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上玉宸供奉黄元吉天台教部随函目录手状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
沙门遵式祗肃致讯玉宸供奉执事:近令小师了净、可久赍书上达,不审迩日体候何似,想符多福。
遵式以教门事,多干尊抱,卒言谢不及。
兹者撰得《天台教部随函目录》一卷。
此有二缘故,须制此文:一为教文入藏,恐铨排失次,疏记不相附近,后人看读,不知其类;
二为后人看读,不循部类,全成无益。
止如《辅行》一记,全释《摩诃止观》,若异处各看,殊不知旨。
今若得此文,发函启卷,文义相须,如指诸掌。
如览儒经,正义安可异处?
他皆放此。
欲上告供奉闻圣听,奏呈此文,乞随函各著一卷。
如此,则教文入藏,不徒设也。
遵式虽怀此意,其如裁量进否,一计供奉。
愿利益天下,远及万古。
遵式十有馀载,经理天竺山寺,只为传持大教,更无一念他图。
其如外护檀越,不可一日无之。
此际遭逢供奉,如得父母之莫异也。
遵式年老,能得几何,只为岁寒,与后次传教者作外护良图,意在正教宣行,令佛种不断。
故雪山童子为半偈捐躯,宣扬利深,信矣!
今供奉宿植善根,身近至尊,深信佛法,焉知不是诸佛付嘱而来耶?
又岂非宿发大愿而来耶?
护法之功,出《大般涅槃经》,不可卒具。
此者了净、可久,恐伊不熟庶事,望供奉以骨肉见待。
每事指南,不以形迹为碍,幸甚也。
其如山门所求好事,乞供奉深挂融抱,栖依栖依。
遵式近采拾寺之左右古今灵迹,各赋一咏,以纪名目。
虽词无可取,谨此写呈,所贵供奉览之,熟于天竺景物,如旧游之莫异矣。
遵式为阙人写公状,起居直染手削,眼昏书字不谨,伏惟仁慈宽恕为幸。
不宣。
天竺寺沙门遵式手状上玉宸供奉。
按:《天竺别集》卷上,续藏经第二编第六套第二册。
王丞相钦若问天台教书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天竺别集》卷下
遵式启:伏以五月二十四日,奉蒙相公顾问天台智者立教及解经消文义旨,与今古诸师孰为优劣,遵式座间略具口对。
又承台旨,令逐要录上,并须词意分明可见者。
遵式出性愚鲁,略于天台本教,粗继讲读,尚未辨菽麦。
况古今入师,各求佛意,著在文籍,皆非常人也。
然则若以天台意旨往望,似未可齐。
既其各自命家,安能咎己!
春池竞宝,各谓琉璃之珠;
寒谷吹律,不无禾黍之秀。
校之阳春,真物必无双得者也。
天台智者灵鹫亲闻,大苏再悟。
南岳印其證相,是发总持;
神僧授其法门,兼垂影响。
南岳手持如意,躬临法席,叹曰:「可谓法付法臣,法王无事者也」。
又曰:「纵令文字之师千郡万众,寻汝之辨,莫可穷矣」。
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南岳位净六根,凡有所说,皆是先佛之经。
智者示居五品,即是如来受用。
观二师所说,即是佛说,无二无别,以人验法,自足立信矣。
智者于《法华判教》中云:「前代诸师,或祖承名匠,或思出袖襟,虽阡陌纵横,莫知孰是,然义不双立,理不两存。
若深有所以复与修多罗合者,录而用之;
无文无义,不可信受」。
遂广徵十家,谓南三北七,即江南三师河北七师。
虽通依顿渐不定,以为教相,判释经论,或开为四时,或张为六宗,有但为二相,有混作一音。
异论纷然,众制锋起。
智者破之则南北俱坏,取之则三七或存。
皆文旨炳然,览者如鉴,具如《法华玄义》第十卷。
语人则盛破光宅,馀者望风;
语法则偏难四宗,他皆失据。
今略引天台四教,与四宗比决,亦粗见优劣。
按《维摩玄义》:「问曰:『天台四教,义与他人四宗同不』?
答曰:『若人问四谛与四大同不,此云何答』」?
今家不傍四宗立教者,略出三妨:一者四宗名义,言方似滞。
谓彼不依四不可说,用四悉檀说,是以言则成滞也。
二者细寻研覈,义似不便。
彼以三假为不真宗,三假是世谛,见世谛未得道,何得以此立宗成论?
明见空得道,何不以空为宗?
彼又以不真宗为通教,真宗为通宗。
何故不真俱名教,不名宗?
真宗名宗,不名教?
且教无宗而徒设,宗非教以何会?
故不便也。
三者四宗明义,若比古今,实为富博。
一家住望,摄佛法意,彼大有所阙。
天台采诸经论,立四教义,一教各有四门,四教合十六门,即是十六宗明义也。
今将彼四宗对今十六门,足见彼之所阙。
何者?
彼因缘、假名两宗,似与今三藏教空、有二门相参,犹阙昆勒门及非空非有门也。
真宗似与今通教有门相参,犹阙三门也。
真宗似与今别教有门相参,犹阙三门也。
四宗对今家前三教十二门,尚阙八门。
圆教四门,彼所不明。
若四教共论,彼阙十二门。
又护身法师于四宗上加法界宗为五宗,又似与今圆教有门相参,犹阙十一门。
耆阇法师又加为六宗。
彼常宗还似与今别教有门相参,彼圆宗还似与今圆教有门相参,彼真宗似与今通教空门相参,犹阙十门。
况今一一四门,又各摄无量法门。
如小乘五百声闻,各说因,是五百门秪是三藏三门所摄,馀三门亦然。
净名三十二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乃至八千菩萨,不出圆教四门之意。
又推此校量,彼大有所阙。
且直指教门名数不齐,大略如上。
若更细论诠旨,彼又恐不同也。
今家四教一一四门,门各八义,理教智断行位因果。
八义束定生灭、无生、无量、无作。
四教旨趣,坦然明白,毫发不滥,岂同四宗立名无准,索据无文?
又况今通教因果通后别圆、别入圆等,教理相入,及所通之理四四谛、七二谛、五三谛,随情智等。
彼不闻名,况有其义?
故《法华玄文》约顿渐不定三义,判教观二门。
乃云:今辨信法两行,明于教观,各作三意,大该佛法,历前诸教,无有一科而不异诸法师也。
若欲修禅学道,历前诸观,为法行人说安心法,无有一科与世间诸禅师同也。
诚哉,其言信不诬矣!
已上略对四宗五宗六宗校量一家法门,大概如此。
若遍引诸家,广论优降,卒不可备。
又承台旨,问及讲《法华经》至第几卷至何处文。
遵式对曰:「至第二卷《火宅喻品》诸子索车文」。
遂略口具索车大意。
台旨又云:「智者消文,与诸师及慈恩宗优劣,可略录一二不」?
