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春秋传序 宋 · 胡安国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四九
古者列国各有史官掌记时事。
《春秋》鲁史尔,仲尼就加笔削,乃史外传心之要典也。
而孟氏发明宗旨,目为天子之事者,周道衰微,乾纲解纽,乱臣贼子接迹当世,人欲肆而天理灭矣。
仲尼天理之所在,不以为己任而谁可。
五典弗惇,己所当叙;
五礼弗庸,己所当秩;
五服弗章,己所当命;
五刑弗用,己所当讨。
故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圣人以天自处,斯文之兴丧在己,而由人乎哉!
故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空言独能载其理,行事然后见其用,是故假鲁史以寓王法,拨乱世反之正。
叙先后之伦,而典自此可惇;
秩上下之分,而礼自此可庸;
有德者必褒,而善自此可劝;
有罪者必贬,而恶自此可惩。
其志存乎经世,其功配于抑洪水、膺戎狄、放龙蛇、驱虎豹,其大要则皆天子之事也。
故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孔子者谓此书遏人欲于横流,存天理于既灭,为后世虑至深远也。
孔子者无其位而托二百四十二年南面之权,使乱臣贼子禁其欲而不得肆,则戚矣。
是故《春秋》见诸行事,非空言比也。
公好恶则发乎《诗》之情,酌古今则贯乎《书》之事,兴常典则体乎《礼》之经,本忠恕则导乎《乐》之和,著权制则尽乎《易》之变。
百王之法度,万世之绳准,皆在此书。
故君子以谓五经之有《春秋》,犹法律之有断例也。
学是经者,信穷理之要矣。
不学是经而处大事、决大疑,能不惑者鲜矣。
自先圣门人以文学名科如游、夏,尚不能赞一辞,盖立义之精如此。
去圣既远,欲因遗经窥测圣人之用,岂易能乎!
然世有先后,人心之所同然一尔,苟得其所同然者,虽越宇宙,若见圣人亲炙之也,而《春秋》之权度在我矣。
近世推隆王氏新说,按为国是,独于《春秋》,贡举不以取士,庠序不以设官,经筵不以进读,断国论者无所折衷,天下不知所适,人欲日长,天理日消,其效使夷狄乱华,莫之遏也。
噫,至此极矣!
仲尼亲手笔削,拨乱反正之书,亦可以行矣。
天纵圣学,崇信是经,乃于斯时奉承诏旨,辄不自揆,谨述所闻,为之说以献。
虽微辞奥义或未贯通,然尊君父,讨乱贼,辟邪说,正人心,用夏变夷,大法略具,庶几圣王经世之志小有补云。
按:《春秋胡氏传》卷首,四部丛刊续集本。
庄子 其三 宋 · 程俱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三六、《北山小集》卷一三
孟子之称孔子曰集大成,其言曰:「集大成者,金声玉振之也。
始条理者,圣之事也;
终条理者,智之事也。
圣譬则力也,智譬则巧也」。
然后知庄子所谓圣人之道与夫圣人之才者判然白矣。
庄子所谓圣人之道,非孟子所谓圣欤?
庄子所谓圣人之才,非孟子所谓智欤?
道可以学而至,才非学而至也。
譬之钧石之弓,可以岁月习也;
进退弛张,可以度数得也;
然不知所以然而然,此力也,犹之道也,由学而后至焉故也。
至于发矢复沓,方矢复寓括相属,犹衔弦然,此巧也,犹之才也,非学到而言传者也。
夫射一事也,而有力巧之殊;
圣人一道也,而有才与道之间。
孟子之善譬与夫庄子之善说也,乌识其所以为才与道哉?
