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野庙志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金园集》卷下
蚩蚩小氓,举事罔有不悖。
去仁就杀,俾我且寿;
醨德淫祀,眷我且福。
山海之俗,偏其弊之。
道傍之树茂,干他者疑其有神,辄裁纸以贽其下。
山麓之水渊,干他者测其有灵,乃列豆以旅其湄。
里能言者,宗以为巫。
巫乃肆我无识,首拜于水树,正名质事,至于屋室形容,以绪无端焉。
有疾且忧旱潦之作,归祸于兹,始乃一室,渐而后乃百室;
始乃小牲不已,后乃大牲,年或三四其祀。
贫踬之夫,若为其事神乎?
于戏!
家不聊生,祸出非鬼,吾弗能救欤!
且树之始,胡不自神,待人而神也?
水之始,胡不自灵,待人而灵也?
神之既歆其血食,胡不尚其玉帛?
能化纸为财,胡不变土为食?
何食人之贵,而财人之贱,反常之甚焉!
已而已而,吾闻之矣:「积善之家,必有馀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
神远乎哉,惟心所载;
灵远乎哉,惟人所在,而竞愚于水树也!
天台祖承记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天竺别集》卷上
传续莫大焉,存存乎道,绵绵其化,犹日月之嗣照。
故圣人顺可久之道,广无方之益。
贤林将游,乃顾命饮光曰:「汝传吾大法,观机设教,无使坠焉」。
饮光曰:「诺」!
于是乎结集三藏,行皇觉之训二十馀年,最后法付阿难。
阿难付商那和修,修付鞠多,多付提迦多,多付弥遮迦,迦付佛陀难提,提付佛陀蜜多,多付胁比丘,胁付富那奢,奢付马鸣,鸣付毗罗,罗付龙树,树付提婆,婆付罗睺罗,罗付僧祛难提,提付僧祛耶奢,奢付鸠摩罗驮,驮付阇夜那,那付盘驮,驮付摩奴那,那付勒鹤夜那,那付师子比丘
始迦叶,终师子,二十三人。
皆祖述三藏之教,非别有传也。
今天台所承,自第十三龙树为高祖,由者龙树造无畏部,出《中观论》。
高齐间,慧文禅师依《中观》得道,口授南师。
南岳天台智者智者兼用《法华三昧》旋陀罗尼,开拓一家教观,户牖不与他同。
岳思禅法传章安灌顶,顶传缙云智威东阳慧威左溪玄朗左溪荆溪湛然。
自龙树至荆溪,凡九世。
夫德业内充,犹钟鼓于宫,声闻于外,奇表异迹,各焕乎本传。
呜呼!
荆溪既没,法纲渐散,嫡承遂息,后人皆讲训而已。
或曰:何涉西祖乎?
曰:总二土者,略有三意:一为显所传,自金口故;
二为示一家,祖龙树故;
三为惩后代,妄树名故
俾其观斯位尊任重,列绍四依,昏庸其可继乎?
日观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天竺别集》卷中
天禧四年,太岁庚申春二月癸未朔十有三日乙未,耆阇飞来峰之南古天竺寺宋沙门遵式于寺东岭香林洞侧造日观庵成,乃题石作日观(出《十六观经》。)
具彼曜灵,心乎葵倾。
濛汜馀丈,六龙辍行。
如鼓在悬,如壁之英。
敛目作对,累念主成。
赫赫圆象,惚恍中生。
履霜坚至,存乎著明。
导想向方,戒神遐征。
室其在斯,故面长庚。
遐榻铭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天竺别集》卷下
昔之人择美槚以造,登瑕丘以标城,图贤像于寿藏,宴良宾于长室。
余生五十有九岁,知在不永,乃造棺以待之,目为「遐榻」。
盖取诸若安寝乎永夜,非善祝于长龄也。
复于早暮,寄斯禅坐,庶观无常,以助正道,情见乎辞。
铭曰:
贵贱兮归于斯,贤愚兮混于斯。
豪势兮颓于斯,金玉兮弃于斯。
骄奢兮彻于斯,恩爱兮诀于斯。
庆昨朝兮荣会,吊今日兮穷离。
咨夜壑兮云逝,奋晨风兮告迟。
捐浮生焉若此,顾人事矣堪悲。
束一冠之皓发,周万计之载驰。
吾年五十有九,方事此以待之。
时过目以肃虑,亦悼俗以与辞。
柏椁外愆孔子,千氎内愧牟尼。
存道不雕不饰,免俗不陋不卑。
寄禅坐于朝夕,俟启手以安尸。
书绅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天竺别集》卷下
知白汝知,日之所为。
害善之法,偏宜远之。
损恶之道,益其用之。
口无自伐,心无自欺。
勿抱内蠹,勿扬外仪。
欲人之誉,畜己之私。
杀义之始,陷祸之基。
自恃其德,必有馀讥。
自矜其达,必有馀非。
眷属集树,汝宜远之。
利养毛绳,汝宜畏之。
择而思之,惩恶之馀,何则是宜。
清香一炷,红莲数枝。
口勿辍诵,意勿他思。
安禅礼像,其则勿亏。
量衣节食,其志勿移。
造世文笔,如佛诫之。
说人长短,如法慎之。
纵对宾侣,口勿多辞。
频惊光影,坐勿消时。
芭蕉虚质,非汝久期。
莲华净土,是汝真归。
俾夜作昼,勤而行之。
诫五辛篇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金园集》卷下
近因病起静坐,闲念今之道俗,多以不急而犯佛禁。
谓五辛之属,不利腹口,无故啖食,空为道障,深为苦也。
遂搜其事,以示后徒。
言五辛者,一、二韭、三、四,五形具,即兴蕖也。
慈悯三藏云此土阙第五辛,尝于于阗国见其根,状犹蔓菁,其臭如,讹谓芸台及芸荽等,非辛数也。
《梵网经》云,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革、慈葱、、兴蕖,是五种辛一切食中不得食。
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疏》依《名苑》解云:「大蒜是胡,革是小蒜,慈葱是今之也,兴蕖是息菜」。
陆机《草木虫鱼疏》解息菜状似蔓菁根,其华紫赤色,可食。
此与慈悯解兴蕖状同,是知此方亦似有也。
《楞伽经》云:「大慧如是,一切臭秽不净,能障圣道,亦障世间人天净处,何况诸佛净土果报」?
