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邓生诗序988年9月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徐公文集》卷二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
故君子有志于道,无位于时,不得伸于事业,乃发而为诗咏
南阳邓君,少而从吏,服勤靡盬。
时命不偶,淹翔末涂。
养心浩然,不以为慊,遇事造景,辄以吟咏自怡。
悔吝不及,终始无累,至于皓首,未见愠容。
家贫晏然,惟诗稿盈箧。
太原王君武陵龚君,好文乐善,皆序而伸之。
愚亦与君有姻,故复为之述。
嗟夫!
士君子乐道自娱,贞节没齿,斯可矣,悠悠世利,曾何足云!
子其勖之,无易尔守。
丙子岁秋九月左散骑常侍徐铉述。
进士廖生集序988年4月5日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徐公文集》卷二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端拱改元岁,春官庀职,俊造毕集。
有廖生者,惠然及门,以文十五轴为贽。
观之则博赡渊奥,清新相接,其名理则师荀、孟之流,其文词则得四杰之体。
问其年,则既冠矣,覆篑之功,往而未止也。
询其爵里,则闽方茂族,组绶奕叶,善庆之所及也。
他日与之语,则风骨清粹,识度淹雅。
咸以为远大之程,可企而致,不幸遇暴疾,数日,夭于逆旅。
士君子知与不知,莫不为之悲叹。
呜呼!
以生之词藻俊秀,盖天假之也;
而促龄早世,又天夺之也。
然则神理玄邈,圣人犹复不论,余当何言哉!
会其友生采其遗文,著于编简,因为之序,以示方来。
夏四月辛卯左散骑常侍徐铉述。
广陵刘生赋集序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徐公文集》卷二三、光绪《甘泉县志》卷二○
楚人孟宾于尝谓予,言其叔父工为词赋,应举入洛,贽文于学士李公琪,公为之改定数处。
中书舍人姚公洎知举,谓人曰:「孟生赋,李五为改了,不烦更书看也」。
遂擢上第。
孟还乡,从事郡府,亟历危难,唯以李公所改文缀于衣中,曰:「吾家但存此足矣」。
宾于每自喜其家门美事,叹后来之无人。
广陵刘生,奋衣衡门,振藻文囿,词赡而理胜,行洁而言方,求己若不足,好问如不及。
余之名不逮于李公,何能振发于子乎?
聊荐所闻,以答子勤学之志,冠于篇首,以伸我与进之心。
噫!
子家贫亲老,必将图登龙之举,不暇从冥鸿之游。
文明之世,群才毕举,慎重足以全孝,静退足以知命。
此前达之务也,子其勉之。
和送邓王二十六弟牧宣城诗序970年8月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八十二、全宋文卷二二、《全唐文》卷八八二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夫政成调鼎,寄重于蕃,盖欲圣主之恩均于远迩,贤人之业浃于中外。
故所以命丞相邓王从镒,佩相印,被公衮,拥双旌,统千骑,扬帆江宁之浦,弭节敬亭之区。
若乃割友悌之怀,辍股肱之侍,所以示天下之至公也。
夙驾已严,前驺将引,既辞复召,重赐饯筵,所以极大君之恩也。
敦睦之义,于斯有光,申诏侍臣,述叙赋诗云尔。
祖先生墓志序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徐公文集·补遗、嘉泰《会稽志》卷一九、《唐文拾遗》卷四七
门生彭汭,江夏人,既登第还乡,明年补本郡司仓掾
尝豫社祭,宿斋于郡之延庆院,独处一室。
既寝而精爽不宁,展转至四更,乃得寐。
梦一白衣书生入户谓汭曰:「某尝述少文词在此室中,司仓当见之邪」?