南伯子葵所以有问于女偶也。
且南者显而与物交,伯者长而为物先,知自卫而不知所以自卫,以其所卫者小也。
显而与物交,长而为物先,去道远矣。
然以其知自卫,故能问道于女偶。
然其去道本远,故女偶谓非其人也。
女者,不以外伤内,致柔而守静者也。
偶者,曲而全者也,体道之微者也。
卜者未尝求物,而不能绝物之求;
吉凶忧乐不自我,而吉凶忧乐之兆不能不因物而应。
梁倚则任物庇下而为物之所倚者也,是其所以用天下者也。
故为圣人之才出而用天下,则其为物也太多,故将以窅然藏于圣人之道,必以外天下为先,而后终之以不生不死也。
广(《宋艺圃集》作光)福寺二绝 其二 宋 · 刘一止
七言绝句 押词韵第四部
山中(疑作厌寒俎,江甲防风手自锄。
一榻北窗听雨睡,全胜白饭青刍明沈敕荆溪外纪》卷六)
周葵太常少卿1139年2月9日 宋 · 刘一止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六六、《苕溪集》卷三七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敕具官某:朕念边境肃清,民物绥靖,宜公朝典礼之事,增重于观瞻,顾曲台论议之臣,不轻于付畀。
尔文备体要,学通天人,顿被简知,荐居华要。
召从外服,命典奉常,益观博物之能,垂训责成之意。
制度多缺,冀贾谊之有陈;
仪注复尊,赖叔孙之知变。
尚思称职,无愧前闻。
可。
周葵殿中侍御史1139年5月5日 宋 · 刘一止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六八、《苕溪集》卷四三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敕具官某:治疾以苦口之药,疾已而药可捐;
治身以苦口之言,身修而言有味。
君子以是知言之不可忘也。
尔顷以文行为朕识擢,既居御史,知无不言,言皆有益。
比其去也,朕心思焉。
兹用诏除,复畀言路,上有仳政,朕所乐闻。
吏之多奸,惟尔勿贷。
但朕以治己之道治人,君子进为,小人退听,天下蒙福,其庶几乎。
可。
周葵起居郎1139年8月13日 宋 · 刘一止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七○、《苕溪集》卷四六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敕:左史载笔,职在记动,进直螭陛,退居鸾台,是惟儒者一时之荣。
以尔执德清夷,秉心端亮,两居御史,风节凛然,有藜藿不采之风,见柏后凋之操。
引以自近,益观厥猷。
我乃正心,尔无曲笔,庶几终誉,不愧前闻。
可。
转对奏状绍兴乙未1139年5月1日 宋 · 刘一止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七二、《苕溪集》卷一四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具位臣刘某
御史台牒,五月一日视朝,轮当转对,今具己见,须知奏闻者。
右,臣窃惟义仓之法,论始于隋,增广于唐,而国朝因焉。
其意若曰,古者三年耕必有一年之蓄,九年耕必有三年之蓄,国无三年之蓄,则国非其国矣。
当其丰登,粒米狼戾,俾输其馀,以备凶荒,未为过举。
不幸有金穰水毁木饥火旱之变,则用其私蓄,固足以赈之,社仓是也。
隋开皇间长孙平请令诸州百姓劝课,因社共立义仓,收穫之日,各出藏焉。
社司职长检校多少,岁或不登,则发以赈之。
然立法犹未备也。
至唐贞观间戴胄请自王公以下爰及众庶,计所垦田稼穑亩顷,每至秋熟,以理劝课,尽令出,各于所在为立义仓。
国朝乾德间,天子哀岁之不登,而仓吏不以时出与民,于是著发之制,使不待诏令。
其后病吏之烦扰,而民罹转输之困,又罢之。
仁宗皇帝始复旧制,民到于今赖焉。
然而推行之意有未尽合于古者,岂得不论。
且所谓义仓者,取于民,还以赈之,固不可以不均。
今也置仓入粟,正在州郡,岁饥散给,而山泽僻远之民,往往不沾其利。
其力能赴州就食者盖亦鲜少,而况所得不足偿劳,流离颠沛,有不可胜言者。
此岂社仓之本意哉?
