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李燔”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李敬子司直 其五 南宋 · 黄干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三七、《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三
干视事已月馀矣。
此邦较之临川,互有难易。
临川困于台府之应酬,此邑却无此挠;
然寓公士人颇难制,又却不如临川也。
一切付之不恤,寓公之家以势扰民者,只得按法治之。
向来朔望,县官皆先谒其门,今亦不讲。
士人之无赖者痛惩之。
想此两邑人日夜蓄憾,为乘隙见攻之计,此亦每事愈加缜密,使之无隙可攻。
更须月馀,事绪已定,比之临川却有读书工夫,有疑当请教也。
吾辈既未能脱然一意讲学,出而应世,又觉民穷已极,州县间法度无一如人意,何能有补于百姓,真虚度岁月也。
李敬子司直 其六 南宋 · 黄干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三七、《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三
干以一身当众怒,凡寓公之家无不见怨者。
盖平日豪横成风,不容不痛治也。
然为新淦百姓吐得一口气,便罢黜亦无憾矣。
计使书云:国录兄忽不相乐,契兄亦且不直之
何故至是?
自古诸贤共事,亦未有不相攻排者,亦足以见君子之不比不同也。
但与人交处,亦且看是何等色目人,若是吾辈,则虽有小失,亦只得将顺正救之,不必至于已甚。
每读乐毅《复燕王书》,有「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忠臣去国,不洁其名」之语,未尝不三叹,以为去古未远,有此君子长者之论也。
幕中二贤一旦浩然有此去志,不知置此老于何地邪?
吾道穷矣,朋友大家扶持植立,何者为人,何者为我?
吾辈中得一人肯忠实为国,不私于家,则亦宜扶持之,不须太相咈。
外间传播,又是道学中一段笑怪语也。
方以宾主俱贤,一道仰赖为幸,忽闻有此,为之怅然,想今亦已无他矣,更千万释然。
乃幸契兄游处先师之门有年矣,一时从游如此老者能几人?
国录兄平日尤宽博雍容,岂不能调护此老,而至于此邪?
徐兄相处半年,天资粹美,更须力学乃佳,诸子赖其教诲多矣。
岁晚告归,附此草草。
不及拜国录兄书,烦致意。
承许下访,甚幸。
盖此邑不振久矣,得上幕临之,见其败坏源流,而白之上司,以为百十年之计,一邑之幸也。
李敬子司直 其七 南宋 · 黄干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三七、《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三
干自别后,又得漕使书缕缕,甚感赞助之意。
但凡所主意,无非以宽恤为念,此吾儒分内事。
但今州县间有甚不得已者,又须是更以身体之也。
职田之状,想已为言之,此亦不得已之一也。
干妄意本县同官委是俱贤,凡不肖得稍安其职者,皆同官之助也。
昨在临川,最苦同官不效力,今得其如此,甚以为幸。
辄有荐贤之状两缄,望契兄为袖以达漕与帅,得与不得不敢必,而同官之谊当如此也,亦望游谈为幸。
君用提干亦望提起。
今世人物大率只得此样,彼善于此则可矣。
况姚之廉谨公勤,又非时辈所可望邪。
颛人草草,亦欲知职田作如何施行也。
李敬子司直 其八 南宋 · 黄干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三七、《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三
干受纳装纲,百役俱起,夜以继日,无顷刻宁,苦不敢辞,白日真可惜。
又苦目昏,如此役役,良可笑也。
计使每得书,忧民之志甚切,但精力不逮,殊可念,惟司直有以助之为幸。
李敬子司直 其九 南宋 · 黄干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三七、《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三
干闻旆从同计使巡历,想必经此,又得承教为幸,亦诚不可不一至章贡南安也。
他悉容面言少禀。
昨所招敢死军十战死八九,所存者一二耳。
州郡所至,不加存恤,缓急何以使人?
有胡以迪者经由此,欲赴漕台陈词,得为行下,照李帅元行下支给请受,免使流离道路为幸。
国家财物,其他妄用,以充苞苴、供饮宴,都不计较,至于执干戈卫社稷之人,却偏去减削,殆不可晓。
又有临川寨兵黄斌事体一同,并望介念。
姚干巳书满考,夹尖竟不可得,亦可念也,不知更可为一言否?
李敬子司直 其十 南宋 · 黄干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三七、《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三
昨遣辅孙往候计使安否,想已至。
今日又得其递中叔侄两书,力以姻事为言,殊可念也。
不须如此过虑,然其意厚,且念其病中心事如此悬悬,且略许之,亦无甚利害,但不知其病势果何如。
盖老者不知吾人闲居自有可乐,而必欲见之行事,是以若此焦劳。
今已上休致之章,若病势向安,不妨高卧丘园,涵泳理义,又何必须是及物,然后有以自见邪?
