦过甚矣哉?
王子以贤者过之无伤也。
其人谓谁?
龟溪沈良能,字敏学一字子卿
策问 其一 宋 · 王洋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七六、《东牟集》卷一○
问:廊庙之材非一木,帝王之功非一士,然功无不可成之时,时无不可用之士,顾所使如何耳。
兵法曰:「使智使勇,使贪使愚」。
姑即是四者言之。
智可与共图功也,然有馀于智者,反难独任;
勇所以济难也,然勇冠三军者,或一战可擒。
万里征伐,不录其过,使贪之术则善矣,然将吏侵牟,物故者众,几何其不丧师也?
守臣取材,以防他盗,使愚之术则善矣,然擅掠财用,夺禦遏兵,几何不同恶相济也?
主上练覈群材,共图中兴,任贤使能,固自有道。
至若开閤延贤,当进退之任,斋坛受钺,专假授之权,为将相者亦宜茂明斯术也。
夫使人人已得其术,则善矣,如其未能,而有问于生,生将何以语之?
其二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七六
问:恭惟我宋,克肖天德,天以所覆,全畀于我。
圣神相承,垂二百年,地大物庶,孽牙其间。
边陲版图,不充职方之籍者,七年于此矣。
主上励精庶务,宵旰靡遑,恢复之业,视前世倍称,然而算计见效,未得四五。
岂夫服叛去来,自有数邪?
抑消长之运,其来必有渐邪?
将施设措注之方,尚有可论也?
今姑取一二言之。
潢池赤子,盗弄干戈,招徕所以安吾民也,然抚御失宜,而覆出为恶者众。
选将命师,分制要路,期以固吾圉也,然势横侵侮,而望风奔溃者多。
辕下之夫,授以耕战,保民之道,宜不过是,其如私愤一起,则锄耰可以相残。
有馀则予,不足则取,古今通道,皆出于此,至或取之再三,则民力困于输敛。
日者诏书条下,谋尽群议,因有在庭之对,奈何但谨奉承,蔑闻著见,岂不辜盛意哉?
夫时异事变,迹势不同,然访古验今,趣舍则一。
敢问今日之遏强敌,如李牧之守边,与光弼之电击,谁优?
今之弭盗贼,如虞诩之治朝歌,与龚遂之安渤海,孰合?
兵民可以宽转饷,而使井闾无纷争之忧,厥要何从?
藉民力以裕邦财,而使养生无不足之叹,其术安在?
举措之方,宜有良策。
诸君学优入仕,固宜兼明世务,以补执事之不闻。
幸备言其说,以著于篇,毋略(《东牟集》卷一○。)
覆:疑当作「复」。
其三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七六、《东牟集》卷一○
问:孔子之后,善学孔子者,曰孟轲氏而止耳。
今观其书,有若不同者。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至于《易》,彖象而系之,尤为著明。
孟子十四篇之书,未尝有一言及《易》。
孔子之教,进则与之,虽互乡童子有不弃也;
至性与天道,自子贡有不可得而闻者。
孟子则不然,论形色天性,虽万章告子之徒,皆与之往复问难,不少隐焉。
夫以《易》为性命道德之书,不可以言传欤,而言性何其易也?
以性为人所同禀,可以广言之欤,则性岂不近于易,而夫子又不以诱人,何也?
言至于是,不容无疑,试辨明之。
其四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七六、《东牟集》卷一○
问: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自古有货币之法以权百工之低昂,其来非一日也。
然而钱币物价,常相轻重,彼轻则此重,彼重则此轻,一有偏胜,不容无弊。
管夷吾有开阖敛散之法,施之当年,传之后世,袭而行之,非无成效。
而法出奸生,令下诈起,如诛稂莠,不可尽除。
岂自然之情,比而同之,终有不可者欤?
老子有言曰,「治大国若烹小鲜」,如是,则在民者固当顺其自然,非可以法度加之也。
老氏之说,可施于政欤?
夷吾之法,可推而行之欤?
试明辨之。
其五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七六、《东牟集》卷一○
问:滕文公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
他日告诸弟子之言,亦曰人之性善,若其不善,非才之罪也。
孟子之言出,天下无异辞,而人皆知性命之说美矣。
荀卿氏,则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妻子具而孝衰于亲,爵禄盈而忠衰于君,嗜欲得而信衰于友。
人之性恶,又何问焉?