又云:「大慧求圣道者,酒肉及与能荤之味,悉不应食」。
《佛顶经》云:「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
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
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方二部经,十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
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
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
大力魔王伺得其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
命终自作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如是诸大乘经咸说五辛为圣道障,及诸咒部,悉断五辛,非一两经说其损害。
三藏云:「食辛之者,堕大地狱,尚失人天,况得圣果及生净土」?
今见道俗都不诫慎,自谓无罪。
又见俗家僧寺,斋食之中,任其厨人恣安薤菜,以助香味。
或生或熟,往往纯将为菜,故意食啖,口气臭秽。
诵经礼佛,殊不自疑。
又经称善神闻气,悉皆远离,云何施主返将供佛,诚谓苦哉!
如此供养,空费财物,尚不免地狱,何况得福?
今评此物未足助其滋味,以充口腹,何故苦爱食之,空招果报!
愿闻此说,细详佛经,一切食中,悉不得食。
重述颂曰:
五辛佛所说,障道定无疑。
《梵网》招轻垢,《楞伽》损大慈。
人天犹尚失,净土固难期。
生啖增嗔念,熟食发淫思。
讲经十二部,天仙悉舍离。
善神不守护,恶鬼得便宜。
薛荔唼唇吻,魔罗现佛像。
福德因消灭,业障更弥滋。
地狱铜兼铁,轮回网复羁。
无端耽草味,殃祸大堪悲。
钱唐天竺寺僧思悟遗身赞(并序 天圣六年九月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天竺别集》卷下
思悟法生之子也。
天圣三年春,属予以智者教,求冢宰王公钦若闻于上天,编次《大藏》。
曰:「此非常之事也,自隋至今,殆四五百载,前贤未图,罔或不艰,愿将助矣」。
乃绘千手像,诵千眼咒,誓曰:「事果,当焚此身」。
事未行,王公薨。
乃益勤,无荒弃蚤莫。
明年既遂,八月二十一日,乃答誓。
薪尽尸在,郁多覆体,俨如其生,众咸异。
乃纯积香木,予祝载焚之,久乃坏。
于戏!
俗姓徐,父居钱唐,幼舍南新县欣慈院出家。
既受具,宿习萌发,好游讲席,聚学辨问,精义入神,信法兼进。
每诵咒,身出舍利,所画像亦如之,日求如市。
暨灰场三岁,信者往往尚获,乃喜之,作赞。
六年九月九日,始刻石。
赞曰:
也吾徒,法捐躯。
其燄赫赫,其乐愉愉。
逮火将灭,俨如加趺。
逮骨后碎,璨如圆珠。
信古应有,今也则无。
芳年三十,真哉丈夫。
授学徒崇矩论师讣请讲辞大中祥符六年二月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天竺别集》卷下
咨尔钦若承意,将光烈于乃祖,泽润于来学,是弗由名闻而丧志焉。
昔者圣人之化世也,务在佛乘,非缘小道。
时既未可,不获而赞三五矣。
及其大机道契,始诰多方,咸会一实,所以通乎不二者,盖示一切众生中佛之知见也,谓以十界十如权实之理为所示法也,以不二平等大慧具足五眼名佛知见也。
我之既尔,彼彼咸然。
依正莫殊,初后不二。
十方唯一,斯之谓欤?
故其经曰《法华》,其所由修入曰《摩诃止观》。
天台智者志在斯经,行在止观。
承之于南岳,传之于章安
章安传二威,二威传二溪。
七祖之后,禅慧者寡,不复的授,但散传讲说而已。
矧今之时,多怨难信,汝将转说于亲里也。
勖哉!
