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汴州嘉禾嘉瓜状798年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五十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右。谨按符瑞图
王者德至于地。则嘉禾生。
伏惟皇帝陛下道合天地。恩沾动植。
迩无不协。远无不宾。
神人以和。风雨咸若。
前件嘉禾等。或两根并植。
一穗连房。或延蔓敷荣。
异实共蒂。既叶和同之庆。
又标丰稔之祥。感自皇恩
微茎何极于造化。亲逢嘉瑞。
小臣喜遇于休明。无任。
淮西事宜状816年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五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
臣伏以淮西三州之地。
自少阳疾病。
去年春夏以来。
图为今日之事。
有职位者。
劳于计虑抚循。
奉所役者。
修其器械防守
金帛粮畜。
耗于赏给。
执兵之卒。
四向侵掠。
农夫织妇
携持幼弱
饷于其后。
虽时侵掠。
小有所得。
力尽筋疲
不偿其费。
又闻畜马甚多。
自半年已来。
皆上槽枥。
譬如有人。
虽有十夫之力。
自朝及夕。
常自大呼跳跃。
初虽可畏。
其势不久。
必自委顿
乘其力衰。
三尺童子
可使制其死命。
况以三小州残毙困剧之馀。
而当天下之全力
破败可立而待也。
然所未可知者。
在陛下断与不断耳。
夫兵不多。
不足以必胜。
必胜之师。
必在速战。
兵多而战不速。
则所费必广。
两界之閒。
疆场之上。
日相攻劫。
必有杀伤。
近贼州县。
徵役百端。
农夫织妇
不得安业
或时小遇水旱。
百姓愁苦。
当此之时。
则人人异议
以惑陛下之听。
陛下持之不坚。
半涂而罢。
伤威损费
为毙必深。
所以要先决于心。
详度本末。
事至不惑。
然可图功。
统帅者。
尽力行之于前。
参谋议者。
尽心奉之于后。
内外相应。
其功乃成。
昔者殷高宗
大圣之主也。
以天子之威。
伐背叛之国。
三年乃剋。
不以为迟。
志在立功。
不计所费。
传曰。
断而后行。
鬼神避之。
迟疑不断。
未有能成其事者也。
臣谬承恩宠
获掌纶诰。
地亲职重。
不同庶寮。
辄竭愚诚。
以效裨补
谨条次平贼事宜。
一一如后。
一。
诸道发兵。
或三二千人。
势力单弱。
羁旅异乡。
与贼不相谙委。
望风慑惧。
难便前进。
所在将帅
以其客兵难处使。
先不存优恤
待之既薄。
使之又苦。
或被分割队伍。
隶属诸头
士卒本将
一朝相失。
心孤意怯
难以有功
又其本军各须资遣。
道路辽远。
劳费倍多
士卒有征行之艰。
闾里怀离别之思。
今闻陈许安唐汝寿等州与贼界连接处。
村落百姓。
悉有兵器
小小俘劫
皆能自防。
习于战斗。
识贼深浅。
既是土人。
护惜乡里。
比来未有处分。
犹愿自备衣粮。
共相保聚
以备寇贼
若令召募。
立可成军
若要添兵。
自可取足。
贼平之后。
易使归农。
伏请诸道先所追到行营者。
悉令却牒归本道。
据行营所追人额。
器械弓矢。
一物已上。
悉送行营充给。
所召募人。
兵数既足。
加之教练。
三数月后。
诸道客军。
一切可罢。
比之徵发远人。
利害悬隔。
一。
绕逆贼州县堡栅等。
各置兵马。
都数虽多。
每处则至少。
又相去阔远。
难相应接。
所以数被攻劫。
致有损伤。
今若分为四道。
每道各置三万人。
择要害地。
屯聚一处。
使有隐然之望。
审量事势。
乘时逐利。
可入。
则四道一时俱发。
使其狼狈惊惶。
首尾不相救济。
若未可入。
则深壁高垒。
以逸待劳
自然不要诸处多置防备
临贼小县。
可收百姓于便地
作行县以主领之。
使免散失。
一。
蔡州士卒。
为元济迫胁。
势不得已。
遂与王师交战。
原其本根
皆是国家百姓。
进退皆死。
诚可闵伤
宜明敕诸军。
使深知此意。
当战斗之际。
固当以尽敌为心。
若形势已穷。
不能为恶者。
不须过有杀戮。
喻以圣德。
放之使归。
销其凶悖之心。
贷以生全之幸。
自然相率弃逆归顺
一。
论语曰。
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比来征讨无功。
皆由欲其速捷。
有司计算所费。
苟务因循。
小不如意。
即求休罢
河北淮西等见承前事势。
知国家必不与之持久。
并力苦战
幸其一胜。
即希冀恩赦。
朝廷无至忠忧国之人。
不惜伤损威重。
因其有请。
便议罢兵。
往日之事患皆然也。
臣愚以为淮西三小州之地。
元济又甚庸愚。
而陛下以圣明英武之姿。
用四海九州之力。
