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放生慈济法门序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
儒冠五常谓之仁,释御四等谓之慈,皆恶残去杀,推惠广爱之谓也。
然后果五福之曰寿,證四德之曰常,实唯不杀放生之大统也。
始悟九居之中无常之理,为杀业之故。
释迦金人八十示灭信相以不杀见疑于是明矣。
洎充虎济鱼之为行,数尘滴海之比寿,不杀果知其常,斯又明矣。
推此欲登仁寿之乡、常乐之场,久而弥芳,必须以放生,则蚤虱之咸恤,蜎螟之遂康。
不杀则草木等爱,枝叶靡伤,然后始可也。
人何逆甚而返,以杀畜肥体,乃望长年,岂异续火以水,增冰以汤,何其辽矣!
试论之曰,彼之含血,既均于己,计身惜命,岂复远哉?
有识之士,取譬诸身,孰敢杀身?
取譬诸命,孰不保命?
矧如佛言,莫非父母妻子循环之报,且杀且啖,其可忍乎?
是知暴凶嗜杀之徒,婴三途之极酸,然后残疾短龄之应而应之,其将何归?
呜呼,深可怜悯者也,痛莫奈何!
予因将二三子往翠岩练若修《法华三昧》,路由舟楫,众买水属放之,兼广流水。
品疏讲经,独不果也,但临生类,口授法句。
观者饰谬,谓伦贯尽旨,山行之次,请析简书之。
予曰盖出我衷,非由旧章,适时之言,那可承用。
辞之不已,备而端輗,目为《慈济法门》,作七章分别,事理聊足。
但其言质用者,更可裁饰。
七章者:叙由一、咒水二、请加三、归依四、称佛五、说法六、忏愿七。
按:《金园集》卷上,续藏经第二编第六套第二册。
放生慈济法门跋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金园集》卷上
上来虽曰七章,辞理广略之失,两俱未详,或有可取。
请用者更自斟酌,但不失大纲即得也。
应知不事文章,但顺慈济之理,直写胸间常用之语耳,读者勿起讥诮之燬也。
诫酒肉慈慧法门序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金园集》卷下
斯偈者,出《楞伽经》、《央崛经》、《涅槃经》、《萨遮尼乾经》、《阿含经》、《正法念经》、《华严十恶经》诸大小乘典,因看读时录之,成偈一百首,目为《诫酒肉慈慧法门》,遍示未闻,足以为诫。
幸愿信者迟回细读,深思现业,大惧来报,铜铁火汤,岂易胜受也!
诫酒肉慈慧法门跋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金园集》卷下
此偈并出诸经,凡读诵者,常须保护。
若有轻慢,即是轻慢诸大乘等经,得罪非少。
改祭修斋决疑颂序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金园集》卷下
近见多改祭祀,竞修斋福,断肉止杀,正信念佛,甚为希有。
其间或未知损益者,妄生破毁,便言在俗祭祀为先,或云斋戒不能救急。
见蔬食念佛,我但持心;
闻善恶因缘,来世谁受。
于是善根未深者,被斯惑乱,多退初心。
今为断疑,引经明證,并作偈颂,令易忆持,依此诚言,莫信邪说。
然世人疑虑,是故无量,今但从要,略书十颂。
天台智者大师斋忌礼赞由序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
余尝见诸处传山门教迹,或当大师远忌,追慕修斋,皆阙其修礼之法,今著数偈,略用伸仰。
夫内心寂照,功成入位,外则神通,说法应乎群缘。
故生化始终,凡十二偈,实统智定之用耳。
虽于别传少有不次,盖别树一场次第之意。
初二偈三昧降魔,次说《法华》,又次说《止观》、《净名》、《涅槃》、《放生》、《施戒》,皆如次也。
没后灵感一偈,难尽芳猷,他方之身,请护遗教。
洎五悔,合十七偈。
观者无嫌辞近理寡,聊备其以时追想之诚耳。
或略可济用,称唱之时,宜须郑重,必希感召,永荫教门,目为《智者斋忌礼赞文》云尔。
按:《天台智者大师斋忌礼赞文》,续藏经第二编乙第三套第一册。又见大正藏卷四六。
往生决疑行愿二门序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乐邦文类》卷二
安养宝刹,大觉攸赞,三辈高升
夕孕金华,列宿犹暂于海滴;
晨游玉沼,世灯彊喻于河沙。
良以十方爰来,四生利往。
虽腾光而普示,终稽首而遍求。