汭辞以未见。
书生曰:「试为读之」。
言讫而去。
及寤,犹四更也。
因呼仆秉烛,周视墙壁间,意有留题者,而都无所见,惟户扇下有石,方尺有咫,泥上覆之。
就视,彷佛有贺监字,乃知此是也。
祀事既罢,移置阶前,以水涤之,文字依然,即进士许鼎所撰祖先生墓铭也。
问其人,云:「十年前,院侧数十步,官置瓦窑,掘地得之。
掌役者军吏也,不能周知,但见其有文,因惜不毁,而置于是」。
贺监天宝二年始得还乡,既而天下多事,遂与世绝,至于吴越,故老亦不能知其所终。
微彭子之梦,则贺监轻举之迹与祖君高尚之节,皆湮没矣。
夫史臣不书神仙之事,先圣亦不以此为教,然其清心鍊气,全神保精,冥然与天地合德。
圣人出于自然,贤人可以积习,老氏之玄旨不可诬也。
真灵之意,欲使殆庶之士自强不息,故必存不朽之迹,以示于世,此许生所以见梦也。
彭子性恬淡寡辞,安贫好学,故能自奋于白屋之下,而神交于古人,亦可尚也。
愚甚奇其事,因为之序。
按:《会稽掇英总集》卷一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秀才 其一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徐公文集》卷二○、《唐文拾遗》卷四七
自三五以还,文质迭变,百王之法,六籍涣然。
及周室既衰,诸侯异政,贤俊之士,分轨并驰。
至如管仲霸齐之功,商鞅强秦之令,申、韩之名法,孙、吴之战阵,李悝则务尽地力,墨翟则崇尚节俭,此其尤著者也。
盖百家之说,虽其道不同,奉而行之,皆足以致理。
子大夫服膺圣道,必尽幽深,试论其中孰得之旨,可为当今之用者,悉心极虑,以著于篇。
其二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徐公文集》卷二○、《唐文拾遗》卷四七
夫君者,民之表也,天下取则焉,故慎其威仪,定其声气,时其宪令,审其好恶,以此示之,未有不化者也。
然而唐尧在上,日用而不知;
圣祖立言,亲誉者其次。
夫如是,则寂然不动,澹乎无为,使蚩蚩之氓,何所则象,而能革其浮伪,驱之仁寿哉?
举要立中,必有其说。
其三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徐公文集》卷二○、《唐文拾遗》卷四七
昔太公理齐,因其俗,故报政速而后世强;
伯禽为鲁,易其俗,故报政迟而后世弱。
然则商辛淫虐之风,不可不去也;
周家仁厚之化,不可不被也。
修旧者未见其迁善之涂,革故者岂伤于惟新之义?
迟速之效,强弱之由,愿闻嘉言,以释斯惑。
其四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徐公文集》卷二○、《唐文拾遗》卷四七
肉刑之法,明王之制,著于《周礼》,垂宪无穷。
何故三苗行之以为虐,秦人奉之以为暴,汉文除之以为仁乎?
魏晋以还,议论间出,理竟不决,法竟不行,岂时运之变有殊,将圣贤之才或异?
愿闻归趣,以正古风。
晁错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
愚因读李观所为文,见其论晁错尽忠于汉,而袁盎以私雠陷之,景帝过听,可为王者之羞,诚皆然也。
以愚观之,则之罪一也。
夫二子者,才识度量不相上下,遭天下初定,文帝励精求理,能用善言,故尽忠论事,并获听用。
而皆欲功名在我,莫肯急病让夷,故相与为敌,非素有父兄之雠也。
及七国兵起,而遽欲按治袁盎宜知吴之计谋,其吏不听而止。
闻之惧,遂反谮焉。
然则忘公家而务私怨,其罪先在也。
夫古之君子,为而不有,功成不居,付物以能,任之则逸,故能成可久可大之业。
今二子者冒道家之所忌,以智能为身荣,故终于恶。
是知道不可离也如此(《徐公文集》卷二四。)
:原脱,据李校、黄校本、四库本补。
伊尹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
伊尹太甲,论者多惑其臣节,请试论之。
太甲谅阴,百官听于伊尹
太甲不明者,盖居丧之礼有阙,修身之行不周。
伊尹训而罔念,虑不堪继统,故徙于成汤之墓,使其亲见松柏,切感慕之心;
追思王业,知艰难之迹。
三年之制才终,伊尹乃迎归于亳,非谓绝其大位、幽于别宫也。
古之言质,故与放逐同文,亦犹君臣交相称朕,下告上亦为诏也。
霍光昌邑王淫乱,而不敢有异谋,田延年盛称伊尹太甲,以决大事。
宗社之故,不得已也,本非如霍光之废昌邑也。
圣人举至公于前,奸雄蹑陈迹于后,自古而然,非圣过也。
魏晋之后,更相倾夺,皆引揖让为词,亦当不可罪矣。
让天下于益,益知天下归启,故不敢当。
茍天下归则为王亦无愧也。
如令太甲遂失德,天下归伊尹伊尹复何辞哉?
