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周易讲义 南宋 · 袁说友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九、《永乐大典》卷三五○七
初六「履霜坚冰」止「至坚冰也」。
臣闻《坤》卦六爻皆阴,而「初六」为阴爻之初,盖阴气之微也。
如初寒之时,有微霜之至。
作《易》者因阴气方萌之始,而有防微杜渐之戒,以深明天下之事,当谨其始,以虑其终。
始之能谨,则终无忧矣。
譬之履践至微之霜,日积一日,苟不知戒,则自微至著,遂成坚冰。
此盖驯致必然之理也,圣人戒焉。
故曰:「履霜坚冰至」。
而《象》复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
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其辞切,其戒深。
大而为天下国家,小而一身之行事,苟微之不能防,则如履霜之不戒,将必致于滋蔓而难图,固结而不可解。
是岂一手足所能求哉?
如坚冰然,其去难矣。
圣人知之,虽小不善而不敢为,虽一小人而不敢用。
纤微之累德,其去之必速;
毫发之微眚,其改之也必亟。
以此处己,以此治人,又焉有驯致坚冰之道哉(《永乐大典》卷三五○七。)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象》曰:「六二之动」止「地道光也」。
臣闻《坤》卦,地道也,臣道也,故六爻以臣道言
《坤》之六爻,惟六二之爻尽臣道之美。
盖居下卦之体,于臣道为顺,又处一体之中,于位不敢过。
而又以阴居阴,所以尽人臣之道者全矣,于是得以大其直之道。
夫六二在中位为正,故曰直;
尽臣道为义,故曰方。
直方之大,得于天性之自然,不待修习,而用此无不利,故《象》复申言之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
有臣如此,上而事君,下而处己,无愧于坤之顺承乎天,臣道斯有光矣,故曰:「地道光也」。
然则欲为臣,尽臣道,在乎法《坤》爻六二之动而已矣。
汎论易 南宋 · 杨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二二、《慈湖先生遗书》卷七
汲古问:「三《易》经卦皆八,何以所首不同?
或谓《乾》、《坤》其《易》之门,但当以《周易》为正,果可如此说否」?
先生曰:「今之言《易》者必求本于《乾》、《坤》,陋矣。
但见《周易》之书,不见《连山》、《归藏》之书,故必首《乾》次《坤》。
不知《连山》首《艮》重《艮》,故曰《连山》;
《归藏》首《坤》,故曰『坤乾之义』。
连山》,夏后氏之《易》;
《归藏》,商人之《易》。
至矣哉!
合三《易》而观之,而后八卦之妙,大《易》之用,混然一贯之道,昭昭于天下矣。
三才皆《易》也,三才之变非⚋则━,非⚋则━,或杂焉,或纯焉。
纯焉其名《乾》、《坤》,杂焉其名《震》、《坎》、《艮》《、巽》、《离》、《兑》,皆是物也。
一物而八名也,初无大小优劣之间也。
形则有大小,道无大小;
德则有优劣,道无优劣。
或首《艮》,或首《坤》,明乎八卦之皆《易》也。
《易》道则变一而为八,其变虽八,其道实一。
杜子春曰:『《连山》宓戏,《归藏》黄帝』」。
先生问汲古曰:「《易》卦诸《彖》言『大矣哉』,曾讲究否」?
汲古对曰:「《彖》言『大矣哉』,皆定卦,不知当何如看」?
先生乃指诲曰:「《易》卦诸《彖》言『大矣哉』者十二卦,《豫》、《遁》、《姤》、《旅》言『时义』,《随》言『随时之义』,岂他卦皆无时义哉?
岂他卦之时义皆不大哉?
《坎》、《睽》、《蹇》言『时用』,岂他卦皆无时用哉?
岂他卦之时用皆不大哉?
《颐》、《大过》、《解》、《革》言『时』,岂他卦皆非时哉?
岂他卦之时皆不大哉?
六十四卦皆时也,皆有义也,皆有用也,皆大也。
『大矣哉』,盖叹其道之大,有言不能尽之旨。
事无大小,无非《易》道之妙。
圣人偶于此十二卦发其叹,非此十二卦与他卦特异也。
使每卦而言,则不胜其言。
愚者执其言,智者通其旨,岂特六十四卦皆可以称『大矣哉』,虽三百八十四爻亦皆可称『大矣哉』。
圣人于《豫》、《随》、《遁》、《姤》、《旅》则犹有义之可言,至于《颐》、《大过》、《解》、《革》则既不曰义,又不曰用,止曰时而已矣,何以曰『大矣哉』?
此正以明天地无一物一事一时之非易。
学者溺于思虑,必求其义。
圣人于《颐》、《大过》、《解》、《革》尽捐义、用,止言其时,而叹之曰『大矣哉』,使学者无所求索,不容钩深,即时而悟大哉之妙,则事理一贯,精粗一体。
孔子何思何虑,文王不识不知,信矣」!
六十四卦皆可以言「元亨利贞」,圣人既于《乾》言之,又于《坤》言之,又于《屯》言之。
圣人于此,谓学者可以意通之矣,故自《蒙》而下,或言其一,或言其二,或言其三,至《随》又全言之,《临》又言之,《旡妄》、《革》又言之,亦偶于此数卦而复言,非此数卦之特异也。
亦恐学者执《乾》、《坤》、《屯》之卦异于馀卦,故复于此言之,以破其疑。
于《坤》曰「牝马之贞」者,于以明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柔顺勤行之正也。
刚阳在上,无为而佚,君之道也;
柔阴在下,有为而劳,臣之道也。
君臣之分不同,而道则通也,在君则刚则佚,在臣则柔则劳,一也。
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无二贞也。
子思曰:「天地之道,其为物不贰」。
使牝马之贞果劣于《乾》,则《屯》不言牝马,又大于《坤》乎?
虽庸人孺子知其不然也。
而先儒率尊《乾》而卑馀卦,非明乎《易》者也。
《归藏》首《坤》,则《乾》又劣于《坤》乎?
学者不知《连山》、《归藏》,是以蔽于斯义。
或者又曰:他卦言「元亨利贞」者,《彖》释曰「大亨以正」,与《乾》、《坤》不同,何耶?
曰:此亦会通之义也。
元有始义,有大义,以始明之可也,以大言之亦可也。
《乾·彖》亦曰「大哉」,无不可者。
《文言》虽列而四之,而又曰乾元者,始而亨者也,是又合元与亨而为一也。
《彖》举乾元以统亨利贞,则四德之名虽殊,而实同也。
《屯》、《随》曰「大亨贞」,又与馀《彖》不同,亦随卦发明大《易》之道,不可以一端拘也。
六十四卦皆《易》也,六十四卦皆元也,皆亨也,皆利也,皆贞也。
圣人偶有所言,偶有所不言,随意发明,举一隅,三隅可反也。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欲详其言,虽伏羲、文王周公孔子系《易》之辞至于今不已,犹不得而尽也。
且诸卦间有赞辞曰「大矣哉」者,所以叹其道之至大,所以明《易》之道也,非独此数卦者有《易》之道,馀卦无也。
虽庸人孺子知其不然也。
自《坎》、《遁》、《睽》、《蹇》、《旅》皆可以言「大矣哉」,而况于他卦乎?
元亨利贞犹是也,今夫人一话言何从而始乎?
非元乎?
一念虑何从而始乎?
非元乎?
日用应酬,变动不穷,非大亨乎?
咸有利焉,非利乎己,则利乎物。
又有正焉,正则行,邪则否;
正则利,邪则害。
自一人之身,一日之中,元亨利贞咸具焉,而况于他乎?
一以贯之,物物皆易,事事皆易,念念皆易,句句皆易。
号名纷然变化,杂然无一非易。
汲古问:「《易·乾卦》云:『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先儒谓学聚问辩,进德也;
宽居仁行,修业也。
此言如何」?
先生曰:「学贵于博,不博则偏,则孤。
伯夷惟不博学,虽至于圣,而偏于清。
柳下惠惟不博学,虽至于圣,而偏于和。
学以聚之,无所不学也。
《大畜》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
《语》曰:『君子博学于文』。
有疑,疑问,欲辨明其实也。
辨而果得其实,则何患不宽?
何患不仁?
然圣人垂训所以启后人,后人问辨未得其实,而自以为实者多矣,故谆复而诲之。
诲之以宽,则凡梏于己私,执于小道者,庶其有警。
孟子曰:『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
此犹未足以尽宽之至大。
《传》曰『范围天地之化』,庶乎其宽矣,然此犹可言而及者,犹有涯畔,未足以尽宽之至。
孔子曰『言不尽意』,又自谓『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此非训诂之所能解,非心思之所能及。
然则宽即仁,仁即宽。
而圣人复言仁者,以人之学道固有造广大之境,未尽其妙而止辍,溺于静止而无发用之仁,故卒曰仁以行之,如四时之错行,如雷霆风雨之震动变化,而后可以言仁。
未至于此,则犹未可以言仁也」。
《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直心而往,即《易》之道。
意起则支,而入于邪矣。
直心而行,虽遇万变,未尝转易,是之谓方。
凡物圆则转,方则不转。
方者特明不转之义,非于直之外又有方也。
夫道一而已矣,言之不同,初无二致。
是道甚大,故曰大。
是道非学习之所能,故曰「不习无不利」。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习者勉强,本有者奚俟乎习?
此虽人道,即地之道,故曰「地道光」也。
光如日月之光,无思无为,而无所不照。
不光明者入于意,支而他,不直方大,昏,不利。
六三「含章可贞」,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臣道也,妻道也。
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或者往往于是疑其为小,故圣人特发之曰「知光大」也。
道一而已,初无大小。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亦此道也。
方时闭塞,义当括囊而谨,《易》道之见于《坤》,见于谨者也。
二言《坤》道之正,五言《坤》道之盛。
他卦之五多明君象,至于《坤》,则臣道也,故五止言臣位之极盛。
黄者中之象,言乎得其中道也,故曰「通理」。
言理以明中,非中自中、理自理也。
裳者下服,言乎正人臣之位,居人臣之体也,故曰「正位居体」,明乎得道者能守分而不犯,此非设饰者所能。
由中而发,发于文为,故曰「元吉,文在中也」,言乎文非外饰,乃自中诚而著也。
之事,人咸信之,不疑其为非,信其诚也。
王莽设饰,故卒罹大祸。
初之「履霜」,微之道也;
上之「龙战」,道之穷也。
皆《易》之道,而有昏明邪正之辨也。
《坤》之用六,即《乾》之用九,九六不同而用同。
《乾》造始,《坤》代终,始终不同,而其大则同,故曰「以大终」也。
「至哉」之《坤》,即「大哉」之《乾》也,名分不同,而道同也。
为妻为臣而失道,则不永,则不贞;
得其道者贞。
二三四五皆能用六,惟上六不能用。
六反为六所用,为形体所使,为势位所动,故凶。
初亦不能用六,故为霜为冰,为不善之积。
能辨之于早,则能用之矣。
汲古问:「《易·蒙卦》《象》曰『君子以果行育德』,何以谓之果」?
先生曰:「果者,实之谓。
德性,人之所自有,不假于求,顺而行之,无有不善。
有行实焉,行亏则德昏矣。
德性无体,本无所动,本不磨灭。
如珠混沙,而失其明;
如水不浊,则性不失矣。
顺本正之性而达之,是谓果行,所以育德」。
汲古问:「蒙何以养正」?
先生曰:「蒙者,不识不知,以养正性」。
需得其道,必得所需;
需失其道,必无后获。
需,待也。
彼此相孚则应矣。
人所需待,多动乎意,非光也。
光如日月之光,无思无为,而无所不照,此之谓。
道如此,则人咸信之,故曰「孚」。
如此,则得所需矣,亨矣。
得所需亨通,或放逸失正,故又曰「贞,乃吉」。
孚与光与正本非三事,以三言发明道心。
一动乎意,则不孚,不光,不正,谓之人心。
故舜曰「人心惟危」,明其即入于邪,入于凶祸。
「《小畜》,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
健而巽,刚中而志行,乃亨」。
以小畜大,以臣畜君之道也。
畜有养义,有止义。
以下畜上,非势之顺者,而有道焉。
非柔则不敬不顺,非得位则不可以有所行。
岂有居下位而可以行畜君之事者乎?
惟柔虽得位而人心不悦,虽悦而不至于上下皆悦而应之,亦不能以畜君。
天下事未有人心不悦而能行者,而况于畜君乎?
故必上下之心咸应之乃可。
其德健则力足以行事,而无困慑不继之患。
巽则顺入乎君心,刚则物莫能变,中则不偏不倚。
刚中两言,足以发明道心之本。
人臣能健能巽,而中无其本,亦不能致亨健矣。
巽矣,刚矣,中矣,或所畜之君虽略相应而谏不尽行,言不尽听,则臣亦不可谓得行其志,亦不能亨。
于戏!
物情事理如上所序,节节如此,曲折如此,乃《易》之道也。
虽柔得位,以明六四之象;
众阳咸应,有上下应之象。
下《乾》,健象;
上《巽》,巽象;
刚中,二五之象;
四五刚柔相得,有志行之象。
非象自象,道自道也。
此正《易》道之见于《小畜》六画者然也。
《象》著其象,《彖》发其义。
所谓柔也,得位也,上下应也,健也,巽也,刚也,中也,志行也,非每事而致其力也。
合是数者,以发明《易·小畜》之道。
得《易》道之全者,自能当《小畜》之时,尽《小畜》之义,自与此《彖》辞无不合。
有一不合,必于道有亏焉。
齐景公晏子之对,作君臣相悦之乐。
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此亦《小畜》之小亨也。
何者?
晏子犹未有刚中之大本故也。
《易》者,天下之大道,圣人之大道,虽甚贤者未能尽也,虽高明之士已得大本,而物情事理委曲万变,往往疏略,不能皆尽。
孔子自谓「加我数年,五十学《易》,可以无大过」,明知夫《易》者,大圣人之事,变应无穷之道,晚年成德,乃可学也。
汲古问:「先儒谓『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此一句最不可以言语解,而可以身反观。
天地以生物为心,人能于善心发处,以身反观之,便见得天地之心。
此说如何」?
先生曰:「三才之间,何物非天地之心?
何事非天地之心?
何理非天地之心?
明者无俟乎言,不明而欲启之,必从其易明之。
所以启之万变万殊,不可胜纪,难以明指。
阳穷上,剥尽矣,而忽反下而复生,其来无阶,其本无根。
然则天地之心,岂不昭然可见乎?
天地之心即道,即《易》之道,即人之心,即天地,即万物,即万事,即万理,言之不尽,究之莫穷。
视听言动,仁义礼智,变化云为,何始何终?
一思既往,再思复生。
思自何而来?
思归于何所?
莫究其所,莫知其自,非天地之心乎?
非道心乎?
万物万事万理,一乎?
二乎?
此尚不可以一名,而可以二名乎?
通乎此,则变化万殊,皆此妙也。
喜怒哀乐,天地之雷霆风雨霜露也;
应酬交错,四时之错行,日月之代明也。
孔子曰『哀乐相生』,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
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
于戏,至哉!
何往而非天地之心也」?
汲古问:「《说卦》云『离为甲胄』,何也」?
先生曰:「刚在外以卫己,取其外实中虚也」。
汲古又问:「古之兵用皮为甲,秦汉以来改用铁,岂非后人多好战,故以铁为之乎」?
先生曰:「函人为甲,犀甲兕甲合甲。
革坚者支久,惟革之足以当矢刃者,以其柔胜刚也。
后世易之以铁,岂古圣不如后人之智?
