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车驾上所陵记 东汉 · 蔡邕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七十四
建宁五年正月,车驾上原陵,蔡邕司徒掾,从公行,到陵,见其仪,忾然谓同坐者曰:「闻古不墓祭。
朝廷有上陵之礼,殆为可损。
今见其仪,察其本意,乃知孝明皇帝至孝恻隐,不可易夺,或曰:「本意云何」?
京师长安时,其礼不可尽得闻也。
光武即世,始葬于此。
明帝嗣位逾年,群臣朝正,感先帝不复闻见此礼,乃帅公卿百寮,就园陵而创焉。
尚书陛西陛为神坐(《通典》作「尚书阶西祭设神座」。),天子事亡如事存之意,苟先帝有瓜葛之属,男女毕会,王、侯、大夫,郡国计吏,各向神坐而言,庶几先帝神魂闻之。
今者日月久远,后生非时,人但见其礼,不知其哀。
明帝圣孝之心,亲服三年,久在园陵,兴此仪。
仰察几筵,下顾群臣,悲切之心,必不可堪。
太傅胡广曰:「国家礼有烦而不可省者,昔不知先帝用心周密之至于此也。
广曰:「然。
子宜载之,以示学者」退而记焉(《续汉礼仪志上》注引《谢承书》又见袁宏后汉纪二十三《通典》五十二)
太尉刘宽 东汉 · 蔡邕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七十七
公讳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
厥祖出自(圣汉)□臣,王侯相继。
遭汉中微,失其爵土。
世祖复阼,仍有显位,光辅王室。
公之考作司徒,于安(顺)□□,勋绩昭乎前朝。
公以嵩高之门,好谦俭之操,布衣粝食,涉履寒苦,周览《五经》,汜范笃尚书□□□微潜隐讲诲,世之荣利,不滑其守。
州郡礼招,王公并辟,皆不诎志
大将军辟举(高)第,拜侍御史,),丧旧君去官。
博士徵,三府辟,皆又不到。
司隶校尉察茂材,太尉(公车举)有道,徵(拜议郎司徒长史侍中
延熹八年,地震为异。
圣朝咨问,公以对策嘉谠,克厌帝心,引拜尚书,□□□□□谧静,虽龙左纳言山甫喉舌,无以尚焉。
东海相、南阳太守
公之□性也果而能□□□□□弘裕凯弟,无竞伊人。
及其莅官统政,推是心也,以御万事,故□民见德义而兴行□□□□□让而不争,政不肃而威宣,教不舒而德治。
帝将入学,选定讲□□□举公宜参诲□□□□□拜大中大夫,劝讲于华光之内。
侍中屯骑校尉宗正光禄勋太尉,股肱元首,宣□□□,臣工允敕,帝载粤熹寝疾逊位。
复拜光禄大夫卫尉太尉
□□交会,独引其咎,□□□□□拜永乐少府光禄勋
先是时,妖民张角,造为邪孽,逆节有萌。
公□□□□闻罪诛未□□□□□用首谋先睹,封逯乡侯食邑六百户
春秋六十有六,以中平(二)(二)丁卯(帝遣右中郎将
张良锡策叹悼,赠以车骑将军印绶,位特进,赗襚琀敛□备(典),礼有加。
复遣五(官中郎将何夔,)谥曰诏烈侯,诏策休命,宜宣无穷,庸器铭勒,若古有训。
门生郭异等,□公永慕□□□□□□□绋无以慰怀,洵涕述高,乃共刊石建碑,式序鸿烈。
其词曰:
□□□□,□□□□。
祗慕祖武,允迪不道(案「不」当作「丕」,「道」字必误。)
厥丕如何?