故其竺国皇州,自今观古,彼则钜贤至圣,咸舒藻以为盟;
此则觉德鸿儒,尽摛毫而作誓。
自兹回向绵续,唱和相寻,诚为道德之通衢,常乐之真济者也。
但世多创染割截,未识方隅,忽遇问津,靡暂滥吹,或攘臂排为小教,或大笑以为权乘。
以其言既反经,人惑常典。
《易》不云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
遂辄述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
词愧不文,理存或当。
视菽麦而且辨,挹泾渭而永分。
剪伊兰之臭林,植旃檀之香干。
信解行愿,原始要终,不数千言而能备举者,实兹二门矣。
往生净土忏愿仪序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天台智者大师斋忌礼赞文
原其诸佛悯物迷盲,设多方便而引取之。
但唯安养静业,捷直可修,诸大乘经皆启斯要,十方诸佛无不称美者也。
比丘四众及善男女诸根缺具者,欲得速破无明诸闇,欲得永灭五逆十恶、犯禁重罪及馀轻过,当修此法。
欲得还复清净,大小戒律现前,得念佛三昧,及能具足一切菩萨诸波罗蜜门者,当学此法。
欲得临终离诸怖畏,身心安快,喜悦如归,光照室宅,异香音乐,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现在其前,送紫金台,授手接引,五道横截,九品长骛,谢去热恼,安息清凉,初离尘劳,便至不退,不历长劫,即得无生者,当学是法。
欲修少法而感妙报,十方诸佛俱时称赞,现前授记,一念供养无央,数佛即还本国,与弥陀坐食、观音议论、势至行步,眼耳洞视彻闻,声量无际,飞空自在,宿命了了,遍见五道,如镜面像,念念證入,无尽三昧。
如是称述,不可穷尽,应当修习此之胜法。
如所说者皆实不虚,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称美此事,以示不妄,我等云何敢不信佛!
今取净土众经,立此行法,若欲广知,寻经补益。
往生净土忏愿仪后序大中祥符八年二月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净土十要》卷二
此法自撰集,于今凡二改治。
前本越僧契凝已刊刻广行,其后序首云:「予自滥沾祖教等是也。
圣位既广,比见行拜起易劳,忏悔禅法皆事攻削,馀悉存旧」。
今之广略既允,似可传行,后贤无惑其二三焉。
刊详删补,何嫌精措。
时大中祥符八年岁乙卯二月日序。
按:《往生净土忏愿仪》,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四七。
依修多罗立往生正信偈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乐邦文类》卷五
稽首西方安乐刹,弥陀世主大慈尊,我依种种修多罗,成就往生决定信。
住大乘者清净心,十念念彼无量寿,临终梦佛定往生,《大宝积经》如是说。
五逆地狱众火现,值善知识发猛心,十念称佛即往生,《十六观经》如是说。
若有欢喜信乐心,下至十念即往生,若不尔者不成佛,《四十八愿》如是说。
诸有闻名生至心,一念回向即往生,唯除五逆谤正法,《无量寿经》如是说。
临终不能观及念,但作生意知有佛,此人气绝即往生,《大法鼓经》如是说。
一日一夜悬缯盖,专念往生心不断,卧中梦佛即往生,《无量寿经》如是说。
昼夜一日称佛名,殷勤精进不断绝,展转相劝同往生,《大悲经》中如是说。
一日二日若七日,执持名号心不乱,佛现其前即往生,《阿弥陀经》如是说。
若人闻彼阿弥陀,一日二日若过等,系念现前即往生,《般舟经》中如是说。
十日十夜六时中,五体礼佛念不断,现见彼佛即往生,《鼓音王经》如是说。
十日十夜持斋戒,悬缯幡盖然香灯,系念不断得往生,《无量寿经》如是说。
若人专念一方佛,或行或坐七七日,现身见佛即往生,《大集》中如是说。
若人自誓常经行,九十日中不坐卧,三昧中见阿弥陀,《佛立》中如是说。
若人端坐正西向,九十日中常念佛,能成三昧生佛前,《文殊般若》如是说。
我于众颂少分,如是说者无穷尽,愿同闻者生正信,佛语真实无欺诳。
疑者曰:观此偈,有十念下至一念生信乐者,乃至但作生意知有佛,亦生彼国;
又有七七日至九十日,念佛方乃得生。
岂非净土是一,何故修因顿异?