今天下未忘成汤,故伊尹复奉太甲,无伤于至公也。
夫古之有天下者,一身处其忧责,亿兆蒙其富寿
天下既理则辞之,是也;
天下不理则受之,汤、武是也。
后之人役天下以奉其私,故比于骑兽不可下。
步骤之相远如此,岂可一概而论哉(《徐公文集》卷二四。)
伊:原脱,据徐校、李校、四库本补。
出处论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徐公文集》卷二四
人之为贵,与天地参者也。
是则有四人焉:食为民天,故农为政本;
工致天下之器用;
商通天下之有无。
此三人者,交相养者也。
而士人者,无所资于三人,而坐受其养,何也?
盖为之君师而司牧之,教其不知,恤其不足,安其情性,遂其生成,为之立上下之节,正长幼之序,阙一则乱。
鲁哀公曰:「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吾岂得而食诸」?
是则资三人之最切者也,故享天下之禄而无愧。
及世之衰也,上之道不被于下,下之情不达于上,亿兆困穷,无所告诉。
在位者惠不及物,徒以富贵为身资。
君子耻之,故逃之而隐。
于陵为农,轮扁为工,弦高为商,如此者不可胜数。
是皆失路之人也,不肯无功而徼利,故任力而自食,以免贪冒之罪。
非其所欲也,不得已也。
而后之人不本其意,以为高尚之士,桎梏轩冕,秕糠禄稍;
若尔,则曷足贵哉?
或曰:「伯夷叔齐,当文、武之世,曷为弃之而穷处也」?
答曰:圣人一致而百虑,殊涂而同归。
天下至大,非一人所能兼也,力之所及,择处一焉。
当是时,十乱协心,以著剪商之业,沛有馀力矣,故不复措意于其间。
至于正君臣之大节,垂百世之大统,则十乱不能兼也,故以是为己任焉。
方其扣马而谏,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士也」。
扶而去之。
夫以为义,则明己之不义矣,故归恶于己,以成立义之志,是太公知之心也。
夫积德累仁之圣,因八百诸侯之心,以灭独夫之,盛业如此,而义士犹耻之,不食其,乃知以臣伐君之恶也大矣。
则后之帝王罪未及,诸侯之德未及文、武,敢有窥窃者乎?
故春秋之时,周室微弱,不绝如线,以桓、文之强大,不敢自用,乃纠合诸侯,以尊王室,则之功所及也。
逮至汉兴替之际,士君子濡足授手之时,而南山四皓隐居自若。
四皓者,知汉高之宽仁神武,有三杰辅之,足以安天下,无待于己故也。
太子之危,留侯不能正,于是袖然而起,以救其失。
若夫出处之分,高尚之名,皆不以屑意,功成不有,超然而去。
于以有应耀者,与四皓俱徵,应独不至。
时人为之语曰:「南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
彼应生者,盖知四皓足以安太子,无待于己,故不出也;
不然,岂独洁其身乎?
斯皆大人君子至公之举,而浅局者轻为褒贬,不亦伤乎!
君臣论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皇朝文鉴》卷九三、《文章辨体汇选》卷四一三、《经济类编》卷八一、《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八六
君人者,推赤心以接下者也;
臣人者,推赤心以事上者也。
上下交感,政是以和。
故大《易》之义,在上者其道下降,在下者其道上行,则曰:「天地交,泰」。
上者自居其上,下者自居其下,则曰:「天地不交,否」。
然则为上而下降甚易,为下而上达甚难。
何者?
君人者其势足以行人之道,其贵足以显人之德,其富足以聚人,其义足以感人,贤人君子望景而归之,理自然也。
苟不逆之可矣,又况于礼致之者哉!
故齐桓之德薄也,犹能使管仲受执、宁戚扣角,况圣君乎!
此易之效也。
人臣者在贫贱之中,处疏远之地,有上下之隔,有左右之蔽,自媒则有暗投之患,因人则无苟合之誉,礼秩之不足,则不肯进也,况不礼之哉!
故以仲尼之圣,怀救世之心,历聘七十而不一遇,况常人乎!