躯此𥮏谟。
用□圣主,纳诸轨度。
(艾)三事(以清王涂。),□□□□,□行雨布。
海隅缉熙,群生赖祚。
降命不融,民□悠慕。
生荣亡哀,厥声载路。
门生颍川殷、京兆□□、河内李照等,共所兴工(《隶释》十一,《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注,《王俭褚渊碑》注,并引蔡邕刘宽碑》云「统艾三事,以清王涂」,知李善所见六朝唐初本《蔡邕》集有此碑。此二语在铭辞内,《隶释》仅存「统三事」三字。今据《选》注补缺,仍旁注以别之。《隶释》刘宽有两碑,此其后碑也。前碑桓麟撰,据《艺文类聚》四十六知之。两碑文字略同,此碑残缺,今据前碑补三十五字,亦旁注以别之。案:黄伯思《东观馀论》云:「碑在洛阳射圃中,蔡中郎书」。)
告迁都祝嘏辞 东汉 · 蔡邕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七十九
嗣曾孙皇帝某,敢昭告于皇祖高皇帝,各以后配。
昔命京师都于长安,国享十有一世,历年二百一十载。
王莽之乱,宗庙隳坏。
世祖复帝祚,迁都洛阳,以服中土,享一十一世,历年一百六十五载。
子末小子,遭家不造,早统洪业,奉嗣无疆。
关东民吏,敢行称乱,总连州县,拥兵聚众,以图叛逆。
震惊王师,命将征服。
股肱大臣,推皇天之命,以已行之事,迁都旧京。
昔周德缺而师干作,应运变通,自古有之。
于是乃以三月丁亥,来自积雒。
越三日丁巳,至于长安
敕躬不慎,寝疾旬日,赖祖宗之灵,以获有瘳。
吉旦斋宿,敢用洁牲一元大武,柔毛刚鬣,商祭明视,香合嘉蔬香萁,咸鹾丰本,明粢醴酒,用告迁来。
尚飨(本集)
明堂论 东汉 · 蔡邕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
明堂者,天子太庙,所以宗祀(《绩汉志》注补作「崇礼俞汝成本同。)其祖,以配上帝者也。
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
东曰青阳,南曰明堂,西曰总章,北曰玄堂,中央曰太室。
《易》曰:「离也者,明也,南方之卦也。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乡明而治」。
人君之位,莫正于此焉。
故虽有五名,而主以明堂也。
其正中皆曰太庙,谨承天顺时之令,昭令德宗祀之礼,明前功百辟之劳,起尊老敬长之义,显教幼诲稚之学,朝诸侯、选造士于其中,以明制度。
生者乘其能而至,死者论其功而祭,故为大教之宫,而四学具焉,官司备焉。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万象翼之。
政教之所由生,变化之所由来,明一统也。
故言明堂,事之大,义之深也。
取其宗祀之貌则曰清庙,取其正室之貌则曰太庙;
取其尊崇则曰太室。
取其乡明则曰明堂,取其四门之学则曰太学,取其四面之周水圆如璧则曰辟雍,异名而同事,其实一也。
《春秋》因鲁取宋之奸赂,则显之太庙,以明圣王建清庙明堂之义。
经曰:「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太庙」。
传曰:「非礼也。
君人者将昭德塞违,故昭令德以示子孙。
是以清庙茅屋,昭其俭也。
夫德,俭而有度,升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所以明大教也。
以周清庙论之,鲁太庙皆明堂也。
鲁禘祀周公于太庙明堂,犹周宗祀文王于清庙明堂也。
《礼记·檀弓》曰:王斋禘于清庙明堂也」。
孝经曰:「宗祀文王于明堂」。
礼记《明堂位》曰:「太庙,天子曰明堂」。
又曰:「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位以治天下,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
成王周公有大勋劳于天下,命鲁公世世禘祀周公于太庙。
以天子之礼,升歌清庙,下管象舞,所以异鲁于天下也」。
取周清庙之歌歌于鲁太庙,明鲁之太庙犹周之清庙也,皆所以昭文王、周公之德以示子孙也。
《易传·太初篇》曰:「天子入东学,昼入南学,暮入西学
太学在中央(《续汉·祭祀志中》注补作「在中央曰太学。」),天子之所自学也」。
《礼记·保傅篇》曰:「帝入东学,尚亲而贵仁。
西学,尚贤而贵德
入南学,尚齿而贵信,入北学,尚贵而尊爵,入太学,承师而问道」。
与《易传》同。
魏文侯《孝经传》曰:「太学者,中学明堂之位也」。
《礼记·古大明堂之礼]曰:「膳夫于是相。
礼日中出南闱,见九侯,反问于相;
日侧出西闱,视五国之事;
日入出北闱,视帝节猷」。
《尔雅》曰:「宫中之门谓之闱」。
王居明堂之礼,又别阴阳,向东南称门,西北称闱(《续汉志》注补作「南门称门,西门称闱。」)