释曰:净土虽一,生者自殊,《无量寿经》总分三辈,《十六观》开作九品
若更细分,亦应无量。
又疑曰:下品等辈修因既浅,应有退堕。
释曰:不然。
九品华开有迟速,去佛有远近,得道有利钝,而生彼者,例皆不退。
云「其有生者,悉住正定之聚」。
又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此言不退。
《十疑论》中,有五种因缘故不退:一者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故不退;
二者佛光常照,菩提心常增进,故不退;
三者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
四者彼国纯诸菩萨以为良友,无恶缘境,外无鬼神邪魔,内无三毒等,烦恼毕竟不起,故不退;
五者生彼国,即寿命永劫,共菩萨佛齐等,故不退。
况此恶世,非但阙此五缘,抑乃恶友知识,声色醉乱,魔鬼滥真,寿命短促,五种皆恶,妨恼修道,浩劫空过,愿熟思之,愿熟思之!
或曰:一切法本无生无灭,平等空寂,何用强劝舍此求彼?
释曰:若云求生西方以为取舍乖平等理者,汝还非彼执此,岂不乖理耶?
若转计云我亦不求生于彼,亦不求生于此者,则是生断灭见。
《金刚般若经》岂不谈空?
佛诫须菩提云:「汝莫作是念,发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真解空者,即于因缘法中,了生无生性、灭无灭性,非谓断无为不生灭也。
《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不云灭无后空也。
《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
或曰:净土在心,何须外觅?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岂用迢然求生他方净土耶?
释曰:子又不善心土之义也,将谓我心局在方寸,便见西方夐在域外。
茍如此者,又云何说心净则佛土净耶?
《华严》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佛法既遍,心法亦遍。
若各有方面,何谓无差?
又云:「游心法界如虚空」。
虚空岂有分隔?
若了一念心遍,一尘亦遍,十万亿刹,咫步之间,岂在心外?
世人若谈空理,便拨略因果;
若谈自心,便不信有外诸法。
岂唯谤法,亦谤自心,殃坠万劫,良可痛哉。
妄造是非,障他净土,真恶知识也。
《无量寿经》云:「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
及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
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
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
横截五恶道,恶趣自然闭。
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
其国无违逆,自然之所牵。
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
可得极长生,寿乐无穷极」。
释大方广佛华严经贤首菩萨赞佛偈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天竺别集》卷中、《乐邦文类》卷五
又放光明名见佛,此光觉悟将终者。
令随悟念见如来,命终得生其净土。
见有临终劝念佛,及示尊像令瞻敬。
俾于佛所深归仰,是故得成此光明。
此二偈者,前四句赞佛放光。
其光名为见佛,能令临终者见佛往生。
后四句赞佛修此光明之因。
其因者只是劝临终人念佛,并示其佛像,故成佛时得此光明。
今广施此偈者,盖劝深信者,凡遇眷属及一切人临命终时,先于床前安置佛像,令彼眼见及劝令念佛。
若痛苦所逼,或先无信心,不肯念佛者,亦须种种方便劝令称佛,下至十念,得灭重罪,生佛净土。
此一利益不可思议,若劝得一人生净土,纵自不修行,亦令得生佛国。
况当来成佛,能放光明,照一切众生,临终见佛也!
多见世人为恩爱故,聚头哭泣,不思救度。
苦哉苦哉,名为恶知识也!
恩爱所牵,堕落恶道,无解脱期。
世间有五种人不肯念佛:一者先无信心,二者恋著财宝,三者不舍妻子,四者自惜身命,五者罪业所障。
死堕地狱,愿早觉悟。
王丞相钦若讲法华经题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天竺别集》卷下
将释《妙法莲华经》大章分二:初总消题目,次别释经文。
题目乃标尽一经,文相乃广敷题旨。
故知若了首唱,则自可识下文。
此题法喻双标,通别共立,今且先陈妙法,次解莲华。
妙即褒叹之辞,法即权实之法。
良由法性清净,权实虚融,卷舒于不二之场,消息于说三之域。
三草二木,咸沾一雨之滋;
七善五乘,等受大车之赐。
功高诸部,化毕一期。
然后发众生宿植之因,显如来久成之果。
本迹深绝,故立妙名。
所言权实法者,权谓诸法,即是百界三千;
实即诸法,咸中无非实相。
今且就事分别,略有三种权实之法。
言三种者,一者佛法权实,二者众生法权实,三者心法权实。
佛法乃让果人极證,高绝难窥。
众生乃境界实繁,渺㳽安测?
