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复奏 魏晋 · 阙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十五
伏见《汉书·郊祀志》,匡衡奏徙甘泉河东,郊于长安,言文王郊于酆(同上)。
须真天子经记 魏晋 · 释氏
出处:全晋文
《须真天子经》,太始二年十一月八日于长安青门内白马寺中,天笠菩萨昙摩罗察口授出之,时传言者安文惠、帛元信,手受者聂承远、张玄伯、孙休达,十二月三十日未时讫(同上。)。
正法华经记 魏晋 · 释氏
出处:全晋文
太康七年八月十日,敦煌月支菩萨沙门法护,手执梵经,口宣传出《正法华经》二十七品,授优婆塞聂承远、张仕明、张仲政其笔受,竺德成、竺文盛、严威伯、续文承赵叔初张文龙陈长玄等其劝助欢喜,九月二日讫。
天竺沙门竺力龟兹居士帛元信共参校,元年二月六日重覆。
又元康元年,长安孙伯虎以四月十五日写素解(《释藏迹》八。)。
持心经记 魏晋 · 释氏
出处:全晋文
《持心经》,太康七年三月十日,敦煌开士竺法护,在长安说出梵文,授承远(同上。)。
菩萨波罗提木叉后记 其二 魏晋 · 释氏
出处:全晋文
关中近出尼二种坛文,夏坐杂十二事,并杂事,其卷前中后三记。卷初记云:太岁己卯鹑火之岁十一月十一日,在长安出此比丘尼大戒,其月二十六日记。僧纯于龟兹佛陀舌弥许,戒本昙摩侍传,佛念执梵,慧常笔受。
卷中间尼受大戒法后记云:此土无大比丘尼戒,乏斯一部僧法久矣。吴土虽有五百戒比丘尼,而戒是历所出,寻之殊不似圣人所制,法汰、道林声鼓而攻之,可谓匡法之栋梁也。法汰去年亦令外国人出少许,复不足。慧常凉州得五百戒一卷,直戒戒复之,似人之所作,其义浅近。末及僧纯昙充拘夷国来,从云慕蓝寺于高德沙门佛图舌弥许,得此比丘尼大戒及授戒法,受坐已下至剑慕法,遂令佛图卑为译,昙摩侍传之,乃知真是如来所制也。而不止五百数,比丘戒有二百六十,问侍所以,言莫知其故也。然以理推之,二百五十及五百,是举全数耳。又授比丘尼大戒,文少,将即用授大比丘法,而出其异也。八簸赖夷无二,亦当依此足之耳,亦当略授十七僧迦卫尸沙一章也。又授比丘尼大戒,尼三师教授师,更与七尼坛外问内法。坛外问内法于事为重,故外国师云:坛外问当言正尔上场,众僧中当问汝,汝当尔答。坛上问则言今众僧中问汝也,正尔令昙充还拘夷,访授比丘尼大戒,定法须报,以为式也。授六法文无乏也,二师而已,无教授师也。
卷后又记云,秦建元十五年十一月五日岁在鹑尾,比丘僧纯昙充从丘慈高德沙门佛图舌弥许,得此授大比丘尼戒仪及二岁戒仪,从受坐至属授诸杂事,令昙摩侍出,佛图卑为译,慧常笔受。凡此诸事,是所施行之急者。若为人师而不练此,此无异于土牛后人也。凉州道人竺道曼,于丘慈因此异事,来与敦煌道人此沙门各各所住祠,或二百或三百,人为一部,僧比丘尼向三百人,凡有五祠,各各从所使僧祠依准,为界内无共说戒法也。常暮说戒,说戒之日,比丘尼差二人往白所依僧,云今日当说戒,僧即差二人往诣比丘尼。僧知人数,还白大僧,云比丘尼凡有若干,于某祠清净说戒,普其闻知,如是三白,比丘尼便自共行筹说戒,如法僧事。七月十五日,各于所止处受岁如法,遣三人诣所依僧,承受界分斋耳。