被忍为衣,人慈为室,处空为座,身远众恼,口寡世论,意防轻慢,慈心授人。
是曰三轨,是谓四行,名安隐说也。
若遇好机,当直显示。
一尘一念,理性三千。
即空即中,三谛具足。
三智无减,即念而示。
令识种性,念体周遍。
圆具诸法,显体德量。
秪此妙性,三因为言。
三千即空,性了因也;
三千即假,性缘因也;
三千即中,性正因也。
既了一念,当示止观十境,妙种咸然。
一一十乘,随境照性,以性了境。
使一一心境,咸成三德。
勤勤点示,令今后世,妙位可阶。
设遇多疑怯者,当于一实作安慰说,进趣。
何哉?
怯生死者,宜赞法空
畏二乘者,说如来藏;
惮勤苦者,谈性缘了;
计自然者,说修显性。
是则内不乖实,外应物机,闻者心喜,名安慰说。
若谓不知根性,问津可识,此亦名但以大答,亦曰随宜为说。
若都无益,勿恼众生,但用归戒,致人天道,俟善知识,后后得度。
能如是者,乃可说法,名吾法子,反此非吾徒焉。
吾今授汝香炉、如意、手书诫辞,一秉一挹,心体吾意,善护自他,勿令断种。
祥符六年二月十有一日,授尔辞。
诫弟子本融阇梨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天竺别集》卷下
勖哉融也!汝吾法子。
解以正心,行以端己
内明外识,万人师轨。
解或迂疏,行近浮伪。
心劳日拙,万人所弃。
无长于己,无短于人。
推喜于物,引恶于身。
以义以信,可止可振。
从容中道,何悔何吝!
德动物儿,则可行教。
忍衣是被,空座是效。
三轨在躬,大车崇崇。
自运运他,其疾如风。
践之既勤,德必有邻。
念兹在兹,是用书绅。
嘱弟子哀送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天竺别集》卷下
未生之者父,成之者师,食之者君,故使事之如一矣。
孔子丧,诸子服丧三年毕,诀而去,哭尽哀,而子贡独庐冢上,凡六年而后舍。
况夫出世之师,训我以三学之学,生我以法身之身,食我以涅槃之食,此三者皆极于孔教君父师之义万万矣。
故金轮剜千炬,雪山投百骸,以酬半偈,良以厚于斯也。
比见以落簪佩禁者哭诸寝,横经就业者哭诸寝惟之外,斯虽近礼,吾窃所不取矣。
夫儒以传体为亲,释以嗣法为适,未可独厚于手祝,而辄薄于心授欤!
仲尼犹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况吾徒也?
故吾之弟子,无间于内外,使其左右服勤,至死咸一贯耳,必奇鉴者然之。
吾其亡,宜削俗请,从东林《释氏丧仪》,凡弟子不服不哭,茍移哀于道必至矣。
准《梵网经》明诲,若和尚阇梨亡灭之日,及三七日至七七日,皆应讲说大乘经律,斯佛语也。
但能退居励行,起寒泉凯风之思,修香火斋戒之福,幽显兼益,奚则乖于孝欤?
吾祖天台将灭,诫无哭泣。
及改服焉,仍勖死后为吾忏悔。
噫,吾从祖也!
会葬之夕,不得以果食广延道俗,当行道作无常呗以送之。
唯应封树悬幡,以永标帜。
今从吾欲,凿原丈许,下棺复土,于坎载筑载封,平地而止,殖蒿覆上,免土墩妨樵采耳。
四明法智大师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七
维天圣六年岁次戊辰正月丁酉朔某日,杭州天竺同门法弟、慈云大师遵式谨遣学徒,赍送香烛,灵山,并云厨办斋食,罄食味之品,恭荐于四明延庆寺法兄法智大师尊灵。
伏惟灵天生懿德,来辅法王
殆将绝纪,奚振颓纲?
章安既往,荆溪次亡。
诞此人师,绍彼烈亢。
一家大教,钟此三良。
三友谢其博识,八俊甘以退藏。
四十馀载,教网大张。
开慈悲之室,踞法空之床。
宽以居众,谨以化方。
是乎金玉市贵,李蹊香。
蜂屯蚁慕,入室升堂。
济济乎其徒,甡甡乎惟良。
可以分千灯,可以化四方。
若乃运如椽之笔,启丽藻之房。
十不二之奥义,我得而详;
十六妙之渊旨,我得而扬。
至于观音别品,金鼓旧章,或阐其幽,或补其亡。
涌我义泉,解我智囊。
伸先觉之制,实后学之望。
呜呼!
何期忽随世态,奄尔无常。
顾有河之渺㳽,俄折桥梁;
悲欲海之浩漫,忽丧艅艎。
痛两楹之愕梦,结双树之悲凉。
且夫世人将启手足,缠痛寝床。
唯兄告终,与物返常。
加趺面西,称佛洋洋,良久泊然,高骛净方。
如此则天眼遐眷,神力隼翔。
必愿临弟斯食,鉴弟斯章。
呜呼哀哉!