干装纲受租,更五日可毕事,已遣辅孙求檄禀议,并求一檄差新喻林丞来权县。
盖王丞与寓公太熟,质弱多徇人情,恐大家得肆憾于百姓耳
三月上旬必可拜见也。
君用提干必欲得一纸合尖,不知更能为之一言否?
亦是善人,殊可念也。
孙行之想可到乡中,后进如斯人者殊不易得。
方后生时,但见其俊爽,今乃能折节以问学为事,深可爱重也。
更幸琢磨之。
李敬子司直 其十一 南宋 · 黄干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三七、《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三
干昨拜书令小儿呈纳,今附胡叔器行。
甚欲一见漕使,以林丞未来,不敢轻以邑事付人。
王丞与豪家太熟,小民被害,不便也。
谢公为一邑之巨蠹,熟思之,此一段事不可不力赞计使行之,乃一邑生灵之福。
干若动足,此老必作怪,是乃干贻祸于此邑之人也。
南安贼易,去此老难,豺狼当道,岂可不扫除之邪?
乐山郑安曾复其小小者耳。
本邑苗米额管六万二千石,除二千石不可催,实管六万石。
每年起纲及马谷共管六万三千石,军用五千石,县用六千石,此已是七万四千石米矣;
又要贴水脚钱二万贯、春衣一万贯、半年版帐二万,共五万贯。
皆是将苗米折价,须二万五千苗方折得许多钱,如此乃是十万石苗矣。
故每石加耗等共收一石七斗,县计方足。
江西一路皆然,不但此邑为然也。
自此老倚恃豪强,只欲见星交量,则县道何以取办?
以是诸豪皆为援例,而县道之败实由于此。
今岁诸豪听命,皆依县例,而此老毅然不纳,已具公状申诸司矣。
干在此尚可,脱则继今以往愈恣横,莫敢谁何矣。
干若为南安之行,则不可不速治之,以宽一邑百姓之忧。
若不为南安之行,则势不容与之两立也。
张元德在彼亦熟知其曲折,千万留意,乃一邑之望;
不但一邑之幸,一路豪强闻之,亦当震慑矣。
李敬子司直 其十二 南宋 · 黄干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三七、《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三
干本县纲运已装足,甚欲一见计使,只候林丞至便就道,更烦急往促此来。
恐州郡未必肯令来,则干亦难动。
盖一邑顽民日夜磨牙,只俟干动脚,便覆出为恶也。
前日偶贱体不安,牒丞权县,谢知府便投词论扰百姓;
及出假后,追其干人断治之。
此公终是不悛,为一邑之害,民畏之如虎,同心拱手听命,是何世界如此!
不若趁计使在此,了此一事,一邑生气,不是细事也。
干之所以不敢轻动,诚不忍百姓失所恃也。
若去此害,其他小小者亦自知戒,然后得放心也。
杨漕此来未曾有所按治,反觉风采不如杨子直
不若以此为第一义,今录去大槩,更以所闻参订助之,为此一举,亦一快事也。
李敬子司直 其十三 南宋 · 黄干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三七、《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三
干录录于此,方喜安迹,数日前忽闻有改差监六部门之命,昨日部中人来,乃拜省劄。
衰晚何以辱庙堂简拔之意,只是合有穷分。
又复搬家,寄寓临川,且单骑一往。
彼中俸薄,何以支吾?
抱关击柝,既无重责,亦无多事,却可养痾矣。
然老矣,何日而已邪!
令人气闷也。
更有少事,得刘晦伯朱敬之诸公书,皆令不须候代,然轻弃民社而去,又似不安。
山野之人不知典故,轻去则为躁进,迟去则为偃蹇,二者皆不可。
今以公状就漕台申审,欲烦契兄袖见漕使,想亦有此样例。
当如何,得漕司行下,可不可皆可藉手也。
李敬子司直 其十四 南宋 · 黄干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三七、《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三
同官王丞以急班改乞免差考试,前书已及之,今左守亦为致恳于漕使,想亦必送佥厅
幕中之事,契兄能为一言,则事无不济。
人非高举远引,不屑世故,则寸进之念,人谁无之?
今必欲拂人之情,使之无故拘牵而不得遂其所欲,且人以亲老为词,又何忍阻人显亲之至情邪?