尝以问诸军将,曰:『蛮人用皮甲,若大国用之,则不威重尔,实不如革也』」。
众人见天下无非异,圣人见天下无非同。
天地之间万物纷扰,万事杂并,实一物也。
而人以为天也,地也,万物也,不可得而一也。
不可得而一者,睽也。
睽,异也。
故不可得而一者,众人之常情;
而未始不一者,圣人之独见。
非圣人独立此见也,天地万物之体自未始不一也。
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惟人执其途而不知其归,溺其虑而不知其致,夫是以见其末而不见其本,转移于事物而不得其会通。
圣人惧天下遂梏于此而不得返,故发其义于《睽》之《彖》。
夫天穹然而上,地隤然而下,可谓甚相绝,圣人则曰其事同也。
今考天地之事,阴阳施生,同于变化,同于造物,谓之同,犹无足甚疑;
至于男女,断然不可以为一人。
圣人将以明未始不一之理,则亦有可指之机,曰,其志未始不通也。
夫以男女之不可以为一人,而今也其志则通,通则一,然则谓之一可也。
又岂特男女之若可以说合者为然,举天下万物,如鸢之飞至于戾天,鱼之跃乃不离于渊,孰知鸢之所以飞者即鱼之所以跃者也?
林木之乔耸,砌草之纤短,判然,则性之不同,而体质之殊绝也。
孰知夫木之所以为乔而耸者,即草之所以为纤而短者也?
苟于此而犹有疑,则试原其始。
木之未芽,草之未甲,木果有异于草,草果有异于木乎?
天者吾心之高明,地者吾心之博厚。
男者吾心之乾,女者吾心之坤。
万物者,吾心之散殊,一物也。
一物而数名,谓之心,亦谓之道,亦谓之易。
圣人谆谆言之者,欲使纷纷者约而归乎此也。
汲古问:「《益卦》《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或以为雷行风从,相资而相益,此说是否」?
先生曰:「见善则迁,有过即改,当如风雷之疾,如此则获益也。
人谁无好善改过之心?
或有以为难而不能迁改者,患在于动意。
惟能不动意,则虚中无物,如镜如空,何善之难迁?
何过之难改?
舜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禦者,以舜之道心精一,故无有阻滞也」。
先生曰:「圣人不贵无过,贵改过」。
汲古对云:「故夫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
先生曰:「世之学者多溺于空寂,以自讼为非道,岂圣人以非道教人」?
汲古遂蒙先生书七言以示诲云:「能见其过内自讼,谁知此是天然勇。
多少禅流妄诋诃,不知此勇不曾动」。
又书六言云:「竞业初无蹊径,缉熙本有光明。
自觉自知自信,何思何虑何营?
镜里人情喜怒,空中云气纡萦。
孔训于仁用力,箕畴王道平平」。
《鼎·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
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
诸儒多求象外之义,必求以木巽火之义,又求圣人亨以享上帝之义,又求大亨以养圣贤之义。
不得其义,遂穿凿其说。
不知《彖辞》所言甚明甚正,不必他求。
「鼎,象也」,言《鼎》卦俨然有鼎之象,有腹,有足,有耳,有铉。
「以木巽火」,言其亨饪也。
即以木巽火,即大《易》之道;
即亨饪,即大《易》之道。
圣人亨于鼎以享上帝,此外亦无说,此即大《易》之道;
使有说,则不足以享上帝矣。
胡不闻「文王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乎?
养圣贤则不一而足,所亨多矣,故曰「大亨」。
自大亨之外,亦无说,此即大《易》之道也。
学者于《易》之书每求其说,每求其义。
至于「巽而耳目聪明」以下则有义矣,自「鼎象也」以下无义之可言也,呜呼!
天地间何物非《易》?
何事非《易》?
何义非《易》?
诸儒惟知有说有义之为《易》,不知无说无义之为《易》。
说犹无可言,义犹无可说,而况于无说而彊凿其说,无义而彊起其义乎?
深悟无说无义之为《易》,则庶几乎入何思何虑之妙,明大《易》一贯之旨矣。
《易》曰「艮其背,不获其身。
行其庭,不见其人」云云。
善止者行,善行者止。
知止而不知行,实不知止;
知行而不知止,实不知行。
知行止之非二,而未能一一皆当其时,犹未为光明。
人之精神尽在乎面,不在乎背;
尽向乎前,不向乎后。
凡此皆动乎意,逐乎物,失吾本有寂然不动之性。
故圣人教之曰「艮其背」,使其面之所向,耳目口鼻手足之所为一如其背,则得其道矣;
虽有应用交错,扰扰万绪,未始不寂然矣;
视听言动,心思曲折,如天地之变化矣。
惟此为艮,惟此为「止其所」。
茍艮其面,虽止犹动;
知其动而刚止之,终不止也。
惟艮其背,则面如背,前如后,动如静,寂然无我,不获其身,虽行其庭,与人交际,实不见其人。
盖吾本有寂然不动之性,自是无思无为,如水鉴,如日月,光明四达,靡所不照。
目虽视而不流于色,耳虽听而不留于声。
照用如此,虽谓之「不获其身,不见其人」可也。
水鉴之中,万象毕见,而实无也;
万变毕见,而实虚也。
止得其所者,言不失其本止也,非果有其所也,非本不止而强止之也。
孔子曰「言不尽意」,谓此类也。
使有我,则有所矣。
夫天下何一物之不妙也,岂独无形者为妙,而有形者不妙耶?
岂独无形者为道,而有形者不道耶?
未始不一,人自不一。
庭者,堂之前,两阶之间。
正人物交际之地,而曰「行其庭,不见其人」,非果无人也,不动乎意,虽见而非见也。
见立则意动而迁矣,非止也。
天地之变化,岂有所动哉?
日月之靡所不照,岂有所见哉?
孔子曰「哀乐相生」,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洞觉者当无疑乎此也。
曰「上下敌应,不相与」者,以是卦上下皆敌,初与四皆阳,二与六皆阴,三与上亦皆阴,无相与之象也。
既曰敌矣,何以言应?
非谓截然不与物应也,虽应而不动也,犹未尝相与也。
茍惟不然,则意起而私立,物我裂而怨咎交作矣,非艮止之道也。
《易》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见善即迁,当如风雷之疾;
有过即改,当如风雷之疾。
如此则获益。
人谁无好善之心?
往往多自谓己不能为而止。
人谁无改过之心?
往往多自以难改而止。
凡此二患,皆始于意,意本于我。
道心无体,何者为我?
清明在躬,中虚无物,何者为我?
虽有神用,变化云为,其实无体。
知我之本无体,则声色甘芳之美,毁誉荣辱之变,死生之大变,如太虚中之云气,水鉴中之万象,如四时之变化,其无体、无所加损,何善之难迁?
何过之难改?
舜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禦者,以舜之胸中洞然一无所有,故无所阻滞也。
《易》上下《系》虽非孔子所作,而其间得之于孔子者多矣。
其言道曰「百姓日用而不知」,虽不系之「子曰」,而吾信其为孔子之言也。
其曰「何以聚人曰财;
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此亦信其得之于孔子者也。
吾深念三代所以治天下之本旨不复见于后世,深念自孔子没,似是而非、似正而邪之辞充塞宇宙,斯人相与沈迷于昏昏之中,而正道不明也。
舜命龙曰:「朕堲谗说殄行,震惊朕师」。
周有训方氏,乃正辞之谓。
言之失正失实,则作之于心,发于其事,卒以害道。
害道,祸乱之原也,正辞所以教之也。
圣人治天下,禁民为非而已,无他事也。
礼乐刑政,一本诸此。
子思孟子之言,其失实者犹多,而况于下焉者乎?
少读《易大传》,深爱「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窃自念学道造此妙。
及他日读《论语》,孔子颜渊,至于恸,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
孔子自不知其为恸,殆非所谓无思无为、寂然不动者;
至于不自知,则又几于不清明
怀疑于中,往往一二十年。
及承教于象山陆先生,闻举扇讼之是非,忽觉简心乃如此清明虚灵,妙用泛应,无不可者。
及后居妣氏丧,哀恸切痛,不可云喻。
既久,略省察曩正哀恸时,乃亦寂然不动,自然不自知,方悟孔子颜渊至于恸矣而不自知,正合无思无为之妙,益信吾心有如此妙用。
哀苦至于如此其极,乃其变化,故《易大传》又曰「变化云为」。
不独简有此心,举天下万古之人皆有此心。
益信人皆与、文、武、周公孔子同此心,顾人不自知,不自信尔。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至哉圣言,岂训诂之所能解!
既曰「书不尽言」矣,又曰「系辞以尽其言」,既曰「言不尽意」矣,又曰「立象以尽意」,于乎,至哉!
似矛盾而非矛盾也,似异而实同也。
圣人之言,意岂尽不尽之所可言?
言尽亦可,言不尽亦可。
云不尽者圣人之实言,云尽者亦圣人之实言。
此唯智者足以知其解。
知其解者始信天下何思何虑,始信孔子果无隐于二三子,始信六十四卦、卦卦齐一,始信三百八十四爻,爻爻不殊。
汲古问:「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随寓而有,如何分上下」?
先生曰:「此非孔子之言。
盖道即器。
若器非道,则道有不通处」。
《易》曰:「憧憧往来,明从尔思」。
子曰:「天下何思何虑?
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至哉圣言,实语也。
而自孔子以来至于今,知之者寡。
同归殊涂,取喻尔,非实有归有涂也。
极上下四方之间,古往今来,万物变化,有无彼此,皆一体也。
如人有耳目口鼻手足之不同,而皆一人也。
自清浊分,人指轻清而高者曰天,于是靡然随之曰天;
指重浊而下者曰地,于是又靡然从之曰地。
到于今莫之改,而实一物也。
清阳浊阴,二气感化,而为日、为月、为风雨,人物于是生,皆一也。
曰彼,曰此,曰动,曰静,曰有,曰无,皆是物也。
何以思为?
何以虑为?
一致尔,人自百虑。
故又申言曰「天下何思何虑」。
圣人多循诱,罕言及此,今欲破憧憧往来之惑,不得已申言之,以明圣心之实。
自圣人观之,一犹赘言,何俟乎思虑?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为未觉者设也。
又曰「君子有九思」,为未觉及觉而未全者设也。
尧之文思,如昼夜寒暑之变化也。
皋陶曰:「慎厥身,脩思永」。
以舜、禹虽圣,犹未至于尧之大圣也。
孔子赞尧曰「大哉」,赞舜曰「君哉」,不无小间也。
孔子垂教,奚可不循循善诱也?
言「日月相推而明生,寒暑相推而岁成」者,将以形容「屈信相感而利生」,使人知往屈非不利,通其屈信之异见也。
又言:「尺蠖之屈以求信,龙蛇之蛰以存身」。
屡屡言屈非不利,圣人知人好恶偏陷深固,故谆谆然渐启之。
又进之曰:「精义入神」,乃所以致用也;
「利用安身」,即所以崇德也。
明道非无用于世,即利用安身,无非大道,而人自不觉也。
大道坦夷,如此而已。
过此以往,无可言者,故曰「未之或知也」。
惟觉虽通达,而未精未一,故孔子为之不厌者,穷尽其神用也。
前言利用安身,谓大略尔,变化则不可胜穷,无一云一为之非变化。
又言「知化」,则圣道于是乎尽。
初疑《序卦》之为义似迂,《杂卦》之为文似乱,后乃悟《序卦》之义殊不迂,「杂卦」之文殊不乱。
六合之间,何物非《易》?
何事非《易》?
何义非《易》?
何言非《易》?
纵言之亦可,横言之亦可。
以《坤》为首,为《归藏》亦可;
以《艮》为首,为《连山》亦可。
故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则皆宫也;
五色六章十二衣旋相为质,则皆质也;
五行四时十二月旋相为本,则皆本也。
曰本,曰质,曰宫,皆《易》之异名,然则错综而言之,何所不可?
《序卦》、《杂卦》虽无「子曰」,无害于道。
纪先训 其二 南宋 · 杨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三八、慈湖先生遗书补编
道非言语之所及,非思量之所至。
学者言多则散学力。
学有进时,如龙换骨,如鸟脱毛,身与心皆轻安,享福无已。
人知学进,其处世如享醇酒,怡怡融融。
有志可以夺造化。
人或有志,学无不成,无问智愚利钝也。
人之举动,皆有妙用。
不夺于味,饮食自然甘美。
从事于味,则己作主;
从事于味,则物作主。
处世采取众人之善而用之,则不劳矣。
君子以国为先,祖宗次之。
居官以民为先,子孙次之。
食不语,为学到日,自然如此。
万事由理耳,人言由我,故失。
立家有法度,人不敢慢易。
交易之道,我之心如彼之心,则平矣。
货一物者其价增,置一物者其价减,物初无补,徒置身于小人之域。
外国使命乃宾客也,宾客之义有爱敬焉。
至于论国事,亦自有理。
以理从事,则优游不迫。
或有忌心,或有胜心,则与理相违,故劳神,故招祸兴戎。
言语不可以化人,惟心可以化人。
学问贵于见端的,或者望风承受,盖为聪明所累。
知人而善用,其人固可嘉矣。
然知自己而善用其己,则学尤高。
非无我则不能也。
学欲至于无疑惑之地。
动静语默,皆天性也。
人谓我为之,是将黄金作顽铁用耳。
学者涵养有道,则气味和雅,言语閒静,临事而如无事。
处世遵承法度,不失大人君子之体。
夫有变更者,莫不虑其有失。
然遵承法度,纵失所失亦轻。
或出于私见而有失,则所失重。
大人君子于法度有变更者,盖不得已。
不逐物而得理,此时如丸珠在盘,无所凝滞。
善教人者今日能善其类,他日国家取而用之,则泽及天下。
善治国者必以德教,德教行则治道成。
彼忧财用与畏夷狄者,不足语此。
时论有以夷狄为畏,财用为忧,先公曰:「宰相优劣,但以此考验」。
实心无所往而不可,盖实心一也。
可以应天下之万变。
大舜之心即瞽瞍底豫之心,瞽瞍底豫之心即大舜之心。
人以念虑为心,是致为学疲劳。
或自觉,则见本心矣。
吾往者质甚不美,每以小人自目。
所幸者有志,复不自执己私,有公论。
虽气习如山岳,如胶漆,而常自觉。
一日气习分离,如岩崖崩倒。
如是者三日,自后身寖轻矣。
天下之事惟一理。
哀公以年饥用不足问于有若,有若对以「盍彻」。
夫盍彻,正而已矣。
四时正则万物生,人伦正则天下治
事无巨细,凡有所成,皆成于正。
子路亦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茍不以财用养民,焉能臻此?
后人之常患财用之不足,故不以有若、子路求之乎?
君子不以财用未足为忧,而以此理为虑。
达之则超出物表,而足以宰天下事物,治道不足患。
欲言之时与无言之时同,则学精矣。
智则好问而乐,无智则自用而忧。
中国伐夷狄,当出于不得已,如使长子杀季子也。
为安天下之民,天使我伐之则伐之。
锋刃之下有所杀伤,如割己体。
常情喜,一人未必可喜,但与吾合则喜也。
怒,一人未必可怒,但逆吾意则怒之耳。
家事处置了则休,不必留滞在心。
字画虽小,亦欲端谨。
閒书当与特书同。
道会是不会。
立家有道,则邻里悦而归之,以是为验。
学者或无志,久久与流俗同。
女子不可多言笑。
事无大小,有志者皆得之。
窃盗取地窟,一锹复一锹,不敢作声,不敢思量他事,但一心求彻。
学者似之,不患所学不成也。
古人每事廉谨,无求于人,谁得此真味?
虽小儿,不可令观戏玩。
恶心未萌时,与学成就时一般。
惟无憎恶人之心者,乃能劝戒人。
有憎恶人之心者,其劝人必不服。
古制散亡,因论丧礼,曰五服一也,知一乃能知五;
知五知一,乃能分别等差而不乱。
吾家稍整丧礼,不必恤外议。
缌麻小功有疑,则服大功。
一日閒步到蔬园,顾谓园仆:「吾蔬间为盗者窃取,汝有何计防閒」?