遵式对曰:「秪此所陈索车之义,古人与天台二家消文,足见优劣,便可录呈」。
今先录古师一二,对智者释义。
次别引慈恩基法师正破天台一义,还用天台被破之文,与彼并决是非,故须别引。
先录古师索车及明车体合二条。
《经》云:「时诸子等各白殳,言殳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
第一出古解索车者,古人秪许二乘有索车义,不许菩萨索车。
彼谓二乘已断惑,已出宅外,至许车处,是故有索。
菩萨未断未證,犹是凡夫,故无索议。
遂作十难,令菩萨心无索义。
其第一难云:「二乘出三界外,至许车处,故索果车。
菩萨未断惑,未至许车处,那忽索车」?
已下九难,语虽异端,意不出此,避繁不录。
第二天台《疏》总斥曰:「观其诡累三藏,设此十难,管见一斑,都非大体」。
私释曰:言其古人诡诈累叠,秪于三藏一小乘菩萨不断不索,成此十难,殊不知有通别圆三教菩萨索不索之大体也。
《疏》正解曰:「今当为尔分别说之:自有不断惑不索车,三藏菩萨是;
自有断惑索车,通教菩萨是;
自有亦断惑亦不断惑、亦索车亦不索车,别教菩萨是;
自有非断非不断、非索非不索,圆教菩萨是」。
私释曰:初句似许三藏一种菩萨不断不索。
纵有此许,然彼十难义亦自坏。
何者?
为彼难意都不许菩萨有索车之义,今纵许一,仍更有三,谓通别圆有索不索。
彼不闻名,况知其义?
次《疏》中又于四教上一一各作四句,四四十六句,对障除未除机动,便四教俱有索义。
此则三藏菩萨虽未除障,其如机动,不得不索。
则便古人十难,无一句可取,何优劣之有也?
次更录车体文,略评诸家优劣者。
夫大车之喻,彰一经之正体,乃开显之大纲,久秘之至谭,三周之共显。
迦叶僧首,于兹而获悟;
空生上圣,由斯而述领。
傥立理不当,其失非轻。
观古诸师无一可取,故此略录。
《经》云:「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
其车高广,众宝庄校等」。
第一徵六家明车体义,兼略随后评失,次出天台正解。
初,光宅师取佛果尽智、无生智为车体,仍以待昔为高广。
妙乐记主评光宅此义有五失:一者因乘无体,乘何而出(由彼秪云佛果二智,不知因缺所乘。)
二者名滥小乘,果尚须索(此二智同二乘所得,二乘尚须索车,佛果如何为体?)
三者以用为体,能所不分(智是照理之用,指用为体,颠倒何甚?况下文自有白牛譬智,能所何分?)
四者待昔无绝,开权不成(今经具论待绝二妙,绝待正在开三成一,故名绝待。待昔为高广,秪得相待,开权不成,正违经意,过莫大焉。)
五者摄法不遍,以隔下凡(今家明等赐无间,于三恶岂局于果智?)
别教尚无尽智之语,况复圆耶?
秪自智名尚未于大,况为大体耶?
光宅尚示,况他人乎?
更复重列诸师。
次庄严师取因总万行为体,上求为高,下化为广。
评曰:此师取因,又阙果体。
况行是车上具度,上求下化,四教皆然,何足显此?
次一师不取功德,唯取智慧为体。
次一师取福慧共为体。
次一师取有解为体。
有解有运,故无解无运,义故不取。
次一师取大乘实慧方便为体,亦取有运意。
已上六师,理虽多端,其过一揆。
与而为论,行是车上具度;
夺而为语,并用昔日藏通。
权教智慧功德,望今部意,既都无体,具度何在?
第二天台师正出车体者,先总斥古师,次今家正出。
初斥古曰:诸师释佛乘之体,而竞指车上具度,何异众盲触象,诤其尾牙!
次正出:体曰诸法实相,正是车体;
众宝庄校,皆万行修饰耳。
消文作三意:初明车体高广,次释白牛运驾,三释又多仆从。
具此三法,成一车,运载资成,到究竟地。
何者?
若车从赐边,应用果地三德释之:高广大车即法性,法身德也;
驾以白牛即能导,般若德也;
又多仆从即资成,解脱德也。
三法一体,非纵非横,不并不别,不可思议之佛乘也。
此乘微妙,非遍而遍,横周法界之边际;
非深而深,竖彻三谛之源底。
故知法界之语,不遗阿鼻之色心;
三谛之言,何独二乘之理行!
故《妙乐记》释子等中云:「且云本习应遍诸法,一物不与,不名等赐。
所谓色心,逆顺依正,行理因果,自他解惑,小大福慧」。
故知等赐秪是开彼三乘,六道无非一如。
一一如无,不遍摄遍具遍入。
一切众生,谁无四方道场之分,谁不理有大车具度?
苟不然者,何以开佛慧于众生,示衣珠于醉士
指此开示,义当赐与。
又《经》有车等、子等、心等三意。
车且据佛法,子是众生,心等二处。
以事故分三,以理故称等。
《华严》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其致一也」。
此则等彼十界,方名大车。
无法不具,方名等赐。
岂同古师,无一可据?
优劣之意,已足可见。
更略释妨显理者。
问:若以果佛之法,赐与众生,众生受赐,秪合顿齐妙觉,何故开显之后有居相似、观行、名字等位者?
答:若论法等,何待受赐,然后方齐?
《净名》云:「一切众生,本涅槃相,不复更灭;
本菩提相,不复更得」。
菩提、涅槃,岂非果法?
众生本齐,何俟今赐?