此难之效也。
然则士之失君,所丧者富贵耳,庄、老吏隐,于陵躬耕,商皓采芝,君平卖卜,未失其所以为士也。
君之失士,或丧既安之业,或败垂成之功。
踣于京,厉流于彘,鲁哀奔吴,项羽屠裂,则失其所以为君也。
圣帝明王鉴其若此,故屈己以下士,推诚以接物,轩辕问道于下风,唐尧求贤于侧陋,周公吐餐于白屋,汉祖辍洗于布衣,况朝廷之臣乎!
夫朝廷之臣,位有前后,任有小大,至于君臣之分,诚心所感,其揆一也。
《诗》曰:「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卿士大夫各居其位,所谓周行也,言周行之中皆所怀之人也。
《书》曰:「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民」。
大疑,大政也,庶民犹与焉,况群臣乎!
此治世之主至公之义也。
世之衰也,疏公卿而亲近习,惮君子而狎佞人。
亲而狎之也,以为腹心;
疏而惮之也,以为仇敌。
于是政出于群小,而责及于大臣。
如此而不乱,未之有也。
君子之事上也,近之不敢佞,远之不敢怨,受命无二虑,临难无茍免。
小人之事上也,远之则憾,近之则比,受命则顾望,临难则幸生。
人君不能熟察也,以为我之所亲,彼亦尽忠;
我之所疏,彼亦怀二。
于是听鉴惑于外,精神汩于中。
及乱之来也,小人无忘生之节,君子非死难之所。
楚灵殒于乾溪,二世弑于望夷,而莫之救也。
其所由者,自私与自胜也。
自私故惭与君子言,自胜故惮与君子言,此小人所以易见亲,君子所以易见疏也。
夫亡国非无贤臣,乱主非独坐于堂上也,用心之不一也,《书》曰「一哉王心」;
《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人君用心一,则贤臣知所从矣。
持权论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皇朝文鉴》卷九三、《文章辨体汇选》卷四一三、《经济类编》卷一二
天下所以奉者君也,君之所以尊者权也。
权者非他也,赏罚而已矣。
赏公则当善,而为善者进矣;
罚公则当恶,而为恶者退矣。
若然,则君子在位,小人在野,而权不在公室者,未之有也。
中才之君,知赏罚之权不可失,而不知所以守之之道。
欲人之怀己也,则必赏自我出;
欲人之畏己也,则必罚自我行,此乱之本也。
老子曰:「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赏罚者,受之于先王,行之于有司,人君正其本,遏其淫而已。
苟自为之而自执之,其与几何!
尚书》数尧之德曰「聪明文思」。
及其举舜也,则四岳师锡,尧曰:「予闻,如何?
朕其试哉」!
夫尧既闻舜之行贤,犹待四岳举然后登用,此则赏不必己出也。
周公作万代之典,设三听之法,众听则杀之,众疑则赦之。
此则罚不必己出也。
汉高祖气吞群雄,威振海外,然而不敢以私忿诛季布,不敢以私惠赏丁公
秦始皇亲治庶务,以衡石自程,群臣莫得专任。
而秦、汉之成败,岂不明哉!
然则赏罚在于公,不在于自执,必矣。
魏、晋已降,创业之君,才略冠世,功勋震主,既当失政之代,遂践数终之运。
后世人君惩其若是,故憎疾胜己,诛锄高名,所谓同归于乱者也。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及,退而有忧色,曰:「楚国之大,而群臣莫吾及,吾国其亡乎」!
此所以饮马于河也。
汉高祖自谓不如三杰,而能用之,所以有天下也。
梁武雍州时,破魏将王肃,得其巾箱书,见魏帝手敕曰:「吾闻萧衍善用兵,勿与斗」。
其威名如此。
及其为帝也,乃用临川王宏贞阳侯渊明为将。
竟陵府时,与谢朓王融之俦齐名,及其为帝也,乃用陆验、石珍为心膂。
何者?
患其失权,贪其易制,曾不知亡国之衅始基于此也。
夫权者,非谓其强臣专政,王命不行,前邀九锡,后徵殊礼也。
盖人君有偏听焉,有偏好焉。
偏听则朋党有所附矣,偏好则奸邪有所入矣。
朋党势固,奸邪在侧,人主以不闻过为贤,不违命为治。
如是,则赏罚者朋党之所为,而假手于人主矣。
当时之人知其如此,亦且弃正义而事朋党,背公室而向私门,非徒竞利,且以避害,然则权安在哉?