园仆姓余者曰:「须拚少分与盗者乃可」。
先公因顾某欣然曰:「余即吾师也」。
吾意释然。
子弟读礼,不可以世俗讳忌,特缺其礼。
令某书之册,以示人。
君子仕宦或有升擢,自顾其材不足则辞之,于义为当,于身则荣。
才不称职,君子耻之。
汝辈谋屋,先须筑一片基址。
且道如何是基址?
务廉谨是基址,学安静是基址,此一片基址极好。
若欲将钱急于营图架屋,便错。
因及娄师德唾面自乾,语曰:「且道唾面从那里来」?
有对者,俱未当意,徐曰:「从动心处来。
此心才动,唾即劈面而来也」。
人之本心本自寂然。
乡土无雁,好事者婚礼必欲致雁。
使天地间都无雁,则圣人定礼亦必欲奠雁乎?
当别有物也,但以义通之耳。
受人寄托,必周留神。
一日以墨汁泼粥,而食粥罢,谓某辈曰:「吾向来恶粥色黑者,今日微黑耳,便起恶心,故浇以墨」。
治人不在威,得理则人敬服。
如四三伯,临事通变寡怒,人自不犯。
死之日,邻里下泪。
不独大底是学,小底亦是学。
一语之差,一事之不中,虽极微小,吾以为其大如天,何故?
道却无大小。
后生不可呼长上字,虽非当面亦不可。
吾向者尝恨己过难除,知他几番泪下,几番自拳。
子弟可游山,不可下棋。
小儿许用胡哮,不可放纸鸢。
他皆仿此。
奴婢病,常令照管汤药饮食。
儿女不责备他聪明。
小儿渐长,欲行约束,不可遽。
明年欲行,今岁先谕之,以宽为贵。
道无大小,何处非道?
当于日用中求之。
衣服饮食,道也。
娶妻生子,道也。
动静语默,道也。
但无所贪,正而不邪,则道不求而自得。
傥有志于学,见贤者亦学也,见不贤者亦学也,喜乐亦学也,忧苦亦学也。
学至此,学乃吾之全体。
智,我所自有,不患无智。
心不动,日用常情,物至自明,事至自应,如明镜止水,毫发无差。
万事无非天命,不达,则止见人为处世劳苦。
孟子曰:「臧氏之子焉能使余不遇哉」!
女子字人,能敬夫,能奉祀,事舅姑有道,则为父母之荣。
往者申屠一郎以孝闻于乡里,丰清敏诸人多访之。
母在堂,未尝不冠带,衫止皂带。
有家者起不可不早,食不可不齐,于此可以观家之兴衰。
使财物宽馀,当置产业一顷,以充接延贤者与夫给助之费。
吾家命新生乳名不可务尖新。
吾今之乐,不可量也。
尝被窃盗,其明日食罢,从容曰:「吾夜来闻婢惊告有盗时,吾心止如此。
已而告所亡物多,吾心亦止如此。
今吾心亦止如此」。
近世有以小道与其门人讲习,学者宗仰,语录流行,人服其笃行,遂信其说。
其说固多矣,而害道者亦多,遗患颇深。
坒槛坠地,他日语人曰:「我当正坠未及地时,吾心怡然甚安」。
先公平时常拱手,拱而寝,拱而寤。
一日偶跌仆,拱手如故,神色不动。
某自少便见先公轻财好施,他日语次某曰:「大人轻财好施惠,乃出于天资」。
先公曰:「不然,吾资吝啬,后知非而改,故然」。
淳熙十三年家书云:「汝勉吾为西湖之游,吾已尝游。
今日无处不西湖,无时不西湖
人朝夕区区,皆由有己。
及问其所以为己,却又不识。
人好思量,于此思量」。
向有郡守以善听讼称,有哑者执白纸,遽令枷项示众,乃密使人伺之道路。
有云:「哑者诚屈,昨日遭某人拳,今日却枷项」。
伺者以言入,遂直其讼。
太守以为得计,郡中亦称之。
吾窃不取,是使部民习诈,非善教也。
人心本自清明,本自善;
其有恶,乃妄心尔。
因其不达,执以为我,被客来作主,迷失本心。
达「血气」二字则无我矣。
贤者干事,谨终如始,一事未毕,彼事不为。
彼事功虽倍,亦不顾。
十百千万,皆本于一,一事办,则十百千万存乎其中。
人之溺见,在庸愚犹轻,在高明之士则重。
此溺见不自觉,惟他人知之。
近有一高明之士,著《地理图志》,文书浩繁,亦善,第恐颜子未暇及此。
先公尝言:「吾少时忿懥甚,知非力改」。
某自童稚已见先公凡百容耐,其后见有极微之人无礼,先公怡然不以介意。
使有牧童呼我来前,曰:「我教汝」!
我亦敬听其教。
尝置小箧,实豆其中,以记过念多少。
每自置多言之戒,晚年益简默。
拱而行,拱而坐,湛然终日,几于无言。
每曰:「吾今日一无思虑」。
举足不敬,即为不敬。
拈一草不敬,即为不敬。
人皆有一我,故不见道,虽名士难逃此患,遂以聪明为道。
释氏谓之认贼为子。
为天下,后世知其名,而所以为善。
今人点妆贤者之名归己,于有异矣。
傥得之心,则无我,无我则自然日进,不待修为。
吾家当行七事:好善、平直、谦虚、容物、长厚、质朴、俭约。
此可以成身,可以成家,而道在其中(《慈湖先生遗书》卷一七。)
用心太过,则事不成。
见利□处必有祸。
贤者处世,□为货利□□要与心论,全胜高谈。
为学者,观彼贤,则知己之不肖;
彼远大,则知己之疏□;
彼有勇,则知己之懦弱。
于此有耻,则所学未有不成者也。
学者或与小人较,则所学已见其不远。
吾才不足。
虽然,才不足,则使人进学。
迩日知学之不可缓,至于寝食不安,以此故得气习日销。
处世自有理,□用不必太自尽。
识□则所学成就。
自蔽者寻不见。
为学当与心论,无以□□□□论,乃为己学也。
□与味合,此则性也。
心□□□□遂成贫。
尚志□□观□求友□□实。
觉得念起便休。
子真新篇愈出愈工压倒元白三叹不已勉强再次前韵 南宋 · 蔡戡
 押词韵第十七部
独守寒窗坐昏黑,怪底打门声摵摵。
呼童秉烛诵新诗,箧笥珠玑喜盈积。
君家文焰万丈长,愧我才悭真退尺。
往来政自足风流,唱酬聊可供閒隙。
剧谈快饮坐生春一笑相看眼俱碧。
晓来百鸟报新晴,渐喜门前多辙迹。
眼明顿觉有春意,耳冷况闻开乐籍。
何劳空泛剡溪,不如沉醉高阳宅。
楼迥吹残玉笛寒,杯乾笑指银瓶索。
遥知塞上积雪深,千里关山同一色。
夕烽罢警铁衣閒,聘币星驰交两国。
使华不用吞旃毛,边吏何忧取温
祇怜鱼贯挽舟人,堕指裂肤声苦剧。
东风吹作一尺泥,山鸟却愁行不得。
论谨始八事疏 其四 来直言 南宋 · 蔡戡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五○
臣闻舜受禅之初,咨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傅说复于王曰:「惟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元稹上书于宪宗初元,谓自古人君即位之初,必有敢谏之士,君受而赏之,则竞为忠谠,苟拒而罪之,则卷怀括囊。
又引太宗孙伏伽事以告之。
盖古者史为书,瞽诵诗,百工献艺,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人得以尽其言,况以谏为官,有言责者乎?
陛下自即位以来,求言之诏屡下,纳谏之诚未孚。
未闻赏一敢言之士,而已轻去言事之臣,此天下识者所以窃窥初政,而重为之惜也。
臣愿陛下广开言路,增置谏官
言之是则赏之,言之非则置之,狂妄者优容之,诋讦者宽宥之,怀奸罔上、朋邪害正者黜之。
如是,则天下之士莫不乐告陛下,庶几直言日闻,下情毕通,而无壅蔽之患矣。
吴端孙珰二人除授宜寝疏绍熙元年四月 南宋 · 刘光祖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一五、《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八五、《宋代蜀文辑存》卷六九
臣猥以非才,待罪宪府,仅踰两月,数纠官邪,一一蒙陛下主张施行,臣之感奋,自惟陨身不足为报。
近者窃见陛下潜邸琐隶吴端带御器械,谏臣三入章疏,陛下御笔批出:可依已得旨挥。
缘此,寿皇潜邸人孙珰亦萌意干求,转行观察使
给事中封还诏旨,御笔又令书读。
旬日之间,叠此二事,人言藉藉,仰议圣明。
臣职弹劾,应臣寮不安分守,侥求无厌者,正在弹劾之科。
吴端、孙珰辄敢踰分干请,臣不即时弹劾,已是职事不修。
窃缘谏臣、后省既已有言,不须臣更入文字。
今来以二琐隶之故,而使给谏论奏不行,侥倖大启,又勤人主亲批训止,事体异常,臣若喑默不言,岂不仰孤陛下任使?
臣谓天下至大,所以统临而维持之者不过恃主权之尊、纲纪之严、名器之重,执此三者守而勿失而已矣。
今以吴端、孙珰微琐小人,而属鞬之任,职躐等威,廉车之选,班为侍从,使军功武力之士、戚里勋旧之臣或耻与之列,或羞居其下,其为名器,不已轻乎?
谏臣论列,后省封驳,是其职所当然,今乃重改二人之除授,而轻违给谏之本职,其为纲纪,不已亏乎?
人主之威,天也,天岂可渎?
而小人无识,祈恩求宠,遂令人主命令既轻,及至臣寮有言,又屈陛下手笔训谕,其为主权不既亵乎?
是二事者,可谓一举而三失矣。
臣若不言,为负陛下,言而不行,又增人主之一失,是臣所深惧也。
然臣断然有所控奏者,臣伏观《绍兴圣政》,讲筵所祗应人以经进书推恩,内门下后省私名允中进义副尉,仍与不作非泛补授。
左司谏唐煇论列,乞追改之,高宗曰:「既有例,当依例施行」。
席益曰:「此事固有前比,当如圣旨施行;
副尉而烦谏官论执,乞陛下且与允所奏」。
高宗曰:「此小事,非系国体」。
吕颐浩复与席益固请从之说,高宗可之。
当时君相之所重者,谏官之体也。
况今吴端超受要近之职,又非小事,而谏臣已三言之,其为事体孰为轻重乎?
吴国长公主为女夫郑珙陈乞转两官,添差浙东帅司参议给事中贺允中封驳之,高宗曰:「命下逾两旬,郑珙已被受差遣敕矣,乃始封駮转官词头,恐非故事,可谕令书读」。
宰执退,以圣旨谕允中允中申执所见,翌日再进呈,高宗曰:「虽稍后时,所论极有理,当曲从之」。
沈该等曰:「谏行言听,使言者得以自安,此盛德事也」。
今孙珰之命初出,而给事中据理封驳,亦必有故。
且以长公主之请,而视宫邸之使臣又孰为重轻乎?
高庙中兴,规摹足以贻训。
今日臣意陛下必不终徇小人之私请,以遂废国家之公法,是以敢冒死极陈之。
陛下俯从微臣之请,则是转三失而为四美矣。
臣以四美望陛下,伏惟陛下断自圣意,追改吴端除授,免令福过灾生;
更思孙珰无功而为观察使,外议终不以为当,特赐停寝。
如此,则名器无由可轻,纲纪无由可紊,主权无由可亵,陛下之刚健威明、听言纳谏之德一日而耸闻于中外,足以仰承高庙之规摹,不负寿皇之付托,盛美之事,臣岂可不控露愚衷?
冒犯天威,无任激切俟命之至,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读林公懿诚竹轩集次韵卷首一篇 宋 · 喻良能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南渡诗流复数谁,为虞作乐只闻夔。
细看出胁穿心句,想见裁云画月时。
此集自应传异域,吾生还恨不同期。
先唐作者谁堪并,奴仆微之牧之
李大著惠示诗卷次韵首篇为谢献之 宋 · 喻良能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辱赠舂容卷轴新,悬知蚤岁擅诗声。
千林有韵霜风劲,一点无尘霁月清。
细味,自惭
欲哦恶语赓妍倡,一夜昏花对短檠。
州宅 宋 · 喻良能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势压江峦栋宇雄,使君如在广寒宫
微之政以江山助,千首诗成咳唾中。
都丞李侍郎叔永和予小园二十六诗因成古风一首奉谢 宋 · 喻良能
 押词韵第十五部
黄昏兀坐对疏竹,歘有寒光临蔀屋。
焚香发轴得新诗,炯炯骊珠二十六。
三唐妙音久已断,辋川丽藻今能续。
报瓜何必枉琼华,抵鹊奚须费明玉。
韩豪苏仙吁可畏,何足录。
从此磬湖三亩园,绝胜李愿一盘谷。
舜禹传心周程言性二图辨寄黄子洪 南宋 · 黄干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五四、《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二六
客有以黄子洪所为二图见示,子洪且欲刊之虎丘,以谂后学,而亦有刊之江阴郡者矣。
仆窃有疑焉。
以图观之,则《舜禹传心之图》,以人心道心合为一,则是天理人欲同体,而可乎?
微之下,合为精一,又合为执中,至于一而中,则非危矣,又安得并立于危微之下乎?
其为说,则「心之所发必乘于形气」,抑不思《中庸》序之言曰:「或发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
则不皆乘于形气矣。
惟其以为皆乘于形气,所以合人心道心而为一也。
「人心惟危」则言之详矣,「道心惟微」则无一语以及之,而遂及于精一,何哉?
精一之后继以动,则皆中矣,而又曰道心统乎人心而一矣,则一在中之前,抑又中之后乎?
《周程言性之图》既以仁义礼智合为一而谓之性矣,又于性之下而继之以心,则心果在性之外乎?
孟子曰「仁义礼智根于心,则仁义礼智皆具于心,而谓心在性外,可乎?
至于为说,则曰「心出于性」,何其与孟子之言相戾乎?
其论「发以是理,发非是理」数语则善矣,而未发之性独略而不言,则但致和而不致中,于学者功用亦疏矣。
虽曰虚明之体常卓立乎其中,然终不言无所偏倚,则亦未为深知未发之所以为大本也。
盖其图中置心于性之外,而其说则曰「心出于性」,则此心之妙但有虚明而无理义矣。
愚恐择义之不精,而反以误后学,故为是说,以寄子洪,庶几藏其语而勿出,仆其碑而勿广,深思而熟讲之,不至于七十子未丧而大义遂乖也。
干承惠书,感感。
干年已七十,病倦不及裁谢,姑寄此以见朋友切磋之意,幸亮之。
朝奉大夫华文阁待制宝谟阁直学士通议大夫谥文朱先生行状1207年4月 南宋 · 黄干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五九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
曾祖绚,故不仕;
妣汪氏。
祖森,故赠承事郎
妣程氏,赠孺人
,故任左承议郎、守尚书吏部员外郎、兼史馆校勘,累赠通议大夫
孺人祝氏,赠硕人
本贯徽州婺源永平乡松岩里。
先生姓朱氏讳熹,字仲晦父
朱氏为婺源著姓,以儒名家,世有伟人。
吏部公甫冠,擢进士第,入馆为尚书郎,兼史事,以不附和议去国,文章行义为学者师,号韦斋先生,有文集行于世。
吏部公因仕入闽,至先生始寓建之崇安五夫里,今居建阳考亭
先生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午时,生南剑尤溪之寓舍。
幼颖悟,庄重能言,韦斋指示曰:「此天也」。
问曰:「天之上何物」?