应知今赐,须指解行,若果若理,虽有赐义,还成未赐。
故今文明子等中,有通子、别子。
通子即一切众生,皆是吾子。
此指正因佛性,未结缘者,而名为子。
既无缘了,但成理赐,通收为子。
别子者,曾结缘者也。
了因则不遗一句一偈,缘因则无间,低头举手,皆成佛道。
且论结缘,亦非容易。
大通下种,中间成熟。
今日脱,磨界为墨,点土为尘,指尘为劫。
于今犹有住声闻地者,乃是至后值馀佛信。
《经》云其智慧门难解难入,斯言有在,世人才闻。
即心是佛,便自端拱,不肯修行,谓已均齐。
如此即佛,秪是众生,还即众生,但是理等故也。
天台凡释即佛、即涅槃等语,以六位明即。
故初后不二,灼然是佛六。
故凡圣不滥,迷悟甄分。
言六即者: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證即佛,六究竟即佛。
此六义事理具足,因果两备,学圆顿者,足可依凭,免增上慢。
《经》云乘是宝乘,游于四方,直至道场,六即义也。
古师二义毕。
次第二别录慈恩基法师天台义。
天台引《大智度论》释《法华》佛住之义,故彼有妄斥。
然非谓彼师秪此一短,非是天台独此一长。
特是取其最近事义,及浪斥之文,览之易见者也。
《经》云:「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第一录彼释《经》住义及破文。
《疏》曰:「第四,所游他处也。
游化居止,目之为住。
住者,居止游处之义。
居止在山,游化城中。
佛依此中,游化安处。
古人因此有解圣天梵佛等住。
住名虽同,义意全别。
语邃义幽之处,曾不属心;
名同义别之文,虚张援据。
此为未可也(以上具写彼文。)」。
第二引天台消文者,凡作四释:一因缘释,二约教释,三本迹释,四观心释。
第一因缘释者,即四悉檀利益因缘也,自有四番。
《疏》云:「住者,能住所住。
所住即是忍土王城,能住即四威仪。
住世未灭,此则世界因缘释住也。
又住者,住十善道,住四禅中,此即为人因缘释住也。
又住者,住三三昧,对治因缘释住也。
又住者,住首楞严,即是第一义因缘释住也」。
云云。
第二约教者,三藏佛从析色门发真无漏,住有馀无馀。
涅槃通教佛从体色门发真,住有馀无馀。
涅槃别教佛从次第门入,住秘密藏。
圆教佛从不次第门入,住秘密藏。
次判粗妙者,前三佛住能所皆粗,后一圆佛能所俱妙。
开闻粗显妙者,今经开前三粗,成圆一妙。
能住所住,唯一妙住也。
第三本迹解者,三藏佛应涅槃慈悲垂迹,生身住世。
通佛誓愿慈悲,扶馀习住世,度众生作佛事。
别、圆佛皆慈悲薰法,性悯众生,故垂应法界。
当知四佛住本佛住,以慈悲故,住忍土王城。
威仪住世,是名迹住。
此且约体用权实,本迹消文也。
第四观心释住者,观住于境,或住无常境,或住即空境、即假境、即中境。
名为住,须对三教,次第及圆,不次第三,观论住义也。
评曰:住义正出《大智度论》,天台引用,亦非自立。
《论》云住者,四仪住世(今文世界一释。)
复有三种:一者天住,即今文十善;
二者梵住,今云四禅(今为人悉檀释。)
三者净住,今云三三昧,皆名异义同(今对治悉檀释。)
《论》又云:布施持戒善心为天住,四无量心为梵住,三三昧为圣住,圣即净住。
《论》又有四住,天梵圣佛住也。
如佛住者,即今文首楞严住(第一义悉檀释也。)
此师不曾读《大智度论》,此是彼《论》释住正文,秪见天台此释,不究所出,便妄斥云:「古人因此有解圣天梵佛等住,住名虽同,义意全别。
语邃义幽之处,曾不属心;
名同义别之文,虚张援据」。
寻此斥意,殊为孟浪。
略书五失:一,不究所自,妄斥《大论》释住正文,论言义意全别。
二,不善《论》旨。
《论》明以梵圣等释佛住有二意,一从通以趣别,二将胜以摄劣言。
从通者,从广之狭也;
从胜者,佛住王城,必摄欲色及三果等。
彼师既不知文,安能知义?
三,不知佛住处及所住法,抑同凡夫住山城而已。
言住处者,普贤观云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安得不肯今家约《首楞严》释佛住耶?
所住法者,《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又安得不肯今家约圆等教明佛住耶?
四,不知释文,都失大益。
今家四悉、四教、四本迹、四观心,凡十六法门,释此住字。
彼但得世界事相一悉檀意,凡失十五门,却斥云「虚张援据,应未可也」。
五,经隐妙乘,其过莫大。
斥云「语邃义幽之处,曾不属心」。
今问:《法华》一部,从妙字已去讫于而退,何语不邃?
何义不幽?
《经》云初中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岂令佛住之语之义,不邃不幽耶?
又反此而验,是兹幽邃,谁不属心耶?
若直事解经文,言佛住王城,识字者皆知,何劳笔墨,徒如翻沓邓艾文谈?
此师不读《天台别传》,南岳叹云,「文字之师,千群万众,寻汝之辨,莫能穷矣」,岂是一人觊觎耶!
应知陀罗尼菩萨能演说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岁,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又安同常人述名相而已?
其馀大体文义不协,莫可悉举。
谨录诸师毕,次更略录天台立教户牖,释经方法,永异诸家。
《止观》第七云:又今有十意融通佛法:一,明道理寂绝亡离,不可思议,即是四谛、三谛、二谛、一谛、无谛,随情智等,或开或合。
若识此意,权实道理泠然可见。
二,教门纲格,匡骨盘峙,包括密露,泾渭大小,即渐、顿、不定、秘密、藏、通、别、圆。
若将此意,声教开合,化道可知。
三,经论矛盾,言义相乖,不可以情通,不可以博解,古来执诤,连代不消。
若得四悉檀意,则结滞开融,怀抱锁折,拔掷自在,不惑此疑彼也。
四,若知谬执而生塞著,巧破尽净,单复具足,无言穷逐,能破如所破,有何所得耶?
五,结正法门,对当行位,修有方便,證有阶差,权实大小,贤圣不滥,增上慢罪,从何而生?
六,于一法门,纵横无碍,纶绪次第,亹亹成章。
七,开章科段,钩锁相成,生起可爱。
八,怗释经文,婉转绣媚,总用上诸方法,随语消释,义顺而文当。
九,翻译梵汉,名数兼通,使方言不壅。
十,于一一句偈,如闻而修,入心成观。
观与经合,观则有印。
印心作观,非数他宝,唯翻译名数,未暇广寻九意,不与世间文字法师共,亦不与事相诸禅师共。
一种禅师,唯有观心一意。
然或浅或伪,馀九意全无。
此非虚言,后贤有眼者,当證知也。
一家说法无滞者,唯依十中初意,明理不可说,多用涅槃生生等四句,不可说及。
诸经有不可思议等句,随时引用。
既存理寂灭,次依十中第三四悉檀意,赴缘立说,无说而说,说则离过。
亦用涅槃四句,文后复云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言因缘者,即是四种悉檀利益因缘也。
何名悉檀?
多解不同。
且依南岳师云:「悉是汉音,檀是梵语。
悉之言遍,檀翻为施,即是如来用四种法遍施众生也。
何等四法?
一者世界悉檀,得欢喜益。
二者各各为人悉檀,得生善益。
三者对治悉檀,得破恶益。
四者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益」。
文出《释论》,义甚该博。
《论》云:四悉檀摄八万法,藏十二部经。
如来一化形声,两轮此四罄摄。
前三属事,后一属理。
此事理四法,起一切教,起一切观。
若一往直对,起四教者,世界起三藏教,为人起通教,对治起别教,第一义起圆教。
一一教复各具四悉,方成一教。
又教教四门,门门四悉,一一门各依四悉起诸观行,故云起一切观。
所以教门殊途异说,皆出自大圣。
四悉赴机,适时利益。
古人不了,连代诤论,良由迷悉檀意也。
既知四悉因缘可说,故随机立种种理,依理设种种教,故十中第二意,即有渐顿等八教生焉。
第四意秪是约观破执,第五意秪是教观行位,第六秪是四辩无碍,说有伦贯。
后之四意,在文可见。
细寻十意,粗识天台教门户牖,消释露布,用此临文,思过半矣。
恭惟太保相公宿受佛记,寄踪辅相,转大力轮,护持正法。
遵式忝承顾问,识见暗短,集录非要,伏惟台慈,俯赐鉴览,幸甚幸甚。
谨状。
天禧四年六月日,天竺寺天台教观沙门遵式状。
王知县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天竺别集》卷下
遵式,学浮图究心者也;
浮图,示物了性者也。
性,心之体也;
心,性之相也。
究心了性,号浮图也;
迷体执相,号众生也
心性一也,体相非二也。
孰乎无心有心者,孰不可同性也?