恭惟陛下天慈广覆,一视同仁,凡政事系赤子之利害者,见于诏令,丁宁熟复,靡有不至。
而奉法之吏,因习故常,惮于改为,使上之德泽不克下究,臣窃惜之。
臣愚以谓义仓之,当于本县乡村多置仓窖,自始入粟,以及散给,悉在其间。
大县七八处,小县三四处,远近分布,俾适厥中。
若未有仓窖,则寄寺观或大姓之家。
县令总其凡,以时检校,遇饥馑时丞簿尉等分行乡村,计口给历,次第支散,旬一周之。
庶几僻处之民,均受其赐,不复弃家流转道路。
此利害之较然者也,伏望圣慈下臣议,更赐详酌,傥以为可,断而行之,不胜厚幸。
谨录奏闻,谨奏。
故弟才臣墓志铭绍兴十一年十月1141年5月22日 宋 · 王庭圭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一六、《卢溪文集》卷四六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
庭璋字才臣,安成王庭圭民瞻弟也。
幼博敏孝悌,发于天性,胸次明白。
尚气节,自宗族闾里及其所尝与游之人寄托以事,虽蹈白刃不移,盖如古之立义不侵色然诺者也。
室中空虚,而常假贷以赴人之急,人见之外多事而中泊然,实与事阔也。
少年在庠序,其志亦轩然欲有为于世。
会某登第,得官湖南,当宣和天下极盛之时,见公卿大臣其语偷,知其将乱,弃官而归。
庭璋亦即日褫举子服,芒鞋,相从于寂寞之滨,为余艺修竹,结茅堂草庵卢溪之上,藏书数千卷,弹琴赋诗,日哦其间。
自先人捐馆三十馀年,共甘苦、同衣爨,虽仓猝离乱之间,相扶挟转徙,未尝一日失也。
某不能治生,身口所须悉倾给于弟,而庭璋每视余意之所欲为,虽甚劳窘不辄乱,家事无细碎必身临之,曰:「不以累吾兄」。
由是某益得放志烟霞之外,支颐散发而无朝夕之忧也。
近世风俗坏,士或亲在而异殖,争不平仅如毛发比而讼阋于庭者。
于是乡党邻里聚而言曰:「昔鲁俗之衰也,洙泗之间龂龂如也。
盖圣人恶风俗之渐靡,于此之时,能以一槩自修于其乡者,犹可掇而书之。
唐人或有取于闾巷刺草之民,况尝为诸生而人多识之者哉」!
于是从乡党邻里之言而书之。
呜呼!
天固夺余之助,使是子也不克延于上寿,岁止五十六,以疾终于家,绍兴十一年五月己未也。
娶刘氏。
男二人,曰颖、曰顗,皆力学。
女一人,归于进士刘翼
卜以是年十月甲子葬于安福县东郊,从先夫人之兆也。
某复系之以铭而为书之,铭曰:
卢泉之南,秀岭之西。
各一牛眠,马鬣封之。
上宰相书 其二 宋 · 韩驹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一○、《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八四、宋代蜀文辑存·续补
某闻三代而上,取相于学校;
三代而下,取相于山林。
昔圣人之兴学,大为之纲,小为之纪,岂故乐为是纷纷哉?
以为非独吾百执事咸出乎此,故溉其本以俟其实,而增其膏以发其光。
方其弦歌鼓箧,居乎辟水之上,则已有公辅之器矣。
及其峨冠曳带,立乎本朝,则又有公辅之望矣。
一朝举而熙帝之载,其名高,故天下服之无异词;
德成,故天下从之无解体。
考三代之盛时,后惟时乂,相亦有终,道同俗一,盖其所以致之非一旦暮之力。
后世庠序废,于天下士未尝有素养也,一旦取诸山林之中,置诸左右,彼其素所蓄积,无以服天下,士大夫又况二三其德,尚奚责其享上帝之心哉!
昔人论兴学者鲜克知圣人之用心在是也。
惟我神考,灼观古初,始辟学舍,始约贡法,爰有希世之人为时而出。
方其实茂光辉,在神考时论士于学,则首得相公焉,及其名高德成,在今上时取相于学,则首得相公焉。
盖自神考长育成就,冀得元儒,以遗今上,至今日见之矣。
嘻!
去三代千馀年而复有三代之学,士安得不舞手蹈足以颂其事哉!
此某所以不自薄陋,亦得以引纸而长言也。
伏惟相公姬旦之德,召奭有不能知;
孔氏之言,卜偃有不能闻,天下之士乌能窥万分一?
惟其直道是履,谋上合乎吾君,嘉猷是告,泽下加乎吾民,于是位为洪化,职为秉钧,其摅素业以增九庙之固,以恢万世之功,自今始矣。
当轴未逾月也,执贽而见者无虑数百人,已仕者庆于朝,未仕者庆于野,知古风之复振也。
某区区鄙儒,技艺无取,尝一登内阁,遽被斥去,岁华五阅,尚困无津,适睹殊休,窃自奋勇,思一吐其胸中之所欲云,是故诣大丞相而忘其贱,见大君子而忘其愚。
伏惟修仁作绠以汲其穷,立义为梯以阶其进,虽极愚至陋,敢忘图报哉!
辄冒威重,不胜战汗!