恐见运管陈丈诸同幕,力为言之,幸甚。
李敬子司直 其十五 南宋 · 黄干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三七、《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三
闻袁、吉皆盛传富家藏楮之说,人情为之骚动,闻赵漕使亦主之。
或云朝廷行下,皆未见的实。
果有是说,则莫若且自十贯税钱以上人户使之收藏,若一二贯税钱人家全无所有,岂可困之邪?
相见在即,他不暇及。
李敬子司直 其十六 南宋 · 黄干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三七、《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三
闻从人暂出章贡,想今已归。
闻以官券事行,此事亦诚难措置。
中官会谓之钞,旧直八百足,今只得百七十省,其狼狈又甚于吾国也。
其所以出师连年屡败者,亦以钱币不行,军士乏食之故,则此一项事亦诚关利害也。
北方弑逆之后,盗贼四起,淮北道梗不通,非百十人不可行。
榷场北客绝少,两使不至,此其事可想也。
此间最可虑,全无措置,若万一有警,不惟不能战,亦不可守;
不惟不可守,亦不可逃。
盖处地四平,无名山大川之限,一望二三百里方见山。
其习俗勇悍,御得其道,无非精兵,御失其道,无非剧贼。
向者惮于一行,盖恐其全不可为;
及至此,究其本末,又困于不得有为,束手坐视,甚难言也。
到此已两月,亦觉军民豪杰翕然归心,卒有缓急,只得旋收拾为用耳。
邦君有福人,全不见有忧虑意,亦可服也。
此间事大略如此。
两子来此,却得终日监守读书,老懒却未得工夫读书,每日与群豪相追逐,亦颇为酒所害,但嗽疾却有向安意也。
向来远游之兴如何?
叶味道潘子善次第来相访也。
李敬子司直 其十七 南宋 · 黄干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三七、《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三
承闻已解台幕之印,且得归山中,陶然自乐。
世间愚人方且自为议论,自为轩轾,亦可怜也。
安丰之约既不谐,金陵诸司所在,想未必肯出。
若过仪真,闲行一番,乃以微服见过,为旬月之款,亦不恶也。
干之踪迹想不甚知其详。
缘其人太庸凡、太鄙贱,不可相处。
此亦不欲露不和之迹,只是彼此以貌相承而已。
初亦不知彼乃日夜相谮诉于李仲诗之前,至于相回避,以台谏胁之。
诗甚惮之,遂有乞移倅之请,所以取悦于台谏,而又以慰彼之心也。
然其心又不能自安,遂密以其相倾陷之意白庙堂,所以干既改除,而彼亦罢黜也。
诗为边帅,而惮一太守,至于诘曲如此,后乃屡遣人来相谢,且自解。
干亦未尝有他,以倅易倅,何不可之有?
初未知曲折如此,遂留仪真月馀,以书恳相识乞奉祠
未几台评既下,亦只得且往金陵,已于五月四日交贱事。
然彼所以相陷倾之意亦有说。
李明兄弟三四人,皆豪勇之士,干甚爱之,数与往来。
忽有告其兄欲结集人过淮取寿州者,郭守以为奇货,谓干实使之,遣人相闻。
干知其必无此事,遂亲出捕之,得其兄弟两人送狱,乃是一士人徐师点者为首谋,假太守之命以始李氏之兄弟也。
徐师点却是与太守最厚善,尝以寿州人欲献城告太守太守答以待写书与庙堂,恐有可乘之机。
徐得此语,遂以绐乡人,以为太守奉朝廷之意而为此事也。
李明之李显以告李明李明却之,而其事始败露。
既以一行人送狱,乃日夜拷掠李氏兄弟,使之诬毁,以脱徐生之罪。
干知其故,遂移书诗,取一行人赴帅司根勘。
郭君以此大恐,遂有回避之请,尚力争,以为乃李明之罪,而欲嫁祸于干,亦可见其愚也。
出来仕宦便有此等事,既一家未有饭吃,而于义亦有未决然不可仕者,只得且隐忍于此,为禄仕而已。
若真要行志,则无处可顿身也。
李敬子司直 其十八 南宋 · 黄干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三七、《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三
伯量兄来,具知为况之详。
昨但疑未欲遽出,以疾为辞,今乃知果尝愆和,幸已平复,不胜慰喜。
新除,去就想已有定论。
昨尝嘱吴胜之乞贤者入幕,庶得一水相望,可以承教。
渠初甚以为然,不知竟何如耳。
干年事益莫,未能引去,良可愧怍。
郡事甚简,民讼绝少,但性好兴作,自不能安静耳。
正以无朋友讲习为苦,忽、胡、谭三兄偕来,黄伯新亦继至,得以朝夕讲贯,此天授,非人力也。
已相约编《礼书·王朝礼》十篇,仍日温《论语集注》,以相磨切。
十年之间,吏役纷纷,不意今日忽复有此,每相对,则深恨贤者之不来也。
春夏之交不雨,靡神不举,略无雨意,势大可忧。