心性者何也?
心空无相者也。
终日求之心,了无得也。
故浮图顺之,说一切法空,荡然无物,以示其性也矣。
又心性者何也?
心亦有相者也。
能具诸法,往无不造者,故浮图顺之,说一切法是有,虽空能象,以示其性也矣。
又心性者何也?
心能不偏,居乎中道者也。
盖不可以有无偏得心者,故浮图顺之,说一切法皆实,中道不空不有,以示其性也矣。
性本不异,三即一也;
一亦不一,一即三也。
盖全三之一也。
全一之三也。
究而言之,乃亡其三一也。
存之者照也,亡之者遮也,亡照一也。
盖不可得而思议也,故浮图云无有定法而可得也。
繇是浮图之说虽广,不逾总总;
虽多,同归于性也。
故云了性者,浮图也;
迷心者,众生也。
或静夜闲坐,依而照之,见佛不远,达性非遥,但识己心,遍了诸法,岂在他求矣。
若其然者,形疏道密,常得面会。
噫,世有不信浮图者,还谤己心,临池唾影,不觉毁面尔。
拟更他论,恐乱正谈。
遵式白。
上四明法师 其一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七
遵式和南四明宗主吾兄:凝寒,道体必康。
仍知修忏开讲,说行二门,己他二利,一日并运,未之有也。
所蒙教乘一时给借,深感我交之不弃也,亦言外弘量之成我也。
《涅槃玄义》,既许换后一片,今更募僧添满。
二十七贯四百见附去,二贯四百足作来人名,不可移易,望依今附到者书之。
又见兄说除二子句当名,移岳公为本院僧甚好。
但岳公于此《玄义》板,只消著句当雕造,不须云募缘,不同彼疏板,须安募缘,便副得吾兄云二处讲院,同弘斯典,进发后人之谓也。
所定文字,更计所裁,必无确定,从长为当耳。
伦公恐十九发去也,唯一本出义才之议,亦计伊之情,今特令梵住取,若思望劝励伊归山。
不宣。
遵式和南。
其二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七
遵式寅白法智大师吾兄:近蒙惠书并新记,焚香披读,若临藻鉴,忻慰之抱,其可量也?
劣弟自夏洎秋,伏枕沈瘵,略不自持。
于今腹中气块,有若负石。
百医千药,有加无瘳。
乃过去业缘,现在所作之剧报也。
但待死至,馀无所云,所恨不果良交一面而后诀耳。
仰想吾兄将大有俊少辐凑讲席,愿安隐久住,弘济斯道。
于今山家一教,旋观海内,唯兄一人而已,非诞言也。
少弟所戮力置立天竺道场,颇得其地,实可弘通。
真观法师之后,凡数十住持,皆是贤圣之僧讲训。
师早承天台禅师,即《百录》陈佰智荐真观、惠陪二法师是也。
今作智者道场,非偶然而来,盖承此馀荫耳。
其九祖仪像,天下为甲也。
万卷教文,已有施主,相次印造。
安僧舍宇受用者已足,但未有殿宇门廊耳。
若一区形胜,来往游人谓天下无也,所惜者在兹。
今欲请贤子本如却过住持,昨因疾甚之际,召得相见,寺众檀越,一心同愿,内外忻忻,亦是宿缘也。
已受小请疏子,是伊口口只言,未白知四明本讲,馀无所辞。
今见押本州大疏,须至敦请,冬初必先过四明咨白。
况我兄平生以弘经为本心,愿加苦口,策伊出来繁会之地,讲演大教,亦吾家大光扬也。
是事终不以私曲之情,非有他议请他过也。
东山必令祖韶去彼开讲,亦似去得,盖量材也。
若得数处讲香不绝,死亦何恨!
劣弟必在今冬去也,愿承我兄净土本愿之力,令我才预末品,当有相见之分,而今束手待至。
近开得《遐榻铭》,并嘱弟子,《送哀》石本附呈。
然《送哀》一文,虽是小道以诫学者,似有所补,愿略过目,幸甚。
经新记》第三卷,愿速附来,一见后死去也。
此去恐信息少,珍重珍重。
遵式拜白。
金刚般若经序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天竺别集》卷上
叙曰:《金刚般若经》者,粹极无碍之理慧也。
厥致有三:曰实相,曰观照,曰文字。
三者异容而同体,皆般若也,非相由也,非相含也,不可离也,不可合也。
茍不分而分,则《经》曰不可思议智境,实相也;
不可思议智光,观照也;
不可思议智炬,文字也。
实相也者,经之体也;
观照也者,经之宗也;
文字也者,经之用也。
宗所以导万善、会无相,臻乎极者也;
用所以荡万惑、豁神悟,尽乎际者也。
体则不然,中道自居,安安无迁,寂含众妙,廓周无边,故能为万物资始也。
圣人即一而修三,即三而达一,成斯曰波罗蜜,居斯曰秘密藏。
广矣大矣,不可得而思也。
但悲夫生生,著有取空,笼槛异系,莫知自出。
故众圣合符,七会鹫头,七会祇树,一会他化,一会露地,凡四处十六大会。
斯经预祇树也,为刚杵、为利钁,碎二死之邪山,凿无明之磐石。
极五眼而洞视,彻三智之融照。
持四句胜三河之施,导三檀等十方之空。
信根未深,闻功狂乱,信哉斯言也。
梁真谛引六种《金刚》以谕经旨,犹为执笔者所讥。
今见首轴署八神四萨埵愿文梵偈,首尾安杂神咒,引三十二段碎而割之。
虽欲赞扬,翻为污渎。
今并削而去之。
普贤观经序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天竺别集》卷上
序曰:兹经即《法华》醍醐之继唱也。
古者法王知几而作,用无常道,时而后言,四十馀年,大车未脂,羊鹿殊轨。
谓权不可终用,故受之以实。
于是光飞他土,华纷上天,畅久默之怀,演一乘之道。
以无量义为前序,彰既离而必合;
用今经为总括,明妙契而须行。
由是能仁善逝,指会实于鹫峰
次补当来,请入门于重阁。
俾今之有大根性、乐思佛道者,不远而复焉。
信哉斯文,实《法华》三昧之正轨也!