故周官有门闱之学。
师氏教以三德守王门,保氏教以六艺守王闱。
然则师氏居东门、南门,保氏居西门、北门也。
知掌教国子,与《易传》、《保传》王居明之礼参详发明,为学四焉。
文王世子篇曰:凡大合乐,则遂养老,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兴秩序节,祭先圣先师焉,始之养也。
东序,释奠于先老,遂设三老、五更之位焉。
言教学始之于养老,由东方岁始也。
又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篇,皆于东序
凡祭与养老、乞言、合语之礼,皆小乐正诏之于东序」。
又曰:「大司成论说东序」。
然而诏学皆在东序
东序,东之堂也,学者聚焉,故称诏太学
仲夏之月,令祀百辟卿士之有德于民者。
《礼记太学志》曰:「礼,士大夫学于圣人、善人,祭于明堂,无其位者祭于太学」。
《礼记·昭穆篇》曰:「祀先贤于西学,所以教诸侯之德也」。
即所以显行国礼之处也。
大学,明堂之东序也,皆在明堂辟雍之内。
《月令》记曰:「明堂者,所以明天地,统万物」。
明堂上通于天,象日辰,故下十二宫象日辰也。
水环四周,言王者动作法天地,德广及四海,方此水也。
《礼记·盛德篇》曰:「明堂九室,以盖屋,上圆下方,此水名曰辟雍」。
《王制》曰:「天子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以讽馘告」。
《乐记》曰:「武王伐殷,俘馘于京太室」。
《诗·鲁颂》云:「矫矫虎臣,在泮献馘」。
京,镐京也。
太室,辟雍之中明堂太室也。
与诸侯泮宫,俱献馘焉,即《王制》所谓「以讯馘告」者也。
《礼记》曰:「祀乎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
《孝经》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绩汉志》注补有「无所不通」四字。俞攸成本亦有)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言行孝者则曰明堂,行悌者则曰太学,故《孝经》合以为一义,而称镐京之诗以明之。
凡此皆明堂、太室、辟雍太学事通文合之义也。
其制度之数,各有所依。
堂方百四十四尺,坤之策也。
屋圆屋径二百一十六尺,乾之策也。
太庙明堂方三十六丈,通天屋径九丈,阴阳九六之变也。
圆盖方载,六九之道也。
八闼以象八卦,九室以象九州,十二宫以应十二辰。
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四户牖乘九室之数也。
户皆外设而不闭,示天下不藏也。
通天屋高八十一尺,黄钟九九之宝也。
二十八柱列于四方,亦七宿之象也。
堂高三丈,以应三统。
四乡五色者,象其行。
外广二十四丈,应一岁二十四气。
四周以水,象四海。
王者之大礼也(本集,《续汉·祭祀志》中注补引蔡邕《明堂论》,《说郛》。)
驳迁都长安 东汉 · 黄琬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二
昔周公营洛邑以宁姬,光武卜东都以隆汉,天之所启,神之所安。
大业既定,岂宜妄有迁动,以亏四海之望(《后汉·黄琬传》)
六言诗三首 其二 东汉 · 孔融
六言诗 押词韵第三部
郭李分争为非。迁都长安思归。
瞻望关东可哀。梦想曹公归来(同上)
上书请准古王畿制 东汉 · 孔融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三
臣闻先王分九圻以远及近,《春秋》内诸夏而外夷狄。
《诗》云:「封畿千里,惟民所止」。
故曰天子之居,必以众大言之。
周室既衰,六国力征授赂,割裂诸夏,镐京之制,商邑之度,历载弥久,遂以暗昧。
秦兼天下,政不遵旧,革划五等,扫灭侯甸,筑城万里,滨海立门,欲以六合为一区,五服为一家。
关卫不要,遂使陈、项作难,家庭临海,击柝不救。
圣汉因循,未之匡改,犹依古法。
颍川南阳陈留上党三海近郡,不封爵诸侯。
臣愚以为千里国内,可略从《周官》六乡、六遂之文,分比北郡,皆令属司隶校尉,以正王赋,以崇帝室。
役自近以宽远,繇华贡献,外薄四海,揆文奋武,略有典书袁宏《后汉纪》》三十九,「建安九年九月大中大夫孔融上书」云云。)
邴原举有道书 东汉 · 孔融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三
修性保贞,清虚守高,危邦不入,久潜乐土。
王室多难,西迁镐京
圣朝劳谦,畴咨俊乂,我徂求定,策命恳恻,国之将陨,不恤纬,家之将亡,缇萦跋涉,彼匹妇也。
犹执此义。
实望根矩,仁为己任,授手援溺,振民于难。
乃或晏晏居息,基我肯顾,谓之君子,固如此乎!