韦斋异之。
就傅,授以《孝经》,一阅封之,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
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少长,厉志圣贤之学,于举子业初不经意。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以左迪功郎泉州同安簿。
莅职勤敏,纤悉必亲,郡县长吏,事倚以决。
苟利于民,虽劳无惮。
职兼学事,选邑之秀民充弟子员,访求名士以为表率,日与讲说圣贤脩己治人之道。
年方踰冠,闻其风者,已知学之有师而尊慕之。
历四考,罢归,以奉亲讲学为急。
二十八年,请奉祠,监潭州南岳庙
明年,召赴行在,言路有托抑奔竞以沮之者,遂以疾辞。
三十二年,祠秩满,再请。
孝宗即位,复因其任。
会有诏求直言,因上封事,其略言:「圣躬虽未有阙失,而帝王之学不可以不熟讲;
朝政虽未有阙遗,而修攘之计不可以不早定;
利害休戚虽不可遍以疏举,然本原之地不可以不加意。
陛下毓德之初,亲御简策,不过讽诵文辞,吟咏情性;
比年以来,欲求大道之要,又颇留意于老子、释氏之书。
记诵词藻,非所以探渊源而出治道;
虚无寂灭,非所以贯本末而立大中。
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
次言:「今日之计,不过脩政事、攘夷狄。
然计不时定者,讲和之说疑之也。
金虏于我有不共戴天之雠,则不可和也,义理明矣;
知义理之不可为而犹为之,以有利而无害也。
以臣策之,所谓和者,有百害而无一利,何苦而必为之?
愿畴咨大臣,总揽群策,鉴失之之由,求应之之术,断以义理之公,参以利害之实,闭关绝约,任贤使能,立纪纲,厉风俗。
使吾修政攘夷之外,了然无一毫可恃为迁延中已之资,而不敢怀顷刻自安之意,然后将相军民无不晓然知陛下之志,更相激厉,以图事功。
数年之外,志定气饱,国富兵强,视吾力之强弱,观彼衅之浅深,徐起而图之,中原故地不为吾有,而将焉往」?
次言:「四海利病系斯民之休戚,斯民休戚系守令之贤否。
监司者守令之纲,朝廷者监司之本,欲斯民之得其所,本原之地亦在朝廷而已。
今之监司奸赃狼藉,肆虐以病民者,莫非宰执台谏之亲旧宾客
其已失势者,既按见其交私之状而斥去之,尚在势者岂无其人?
顾陛下无自而知之耳」。
明年改元隆兴,复召,辞,不许,即入对,其一言:「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盖有是物必有是理,然理无形而难知,物有迹而易观,故因是物以求之,使是理瞭然于心目之间而无毫发之差,则应乎事者自无毫发之缪。
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故天下之理多所未察;
未尝即理以应事,故天下之事多所未明,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
平治之效所以未著,由不讲乎大学之道,而溺心于浅近虚无之过」。
其二言:「君父之雠不与共戴天,乃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凡有君臣父子之性者,发于至痛不能自已之同情,而非专出于一己之私。
然则今日所当为者,非战无以复雠,非守无以制胜。
是皆天理之同然,非人欲之私忿也」。
末言:「古先圣王制御夷狄之道,其本不在乎威强,而在乎德业;
其任不在乎边境,而在乎朝廷;
其具不在乎兵食,而在乎纪纲。
今日谏诤之涂尚壅,佞幸之势方张,爵赏易致而威罚不行,民力已殚而国用未节,则德业未可谓修,朝廷未可谓正,纪纲未可谓立。
凡古先圣王所以强本折冲、威制夷狄之道,皆未可谓备」。
三劄所陈不出封事之意,而加剀切焉。
先生以为制治之原莫急于讲学,经世之务莫大于复雠,至于德业成败则决于君子小人之用舍,故于奏对复申言之。
盖学有定见,事有定理,而措之于言者如此。
武学博士,待次。
乾道改元,促就职,既至,以时相方主和议,请监南岳庙以归。
三年,差充枢密院编修官,待次。
五年,三促就职。
魏掞之以布衣召为国子录,因论曾觌而去,遂力辞。
先生尝两进绝和议、抑佞幸之戒,言既不行,虽擢用狎至,不敢就,出处之义凛然有不可易者。
丁内艰
六年,复召,以未终丧辞。
七年,既免丧,复召,以禄不及养辞。
四年之间,辞者六。
九年,有旨:「安贫守道,廉退可嘉」。
特改合入官,主管台州崇道观
先生以改秩畀祠皆进贤赏功、优老报勤之典,今无故骤得之,求退得进,于义未安,再辞。
淳熙元年,又再辞。
上意愈坚,始拜命。
宣教郎奉祠
二年,除秘书郎
先生以改官之命,正以嘉其廉退,今乃冒进擢之宠,是左右望而罔市利,力辞。
时上谕大臣,欲奖用廉退,执政先生为言,故有是命。
会有言虚名之士不可用者,以故再辞,即从其请,主管武夷山冲佑观
五年,差权发遣南康军事,辞者四,始之任。
先生自同安归,奉祠家居几二十年,间关贫困,不以属心,涵养充积,理明义精,见之行事者益霈然矣。
至郡,恳恻爱民,如己隐忧,兴利除害,惟恐不及。
属邑星子,土瘠税重,乞从蠲减,章凡五六上。
岁值不雨,讲求荒政,凡请于朝,言无不尽。
官物之检放、倚阁、蠲减、除豁带纳,如秋苗、夏税、木炭、月桩、经总制钱之属,各视其邑目,为之条奏,或至三四,不得请不已。
并奏请截留纲运,乞转运、常平两司拨钱米充军粮,备赈济,申严邻路断港遏籴之禁。
选官吏授以方略,俾视境内,具知荒歉分数、户口多寡、蓄积虚实,通商劝分,多所全活。
其设施次第,人争传录以为法。
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者凡数四。
郡滨大江,舟舣岸者遇大风辄沦溺,因募饥民筑堤捍舟,民脱于饥,舟患亦息。
先生视民如伤,至奸豪侵扰细民、挠法害政者,惩之不少贷,由是豪强歛戢,里闾安靖。
数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
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
又奏乞赐书院敕额,及高宗御书、石经版本、九经注疏等书者至再。
每休沐,辄一至,诸生质疑问难,诲诱不倦。
退则相与徜徉泉石间,竟日乃反。
又求栗里陶靖节之居、西涧屯田之墓、孝子熊仁赡之闾,旌显之,犹以不得悉行其志为恨。
明年,诏监司郡守条具民间利病,遂上疏言:「天下之大务莫大于恤民,恤民之本又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
今日民间特以税重为苦,正缘二税之入,朝廷尽取以供军,而州县无复赢馀,则不免于二税之外别作名色,巧取于民。
今民贫赋重,若不讨军实、去浮冗,则民力决不可宽。
惟有选将吏、覈兵籍,可以节军实;
开广屯田,可以益军储;
练习民兵,可以益边备。
今日将帅之选,率皆膏粱子弟、厮役凡流,所得差遣,为费已是不赀,到军之日,惟望掊歛刻剥,以偿债负。
总馈饷之任者,亦皆倚附幽阴,交通货赂,其所驱催东南数十郡之脂膏骨髓,名为供军,而辇载以输权倖之门者不可以数计。
然则欲讨军实以纾民力,必尽反前之所为,然后乃可革也。
授将印、委利权,一出于朝廷之公议,则可以绝苞苴请托之私,而刻剥之风可革。
务求忠勇沉毅、实经行阵之人,则可以革轻授非才之弊,而军士畏爱。
蒐阅以时,窜名冗食者不得容其间。
又择老成忠实、通晓兵农之务者,使领屯田之事,付以重权,责其久任,则可以渐省列屯坐食之兵,稍损列郡供军之数。
军籍既覈,屯田既成,民兵既练,州县事力既纾,然后可以禁其苛歛,责其宽恤,庶几穷困之民得保生业,无复流移漂荡之患矣。
所谓其本在于正心术以立纪纲者,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纪纲有所系而立。
君心不能以自正,必亲贤臣、远小人,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
宰相台省、师傅、宾友、谏诤之臣皆失其职,而陛下所与亲密谋议者,不过一二近习之臣。
此一二小人者,上则蛊惑陛下之心志,使陛下不信先王之大道,而说于功利之卑说,不乐庄士之谠言,而安于私亵之鄙态。
下则招集天下士大夫之嗜利无耻者,文武汇分,各入其门,所喜则阴为引援,擢寘清显,所恶则密行訾毁,公肆挤排。
交通货赂,则所盗者皆陛下之财;
命卿置将,则所窃者皆陛下之柄。
陛下所谓宰相、师傅、宾友、谏诤之臣,或反出入其门墙,承望其风旨,其幸能自立者,亦不过龊龊自守,而未尝敢一言以斥之。
其甚畏公论者,乃略能惊逐其徒党之一二,既不能深有所伤,而终亦不敢明言,以捣其囊橐窟穴之所在。
势成威立,中外靡然向之,使陛下之号令黜陟不复出于朝廷,而出于此一二人之门,名为陛下之独断,而实此一二人者阴执其柄。
盖其所坏非独坏陛下之纪纲,乃并与陛下所以立纪纲者而坏之,则民又安可得而恤,财又安可得而理,军政何自而修,土宇何自而复,宗庙之雠耻又何时而可雪耶」?
先生在任,尝用劄子奏事,后因台谏言用劄子非旧制,遂奏乞罢黜,又以致人户逃移自劾者再,以疾请奉祠者五。
将满,除江西提举常平茶盐事,待次。
初,庙堂议遣先生使蜀,上意不欲其远去,故有是命。
诏以修举荒政,民无流殍,除直秘阁,凡三辞,皆以前所奏纳粟人未推赏,难以先被恩命。
会浙东大饥,易提举浙东常平茶盐事。
时民已艰食,即日单车就道。
复以南康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且乞奏事之任。
纳粟赏行,遂受职名,入对。
其一言:「陛下临御二十年间,水旱盗贼略无宁岁,意者德之崇未至于天与。
业之广未及于地与?
政之大者有未举,而小者无所系与?
刑之远者或不当,而近者或幸免与?
君子有未用,而小人有未去与?
大臣失其职,而贱者窃其柄与?
直谅之言罕闻,而谄谀者众与?
德义之风未著,而污贱者骋与?
货赂或上流,而恩泽不下究与?
责人或已详,而反躬有未至与?
夫必有是数者,然后足以召灾而致异」。
其二言:「陛下即政之初,盖尝选建英豪,任以政事,不幸其间不能尽得其人,是以不复广求贤哲,而姑取软熟易制之人以充其位。
于是左右私亵使令之贱,始得以奉燕间、备驱使,而宰相之权日轻。
又虑其势有所偏,而因重以壅己也,则时听外廷之论,将以阴察此辈之负犯而操切之。
陛下既未能循天理、公圣心,以正朝廷之大体,则固已失其本矣。
而又欲兼听士大夫之公言,以为驾驭之术,则士大夫之进见有时,而近习之从容无间;
士大夫之礼貌既庄而难亲,其议论又苦而难入,近习便辟侧媚之态既足以蛊心志,其胥吏狡猾之术又足以眩聪明。
此其生熟甘苦既有所分,恐陛下未及施其驾驭之术,而先堕其数中矣。
是以虽欲微抑此辈,而此辈之势日重;
虽欲兼采公论,而士夫之势日轻。
重者既挟其重以窃陛下之权,轻者又借力于所重以为窃位固宠之计,中外相应,更济以私,日往月来,浸淫耗蚀,使陛下之德业日隳,纲纪日坏,邪佞充塞,货赂公行,兵愁民怨,盗贼间作,灾异数见,饥馑荐臻。
群小相挻,人人皆得满其所欲,惟有陛下了无所得,而国家顾乃独受其弊」。
其三言救荒利害,如州县旱伤,早行检放,从实蠲减;
劝谕人户赈粜,务得其平,纳粟之人早行推赏,所纳米数仍减其半;
乞拨丰储仓米三十馀万石以备济粜;
州县新旧官物并且住催,绍兴丁身等钱预行蠲放,及免米商力胜税钱;
量立赏格,官吏违慢者奏劾,昏病者别与差遣,仍选差得替待阙宫庙持服官员时暂管干
其四言:水旱三分以上,第五等户免检并放;
五分以上,第四等户依此施行。
乞行著令,及请颁行社仓条约于诸路。
其五言绍兴和买,乞议革其弊。
其六言南康尝乞蠲减星子租税,有司拒以对补,吝细鄙狭,不达大体。
其七言白鹿书院请赐书额。
先生所对奏劄凡七,其一二皆自书,以防宣泄。
又以南康所上封事缮写成册,用袋重封,于閤门投进。
后五劄亦有非一时救荒之急者,当倥偬不暇给之际,而忧深虑远,从容整暇,盖急于救民,罄竭忠悃,不敢有所隐也。
先生所居之乡,每岁春夏之交,豪户闭籴牟利,细民发廪强夺,动相贼杀,几至挻变。
先生尝率乡人置社仓以赈贷之,米价不登,人得安业,至是乞推行之。
白鹿书院事本不暇及,前期执政使人谕以且宜勿言,先生因念主上未必有鄙薄儒生之意,而大臣先为此言,不可,及对,卒言之。
上委曲访问,悉从其请。
先生初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客舟之米已辐凑。
复以入奏荒政数事推广条上,情词恳恻,条目详密。
日与僚属寓公钩访民隐,至废寝食。
分画既定,按行所部,穷山长谷,靡所不到,拊问存恤,所活不可胜计。
每出,皆乘单车,屏徒从,所历虽广而人不知。
县官吏惮其风采,苍黄惊惧,常若使者压其境,至有自引去者,由是所部肃然。
而尤以戢盗、捕蝗、兴水利为急,大抵措画悉如南康时,而用心尤苦。
初奏绍兴和买之弊,至是乞先与痛减岁额,然后用贯头科敷。
惟虑真下户受其弊,则请参用高下等第均敷,及减免下户丁钱以优之,又乞免台州丁钱。
至于差役利害,亦尝条具数千言申省。
义役之法,则乞令均出义田,罢去役首,免排役次,官差保正副长轮收义田,仍令上户兼充户长。
又乞取会福建下四州见行产盐法,行于本路沿海四州。
又乞依处州见行之法,改诸郡酒坊为万户。
于救荒之馀,犹悉及他事,以为经久之计。
先生犹以徒费大农数十万缗,无以全活一道饥民自劾。
又以前后奏请多见抑却,幸而从者,又率稽缓后时,无益于事,蝗旱相仍,不胜忧愤,复奏言:「为今之计,独有断自圣心,沛然发号,责躬求言,然后君臣相戒,痛自省改。
其次惟有尽出内库之钱,以供大礼之费,为收籴之本。
户部无得催理旧欠,诏诸路漕臣遵依条限检放税租,诏宰臣沙汰被灾路分州军监司、守臣之无状者,遴选贤能,责以荒政,庶几犹足以下结人心,消其乘时作乱之意。
不然,臣恐所忧者不止于饿殍,而在于盗贼,蒙其害者不止于官吏,而上及于国家也」。
复上时宰书云:「朝廷爱民之心不如惜费之甚,是以不肯为极力救民之事。
明公忧国之念不如爱身之切,是以但务为阿谀顺旨之计。
然民之与财孰轻孰重,身之与国孰大孰小?
财散犹可复聚,民心一失,则不可复收;
身危犹可复安,国势一倾,则不可复正。
至于民散国危,而措身无所,则其所聚有不为大盗积者耶」?