其馀如僧法,比丘尼当三受戒,五百戒比丘尼满十二岁,乃中为师,初受十戒时,索二女师,当使持律沙门授戒,乃付女师,令教道之。次受二百五十戒,年满二十,直使女三师授之耳。威仪俯仰,如男子受戒法无异也。受戒后,周一年无误失,乃得受戒五百戒。后受戒时,三师七僧如中受时,直使前持律师,更授二百五十事,合前为五百耳。直授之,不如中受时问威仪委曲也。戒文如男子戒耳。事事如之,无他异也(同上。)。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序 魏晋 · 释氏
出处:全晋文
尊婆须蜜菩萨大士次继弥勒作佛,名师子如来也。从释迦文降生鞞提国,为大婆罗门梵摩渝子,厥名郁多罗,父命观佛。寻侍四月,具睹相表,威变容止,还白所见,父得不还,已出家学,改字婆须蜜。佛般涅盘后,游教周妒国盘柰园,高才盖世,奔逸绝尘,撰集斯经焉。别七品为一楗度,尽十三楗度,其所集也。后四品一楗度,训释佛偈也,凡十一品十四楗度也。该罗深广,与《阿毗昙》并兴外国,傍通大乘,特明尽漏,博涉十法,百行之能事毕矣。寻之漭然,犹沧海之无涯,可不谓之广乎?陟之瞠尔,犹昆岳之无顶,不谓之高乎?宝渚极目,厌夜光之珍;岩岫举睫,厌天智之玉。懿乎富也,何过此经?外国升高座者,未坠于地也。集斯经已,入三昧定,如弹指顷,神升兜术弥妒路,弥妒路刀利及僧伽罗刹,适彼天宫,斯二三君子,皆次补处人也。弥妒路刀利者,光炎如来也。僧伽罗刹者,柔仁佛也。兹四大士,集乎一堂,对扬权智,贤圣默然,洋洋盈耳,不亦乐乎。罽宾沙门僧伽跋澄以秦建元二十年传此经一部,来诣长安,武威太守赵政文业者,学不厌士也,求令出之。佛念译传,跋澄难陀禘婆三人执梵本,慧嵩笔受,以三月五日出,至七月十三日乃讫,梵本十二千首庐也。余与法和对校,修饰武威,少多润色。此经说三乘为九品,持善修行,以止观经十六最悉。每寻上人之高韶,未常不忘意(一作息。)味也。恨窥数仞之门晚,惧不悉(一作惧失。)其宗庙之美,百官之当也(《释藏集》一,又《迹》十。)。
渐备经十住梵名并书序 魏晋 · 释氏
出处:全晋文
波牟提陀,晋曰一住。维摩罗,晋曰二住。波披迦罗,晋曰三住。阿至摸,晋曰四住。头暗邪,晋曰五住。头罗迦摩,晋曰七住。阿遮罗,晋曰八住。抄头摩提,晋曰九住。昙摩弥迦,晋曰十住。渐备经,晋曰十住名。
第一住名悦豫,第二住名离垢,第三住名兴光,第四住名辉耀,第五住名难胜,第六住名目前,第七住名玄妙,第八住名不动,第九住名善哉意,第十住名法雨,渐备经十住行。
第一住令亡,第二住说戒行,第三住说十二门五通事,第四住说三十七品事,第五住说四谛事,第六住说十二因缘事,第七住说权智事,第八住说神足变化事,第九住说神足教化事,第十住亦说神足教化事,渐备经护公以元康七年出之,其经有五卷五万馀言,第一卷说一住事,今无此一卷,今现有二住以下至十住为十品。