天台智者初受之于南岳,行之于大苏,勤之于道场,證之于方便。
总持炳发,乐说泉涌。
然后仪范帝庭,黼黻像运,统三利之业,终二严之备,实从是而立也。
夫由道而至者,必踵于先达,虽千里始于投足,吾必知其至矣,且无惑焉。
今东掖山本如法师,庶几先觉,澡心三昧,顾寂灭之道,放圣贤而行。
谨信存诚,九旬申盟。
讲《法华》妙典,修普贤妙忏。
行之戒,逃数宝之讥。
仍刻板印是经一万卷。
有能终身日读一卷者或多卷者,跪以施之。
俾读之然后知道,知道然后知行,知行然后知至,知至然后教人。
自一人至千万人,自千万人形于无尽。
矧今之首我万计,其所转教,又不知若干。
永永之下,可得而思耶!
大哉!
读持者是持佛身,是持佛眼,是持佛藏,操佛法印,印一切法,成大涅槃。
是人具大沙门功德,是人应受一切人天供养,是为法塔应遥向礼者也。
时天圣二年龙集甲子春二月望日序。
救拔焰口经序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天竺别集》卷上、施食通览
事有简而易从者,物有微而大济者,功有倍而召速者,三者斯经备焉。
旦陈一器之食,咒之七返,鸣指以施之,咒亦不过数句,此其易从也。
彻穷泉,包九野,尘沙漠数焰口之鬼,皆甘嗜实腹,此其大济也。
夫报应之理,统论三世,其业广而醇者,谓之顺现,即感延龄,此其召速也。
法王之制,坦然明白,可举而行矣。
夫一抟之食,一句之水,有用无匮,闻之者不能不惑。
茍推功神咒,理归不测,又何惑焉?
夫龙,一鳞虫耳,得一渧之水,散之六虚,以为洪流。
况至圣至良之神咒,穷法界之至变者也?
焦腹矩口,沉幽动劫,仰天无诉,非慈仁恻恻为心者展臂一惠,虽一餐其可得乎?
大哉!
博施济众,真斯谓也,何必云病诸?
且能恕己之饥渴于彼之饥渴,虽劳亦为,况简而易从也?
《经》曰如供百千俱胝佛者,非直显其功大,抑亦戒令慎重,而后施之必也重。
心则现,招五果。
五果者,一曰寿,二曰色,三曰力,四曰辨,五曰安。
昭然在文,不复委引。
信夫一粒克于彼,五福隆于此,其犹影响焉,讵有勤善闻斯而不迁者也?
一经凡两译,此本八十三行一字,合九百八言,即三藏不空所翻也,但加四如来及四真言为异。
用者存略任意,官坊俗务,不暇广行真诵,变食一咒,于理已足。
实又一本,但一咒而已。
事备《施食正名》,不复烦叙也。
阿弥陀经劝持序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天竺别集》卷上、《乐邦文类》卷二
此经文句虽约,与大本意同,上圣赴缘,广略异耳。
依正主伴,于是备焉;
愿行方轨,有加诸说。
辞简义博,讽易功多,良在兹矣。
初则广赞依正,引物忻求;
次则六方引同,敦勉生信;
三则举难况易,使闻者知归。
第一广赞依正者,初赞,次劝修愿行。
佛告长老下,标立所赞。
彼土何故名为极乐下,先赞依果,即:「珠网丽天,琼林矗地。
池流八德,莲吐四光。
天乐韵于六时,祴华散于亿刹。
化禽演于道品,风树传于法音」。
舍利弗于汝意下,广赞正报。
先赞化主:「相好八万,举光明以遍收;
功德喻沙,言寿命以统括。
成佛十劫,简过未以释疑」。
又舍利弗下,赞眷属:「声闻虽众,皆发大心;
菩萨云多,率居补处。
生者咸归于定聚,趣涂即预于阿鞞」。
次众生闻者下,劝修愿行。
先愿,次不可以少善根下。
修行一日等者,正在用心之厚薄,不在责时之久近,宜遵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下,明得果。
我见是利下结劝,次如我今者下。
第二六方引同,敦勉生信。
先引同,次于意下。
劝信亦是劝持,如我今者下。
第三举难况易。
五浊得道为难,净土修行则易,并如文。
请先熟寻节段,然后诵文,则起尽有伦,功不虚弃。
如或清晨静夜,收视听以端居;
口诵心游,荡神明于幽极。
氛累斯涤,净境弗迷。
广舌劝持,岂不然也!
南岳禅师止观后序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天竺别集》卷上、《大乘止观法门》卷一、《大乘止观释要》卷首、《佛祖统纪》卷五○、《天台山方外志》卷一九
止观,用也,本乎明静。
明静,德也,本乎一性。
性体本觉谓之明,觉体本寂谓之静,明静不二谓之
无所分,则明静安寄?
无不备,则明静斯在。
语体则非一而常一,语德乃不二而常二。
祇分而不分,祇一而不一耳。
体德无改,彊名为万法之性;
体德无住,彊名为万法之本。
万法者,复何谓也?
谓举体明静之所为也。
何其然乎?
良由无始本觉之明彊照,照生而自惑谓之昏;
无始无住之本随缘,缘起而自乱谓之动。
昏动既作,万法生焉。
捏目空华,岂是他物!
故云不变随缘名之为心,随缘不变名之为性。
心,昏动也。
性,明静也。
若知无始即明而为昏,故可了今即动而为静。
于是圣人见其昏动可即也,明静可复也,故因静以训止,止其动也;
因明以教观,观其昏也。
使其究一念,即动而静,即昏而明。
昏动既息,万法自亡,但存乎明静之矣。
是为圆顿,是为无作,是如来行,是照性成修,修成而用废。
谁论止观显而性泯,亦无明静豁然?
谁寄无所名,焉为示物旨归?
止成谓之解脱,观成谓之般若,显谓之法身,是三即一,是一即三。
如伊三点,如天三目,非纵横也,非一异也。
是谓不思议三德,是为大般涅槃也。
呜呼!
此法自鹤林韬光,授大迦叶,迦叶授之阿难。
阿难而下,灯灯相属,至第十一马鸣。
鸣授龙树,树以此法寄言于《中观论》。
《论》度东夏,独淮河慧文禅师解之,授南岳大师
南岳从而照心,即复于性,获六根清净,位邻乎圣。
斯止观之用验矣。
大师惜之无闻后代,从大悲心出此数万言,目为《大乘止观》,亦名《一乘》,亦名《曲示心要》。
分为二卷,初卷开止观之解,次卷示止观之行,解行备矣,犹目足焉,俾我安安不迁而运到清凉池。
噫,斯文也,岁月辽远,因韬晦于海外。
道将复行也,果咸平三祀,日本国圆通大师寂照锡背扶桑,杯汎诸夏,既登鄮岭,解箧出卷,天竺沙门遵式首而得之。
度支外郎朱公頔冠首序,出俸钱模板,广而行之。
大矣哉!