九年,以赈济有劳,进直徽猷阁,辞。
台守唐仲友与时相王淮同里,为姻家,迁江西宪,未行。
先生行部,讼者纷然,得其奸赃、伪造楮币等事,劾之。
时久旱而雨,奏上,匿不以闻,仲友亦自辩,且言弟妇王氏惊悸病笃,论愈力,章至十上。
事下绍兴府鞠之,狱具情得,乃夺其新命授先生
先生以为是蹊田而夺之牛,辞不拜,遂归。
寻令两易江东,辞,及辞职名。
且言唐仲友虽寝新命,已具之狱竟释不治,则是所按不实,难以复沾恩赏,并不许。
受职名,再辞新任,且乞奉祠,言所劾赃吏党与众多,并当要路,大者宰制斡旋于上,小者驰骛经营于下,若其加害于臣不遗馀力,则远至师友渊源之所自,亦复无故横肆抵排。
为臣之计,惟有乞身就闲,或可少纾患害。
时从臣有奉时相意,上疏毁程氏之学,以阴诋先生者,故有是言。
十年,差主管台州崇道观
先生南康、使浙东,始得行其所学,已试之效卓然,而卒不果用,退而奉崇道、云台、鸿庆之祠者五年,自是海内学者尊信益众。
十四年,除提点江西刑狱公事,待次,以疾辞,不许,遂拜命。
十五年,促奏事,又以疾辞,不许,遂行,又以疾请奉祠者再。
罢相,遂力疾入奏,首言:「近年以来,刑狱不当,轻重失宜,甚至涉于人伦风化之重者,有司议刑,亦从流宥之法,则天理民彝几何不至于泯灭」?
又言:「州郡狱官乞注有举主关升及任满铨试第二等以上人,常调关升及省部胥吏并不得注拟。
若县狱,则专委之令或不得人,则无所不至,亦望令县丞主簿同行推讯」。
又言:「提刑司管催经总制钱,起于宣和末年仓卒用兵,权宜措画。
其始亦但计其出纳之实数,而随以取之。
绍兴经界,民间投印违限,契约所入,倍于常岁,自后遂以是年为额,而立为比较之说。
甚至灾伤检放倚阁,钱米已无所入,而经总制钱独不豁除,州县之煎熬何日而少纾,斯民之愁叹何时而少息」!
又言江西诸州科罚之弊。
至其末篇,乃言:「陛下即位二十有七年,而因循荏苒,无尺寸之效可以仰酬圣志。
尝反覆而思之,无乃燕间蠖濩之中、虚明应物之地,天理有未纯,人欲有未尽欤?
天理未纯,是以为善不能充其量;
人欲未尽,是以除恶不能去其根。
一念之顷,公私邪正、是非得失之机,朋分角立,交战于其中。
故体貌大臣非不厚,而便嬖侧媚得以深被腹心之寄;
寤寐豪英非不切,而柔邪庸缪得以久窃廊庙之权。
非不乐闻公议正论,而有时不容;
非不堲谗说殄行,而未免误听;
非不欲报复陵庙雠耻,而不免畏怯茍安;
非不欲爱养生灵财力,而未免叹息愁怨。
凡若此类,不一而足。
愿陛下自今以往,一念之顷则必谨而察之,此为天理耶?
为人欲耶?
果天理也,则敬以充之,而不使其少有壅阏;
果人欲也,则敬以克之,而不使其少有凝滞。
推而至于言语动作之间,用人处事之际,无不以是裁之,则圣心洞然,中外融澈,无一毫之私欲得以介乎其间,而天下之事将惟陛下之所欲为,无不如志矣」。
是行也,有要之于路,以「正心诚意」为上所厌闻,戒以勿言者,先生曰:「吾平生所学只有此四字,岂可回互而欺吾君乎」?
及奏,上未尝不称善,曰:「久不见卿,浙东之事朕自知之。
今当处卿清要,不复劳卿州县」。
兵部郎,以足疾丐祠,未供职。
本部侍郎林栗前数日与先生论《易》、《西铭》不合,至是遣部吏抱印迫以供职。
先生以疾在告,遂疏先生欺慢。
时上意方向先生,欲易以他部郎,时相竟请授以前江西之命,仍旧职名,又令吏部给还,改官以后不曾陈乞磨勘
先生改秩既出特恩,其后累任祠官,无绩可考,以故不曾陈乞磨勘十有四年
先生行,且辞曰:「论者谓臣事君无礼,为人臣子有此名,罪当诛戮,岂可复任外台耳目之寄」?
章再上,除直宝文阁主管西京嵩山崇福宫亦罢。
磨勘及职名,不许,转朝奉郎
未踰月,再召。
时庙堂知上眷厚,惮先生复入,故为两罢之策,上悟,先生复召。
受职名,辞召命,以为迁官进职,皆为许其闲退,方窃难进易退之褒,复为弹冠结绶之计,则其为世观笑,不但往来屑屑之讥。
又促召。
初,先生入奏事,迫于疾作,尝面奏,以为口陈之说有所未尽,乞具封事以闻。
至是再辞,遂并具封事投匦以进。
其略曰:「今天下大势,如人有重病,内自心腹,外达四支,无一毫一发不受病者,臣不暇言,且以天下之大本与今日之急务为陛下言之。
盖大本者,陛下之心;
急务则辅翼太子、选任大臣、振举纲维、变化风俗、爱养民力、修明军政六者是也。
古先圣王兢兢业业,持守此心,虽在纷华波动之中,幽独得肆之地,而所以精之一之,克之复之,如对神明,如临渊谷。
犹恐隐微之间或有差失,而不自知,是以建师保之官,列谏诤之职。
凡饮食酒浆、衣服次舍、器用财贿,与夫宦官宫妾之政,无一不领于冢宰,使其左右前后,一动一静,无不制以有司之法,而无纤芥之隙、瞬息之顷,得以隐其毫发之私。
陛下之所以精一克复而持守其心,果有如此之功乎?
所以脩身齐家而正其左右,果有如此之效乎?
省事禁臣固不得而知,然爵赏之滥、货赂之流,闾巷窃言,盖久已不胜其籍籍。
则陛下所以脩之家者,恐其未有以及古之圣王也。
至于左右便嬖之私,恩遇过当。
往者渊、、说、抃之徒势焰熏灼,倾动一时,今已无可言矣,独有前日臣所面陈者,虽蒙圣慈委曲开譬,然臣之愚,窃以为此辈但当使之守门传命,供扫除之役,不当假借崇长,使得逞邪媚、作淫巧于内,以荡上心,立门庭、招权势于外,以累圣政。
臣窃闻之道路,自王抃既逐之后,诸将差除,多出此人之手。
陛下竭生灵膏血以奉军旅,而军士顾乃未尝得一温饱,是皆将帅巧为名色,夺取其粮,肆行货赂于近习,以图进用,出入禁闼腹心之臣,外交将帅,共为欺蔽,以至于此。
而陛下不悟,反宠昵之,以是为我之私人,至使宰相不得议其制置之得失,给谏不得论其除授之是非。
则陛下所以正其左右者,未能及古之圣王又明矣。
至于辅翼太子,则自王十朋陈良翰之后,宫寮之选号为得人而能称其职者,盖已鲜矣。
而又时使邪佞儇薄阘冗妄庸之辈或得参错于其间,所谓讲读,亦姑以应文备数,而未闻其有箴规之效。
至于从容朝夕陪侍游燕者,又不过使臣宦者数辈而已。
唐之《六典》,东宫之官,师傅、宾客既职辅导,而詹事府、两春坊实拟天子之三省,故以詹事庶子领之。
今则师傅、宾客既不复置,而詹事庶子有名无实,其左右春坊遂直以使臣掌之,何其轻且亵之甚耶!
夫立太子而不置师傅、宾客,则无以发其隆师亲友、尊德乐义之心;
独使春坊使臣得侍左右,则无以防其戏慢媟狎、奇邪杂进之害。
宜讨论前典,置师傅、宾客之官,罢去春坊使臣,而使詹事庶子各复其职。
至于选任大臣,则以陛下之聪明,岂不知天下之事,必得刚明公正之人而后可任哉?
其所以常不得如此之人,而反容鄙夫之窃位者,直以一念之间未能撤其私邪之蔽,而燕私之好、便嬖之流不能尽由于法度。
若用刚明公正之人以为辅相,则恐其有以妨吾之事、害吾之人,而不得肆,是以选抡之际,常先排摈此等,寘之度外,而后取凡疲懦软熟、平日不敢直言正色之人而揣摩之,又于其中得其至庸极陋、决可保其不至于有所妨者,然后举而加之于位。
是以除书未出而物色先定,姓名未而中外已逆知,其决非天下之第一流矣。
至于振肃纪纲,变化风俗,则今日宫省之间、禁密之地,而天下不公之道、不正之人顾乃得以窟穴盘据于其间,而陛下目见耳闻无非不公不正之事,则其所以熏蒸销铄,使陛下好善之心不著,疾恶之意不深,其害已有不可胜言者矣。
及其作奸犯法,则陛下又未能深割私爱而付诸外廷之议,论以有司之法,是以纪纲不能无所挠败。
纪纲不正于上,是以风俗颓弊于下。
盖其为患之日久矣,而浙中为尤甚。
大率习为软美之态、依阿之言,以不分是非、不辨曲直为得计。
下之事上固不敢少忤其意,上之御下亦不敢稍怫其情,惟其私意之所在,则千涂万辙,经营计较,必得而后已。
甚者以金珠为脯醢,以契券为诗文,宰相可啖则啖宰相近习可通则通近习,惟得之求,无复廉耻。
一有刚毅正直守道循理之士出乎其间,则群讥众排,指为道学,而加以矫激之罪。
十数年来,以此二字禁锢天下之贤人君子,复如崇、宣之间所谓元祐学术者,排摈诋辱,必使无所容其身而后已。
呜呼,此岂治世之事,而尚复忍言之哉!
至于爱养民力,修明军政,则自虞允文之为相也,尽取版曹岁入窠名之必可指拟者,号为岁终羡馀之数,而输之内帑
顾以其有名无实,积累挂欠,空载簿籍,不可催理者拨还版曹,以为内帑之积,将以备他日用兵进取不时之须。
然自是以来二十馀年,内帑岁入不知几何,而认为私贮,典以私人,宰相不得以式贡均节其出入,版曹不得以簿书勾考其有亡。
其日销月耗以奉燕私之费者,盖不知其几何矣,而曷尝闻其能用此钱以易胡人之首,如太祖皇帝之言哉!
徒使版曹经费阙乏日甚,督趣日峻。
以至废去祖宗以来破分良法,而必以十分登足为限;
以为未足,则又造为比较监司郡守殿最之法以诱胁之。
于是中外承风,竞为苛急,此民力之所以重困也。
诸将之求进也,必先掊克士卒,以殖私财,然后以此自结于陛下之私人,而祈以姓名达于陛下之贵将。
贵将得其姓名,即以付之军中,使自什伍以上,节次保明,称其材武堪任将帅,然后具奏为牍,而言之陛下之前。
陛下但见等级推先、案牍具备,则诚以为公荐而可以得人矣,而岂知其谐价输钱,已若晚唐之债帅哉!
夫将者三军之司命,而其选置之方乖剌如此,则其智勇材略之人孰肯抑心下首于宦官宫妾之门?
而陛下之所得以为将帅者皆庸夫走卒,而犹望其修明军政,激劝士卒,以强国势,岂不误哉?
凡此六事,皆不可缓,而本在于陛下之一心。
一心正,则六事无不正;
一有人心私欲以介乎其间,则虽欲惫精劳力,以求正夫六事者,亦将徒为文具,而天下之事愈至于不可为矣」。
疏入,夜漏下七刻,上已就寝,亟起,秉烛读之终篇。
明日,除主管太乙宫崇政殿说书
时上已有倦勤之意,盖将以为燕翼之谋。
先生尝草奏疏,言讲学以正心,脩身以齐家,远便嬖以近忠直,抑私恩以抗公道,明义理以绝神奸,择师傅以辅皇储,精选任以明体统,振纪纲以厉风俗,节财用以固邦本,修政事以攘夷狄,凡十事,欲以为新政之助。
执政有指道学为邪气者,力辞新命,除秘阁修撰,仍奉外祠,遂不果上。
先生孝宗朝,陛对者三,上封事者三。
其初固以讲学穷理为出治之大原,其后则直指天理人欲之分、精一克复之义。
其初固以当世急务一二为言,其后封事之上,则心术、宫禁、时政、风俗,披肝沥胆,极其忠鲠。
盖所望于君父愈深,而其言愈切,故于封事之末有曰:「日月逾迈,如川之流,一往而不复。
不惟臣之苍颜白发已迫迟莫,而窃仰天颜,亦觉非昔时矣」。
忠诚恳恻,至今读者,犹为之涕下。
先生进疏虽切,孝宗亦开怀容纳,武博、编摩、秘省郎曹之除,盖将引以自近;
南康,持浙东、江西之节,又知其不可强留而授之;
至是复有经帷之命。
先生之尽忠,孝宗之受尽言,亦未为不遇也。
先生进言,皆痛诋大臣近习孝宗之眷愈厚,而嫉者愈深,是以不能一日安其身于朝廷之上,而孝宗内禅矣。
光宗即位,再辞职名,仍旧直宝文阁,降诏奖谕,除江东转运副使,以疾辞者再。
覃恩转朝散郎赐绯衣银鱼,改知漳州,又再以疾辞,不许。
光宗初政,再被除命,遂以绍熙元年之任。
奏除属县无名之赋七百万,减经总制钱四百万。
加意学校,教诱诸生,如南康时。
又以习俗未知礼,采古丧葬嫁娶之仪揭以示之,命父老解说,以教子弟。
释氏之教,南方为盛,男女聚僧庐为传经会,女不嫁者私为庵舍以居,悉禁之,俗大变。
郡有故迪功郎高登忤秦桧贬死,为奏请昭雪,褒其直。
会朝论欲行泉、漳、汀三州经界,先生初仕同安,已知经界不行之害,至是访事宜、择人物,以至方量之法,洞见本末。
遂疏其事上之,且言必可行之说三,将必至于不能行之说一,盖谓经界法行,息争止讼,大为民利,而占田隐税、侵渔贫弱者所不便。
及具宣德意,榜之通衢,则邦民鼓舞,而寓公豪右果为异议以沮之。
遂因地震及足疾不赴锡宴自劾。
其冬,有旨先行漳州经界。
南方春早,事已无及。
明年,属有嗣子之丧,再请奉祠,除秘阁修撰主管南京鸿庆宫。
先生以当上初政,尝辞前件职名,已降褒诏从其请,难以复受,辞者再。
诏论撰之职以宠名儒,乃拜命。
荆湖南路转运副使,再辞。
漳州经界竟报罢,遂以前言经界可行自劾。
三年,再以疾辞,乞补满宫观,从之。
又数月,差知静江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辞。
四年,又辞主管南京鸿庆宫。
未几,差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以辞远就近,不为无嫌,力辞。
五年,再辞。
有旨:长沙巨屏,得贤为重。
会洞獠扰属郡,遂拜命赴镇。
至,则遣人谕以祸福,皆降之。
申教令,严武备,戢奸吏,抑豪民。
先生所至,必兴学校,明教化。
湖湘士子素知学,日伺公退,则请质所疑,先生为之讲说不倦,四方之学者毕至。
又以南康漳州所申改正释奠仪式为请,录故死节五人,为之立庙。
孝宗升遐,先生哀恸,不能自胜。
又闻上以疾不能执丧,中外汹汹,益忧惧,遂申省乞归田里。
言:「天下国家所以长久安宁,惟赖朝廷三纲五常之教建立修明于上,然后守藩述职之臣有以禀承宣布于下,所以内外相维,小大顺序,虽有彊猾奸宄,无所逞志。
不然,以一介书生,置诸数千里军民之上,亦何所凭恃而能服其众哉」?
又草封事,极言父子天性,不应以小嫌废彝伦,言颇切直。
今上即位,不果上。
上在潜邸,闻先生名,每恨不得先生为本宫讲官,至是首召奏事。
先生行,且辞,除焕章阁待制侍讲,辞,不许,又再辞,且言:「陛下嗣位之初,方将一新庶政,所宜爱惜名器。
若使倖门一开,其弊岂可复塞?