除此小寇。
难易可知。
泰山压卵。
未足为喻。
一。
兵之胜负。
实在赏罚。
赏厚可令廉士动心。
罚重可令凶人丧魄。
然可集事
不可爱惜所费。
惮于行刑
一。
淄青恒冀两道。
蔡州气类略同。
今闻讨伐元济。
人情必有救助之意。
然皆闇弱。
自保无暇。
虚张声势
则必有之
至于分兵出界。
公然为恶。
亦必不敢。
宜特下诏云。
蔡州吴少诚已来。
相承节度使
亦微有功效。
少阳之殁。
朕亦本拟与元济。
恐其年少。
未能理事
所以未便处置。
待其稍能缉绥
然拟许其承继。
今忽自为。
狂勃侵掠。
不受朝命。
事不得已。
所以有此讨伐。
至如淄青恒州范阳等道。
祖父各有功业。
相承命节
年岁已久。
朕必不利其土地。
轻有改易。
各宜自安。
如妄自疑惧
敢相扇动。
朕即赦元济不问。
回军讨之。
自然破胆。
不敢妄有异说。
以前件谨录奏闻。
伏乞天恩特赐裁择。
谨奏。
论变盐法事宜状张平叔所奏盐法条件)822年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五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
奉敕。
将变盐法。
事贵精详。
宜令臣等各陈利害可否闻奏者。
平叔所上变法条件。
臣终始详度。
恐不可施行。
各随本条分析利害如后。
一件。
平叔令州府差人自粜官盐
收实估匹段。
省司准旧例支用
自然获利一倍已上者。
臣今通计所在百姓。
贫多富少。
除城郭外。
有见钱籴盐者。
十无二三。
多用杂物米谷博易
盐商利归于已。
无物不取。
或从赊贷升斗。
约以时熟填还
用此取济
两得利便。
令州县人吏坐铺自粜。
利不关已。
罪则加身。
不得见钱及头段物
恐失官利
必不敢粜。
变法之后。
百姓贫者。
无从得盐而食矣。
求利未得。
敛怨已多。
自然坐失盐利常数。
所云获利一倍。
臣所未见。
一件。
平叔又请乡村去州县远处。
令所由将盐就村粜易。
不得令百姓阙盐者。
臣以为乡村远处。
或三家五家。
山谷居住。
不可令人吏将盐家至户到
多将则粜货不尽。
少将则得钱无多。
计其往来。
自充粮食不足。
比来商人或自负担斗石。
往与百姓博易
所冀平价之上。
利得三钱两钱。
不比所由为官所使。
到村之后。
必索百姓供应
所利至少。
为弊则多。
此又不可行者也。
一件。
平叔云。
所务至重。
须令庙堂宰相充使。
臣以为若法可行。
不假宰相充使。
若不可行。
宰相为使无益也。
宰相者。
所以临察百司
考其殿最。
若自为使。
纵有败阙
遣谁举之。
此又不可者也。
一件。
平叔又云。
法行之后。
停减盐司所由粮课。
年可收钱十万贯。
臣以为变法之后。
弊随事生。
尚恐不登常数。
安得更望赢利。
一件。
平叔欲令府县粜盐。
每月更加京兆尹料钱百千。
司录及两县令每月各加五十千。
其馀观察及诸州刺史县令录事参军
多至每月五十千。
少至五千三千者。
臣今计此。
用钱已多。
其馀官典巡察手力所由等粮课。
仍不在此数。
通计所给。
每岁不下十万贯。
未见其利。
所费已广。
平叔又云。
盐司诸色所由粮课。
约每岁合减得十万贯钱。
今臣计其新法。
亦用十万。
不啻减得十万。
却用十万。
所亡所得。
一无赢馀也。
平叔又请以粜盐多少。
刺史县令殿最。
多者迁转。
不拘常例。
如阙课利。
依条科责者。
刺史县令
职在分忧。
今惟以盐利多少为之升黜。
不复考其治行。
非唐虞三载考绩黜陟幽明之义也。
一件。
平叔请定盐价每斤三十文。
又每二百里每斤价加收二文。
以充脚价。
量地远近险易。
加至六文。
脚价不足官与。
出名为每斤三十文。
其实已三十六文也。
今盐价京师每斤四十。
诸州则不登此。
变法之后。
祗校数文。
于百姓未有厚利也。
脚价用五文者官与出二文。
用十文者官与出四文。
是盐一斤。
官粜得钱名为三十。
其实斤多得二十八。
少得二十六文。
折长补短
每斤收钱不过二十六七。
百姓折长补短
每斤用钱三十四。
则是公私之閒。
每斤常失七八文也。
下不及百姓。
上不归官家。
积数至多。
不可遽算。
以此言之。
不为有益。
平叔又请令所在及农隙时。
并召车牛盘盐送纳都仓
不得令有阙绝者。
州县和雇车牛
百姓必无情愿。
事须差配
然付脚钱。
百姓将车载盐。
所由先皆无检。
齐集之后。
始得载盐。
及至院监请受
又须待其轮次
不用门户
皆被停留。
输纳之时。
人事又别。
凡是和雇。
无不皆然。
百姓宁为私家载物取钱五文。
不为官家载物取十文钱也。
不和雇则无可载盐。
和雇则害及百姓。
此又不可也。
一件。
平叔称停减盐务所由。
收其粮课。
一岁尚得十万贯文。
又称既有巡院
请量闲剧
留官吏于仓场勾当要害守捉
少置人数。