渐备经十住,与本业大品异,说事委悉于本业大品,不知何以曀于凉州。昔凉州诸道士释教道竺法彦义,斯二道士,并皆博学,以经法为意,不知何以不集此经又亦不闻其有所说。始知博闻之难,为人兴显经,且亦是大经,说事广大,义理幽深,乃是众经之美望,辞叙茂赡,真有奇闻。而帛法巨亦是博学道士,昔邺中亦与周旋,不知何以复不集此经,又不闻其言,博闻强记信难。有护公出《须赖经》,虽不见,恒闻彦说之,张天锡更出《首楞严》,故当应委于先者。元康七年十一月二十日,沙门法护在长安市西寺中出《渐备经》,手执梵本,译为晋言,护公菩萨人也。寻其馀音遗迹,使人仰之弥远。夫诸方等无生诸三昧经,类多此公所出,真众生之冥梯。大品出来,虽数十年,先出诸公,略不综习,不解诸公何以尔。诸公才明过人,当能留心思研,心以为至业者,故当极有所得。先出诸公,故恨太简,于文句殊多可恨。大品顷来东西诸讲习,无不以为业,于文句犹不同,觉其转深,但才分有限,思寻有极,幽旨作(案有脱误)非短思所尽,然文句故可力为,方欲研之,穷此一生,冀有微补。渐备经恨不得上一卷,冀因缘冥中之助,忽复得之。渐备所说,位分众行,各有阶级,目下殊异于众经,方欲根悉研寻之,如今茫茫,犹涉大海,不知第一住中何说。彼或有因缘,信使君不可不持作意(案有脱误。),尽寻求之理,大品上两卷,若有可寻之阶,亦勤以为意。护公出《光赞》,计在《放光》前九年,不九年当八年,不知何以遂逸在凉州,不行于世。寻出经时,乃在长安出之,而都不流行,乃不知其故。吾往在河北,唯见一卷,经后记云十七章,年号日月,亦与此记同,但不记处所,所以为异。然出经时,人云聂承远笔受,帛元信沙门法度,此人皆长安人也。以此推之,略当必在长安出此经。梵本亦言,于阗沙门只多罗所斋来也,此同如慧常等凉州来疏,正似凉州出,未详其故。或乃护公在长安时,经未流宣,唯持至凉州未能乃详审。泰元元年岁在内子五月二十四日,此经达襄阳,释慧常以酉年因此经寄牙市人康儿,展转至长安,长安安法华遣人送至牙市,牙市人送达襄阳,付沙门释道安。襄阳时齐僧有三百人,使释僧显写送与扬州道人竺法汰,《渐备经》以泰元元年十月三日达襄阳,亦是慧常等所送,与《光赞》俱来。顷南乡间人留写,故不与《光赞》俱至耳。《首楞严》《须赖》,并皆与《渐备》俱至。凉州道人释慧常,岁在壬申,于内苑寺中写此经,以酉年因寄,至子年四月二十三日达襄阳。《首楞严经》事事多于先者,非但第一、第二、第九此章最多,近三四百言许,于文句极有所益,须赖经亦复小多,能有住处,云有五百戒,不知何以不至,此乃最急。四部不具,于大化有所阙。《般若经》乃以善男子善女人为教首,而戒立行之本,百行之始,犹树之有根,常以为深恨。若有缘便,尽访求之,理先梵本有至信,因之勿零落(《释藏迹》九。)。
戒因缘经鼻柰耶序 魏晋 · 释氏
出处:全晋文
阿难出经,面承圣旨,五百应真,更互定察,分为十二部,于四十九年之诲,无片言遗失。又钞十二部,为《四阿含》《阿毗昙》《鼻柰耶》,三藏备也。天竺学士,罔弗尊焉,讽之咏之,未坠于地也。其大高座沙门,则兼该三藏,中下高座,则通一通二而已耳。经流秦土,有自来矣。随天竺沙门所持来之经,遇而便出,于十二部,毗曰罗部最多。以斯邦人,庄老教行,与方等经兼忘相似,故因风易行也。道安常恨三藏不具,以为阙然。岁在壬午,鸠摩罗佛提斋《阿毗昙钞》《四阿含钞》来至长安,渴仰情久,即于其夏,出《阿毗昙钞》四卷,其冬出《四阿含钞》四卷,又其伴罽宾《鼻柰》,厥名耶舍,讽《鼻柰经》甚利,即令出之。佛提梵书,佛念为译,昙景笔受,自正月十二日出,至三月二十五日乃了,凡为四卷,与往年昙摩侍出戒典相似,如合符焉。