至于博延儒臣,专意讲学,盖将求所以深得亲欢者为建极导民之本,思所以大振朝纲者为防微虑远之图。
顾问之臣,实资辅养,用人或缪,所系非轻」。
先生在道闻南内朝礼尚阙,近习已有用事者,故预有是言。
又不许,遂奏乞且依元降旨挥带元官职奏事者再。
及入对,首言:「乃者天运艰难,国有大咎,所谓天下之大变,而不可以常理处者。
太皇太后躬定大策,陛下寅绍丕图,可谓处之以权,而庶几不失其正矣。
然自顷至今亦既三月,或反不能无疑于逆顺名实之际,祸乱之本又已伏于冥冥之中,窃为陛下忧之。
尚犹有可诿者,亦曰,陛下之心前日未尝有求位之计,今日未尝忘思亲之怀。
此则道心微妙之全体,天理发用之本然,所以行权而不失其正之根本也。
诚即是心而充之,所谓求仁得仁而无怨,终身䜣然,而忘天下者,臣有以知陛下之不难矣。
借曰天命神器不可无传,宗庙社稷不可无奉,则转祸为福,易危为安,亦岂可舍此而他求哉?
充吾未尝求位之心,则可以尽吾负罪引慝之诚;
充吾未尝忘亲之心,则可以致吾温凊定省之礼。
始终不越乎此,而大伦正、大本立矣」。
次言为学莫先于穷理,穷理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又三劄言湖南岁计入少出多,不可支吾,乞裁减差到诸班换授归正杂色补官员数;
邵州边防全无措画,以致徭人侵犯,乞移置寨栅,增拨戍兵;
潭州城壁,乞行计度修筑。
既对,面辞待制侍讲,不许。
翌日,又辞待制职名,乞改作说书差遣,以为未得进说,而先受厚恩,万一异时未效涓埃,而疾病不支,遂窃侍从职名而去,则臣死有馀罪。
上手札:「卿经术渊源,正资劝讲,次对之职,勿复牢辞,以副朕崇儒重道之意」。
遂拜命。
赵彦逾按视孝宗山陵,以为土肉浅薄,掘深五尺,下有水石,旋改新穴,比旧仅高尺馀;
孙逢吉覆按,亦乞少宽月日,别求吉兆。
有旨集议,台史惮之,议遂中寝。
先生竟上议状言:「寿皇圣德神功,宜得吉土,以奉衣冠之藏。
当广求术士,博访名山,不宜偏信台史罔上误国之言,固执绍兴坐南向北之说,委之水泉沙砾之中、残破浮浅之地」。
不报。
覃恩转朝请郎赐紫章服,兼实录院同修撰
再辞,不许,拜命。
受诏进讲《大学》。
先生以平日论著敷陈开析,务积诚意,以感上心。
遂奏乞除朔望旬休及过宫日分,不以寒暑双只月日诸假故,并令蚤晚进讲。
又乞置局看详四方封事,瑞庆节免称贺。
从之
复因有旨修葺旧东宫,为屋三数百间,遂具四事奏言:「当上帝震怒,灾异数出,畿甸百姓饥饿流离太上皇帝未获进见,寿皇因山未卜,太皇太后皇太后皆以尊老之年茕然忧苦,不宜大兴土木,以就安便。
寿康定省之礼,所宜下诏自责,频日继往,顾乃逶迤舒缓,无异寻常。
太上皇帝必以为此特备礼而来,其深闭固拒而不得见亦宜矣。
朝廷纪纲尤所当严,上自人主,下至百执,各有职业,不可相侵。
今进退宰执、移易台谏,皆出陛下之独断,大臣不与谋,给舍不及议。
正使其事悉当于理,亦非为治之体,况中外传闻,皆谓左右或窃其柄,而其所行又未能尽允于公议乎?
此弊不革,臣恐名为独断,而主威不免于下移;
欲以求治,而返不免于致乱」。
末复申言:菆宫之卜,不宜偏听台史胶固缪妄之言,堕其交结眩惑之计。
皆不报。
先生进讲每及数次,复以前所讲者编次成帙以进。
上亦开怀容纳,且面谕,以求放心之说甚善,所进册子,宫中常读之,今后更为点来。
先生知上有意于学,遂以劄子勉上进德。
其略言:「愿陛下日用之间,语默动静,必求放心,以为之本。
而于玩经观史,亲近儒学,已用力处,益用力焉。
数召大臣切劘治道,俾陈今日要务,略如仁祖天章阁故事。
至于群臣进对,亦赐温颜,反覆询访,以求政事之得失、民情之休戚,而又因以察其人才之邪正短长,庶于天下之事各得其理」。
又奏:「礼经、敕令:子为父、嫡孙承重为祖父,皆斩衰三年。
嫡子当为父后,不能袭位执丧,则嫡孙继统而代之执丧。
自汉文短丧,历代因之,天子遂无三年之丧。
为父且然,则嫡孙承重可知。
人纪废坏,三纲不明,千有馀年,莫能釐正。
寿皇圣帝至性自天,孝诚内发,易月之外,犹执通丧,朝衣朝冠皆以大布,所宜著在方册,为世法程。
间者遗诰初颁,太上皇帝偶违康豫,不能躬就丧次,陛下以世嫡承大统,则承重之服著在礼律,所宜遵寿皇已行之法。
一时仓卒,不及详议,遂用漆纱浅黄之服,不惟上违礼律,且使寿皇已行之礼举而复坠,臣窃痛之。
然既往之失不及追改,惟有将来启殡发引,礼当复用初丧之服,则其变除之节尚有可议。
欲望明诏礼官稽考礼律,预行指定」。
孝宗祔庙,议宗庙迭毁之次,有请并祧僖、宣二祖,奉太祖居第一室,袷祭则正东向之位者。
有旨集议,僖、顺、翼、宣四祖祧主宜有所归。
太祖皇帝首尊四祖之庙,以僖祖为四庙之首。
治平间,议者以世数寖远,请迁僖祖于夹室。
未及数年,王安石等奏,僖祖有庙,与无异,请复其旧。
从之
时相雅不以熙宁复祀僖祖为是。
先生度难以口舌争,遂移疾上议状,条其不可者四,以为:「藏之夹室,则是以祖宗之主下藏于子孙之夹室。
至于祫祭,设幄于夹室之前,则亦不得谓之祫。
欲别立一庙,则丧事即远,有毁无立;
欲藏之天兴殿,则宗庙原庙不可相杂。
议者皆知其不安,特以其心急于尊奉太祖三年一祫时暂东向之故,不知其实无益于太祖之尊,而徒使僖祖太祖两庙威灵相与争校彊弱于冥冥之中,并使四祖之神疑于受摈,徬徨踯躅,不知所归,令人伤痛,不能自已。
今但以太祖当日追尊帝号之心而默推之,则知太祖今日在天之灵于此必有所不忍。
又况僖祖祧主迁于治平,不过数年,神宗皇帝复奉以为始祖,已为得礼之正而合于人心,所谓有其举之,而莫敢废者乎」。
又拟为庙制,以辩议者一旦并迁僖、宣二祖,析太祖太宗为二之失,复引元祐大儒程颐之说,以为物岂有无本而生者,今日天下基本盖出僖祖,安得为无功业?
议状既上,庙堂持之不以闻,即毁撤僖、宣庙室,更创别庙以奉四祖。
宰相既有所偏主,楼钥陈傅良又复牵合装缀以附其说。
先生所议颇达上听,忽有旨召赴内殿奏事,因节略状文,及为劄子,画图以进。
上然之,且曰:「僖祖国家始祖,高宗孝宗太上皇帝不曾迁,今日岂敢轻议?
欲令先生于榻前撰数语,以御批直罢其事。
先生方惩内批之弊,因言乞降出劄子,再令臣寮集议。
既退,复以上意谕庙堂,而事竟不行。
经生学士知礼者皆是先生,一时异议之徒忌其轧己,权奸遂从而乘之。
上之立也,丞相赵汝愚密与知閤门事韩侂胄谋之,侂胄太皇太后为亲属,因得通中外之言。
侂胄自谓有定策功,居中用事。
先生长沙辞免待制侍讲,已微寓其意;
及进对,复尝再三面言,又约吏部侍郎彭龟年共攻之。
龟年出护使客,侂胄益得志。
先生又于所奏四事疏中,斥言左右窃柄之失,后因讲筵留身,复申言前疏,乞赐施行。
既退,即降御批云:「悯卿耆艾,方此隆冬,恐难立讲,已除卿宫观」。
宰相执奏不行,明日径以御批付下,台谏、给舍亦争留,不可,除宝文阁待制,与州郡差遣,力辞。
寻除知江陵府,又力辞,仍乞追还新旧职名。
诏依旧焕章阁待制提举南京鸿庆宫
庆元元年,又乞追还旧职,不许。
赵丞相亦罢,诬以不轨,谪永州
丞相既当大任,收召四方知名之士,中外引领,以观新政先生独惕然,以侂胄用事为虑。
既屡为上言,又数以手书遣生徒密白丞相,当以厚赏酬其劳,勿使得预朝政,且有分界限、立纪纲、防微杜渐、谨不可忽之意。
丞相方谓其易制,所倚以为腹心谋事之人又皆持禄茍安,无复远虑。
丞相既逐,而朝廷大权悉归侂胄
先生自念身虽闲退,尚带侍从职名,不敢自嘿,遂草书万言,极言奸邪蔽主之祸,因以明其冤。
词旨痛切,诸生更谏。
以筮决之,遇《遁》之《同人》,先生默然退,取谏藁焚之,自号遁翁
以庙议不合,乞收还职名,又以疾乞休致,不许。
先是吏部取会磨勘,至是转朝奉大夫,又辞职名,乞休致,又以尝妄议山陵自劾,又言已罢讲官,不敢复带侍从职名,诏依旧秘阁修撰
二年,又言:昨来疏封锡服、封赠荫补、磨勘转官,皆为已受从官恩数,乞改正。
沈继祖监察御史,上章诬诋,落职罢祠。
四年十二月,以来岁年及七十,申乞致仕。
五年,依所请。
六年三月甲子,终于正寝。
十一月壬申,葬建阳县唐石里之大林谷。
嘉定二年,除华文阁待制,与致仕恩泽。
傅伯寿故家子,尝执弟子礼,恨不荐己,先生辞次对、除修撰也,伯寿行词有慢伪等语。
先生没,伯寿建宁,又不以闻,故复职之命犹生存也。
先生去国,侂胄势益张,鄙夫憸人迎合其意,以学为伪,谓贪黩放肆乃人真情,洁廉好礼者皆伪也。
科举取士稍涉经训者悉见排黜,文章议论根于理义者并行除毁,六经、《语》、《孟》悉为世之大禁。
猾胥贱隶、顽钝无耻之徒往往引用以至卿相,绳趋尺步、稍以儒名者无所容其身。
从游之士特立不顾者屏伏丘壑,依阿巽懦者更名他师,过门不入,甚至变易衣冠、狎游市肆以自别其非党。
先生日与诸生讲学竹林精舍,有劝以谢遣生徒者,笑而不答。
先生既没,善类悉已排摈,群小之势已成,侂胄志气骄溢,遂至擅开边衅,几危宗社,而生灵涂炭矣。
开禧三年侂胄伏诛,凶徒憸党根株斥戮。
嘉定元年,诏赐谥与遗表恩泽
明年赐谥曰文
明年,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后以明堂恩,累赠通议大夫
先生平居惓惓,无一念不在于国。
闻时政之阙失,则戚然有不豫之色;
语及国势之未振,则感慨以至泣下。
然谨难进之礼,则一官之拜必抗章而力辞;
厉易退之节,则一语不合必奉身而亟去。
其事君也,不贬道以求售;
其爱民也,不徇俗以茍安。
故其与世,动辄龃龉,自筮仕以至属纩,五十年间,历事四朝,仕于外者仅九考,立于朝者四十日,道之难行也如此。
然绍道统,立人极,为万世宗师,则不以用舍为加损也。
韦斋先生得中原文献之传,闻河洛之学,推明圣贤遗意,日诵《大学》、《中庸》,以用力于致知诚意之地,先生蚤岁已知其说而心好之。
韦斋病且亟,属曰:「籍溪胡原仲白水刘致中屏山刘彦冲三人,吾友也,学有渊源,吾所敬畏。
吾即死,汝往事之,而惟其言之听,则吾死不恨矣」。
先生既孤,则奉以告三君子而禀学焉。
时年十有四,慨然有求道之志,博求之经传,遍交当世有识之士,虽释老之学亦必究其归趣,订其是非。
延平李先生学于豫章罗先生罗先生学于龟山杨先生延平韦斋为同门友。
先生归自同安,不远数百里徒步往从之延平称之曰:「乐善好义,鲜与伦比」。
又曰:「颖悟绝人,力行可畏。
其所论难,体认切至」。
自是从游累年,精思实体,而学之所造者益深矣。
其为学也,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居敬者所以成始成终也。
谓致知不以敬,则昏惑纷扰,无以察义理之归;
躬行不以敬,则怠惰放肆,无以致义理之实。
敬之方,莫先主一,既为之箴以自警,又笔之书,以为小学大学皆本于此。
终日俨然,端坐一室,讨论典训,未尝少辍。
自吾一心一身,以至万事万物,莫不有理。
存此心于齐庄静一之中,穷此理于学问思辨之际,皆有以见其所当然而不容已,与其所以然而不可易。
然充其知而见于行者,未尝不反之于身也。
不睹不闻之前,所以戒惧者愈严敬;
隐微幽独之际,所以省察者密。
思虑未萌而知觉不昧,事物既接而品节不差。
无所容乎人欲之私,而有以全乎天理之正。
不安于偏见,不急于小成,而道之正统是矣。
其为道也,有太极而阴阳分,有阴阳而五行具,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则太极之理各具于其中。
天所赋为命,人所受为性,感于物为情,统性情为心。
根于性则为仁义礼智之德,发于情则为恻隐羞恶辞逊是非之端,形于身则为手足耳目口鼻之用,见于事则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常。
求诸人,则人之理不异于己;
参诸物,则物之理不异于人。
贯彻古今,充塞宇宙,无一息之间断,无一毫之空阙。
莫不析之,极其精而不乱;
然后合之,尽其大而无馀。
先生之于道,可谓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圣贤而无疑矣。
故其得于己而为德也,以一心而穷造化之原,尽性情之妙,达圣贤之蕴;
以一身而体天地之运,备事物之理,任纲常之责。
明足以察其微,刚足以任其重,弘足以致其广,毅足以极其常。
其存之也虚而静,其发之也果而确。
其用之也应事接物而不穷,其守之也历变履险而不易。
本末精粗不见其或遗,表里初终不见其或异。
至其养深积厚,矜持者纯熟,严厉者和平,心不待操而存,义不待索而精。
犹以为义理无穷,岁月有限,常慊然有不足之意,盖有日新又新、不能自已者,而非后学之所拟议也。
其可见之行,则脩诸身者,其色庄,其言厉,其行舒而恭,其坐端而直。
其閒居也,未明而起,深衣幅巾方履拜于家庙,以及先圣。
退坐书室,几案必正,书籍器用必整。
其饮食也,羹食行列有定位,匕箸举措有定所。
倦而休也,瞑目端坐;
休而起也,整步徐行。
中夜而寝,既寝而寤,则拥衾而坐,或至达旦。
威仪容止之则,自少至老,祁寒盛暑,造次颠沛,未尝有须臾之离也。
行于家者,奉亲极其孝,抚下极其慈,闺庭之间,内外斩斩,恩义之笃,怡怡如也。
其祭祀也,事无纤钜,必诚必敬,小不如仪,则终日不乐,已祭无违礼,则油然而喜。
死丧之威,哀戚备至,饮食衰绖,各称其情。
宾客往来,无不延遇,称家有无,常尽其欢。
于亲故,虽疏远必致其爱;
于乡闾,虽微贱必致其恭。
吉凶庆吊,礼无所遗;
赒恤问遗,恩无所阙。
其自奉,则衣取蔽体,食取充腹,居止取足以障风雨,人不能堪,而处之裕如也。
若其措诸事业,则州县之施设,立朝之言论,经纶规画,正大宏伟,亦可槩见。
虽达而行道,不能施之一时,然退而明道,足以传之万代。
谓圣贤道统之传散方册,圣经之旨不明,则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
于《大学》、《中庸》则补其阙遗,别其次第,纲领条目,粲然复明。
于《论语》、《孟子》,则深原当时答问之意,使读而味之者如亲见圣贤而面命之。
于《易》与《诗》,则求其本义,攻其末失,深得古人遗意于数千载之上。
凡数经者见之传注,其关于天命之微、人心之奥、入德之门、造道之阈者,既已极深研几,探赜索隐,发其旨趣而无遗矣,至于一字未安,一词未备,亦必沉潜反覆,或达旦不寐,或累日不倦,必求至当而后已。
故章旨字义,至微至细,莫不理明词顺,易知易行。
于《书》则疑今文之艰涩,反不若古文之平易;
于《春秋》则疑圣心之正大,决不类传注之穿凿;
于《礼》则病王安石废罢《仪礼》,而传记独存;
则悯后世律尺既亡,而清浊无据。
是数经者,亦尝讨论本末,虽未能著为成书,然其大旨固已独得之矣。
若历代史记,则又考论西周以来至于五代,取司马公编年之书,绳以《春秋》纪事之法,纲举而不繁,目张而不紊,国家之理乱、君臣之得失如指诸掌。
周、程、张、邵之书所以继道统之传,历时未久,微言大义郁而不章,为之裒集发明,而后得以盛行于世。
太极、先天二图精微广博,不可涯涘,为之解剥条画,而后天地本原、圣贤蕴奥不至于混没。
程张门人祖述其学,所得有浅深,所见有疏密,先生既为之区别,以悉取其所长,至或识见小偏、流于异端者,亦必研穷剖析,而不没其所短。
南轩张公东莱吕公同出其时,先生以其志同道合,与之友,至或识见少异,亦必讲磨辨难,以一其归。
至若求道而过者,病传注诵习之烦,以为不立文字,可以识心见性,不假修为,可以造道入德,守虚灵之识而昧天理之真,借儒者之言以文老佛之说,学者利其简便,诋訾圣贤,捐弃经典,猖狂叫呶,侧僻固陋,自以为悟。
立论下者,则又崇奖汉唐,比附三代,以便其计功谋利之私。
二说并立,高者陷于空无,下者溺于卑陋,其害岂浅浅哉。
先生力排之,俾不至乱吾道以惑天下,于是学者靡然向之。
先生教人,以《大学》、《语》、《孟》、《中庸》为入道之序,而后及诸经。
以为不先乎《大学》,则无以提纲挈领,而尽《论》、《孟》之精微;
不参之以《论》、《孟》,则无以融会贯通,而极《中庸》之旨趣;
然不会其极于《中庸》,则又何以建立大本,经纶大经,而读天下之书,论天下之事哉?