优恤粮料
严加把捉。
如有漏失私粜等。
并准条处分者。
平叔所管盐务所由人数有几。
量留之外。
收其粮课。
一岁尚得十万贯。
此又不近理也。
比来要害守捉
人数至多。
尚有漏失私粜之弊。
今又减置人数。
谓能私盐断绝。
此又于理不可也。
一件。
平叔云。
变法之后。
岁计必有所馀。
日用还恐不足。
谓一年已来。
且未责以课利。
后必数倍校多者。
此又不可。
方今国用常言不足。
若一岁顿阙课利。
为害已深。
虽云明年校多。
岂可悬保
此又非公私蓄积尚少之时可行者也。
一件。
平叔又云。
浮寄奸猾者转富。
土著守业者日贫。
若官自粜盐。
不问贵贱贫富。
士农工商。
道士僧尼。
并兼游惰。
因其所食。
尽输官钱。
并诸道军诸使家口亲族。
递相影占
不曾输税。
若官自粜盐。
此辈无一人遗漏者。
臣以此数色人等。
官未自粜盐之时。
从来籴盐而食。
不待官自粜然后食盐也。
若官不自粜盐。
此色人等不籴盐而食。
官自粜盐。
即籴而食之。
则信如平叔所言矣。
若官自粜与不自粜。
皆常籴盐而食。
则今官自粜。
亦无利也。
所谓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见其近而不见其远也。
国家榷盐
粜与商人。
商人纳榷。
粜与百姓。
则是天下百姓。
无贫富贵贱。
皆已输钱于官矣。
不必与国家交手付钱。
然后为输钱于官也。
一件。
平叔云。
初定两税时。
绢一匹直钱三千。
今绢一匹直钱八百。
百姓贫虚
或先取价。
及至收穫。
悉以还债。
又充官税
颗粒不残。
若官中粜盐。
一家五口所食盐价。
不过十钱。
随日而输。
不劳驱遣。
则必无举债逃亡之患者。
臣以为百姓困弊。
不皆为盐价贵也。
今官自粜盐与依旧令商人粜。
其价贵贱。
所校无多。
通计一家五口所食之盐。
平叔所计。
一日以十钱为率。
一月当用钱三百。
是则三日食盐一斤。
一月率当十斤。
新法实价与旧每斤不校三四钱以下。
通计五口之家。
平叔所约之法计之。
贱于旧价。
日校一钱。
月校三十。
不满五口之家。
所校更少。
然则改用新法。
百姓亦未免穷困流散也。
初定税时。
一匹绢三千。
今只八百。
假如特变盐法。
绢价亦未肯贵。
五口之家。
因变盐法。
日得一钱之利。
岂能便免作债。
收穫之时。
不被徵索。
官税后。
有赢馀也。
以臣所见。
百姓困弊日久。
不以事扰之。
自然渐校。
不在变盐法也。
今绢一匹八百。
百姓尚多寒无衣者。
若使匹直三千。
则无衣者必更众多。
况绢之贵贱。
皆不缘盐法。
以此言之。
盐法未要变也。
一件。
平叔云。
每州粜盐。
不少长吏或有不亲公事。
所由浮词云。
当界无人籴盐。
臣即请差清巡官检责所在实户
据口团保给一年盐。
使其四季输纳盐价。
口多粜少。
及盐价迟违
请停观察使见任。
改散慢官。
刺史已下贬与上佐
其馀官贬远处者。
平叔本请官自粜盐以宽百姓。
令其苏息。
免更流亡。
今令责实户口团保给盐。
令其随季输纳盐价。
所谓扰而困之。
非前意也。
百姓贫家食盐至少。
或有淡食。
动经旬月。
若据口给盐。
依时徵价。
办与不办。
并须纳钱。
迟违及违条件。
观察使已下各加罪谴。
苟官吏畏罪。
必用威刑。
臣恐因此所在不安。
百姓转致流散。
此又不可之大者也。
一件。
平叔请限商人盐纳官后。
不得辄于诸军诸使觅职掌把钱捉店看守庄硙。
以求影庇。
请令所在官吏严加防察
如有违犯。
应有资财并令纳官。
仍牒送府县充所由者。
臣以为盐商纳榷。
为官粜盐。
子父相承。
坐受厚利。
比之百姓。
实则校优。
今既夺其业。
又禁不得求觅职事。
及为人把钱捉店看守庄硙。
不知何罪一朝穷蹙之也。
若必行此。
富商大贾
必生怨恨。
收市重宝。
逃入反侧之地。
以资寇盗。
此又不可不虑也。
一件。
平叔云。
行此策后。
两韨军人富商大贾
或行财贿。
邀截喧诉
请令所由切加收捉。
如获头首
所在决斩。
连状聚众人等。
各决脊杖二十。
检责军司军户盐如有隐漏。
并准府县例科决
并赏所由告人者。
此一件若果行之。
不惟大失人心。
兼亦惊动远近。
不知粜盐所获几何。
而害人蠹政。
其弊实甚。
以前件状。
九月九日敕。
令臣等各陈利害者。
谨录奏闻。
伏听敕旨。
皇帝即位贺诸道状820年闰1月24日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五十 创作地点:江西省宜春市
伏见敕命。
皇帝以闰正月三日
嗣临宝位
海内惟新。
凡在臣庶。
不胜庆幸。
惟俯同下情。
末由拜贺。
但增驰恋。
谨奉状不宣。
某再拜。
皇帝即位降赦贺观察使820年闰1月24日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五十 创作地点:江西省宜春市