斯法也,始自西传,犹月之生,今复东返,犹日之升。
素影圆晖,终环回于我土也。
因序大略,以纪显晦耳。
六妙门后序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天竺别集》卷上
天台智者禀受南岳思禅师三种止观,一曰圆顿,二曰渐次,三曰不定。
此《六妙门》,即不定止观也。
谓随其根性,六门互修,渐顿迭进,取益为断,故以不定为目。
昔瓦官初说,道俗餐禀,蒙益者众。
且略言事验者,大中大夫蒋添玫、仪同吴明彻皆习此息法,脚气获除;
梁方茂身觉轻举。
况大乘密益乎?
噫!
习禅法者,斯为要道。
修證户牖,可举而行也。
方等三昧行法序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天竺别集》卷上、方等三昧行法
山门教卷,自唐季多流外国,或尚存目录,而莫见其文,学者思之,渺隔沧海。
《方等三昧行法》者,皇宋咸平六祀,日本僧寂照等赍至。
虽东国重来,若西乾新译,载披载沃,适奉醍醐。
切念《方等》至尊,禁法严密,茍不克由圣范,事出师心,岂惟招无益之诃,抑亦负馀殃之责。
南岳师躬行七载,理洞其微,位净六根,言符先佛。
大师咨询有在,况发总持,垂此典谟,足可绳准。
今时或坛场延袤,形像巍峨,行法则半任臆裁,律范则全用心匠。
纵谓七众阶节,宁逾上首之科;
虽曰像多无妙,要符表法之便。
将恐未除故业,更贻新戚,染衣增垢,良用悲夫。
然此行法六篇,后二不载者,修行备在《百录止观》,受戒具出本经。
存篇目者,令知行法有始终也。
法华三昧仪勘定元本序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天竺别集》卷上、《法华三昧忏仪》(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圣教浸远,文句舛错,由传者浮昧。
若不校其同异,明示得失,日增月甚,遐丧真味。
《法华三昧仪》者,天台大师瓦官亲笔,盖《止观》第三《三昧所指别行》,即其文也。
若夫启迪后学,为时所宗,破障坏魔,入佛境界,与夫文殊、普贤,并驱宝辂,游方至极者,实惟斯渐矣。
患其稍易旧章,或亡精要。
且十科行轨,理观为主,傥一以误,九法徒施。
有于坐禅观法加成五句者,今列示之。
文云:「为因心故心,为不因心故心,为亦因心亦不因心故心,为非因心非不因心故心元文。),为非非因心非非不因心故心(近加。)
」且山家凡立句法,用观祇但至四,未知五句出自何文。
又当推检之际,第五句下准何为境,如何用观?
《辅行》自云:彼别行文但推四句,故今文中广修众观以广于彼。
况彼象观犹是历事,而正观一门全今四句,岂应疑误彼之大体哉?
而复辄引经文,系乎卷末;
滥回粗注,错其篇内。
细碎之失,莫得而举也。
故今直勘元本,刻板印行,庶存先制。
而今而后求三昧者,欲传斯文,请固存此序,用以区别。
天台教观目录序天圣七年七月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天竺别集》卷上
皇祖有训,以天台命家。
总括群经,诞敷八教,引五时五味以次其说,使顿渐有序,施开成务,原始要终,实昭明乎大化。
然后说三种止观,教人安心。
牢笼万行,巧适物宜,虽三不同,同御大车,到于凉池。
大哉!
自我丕教东渐于近二千载,以大总持,作师子吼,妙尽佛意者,殆一人而已。
按《别传》曰,智者说法三十馀年,不畜章疏,安无碍辨,契理符文,挺生天智,世间所伏。
有大机感,乃为著文。
奉敕撰《净名疏》暨《觉意三昧》、《六妙门》、《禅法界次第》、《小止观》、《法华三昧仪》,自馀皆高座口授而已。
尝曰说次第禅门,一年一遍,若形章疏,可五十卷。
庄严寺法慎私记初分,得三十卷;
国清寺灌顶治定,作十卷(慎本不存。)
说《法华玄义》、《圆顿止观》,半年各一遍,若著章疏,各可三十卷;
灌顶私记此二初分,各十卷,改《圆顿》为《摩诃止观》。
唯《法华经疏》,二十七于金陵听受,六十九于丹丘添削十卷成文,题为《文句》。
又智者停瓦官八载,讲《大智度论》而不云有记章疏。
唐开元岑法师于智者坟前刻石柱,云《大智度论疏》二十卷。
尝询诸先达,未见其文。
复于丹丘灵石寺演《涅槃》百句,解说为万句,不传后世,为灌顶叹息。
自馀诸杂疏论,莫能悉举,皆备书于后。
除智者笔削及法慎禅门,馀皆顶禅师于法输之下,其受若海,其传如瓶。
凡教观章句总一百五十九卷,皆智者所说也。
又取灌顶禅师著述《大涅槃疏》等凡二十三卷,湛然禅师等述《释签》等凡五十有七卷,三师合凡二百三十有九卷。
尽取题目,刻诸琬琰,用存不朽。
三师之外,唐宋已还,宗山家者述作颇众,既未辨其详略,不敢辄预。
日本送到目录,非三师所述,皆所不取。
时皇宋天圣七年七月五日刻石。
天台教随函目录序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天竺别集》卷上
西域传佛教者,凡有二宗:一曰法相,二曰法性
法性者,远承文殊、龙树,近禀青目、清辨,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而为祖述也。
法相者,远嗣弥勒、无著,近踵法护难陀,依《深密》等经、《瑜伽》等论以为宪章也。
所以经论翼张,性相角立者,由乎时机不同,法药有异耳。
傥因言以契理,识月以忘指,复何性相分其宗乎?
然而法性之义,宏远深诣,非肤受速成者所能知也。
故《西域记》云:唐三藏奘法师初遇龙树宗师,欲从其学。
彼令服药求长生,方能穷究。
奘念本欲求经,恐仙术不成,辜我宿愿,遂不学此宗,乃学法相矣。
元魏、高齐间,有慧文禅师因探大藏,得龙树《智论》一心三智之文。
于是依论立观,口授南岳慧思禅师
思授天台智者智者因《法华三昧》发《旋陀罗尼》。
凡所说法,初无章疏,皆悬节经文,直谈佛旨。
柔音一震,群听咸服。
立五时八教,判释西来一切经籍,罄无不尽。
大抵《法华》为极谈,诸经为兼畅。
又说三种止观,为依教起行之门,修心复性之道。
有门人灌顶、法慎者,多闻强识,随讲载笔,记诸善言,为一家之陈迹矣。
唯《净名经疏》,炀帝请撰。
殆入灭,法付灌顶,顶撰《涅槃经疏》、《观心论疏》等,盛行于世。
法付缙云智威东阳慧威左溪禅师玄朗左溪荆溪湛然。
当二威之时,但以止观缄授而已。
左溪权与说释,至于荆溪,乃广制章记,辅翼教观。
是则一家若以龙树为高祖,至荆溪则九世矣;
智者为始祖,至荆溪即六世矣。
遵式叨生台岭,滥预桑门,刳心尝习于斯宗,白首敢言于精业?