大抵以江为界,凡江北诸郡无不旱者,沿江亦然。
北方兵革不休,妖厉之气侵淫至此。
朝论但欲平静,第恐非我之所能必。
边防未尝不讲,而未有一之足恃。
从事于枝叶,而体统之未究,识者不能不寒心也。
此间亦议筑城,总、漕两司深以为然,但主张小未合,朝廷亦未报行。
守土之臣舍是未有先焉者也。
李敬子司直 其十九 南宋 · 黄干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三七、《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三
朋友得书,或云赴新任,或云不赴,皆不得端的。
世事愈觉费力,皆不可晓解。
干已两上丐祠之请,不遂。
今岁大旱,无以为百姓,亟发郡帑,收籴米麦,出粜贫民。
目今境内幸不至贵籴,但颇以此得罪于漕司
目今施行之间,相咈处多,制司亦不相乐,只得急遣碎累先归,置一身于此,以与之为敌,岁终再力请祠,当必可得。
若遂此志,则当有承教之幸矣。
李敬子司直 其二十 南宋 · 黄干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三七、《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三
适方知已办临川之行,亦势不容已。
吾人出处何常,惟义之从耳。
同行甚佳,候到县却相度也。
李敬子司直 其二十一 南宋 · 黄干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三七、《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三
临川最勤而敏,士友多称道之,千万为之调护,使得展布。
闻其欲丐祠而去,亦可惜也。
临川乡民极顽,非上司庇之,不惟邑宰之不幸,抑亦乡民之不幸也。
至祷至祷。
李敬子司直 其二十二 南宋 · 黄干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三七、《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三
干归三山已月馀,一去乡井,几二十年,访旧半为鬼矣,存者莫识其面也。
百事悉置之度外。
近得小寺屋,在城中最幽静处,眼界甚佳,见葺治居之。
端坐六七年,则无此身矣。
归来亦苦人事之多,不得一意观书,但于心事日求寡过矣。
李贯之素疑其弱,忽奋然抗论而去,东南之士愧死矣。
儒学之有益于人如此。
朝廷又能容之,皆盛事也。
昨得其书云,尚留九江半年,果否?
欲一见之,私居难动,自此恐为永诀矣。
李敬子司直 其二十三 南宋 · 黄干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三七、《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三
干以被命日久,又有促行之旨,既不能力辞,只得早到官,所宜措置,以为固圉之计。
所欲请教者非一,既不能久俟,旦夕当以书求诲益也。
干过豫章,见陈巡检名毅者,亦西班之奇士,陈凯、赵八之徒莫能及也。
颇有相从之意,不知尊兄以为其人何如?
能廉乎?
能不欺乎?
能忠于所事乎?
其他本事,随其所长,皆有用处,且得根本正当,则不误人耳。
干欲遣人招之,决于尊兄之一言,望见教,就宰处借一人至南康,相追为幸。
今日之事,人才为急也。
偶又与陈子实同官,甚幸。
其人苦硬可喜,尊兄知之否?
其人之详何如,并幸示教。
势不能伺候,自此相望不远,常得拜状。
李敬子司直 其二十四 南宋 · 黄干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三七、《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三
闲居想甚适,知识时势,自应若是,惟有仰羡而已。
贯之既留,伯量复归,想追随于山南山北,其乐不可量也。
干不能固穷,又复一出,业已至此,只得安之。
安庆虽淮郡,民俗最顽,颇费料理。
又郡无城壁,累政以土恶不可筑。
不容但已,到此首兴此役,请于朝廷乞钱米,不报,止得自为之。
邦人以为是,亦有捐金相助者。
度费百万缗,亦不暇计有无,一面兴筑,以是终日无少暇。
朋友亦有十数人在此,亦不暇讲习,真一俗吏也。
到此五日,便闻浮光之警,今虏退已两月矣。
朝廷亦屡有大举之说,然施行皆未有可人意者。
丰宅之意尤锐,要之无本领、无古今,只是杜撰,何以集事?
得其书云,欲屈契兄入机幕,不知肯和此险韵否?
若能同贯之一来此游山亦佳。
肯来,当遣人奉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