二月五日恩赦今月二十四日卯时到州。当时集百官僧道百姓宣示讫。
圣上以继明之初。垂维新之泽。
曲成不遗于万物。大赉遂延于四海。
寰宇斯泰。品类皆苏。
渥恩普沾。远近同庆
愈以藩条有制。拜贺无由。
不胜欣抃之至。谨差萍乡县李某奉状陈贺
潮州孔大夫819年8月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五十 创作地点:广东省潮州市
伏奉七月二十七日牒。
以愈贬授刺史
特加优礼。
以州小俸薄。
虑有阙乏
每月别给钱五十千。
以送使钱充者。
开缄捧读。
惊荣交至。
顾巳量分。
惭惧益深。
欲致辞为让。
则乖伏属之礼。
承命苟贪
又非循省之道。
进退反侧。
无以自宁。
其妻子男女并孤遗孙侄奴婢等。
尚未到官。
穷州使宾罕至。
身衣口食绢米足充
过此以往
实无所用。
积之于室。
非廉者所为。
受之于官。
名且不正
恃蒙眷待。
辄此披陈。
改葬服议818年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五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经曰。
改葬缌。
春秋谷梁传亦曰。
改葬之礼缌。
举下缅也。
此皆谓子之于父母。
其他则皆无服。
何以识其必然。
经次五等之服。
小功之下。
然后著改葬之制。
更无轻重之差。
以此知惟记其最亲者。
其他无服。
则不记也。
若主人当服斩衰。
其馀亲各服其服。
则经亦言之。
不当惟云缌也。
传称举下缅者。
缅犹远也。
下谓服之最轻者也。
以其远。
故其服轻也。
江熙曰。
礼。
天子诸侯易服而葬。
以为交于神明者。
不可以纯凶。
况其缅者乎。
是故改葬之礼。
其服惟轻。
以此而言。
则亦明矣。
卫司徒文子改葬其叔父。
问服于子思
子思曰。
礼父母改葬缌。
既葬而除之。
不忍无服送至亲也。
非父母无服。
无服则吊服而加麻。
此又其著者也。
文子又曰。
丧服既除。
然后乃葬。
则其服何服。
子思曰。
三年之丧未葬。
服不变。
除何有焉。
然则改葬与未葬者有异矣。
古者诸侯五月而葬。
大夫三月而葬。
士逾月。
无故。
未有过时而不葬者也。
过时而不葬。
谓之不能葬。
春秋讥之。
若有故而未葬。
虽出三年。
子之服不变。
此孝子之所以著其情。
先王之所以必其时之道也。
虽有其文。
未有著其人者。
以是知其至少也。
改葬者为山崩水涌。
毁其墓。
及葬而礼不备者。
文王之葬王季
以水齧其墓。
鲁隐公之葬惠公
以有宋师。
太子少。
葬故有阙之类是也。
丧事有进而无退。
有易以轻服。
无加以重服。
殡于堂则谓之殡。
瘗于野则谓之葬。
近代已来。
事与古异。
或游或仕。
在千里之外。
子幼妻稚。
而不能自还。
甚者拘以阴阳畏忌。
遂葬于其土。
及其反葬也。
远者或至数十年。
近者亦出三年。
其吉服而从于事也久矣。
又安可取未葬不变服之例。
而反为之重服欤。
在丧当葬。
犹宜易以轻服。
况既远而反纯凶以葬乎。
若果重服。
是所谓未可除而除。
不当重而更重也。
或曰。
丧与其易也宁戚
虽重服。
不亦可乎。
曰。
不然。
易之
则易固不如矣。
虽然。
未若合礼之为懿也。
俭之与奢。
则俭固愈于奢矣。
虽然。
未若合礼之为懿也。
过犹不及。
其此类之谓乎。
或曰。
经称改葬缌。
而不著其月数。
则似三月而后除也。
子思之对文子
则曰既葬而除之。
今宜如何。
曰。
自启殡至于既葬。
而三月。
则除之。
未三月。
则服以终三月也。
曰。
妻为夫何如。
曰。
如子。
吊服而加麻则何如。
曰。
今之吊服
犹古之吊服也。
省试学生斋郎794年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五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斋郎职奉宗庙社稷之小事。盖士之贱者也。
执豆笾。骏奔走。
以役于其官之长。不以德进。
不以言扬。盖取其人力以备其事而已矣。
奉宗庙社稷之小事。执豆笾。
骏奔走。亦不可以不敬也。
于是选大夫士之子弟未爵命者。以塞员填阙。
而教之行事。其勤虽小。
其使之不可以不报也。必书其岁。
岁既久矣。于是乎命之以官。
而授之以事。其亦微矣哉。
学生或以通经举。或以能文称。
其微者至于习法律。知字书
皆有以赞于教化。可以使令于上者也。
自非天姿茂异。旷日经久
以所进业发闻于乡闾。称道于朋友。
于州府。而升之司业
则不可得而齿乎国学矣。然则奉宗庙社稷之小事。
任力之小者也。赞于教化。
可以使令于上者。德艺之大者也。