后魏孝明时卫士数千人焚领军张彝宅,杀其父子,朝廷惧以为乱也,止诛八人,馀并释之。
高欢时在民间,闻而叹曰:「乱之始也」。
乃散家财,招集亡命,卒移魏祚。
魏人不知失权之始在乎孝明,及高氏执政,方云禄去公室,不亦晚乎?
令人君用法公共,接下均一,善善而能用之,恶恶而能去之,不以己之私,妨天下之义,虽复体非圣贤,盖亦思过半矣。
呜呼!
斯道也甚易知、甚易行、甚易效,而鲜能行者,盖夫疑信之际,贪夕之便,因循僶俛,以至隳势败,而自不之知也。
传曰「失之毫釐,差以千里」,岂虚言哉!
师臣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皇朝文鉴》卷九三
至大者天,必配以地;
至明者日,必配以月;
至刚者阳,必配以阴;
至尊者君,必配以臣。
君臣之义,与天地并者也。
君之有臣也,所以教其不知,匡其不逮,扶危持颠,献可替否,其任大矣。
故君失之,臣得之,臣失之,君得之,上下相维,乃无败事,非徒承其使令,供其喜怒而已。
故曰师臣者王,友臣者霸。
《书》曰:「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
自三皇以来,莫不由斯而致者也。
衰世之君,闇于大道,嘉言美事掠归于己,谀臣佞妾从而成其过,曰:「生杀废置,国之利器,必出自一人,不当为人臣所教」。
呜呼!
斯甚不然也。
夫往古之事不可言已,其世近而昭然者,请以汉祖明之。
高祖奋布衣,取天下,功侔三代,享祚四百,可谓盛矣。
其举事之始,驻军于陈留,则郦食其之谋;
破武关,入咸阳,则张良之策;
还定三秦,则韩信之计;
义帝缟素,则董公之说;
出兵宛、叶,则郑忠之画;
垓下,则三王之力。
及其成功,则高祖帝王之业,数子获人臣之禄,岂为人臣所教者不能为帝王乎?
高祖曰:「吾不如三杰,而能用之,所以得天下也」。
太宗文皇帝力行王道,天下已平,喟然叹曰:「魏徵教我功业如此」!
夫二帝者,皆用忠贤之谋,以建三五之业,归功臣下而其道愈光。
老子》曰:「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此之谓也。
魏武帝使夏侯渊汉中蜀先主法正之计,破汉中,杀等。
魏武闻之曰:「吾知玄德不办此,必为人之所教」。
斯言之失也,史论之备矣。
魏武雄杰之主,犹有斯论,况常人哉!
夫为国譬用兵焉,大将将十万之众,举千乘之国,有坐筹制胜者,有摧锋杀敌者,有先登陷垒者,及其成功,则元帅之功也。
今使元帅兼此数者而独论功,可乎?
夫君人出令,臣下唯知奉行,则役夫竖子可为卿相,何必劳于求贤哉!
呜呼!
斯道之不明也久矣,明达君子可无思乎!
可无思乎!
连珠词 其一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徐公文集》卷二四、《皇朝文鉴》卷一二八、《渊鉴类函》卷二○○
背时则弃,不必论贵贱之殊;
适用则珍,不必论精粗之异。
是以淳风既反,抵金璧于山林;
考室已成,间泥涂于采萃。
其二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徐公文集》卷二四、《皇朝文鉴》卷一二八、《渊鉴类函》卷二○○
运不常偶,体道者无忧;
时不常来,抱器者无滞。
是以霜露既降,徂来不易其贞;
弓矢载櫜,董泽不逾其利。
其三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徐公文集》卷二四、《皇朝文鉴》卷一二八、《渊鉴类函》卷二○○
道不可以权行,终则道丧;
情不可以苟合,久则情疏。
是以兵谏爱君,君安而忠敬已失;
同舟济险,险夷而取舍自殊。
其四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徐公文集》卷二四、《皇朝文鉴》卷一二八、《渊鉴类函》卷二○○
先王之道,或拙于合变之谋;
万乘之权,或轻于众人之力。
是以时逢革命,饿吕望封;
运偶爱才,强而贾生绌。
其五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徐公文集》卷二四、《皇朝文鉴》卷一二八、《渊鉴类函》卷二○○
有用于物,虽远弗遗;
无功于时,虽近犹弃。
是以楩楠在野,见采于良工;
蒿艾在庭,不容于薙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