《诗》有伐木,《易》称断金,唯弟于兄,真谓同心。
象埙篪之合韵,亦笙磬之和音。
有法共议,有过相箴。
如切如磋,博我良深。
有始有卒,唯天是沈。
偶因化缘,自此分襟。
阻越之山,隔吴之浔。
踪迹滞梦,梦亦相寻
日飞尽于东箭,情有断于南金。
呜呼呜呼!
今则已已,痛何可任。
理合便离鹫岭,远度山阴
为老怯于春冷,亦路阻于霖霪。
劣弟盖年过耳顺,齿逼纵心,行坐几杖,起卧呻吟。
与兄暂隔,继送穷林。
期生安养,愿永作于追寻。
呜呼呜呼!
伏惟尚飨。
天台智者大师斋忌礼赞文 其一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天台智者大师斋忌礼赞文
稽首天台教主佛陇禅师
般若之神鉴无边,解脱之光临莫尽,声扬虚谷,响答何疑?
机扣真慈,应来不忒。
窃以真如清净,本无色像之端;
法界含容,遂有往来之状。
垂形万有,混迹群方,谁知證妙位高,秪仰池深华大。
二君之奇相,作陈隋两国之尊师
说法圆融,降魔自在,智定之巍巍若是,慈悲之霭霭难量。
《经》云:著如来衣,入如来室,坐则如来所坐,行则如来所行,为如来手摩,以如来肩荷,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功德不可称量,赞叹略难穷尽。
今是伏值鹤林追远,敢言黍稷非馨,聊荐精诚,仰惟照鉴。
其二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天台智者大师斋忌礼赞文
法界圆融,象无所象。
真如清净,化无所化。
虽象无所象,无所而不象。
化无所化,无所而不化。
灿灿现二王之相,雄雄为两国之师。
化缘谢南岳之言,道誉重东林之价。
大悲观音旃檀像记并十四愿文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天竺别集》卷中
贤劫第四如来能仁氏入大般涅槃,凡一千九百四十九载。
度汉,大法东渐,凡九百三十三载。
僧会来吴,道隆江表,凡七百七十一载。
岁己亥,巨宋仁孝皇帝即位之三祀,方帝之钦明文思,光宅天下,亲族授民,上下咸秩,儒释之典,偕务进修。
四月四明沙门遵式刻檀写像,曰「大悲观世音菩萨」,惧晦于后世,手题记云:幸哉,也!
出家学道,值天台智者所说妙悟法门。
其法门大略直指身心而为密藏。
所宗之教,即《法华》、《涅槃》醍醐之唱;
所修之行,即《摩诃止观》圆顿之门。
凡一言一理,皆囊括权实、偏圆、小大。
三世佛法,蕴乎其中,高尚之宾,畴不蒙泽
久学于四明,晚还天台,因手集请观音仪十科,即《摩诃止观》第四,三昧法也。
每身行此法,罔有敢怠。
若自兼人,必藉其力矣。
钦哉!
大圣人以无为之利,利厥我躬;
我将引躬之利,利于他人。
夫利之道,要也莫盛乎明感召以诱之,格仪像以告之,赞皇国以绥之,敷正教以规之。
四者备矣,可以臻于无为焉。
肇十有四愿,赞国敷教,以冠篇首。
感召仪像,其愿次之。
按《金棺嘱累经》,严一净场;
按《十一面经》,以无隙白旃檀木用雕像身;
按《佛顶经》,七首六臂;
按《大悲经》、《捉宝印宝经》,仙桃莲华,杨枝澡瓶。
逮写己像,长跪为座,顶载莲华,承接圣足。
只金为墨,书《宝箧印经》洎消伏毒害咒三章,内于香幢,以实己像之腹。
若乃观像法门者,己像表具缚之蕴,即如来藏此世音境也,菩萨像能观人也。
七首,大者观世音种智也,馀六波罗蜜也。
圆修之度,种智为导,皆名首也
又首具多根,七觉也。
大首即念觉,总于馀六,乃居中也。
《捉宝印宝经》,别表自行,境智也。
莲华仙桃,因果上冥也。
杨枝澡瓶,定慧下化也。
华总四十一叶,圆真因也。
唯四实,常乐果也。
杨枝拂动,慧也。
瓶水澄静,定也。
二足,慈悲也。
经曰大慈大悲,游戏五道,游足也。
足下莲华者,总四十二叶,通表因果二地,无缘慈悲之所依也。
华下宝云者,显慈悲相也。
云阴而雨阴,除热拔苦也。
雨润泽,与乐也。
故居己像之顶,即所覆泽众生也。
齿发之细,皆作法门,冠佩之严,咸表万德,不复曲记也。
比丘宝蟾书金字经,遇灯给像资调,居士沈净月刻像,相儿章净修、洪净德、余净信须像财物。
像始成,立于大法堂间,召郡僧百许人落景至,且奉行经法,请观音而證之。
第一愿者,我所造像,为护皇国正法明王圣体康悆,天祚永久。
慈临万国,哀济四生。
妃后诸宫,忠心奉事。
福祉所资,长守荣乐。