其于读书也,又必使之辨其音释,正其章句,玩其辞,求其义,研精覃思,以究其所难知,平心易气,以听其所自得。
然为己务实、辨别义利、毋自欺、慎其独之戒,未尝不三致意焉,盖亦欲学者穷理反身而持之以敬也。
从游之士迭诵所习,以质其疑,意有未谕,则委曲告之而未尝倦;
问有未切,则反覆戒之而未尝隐。
务学笃则喜见于言,进道难则忧形于色。
讲论经典,商略古今,率至夜半。
虽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辨,则脱然沉痾之去体。
一日不讲学,则惕然常以为忧。
抠衣而来,远自川蜀,文词之传,流及海外,至于夷虏,亦知慕其道,窃问其起居。
穷乡晚出,家蓄其书,私淑诸人者不可胜数。
先生既没,学者传其书、信其道者益众,亦足以见理义之感于人者深也。
继往圣将微之绪,启前贤未发之机,辨诸儒之得失,辟异端之讹缪,明天理,正人心,事业之大,又孰有加于此者!
至若天文地志、律历兵机,亦皆洞究渊微;
文词字画,骚人才士疲精竭神,常病其难,至先生未尝用意,而亦皆动中规绳,可为世法。
是非姿禀之异、学行之笃,安能事事物物各当其理,各造其极哉!
学脩而道立德成而行尊,见之事业者又如此。
秦汉以来,迂儒曲学,既皆不足以望其藩墙,而近代诸儒,有志乎、周、程之学者,亦岂能以造其阃域哉!
呜呼,是殆天所以相斯文,笃生哲人,以大斯道之传也。
先生疾且革,手为书嘱其子与门人范念德黄干,尤拳拳以勉学及修正遗书为言。
翌旦,门人侍疾者请教,先生曰「坚苦」;
问温公《丧礼》,曰「疏略」;
问《仪礼》,颔之。
已而正坐,整冠衣,就枕而逝。
门人治丧者既一以《仪礼》从事,而讣告所至,从游之士与夫闻风慕义者莫不相与为位而聚哭焉,禁锢虽严,有所不避也。
呜呼,天又胡不憖遗,以永斯道之传,而遽使后学失所依归哉!
先生所著书有《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或问》《、论语》《孟子集注》、《太极图》《通书》《西铭解》、《楚词集注》《辨證》、《韩文考异》,所编次有《语孟集义》、《孟子指要》、《中庸集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本朝名臣言行录》、《古今家祭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皆行于世。
先生著述虽多,于《语》、《孟》、《中庸》、《大学》尤所加意,若《大学》、《论语》则更定数四,以至垂没,《大学》「诚意」一章乃其绝笔也。
其明道垂教、拳拳深切如此。
《楚词集注》亦晚年所作,其爱君忧国,虽老不忘。
《通鉴纲目》仅能成编,每以未及修补为恨。
又尝编次礼书,用工尤苦,竟亦未能脱藁。
所辑家礼世多用之,然其后亦多损益,未暇更定。
平生为文,则季子类次之矣;
生徒问答则后学李道传尝裒辑锓版,未备也。
氏,追封硕人白水草堂先生之女,草堂韦斋所属以从学者也。
其卒也以淳熙丙申,其葬以祔穴。
子三人:长塾,先十年卒;
迪功郎、监湖州德清县户部新市犒赏酒库,后十年亦卒;
承议郎提举两浙西路常平茶盐公事。
女五人,婿儒林郎静江府临桂县刘学古,奉议郎主管亳州明道宫黄干进士元裕,仲季二人亦早卒。
孙男七人,钜、铨、鉴、铎、铚、铉、铸。
从政郎、新差监行杂买务杂卖场门;
从事郎、融州司法参军
鉴,迪功郎、新辟差充广西经略安抚司准备差遣
馀业进士
女九人,婿承议郎主管华州云台观赵师夏进士叶韬甫、周巽亨、郑宗亮、黄辂,从政郎绍兴府会稽县赵师若,黄庆臣李公玉
曾孙男六人,渊、洽、潜、济、浚、澄。
女七人。
先生没有年矣,状其行者未有所属笔,从学日久,俾任其责。
先生既不假是而著,之识见浅陋,言语卑弱,又不足模仿万一,追思平日步趋謦欬,则悲怆哽咽,不忍书,亦不忍忘也。
窃闻道之正统待人而后传,自周以来,任传道之责、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
孔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盖千有馀年之间,之徒所以推明是道者既已煨烬残阙、离析穿凿,而微言几绝矣,周、程、张子崛起于斯湮塞之馀,人心蠹坏之后,扶持植立,厥功伟然,未及百年,舛驳尤甚。
先生出,而自周以来圣贤相传之道一旦豁然,如大明中天,昭晰呈露。
则摭其言行,又略欤!
辄采同志之议,述世系爵里、出处言论,与夫学问道德行业人之所共知者,而又私窃以道统之著者终之,以俟知德者考焉。
谨状。
嘉定十四年正月日,门人奉议郎主管亳州明道宫黄干状。
行状之作,非得已也,惧先生之道不明,而后世传者之讹也。
追思平日之闻见,参以叙述奠诔之,定为草藁,以谂同志,反覆诘难。
一言之善,不敢不从,然亦有参之鄙意而不敢尽从者,不可以无辨也。
有谓言贵含蓄,不可太露,贵简古,不可太繁者。
夫工于为文者固能使之隐而、简而明,是非愚陋所能及也。
顾恐名曰含蓄,而未免于晦昧,名曰简古,而未免于艰涩,反不若详书其事之为明白也
又有谓年月不必尽记,辞受不必尽书者。
先生之用舍去就,实关世道之隆替、后学之楷式。
年月必记,所以著世变;
辞受必书,所以明世教。
先生之行,又岂可以常人比、常体论哉!
又有谓告上之语失之太直,记人之过失之太讦者。
责难陈善,事君之大义,人主能容于前,而臣子反欲隐于后,先生敢陈于当世,而学者反欲讳于将来乎?
人之有过,或具之狱案,或见之章奏,天下后世所共知,而欲没之,乎?
又有谓奏疏之文纪述太繁,申请之事细微必录,似非行状之体者。
古人得君行道,有事实纪,则奏疏可以不述;
先生进不得用于世,其所可见者特其言论之间,乃其规模之素,则言与行岂有异耶?
事虽微细,处得其道,则人受其利,一失其道,则人受其害。
先生明义精,故虽细故,区处条画,无不当于人心者,则钜与细亦岂有异耶?
辨者如此,则其尤浅陋者不必辨也。
至于流俗之论,则又以为前辈不必深抑,异学不必力排,称述之辞似失之过者。
孔门诸贤至谓孔子贤于,岂以抑为嫌乎?
孟子辟杨墨而比之禽兽,卫道岂可以不严乎?
夫子尝曰「莫我知也夫」,又曰「知德者鲜矣」,甚矣,圣贤之难知也!
知不知不足为先生损益,然使圣贤之道不明,异端之说滋炽,是则愚之所惧,而不容于不辨也。
故尝太息而为之言曰:是未易以口舌争,百年论定,然后知愚言之为可信。
遂书其语,以俟后之君子。
谨书(《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三四。又见《性理群书句解》卷二三,《新安文献志》卷六三,《紫阳文公先生年谱》附录卷三。)
家:原空,据右引补。
徐崇甫人心道心并性理说书 南宋 · 陈文蔚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二、《克斋集》卷一
人心、道心固无二,以其或生于血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
生于血气之私,岂非人欲?
原于性命之正,岂非天理?
况舜、禹相诏之语,已有危微之别,则一邪一正固无疑矣。
继之以惟精惟一,则欲人于致察之力细密而无不尽,持守之志坚固而无或杂。
盖察之不密,则二者交互于胸中,而天理人欲不能致谨于毫釐之辨,虽欲于持守之际,纯乎天理而不杂于人欲之私,不可得矣。
惟精惟一,则两下工夫并进而中可得矣,中即所谓道也。
来谕援孟子「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为證,而谓道即人,人即道。
圣贤语言意各不同,两处各看,令融液透彻,庶几不相病耳。
性善之说,以水清为喻,非不善,第以清浊为言,则杂乎气质矣。
其后谓气有不齐,而其质则一,意欲言性无不善,如水无不清,不知既以气质言,则水不能皆清,性不能皆善矣。
当如孟子言「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则无病耳。
此乃讲学之本原,当取孟子告子辨论处熟看,仍以《程氏遗书》论性之语参酌求之,知本然之性与杂乎气质而言者不同,则议论方有的当,非臆想料度之可及也。
来谕以天命比君命,此固然矣,但分心性情处,亦恐未然。
盖心统性情,性即心之静,而情即心之动,心不能不静,而亦不能不动,岂有恶于情哉?
今曰人之本心即性也,其不善者情也,心性既无毫釐之别,又直以情为不善,则与灭情之见何异?
孟子谓「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岂以情为不善哉?
心、性、情之界限,惟孟子之书具其条理,无吝熟咀味也。
吾辈相去之远,不得群居讲学,苟书问中,又不能尽情无隐而同声相和,即为同门之罪人,是以不敢苟相阿徇而倾倒。
鄙见如此,幸详之,复以见告。
一邪一正之说,伤于刻画。
人心未必便邪,第生于血气之私,不知简柅,则易流于邪,此所以惟危也。
当如叙中语,人莫不有是形,虽圣人不能无人心,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而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矣。
因暇日抄录旧编,将因书复以告崇父。
嘉定辛巳十二月二十六日
诗评 南宋 · 敖陶孙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九八、《宾退录》卷二、《江湖小集》卷四五、《陶锡山文集》卷一四、《丹铅馀录》卷一○、《文章辨体汇选》卷四三八
因暇日与弟侄辈评古今诸名人诗: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曹子建三河少年,风流自赏。
鲍明远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
谢康乐东海扬帆,风日流丽。
彭泽如绛云在霄,舒卷自如。
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
韦苏州如园客独茧,暗合音徽。
孟浩然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杜牧之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
白乐天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
元微之李龟年说天宝遗事,貌悴而神不伤。
刘梦得如镂冰雕琼,流光自
李太白刘安鸡犬,遗响白云,覈其归存,恍无定处。
韩退之如囊沙背水,惟韩信独能。
李长吉武帝食露槃,无补多欲。
孟东野如埋泉断剑,卧壑寒松。
张籍如优工行乡饮,酬献秩如,时有诙气。
柳子厚如高秋独眺,霁晚孤吹。
李义山如百宝流苏,千丝铁网,绮密瑰妍,要非适用。
本朝苏东坡如屈注天潢,倒连沧海,变眩百怪,终归雄浑。
欧公如四瑚八琏,止可施之宗庙。
荆公如邓艾缒兵入蜀,要以崄绝为功。
山谷如陶弘景祗诏入宫,析理谈玄,而松风之梦故在。
梅圣俞如关河放溜,瞬息无声。
秦少游如时女步春,终伤婉弱。
后山如九皋独唳,深林孤芳,冲寂自妍,不求识赏
韩子苍如梨园按乐,排比得伦。
吕居仁如散圣安禅,自能奇逸。
其他作者未易殚陈,独唐杜工部如周公制作,后世莫能拟议。
此评子侄得之为多外,自写两纸,其一以遗莆阳刘潜夫,其一以遗同舍朱仁叔
二公皆知诗者,且其语亹亹逼人,故为之书。
嘉定八年夏至后二日长乐敖陶孙
按:《臞翁诗集》卷首,两宋名贤小集本。
王秘监 其一 南宋 · 孙应时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八八、《烛湖集》卷七、光绪《永嘉县志》卷三一
某顿首再拜上状判院木叔尊契兄:庚子之春,实与兄别,中间人事凡几变矣,然仆常心敬兄,自以异于他人。
虽岁月之远,书问之绝,独耿耿如日在紫芝眉宇之侧,不知兄与仆亦不忘否耳。
忆离遂安时,尝一寓书,殆未尝达耶?
去冬微之来,能言近况,甚喜。
寻闻大臣汲引,出于至公,遂登朝列,士无间言,益以为喜。
忽奉惠翰相劳苦勤笃,喜复如何!
即此秋朔隆暑,伏惟襟韵清凉,台候万福。
守愚安分,只似昔时,发白目昏,老境侵矣。
受县最剧,随力支吾,幸不得罪于民。
而为代者所捃,新使君非素知,以此留未得去。
孤特无与事,或未可知,所恃者民言众论之无他耳。
到都当求见。
向凉,千万珍重,不宣。
皇帝即位贺太上皇后 南宋 · 曹彦约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五○、《昌谷集》卷四
历数传贤,丕阐赤符之运;
宫闱定议,共非黄屋之心。
欢动寰区,事关宗社。
恭惟太上皇后殿下德承刚健,性本静专。
志在求贤,内赞六年之治;
功成与子,外安四海之心。
始既尽于忧勤,久乃游于汗漫
臣远观彤史,孰俪皇家?