心法则刹那一念,现前可观。
今就心法论权实者,即现今对境介,示心生,十法界顿圆,千性相具足,不从缘有,不自修成。
性自空中,三谛融绝,以千性相,名之为权。
权即空中,名之为实。
所言一念具十界千法者,谓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人法界、修罗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
一一法界,有依有正,有法有人,皆具千性相,体力所成,界界互含。
乃千性相,因果具足。
假实依正,净秽交参,生佛色心,体相纷杂。
炳若鉴分于万象,皎如海印于森罗。
极三际而不穷,包十方而无外
《华严疏》云:「一即一切,因果历然;
一切即一,咸同无性」。
十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
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
故《净名》芥子,能吞四海之横流;
《华严》微尘,实具大千之经卷。
一念无念,杳尔难寻;
一心诸心,自然圆备。
法性法尔,非情所知;
三谛性名,非言可述。
问:「一念至促,诸法至多,为心与法俱,为心将法异」?
答:「心与诸法,不可思量。
心与诸法非俱,心与诸法非俱。
俱即如囊贮物,异即似体生疣。
须知即法,论心是法,无前无后,非纵非横。
茍其不然,何名心妙」。
问:「前云佛法高绝难窥,及乎置佛论心,何以却论佛界」?
答:「前之正论极果,所以推高。
今是克示心因,性具佛界。
良以果隔难显,因通易知,故约一念心因,圆具十法界法」。
问:「佛界与佛性之名,有何同异」?
答:「此则一往,似有通别。
佛性乃圆通十界,佛界乃局在一方。
还须界界互通,方为穷理尽性」。
问:「佛性理通十界,地狱三途,云何名佛性耶」?
答:「天台所谈佛性,与诸家不同。
诸家多说一理真如,名为佛性。
天台圆谈十界,生佛互融,若实若权,同居一念。
一念无念,即了因佛性;
具一切法,即缘因佛性;
非空非有,即正因佛性。
是即一念生法,即空、假、中。
在理名三因,在果名三德,圆妙深绝,不可思议,名心法妙也」。
上来略谈「妙法」两字,其次欲解「莲华」,文义稍长,此日台旆临筵,恐烦尊听。
摩诃止观义题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天竺别集》卷下
所举《摩诃止观》,即天台智者己心妙證圆顿佛乘举行之枢妙,目为《止观》;
存梵音之兼富,复号《摩诃》。
宗一代之圆经,的指《法华》之妙部。
广开顿解,亘涉六章;
克示圆修,历陈十境。
妙观明白,揽十法以成乘;
宝所坦夷,驾大车而进趣。
然则章门浩渺,即座难陈。
既其文义交通,提纲可见,诚谓牵纲目动,振领毛随。
何者?
正观则一部文心,妙境乃十乘行体。
若了斯旨,众义泠然。
所言妙境者,妙即褒叹玄微,境即诸法实相。
境不称妙,未异权乘;
妙不容鹿,何名绝待?
故泛论诸法,尽是大车。
曾不间于色心,亦何分于情器?
《大品》则色香中道,《华严》则尘刹遮那。
良由万法虚融,故得一尘圆遍。
然若克论修观必观,先约内心心境。
若融则十种明心,首示则三科简识。
为正观白牛之妙运,作道品宝炬之庄严。
合百界以无遗,曜千如而顿在。
故使一家谈理,百代未闻。
若非修性自他,不具彰其德用;
未收生佛依正,不足显彼圆融。
故今观一念阴心,须分三种境相:一者理性境,二者修德境,三者化他境。
言理性则一念性体,万法顿圆。
百界色心,无毫釐而不具;
三千因果,无针芥而修成。
不谈迷悟之端,岂涉晦明之变?
故彼净秽,一一色心,若秦鉴之顿彰,犹帝珠之互现。
若一念无念,则诸法皆空。
茍亦非空,则诸法咸假。
空假不二,法尔常中。
语境则三谛宛如,论理则三因具足。
荆溪云:「三千即空,性了因;
三千即假,性缘因;
三千即中,性正因。
空、假、中,本从境称;
正、缘、了,复受因名。
应知若对修成三,此则但名性一
若修性开九,此则正是性三。
不然,何以照性起修,使万行咸成无作;
由修显性,了三德全异有为?
普现色身,顿应法界。
念念三业,化化无穷。
若非三千空假中,安能成兹自在用」!
