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道教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
第二百十四卷目录
道教部汇考二
唐〈高祖武德二则 太宗贞观二则 高宗龙朔一则 乾封一则 上元一则 永隆一则 又一则 中宗神龙二则 睿宗景云一则 元宗开元七则 天宝八则 代宗大历三则 德宗贞元一则 宪宗元和三则 穆宗长庆一则 敬宗宝历二则 文宗太和二则 开成一则 武宗会昌五则 宣宗大中四则 僖宗乾符一则 中和一则 哀帝天祐一则〉
后晋〈高祖天福二则〉
后周〈世宗显德一则〉
辽〈太祖神册二则〉
宋〈总一则 太祖开宝一则 太宗太平兴国一则 雍熙一则 真宗大中祥符五则 天禧一则 仁宗明道一则 宝元一则 神宗熙宁一则 元丰一则 哲宗元祐一则 绍圣一则 徽宗崇宁一则 政和六则 重和一则 宣和二则 钦宗靖康一则 高宗建炎一则 绍兴三则 孝宗乾道二则 瀛国公德祐一则〉
金〈海陵天德一则 世宗大定二则 章宗明昌三则 承安一则 泰和二则〉
唐〈高祖武德二则 太宗贞观二则 高宗龙朔一则 乾封一则 上元一则 永隆一则 又一则 中宗神龙二则 睿宗景云一则 元宗开元七则 天宝八则 代宗大历三则 德宗贞元一则 宪宗元和三则 穆宗长庆一则 敬宗宝历二则 文宗太和二则 开成一则 武宗会昌五则 宣宗大中四则 僖宗乾符一则 中和一则 哀帝天祐一则〉
后晋〈高祖天福二则〉
后周〈世宗显德一则〉
辽〈太祖神册二则〉
宋〈总一则 太祖开宝一则 太宗太平兴国一则 雍熙一则 真宗大中祥符五则 天禧一则 仁宗明道一则 宝元一则 神宗熙宁一则 元丰一则 哲宗元祐一则 绍圣一则 徽宗崇宁一则 政和六则 重和一则 宣和二则 钦宗靖康一则 高宗建炎一则 绍兴三则 孝宗乾道二则 瀛国公德祐一则〉
金〈海陵天德一则 世宗大定二则 章宗明昌三则 承安一则 泰和二则〉
神异典第二百十四卷
道教部汇考二
唐高祖武德七年十月丁卯,如庆善宫。癸酉,幸终南山。丙子,谒楼观老子祠。按《唐书·高祖本纪》云云。
武德九年四月,废老子法。至六月,复五月诏道士、女冠,守戒行者,居住大观。其不能者,罢遣。
按《唐书·高祖本纪》:武德九年四月辛巳,废浮屠,老子法。六月庚申,复浮屠、老子法。
按《旧唐书·高祖本纪》:武德九年夏五月辛巳,以京师道观不甚清净,诏曰:老氏垂化,本实冲虚,养志无为,遗情物外。全真守一,是谓元门,驱驰世务,尤乖宗旨。朕膺期驭宇,兴隆教法,志思利益,情在护持。欲使玉石区分,薰莸有辨,长存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从沙汰。诸道士、女冠等,有精勤练行、守戒律者,并令大观居住,给衣食,勿罢遣。其有不能精进、戒行、不堪供养者,并令罢遣,各还桑梓。所司明为条式,务依法教,违制之事,悉宜停断。京城留观二所。其馀天下诸州,各留一所。馀悉罢之。事竟不行。
太宗贞观十一年,给老子庙户以奉享,诏道先释佛。按《唐书·太宗本纪》:贞观十一年七月丙午,给亳州老子庙、兖州孔子庙户各二十以奉享。
按《续文献通考》:太宗贞观十一年,帝幸洛京。诏道先释佛时,沙门智实上表进谏,固执不奉诏,杖于朝堂。民共服流之,岭表而卒。
贞观二十二年五月,使方士那罗迩娑婆于金飙门造延年之药。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太宗本纪》云云。
高宗龙朔二年六月己丑,初令道士、女冠等,尽礼致拜其父母。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高宗本纪》云云。
乾封元年,追号老子为太上元元皇帝,置紫云、仙鹤、万岁观于兖州。天下诸州置观一所,各度七人。
按《唐书·高宗本纪》:乾封元年二月己未,如亳州,祠老子,追号太上元元皇帝,县人宗姓给复一年。
按《旧唐书·高宗本纪》:乾封元年春正月,兖州界置紫云。仙鹤、万岁观。天下诸州置观一所。二月己未,次亳州。幸老君庙,追号曰太上元元皇帝,创造祠堂。其庙置令、丞各一员。改谷阳县为真源县,县内宗姓特给复一年。
按《续文献通考》:乾封元年,兖州与天下州观,各度七人。
上元元年,天后请王公百寮皆习《老子》。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高宗本纪》:咸亨五年秋八月壬辰,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改咸亨五年为上元元年。冬十二月,壬寅,天后上意见十二条,请王公百寮皆习《老子》,每岁明年一准《孝经》、《论语》例试于有司。
永隆元年,赐道士王远知谥为升真先生,赠大中大夫。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高宗本纪》:调露二年二月丁巳,至少室山。戊午,亲谒少姨庙。赐故玉清观道士王远知谥曰升真先生,赠大中大夫。又幸隐士田游岩所居。是年改调露二年为永隆元年。
高宗 年,召见潘师正,诏即其庐作崇唐观,因敕直逍遥谷,赠大中大夫,谥体元先生。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按《隐逸传》:潘师正者,贝州宗城人。少丧母,庐墓,以孝闻。事王远知为道士,得其术,居逍遥谷。高宗幸东都,召见,问所须,对曰:茂松清泉,臣所须也,既不乏矣。帝尊异之,诏即其庐作崇唐观。及营奉天宫,又敕直逍遥谷作门曰仙游,北曰寻真。时太常献新乐,帝更名《祈仙》、《望仙》、《翘仙曲》。卒,年九十八,赠大中大夫,谥体元先生。