诸土辅相,百司五等,保国安民,翼赞万世。
四海被化,惇信明义
祥风甘雨,泽物以时。
合穗连瓜,膺期表德。
然后树信三宝,植善三田。
国哲朝贤,推物就理。
不诬正教,归向有在。
劝助明王,同扬佛法。
广兴塔像,深奉大乘。
君子德风,万姓悦伏。
率于上下,崇正绝邪。
五福施民,六度济物。
举国清乐,如净佛土。
第二愿者,牟尼像法。
大千界中所有诸佛、菩萨、声闻、辟支,一切形像,舍利等塔,悉愿住世,常不灭坏。
此国所有阿育王塔、伊陀王像、吴中二像、陶侃瑞像,如是等名闻塔像,愿常住世间。
仁王贤相,信心守护,为国之宝,率用福祐,光赞道德。
山泽聚落,有胜塔像,由来隐没,愿时出现。
若有信心,适欲造立,便值好缘,亟获成就。
常使塔庙庄严,国界普能增长。
念佛三昧,令人天炽盛,恶道减少。
第三愿者,牟尼佛法。
三乘教藏,遍诸国土,显扬不没。
所流布处,下至一偈一句,天龙八部,勤力守护,为除障难。
于其有经卷处,常作吉祥,令其境界一切丰乐
设有灾难,侵国害民,愿诸菩萨,即出其境,讲读经卷,令消难却敌。
使国君辅相及国人民,一切正信,悉护佛法,广写经卷,令正法久住,为度苦海舟船。
第四愿者,阎浮比丘,全戒缺戒,下至无戒,多闻少闻,下至无闻,普皆安隐,不逢国难。
信施资给,园林居处。
具戒多闻者,愿速證道迹;
无戒无闻者,愿自愧耻,进学僧业
若有破戒不耻,愿国王大臣信心檀越,不见其过。
于持于毁,逆行顺行,等心爱护。
设犯国式,若须法治,不辱于市。
似可原宥,愿王者慈释。
若国有庆会,及时封拜,愿度人出家,用助国祥,令三宝不断。
第五愿者,为诸著有众生,皆谓如来实入涅槃,正法减少。
于佛教卷,情疏念薄;
于正因果,不知理信。
愿令此等无信众生常值善友,诲示正见,深奉大乘如实,了知佛不灭度,不随世相,无有生死。
所言涅槃者,如来永寂,舍诸结惑,功德智慧,清净满足,更无所作,名为涅槃。
而诸罪众生,见有去来,非如来事,三宝常住,长夜照明。
何以知然?
《大云经》云:「如来不涅槃,真法无有灭;
如来不思议,法僧亦复然」。
当闻是语,正信修行,常乐见佛,身身生处,不堕恶道。
第六愿者,为诸著空众生,拨略因果,但行无碍。
于诸戒律,忽为小道。
放心破毁,无片畏惧。
自作教他,谈为要行。
相承滋蔓,翳坏眼目,相将堕苦。
愿令此等断种之人,遇真善知识,诲以正慧乘戒,并务涅槃梵网、大乘实相,而勖浮囊草系。
五分法身,小大咸尔,六波罗蜜,安阙尸罗?
二足世尊,宁无戒度?
如是知已,当习正行,速满二严。
第七愿者,愿我从今始,心至未来际,所在之处,常能教导一切众生,学诸明点,尽舍恶习,修行善业。
设已毁禁,教修忏悔,怖畏恶道,不遑宁处。
示其方等诸大乘法,令其服行,破裂三障。
设更不信,固守愚迷,自大我慢,增修众恶。
我愿终不暂舍是人,生生相随,教令正信,犹如净藏化导严王,一切悉令成得佛道。
第八愿者,愿我从今牟尼像法之世,造像发愿,守护佛法,尽未来际。
佛佛像法,将已衰微,皆于彼世造大悲像,发大悲愿,守护三宝,令得久住。
法灯还炽,照破长夜,犹如佛日所化正等。
以是因缘,宁于一日舍千万身,一一身分,碎如微尘,为护法故,终不疲厌,何况其馀,有所吝惜?
但惜无上道,终不爱身命。
忍受诸苦事,皆为化众生。
第九愿者,愿我此身安隐修道,离诸缘障。
正法无难,国土丰乐
常居林野,乐独寂静
纳衣菜食,随分知足。
常畏信施,如禦彊敌。
常离眷属,如远大怨。
常保禅慧,如护珍宝。
常弃诸恶,如去弊疾。
法衣锡杖,禦魔甲兵。
绳床香罐,资道调具。
舍此之外,更无所贪。
习俗生常,愿莫相近。
嗜欲名利,永非我从。
毁赞虚响,犹风过耳
安忍违从,志全道业。
第十愿者,愿我常读大乘,常讲大乘。
念大乘事,思大乘义,行大乘行。
心心相续,不忘大乘。
常忆普贤,广大行海。
常思妙德,平等慧海
常念观音,起大悲
常念弥勒,行大慈
所作恶事,皆不成就。
修善业,一切和合。
行愿所资,身安心利。
烦恼渐薄,观朗止静。
知通塞,安隐至道。
不著,于恶不随。
十法成乘,行步平正
疾至道场,智愿满足。
第十一愿者,愿我此身常悔诸业,命终不以恶因缘故,还生此间及八难处。
设有恶业,应堕恶道,愿三宝护念及誓愿,力延至未来无生忍地。
宁于一业,无数倍偿,不敢为劳。
今有二缘,愿速命终生安乐国。
一者像季浇风,净戒难护,一水一食,或犯尸罗,何况馀耶!