问:「荆溪释此一文,特引阐提不断性善,诸佛不断性恶,意何所显」?
答:「对修研性,意显性常。
善恶二途,不出十界。
修恶之极,莫若阐提
修善之穷,岂过诸佛!
二人论性,善恶俱存。
性善且对阐提,性恶且论诸佛。
二人不二,三千理均。
故得阐提有成佛之期,诸佛有无谋之化。
《金刚錍》云:『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
毗卢身土,不离下凡之一念』。
不达此意,徒说唯心,岂同熏种梨耶?
神通应物者也」。
二明修德境者,盖约三千性净,三谛体冥。
二执元无,百非本绝。
为我众生久惑,性计万端,遂谈一念无生,四句离著。
然立此修境,略有四意:一者谓示三千三谛,性境本空,虽四性无生,而三千常住。
二者为显事虽顿具,性本自然,若非照性明修,妙理无容自显。
三者虽三千而常寂,虽二空而不无,与夺双忘,事理清净。
四者为彰生境通,为九法之依,虽立双修之名,而但成于妙境。
然此四意,初二多从空假,后二唯在于中。
前既约性德具三,修德具三亦尔。
问:「此中三者,得约了因开三意否」?
答:「据顺二空,顿忘四性,专以推检为能,多以荡著为用。
对后化他,即是开三成九,此之离合,但就性论。
既是圆顿性三,何妨约三开九。
况将行体,更无异途,如不思议境,境即是观,即斯意也」。
第三化他境者,忘惑则四句俱寂,赴机则四悉繁兴。
盖由法性虚通,语默未之有碍;
真如无住,自他以之同时。
故理虽无名,应众名而逗物;
境虽无相,垂众相以赴缘。
涌若珠玉,照同宝鉴。
盖是即中之假,方应用以无穷;
虽假而空,乃运为而常寂。
若身若说,不离三因;
若自若他,宁乖一性!
《经》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又云「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皆斯义也。
问:「此中方明妙境,何以便说化他」?
答:「既许一念三千,三千何所不摄?
刹那百界,何所不该?
既知界界互通,感应自然斯立
性德一念既尔,果满百界亦然。
念念三业交参,身土互现,非由性具,果用何施?
故令自行化他,显成妙境,意在兹也」。
三衣辨惑篇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金园集》卷下
佛制法衣但三,一曰安陀会,二曰郁多罗僧,三曰僧伽梨。
此三法衣,定是出家之服,非在家者所被。
僧祇云三衣者,贤圣沙门标识,非俗人所为。
《智论》云佛圣弟子住于中道,故著三衣。
外道裸形无耻,白衣多贪重著。
《杂阿含》云修四无量者,并剃发服三法衣而出家也。
据斯以知,定非俗服。
世云《梵网经》有通俗著者,人见彼经广列王臣道俗,尽得受戒,应教身所著袈裟等言,便令士女受菩萨戒者,著七条衣。
观彼经文,未必全尔。
袈裟正翻为染,或翻卧具。
据翻染者,祗是通制。
道俗受戒,须服坏色,恐其染同特艳,乖于法制,乃云应教身所著染,皆使坏色。
或有风俗不可尽制,而出家菩萨必须染坏,故复文云比丘应与俗服有异,何曾通俗著七条衣?
或翻卧具者,南山云三衣总名,《梵网经》云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即其文也。
若尔者,又何妨袈裟之语,别在出家,亦即文云比丘皆应与俗服有异。
天台藏法师章疏,俱作染坏义释,并无通俗三衣之说。
虽《方等经》中通俗修忏入道场时,许著三衣,但是单缝,不许却刺。
佛言此三衣者,一名单缝、二名俗服。
荆溪师云,若却刺者,即是大僧受持之衣,是故此衣应须别造。
世有借出家人衣,深为未可。
故知虽三衣,非出家服。
信其《梵网》若已许著,《方等》何故要须单缝,乃至《阿含》佛令取阿难、郁多罗僧、与婆四吒女著等?
此出自圣意,暂尔赴机,灭后下凡,须依定制。
一切戒律,《涅槃》重宣,最后之言,方为揩定,三衣许俗,彼经无文。
馀或云攘灾免厄,许与小片。
至如戏女暂挂,猎师假被,或云得四寸而饮食斯充,挂一片而罗刹不啖。
盖显三衣之功用,非许四民之受持。
出家闲邪之人,尚昧持衣之轨;
在尘烦杂之众,宁知奉法之仪?