按《云笈七签》:唐高宗皇帝每降銮辇,亲诣潘师正精庐,先生身不下堂,接手而巳。帝与武后共尊敬之,留连信宿而返。前后赐诗五百首。先生告化,帝追望不止,赠大中大夫,谥曰体元先生。
中宗神龙元年,敕老君依旧为元元皇帝,令贡举人习《老子》。
按《唐书·中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中宗本纪》:神龙元年正月,敕老君依旧为元元皇帝。令贡举人习《老子》。丙子,诸州置寺、观一所,以中兴为名。九月壬午,禁《化胡经》。
神龙二年,僧会范道士史崇元等授官封公,诏释道齐班并集,永为定式。
按《唐书·中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中宗本纪》:神龙二年二月丙申,僧会范道士史崇元等十馀人授官封公,以赏造圣善寺功也。
按《续文献通考》:是年七月,诏曰:初太宗以老子为皇宗,升于释氏之上。至则天朝复在释氏之下,今此已往,遂为定式,令齐班并集。
睿宗景云二年,作金仙、玉真观、元元皇帝庙。又诏遇法事,僧尼、道士、女冠齐行进集。
按《唐书·睿宗本纪》:景云二年三月癸丑,作金仙、玉真观。四月甲辰,作元元皇帝庙。按《辛替否传》:睿宗立。方营金仙、玉真观。时替否以左补阙上疏曰:太宗,不多寺观而福禄至,不度僧尼而咎殃灭。阴阳不愆,五谷遂成,粟腐帛烂。万里贡赋,百蛮归款。享国久长,多历年所。陛下何惮而不法之。中宗,造寺蠹财数百亿,度人免租、庸数十万。是故国家所出日加,所入日减,仓乏半岁之储,库无一时之帛。夺百姓之食以养残凶,剥万人之衣以涂土木。人怨神怒,亲忿众离,陛下若法太宗治国,太山之安可致也;法中宗治国,累卵之危亦可致也。顷淫雨不解,谷荒于垄,麦烂于场,入秋亢旱,霜损虫暴,草木枯黄,下人咨嗟,未知所济。而营寺造观,日继于时,道路流言,计用缗钱百馀万。陛下知仓有几岁储。库有几岁帛。百姓何所活。三边何所输。民散兵乱,职此由也。而以百万构无用之观,受天下之怨。陛下忍弃太宗之治本,不忍弃中宗之乱阶;忍弃太宗久长之谋,不忍弃中宗短促之计。何以继祖宗、观万国耶。往见明敕,一用贞观故事。且贞观有营寺观,加浮屠、黄老,益无用之官,行不急之务者乎。惟陛下停二观以须丰年,以所费之财给贫穷、填府库,则福无穷矣。疏奏,帝不能用,然嘉切直。稍迁右台殿中侍御史。
按《旧唐书·睿宗本纪》:景云二年夏四月癸未,诏以释典元宗,理均迹异,拯人化俗,教别功齐。自今每缘法事集会,僧尼、道士、女冠等宜齐行进集。时天下滥度僧尼、道士、女冠并依旧。
元宗开元二年闰二月癸亥,令道士、女冠、僧尼致拜父母。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元宗本纪》云云。开元二十一年,诏贡举减《尚书》、《论语》策二条,加《老子》策。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元宗本纪》:开元二十一年春正月庚子朔,制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每年贡举人量减《尚书》、《论语》两条策,加《老子》策,开元二十四年,道士、女冠隶宗正寺。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百官志》云云。
开元二十五年,置崇元学于元元皇帝庙,以道士尹愔知史馆事。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百官志》:开元二十五年,置崇元学于元元皇帝庙。
按《旧唐书·元宗本纪》:开元二十五年春正月癸卯,道士尹愔为谏议大夫,集贤学士,兼知史馆事。
开元二十六年,诏天下寺观各度十七人。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续文献通考》:开元二十六年正月,诏道释二门皆为圣教。其天下寺观大小各度十七人,简用灼然,有经业戒行为乡里所推,仍先取年高者。
开元二十九年正月丁酉,立元元皇帝庙。五月庚戌,求明《道德经》及《庄》、《列》、《文子》者。
按《唐书·元宗本纪》云云。
开元 年,诏司马承祯写《老子》,刊正文句。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司马承祯传》:开元中,承祯被召至都,元宗诏于王屋山置坛室以居。善篆、隶,帝命以三体写《老子》,刊正文句。又命玉真公主及光禄卿韦绦至所居,按金箓设祠,厚赐焉。
天宝元年,享元元皇帝于新庙,改天下崇元学为通道学,号庄、文、列、庚桑四子为真人。
按《唐书·元宗本纪》:天宝元年正月甲寅,陈王府参军田同秀言:元元皇帝降于丹凤门通衢。二月辛卯,享元元皇帝于新庙。按《百官志》:天宝元年,两京置博士、助教各一员,学生百人,每祠享,以学生代斋郎。二载,改崇元学曰崇贤馆,博士曰学士,助教曰直学士,置大学士一人,以宰相为之,领两京元元宫及道院,改天下崇元学为通道学,博士曰道德博士,未几而罢。宝应、永泰间,学生存者亡几。大历三年,复增至百人。
按《旧唐书·元宗本纪》:天宝元年春正月,田同秀上言:元元皇帝降见于丹凤门之通衢,告赐灵符在尹喜之故宅。上遣使就函谷故关尹喜台西发得之,乃置元元庙于大宁坊。二月,庄子号为南华真人,文子号为通元真人,列子号为冲虚真人,庚桑子号为洞虚真人。其四子所著书改为真经。崇元学置博士、助教各一员,学生一百人。九月,两京元元庙改为太上元元皇帝宫,天下准此。