志愿此教,编入大藏,俾率土咸益。
天禧三年,会相国太原王公钦若出镇钱唐,因以宿志闻于黄閤,遂许陈奏。
事未果行,翛焉薨逝。
天圣纪号,干当玉宸殿高班黄元吉以兹法利,上闻天听,皇帝、皇太后体尧仁以覆物,奉佛嘱以护法。
爰择梵侣,精校于真筌;
旋系竺坟,广颁于秘藏。
切虑此教各有部帙相扶者,有卷轴别伸者,若编之非次,则读者难明。
今总而录之,各从其类。
仍于题目之下,粗述其意,俾发函展卷,与记文对看。
如《法华玄义》,须对《释签》,他皆放此。
然此教文,虽部逾于数十,而卷不满二百。
三世佛法,一家义宗,总括要举,亦已备矣。
览之者适足以解疑释结,贯道达微,又何俟服药长生,然后为学者哉!
指要钞序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天竺别集》卷上、四明尊者教行录、十不二门指要钞
大教隆夷,存乎其人。
诸祖既往,玄化几息。
时不可以久替,必有间世者出焉。
四明传教导师礼公,实教门之伟人也。
童子受经,便能思义,天机特发,不曰生知之上性者乎?
及进具,禀学于宝云通师
初预法席,厥父梦其跪于师前,师执瓶水注于口中,其引若泉,其受若谷。
于是乎天台大教,圆顿之旨,一受即了,不俟再闻。
师谓之曰:「子于吾言无所不达,非助我也」。
逮师始灭,公复梦贯师之首,擐于左臂而行。
嘻!
得非初表受习,若阿难泻水分瓶之莫二也?
后表传持,操师种智之首而行化也?
淳化初,郡之乾符寺请开讲席,诸子悦随,若众流会海。
繇是堂舍侧陋,门徒渐繁。
未几,遂迁于保恩院焉。
《法华》、《止观》、《金光明》诸部,连环讲贯,岁无虚日。
尝勖其徒曰:「吾之或出或处,或默或语,未始不以教观权实之旨为服味焉,为杖几焉,汝无怠也」。
大哉,若夫被寂忍之衣,举大慈之室,循循善诱,不可得而称矣!
《释签》十不二门者,今昔讲流以为一难文也。
或多注释,各陈异端。
孰不自谓握灵蛇之珠,挥弥天之笔。
岂思夫一家教观,殊不知其启发之所。
公览之再叹:岂但释文未允,奈何委乱大纲,山隤角崩,良用悲痛。
将欲正举,舍我而谁!
遂而正折斯文,旁援显据,绰有馀刃,兼整大途。
教门权实,今时同昧者,于兹判矣,别理随缘其类也。
观道所托,连代共迷者,于兹见矣,指要所以其立也。
至若《法华》、《止观》,网格之文,隐括错综,略无不在。
后之学者,足以视近见远,染指知味。
《易》不云乎,「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实此一二万言得矣。
式忝同学也,观者无谓吾之亦有党乎?
取长其理,无取长其情,文理明白,谁能隐乎云也!
武林山兴圣院结界相序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天竺别集》卷上
佛法住世,由乎戒律。
戒律住世,由乎僧也。
夫坏色其衣,应器其食,表刹其居,非戒律无以为释氏之子也。
衣之有品制,食之有正命,居之有界相,三法备矣,始可防身口之患,修定慧之道。
若乃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者,先儒耻之,况释子乎?
兴圣院者,乃武林表刹之奇趣也。
鹫岭耸于空界,龙泓达于海际。
游之者,无道俗、无春秋,翛然一来,使其虚襟凝睇,有忘归之色。
沙门智伦公考槃是院,多历年所,以智者教为谈柄,以弥陀观为行门,请业之徒,亦已众矣。
尝念所居之地,未结界相,凡说戒自恣,等法无得而行焉。
天圣六年戊辰冬十一月三十日,集明解毗尼者,指垣墙,定标杙,法以结之。
既羯磨之有成,信劫烧之不坏,准南山云。
结界已,当榜示显处,使后来者无有疑滥。
故大界之与净地,悉书其相,悬诸绀宇。
或曰:踞大乘者修寂灭行,以大圆觉为伽蓝,讵假乎局此方隅,结是体相以自系属乎?
今曰不然。
夫圆觉之说,宅心之境也;
羯磨之设,摄僧之戒也。
大士非舍僧戒,唯取心境而已。
经不云乎:「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奚尝以放荡之迹为寂灭之行乎?
今之人厌小节而欣大用者,吾以为何必方袍,然后圆觉大集?
所谓无戒满世,伤如之何!
遵式忝居南邻,见托为序,故直笔其梗概云耳。
圆顿观心十法界图序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天竺别集》卷中
窃闻其广不可涯,高不可盖,长不可寻,将盈而虚,将晦而明,虽边而中,微妙深绝,叵得而思议者,惟心也。
天台师闻诸于灵山,證诸于三昧,知其寂默,非数所求,而强以数数于非数,依《法华》作十界百界三千权实,以明诸性非合也,非散也,自然而然,曰诸法实相,使人易领也。
然后示之一念空,三千皆空;
一念假,三千皆假;
一念中,三千皆中。
成圆三观,观圆三谛,以明诸修大智也,大行也,不运而速,曰白牛大车,使人顿入也。
故得自因至果,不移一念。
坐道场,成正觉,降魔说法,度众生入涅槃,而能事毕矣。
用龙树偈「因缘即空,即假即中」,会而同之。
十法界者何也?
十统诸法也,三谛为界也。
何者?
谓佛以中为法界者也;
菩萨以俗为法界者也;
缘觉、声闻,同以空为法界者也;
地狱、鬼、畜、修罗、人、天,同以因缘生法为法界者也。
空、假、中者,虽三而一也。
十界者,亦一而十也。
故使互含一,复具九,如帝珠交映,成百法界也。
一因缘,一切因缘;
一空,一切空;
一假,一切假;
一中,一切中,良由于此。
三千者复何谓也?
成界之法者也,有其十谓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斯总也十法。
在佛为中、为实、为常、为三智、为五眼、为十力、为四无畏、为不共法;
在菩萨为假、为权、为荣、为常、为万行、为四摄;
在二乘为空、为权、为三脱、为四枯、为无漏、为涅槃;
在凡夫为倒、为惑、为漏、为盖、为缠、为集恼、为生死,斯别也。
统彼百界,乃成千法。
复播诸百界,为三世间,成三千法耳。
百界三千一也,与夫一念非前后也,非相含也。
统之有宗,会之有元,必归乎不思议三谛、无量三法、三德密藏矣。
嘻,一念心法,既然引而同之,彼彼佛法,彼彼众生法,咸然也。
经曰:「如心,佛亦尔;
如佛,众生然;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斯之谓欤!