于二百六十事,疑碍之滞,都謏然焉。上闻异要,焕乎可观焉。二年之中,于此秦邦,三藏具焉。然世尊制戒,必有所因。六群比丘,生于贵族,攀龙附凤,虽贪出家,而豪心不尽,鄙悖之行以成,斯戒二人得道,二人生天,二人堕龙,一入无择,明恃贵不节,自遗伊戚。向使中开家子,遇佛出学,虽不能一坐成道,何由如此之困乎?然此经是佛未制戒时,其人所犯秽漏行多,既制之后,改之可贵。天竺持律,不都通视,惟诸十二法人坚明之士,乃开缄滕,而共相授,耶舍见嘱见诲谆谆,人可使由之,不可使知,其言切至,乃自是也。而今以后,秦士有此一部律矣,唯愿同我之人,尤慎所授焉。未满五岁,非持律人,幸勿与之也(《释藏兄》一。)。
僧伽罗刹所集佛行经序 魏晋 · 释氏
出处:全晋文
僧伽罗刹者,须赖国人也。佛去世后七百年生此国,出家学道,游教诸邦,至楗陁越土,甄陁罽贰王师焉。高明绝世,多所述作。此土《修行道地经》,其所集也。又著此经,宪章世尊,自始成道,迄于沦虚,行无巨细,必因事而演,游化夏土,莫不曲备,虽《普耀》《本行》《度世》诸经,载佛起居,至谓为密,今揽斯经,所悟复多矣。传其将终,我若立根,得力大士,诚不虚者。立斯树下,手援其叶,而弃此身,使那罗延力大象之势,无能移余如毛发也。正使就耶维者,当不焦此叶。言然之后,便即立终。罽贰王自临而不能动,遂以巨絙象挽,未始能摇,即就耶维,炎叶不伤,寻升兜术,与弥勒大士高谈彼宫,将补佛处贤动第八。以建元二十年,罽宾沙门僧伽跋澄斋此经本,来诣长安,武威太守赵文业请令出焉。佛念为译,慧嵩笔受,正值慕容作难于近郊,然译出不衰,余与法和对检定之,十一月三十日乃了也。此年出《中阿含》六十卷,《增一阿含》四十六卷。伐鼓击柝之中,而出斯一百五卷,穷通不改其恬,讵非先师之故迹乎(《释藏宜》一。)!
京兆民为李庄歌 魏晋 · 无名氏
魏略曰:李庄为京兆太守。有洁白之节。中政治理。民爱敬之。乃作歌曰:
我府君。
惠如春。
盛如唐(○《书钞》七十六。)。
明帝景初中童谣 魏晋 · 无名氏
《宋书》五行志曰:魏明帝景初中童谣。及宣王平辽东。归至白屋。当还镇长安。会帝笃疾。急召之。乃乘追锋车东渡河。终剪魏室。如童谣之言也。
阿公阿公驾马车。
不意阿公东渡河。
阿公东还当奈何(○《宋书》五行志。《晋书》五行志。《乐府诗集》八十八。《诗纪》十九。)。
时人为阮修歌 魏晋 · 无名氏
略出籯金曰:晋阮宣子好酒。长以百钱系杖头。入市。若遇士子。非是识故。便邀入店。乐饮而去。时人歌曰:
长安教书罢,洛阳卖卜来。
百钱系杖头,能使世人解(○鸣沙石室古籍业残略出籯金县令子男之篇二十四。○逯案。此歌不类晋作。姑列此俟考。)。
永嘉中长安谣 魏晋 · 无名氏
《晋书》曰:张寔。轨之子也。轨卒。授寔凉州刺史。进大都督。刘曜逼迁天子。寔遣太府司马韩璞东赴国难。璞次南安。诸羌断军路。寔击破之。斩级数千。时焦崧、陈安寇陇右。东与刘曜相持。雍秦之人死者十八九。初永嘉中长安语云云。至是验矣。乐府云。三十国春秋曰永嘉中童谣也。
秦川中。
血没腕。
唯有凉州倚柱观(《御览》作看。《诗纪》云。一作看。○《晋书》张寔传。《御览》四百六十五引刘敬叔《异苑》。乐府计集八十八引三十国春秋。《诗纪》四十四。)。