天宝二年,作升仙宫,加元元皇帝以上祖父尊号,又以道士隶司封。
按《唐书·元宗本纪》:天宝二年正月乙卯,作升仙宫。丙辰,加号元元皇帝曰大圣祖。三月壬子,享于元元宫,追号大圣祖父周上御大夫敬曰先天大皇,咎繇曰德明皇帝凉武昭王曰兴圣皇帝。改西京元元宫曰太清宫,东宫曰太微宫。按《百官志》:天宝二载,以道士隶司封。
天宝三载夏四月,敕两京、天下州郡取官物铸金铜天尊一躯,送开元观。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元宗本纪》云云。天宝八载,加上元元皇帝号。
按《唐书·元宗本纪》:天宝八载闰六月丙寅,谒太清宫,加上元元皇帝号曰圣祖大道元元皇帝。
天宝九载十月庚申,幸华清宫。太白山人王元翼言:元元皇帝降于宝仙洞。
按《唐书·元宗本纪》云云。
天宝十三载,加上元元皇帝号。
按《唐书·元宗本纪》:天宝十三载正月丙午,至自华清宫。二月壬申,朝献于太清宫,加上元元皇帝号曰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元元天皇大帝。
天宝十四载冬十月甲午,颁《御注老子》并《义疏》于天下。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元宗本纪》云云。天宝 载,召吴筠至京,隶道士籍,敕待诏翰林。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吴筠传》:筠,字真节,华州华阴人。通经史,美文辞,举进士不中。性高鲠,不耐沈浮于时,去居南阳倚帝山。天宝初,召至京师,请隶道士籍,乃入嵩山依潘师正,究其术。南游天台,观沧海,与有名士相娱乐,文辞传京师。元宗遣使召见大同殿,与语甚悦,敕待诏翰林,献《元纲》三篇。帝常问道,对曰:深于道者,无如《老子》五千文,其馀徒丧纸札耳。复问神仙冶鍊法,对曰:此野人事,积岁月求之,非人主宜留意。筠每开陈,皆名教世务,以微言讽天子,天子重之。群沙门嫉其见遇,而高力士素事浮屠,共短筠于帝,筠亦知天下将乱,恳求还嵩山。诏为立道馆。
代宗大历八年,敕度僧尼道士。
按《唐书·代宗本纪》不载。按《续文献通考》:大历八年正月,敕天下寺观,僧尼道士不满七人者,宜度满七人;三七以上者,更度一人;二七以下者,更度三人。大历九年四月,肃宗忌日,度僧尼道士凡二百馀人。按《唐书·代宗本纪》不载。按《续文献通考》云云。
大历十二年十二月己亥,天下仙洞灵迹禁樵捕。按《唐书·代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代宗本纪》云云。
德宗贞元十二年,命沙门、道士加文儒官讨论三教。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德宗本纪》:贞元
十二年四月庚辰,上降诞日,命沙门、道士加文儒官讨论三教,上大悦。
宪宗元和二年,朝献太清宫,以道士、女冠隶功德使。按《唐书·宪宗本纪》:元和二年正月己丑,朝献于太清宫。按《百官志》:元和二年,以道士、女冠隶左右街功
德使。
元和十三年十一月丁亥,命山人柳泌为台州刺史以求药。
按《唐书·宪宗本纪》云云。按《旧唐书·宪宗本纪》:元和十三年十一月丁亥,以山人柳泌为台州刺史,为上于天台山采仙药故也。制下,谏官论之,不纳。
元和十四年,上服金丹药,裴潾以火毒切谏,贬为江陵令。
按《唐书·宪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宪宗本纪》:元和十四年十一月,上服方士柳泌金丹药,起居舍人裴潾上表切谏,以金石含酷烈之性,加烧鍊则火毒难制。若金丹已成,且令方士自服一年,观其效用,则进御可也。上怒。贬裴潾为江陵令。
穆宗长庆四年,上饵金石之药,处士张皋切谏,从之。敬宗即位,以牛心山有仙人祠,特遣高品张士谦往彼修筑。
按《唐书·穆宗敬宗本纪》俱不载。按《旧唐书·穆宗本纪》:长庆四年正月,上饵金石之药,处士张皋上疏切谏,上悦,召之,求皋不获。按《敬宗本纪》:长庆四年正月癸酉,即位。八月壬辰,王府长史段钊上言,前任龙州刺史,州近郭有牛心山,山上有仙人李龙仙祠,颇灵应,元宗幸蜀时,特立祠庙。上遣高品张士谦往龙州检行,回奏牛心山有掘断处。群臣言宜须修筑。时方冱寒,役民数万计。
敬宗宝历元年,朝献太清宫,遣使于各路采药,以道士刘从政为光禄卿。
按《唐书·敬宗本纪》:宝历元年正月己酉,朝献于太清宫。
按《旧唐书·敬宗本纪》:宝历元年八月戊午,遣中使往湖南、江南等处及天台山采药。时有道士刘从政者,说以长生久视之道,请于天下求访异人,冀获灵药。仍以从政为光禄少卿,号升元先生。
宝历二年三月,以道士孙准为翰林待诏。五月,令杜景先往各路求访异人,赐刘从政修院钱二万贯。八月,上问道术于诸道士。十一月,以道士赵归真充两阶道门都教授博士。十二月,文宗即位,流配诸道士伎术人于岭南。