秀实惠简问闲居消息有滴水滴冻之语以诗报之 其一 宋 · 王洋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气血扶舆梦幻身,用多补少不调匀。
如今滴水滴冻客,便是贪花贪酒人。
发白容衰争早晚,官荣家富费精神。
空花若解揩摩尽,方识人间一笑春。
秀实惠简问闲居消息有滴水滴冻之语以诗报之 其二 宋 · 王洋
七言律诗 押寒韵
晨钟斋鼓住僧园,纵不陪堂已一般。
恐为因缘略相似,若无消息自难安。
乐为苦本宜先戒,病是良医要好看。
为问炉香经卷外,有无尘妄更相干。
周葵江东提刑 宋 · 李弥逊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四六、《竹溪先生文集》卷五
朕嘉惠多方,钦慎庶狱。
患乎德泽不能下究,思得明习朝廷正体之士,往宣明之,其庶几乎!
尔顷司风宪,遇事必陈,直谅纯明,介然有守。
是用命尔,按兹祥刑。
大江之东,实今要地;
耳目之寄,付畀非轻。
傥吏不肆暴,民以不冤,法行惠洽,各得其所,治成如斯,嗣有异宠。
再答李格 南宋 · 许翰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一四、《襄陵文集》卷一○
某顿首,再奉书辞,反复前论,益知吾子之服膺大业,锐精至谊,必欲直之于未合,不究不已,斯古朋友之道也,某有望矣。
文公之娶,伤孝败礼,前已一二昭析,此得以略。
惟是宣公之娶蒙示新说,不可不报。
大婚之法,垂文经世,疑者提之,明者定之。
宣逆女于元年,录则罪恶自见,此则明定之者,妇姜去氏固为其疑而提之,如书赵盾、归生、公子比、陈乞之罪皆用此。
《诗》曰:「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齐国之士于鲁何有,而国人君夫人之如是者,何也?
为其以礼归于我也。
今姜归不以礼,则夫人之义缺矣。
《春秋》属辞比事,因变生文,白者垩之,赤者赭之,盖法自法,是以缺其氏而著其慝也,此齐惠公之罪也。
若曰齐侯捐甥舅之恩,废君臣之义,实使襄仲杀嫡立庶大恶不讥,而讥其嫁女,于有丧者轻重不伦,是不然。
《春秋》载事按见而著褒贬,至其谋谟诡秘,事离策籍,则有欲书而不得书者矣。
独前子恶之,卒书「大夫如齐」。
后子恶之,卒书「大夫如齐」,元年以来交施受谢,见齐之与闻乎故也,著其与闻乎故,则贬在其中。
说《春秋》者于此以意逆志可也。
襄仲、宣伯有罪,当不氏者而氏,以其为公女尊君命也。
按《春秋》自庄、闵以来大夫无以不氏贬者,虽有弑父逐君之恶,皆以氏书,则独何为于二子而以其氏立义
至于去氏以尊夫人,则礼未有以存氏为伉、去氏为恭者也。
《春秋》朝王聘霸,大夫皆不去氏,夫岂尊王霸也哉,而此何为施于夫人也?
避火非犯义也,使弃礼而往,斯犯义矣。
《易》有师贞,有旅贞,有君子贞,有女贞,若是者言各有所一也,《易》而守之,则众贞乱,今吾子以宋伯姬守礼无权为不足褒,是以君子贞而变女贞,何异以师贞而责旅贞也?
其在《恒》之《大过》曰:「妇人吉,夫子凶」。
言其为道异也,故天道变,地道常,君子则有制义行权,女子惟奉义则而已矣。
众人之所以为众人者以富贵生,贤人为众人之所不能为,故众人爱其生而贤者爱其礼。
伯姬死正而礼防不隳,使人知害有可避而不避,礼有易犯而不犯,以为则天下而垂光后世,彼其志必以是为贤于其生也,是以行之而无难。
君子若以为伯姬之年已老,可以无嫌于此,则汉唐吕、武之乱,岂其少与?
是以先王制礼一之不异其度也,若以情言,以暂舍礼为轻,以得全生为重,是不遵先王之制,毁天下万世之共宝而利一己也。
《春秋》重变礼,凡情之所便而礼有禁,此众人之所易踰,而《春秋》之所特谨也。
不然,以许易祊,岂不两利人国而必不可与?
族姻之国皆有侄娣,所谓以侄娣从者,非必同姓有也
虽当千八百诸侯之时,列国安知悉同姓,况至叔季,列国仅存,安得必责同姓之媵,然后女可嫁哉!
无同姓媵乃可,甥舅媵之,此于礼文无见,又于礼意无说,恐难据也。
经之难明久矣,不有刻难则思索不深,不总群疑则论说不究,故非得直谅多闻之友无以济此远业。
愿吾子虚心以思,极意而言,则某也受赐矣。
正任承宣观察防禦团练刺史 宋 · 张嵲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七、《紫微集》卷一一
朕惟大河之表,函谷以西,罹敌祸者十年,隔王灵于万里。
连城跨邑,并劫于威强而服;
然忠臣义士,何尝不讴吟以思!