既知是已,当观日用。
凡起一念,必属一界,即照此界为九、为佛。
九则随情偏起,谓之无明;
佛则称理圆观,谓之大慧
九界之念,并非佛界之心。
方是是非鉴矣,非则照之令是,是则护令成行。
经曰:「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行于非道,能达佛道」,斯之谓也。
然则目虽在面,反临鉴以正容;
心实由中,要藉缘以董虑。
神灵潜密,照之或难;
识相纷驰,检之非易。
故今引心于外,绘彼升沉之像;
存志于中,我是非之变。
然后策心内照,正道由明。
题为《圆顿观心十法界图》。
于一心字,派出十界。
复引墨迭贯,方之联珠,表一界,界展转具九,成百法界。
仍以日起行相,书之左右。
览者欲深于性,请详诸序;
欲熟于修,当诸图状。
往生西方略传新序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
维西方净土者,琼林宝网,珠阁瑶池。
超亿刹于玉毫,耀千光于沙界。
诸佛同赞,群贤所宗。
遍吉、曼殊,咸愿生乎其国;
天亲、弥勒,皆誓往于彼方。
大圣尚然,况常徒者也。
至若散因定业,少善多福,截五道而长骛,眷九品高升
直到萨云,无复退转。
故彼佛本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五逆者,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杀阿罗汉、杀父、杀母也。)
今既幸无逆罪,不谤大乘,岂有愿求而不遂也?
况复《十六观经》云:下品下生者,具足诸罪,四重五逆,谤方等法,地狱火现。
十念称佛,地狱猛火,化清凉风,即生彼土。
斯则又许逆罪之辈,十念得生,况无者乎?
推此而言,宜各自信,凡愿生者无不遂心。
天台智者临终赞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
华池宝树,易往无人。
火车相现,一念改悔,尚得往生,况戒慧熏修,行道力故,实不唐捐。
又本愿云: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回向欲生。
若不果遂者,誓不成佛。
又应校量业行久近者,十念信乐,尚生彼国,况复一日生信乐者?
况复一月一年一生而信乐者耶?
又应校量灭罪轻重者,一念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重罪者,即前五逆也。)
一念称佛,灭罪既尔,况复十念所灭罪耶?
况复一日一月一年一生念佛所灭罪耶?
重逆尚灭,况轻罪乎?
又应校量念佛功德比馀善根优劣之相者,经云:若人以四事极好之物,供养三千大千世界满中阿罗汉辟支圣人,所得福德,不如有人一合掌,一称南无佛陀。
如彼大千圣福,假使百分千分百千亿分,算数譬喻,皆所不及一称佛名者,功德无量。
一称佛名,功德尚尔,况复十念佛者,况复一日一月一年一生念阿弥陀佛者,所得功德耶?
复次应知,念佛之人现世安隐,众圣守护,离诸灾厄。
且近校量今时风俗,竞祭鬼神,求其福祐,望得安稳。
信邪杀命,造罪结冤,必无福庆而可利人,虚招来生地狱罪报。
《易》曰: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
杀生害命,祖承祭法,非一朝一夕,岂非积不善耶?
殃咎何疑也?
若言杀生非不善者,古今帝王何故仁慈化世,胜残去杀,禽鱼遂性,令登寿域,咸称善耶?
然祭祀之法,天竺韦陀、支那祀典,既未逃于世论,真俗流之罪经。
周公虽称事神,不达汇征之道;
仲尼焉能事鬼,盖迷六趣之源。
老子》既混于九流,《庄子》未移于百氏。
唯释宗所辨,曲尽其理。
天趣在上,人居其次,修罗处中,鬼畜斯下。
今以人事鬼,其犹俛首就足,抑君奉民,何逆之甚也?
又鬼有邪力,事之既久,物党方类,死堕其中,世其迷哉!
且三界大师万德慈父,归之者罪灭,向之者福生。
诸经具说,若能暂归三宝、受持一佛名者,现世当获十种胜利:一者昼夜常得一切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
二者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
三者常为十方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四者一切恶鬼,若夜叉、若罗刹,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龙、毒药,悉不能中。
五者一切火难、水难、冤贼、刀箭、牢狱、枷杻、横死、枉死,悉皆不受。
六者先所作罪,皆得消灭;
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
七者夜梦正直,或复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像。
八者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九者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供养,欢喜礼拜,犹如敬佛。
十者命终之时,心无怖畏,正念欢喜,现前得见阿弥陀佛,及诸圣众持金莲台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尽未来际,受胜妙乐
诸有智人,请观念佛所获现世福利功德,岂同世人祠祀之法,现无福利未来受苦耶?
又复当信一切大乘经典,皆赞西方庄严净土,劝令往生。
若《华严》、《方等》、《般若》、《法华》、《涅槃》诸部诸经,皆示行相及赞功德。
又诸菩萨、天亲、龙树,皆各造论,称赞净土。
又此方诸法师、禅师,各造论著疏,光赞西方。
道安法师《往生论》六卷,慧远法师造《观经疏》一卷,天台智者造《十疑论》、《观经疏》、《弥陀经疏》各一卷,道绰禅师撰《安乐集》三卷,善导和尚立五会教劝人念佛,造《观经疏》一卷,《二十四赞》、《六时礼文》各一卷,怀感法师得《念佛三昧》,造《决疑论》七卷,慈悯三藏撰《净土慈悲集》三卷,慈恩法师造《弥陀经疏》二卷,镇国沙门澄观造《经疏》一卷。
有谁闻此众圣称扬敦劝往生而不信乐?
除及不肖人痴瞑无智者
斯更复引自古及今,西天东夏道俗士女、往生高人三十三条显验之事,具示将来诸有贤达,愿共往生也(《天竺别集》卷中。又见《乐邦文类》卷二。)
慧:《乐邦文类》作「定」。
天竺寺十方住持仪序天圣八年正月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天竺别集》卷下
吾早观钱唐寺宇数百,无一处山家讲院。
诸法师多寄迹他寺,主客相妨,师徒系属,因相触恼,讵免屡迁。
于时域心,便欲创置。
乃遍访名迹,唯古天竺寺遗蓝尚在。
大法师真观所造,便讲《法华》,次法侁法师道标法师,皆讲《华严》、《法华》,徒近千数,则知其地素宜传唱。
唐中和寺废,拱木森然,徒仰前修,有心无力。
大中祥符八年乙卯,旋建舍宇,略可安存,便闻讲席,于今十有七载,廊庑尚缺。
无何,齿发凋落,知死非遥,将来讲人,焉知吾志。
虽有王敕,作十方传教住持,然其隆替存人,聚散依法,傥人无规矩,摄众何言?
众若不存,法将谁寄?
及至尘生高座,苔覆脩廊,牵复无门,空嗟来□。
故立制数章,冀存长久,愿将来法主秉而行之,各念因佛出家,依法得住,反坏佛法,非魔而谁。
静霭引肠,但恨弗能护法;
常啼破骨,岂非志在闻经!
况乎遗嘱勤勤,忍违于慈诲;
长夜杳杳,忍灭于法灯
固宜一哉其心,牢秉正法,后后相属,灯灯继明。
茍心之不欺,则天龙幽赞。
天圣八年岁次庚午正月十五日沙门遵式制。