按《唐书》敬宗、文宗本纪俱不载。按《李德裕传》:德裕为浙西观察使。敬宗方惑佛老,祷福祈年,浮屠方士,并出入禁中。狂人杜景先上言,其友周息元寿数百岁,帝遣宦者至浙西迎之,诏所在驰驿敦遣。德裕上疏曰:道之高者,莫若广成、元元;人之圣者,莫若轩辕、孔子。昔轩辕问广成子治身之要,曰: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无劳子形,无摇子精,乃可长生。慎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形未尝衰。又曰:得吾道者上为皇,下为王。元元语孔子曰: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陛下修轩后之术,物色异人,若使广成、元元混迹而至,告陛下之言,亦无出于此。臣虑今所得者,皆迂怪之士,使物淖冰,以小术欺聪明,如文成、五利者也。又前世天子虽好方士,未有御其药者。故汉人称黄金可成,以为饮食器则寿。高宗时刘道合、元宗时孙甑生皆能作黄金,二祖不之服,岂非以宗庙为重乎。倘必致真隐,愿止师保和之术,慎毋及药,则九庙慰悦矣。息元果诞谲不情,自言与张果、叶静能游。帝诏画工肖状为图以观之,终帝世无他验。文宗即位,乃逐之。按《旧唐书·敬宗本纪》:宝历二年三月戊辰朔,命兴唐观道士孙准入翰林待诏。五月甲戌,浙西送到绝粒女道士施子微。癸未,山人杜景先于光顺门进状,称有道术;令中使押杜景先往淮南及江南、湖南、岭南诸州求访异人。甲午,赐兴唐观道士刘从政修院钱二万贯。八月,令供奉道士二十人随浙西处士周息元入内宫之山亭院,上问以道术,言识张果、叶静能。浙西观察使李德裕上疏言息元诞妄,无异于人。十一月甲子朔,以太清宫道士赵归真充两阶道门都教授博士。按《文宗本纪》:宝历二年十二月八日,枢密使王守澄、中尉梁守谦迎上于江邸。甲辰,僧惟真、齐贤、正简,道士赵归真,并配流岭南。乙巳,即位。道士纪处元、杨冲虚,伎术人李元戢、王信等,并配流岭南。庚申,诏:妖妄僧惟贞、道士赵归真等或假于卜筮,或托以医方,疑众挟邪,已从流窜。其情非奸恶,迹涉诖误者,一切不问。
文宗太和三年十一月壬辰,朝献于太清宫。
按《唐书·文宗本纪》云云。
太和七年,以上降诞日,命僧、道讲论于麟德殿。按《唐书·文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文宗本纪》:太和七年冬十月壬辰,上降诞日,僧徒、道士讲论于麟德殿。翼日,御延英,上谓宰臣曰:降诞日设斋,起自远近。朕缘相承已久,未可便革,虽置斋会,惟对王源中等暂入殿,至僧道讲论,都不临听。宰相路随等奏:诞日斋会,诚资景福,本非中国教法。臣伏见开元十七年张说、源乾曜请以诞日为千秋节,内外宴乐,以庆昌期,颇为得礼。上深然之,宰臣因请十月十日为庆成节上诞日也。从之。
开成五年,武宗即位,召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修金箓道场。
按《唐书·武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武宗本纪》:开成五年正月,帝即位。帝在藩时,颇好道术修摄之事,是秋。召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于三殿修金箓道场。帝幸三殿,于九天坛亲受法箓。右拾遗王哲上疏,言王业之初,不宜崇信过当,疏奏不省。
武宗会昌元年,朝献太清宫,令道士刘元靖与赵归真修法箓。
按《唐书·武宗本纪》:会昌元年正月己卯,朝献于太清宫。
按《旧唐书·武宗本纪》:会昌元年六月,以衡山道士刘元靖为银青光禄大夫,充崇元馆学士,赐号广成先生,令与道士赵归真于禁中修法箓。左补阙刘彦谟上疏切谏,贬彦谟为河南府户曹。
会昌三年夏,作望仙观于禁中。
按《唐书·武宗本纪》云云。
会昌四年,以道士赵归真为左右街道门教授先生。按《唐书·武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武宗本纪》:会昌四年春三月,以道士赵归真为左右街道门教授先生。时帝志学神仙,师归真。归真乘宠,每对,排毁释氏,言非中国之教,蠹耗生灵,尽宜除去,帝颇信之。会昌五年,朝献太清宫,从赵归真请作望仙楼,又令官吏行香宜于道观。
按《唐书·武宗本纪》:会昌五年正月己酉,朝献于太清宫。六月甲申,作望仙楼于神策军。
按《旧唐书·武宗本纪》:会昌五年春正月己酉朔,敕造望仙台于南郊坛。时道士赵归真特承恩礼,谏官上疏,论之。帝谓宰臣曰:谏官论赵归真,此意要卿等知。朕宫中无事,屏去声技,但要此人道话耳。李德裕对曰:臣不敢言前代得失,只缘归真于敬宗朝出入宫掖,以此人情不愿陛下复亲近之。帝曰:我尔时已识此道人,不知名归真,只呼赵鍊师。在敬宗时亦无甚过。我与之言,涤烦耳。至于军国政事,惟卿等与次对官论,何须问道士。非直一归真,百归真亦不能相惑。归真自以涉物论,遂举罗浮道士邓元起有长年之术,帝遣中使迎之。由是与衡山道士刘元靖及归真胶固,排毁释氏,而拆寺之请行焉。六月,神策奏修望仙楼及廊舍五百三十九间功毕。秋七月庚子,敕并省天下佛寺。中书门下条疏闻奏:据令式,诸上州国忌日官吏行香于寺,其上州望各留寺一所,有列圣尊容,便令移于寺内。敕曰:上州合留寺,工作精妙者留之;如破落者,亦宜废毁。其合行香日,官吏宜于道观。
按《杜阳杂编》:武宗皇帝好仙术,遂起望仙台,以崇朝礼。复修降真台,舂百宝屑以涂其地。瑶楹金栱,银槛玉砌,晶荧炫耀,看之不定。内设玳瑁帐,火齐床。焚龙火香,荐无忧酒。此皆他国所献也。上每斋戒沐浴,召道士赵归真已下,共探希夷之理。由是室内生灵芝二株,皆如红玉。又渤海贡马脑匮、紫瓷盆,马脑匮,方三尺,深色如茜,所制工巧,无比。用贮神仙之书,置之帐侧。紫瓷盆,量用半斛,内外通莹,其色纯紫,厚可寸馀,举之则若鸿毛。上嘉其光洁,遂处于仙台秘府,以和药饵。后王才人掷玉环,误缺其半菽,上犹叹息久之。