苻生时长安谣二首 其一 魏晋 · 无名氏
押词韵第一部
《晋书》曰:苻生。洪之孙。嗣父健位。僣称帝。初。生梦大鱼食蒲。又长安谣云云。东海。苻坚封地。时为龙骧将军。第在洛门之东。生不知是坚。以谣言之故。诛其侍中鱼遵及其子孙。时又谣云云。于是悉坏空城以禳也。
东海大鱼化为龙。
男便为王女为公。
问在何所洛门东(○《晋书》苻生载记。魏书苻健传附苻生传。《御览》百二十一、四百六十五并经前秦录。《御览》九百二十九。《诗纪》四十四。)。
苻生时长安谣二首 其二 魏晋 · 无名氏
押青韵
百里望空城,郁郁何青青。
瞎儿不知法,仰不见天星(生缺一目。○《晋书》苻生载纪。魏书苻健传附苻生传。《诗纪》四十四。)。
苻坚时关陇人歌 魏晋 · 无名氏
四言诗 押词韵第三部
《晋书》曰:苻坚时。关陇清宴。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留贩认道。百姓歌之。崔鸿前秦录曰:王猛化洽六州。人移风变。百姓歌之。
长安大街,夹树杨槐。
下走朱轮,上有鸾栖。
英彦云集,诲我萌黎(○《晋书》苻坚载记上。《类聚》十九引车频秦书。《类聚》八十八。《御览》四百六十五引前秦录。《御览》九百十六引车频秦书。《诗纪》四十三作关陇歌。又《御览》九百五十四引槐、栖二韵。)。
苻坚时长安为慕容冲歌 魏晋 · 无名氏
押东韵
《晋书》曰:苻坚既灭燕。慕容冲姊。伪清河公主。年十四。有殊色。坚纳之。宠冠后庭。冲年十二。亦有龙阳之姿。坚又幸之。姊弟专宠。宫人莫进。长安歌之。咸惧为乱。王猛切谏。坚乃出冲。后竟为冲所败。
一雌复一雄。双飞入紫宫(○《晋书》苻坚载记下。魏书慕容炜传。北史燕慕容炜传。《御览》五百七十、事类赋歌赋注并引《汉书》曰:李延年善歌。帝幸之。时人语曰云。《诗纪》九作紫宫谚。编入汉诗。)。
苻坚时长安谣 魏晋 · 无名氏
押阳韵
《晋书》曰:苻坚时长安有此谣。坚以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乃植桐竹数十万株于阿房城以待之。冲小字凤凰。至是。终为坚贼。入止阿房城焉。
凤凰凤凰止阿房(○《晋书》苻坚载记。魏书慕容炜传。《类聚》八十八引三秦记。《御览》九百五十六。《乐府诗集》八十九。《诗纪》四十四。)。
苻坚时长安谣 魏晋 · 无名氏
押麌韵
《晋书》曰:秦之未乱也。长安谣云云。秦人呼鲜卑为白虏。慕容垂之起于关东。岁在癸未。
长鞘马鞭击左股。太岁南行当复虏(○《晋书》苻坚载记。魏书慕容永传。《初学记》二十二、《御览》三百五十九并引前秦录。《诗纪》四十四。)。
长安民谣 魏晋 · 无名氏
押职韵
《晋书》曰:时长安大饥。坚与冲战。各有胜负。城中有书曰古符传贾录。载帝出五将久长得。先是。又谣曰云云。坚大信之。告其太子宏曰:脱如此言。天或导予。今留汝兼总戎政。朕当出陇收兵运粮以给汝。于是率骑数百出如五将。坚至五将山。姚苌遣将军吴忠围之。执坚以归新平。苌乃缢坚新平佛寺中。
坚入五将山长得(○《晋书》苻坚载记。魏书苻坚传。《御览》四十四、太平环宇记三十并引《十六国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