南山云:「若受用有方,则不生罪戾;
必领纳乖式,便自陷深愆。
一生无衣覆身,一死自负圣责,何虑无恶道分」!
观斯之言,自坐深过,忍将非法,误累在家。
更有愆妄,不能缄默,多见道俗,竞挂络子。
滥觞久矣,滋彰近矣。
且三衣五纳,制听二典;
络子名状,出自何文?
设以三衣破片而回作者,比丘衣损祗合补治,令不失受持,岂容被其破片,更立异名,何殊遭贼失衣比丘乎?
或云院内执作,暂挂无妨者,安陀会正是院内之衣,何不著耶?
至于俗家弟子,若免灾厄,不应常挂袈裟之片。
若许常挂,何不全许三衣,而但许一片耶?
南山引僧祗龙著袈裟,免金翅难,乃云必不顺教,则所被无力。
袈裟违教尚云无力,况今络子持新裁染,公然制造,若名若体,全是非法,验知被挂,得罪无福。
今略书三种违教之咎,庶几读之,宥过无大,必改为善。
一者络子名体,都无所载。
制听二教,一切所无。
既乏五功,滥参三贱,违教之责,冥报非虚。
二者制听二教,唯佛一人。
自菩萨声闻,述而不作。
今既自制络子,仁者便是佛耶?
三者随外道辈,非佛者流。
南山云以杂色线缝于衣上作条幅者,是外道法,结偷阑遮。
况乎造非法衣,殊乖先制,非外道辈,斯何人哉?
幸愿四方道人行大乘者,读文寻意,莫守己情。
担麻弃金,殊非智者;
革弊从正,斯则达人。
应知无上佛乘,解无道俗传持之轨。
诚在律仪、涅槃,扶律谈常,正在于此。
律范若坏,法假谁传?
岂生为人,不护眼目,断常住命,非旃陀罗耶?
昔静霭法师值周武行虐,自恨不能护法,出家奚为,乃坐石奋力,遍身剖肉,引肠挂树,以手捧心而卒。
呜呼,古贤护法其若是乎!
我等既敩未能,宜守法制,莫致毁损,殃坠自他矣。
景德四年丁未十月二十二日,东掖山传天台教观沙门遵式撰述。
往生净土决疑门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乐邦文类》卷四
决疑者,疑为信障。
世间小善,尚不能成,况菩提大道乎!
古今诸师归心净域者,或制疏解经,或宗经造论,或随情释难,或伽陀赞扬。
虽殊途同归,而各陈所见,动盈编帙,寻究良难。
今统彼百家,以三疑收尽:一疑师,二疑法,三疑自。
一疑师者,师有二种。
一邪外等师,倒惑化人,非所承也。
二正法之师,复有凡圣因果。
凡及因位,容有未了,犹清辩谓今弥勒未是遍知,俟龙华道后方复问津,即其事也。
今显示西方令回向者,唯果佛圣师、释迦如来,及十方诸佛。
出广长舌,说诚实言,赞劝往生,更何所惑!
二疑法者,佛法有二。
一者小乘不了义法,二者大乘了义法,大乘中复有了不了义。
今谈净土,唯是大乘了义中了义之法也。
且小乘经部,括尽贝书,曾无一字赞劝往生他方净土,故《天亲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此即明据也。
问:《小弥陀经》等,皆说彼国有声闻弟子,及《鼓音王经》云,佛母名殊胜妙颜,亦应复有女人。
答:佛母且指初降生时。
正觉已,国土随净,必无女人。
其母或转成男子,如此方龙女;
或复命终,如悉达母。
有人注论,引此经文而云彼土亦有女人者,非也。
声闻如《观疏》及《十疑论》和会。
今明大乘,复有三种。
一者三乘通教,此则门虽通大,类神二乘。
又当教菩萨虽复化他,净佛国土化毕,还同二乘归于永灭。
净土深理,非彼所知,非了义也。
二者大乘别教,此明大乘独菩萨法,虽谈实理,道后方證,因果不融。
净土则理外修成,万法乃不由心具。
虽尘劫修道,广游佛刹,指彼净土因果,但是体外方便,斯亦未了。
三者佛乘圆教,此教诠旨圆融,因果顿足。
佛法之妙,过此以往,不知所裁也。
曰:「十方谛求,更无馀乘,唯一佛乘」。
斯之谓与?