《列仙谭录》:唐武宗皇帝,好神仙异术。海内道流方士,多至辇下。赵归真探赜元机,以制铅汞,见之者无不竦敬。请于禁中筑望仙台,高百尺,以为骖鸾驭鹤,可刻期而往。常云飞鍊须得生银。诏使于乐平山收采,既而大役工徒,所出者皆顽石矿,无从而得。归真乃斋醮数朝,以御札致于岩穴。俄有老人杖策而至曰:山川宝物,盖为有道而出;况明主以修真为念,是何感应不臻。尊师无复怀忧,明日当从请。语罢而去,莫知所之。是夕有声如雷,山矿豁开数十丈,银液坌然而涌,与入用之数相符。禁中修炼至多,外人少知其术。复有金陵人许元长、王琼者,善书符幻变,近于役使鬼神。会昌中,召至京国,出入宫闱。武皇谓之曰:吾闻先朝有明崇俨,善于符箓,常取罗浮柑子,以资御果,万里往来,止于旬日。我师得不逮先朝之术,比美崇俨乎。元长起谢曰:臣之受法,未臻元妙。若涉越山海,恐诬圣德;但千里之间,可不日而至。武宗曰:东都常进石榴,时已熟矣。卿今夕当致十颗。元长奉诏而出。及旦,寝殿始开,以金盘贮石榴,置于御榻。俄有中使进奏,亦以所失之数上闻。灵验变通,皆此类也。王琼妙于祝物,无所不能。方冬,以药封桃杏数株,一夕繁英尽发,芬芳秾艳,月馀方谢。及武皇厌代,归真与琼俱窜逐岭表,唯元长逸去,莫知所在。
会昌六年,宣宗即位,诛道士刘元靖等十二人。按《唐书·宣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宣宗本纪》:会昌六年三月,帝即位。五月,诛道士刘元靖等十二人,以其说惑武宗,排毁释氏故也。
宣宗大中元年正月壬子,朝献于太清宫。
按《唐书·宣宗本纪》云云。
大中八年,从右补阙言,罢修望仙台院,以其院为文思院。
按《唐书·宣宗本纪》不载。按《东观奏记》:武宗好长生久视之术,大中宫筑望仙台。势侵天汉,上始即位,道士赵归真杖杀之,罢望仙台院。大中八年,复命葺之。右补阙陈凝已下抗疏论其事,立罢修造以其院为文思院。
大中十一年,朝臣上疏谏遣使往罗浮山迎轩辕先生。
按《唐书·宣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宣宗本纪》:大中十一年九月,右补阙陈嘏、左拾遗王谱、右拾遗薛廷杰上疏谏遣中使往罗浮山迎轩辕先生。诏曰:朕以万机事繁,躬亲庶务,访闻罗浮山处士轩辕集,善能摄生,延龄益寿,乃遣使迎之,或冀有少保理也。朕每观前史,见秦皇、汉武为方士所惑,常以之为诫。卿等位当论列,职在谏司,阅示来章,深纳诚意。仍谓崔慎由曰:为吾言于谏官,虽少翁、栾大复生,不能相惑。如闻轩辕先生高士,欲与之一言耳。
大中十二年,召罗浮山人入禁中,问长生之事。按《唐书·宣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宣宗本纪》:大中十二年春正月,罗浮山人轩辕集至京师,上召入禁中,谓曰:先生遐寿而长生可致乎。曰:彻声色,去滋味,哀乐如一,德施周给,自然与天地合德,日月齐明,何必别求长生也。留之月馀,坚求还山。
僖宗乾符二年正月己丑,朝献于太清宫。
按《唐书·僖宗本纪》云云。
中和元年,封龙蹻真人为五岳丈人、希夷真君。
按《唐书·僖宗本纪》不载。按《云笈七签》:黄帝诣龙蹻真人宁先生,受《龙蹻经》,得御飞云之道。乃封先生为五岳丈人,戴盖天之冠,著朱峨之袍,佩三庭之印,为五岳之上司,与潜山司命、庐山使者为三司之尊。敕五岳神,一月再朝虚中,洒水以代晷漏。其后历代帝王,虽置祠斋祭,未再加号。僖宗皇帝中和元年辛丑七月十五日诏:内臣袁易简、刺史王兹、县令崔正规,与朕诣山修醮。封为五岳丈人、希夷真君。是时县境亢旱,苗谷将焦。封醮之夜,龙吟于观侧,溪中风雨大至,枯苗再茂,县境乃丰。以事上闻,编于国史矣。
哀帝天祐二年,从太微宫使柳璨,请改建太微宫于都内。
按《唐书·哀帝本纪》不载。按《旧唐书·哀帝本纪》:天祐二年四月癸卯,太清宫使柳璨奏修上清宫毕,请改为太清宫,从之。五月己巳,太清宫使柳璨奏:近敕改易宫殿门名,窃以元元皇帝庙,西京曰太清宫,东京曰太微宫,其太清宫请复为太微宫,臣便给入官阶。从之。辛卯,太微宫使柳璨奏:前使裴枢充宫使日,权奏请元元观为太清宫,又别奏在京弘道观为太清宫,至今未有制置。伏以今年十月九日陛下亲事南禋,先谒圣祖庙,弘道观既未修葺,元元观又在北山,若车驾出城,礼非便稳。今欲只留北邙山上老君庙一所,其元元观请拆入都城,于清化坊内建置太微宫,以备车驾行事。从之。丙午,全忠奏:得宰相柳璨记事,欲拆北邙山下元元观移入都内,于清化坊取旧昭明寺基,建置太微宫,准备十月九日南郊行事。缘延资库盐铁并无物力,令臣商量者。臣已牒判六军诸卫张全义指挥工作讫。优诏嘉之。
后晋
高祖天福五年天和节,道释赐紫衣师。号者,凡九十二人。按《五代史·晋高祖本纪》不载。按《续文献通考》云云。天福六年二月天和节,道释赐紫衣师号者,凡百三十有四人。
按《五代史·晋高祖本纪》不载。按《续文献通考》云云。
后周
世宗显德五年,出衣钱罗绢赐僧道,令修寺观。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纪》不载。按《续文献通考》:显德五年六月,内出御衣六百馀,事钱四十万,罗绢百匹赐两阶僧道,令修寺观。
辽
太祖神册三年五月乙亥,诏建道观。按《辽史·太祖本纪》云云。
神册四年,命皇后、皇太子分谒寺观。
按《辽史·太祖本纪》:神册四年秋八月丁酉,命皇后、皇太子分谒寺观。
宋