根矩根矩,可以来矣(《魏志·邴原传》注引《别传》)
诸儿令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
寿春汉中长安先欲使一儿各往督令之,欲择慈孝不违吾命,亦未知用谁也。
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
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御览》四百二十九)
汉官仪上 其二十五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汉仪》曰:「司徒府与苍龙阙对,厌于尊者,不敢号府」。
应劭曰:「此不然。
丞相旧位,在长安时,有四出门,随时听事。
明帝东京,本欲依之,迫于太尉司空,但为东西门耳。
每国有大议,天子车驾亲幸其殿(《百官志一》补注,《通典·职官》。案:「应劭曰」以下是《汉官仪》之文。)」。
汉官仪下 其二十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五
司隶校尉河南、内(案:「内」上当有「河」字》)右扶风左冯翊京兆河东、宏农七郡(案:《后汉书·鲁恭传》注引作「董领京师及三辅、三河、宏东」。《段颎传》注引作「部河南洛阳,管三辅、三河、宏农七部」)
河南洛阳,故谓东京司隶(《后汉书·光武纪》注)
汉官仪下 其三十七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五
京兆,绝高曰京,京,大也;
十亿曰兆,欲令帝都殷盈也。
左辅右弼,蕃翊承风也。
张掖,始开垂张臂掖也(《太平御览·州郡部》。案:《后汉书·明帝纪》注引「张国臂掖,故曰张掖」。)
汉官仪下 其四十五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五
京兆虎牙扶风都尉(案:《耿恭传》注引有「郡比二千石」五字),以凉州近羌数犯三辅,将兵卫护园陵。
扶风都尉雍县,故俗人称雍营焉(《后汉书·安帝纪》注,《耿恭传》注,《窦宪传》注,《南匈奴传》注)
汉官仪下 其九十一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五
陶敦,字文理京兆人(《后汉书·虞诩传》注)
风俗通义佚文卷:氏姓下 其十五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
既氏,吴王夫槩之后,因避仇改为既氏。
汉有长安长既良(《通志·氏族略》)
风俗通义佚文卷:灾异 其十四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一
光和中雒阳男子夜从兄阳求腊钱,龙假取繁数,颇厌患之,阳与钱千,龙意不满,欲破阳家,因持弓矢射玄武东阙,三发,吏士呵缚,首服。
因是遣中常侍尚书御史中丞、直事御史谒者卫尉、司隶、河南尹、雒阳悉会发所。
时为太尉曹掾白公邓盛:「夫礼设阙观,所以饰门,章于至尊,悬诸象魏,示民礼法也。
故车过者下,步过者趋。
今龙乃敢射阙,意慢事丑,次于大逆。
宜遣主者参问变状」。
公曰:「府不主盗贼,当与诸府相候」。
曰:「丞相邴吉以为道路死伤,既往之事,京兆、长安职所穷农,而住车问牛喘吐舌者,岂轻人而贵畜哉,颇念阴阳不和,必有所害。
掾史尔乃悦服,《汉书》嘉其达大体。
今龙所犯,然中外奔波,邴吉防患大豫,况于已形昭晰者哉!
明公既处宰相大任,加掌兵戎之职,凡在荒裔,谓之大事,何有近日下而致逆节之萌者?
孔子摄鲁寇,非常卿也。
折僭溢之端,消纤介之渐,从政三月,恶人走境,邑门不阖,外收强齐侵地,内亏三桓之威。
区区小国,尚于趣舍,大汉之朝,焉可无乎?