孟子之后荀卿氏有异同之论,而学者不容无疑焉。
西汉之衰,扬雄氏作,其论性则又有不同者。
其言曰人之性善恶混,习其善则为善人,习其恶则为恶人。
孟子、荀、扬皆圣人之徒也。
使其同出于圣人之道,抑何相背之戾邪?
且性者夫子之所不言,而三子讼言之无少隐,然荀卿又称问答之语,以为有是言也。
使果为是言,而孟子不知,是不学也,知而背之,恶在其必称乎?
试辨明之。
其六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七六、《东牟集》卷一○
问:春秋之时,去先王之世未远,列国之卿大夫,材之相逮者至众也。
大之为晋楚,小之为郑卫,当朝觐聘问之际,其文辞著于传者,盖不减先王之盛世焉。
然而比权量力,莫能相尚,而功烈如彼其卑,何也?
岂其流风馀泽,止如是而已乎?
岂有其人而无其时乎?
不然,其人才无以相尚,莫能相一也。
试论其才之高下,而究其所以然。
其七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七六、《东牟集》卷一○
问:冠圆冠者知天时,履矩履者知地形,此儒之所贵乎通三才之道者也。
请言十有二次合于分野者如何。
其备著之,毋略。
其八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七六、《东牟集》卷一○
问:僖公固鲁之贤君也。
今考之于《诗·颂》,僖公周公之宇,推本姜嫄后稷,至于太王、文、武之功,然后及鲁侯之德。
其铺张之美,则言公车千乘,公徒三万,膺戎狄,惩荆舒,至于海邦,淮夷南夷蛮貊,莫不率从。
如是,则鲁侯之功虽周公不过也。
使有是功,则宜大书于《春秋》。
今考之经传,殆无是焉,岂诗人之赋,文胜之过乎?
孟子曰:「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义,以意逆志,是谓得之」。
夫辞志可以意得也,今所称述皆圣经之有迹者,果可以意逆而遂信乎?
「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孟子尝以是为周公之功,如是则《泮水》果僖公之诗乎?
夫《诗》三百篇,皆经孔子之手,学者安得而议,然《春秋》亦圣人作也。
不然,传诵者误矣。
盍试稽诸麟经,按僖公之事而决其疑焉。
其九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七六、《东牟集》卷一○
问:《春秋》隐公十一年,「滕侯、薛侯来朝」;
至桓公二年,「滕子来朝」。
先儒但言时王所黜,而不明其事;
及后之说者曰,以滕服属于楚,故降称子,夷狄之也。
如是,则夫子黜之矣。
先王之制,子男之地方五十里。
孟子滕文公曰「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如是则滕为子男明矣。
《春秋》之时,列国僭等,自侯自伯,固不足据,而夫子所书,必正其爵,未尝假也。
使滕果侯爵乎,安得方五十里以为国?
使其为子男乎,安得与薛并称侯爵以假之?
先儒但言时王黜之,而不言其事,信乎?
若曰服属于楚而黜之,则陈、郑、宋、卫之君从楚者众矣,何不黜也?
滕文公孟子之言曰:「滕小国也,间于二大国之间,事齐乎,事楚乎」?
如是则滕之服从于楚,至孟子时尚未定也,谓贬黜于二年之间,其事安在?
试夷考而详言之。
其十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七六、《东牟集》卷一○
问:孔子曰:「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学者之于二《南》,如是其急也,为二《南》者可不通其说乎?
今考之《诗》,其说殆有不同者焉。
《关雎》后妃之德也,说者以为太姒旧矣,而或以为太任
太任一国之妃耳,以一国之妃,为天子之后,不近于诬欤?
若以后妃指太姒,即《鹊巢》之夫人又为何人耶?
《驺虞》,《鹊巢》之应也,而汉儒以《驺虞》为文王之囿,则所谓《关雎》之应果安在乎?
使《驺虞》非《关雎》之应,则《麟趾》之诗为《鹊巢》之应,又何所取正哉?
夫《诗》之为经,不可不学者也,二《南》之于《诗》,又其急也,而说者不同如此,将安所取正乎?
试明言之。
其十一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七六、《东牟集》卷一○
问:孔子百世之师也,后之学者著书立言,舍孔氏奚自哉?
今考其书,则有不同焉。
《鲁论》载孔子雅言之叙,其首篇言学,次即为政,盖谓从政不可以无学,而学者固将以为从政之具也。
荀况扬雄则不然,皆始言学,而以修身次之。
夫学即所以修身,而修身者学之谓也,讵可裂为二乎?
修身矣而不施于政,岂将独善其身而已邪?
二子者学圣人而达者也,其立言如此,必有微意。
试明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