惧毁禁戒,堕苦时长,妨修道业。
二者欲速成就,度生因缘。
若至彼国,见佛悟道,成辨事速。
有此二缘,愿速往生,满菩提愿。
第十二愿者,我所造大圣香像,凡身手、臂足、捉持、履载、华果、罐枝、冠缨、缯佩,皆具表一切法门。
若修性,若境智。
自行因果、化他定慧、六度四等,乃至齿发,悉作法门。
傥少合圣心,愿加慈力,令此妙像,犹如大士亲所分身,流化无极。
天上人间,愿常影响,普使有缘。
七难三毒,悉由是灭;
三十三身、十九说法,悉由是感;
三宝四谛,由是显现。
光被万有,为种、为熟、为解脱。
因令五道空虚,生源枯竭。
若有恶心,毁我圣像,是则毁观世音身,亦毁未来佛身,亦毁一切正法。
是人真实断三宝,种众生大怨,夺一切乐与一切苦,于大暗夜灭他灯炬,于深巨海坏他船筏。
亦有刖人之足,剜人之目,掷之沟渎,世间之恶,无过之罪。
宁杀父母,百千万身,杀父母者,自身受罪;
若毁此像,殃累一切。
《经》云:「令闻大悲名号,人譬如天子法臣,护亦如诸天奉帝释。
违逆此咒,起不善,现身白癞,脓血流后堕地狱,长夜苦」。
若人闻此毁谤重罪,慎勿一念生不信心,况复毁坏!
第十三愿者,我己像腹中《宝箧印经》及消伏毒害破恶业障六字章句三陀罗尼于宝香幢中,自然常放光明,彻照十方一切佛刹。
愿诸佛世尊如《经》所说,随我此像所在方处,常能随逐于一切时,以神通力及誓愿力加持护念。
一切如来金刚之藏、帝释诸天,昼夜三时下来供养。
一切神仙,昼夜三时歌咏赞叹。
若有有情于此形像,种植善根,必定于佛菩提得不退转。
乃至应堕地狱者,若于此像一礼拜,一旋绕,必得免离地狱重苦。
如此像者,一切毒害不能加逼。
设欲毁者,即是侵毁一切佛心、佛顶、佛眼、佛身、佛舍利、聚佛正法藏一切毁已。
亦复违逆诸天、诸仙、诸龙、二十八部、一切鬼神。
当愿世人闻佛此说,深信毁损获罪无量,疾止恶心,即生正信,爱护供养,如己身命,等无有异。
第十四愿者,我所仰请北方薛室噜末拿、摩诃啰阇也、摩诃室利提弊及摩诃药叉,一切眷属,守护我像,常在世间,广作利益。
若人暂时礼拜,尽心供养者,诸天圣众,即为彼人降大吉祥、珍宝、官荣、眷属、寿命,一切满愿。
若恶人、恶兽、恶鬼、恶龙,乃至雀鼠蚊䖟欲侵毁者,药叉众急于电光,即兴救护,慎勿令损如毛末许。
善护众生一切心念,令于我像不起刹那不信之心;
起不信者,得极恶报。
以是因缘,当以慈心常守护之。
慈心护者,即是善护一切众生,亦是善护一切佛心。
一切正法、一切菩提、一切善根,亦复如是。
若我此像化世缘尽,当愿薛室啰末拿摄往天界,守护供养。
弥勒像法,还复来此,乃至佛佛,亦复如是。
南无佛陀、南无达磨、南无僧伽、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我已具发此十四种愿,三宝大悲,当證知我,令一一愿悉获成就,使三宝常住,法施无尽。
誓于未来一一诸佛像法之世,为护法故,造无畏像,发清净愿,如今不异。
所造之像一一不灭,经生累世,积满十方,无间隙地,我亦不休,佛出世尽,然后乃息。
若佛众生,无有尽时,我造像发愿,终不可尽。
以是因缘,重说伽陀,赞叹大悲救世医王,令诸众生,常起正信。
杭州千顷众请净智大师住持开讲疏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天竺别集》卷下
教将东被,先寄其人。
罗什以译梵成华,使言如佛口;
智者乃约经敷义,以理尽佛心。
一家之八教既扬,二京之百氏息唱。
邈哉大化,自此而彰。
微言在兹,诚由善继
圆照大师祖承哲匠,仪范真从,惟岁敷扬,待人嗣续。
逮乎比首之夕,薳有东壁之照。
神足智公大师幼从落䰂,长自发蒙。
孔鲤虽无于异闻,颜子素称于好学。
事多默识,义出生知。
加以碧云暮入之声诗,䌽笔梦传于丽藻,宜荷乃师之寄,广来求我之蒙。
方今王道平平,淳风荡荡,荐扬大教,用祝丕图。
谨疏。
杭州沈三郎净月雕大悲香像疏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天竺别集》卷下
伏以优陀瑞相,刻雕本自于天人;
陶侃灵仪,裁制信非于凡手。
故得金姿俨若,月面宛如。
永作百代之方猷,长与群生之依怙。
伏惟别驾方腾上国,早别馀杭,毗首天生于人间,须摩提化于像末。
愿移玉趾,暂届丹丘
无见多辞,须谐恳请。
谨疏。
改祭修斋疏文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金园集》卷下
谨于当乡保安田蚕人口灵庙之宇,启建金光明道场,斋僧供佛,转诵大乘。
意者回易每年拜祭肴酒之会,以为清净之斋,俾福等神祇,兼利安人畜。
今晨建首,特具疏笺者。
原夫抱草救焚,义由愚极;
益薪止沸,事匪知几。
太颠倒于常情,颇乖违于物理。
实喻造殃求福,夺命祈恩。
翻将久祸之基,拟作长生之术。
释典以济鱼饲虎,真为仁寿之方;
儒经以杀豕存羊,岂是谷神之箓!