明公恬然谓非己。
《诗》云:『仪刑文王,万国作孚』。
当为人制法,何必取法于人」!
于是公意大悟,遣令史谢,申以铃下规应掾自行之,还其条奏。
灵帝诏报,恶恶止其身,龙以重论之,阳不坐。
其后车骑将军何苗,与兄大将军进部后相攻击,战于阙下。
死兵败,杀数千人。
龙者阳类,君之象也。
夜者,不明之应也。
此其象也(同上)
袁绍 东汉 · 沮授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五
将军弱冠登朝,播名海内。
值废立之际,则忠义奋发,卓虽凶暴,弗能加兵。
相如叱秦,晏婴哭庄,方之将军,曷足以喻。
单骑出奔,则卓怀怖惧,济河而北,则勃海稽首。
拥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
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
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
回师北首,则旬虞必丧;
震胁戎狄,则匈奴顺从
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用,拥百里之众,迎大驾于长安,复宗庙于洛邑。
号令天下,以讨未服。
以此争锋,谁敢御之!
比及数年,此功不难袁宏《后汉纪》》二十六,又见《后汉·袁绍传》,《魏志·袁绍传》,皆有删节。)
陈琳 东汉 · 臧洪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十八
隔阔相思,发于寤寐,幸相去步武之间耳,而以趣舍异规,不得相见,其为怆恨,可为心哉!
前日不遗,比辱雅贶,述叙祸福,公私切至。
所以不即奉答者,既学薄才钝,不足塞诘,亦以吾子携负侧室,息肩主人,家在东州,仆为仇敌。
以是事人,虽披中情,堕肝胆,犹身疏有罪,言甘见怪,方首尾不救,何能恤人?
且以子之才,穷该典籍,岂将暗于大道,不达余趣哉!
然犹复云云者,仆以是知足下之言,信不由衷,将以救祸也。
必欲算计长短,辩咨是非,是非之论,言满天下,陈之更不明,不言无所损。
又言伤告绝之义,非吾所忍行也。
是以捐弃纸笔,一无所答。
亦冀遥忖其心,知其计定,不复渝变也。
重获来命援引古今,纷纭六纸,虽欲不言,焉得已哉!
仆小人也,本乏志用,中因行役,特蒙倾盖,恩深分厚,遂窃大州,宁乐今日自还接刃乎!
每登城勒兵,观主人之旗鼓,瞻望帐幄,感故友之周旋,抚弦搦夭,不觉流涕之覆面也。
何者?
自以辅佐主人,无以为悔。
主人相接,过绝等伦。
当受任之初,自谓究竟大事,埽清寇逆共尊王室。
岂悟天子不悦,本州见侵,郡将进牖里之厄,陈留克创兵之谋,请师见拒,辞行被拘,使洪故君,遂至沦灭。
区区微节,无所获申,谋计栖迟,丧忠孝之名,杖策携背,亏交友之分。
揆此二者,与其不得已,丧忠孝之名,与亏交友之道,轻重殊途,亲疏异画,故便忍悲挥戈,收泪告绝。
若使主人少垂古人孝恕之情,来者侧席,去者克己,不汲于离友,信刑戮以自辅,则仆抗季札之志,不为今日之战矣。
何以效之昔张景明亲登坛┰血,奉辞奔走,卒使韩牧让印,主人得地,然后但以拜章朝主,赐爵获传之故旋时之间,不蒙观过之贷,而受夷灭之祸。
吕奉先讨卓来奔,请兵不获,告云何罪?
复见斫刺,滨于死亡。
子璜奉使逾时,辞不获命,畏威怀亲,以诈求归,可谓有志忠孝,无损霸道者也,然辄僵毙麾下,不蒙亏除。
仆虽不敏,又素不能原始见终,睹微知著,窃度主人之心,岂谓三子宜死,罚当刑中哉?
实且欲一统山柬,增兵讨仇,惧战士狐疑,无以沮劝,故抑废王命,以崇承制,慕进者蒙荣,违意者被戮,此乃主人之利,非游士之愿也。
故仆鉴戒前人,困穷死战。
仆虽下愚,亦尝闻君子之言矣。
此实非吾心也。
乃主人招焉。
凡吾所以背弃国民,用命此城者,正以君子之违,不适敌国故也。
是以获罪主人,见攻逾时,而足下更引此义,以为吾规,无乃辞同趋异,非吾子所为休戚者哉!