宋制,以祠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道教。按《宋史·职官志》:祠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祀典、道释、祠庙、医药之故。凡宫观、寺院道释,籍其名额,应给度牒,若空名者毋越常数。
太祖开宝五年,试道流,不才者勒归俗。又禁习天文地理,畜养妻孥,私度寄食等事。
按《宋史·太祖本纪》:开宝五年冬十月甲辰,试道流,不才者勒归俗。十一月癸亥,禁僧道习天文地理。按《燕翼贻谋录》:黄冠之教始于汉张陵,故皆有妻孥虽居宫观而嫁娶生子,与俗人不异,奉其教而诵经。则曰:道士不奉其教,不诵经,惟假其冠服。则曰:寄褐皆游惰无业者,亦有凶岁,无所给食,假寄褐之。名挈家以入者,大抵主首之亲故也。太祖皇帝深疾之,开宝五年闰五月戊午,诏曰:末俗窃服冠裳,号为寄褐虽居宫观者,一切禁断道士不得畜养妻孥;已有家者,遣出外居止,今后不许私度。须本师知观同诣长吏陈牒给公凭,违者,捕系抵罪。自是宫观不许停住妇女,亦无寄食者矣。而黄冠之兄弟父子孙侄,犹依凭以居不肯去也。名曰:亲属。大中祥符二年二月庚于,真宗皇帝诏道士不得以亲属住宫观,犯者严惩之。自是始与僧同其禁约矣。
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以道士隶西京观。九月,华山道士丁少微诣阙献丹,至十一月放归华山。
按《宋史·太宗本纪》:太平兴国四年五月戊子,尽括僧道隶西京寺观,官吏及高赀户授田。九月庚子,华山道士丁少微诣阙,献金丹及巨胜、南芝、元芝。十一月庚辰,放道士丁少微归华山。
雍熙元年冬十月甲申,赐华山隐士陈抟号希夷先生。
按《宋史·太宗本纪》云云。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冬十月甲午,诏天下置天庆观。按《宋史·真宗本纪》云云。
大中祥符四年二月乙巳,幸云台观。辛未,次阌乡县,召见道士柴又元,问以无为之要。
按《宋史·真宗本纪》云云。
大中祥符五年,作五岳观、景灵宫太极观,又制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号。
按《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五年八月己未,作五岳观。冬十月戊午,延恩殿道场,帝瞻九天司命天尊降。闰月戊寅,建景灵宫太极观于寿丘。按《礼志》:五年闰十月,制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号曰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圣祖母号曰元天大圣后,遣官就南郊设昊天及四位告之。
大中祥符六年,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荐献同天神礼。
按《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六年秋七月癸巳,上清宫道场获龙于香合中。己酉,亳州官吏父老三千三百人诣阙请谒太清宫。八月庚申,诏来春亲谒亳州太清宫。辛酉,以丁谓为奉祀经度制置使。丙寅,禁太清宫五里内樵采。庚午,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冬十月癸酉,谒玉清昭应宫。己卯,作《步虚词》付道门。按《礼志》:六年,亳州父老、道释、举人三千三百十六人诣阙,请车驾朝谒太清宫。礼仪院言:按唐太清宫令,奠献用碧币,同人灵,故不用玉。今详太上老君,宜同天神用玉。胙荐献圣祖大帝用四圭有邸。诏用苍璧,太清宫用竹册一副。
大中祥符七年,奉老君加号册宝。赴太清宫,并幸诸宫观,改奉元宫为明道宫。
按《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七年春正月己酉,朝谒太清宫。是夜,月重轮,幸先天观、广灵洞霄宫。改奉元宫为明道宫。按《礼志》:七年正月二十一日,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奉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加号册宝。赴太清宫。
天禧三年八月丁亥,普度道释。
按《宋史·真宗本纪》云云。按《续文献通考》:天禧中大会道释于天安殿凡万三千馀人,又常建斋醮,亲临赐以银药大钱。
仁宗明道二年夏四月壬子,罢创修寺观。帝始亲政,裁抑侥倖,中外大悦。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宝元二年五月己亥,禁女冠、尼等非时入内。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神宗熙宁 年,太常博士王右请增神仙封号。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按《礼志》:熙宁时,太常博士王右请增神仙封号,初真人,次真君。
元丰三年,始差官以道经考试。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按《礼志》:补道职,旧无试,元丰三年始差官考试,以《道德经》、《灵宝度人经》、《南华真经》命题,仍试斋醮科仪祝读。