当斯时也,淳风尚简,正教未行,且敦之仪,遂播蒸尝之礼。
洎乎梁朝改祭,一邦为斋戒之场;
颜氏训家,万代奉归依之式。
人移世变,俗薄时浇。
为善者孤,积恶者众。
周风更续,梁制遂亡。
尚迷于黍稷非馨,岂悟于幡华是善。
争锋竞锐,累豆加笾,宁知乎谄祭乖仪,孰谓乎淫风败礼。
尚违孔制,安顺佛慈?
今则乡老倾诚,庙巫投恳。
与象神而盟誓,易祭为斋;
对诸佛以要期,舍邪归正。
盖闻天地之理正观,日月之德正明。
天地和而万物遂生,日月运而四时合节。
二仪既测,百虑可穷。
神物司幽,人伦主显。
人神之心交感,幽显之道遂通。
傥人不敬神,则祸福之端何托?
苟幽不合显,则禘尝之礼徒施。
既神假人灵,须神从人愿。
人今归佛,愿神亦同归;
佛若度人,愿神亦同度。
我佛者,万德之慈流莫异,十方之悲济无穷。
犹杲日之运太虚,山谷同照;
若霶雨之飞长野,草木共沾。
振神通也,雷慑邪徒;
扬法音也,风驰正教。
席上之四王受命,座间之八部分符。
俾化极六虚,使恩周万汇。
故凶徒称号,天祠之金像低头;
稚子呼名,旷野之鬼神稽首。
我等人祇共庆,获听馀音;
乡里同缘,遭逢像运。
觉生死之路远,终也何归;
悟涂炭之苦长,悠哉莫返。
今欲裁妍补丑,改往修来,扫洒神祠,庄严佛会。
易短舞作威仪之相,变长歌为方等之音。
器满洁粢,盘盈素品。
抽棘去伊兰之种,焚茨植檐卜之根。
溪涧之毛血不流,树上之鸟鸱罢噪。
豕羊遂性,鳞羽乐天
顿改村坊,全同净土。
伏乞十方诸佛卫八部以俱临,十地众僧统三乘而并降。
悯我投然之子,愿施救苦之恩。
先忏三涂,次祈五福。
仰惟严祠阴宰,灵境冥官,昔同受祭之神,今共改斋之圣,堑回俊造,谛察善言。
敢据佛经,愿闻神听。
且九居之形未脱,必三涂之理无差。
杀畜为神,神岂免将来之对;
断荤因佛,佛乃开改往之忏门。
悟前非,莫生后悔。
杯盘肴酒,歆飨片时。
形影仇雠,缠绵浩劫。
乡户等蚕忧公赋,田为糇粮,惟希阴骘之恩,宁惧幽关之事!
亡我无所,靡神不宗。
出三物以诅斯,陈异位而飨彼。
或烹或剥,或灸或燔,亘村之膻火交烟,遍野之痛声接韵。
洎乎祀祊临尊,莫不兼子保妻。
谁知于畏死贪生,与人无别;
肯悟于杀他活己,比畜何殊!
拔刃临头,岂不念呼时认主;
举笾就口,而不思及暮还家。
养之也犹子比儿,杀之也摧羽崩角。
尚解衔环报主,岂无弹铗怀怨!