吾闻之也,义不背亲,忠不遗君,故柬宗本州,以为亲援,中扶郡将,以安社稷,一举二得,以徼忠孝,何以为非?
而足下欲使吾轻本破家。
均君主人,主人之于我也,年为吾兄,分为笃友,道乖告去,以安君亲,可谓顺矣。
若子之言,则包胥宜致命于伍员,不当号哭于秦庭矣。
荀区区于攘患,不知言乖乎道理矣。
足下或者见城围不解,救兵未至,感婚姻之义,推平生之好,以为屈节而苟生,胜守义而倾覆也。
晏婴不降志于白刃,南史不曲笔以求生。
故身著图象(《袁宏纪》作「篆」。),名垂役世,况仆据金城之固,驱士民之力,散三年之蓄,以为一年之资,匡困补乏,以悦天下,何图筑室反耕哉!
但惧秋风扬尘,伯圭马首南向,张杨、飞燕,膂力作难,北鄙将告倒县之急,股肱奏乞归之记耳。
主人当鉴我曹辈,反旌退师,治兵邺垣,何宜久辱盛怒,暴威于吾城之下哉?
足下讥吾恃黑山以为救,独不念黄巾之合从邪!
加飞燕之属,悉以受王命矣。
高祖彭越钜野光武基兆绿林,卒能龙飞受命。
中兴帝业。
苟可辅主兴化,夫何嫌哉!
况仆亲奉玺书,与之从事
行矣孔璋
足下徼利于境外,臧洪授命于君亲;
吾子托身于盟主,臧洪策名于长安
子谓余身死而名灭,仆亦笑子生死而无闻焉,悲哉!
本同而末离,努力努力,夫复何言(《魏志·臧洪传》,又《后汉·臧洪传此少四百四十馀字,其多出者亦四十馀字,今合录之。又略见袁宏《后汉纪》二十八。)
胡笳十八拍 东汉 · 蔡琰
盛唐以后。率谓胡笳十八拍为作。实则无论曲辞均是后人假托。证据有五。一。隋唐类书引别传云。为胡骑所获。在右贤王部伍中。春日登胡殿。感笳之音。作诗言志曰:胡笳动兮边马鸣。孤雁归兮声嘤嘤。可见感笳作诗。即所赋悲愤诗。其时尚无胡笳十八拍。二。《宋书》乐志䈔下云。胡笳。汉旧筝笛录有其曲。不记所出本末。知刘宋以前。胡笳曲尚谱之认琴。今言笳一会兮琴一拍。亦不合。三。十八拍言戎羯逼我兮为室家。据韵会。晋匈奴别部入居羯室之后。因号为羯。匈奴别部称羯既始于晋。汉人。自无由言戎羯。四。汉魏骚体诗、七言诗皆句句用韵。今十八拍间句押韵。体裁与汉不侔。五。十八拍押韵。已严守唐人官韵规范。今姑从《诗纪》。附此备查。
我生之初尚无为
我生之后汉祚衰。
天不仁兮降乱离。
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
干戈日寻兮道路危。
民卒流亡兮共哀悲。
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音乖兮节义亏。
对殊俗兮非我宜。
遭恶辱兮当告谁。
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
将我行兮向天涯。
云山万里兮归路遐。
疾风千里兮扬尘沙。
人多暴猛兮如虺蛇。
控弦被甲兮为骄奢。
两拍张弦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越汉国兮入胡城
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
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
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
鞞鼓喧兮从夜达明
胡风浩浩兮暗塞营。
伤今感昔兮三拍成。
衔悲畜恨兮何时平。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
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
天灾国乱兮人无主。
唯我薄命兮没戎虏
殊俗心异兮身难处。
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
寻思涉历兮多艰阻
四拍成兮益凄楚
雁南征兮欲寄边声,雁北归兮为得汉音。
雁飞高兮邈难寻。
空断肠兮思愔愔。
攒眉向月兮抚雅琴
五拍冷冷兮意弥深。
冰霜凛凛兮身苦寒。
饥对肉酪兮不能餐。
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沓漫。
追思往日兮行李难。
六拍悲兮欲罢弹。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
不知愁以兮说向谁是。
原野萧条兮烽戍万里。
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
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
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
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徙。
七拍流恨兮恶居于此。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
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
我不负天兮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
制兹八拍兮拟俳优
何知曲成兮心转愁。
天无涯兮地无边。
我心愁兮亦复然。
生倏忽兮如白驹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
怨兮欲问天。