其亦不可移易明矣。今议者谓学生之无所事。
斋郎之幸而进。不本其意。
因谓可以代任其事而罢之。盖亦不得其理矣。
今夫斋郎之所事者。力也。
学生之所事者。德与艺也。
德艺举之。而以力役之。
是使君子而服小人之事。且非国家崇儒劝学。
诱人为善之道也。此一说不可者也。
抑又有大不可者焉。宗庙社稷之事虽小。
不可以不专。敬之至也。
古之道也。今若以学生兼其事。
及其岁时日月。然后授其宗彝罍洗。
其周旋必不合度。其进退必不得宜。
其思虑必不固。其容貌必不庄。
此无他。其事不习。
而其志不专故也。非近于不敬者欤。
又有大不可者。其是之谓欤。
若知此不可。将令学生恒掌其事。
隳坏本业。则是学生之教加少。
学生之道益贬。而斋郎之实犹在。
斋郎之名苟无也。大凡制度之改。
政令之变。利于其旧不什。
则不可为已。又况不如其旧哉。
考之于古则非训。稽之于今则非利。
寻其名而求其实。则失其宜。
故曰议罢斋郎而以学生荐享。盖亦不得其理矣。
禘祫议803年3月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五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
今月十六日敕旨。
宜令百寮议。
五日内闻奏者。
将仕郎国子监四门博士韩愈谨献议曰。
伏以陛下追孝祖宗。
肃敬祀事。
凡在拟议。
不敢自专。
聿求厥中。
延访偫下。
然而礼文繁漫
所执各殊。
建中之初
迄至今岁。
屡经禘祫。
未合适从。
臣生遭圣明。
涵泳恩泽。
虽贱不及议。
而志切效忠。
今辄先举众议之非。
然后申明其说。
一曰献懿庙主宜永藏之夹室。
臣以为不可。
夫祫者合也。
毁庙之主。
皆当合食于太祖
献懿二祖。
即毁庙主也。
今虽藏于夹室。
至禘祫之时。
岂得不食于太庙乎。
名曰合祭。
而二祖不得祭焉。
不可谓之合矣。
二曰献懿庙主宜毁之瘗之。
臣又以为不可。
谨按礼记。
子立七庙。
一坛一墠。
其毁庙之主皆藏于祧庙。
百代不毁。
祫则陈于太庙而飨焉。
魏晋已降。
始有毁瘗之议。
事非经据
竟不可施行。
今国家德厚流光。
创立九庙。
以周制推之。
献懿二祖犹在坛墠之位。
况于毁瘗而不禘祫乎。
三曰献懿庙主宜各迁于其陵所。
臣又以为不可。
二祖之祭于京师列于太庙也。
二百年矣。
今一朝迁之。
岂惟人听疑惑。
抑恐二祖之灵眷顾依迟。
不即飨于下国也。
四曰献懿庙主宜附于兴圣庙而不禘祫。
臣又以为不可。
传曰。
祭如在。
景皇帝太祖
其于属乃献懿之子孙也。
今欲正其子东向之位。
废其父之大祭。
固不可为典矣。
五曰献懿二祖宜别京师
臣又以为不可。
夫礼有所降。
情有所杀。
是故去庙为祧。
去祧为坛。
去坛为墠。
去墠为鬼。
渐而之远。
其祭益稀。
昔者鲁炀宫。
春秋非之。
以为不当取已毁之庙。
既藏之主。
而复筑宫以祭。
今之所议。
与此正同。
又虽违礼
至于禘祫也。
合食则禘无其所。
废祭则于义不通。
此五说者。
皆所不可。
故臣博采前闻。
求其折中。
以为殷祖元王。
周祖后稷
太祖之上。
皆自为帝。
又其代数已远。
不复祭之。
太祖得正东向之位。
子孙从昭穆之列。
礼所称者。
盖以纪一时之宜。
非传于后代之法也。
传曰。
子虽齐圣。
不先父食。
盖言子为父屈也。
景皇帝太祖也。
其于献懿。
则子孙也。
当禘祫之时。
献祖宜居东向之位。
景皇帝宜从昭穆之列。
祖以孙尊。
孙以祖屈。
求之神道
岂远人情。
又常祭甚众。
合祭甚寡。
则是太祖所屈之祭至少。
所伸之祭至多。
比于伸孙之尊。
废祖之祭。
不亦顺乎。
事异殷周。
礼从而变。
非所失礼也。
臣伏以制礼作乐者。
天子之职也。
陛下以臣议有可采。
粗合天心。
断而行之。
是则为礼。
如以为犹或可疑。
乞召臣对。
面陈得失
庶有发明。
谨议。
请迁元宗824年5月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五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
礼仪使奏。
谨按周礼。
天子七庙。
三昭三穆。
太祖之庙而七。
尚书咸有一德亦曰。
七世之庙。
可以观德。
荀卿子曰。
有天下者祭七代。
有一国者祭五代
则知天子上祭七庙。
典籍通规。
祖功宗德
不在其数。
国朝九庙之制
法周之文。
太祖景皇帝始为唐公。
肇基天命。
义同周之后稷。
高祖神尧皇帝创业经始。
化隋为唐。
义同周之文王
太宗文皇帝神武应期。
造有区夏。
义同周之武王
其下三昭三穆。
谓之亲庙。
太祖而七。
四时常享。
自如礼文。
伏以今年宗庙递迁
元宗明皇帝在三昭三穆之外。
是亲尽之祖。
虽有功德。