是则大乘中大乘,了义中了义。
十方净秽卷怀,同在于刹那;
一念色心罗列,遍收于法界。
并天真本具,非缘起新成。
一念既然,一尘亦尔。
故能一一尘中一切刹,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心尘复互周,重重无尽无障碍,一时顿现非隐显,一切圆成无胜劣。
若神珠之顿含众宝,犹帝网之交映千光。
我心既然,生佛体等,如此则方了。
回神亿刹,实生乎自己心中;
孕质九莲,岂逃乎刹那际内!
茍或事理攸隔,净秽相妨,安令五逆凡夫,十念便登于宝土,二乘贤辈,回心即达于金池也哉!
信此圆谈,则事无不达;
昧斯至理,则触类皆迷。
故《华严》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
一切世间中,无不从心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又《起信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
《十六观》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乃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又《般舟三昧》云:「佛是我心,是我心见佛,是我心作佛等」。
谈斯旨者,大乘卷中粲然可举。
至若《法华》妙部,如来亲记往生;
《华严》顿谈,普贤躬陈回向。
是知弥陀因地,观此理而大誓普收;
释迦果成,称此理而广舌深赞。
十方三世,莫不咸然。
问:如上所明,妙理圆极,为世人尽须观行,然始生耶?
答:此不然也。
今但直决疑情,令知净土百宝庄严、九品因果,并在众生介尔心中。
理性具足,方得今日往生事用,随愿自然。
是则旁罗十方,不离当念,往来法界,正协唯心。
免信常流,执此非彼。
其行愿之相,正在次门,非此所问。
九品生相,各有行类,上辈三品须解须行,故文云「汝行大乘解第一义」,即其人矣。
若今之学者,见贤思齐。
企金座而高升,唯妙观而是托。
若其中下之流,六品生因,只是精持禁戒,行世仁慈。
乃至下下品生,本是恶逆,十念情诚,便生彼国。
但能知有净土,尽可回心。
茍不然者,宁容九品之差降也?
三疑自者,问曰:我是博地凡夫,世缘缠盖,云何此身生诸佛净土,入贤圣海,同正定聚耶?
释曰:若了如上法性虚通,及信弥陀本愿摄受,但勤功福,宁俟问津!
况十念者得生,唯除五逆及谤正法。
又定心十念,逆谤亦生。
今幸无此恶,而正愿至求,夫何惑矣!
施食正名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金园集》卷上
《施食》一经,凡两译,共三名。
一曰「救面然」,二曰「救拔焰口」,三直云「施饿鬼食」。
吴越诸寺,多置别院,有题榜「水陆」者,所以取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之谓也(世言施水陆无主孤魂者,理出诱俗,言不涉教。)
有题「解食」者,所以取诸摩提伟器之度,显变之大,非器食于其中也。
有题「冥道」者,所以取诸鬼类,别他趣也。
天其冥乎?
人其冥乎?
畜其冥乎?
夫燕雀以虫粒自充,牛羊以水草而足,泥黎咀铜铁而不暇,提婆饮甘露而有馀。
生生之方既殊,服味之品万计,唯其鬼党,伺人庙食。
故大慈诲以密教诅少令多而博济之。
至若山海之仙,莫贵匪人,莫高匪天,不我类焉。
且能显晦飨夫粒食,于以求之,但小出鬼之上。
梁天监,天下止杀,乃用相似佛法,设六道之祭,代江东淫祀,蔬食菜羹,免我牺羊。
今之承之,既非彝训,不能无考。
故牟尼有言,曰:「人死祀之,魂为鬼,则歆其食矣,他趣亡诸」。
又诸无疑圣弟子曰:「六趣各有自尔之力,唯鬼能变食耳」。
《诗》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故大圣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过此已往,则未知所裁。
晨朝十念法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乐邦文类》卷四
修净业者,须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
尽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
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惟长惟久,气极为度。
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
如此十气连属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
故名此为十念者,显是藉气束心也。
尽此一生,不得一日暂废,唯将不废,自要其心,必生彼国。
作此念已,发愿回向云:「我弟子(某甲)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
我今正念,称如来名,经十念顷,为菩提道,求生净土。
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我今自忆此生已来,不造逆罪,不谤大乘,愿此十念,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净因增长。
若临欲命终,自知时至,身不病苦,心无贪恋,心不倒散,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持金台来迎接我。
如一念顷,生极乐国,华开见佛,即开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念佛方法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乐邦文类》卷四
夫大觉世尊,以四种法度诸众生:一者示现相好,令观察者发菩提心;
二者示现说法,令得闻者开悟入道;
三者示现化事,令见闻者获诸法利;
四者名号流布十方,令其闻者执持系念罪灭,善生而得度脱。
今言念佛者,或专缘三十二相,系心得定,开目闭目,常得见佛;
或但称名号,执持不散,亦于现身,而得见佛。
此间现见多,是称佛名号为上。
怀感法师,一向称阿弥陀佛名号而得三昧,现前见佛。
故今普示称佛之法,必须制心,不令散乱,念念相续,系缘名号,口中声声,唤阿弥陀佛。
以心缘历,字字分明,使心口相系,若百声若千声若万声,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等。
但是称佛名时,无管多少,并须一心一意,心口相续,如此方得一念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若不然者,灭罪良难。
若恐心散,须高声疾唤,心则易定,三昧易成。
感法师《决疑论》中,引《大集日藏经》云:小念见小佛,大念见大佛。
《论释》曰:大念者,大声称佛也。
小念者,小声称佛也。
斯则圣教,有何惑哉!