逮其天有还形之初,人谋咸赞之日,果奋义烈,以成尤功。
可无褒优,用劝忠力?
具官某战斗本于习俗,忠孝殆其天资,知勇有闻,刚毅不屈。
久连节侠,欲合党而亡秦;
遂奋壮猷,终得当以报汉。
立义以若此,岂书劳而可稽?
俾正任于居留,兼典司于营卫。
祗服荣施,益厉远图。
观察改云:「俾正任于廉车,兼训齐于禁旅。」防禦改云:「俾正任于捍防,兼庇官于循檄。」团练改「捍防」为「兵团」,刺史改「兵团」为「虎符」。
刘光远为金人逼近顺昌府奋不辞难协赞军务提举四壁别无疏虞横行上转一官制 宋 · 张嵲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八、《紫微集》卷一二
敕:夫兵戈锋刃之地,人所委之而去者也。
忠壮义烈,以报国为意,而无苟免之虑,乌能同舟共济,而无二心也哉?
具官某出自将门,早登勇爵。
护边积久,战伐知名。
间者径顺昌,与敌遇,能与共守,立义可嘉。
若古有言,无德不报,其班名命,益进横阶。
是为异恩,尚图称效。
可。
李成为结集同华一带乡村土豪保险抗敌屡立功效备见忠义特转行履正大夫遥郡观察使节制同华等处忠义军马制 宋 · 张嵲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九、《紫微集》卷一二
敕:朕捐爵赏,以任天下武勇;
审计虑,以复前人土疆。
其有果毅奋勇、忠诚徇国、坚守要害之地,支抗强敌之锋,立义足嘉,褒荣可后?
具官某禀山西之壮烈,习塞下之风声。
沉雄犯难而不回,功业遇时而自见。
阨山川之固,既尽保于遗民;
收战伐之多,遂益增于士气。
横阶廉察,并奖尔劳;
批难折冲,更扬我武。
祗承明命,勿怠远图。
正使团练史閤门宣赞舍人 宋 · 张嵲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二、《紫微集》卷一六、《永乐大典》卷一三四九九
士夫所重者节义,国家所恃者人心。
怀节义以立功名,其何不济;
因人心而图恢复,亦将庶几。
览观献状之来,殊契予衷之素,其敷赞命,以劝劳勤。
尔等拔从行伍之中,深明逆顺之理,秉心忠壮立义不侵。
遂厉良图,以有殊绩。
其贯秩于诸使,仍遥领于兵团
祗服官荣,嗣有褒陟。
周葵元是起居郎为臣寮上言挟私荐吕广问奉圣旨落职与宫祠遇明堂大礼合行检举复直秘阁 宋 · 张嵲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三、《紫微集》卷一七
敕:以尔文行之美,精于󲦤绅;
称绩之休,著于台省
日干清议,用致烦言。
既阅岁时,省愆兹久,寓直中秘,稍示甄收。
往服恩章,毋忘毖慎。
可。
郭闰系前知洮州因男从政状昨人马侵犯纠集百姓王德等送蜡弹结连熙秦统制关师古有外地熙河经略慕洧生疑以此拘管斩首乞恤念父亲忠孝乞推恩奉旨于武功大夫上特赠遥郡防禦使 宋 · 张嵲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三、《紫微集》卷一八
敕:朕不爱高爵重秩,以旌忠义之士。
生有荣号,死加悯册,所以为臣子之劝也。
尔顷以输忠本朝,遇害奸逆。
今其孙子,能以状言。
立义不侵,虽古何愧!
其霈饰终之赠,骤跻禦侮之阶。
尚其有知,歆予顾恤。
可。
向子諲落致仕知江州 宋 · 胡寅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五五、《斐然集》卷一三
湓城为郡,据大江之中流。
在昔宿劲兵为重镇,地有常险,则守有常势。
苟非其人,险不足恃也。
爰择材望,乃畀符竹。
以尔秉节立义,术略疏通,总六路之权,当大邦之寄,屡履变故,不怀二心。
夷貊知名,奸回破胆。
自以危行,告老而归,闻精力之尚强,正艰难之所赖。
为朕复起,往守九江,必有忠谋,以宽忧顾。
能益光于世业,斯无忝于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