哲宗元祐二年春正月戊辰,诏举人程试,主司毋得于《老》、《庄》、《列子》书命题。
按《宋史·哲宗本纪》云云。
绍圣三年九月乙卯,废皇后孟氏为华阳教主、玉清妙净仙师,赐名冲真。
按《宋史·哲宗本纪》云云。
徽宗崇宁四年,奉安九鼎作宝成宫。
按《宋史·徽宗本纪》:崇宁四年八月甲申,奠九鼎于九成宫。乙酉,诣宫酌献。按《礼志》:崇宁四年八月,奉安九鼎,以蔡京为定鼎礼仪使。帝幸九成宫酌献。九月朔,百官称贺于大庆殿,如大朝会仪。郑居中言:亳州太清宫道士王与之进《黄帝崇天祀鼎仪诀》,皆本于天元玉册、九宫太一,合于汉津所授上帝锡夏禹隐文。同修为《祭鼎仪范》,修成《鼎书》十七卷、《祭鼎仪范》六卷。先是,诏曰:九鼎以奠九州,以禦神奸,其用有法,后失其传。阅王与之所上《祀仪》,推鼎之意,施于有用,盖非今人所能作。去古绵邈,文字杂揉,可择其当理合经,修为定制,班付有司。至是书成,并以每岁祀鼎常典,付有司行之。又诏以铸鼎之地作宝成宫,总屋七十一区,中置殿曰神灵,以祠黄帝;东庑殿曰成功,祠夏后氏;西庑殿曰持盈,祠周成王及周公、召公;后置堂曰昭应,祠唐李良及隐士嘉成侯魏汉津。太常礼官言:每岁欲于大乐告成崇政殿元进乐日,秋八月二十七日举祀事,祀黄帝依感生帝、神州地祇为大祠,币用黄,乐用宫架,祝文依祀圣祖称嗣皇帝臣名。其成功、持盈二殿,礼用中祀,币各用白。昭应堂礼用小祀,并以素馔。从之。
政和三年,诏冬祀大礼,以道士执威仪前导。并建玉清和阳宫以安道像,访求道教仙经。
按《宋史·徽宗本纪》:政和三年夏四月乙巳,以福宁殿东建玉清和阳宫。冬十月戊辰,诏冬祀大礼及朝景灵宫,并以道士百人执威仪前导。十二月癸丑,诏天下访求道教仙经。按《礼志》:徽宗崇尚道教,制郊祀大礼,以方士百人执威仪前引,分列两序,立于坛下。按《续文献通考》:三年,作玉清和阳宫,奉安道像。政和四年,置道阶二十六等,用方士魏汉津之说,铸九鼎于太一宫。
按《宋史·徽宗本纪》:政和四年春正月戊寅朔,置道阶凡二十六等。按《礼志》:政和四年,用方士魏汉津之说,备百物之象,铸九鼎,于中太一宫南为殿奉安之,各周以垣,上施埤堄,墁如方色,外筑垣环之,曰九成宫。中央曰帝鼐,其色黄,祭以土王日,为大祠,币用黄,乐用宫架。北方曰宝鼎,其色黑,祭以冬至,币用皂。东北方曰牡鼎,其色青,祭以立春,币用皂。东方曰苍鼎,其色碧,祭以春分,币用青。东南曰冈鼎,其色绿,祭以立夏,币用绯。南方曰彤鼎,其色紫,祭以夏至,币用绯。西南曰阜鼎,其色黑,祭以立秋,币用白。西方曰晶鼎,其色赤,祭以秋分,币用白。西北曰魁鼎,其色白,祭以立冬,币用皂。八鼎皆为中祠,乐用登歌,享用素馔,复于帝鼐之宫立大角鼎星祠。
政和五年,上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作葆真宫。改天下宫观为神霄玉清万寿宫,以道人王仔昔为冲隐处士,赐道士林灵素为玉真教主。
按《宋史·徽宗本纪》:政和五年夏四月甲辰,作葆真宫。丁未,诣景灵宫。十月癸卯,以嵩山道人王仔昔为冲隐处士。
按《林灵素传》:林灵素,初名灵噩,字岁昌。家世寒微,慕远游至蜀,从赵升道人数载。赵卒得其书,秘藏之。由是善妖术,辅以五雷法,往来宿亳淮泗间,乞食诸寺,僧多厌之。政和三年至京师,寓东太一宫,徽宗梦赴东华,帝君召游神霄宫,觉而异之。敕道录徐知常访神霄事迹,知常素不晓告假,或曰道堂有温州林道士,累言神霄,亦作神霄诗题壁,间知常得之,大惊以闻召见,上问有何术,对曰:臣上知天宫,中识人间,下知地府。上视灵噩风貌,如旧识,赐名灵素,号金门羽客通真达灵元妙先生。赐金牌,无时入内。五年,筑通真宫以居之。时宫禁多怪,命灵素治之。埋铁简长九尺于地,是怪遂绝。因建宝箓宫。太乙,西宫建仁济亭,施符水,开神霄宝箓坛,诏天下宫观。改为神霄玉清万寿宫。无观者,以寺充。仍设长生大帝君、青华大帝君像,上自称教主,道君皇帝皆灵素所建也。灵素被旨修道书,改正诸经醮仪,校丹经灵篇,删修注解,每遇初七,升座讲听。讲皆宰执,百官三衙、亲王、中贵、士庶观者,如堵讲说三洞道经,京师士庶始化奉道矣。灵素为閟不一,上每以聪明神仙呼之。御笔赐玉真教主,神霄凝神殿侍宸立两府,班上,上思明达,后欲见之,灵素复为叶静张致太香之术,上尤异之,谓灵素曰:朕昔到青华帝君处,获言改除魔髡,何谓也。灵素遂纵言:释教害道,今虽不可灭,合与改正,将佛刹改为宫观,释伽改为天尊,菩萨改为大士,罗汉改为尊者,和尚改为德士。皆留发顶冠执简。有旨依奏皇太子上殿争之,令胡僧立藏十二人,并五台僧二人。道坚等与灵素斗法,僧不胜,情愿戴冠执简,太子乞赎僧罪,有旨胡僧放道坚系中国人,送开封府刺面决配,于开宝寺前示众。明年,京师大旱,命灵素祈雨,未应。蔡京奏其妄上,密召灵素曰:朕诸事一听卿,且与祈三日大雨,以塞大臣之谤。灵素请急召大昌军南丰道士王文卿,乃神霄甲子之臣,兼雨部与之同告上帝,文卿既至,执简敕水,果得雨三日。上大喜,赐文卿神霄凝神殿,侍宸灵素眷荷益隆。
政和六年,置道学会道士于上清宝箓宫。又以道士王仔昔议,徙九鼎于天章阁。
按《宋史·徽宗本纪》:政和六年闰月丁未,置道学。夏四月乙丑,会道士于上清宝箓宫。按《礼志》:政和六年,用方士王仔昔议,定鼎阁于天章阁,自九成宫徙九鼎奉安之。又诏改帝鼐为隆鼐,正南彤鼎为明鼎,西南阜鼎为顺鼎,正西晶鼎为蕴鼎,西北魁鼎为健鼎,正北宝鼎如旧,东北牡鼎为和鼎,正东苍鼎为育鼎,东南冈鼎为洁鼎,鼎角为圜象徽调之阁。阁上神像,左周鼎星君,中帝席星君,右大角星君;阁下鼎鼐神像,各守逐鼎布列,亦用仔昔议也。驾诣鼎阁奉安神像,明日复诣阁行香,百僚陪位。其后,又诏九鼎新名乃狂人妄改,皆无依据,宜复旧名,惟圜象徽调阁仍旧。