奉劝今诸学人,唯须厉声念佛,三昧易成。
小声称佛,遂多驰散,此乃学者方知,非外人能晓也。
此又与天台智者大师《释观经》中罪人临终十念称佛,灭地狱火,得生净土,其意宛同。
如云是心虽少时,而力猛利,谛心决断,胜百年愿力。
是心名为大心,不惜身命,名为健人也。
彼云大念,此云大心;
彼云厉声,此云猛利不惜身命;
彼云小声多散,此云胜百年愿力,岂非皆令猛利?
大声称佛,虽少而功多;
若小声称佛,虽多而功少,故云十念能胜百年。
今时多见世人称佛都不精专,散心缓声,遂致现世成功者少,临终应事稀。
故今特示此法,切劝凡念佛时,一心不乱,高声唱佛,声声相续,不久成功也。
校量念佛功德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乐邦文类》卷四
《大般涅槃经》云:「假使一月常以衣食供养一切众生,不如有人一念念佛所得功德十六分之一。
假使锻金为人,车马运载,乃至众宝各满百数,以用布施,不如发心向佛举足一步。
假使有人以大象车,尽载大秦国中种种珍宝及以璎珞,数各满百,以用布施,犹亦不如发心向佛举足一步。
若以四事供养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犹亦不如发心向佛举足一步所得功德无量无边」。
普劝在家信心士女,每日晨朝著衣净心,瞻礼佛像,如见真佛无异,莫令一日空过。
设使公私忙急,亦须标心,略入佛堂,烧香顶载,所贵举一步向佛。
若有闲暇,朝暮莫舍,不拘早晚。
请观一念念佛及举足向佛一步功德,如此殊胜,何况步步念念,旋绕念佛,所灭罪障,所得功德,不可思议。
往生坐禅观法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乐邦文类》卷四
欲修往生观者,当于一处绳床西向,易观想故,表正向故,加趺端坐,项脊相对,不昂不伛,调和气息,定住其心。
然所修观门,经论甚多,初心凡夫,那曾遍习。
今从要易想,略示二种,于二种中,仍逐所宜,未必并用。
其有于馀观想熟者任便,但得不离净土法门,皆应修习。
所言二种,一者扶普观意坐已,自想即时所修计功,合生极乐世界,当便起心生于彼。
想于莲华中结加趺坐,作莲华合想,作华开想。
当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
想作眼目开,想见佛菩萨及国土,想即于佛前坐听妙法,及闻一切音声,皆说所乐闻法,所闻要与十二部经合。
作此想时,大须坚固,令心不散,心想明了,如眼所见,经久乃起。
二者直想阿弥陀佛丈六金躯,坐于华上,专系眉间白毫一相,其毫长一丈五尺,周围五寸,外有八楞,其毫中空,右旋宛转,在眉中间,莹净明彻,不可具说,显映金颜,分齐分明。
作此想时,停心注想,坚固勿移。
然复应想念所见,若成未成,皆想念因缘,无实性相。
所有皆空,一如镜中面像,如水现月影,如梦如幻,虽空而亦可见,皆心性所现所有者,即是自心。
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即痴,无想即泥洹,心有心无,皆名有想,尽名为痴,不见法性
因缘生法即空假中,不一不异,非纵非横,不可思议。
心想寂静,则能成就念佛三昧,久而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