乞三宝提携,已殒者皆令解脱;
对百神断约,未伤者永收逍遥。
斋既洗心,忏希灭罪。
昼感日光之照达,阇王之业性无生;
夜通金鼓之音同,信相之疑根永拔。
仰回功德,全施庙灵,加自在于神通,保优游于仙宅。
昔受嘉鱼旨酒,尚降祉以穰穰;
今沾甘露醍醐,更垂休而穆穆。
秉心莫二,锡祐无疆。
十雨五风,望长成于报岁;
斋僧供佛,敢誓答于有秋。
仍愿蚕富田丰,于囊于橐;
生涯益广,我陆我阿。
眉寿者皆满百年,婴孩者咸敦五福。
妻良子孝,兄顺弟恭。
泛爱亲仁,利用崇德
常安于今日,仁君永福于万年
庶绩咸熙,百官尽美。
诸天龙鬼,护国护民。
法界含生,离苦得乐者也。
众等下情,不任虔切祝望之至。
谨疏。
梁朝高僧放生文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金园集》卷上
梁朝高僧法名慧集,遍历州府,旋烧两臂,乞钱放生。
或远于廛市村落,无乞钱处,遇鱼船者,辄便翻于水中,将身抵鱼人殴打。
行化至睦州,两臂烧尽,遂便命终。
故今画彼形容,遍示信者。
彼虽出家,痛痒何异,尚烧身分救济众生,世人云何杀他养己,无慈悯心!
未能舍身代命,且应怒已莫杀;
未能割肉饲虎,且应忍口莫食。
嗟见当州居人竞买糠虾蛳螺虾蟆鳅鳝雀鸽微细形类,凡一餐之费,计几头数!
当来偿命,有何了日?
尝将一升虾略数有三千头,或若一食一升,杀三千命。
苦哉痛哉,是何恶业,令汝如此食啖众生!
美在一餐,苦婴万劫。
愿各且止,勿自造殃。
故特劝惩,凡有命者,勿杀勿食,且应忍淡,蔬餐度时。
若思念鱼肉,当观自身尚不能受一针之痛,云何将彼屠割煮炙?
纵杀一命,资我百年,宁可自亡,不令他死,何况无辜而食啖耶?
思之戒之!
炽盛光道场念诵仪中诫劝檀越文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金园集》卷下
夫修福慧之门,置于菩提之道,实难实易。
得旨即易,失旨则难。
如善钻摇,醍醐可获;
其不善者,浆犹难得。
此亦如是,善用心者,一华一香,功等虚空,一偈一句,累灭道成。
其不善者,人天近果尚失,何况菩萨胜因?
沙门者,名世间眼,世间盲瞑即须导之,不然则非沙门
如来遗嘱,令无悭吝法财施人,既奉圣言,故斯诫劝。
近见檀越之家,深有信向,请僧归舍,设食读经,望其福慧。
劳力损财,无善仪则敬慢不分,是非宁别?
或倚恃豪富,或放纵矜高,及言衣食庇荫门僧,请唤道场便为恩幸。
趋瞻失节,朗责明诃,铺设法筵,稳便驱使。
门僧无识,恐失依栖,苦事先为,免劳施主,纵有法则,岂敢辄言。
檀越不询,门僧不说,讹谬之疏,自此滋彰。
不扫厅堂,便张法席;
未断荤秽,辄请圣贤。
至于迎像延尊,殊不避坐;
旋踵致敬,事同彷佛。
儒典所谓过尊之位必趋,况其三宝!
荆溪大师云:「凡建道场,应先严净,然后请像。
世人口云求道灭障,置道场时,令愚童慢竖,猥服裸形,云将像来、取像去。
以此观之,可悲之甚」。
又云:「虽置道场,慠慢尊像,及招罪累,灭障良难」。
又《经》云:「佛灭度后,供养像者,与在世无别」。
云何世人视同土木,迎之大慢,礼时薄敬,而怪无福报者,可弗暂思?
又石壁大师云:「断奠斋筵,不如礼席」。
诚哉此言,谁肯暂听!
徒丧财力,实无福报。
故使世间贫穷者多,富足者少,由此而然。
今劝檀越,常亲有识,请问佛法,甚深福慧。
云何修行,下气低心,屈膝接足,敬奉为师。
凡设法筵,先往取则,严洒厅馆,斋洁身心,名香异华,珍果美食,预备支储,请迎勤重,承接众僧。
虔想十方三世众圣来入我家,惭悚惊惶,如仆奉大家,如婆罗门事火。
遵依法式,不得师心,勿惮勤劳。
事事供给,皆可意裁。
此事千条,不可尽说,今略示五事,粗可行持:第一欲陈法会,家中长幼,尽须同心,去其酒肉五辛等物,施主每日随僧礼佛,陈吐忏悔。
第二当僧斋次,躬须给侍,不得坐于僧上,称是主人,放纵谈笑。
第三佛前供养,须倍于僧。
凡圣等心,事事精细。
第四尽其所惜,施佛及僧,勿得隐细用粗,世世招失意果报。
第五道场缓急,不得使僧。
此是福田,翻为奴仆,岂可得乎?
我今此说,智者知之。
或有愚者,为檀越之家,嫌难遵奉;
门僧无识,见有拣众之言,恐为所鄙,不能尽行。
吾知此文,将被火灭,愿十方三宝及有识者,同力护持,诫劝檀越,敬三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