继继承承,尽危微之亲授;
原原本本,知警戒之相成。
丙子轮对劄子 其一 南宋 · 程珌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七六、《洺水集》卷一、《宋元学案》卷七一
臣闻天之道日运而无积,圣人之治日新而不穷。
盖人之情故则玩,新则肃。
天下大器也,圣人之治天下,洗濯提携,时出而用之,故昼夜之晦明、寒暑之代谢,循环而无端,相续于一致者,此天之所以为天,而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也。
恭惟国家万世之业,自艺祖创之,太宗定之,真宗饰之,至仁宗则守之。
方其绍述之初,悉用安静之政。
然阅时寖久,人情不能无玩也,于是圣心加以振厉。
若开天章阁命辅臣条具当行之事,又御资政殿两府侍从手诏问天下事,其勤求治道,责望太平,若不可以一日安者。
而又擢端鲠以增谏员,则言路通而士气伸矣;
内帑以广边储,则财用公而国力裕矣;
范仲淹主西事,富弼主北事,则折冲制胜有其人矣;
因问边事而责臣下之不能对,则所以豫备不虞者严其事矣;
取臣寮奏疏及其进对凡可采者,付中书密院施行,则献计陈谟不为无用矣。
凡此数条,其神断天运,无非兴起人心于弛玩之馀,而四十二年之治所以光明浑厚,始终如一日也。
恭惟陛下更化之初,固尝登正士以革奸庸,伸谠言以破谀佞,以祖宗之法而塞徼倖之门,严责实之政以变欺诞之习。
天清日明,风行雷动,固已月异而岁不同矣。
然物以久而故,人以久而玩,诚能因已定之规模而稍加作新之功,则黜陟所形而天下悚,其好恶赏罚所及,而天下震其威明
搜遗拔异以收徯属之心,听言行谏以昭容受之实,辟功名之涂而使人人有欣欣不自已之意,示信必之权而使天下不敢萌苟且之风,则治日新又日新,虽至万世而无弊可也。
古之善图治者,亦惟于安静不扰之中,而每有振厉作为之志,故宽不至于弛,柔不至于懦。
平居暇日,不动声色,而风采奋扬,精神运动,自足以鼓舞一世。
夫苟一切安于逸豫,则强者必弱,智者必晦,敢言者必缄默,有志者必退缩,天下之治盖未知其所终矣。
舜尝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
皋陶又歌曰:「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
然则,治之污隆亦惟陛下与二三大臣加之意而已。
臣识昏学陋,岂足语治,卷卷愚衷,姑塞明制,惟陛下财幸。
代作三贤堂 南宋 · 程珌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九二、《洺水集》卷一○、《咸淳临安志》卷三三、《永乐大典》卷七二三六
仰稽乾象,俯括坤维,观日月之所交,参阴阳之所极,凡曰帝王之邑,必于天地之中,理固宜然,势常异是。
自三皇之曲阜暨五季之大梁,其间迭迁曾不一数,或据冀河之胜,或都太华之奇,或因瀍涧之滨,或取崤函之险。
天启我宋,古汴作京。
代无定都,地大则一,盖地大则物众,人多则事繁,是以尧先流化于平阳,舜亦躬率于蒲坂,以其难治,施化特先。
迨至西京,俗盖非古,土木被锦绣,倡优僭后服,小盗依大盗,白昼显行于逵路,阎闾饰子女,丝竹遨游于侯宫,浇风川流,靡弊胶底。
知一尹之莫任,析三辅以分司
二百年间,能尹十数,前称张、赵,后美三王。
考其设施,率先弹压,不曰发奸摘伏,则曰枹鼓不鸣,至云宣化于京师,则未始或书于往牒。
商邑翼翼,四方所观,彼岂不知力莫能逮。
炎图再造,驻跸钱塘
眷言吴越之中,宿号东南之盛。
矧今也鸾旗豹尾,星拱天临,宫阙崔嵬,江山吞吐,云横雉堞,侵汉连霄,鳞比坊衢,飞尘踏雾,千族之所聚,万货之所奔。
卖缯涤器之流,怀材抱略;
胃脯卖浆之辈,并骛分镳。
木槻金鈲,南阛北阓,轴接则香车镂凤,鞍联则宝骑游龙。
剖决既繁,储须益广,左酬右接,昕夕不休。
比岁以来,滋病不治。
粤唯今尹,被命四年,令修不烦,风行如偃,万户安眠于皎月,群奸侧立于层冰,微爝不惊,寸枹息警。
靡废不起,靡敝不新。
至若苏堤,浸就颓圮,筑桥翼岸,十轨并驰,加以危亭,参差对峙。
芙蓉杨柳,图画初开,百年流风,一朝顿复。
尹曰未也,政而不化,河汾惧焉。
乃益学田,乃厚学饩,学徒肃雍,上侪璧宫。
既而则又曰:今化既施,古训未白。
于是又移祀三贤,用昭矩则。
呜呼!
得非弹压之外,固有甚大者邪?
厥初孤山,有寺曰广化,寺有竹阁,以奉香山,莫知何年,侑以二贤。
已而广化化而为观,迁寺北山,阁亦随焉。
有守周侯淙,恶其嚣喧,乃迁三贤,附于水仙
水仙坐堂,三贤在庑,过者悲之,睨而不顾。
今尹曰:噫,吾责可辞?
规度逾年,得之堤旁稍西百步,宿号花坞。
后垄如屏,众木摇天,前峰如幕,晴岚涨烟,十里湖光,一碧澄鲜。
乃请于朝,朝命曰然。
于是诹日程材,平干授工,千杵筑堤,万斧治宫,栽花莳竹石梁卧虹。
昔有酒亭,徙之桥北,一径窈然,与人世隔。
如宫水精,如屋琉璃,乃奉三贤,祠而祝之。
呜呼!
三贤相望,禹、稷、颜回,同道异用,不同者时。
高风直节,凛凛巍巍。
是举也,簿书期会云乎哉,狱讼财赋云乎哉!
虽然,为政不难,知所后先。
天之降才,有能不能。
朝廷以为劳且久也,擢之地卿,复领京邑
非才之难,而识之难。
僝工于壬午之腊,竣役于癸未之春,都人和豫,四方来观,咸曰休哉。
宣教化于我人,暴风烈于昔贤,非能行其所学而不汩于俗吏者,能若是邪?
茅焦之庐,葺仲舒之墓,嗣此意于无穷,慰我都人之思者,非来者之望而谁邪?
呜呼!
吾知三贤欣欣而相语,于于而偕来,挹山之清,饮湖之绿,千亿其年,统湖山风月之盟无疑也。
尹袁氏,名韶,今为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云。
都人以尹之意而谒记于予,既书其凡矣,于是又为《昔盐》乐章,使都人歌而祀之:
有唐御历,畯乂海林
香山之靖,圣徒之清。
善于僧孺兮而不党于僧孺,姻于虞卿兮而不累于虞卿
六十少二,翩然濯缨,雍容人间,十九周星。
异日元稹黜,文饶嫉,僧孺、宗闵,交仇罔极,视斯人兮孰失而孰得邪?
皇宋四叶,丙子岁成,峨眉之下,乃生异人。
新法之议,烈烈如冰;
惠州之厄,熙熙如
泰山名节兮鸿毛禄位,藜藿鼎食兮岭海朝廷。
彼美一人兮君复,孤山兮结屋。
冥鸿叫月兮谩罗布地之罝,天驷超河兮不入金羁之束。
呜呼!
捍湖涤井,想长庆之良规;
西菩双涧,裒熙宁之新题。
梅影横斜兮,宁须封禅之无辞。
彼士之有可而无否者骨鲠之风衰,知进而不止者廉耻之道微。
三贤之风,百世之师。
嗟乎!
庐千载之败阁兮今新钓石,借百年之堤防兮于今返璧。
招二鹤以重归兮,去来于孤山之侧。
噫嘻,有新我祠之贤尹兮,宁须和璞之重逢;
十三弦之可鼓兮,当还虞氏之遗风。
玩吉祥之花,观南屏之鱼兮,未多羡乎修之丛。
倘来者之能必葺兮,期分尔席之西东。
临斋记 南宋 · 度正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七○、《性善堂稿》卷一一
天地之间不越阴阳两端而已,然阴阳有进退,而其道有消长。
方其进也,阳虽微而不足虑;
及其退也,阴虽盛而深可忧。
盖进则长,长则盛,退则消,消则微,理之必然也。
圣人作《易》,惟《乾》、《坤》纯体之外,其馀《震》、《坎》、《艮》为阳,《巽》、《离》、《兑》为阴。
阳卦宜若多阳也而反多阴,阴卦宜若多阴也而反多阳,何也?
盖阳卦则阳之方进也,阳之方进则阴之多也,其消也可立而待矣;
阴卦则阴之方进也,阴之方进则阳之多也,其消也亦不旋踵矣,可不察乎?
一阳之生,其卦为《复》;
二阳浸长,其卦为《临》。
《复》之初固已元吉,《临》之初与二皆能以诚感物,有吉之义,盖其道浸长而其进为未已也。
圣人于《复》则原其始,曰「七日来复」,言其进之难也;
于《临》则要其终,曰「八月有凶」,语其消之易也。
《临》刚长之卦,六爻皆吉无咎,盖凶者遁也。
一阴生为《姤》,二阴浸长为《遁》,阴长则阳消,圣人于刚之浸长已致其戒,其为后世虑者岂不远哉!
此天地之间阴阳进退消长之理耳。
其在人则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危微之间亦进退消长之机也。
夫人心者阴之为也,道心者阳之为也,道心长则人心消,人心长则道心消,无间之容息,甚可畏也。
返求诸心,良知良能无不毕具,遏人欲于未萌,循天理于当然,充恻隐之心则仁不可胜用,充羞恶之心则义不可胜用,辞逊、是非亦莫不然。
若夫忘其所固有而惟外物之徇,则道心日消,人心日长,其不为君子之弃、小人之归者几希矣。
颜氏之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盖得于《复》之初九
其始盖甚微也,然其进而未已,克己复礼,三月不违,至于为邦之问,圣人遽以四代礼乐许之,盖自《复》而进于《临》也。
宰我善为说辞,孔子置之言语之科,考其所至盖已在于冉伯牛仲弓之下而出乎子贡子路之上矣。
使之修辞而立其诚,言顾行,行顾言,虽进于圣人可也;
而道不胜欲,求仁之念日消而怠忽之心日胜,其末也至于昼寝焉。
孔子他日断然以为不仁而切责之。
者岂非自《姤》而《遁》,自《遁》而《剥》,不知自反者耶?
潼川费伯矩,强敏之士也,蚤知诵习师友渊源之书。
顷以诸生敷奏大廷,天子擢为第三,议论深远,粹然一出于正,得献纳之体,识者伟之。
今佐大幕府,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所以补益者为多。
又以「临」名其斋以励其志,而求其说于正,是盖知以刚德自进、进而未已者也。
夫能自强不息则积善在身,犹阳之长,其于古之圣贤何远之有?
故正为陈颜子之所以进者为法,而以宰我之所以退者为戒。
所以为法者,愿伯矩勉之;
所以为戒者,正因以自警云尔。
陈备边强本之策疏 南宋 · 许应龙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二五、《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三七
臣窃惟今日之务,莫急于备边。
小大之臣,陈谋献议,不曰意向当定,则曰规模当立;
不曰议论贵一,则曰事机贵审。
陛下既熟闻之矣,臣虽至愚,安敢复援前说以渎天听,辄以彊本之策为陛下陈之。
夫纾一时之急者,不得不为权宜之举;
防后日之患者,不可不为彊本之计。
倚权宜之举而欲其经久而无患者,见远识微之论则以为犹有遗虑也。
且赖忠义之人以纾一时之急,岂非权宜之举乎?
练官军以防后日之患,岂非彊本之计乎?
粤自京口之舟失于警备之不严,泗水之师衄于揣度之不审,既而决淮阴之胜而挫残虏之锋者,忠义之力也。
迩者烽燧告警而敌情叵测,游骑出没而疆埸靡宁,未几奏濠梁之捷以伸吾中国之威者,又忠义之力也。
夫军书辐凑以交驰,羽檄重迹而狎至,随机应变,岂容无策。
今也连营列戍,第为守卫之谋;
边将闭城,仅防冲突之扰。
苟非调发忠义,设伏掎角,则何以却鸱张之势而成克获之功哉?
是则将以纾一时之急,其势不得不尔。
虽然,此特权宜之举,而彊本之计又有不容缓者。
盖元气既固,外邪自消,吾之威令苟伸,则英雄豪杰之徒莫不俛首屈意于其下。
然则官军者岂非今日之所当振乎?
官军振则根本彊,根本彊则忠义之人可以为吾之助而不能为吾之患,此亦汉以南北军相制之遗意。
茍以其脆弱难用不加激厉,而攘却之功一切倚办于忠义,彼将谓秦无人,万一恃彊而骄蹇,挟功而邀求,不厌其欲,其能帖然而无哗乎?
况吾之虚实,彼所熟知,茍一摇足,何以制之?
且今之官兵非不多也,器甲非不利也,廪食非不继也,以此禦戎,何患不济?
苟能拣其骁锐,严其纪律,日夕淬砺,常若寇至,迨遇敌之际,则功多者有厚赏,不迪者有显戮,毋徇私意而为之重轻,毋事姑息而为之容隐,则怯者奋而为勇,弱者转而为彊,兵威振厉,隐然有猛虎在山之势,不惟可以折敌人之冲,尤可以消山东偏重之势。
何者?
彼知朝廷之所倚仗者不专在我也。
夫既资彼之力以纾一时之急,复张吾军以消他日之患,则国势岿然,犹泰山而四维之矣。
而或者乃曰,忠义之人犹养虎耳,饥则求食,饱则反噬,深咎夫招来者之不审也。
吁,是固然矣,然既招之,则不容却之。
彼既与虏为仇,群然归我,茍无以安其心,是绝其向生之涂,激其等死之忿,兽穷则搏,势所必至。
况彼方有功于我,犹赖以为掎角之助,则亦惟区处调伏,使之有致远之能而无泛驾之虞耳。
所谓区处之策者何也?
怀之以恩,结之以信,宠之以爵赏,赡之以阙额官兵之廪,使之欢欣感戴,乐为吾用,而吾之兵威又足以镇服其心,则亦庶乎其可也。
吁,忠义若可虑也,而有以制之则不足虑;
官军若难用也,而有以厉之则皆可用。
然而致此者,则必有任其责者耳。
夫膺守禦之寄者,边将也;
总边将之权者,制阃也。
昔蜀以孔明汉中,吴以陆逊守荆渚,皆付以事权,不从中御,故得以乘机制变而有成功。
今之任制阃者茍得其人,则举边陲之寄悉以付之,使进退伸缩莫不如意,则号令一而人心协。
茍州县之有事权者,或得以己见专达,虽曰事机无壅,然而谋议或有异同,施行或至牴牾,则仓卒缓急,诸将罔攸禀令。
庙谟宏深,其必有以处此矣。
虽然,备禦之策尤当一定,不可视缓急而为之作辍,睹胜负而为之惊喜。
元祐初,以累世逋诛之鬼章一日缚致阙庭,疑若可以晏然矣,而议臣以为安危之机正在今日,若处之有术,则安边息民必自此始,不然则以胜为灾。
夫当国家全盛之时,犹不敢忘警惧之戒,况边事未宁之日乎?
毋恃其一胜,当思为常胜之谋;
毋豢于少安,益图为久安之计,此又帝王万全之策也。
臣位卑言高,罪在不赦,惟陛下恕其愚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