新主入庙。
礼合祧藏太庙中第一夹室。
每至禘祫之岁。
合食如常。
谨议。
范蠡大夫种议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五十
既辞越到齐。乃移书文种
亦令亡去。以逃其长颈之难。
遂使假疾不朝。竟承赐剑之诛。
悲夫。为人谋而不忠者。
范蠡其近之矣。夫君存与存。
君亡与亡。备三才之道。
未有不显然而自知矣。勾践奋鸟栖之势。
申鼠窜之息。竟能焚姑苏
夫差。方行淮泗之上。
以受东诸侯之盟者。范蠡文种有其力也。
既有其力。则宜闭雷霆。
藏风云。截断三江
叱开四方。高提霸王之器。
大宏夏禹之烈。使天下徘徊。
知越有人矣。奈何反未及国。
则背君而去。既行之于身。
又移之于人。人臣之节。
合如是耶。且臣之于君。
其道在于全大义。宏休烈
生死之际。又何足道哉。
况君者天也。天可逃乎。
君以长颈之状。难以同乐。
则举吴之后。还越之日。
汎轻身游五湖者。岂惟范子乎。
静而言之。则知范子有匡君之智。
而无事君之义明矣。其所以移文种之书。
亦犹投勾践之剑也。勾践何过哉。
予所谓为人谋而不忠者。其在于此也。
李秘书论小功不税书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五十一
曾子称小功不税。
则是远兄弟终无服也。
而可乎。
郑元注云。
以情责情。
今之士人。
遂引此不追服小功。
小功服最多。
亲则叔父之下殇
与适孙之下殇
与昆弟之下殇
尊则外祖父母。
常服则从祖祖父母。
礼沿人情。
其不可不服也明矣。
古之人行役不踰时。
各相与处一国。
其不追服。
虽不可。
犹至少。
今之人男出仕。
女出嫁。
或千里之外。
家贫。
讣告不及时。
则是不服小功者恒多。
而服小功者恒鲜矣。
君子之于骨肉。
死则悲哀而为之服者。
岂牵于外哉。
闻其死则悲哀。
岂有閒于新故死哉。
今特以讣告不及时。
闻死出其月数则不服。
其可乎。
愈尝怪此。
近出吊人。
见其颜色戚戚类有丧者。
而其服则吉。
问之。
则云小功不税者也。
礼文残缺。
师道不传。
不识礼之所谓不税。
果不追服乎。
无乃别有所指。
而传注者失其宗乎。
伏惟兄道德纯明。
躬行古道。
如此之类。
必经于心。
而有所决定。
不惜示及。
幸甚幸甚。
泥水马弱。
不敢出。
不果鞠躬亲问而以书。
悚息尤深。
愈再拜。
答张籍书798年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五十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愈始者望见吾子于人人之中。固有异焉。
及聆其音声。接其辞气。
则有愿交之志。因缘幸会
遂得所图。岂惟吾子之不遗。
抑仆之所遇有时焉耳。近者尝有意吾子之阙焉无言。
意仆所以交之之道不至也。今乃大得所图。
脱然若沈疴去体。洒然若执热者之濯清风也。
然吾子所论排释老不若著书。嚣嚣多言。
徒相为訾。若仆之见。
则有异乎此也。夫所谓著书者。
义止于辞耳。宣之于口。
书之于。何择焉。
孟轲之书。非自著。
既殁。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所言焉耳。
仆自得圣人之道而诵之。排前二家有年矣。
不知者以仆为好辩也。然从而化者亦有矣。
闻而疑者又有倍焉。顽然不入者。
亲以言谕之。不入。
则其观吾书也。固将无得矣。
为此而止。吾岂有爱于力乎哉。
然有一说。化当世莫若口。
传来世莫若书。又惧吾力之未至也。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吾于圣人。既过之。
犹惧不及。矧今未至。
固有所未至耳。请待五六十然后为之。
冀其少过也。吾子又讥吾与人人为无实駮杂之说。
此吾所以为戏耳。比之酒色。
不有閒乎。吾子讥之。
似同浴而讥裸裎也。若商论不能下气
或似有之。当更思而悔之耳。
博塞之讥。敢不承教。
其他俟相见。薄晚须到公府
言不能尽。愈再拜。
重答张籍书798年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五十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吾子不以愈无似
意欲推而纳诸圣贤之域。
拂其邪心。
增其所未高。
谓愈之质。
有可以至于道者
浚其源。
导其所归。
溉其根。
将食其实。
此盛德者之所辞让。
况于愈者哉。
抑其中有宜复者。
故不可遂已。
昔者圣人之作春秋也。
既深其文辞矣。
然犹不敢公传道之。
口授弟子。
至于后世。
然后其书出焉。