政和七年,会诸道士于上清宝箓宫,命林灵素讲道经。自称教主道君皇帝,用于教门章疏内。
按《宋史·徽宗本纪》:政和七年二月甲子,会道士二千馀人于上清宝箓宫,诏通真先生林灵素谕以帝君降临事。辛未,改天宁万寿观为神霄玉清万寿宫。乙亥,幸上清宝箓宫,命林灵素讲道经。夏四月庚申,帝讽道录院上章,册已为教主道君皇帝,止于教门章疏内用。
政和八年,用方士言,铸神霄九鼎成。
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按《礼志》:政和八年,用方士言,铸神霄九鼎成,曰太极飞云洞劫之鼎、苍壶祀天贮醇酒之鼎、山岳五神之鼎、精明洞渊之鼎、天地阴阳之鼎、混沌之鼎、浮光洞天之鼎、灵光晃耀炼神之鼎、苍蝇火蛇虫鱼金轮之鼎,奉安于上清宝箓宫神霄殿,与魏汉津所铸,凡十八鼎焉。
重和元年,诏以混元皇帝生辰为贞元节,青华帝君生辰为元成节。道士林灵素、张虚白俱赐号授官,又班御制《圣济经》。诏各学置道经博士,并集道教事为
志,赐名《道史》。
按《宋史·徽宗本纪》:重和元年三月丁酉,知建昌陈并等改建神霄宫不虔及科决道士,诏并勒停。四月己卯,诏以太上混元上德皇帝二月十五日生辰为贞元节。五月乙酉,诏诸路选漕臣一员,提举本路神霄宫。丁亥,以林灵素为通真达灵元妙先生,张虚白为通元冲妙先生。壬辰,班御制《圣济经》。以青华帝君八月九日生辰为元成节。九月丙戌,诏太学、辟雍各置《内经》、《道德经》、《庄子》、《列子》博士二员。丁酉,用蔡京言,集古今道教事为纪志,赐名《道史》。辛丑,诏视中大夫林灵素、视中奉大夫张虚白并特授本品真官。冬十月甲辰,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职八等。
宣和元年,改释为道,诏道士与郡县官相见;以客礼封庄列为真君,配享混元皇帝。
按《宋史·徽宗本纪》:宣和元年春正月乙卯,诏:佛改号大觉金仙,馀为仙人、大士。僧为德士,易服饰,称姓氏。寺为宫,院为观。改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三月,诏天下知宫观道士与监司、郡县官以客礼相见。甲子,知登州宗泽坐建神霄宫不虔,除名编管。五月丁未,诏德士并许入道学,依道士法。六月甲申,诏封庄周为微妙元通真君,列禦寇为致虚观妙真君,仍行册命,配享混元皇帝。八月丁酉,以神霄宫成,降德音于天下。
宣和二年春正月甲子,罢道学。
按《宋史·徽宗本纪》云云。
钦宗靖康元年夏四月己未,复以诗赋取士,禁用《庄》、《老》。
按《宋史·钦宗本纪》云云。
高宗建炎元年六月辛未,籍天下神霄宫钱谷充经费。
按《宋史·高宗本纪》云云。
绍兴七年,遣使往建康元符万岁宫修建道场,又遣使往三茅山设黄箓醮。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礼志》:七年正月一日,诏:朕痛两宫北狩,道君皇帝春秋益高,念无以见勤诚之意,可遣官往建康府元符万岁宫修建祈福道场三昼夜,务令严洁,庶称朕心。又谓辅臣曰:宣和皇后春秋寖高,朕朝夕思之,不遑安处。已遣人于三茅山设黄箓醮,仰祝圣寿。
绍兴十五年春正月辛未,初命僧道纳免丁钱。按《宋史·高宗本纪》云云。
绍兴二十一年九月戊戌朔,籍寺观绝产以赡学。按《宋史·高宗本纪》云云。
孝宗乾道七年二月甲子,诏寺观毋免税役。
按《宋史·孝宗本纪》云云。
乾道九年五月己未,以迪功郎朱熹屡诏不起,特改宣教郎、主管台州崇道观。
按《宋史·孝宗本纪》云云。
瀛国公德祐二年三月辛巳,祀太乙宫。
按《宋史·瀛国公本纪》云云。
金
海陵天德元年,废度僧道。按《金史·海陵本纪》不载。按《续文献通考》云云。
世宗大定十九年,与宰臣论释道之非。
按《金史·世宗本纪》:大定十九年三月,上谓宰臣曰:人多奉释老,意欲邀福。朕早年亦颇惑之,旋悟其非。且上天立君,使之治民,若盘乐怠忽,欲以侥倖祈福,难矣。果能爱养下民,上当天心,福必报之。
大定二十七年,谕宰臣不必以崇奉道佛为福。按《金史·世宗本纪》:大定二十七年十二月甲申,上谕宰臣曰:人皆以奉道崇佛设斋读经为福,朕使百姓无冤,天下安乐,不胜于彼乎。尔等居辅相之任,诚能匡益国家,使百姓蒙利,益不惟身享其报,亦将施及子孙矣。
章宗明昌元年春正月戊辰,制禁自披剃为僧道者。按《金史·章宗本纪》云云。
明昌二年二月壬辰,敕亲王及三品官之家,毋许道士出入。
按《金史·章宗本纪》云云。
明昌三年,以尚书省奏,并听僧道拜父母。
按《金史·章宗本纪》:明昌三年三月癸巳,尚书省奏:言事者谓,释道之流不拜父母亲属,败害风俗,莫此为甚。礼官言唐开元二年敕云:闻道士、女冠、僧、尼不拜二亲,是为子而忘其生,傲亲而徇于末。自今以后并听拜父母,其有丧纪轻重及尊属礼数,一准常仪。臣等以为宜依典故行之。制可。
承安二年,降僧道空名度牒以助军储。七月,建普天大醮。
按《金史·章宗本纪》:承安二年夏四月,尚书省奏:比岁北边调度颇多,请降僧道空名度牒紫褐师德号以助军储。从之。秋七月壬寅朔,幸天长观,建普天大醮,禁屠宰七日,无奏刑,百司权停决罚。
泰和元年三月壬申,幸天长观。
按《金史·章宗本纪》云。
泰和二年,幸玉虚观,并放僧道戒牒三千。
按《金史·章宗本纪》:太和二年十一月甲子,幸玉虚观,遣使报谢于太清宫。十二月癸酉,以皇子晬日,放僧道戒牒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