苍苍兮上无缘
举头仰望兮空云烟
九拍怀情兮谁与传。
城头烽火不曾灭。
疆场征战何时歇。
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
故乡隔兮音尘绝。
哭无声兮气将咽。
一生辛苦兮缘离别。
十拍悲深兮泪成血
我非贪生而恶死。
不能捐身兮心有以。
生仍冀得兮归桑梓。
死当埋骨兮长已矣。
日居月诸兮在戎垒。
胡人宠我兮有二字。
鞠之育之兮不羞耻。
悯之念之兮生长边鄙。
十有一拍兮因兹起。
哀响缠绵兮彻心髓。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
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
羌胡蹈舞兮共讴歌。
两国交欢兮罢兵戈。
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
喜得生还兮逢圣君。
嗟别稚子兮会无因。
十有二拍兮兮哀乐均。
去住两情兮难具陈。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
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
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
号失声兮谁得知。
与我生死兮逢此时。
愁为子兮日无光辉。
焉得羽翼兮将汝归。
一步一远兮足难移。
魂消影绝兮恩爱遗。
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
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身归国兮儿莫之随。
悬悬兮长如饥。
四时万物兮有盛衰。
唯我愁苦兮不暂移。
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
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
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
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
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
河水东流兮心是思。
十五拍兮节调促。
气填胸兮谁识曲。
处穹庐兮偶殊俗。
愿得归兮天从欲。
再还汉国兮欢心足。
心有怀兮愁转深。
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
子母分离兮意难任。
同天隔越兮如商参
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
十六拍兮思茫茫
我与儿兮各一方。
日东月西兮徒相望。
不得相随兮空断肠。
萱草兮忧不忘。
弹鸣琴兮情何伤。
今别子兮归故乡。
旧怨平兮新怨长。
泣血仰头兮诉苍苍
胡为生兮独罹此殃。
十七拍兮心鼻酸。
关山阻修兮行路难。
去时怀土兮心无绪,来时别儿兮思漫漫。
塞上黄蒿兮枝枯叶乾。
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
风霜凛凛兮春夏寒。
人马饥豗兮筋力单。
岂知重得兮入长安
叹息欲绝兮泪阑干。
胡笳本自出胡中。
缘琴翻出音律同。
十八拍兮曲虽终。
响有馀兮思无穷。
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
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
胡与汉兮异域殊风。
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
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
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诗纪》四。)
琴歌 东汉末 · 阮瑀
文士传曰:太祖雅闻名。辟之。不应。乃逃入山中。太祖使人焚山得太祖时长安。大延宾客。怒不与语。使就技人列。善解音。能鼓琴。抚弦而歌。为曲既捷。音声殊妙。太祖大悦云。
奕奕天门开,大魏应期运。
青盖巡九州,在东西人怨。
士为知己死,女为悦者玩。
恩义苟敷畅,他人焉能乱(○《三国志》王粲传注。《文选》六十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注。《御览》五百七十二。《乐府诗集》六十。《诗纪》十七。又吴棫韵补四引运、怨二韵及怨、玩二韵。○《三国志》裴注曰:鱼氏典略、挚虞文章志并云瑀建安初。辞疾避役。不为曹洪屈。得太祖召。即投杖而起。不得有逃入山中焚之乃出之事也。又典略载太祖初征荆州。使瑀作书与刘备。乃征马超。又使瑀作书与韩遂。此二书今具存。至长安之前。等破走。太祖始以十六年得入关耳。而张骘云。初得瑀时。太祖长安。此又乖戾。瑀以十七年卒。太祖十八年策为魏公。而云瑀歌舞辞称大魏应期运。愈知其妄。其辞云他人焉能乱。了不成语。瑀之吐属必不如此云云。逯案。据此知歌系后人所依托。姑编入俟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