其所以虑患之道微也。
今夫二氏之所宗而事之者。
下及公卿辅相。
吾岂敢昌言排之哉。
择其可语者诲之。
犹时与吾悖。
其声哓哓
若遂成其书。
则见而怒之者必多矣。
必且以我为狂为惑。
其身之不能恤。
书于吾何有。
夫子圣人也。
且曰自吾得子路
而恶声不入于耳。
其馀辅而相者周天下。
犹且绝粮于陈。
畏于匡。
毁于叔孙。
奔走于齐鲁宋卫之郊。
其道虽尊。
其穷也亦甚矣。
赖其徒相与守之。
卒有立于天下。
向使独言之而独书之。
其存也可冀乎。
今夫二氏行乎中土也。
盖六百年有馀矣。
其植根固。
其流波漫。
非所以朝令而夕禁也。
文王没。
武王周公相与守之。
礼乐皆在。
及乎夫子
未久也。
夫子而及乎孟子
未久也。
孟子而及乎扬雄
亦未久也。
然犹其勤若此。
其困若此。
而后能有所立。
吾其可易而为之哉。
其为也易。
则其传也不远。
故余所以不敢也。
然观古人得其时。
行其道。
则无所为书。
书者皆所为不行乎今而行乎后世者也。
今吾之得吾志失吾志未可知。
俟五六十为之。
未失也。
天不欲使兹人有知乎。
则吾之命不可期。
如使兹人有知乎。
非我其谁哉。
其行道。
其为书。
其化今。
其传后。
必有在矣。
吾子其何遽戚戚于吾所为哉。
前书谓我与人商论不能下气。
若好胜者然。
虽诚有之
抑非好已胜也。
好已之道胜也。
非好已之道胜也。
已之道。
夫子孟子扬雄所传之道也。
若不胜。
则无以为道。
吾岂敢避是名哉。
夫子之言曰。
吾与回言终日。
不违如愚。
则其与众人辩也有矣。
駮杂之讥。
前书尽之。
吾子其复之。
昔者夫子犹有所戏。
诗不云乎。
善戏谑兮。
不为虐兮。
记曰。
张而不弛。
文武不能也。
恶害于道哉。
吾子其未之思乎。
孟君将有所适。
思与吾子别。
庶几一来。
愈再拜。
孟东野800年3月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五十一 创作地点:江苏省徐州市
足下别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
足下悬悬于吾也。各以事牵。
不可合并。其于人人。
足下之为见而日与之处。足下知吾心乐否也。
吾言之而听者谁欤。吾倡之而和者谁欤。
言无听也。倡无和也。
独行而无徒也。是非无所与同也。
足下知吾心乐否也。足下才高气清
行古道。处今世。
无田而衣食。事亲左右无违。
足下之用心勤矣。足下之处身劳且苦矣。
混混与世相浊。独其心追古人而从之。
足下之道。其使吾悲也。
去年春。脱汴州之乱。
幸不死。无所于归。
遂来于此。主人与吾有故。
哀其穷。居吾于符离睢上。
及秋。将辞去。
因被留以职事。默默在此。
行一年矣。到今年秋。
聊复辞去。江湖余乐也。
足下终幸矣。李习之娶吾亡兄之女。
期在后月。朝夕当来此。
张籍和州居丧。家甚贫。
足下不知。故具此白。
足下一来相视也。自彼至此虽远。
要皆舟行可至。速图之。
吾之望也。春且尽。
时气向热。惟侍奉吉庆
愈眼疾比剧。甚无聊。
不复一一。愈再拜。
窦秀才804年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五十一 创作地点: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
愈白。
愈少驽怯。
于他艺能。
自度无可努力。
又不通时事。
而与世多龃龉。
念终无以树立。
遂发愤笃专于文学
学不得其术。
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
皆符于空言。
而不适于实用
又重以自废。
是故学成而道益穷。
年老而智愈困。
今又以罪黜于朝廷。
远宰蛮县。
愁忧无聊。
瘴疠侵加
喘喘焉无以冀朝夕。
足下年少才俊。
辞雅而气锐。
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
又皆良有司。
操数寸之管。
书盈尺之纸。
高可以钓爵位
循次而进。
亦不失万一于甲科。
今乃乘不测之舟。
入无人之地。
以相从问文章为事。
身勤而事左。
辞重而请约。
非计之得也。
虽使古之君子。
积道藏德。
遁其光而不曜
胶其口而不传者。
遇足下之请恳恳。
犹将倒廪倾囷
罗列而进也。
若愈之愚不肖。
又安敢有爱于左右哉。
顾足下之能。
足以自奋。
愈之所有。
如前所陈。
是以临事愧耻而不敢答也。
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
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
秵载而往。
垂橐而归。
足下亮之而已。
愈白。
李尚书803年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五十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月日。将仕郎前守四门博士韩愈
谨载拜奉书尚书大尹閤下。京师
于今十五年。所见公卿大臣。
不可胜数。皆能守官奉职无过失而已。
未见有赤心事上忧国如家如閤下者。今年以来。
不雨者百有馀日。种不入土。
野无青草。而盗贼不敢起。
谷价不敢贵。百坊百二十司六军二十四县之人。
皆若閤下亲临其家。老奸宿赃。
销缩摧沮。魂亡魄丧。
影灭迹绝。非閤下条理镇服
宣布天子威德。其何能及此。
也少从事文学。见有忠于君孝于亲者。
虽在千百年之前。犹敬而慕之。
况亲逢閤下。得不候于左右以求效其恳恳。
谨献所为文两卷。凡十五篇。
非敢以为文也。以为谒见之资也。
进退惟命。恐惧再拜。
徐州张仆射白兔状799年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五十一 创作地点:江苏省徐州市
伏闻今月五日。营田巡官陈从政献瑞兔。
毛质皦白。天驯其心。
其始实得之符离安阜屯。屯之役夫。
朝行遇之。迫之弗逸。
人立而拱。窃惟休咎之兆。
天所以启觉于下。依类托喻。
事之纤悉。不可图验。
睿智博通。孰克究明。
愈虽不敏。请试辨之。
兔阴类也。又窟居
狡而伏。逆象也。
今白其色。绝其偫也。
驯其心。化吾德也。
人立而拱。非禽兽之事。
革而从人。且服罪也。
得之符离符离实戎国名。
又附丽也。不在农夫之田。
而在军田。武德行也。
不战而来之之道也。有安阜之嘉名焉。
伏惟閤下股肱帝室。藩垣天下。
四方其有逆乱之臣。未血斧锧之属。
畏威崩析。归我乎哉。
其事兆矣。是宜具迹表闻。
以承答天意。小子不惠。
猥以文句微识蒙念。睹兹盛美。
焉敢避不让之责而默默耶。愈再拜。
兵部李侍郎805年12月9日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五十一 创作地点: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
十二月九日将仕郎江陵府法曹参军韩愈
谨上书侍郎閤下。少鄙钝。
于时事都不通晓。家贫不足以自活。
应举觅官。凡二十年矣。
薄命不幸。动遭谗谤。
进寸退尺。卒无所成。
性本好文学。因困厄悲愁。
无所告语。遂得究穷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
沈潜乎训义。反复乎句读。
砻磨乎事业。而奋发乎文章。
凡自唐虞以来。编所存。
大之为河海。高之为山岳。
明之为日月。幽之为鬼神。
纤之为珠玑华实。变之为雷霆风雨。
奇辞奥旨。靡不通达。
惟是鄙钝不通晓于时事。学成而道益穷。
年老而智益困。私自怜悼
悔其初心。发秃齿落。
不见知己。夫牛角之歌
辞鄙而义拙。堂下之言。
不书于传记。齐桓举以相国
叔向携手以上。然则非言之难为。
听而识之者难遇也。伏以閤下内仁而外义。
行高而德钜。尚贤而与能。
哀穷而悼屈。自江而西。
既化而行矣。今者入守内职
为朝廷大臣。当天子新即位。
汲汲于理化之日。出言举事。
宜必施设。既有听之之明。
又有振之之力。宁戚之歌。
●8C6B明之言。不发于左右。
则后而失其时矣。谨献旧文一卷。
扶树教道。有所明白。
南行诗一卷。舒忧娱悲
杂以瑰怪之言。时俗之好。
所以讽于口而听于耳也。如赐览观。
亦有可采。干黩严尊
伏增惶恐。再拜。
答尉迟生书801年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五十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愈白。
尉迟生足下。
夫所谓文者。
必有诸其中。
是故君子慎其实。
实之美恶。
其发也不掩。
本深而末茂。
形大而声宏。
行峻而言厉。
心醇而气和。
昭晰者无疑。
优游者有馀。
体不备不可以为成人。
辞不足不可以为成文。
愈之所闻者如是。
有问于愈者。
亦以是对。
今吾子所为皆善矣。
谦谦然若不足。
而以徵于愈。
愈又敢有爱于言乎。
抑所能言者。
皆古之道。
古之道。
不足以取于今。
吾子何其爱之异也。
贤公卿大夫在上比肩。
始进之贤士在下比肩。
彼其得之。
必有以取之也。
子欲仕乎。
其往问焉。
皆可学也。
若独有爱于是而非仕之谓。
则愈也尝学之矣。
请继今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